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觀後感
㈠ 西游記三打白骨精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三打白骨精》我看完後感受大極了。
在《三打白骨精》裡面讓我知道了孫悟空機智勇敢,對師傅耿耿於懷,而豬八戒卻十分貪吃,為了吃可以葬送一切,沙和尚不會被東西所誘惑,但分辨不出好壞。只有唐僧最糊塗,別人要吃他,他都不知道,還三番兩次要把對他一直忠心耿耿的孫悟空趕走,假若要不是孫悟空他早都被妖怪吃掉了,而白骨精也特別的壞,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先使用「美人計」不行,她又使用「苦肉計」最後「苦肉計」不行他還使用「離間計」但是她最後如願了;讓唐僧把孫悟空趕走了,可是自己卻已經斷送了自己的「妖命」這真是連環計。
我們以後不能像豬八戒那樣貪吃,也不能像沙和尚那樣善惡不分,更不能像唐僧那樣人妖不分。我們要像孫悟空那樣實好壞,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讀《三借芭蕉扇》有感
《西遊記》中的「三借芭蕉扇」這一回,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到火焰山,而要想過火焰山,又必須到鐵扇公主那裡借到芭蕉扇,方可滅火,於是悟空就去借芭蕉扇,借不出來,只好智取,他向靈吉菩薩借了「定風丹」,這樣就不怕鐵扇公主用扇子扇他了,這是防禦的措施,後來,他又變作小蟲子鑽進鐵扇公主的肚子裡面,讓她交出芭蕉扇這是很巧妙的進攻,後來有了「二調芭蕉扇」以至「三調芭蕉扇」,終於拿到了扇子滅火,過了火焰山,告訴我們,要有勇有謀,隨機應變,要充滿斗爭精神。
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事例
一個初一的學生,被一位青少年搶劫,他與這位青少年周旋著,結果這位青少年自投羅網,這個初一的學生當眾愛到了警察的表揚,因為他充滿了斗爭精神。
下面的一個故事,也許你們聽過,一位小學教師讓同學們算一下1+2+3+4+……+100等於多少,不算好就不許吃午飯,,當他來到老師面前,老師不屑一顧,然而當老師看到他的答案時,又聽他講了計算方法時,老師真的是佩服那位同學的聰明與機智。
人生的道路上是有許許多多的磨難的,如果你是一味地躲避,那你始終不知道有勇有謀和隨,雖然有機應變的真正含義,你的思維就會遲鈍起來,也就不知道什麼叫斗爭。
但如果你勇於向它們挑戰,雖然有許多磨難用硬攻的方法是不行的,但是我保持著清靜的大腦,冷靜地判斷發生的情況毫不遲疑地採取堅決的措施和行動,處事果斷可以幫助你在身邊逆境時打開一扇人生之窗。
只有我們充分發揮大腦的作用,讓大腦不遲鈍,勇敢地面對挫折和困難,這樣才能做到有勇有謀、隨機應變,處事果斷,打開一扇逆境中的大門,打敗惡勢力走向成功。
㈡ 西遊記三打白骨精故事簡介600字
唐僧師徒四人為取真經,行至宛子山前。在宛子山波月洞內,住著一個兇殘、狡猾,善於偽裝的妖魔白骨精。為了吃唐僧肉,先後變幻為上山送齋的村姑和朝山進香的老嫗,全被孫悟空識破。
唐僧卻不辨人妖,反而責怪孫悟空恣意行凶,連傷母女兩命,違反戒律。白骨精心有不甘,第三次幻變成白發老翁,不料又被孫悟空識破,悟空不顧唐僧念咒阻止,揮棒將其擊斃。而白骨精則化作青煙逃遁遠去。
唐僧誤為孫悟空無故三次傷人,佛法難容,怒而逐走悟空。悟空苦求未允,無奈痛別暫歸花果山,悟空走後,唐僧師徒果中奸計,被白骨精將他和沙僧擄去,豬八戒混戰中逃出,急奔花果山,略施計謀,智激美猴王,悟空救師心切,不念前怨,毅然下山。
途中,孫悟空打死前去赴宴的白骨精之母金蟬大仙,自己變成老妖模樣來到洞內,伺機搭救師父。為用事實教育唐僧,設計誘使白骨精重新變化成村姑、老摳和老丈的模樣,使唐僧目睹妖怪的本來面目,痛悔自己不該亂發善心,錯怪了悟空。
這時,孫悟空現出本相,經過激戰,消滅了白骨精及眾妖魔。師徒四人經過此番磨難,又重新踏上征途。
從這個故事得到啟發:人們不要被表面現象、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蒙騙。特別是在如今社會里,有人表面是虛偽的,內心是陰暗的,利用各種卑鄙手段,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2)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觀後感擴展閱讀:
《西遊記》全書共100回,可分成三大部分,主要描寫孫悟空的出世和大鬧天宮、唐僧的出世和取經緣由以及後來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而歸的故事。
作品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像、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藝術宮殿。小說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的神魔世界,但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著現實生活的本質,意味深長地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和困難的樂觀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現實。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採用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既表現他們超自然的神性和動物屬性,又能找出社會化個性的蹤影。全書組織嚴密,繁而歪亂,語言活潑生動且夾雜方言俗語,富於生活氣息。主題上沖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內容,呈現出不同於以往取經故事的獨特風格。
㈢ 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讀後感
《三打白骨精》是《西遊記》這本書的精品,流傳了幾百年,每一代孩子小的時候都喜歡看它,足見這個故事所發散出的魅力有多大!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主要講了白骨精變化了三次人形,想要抓住唐僧,好吃他的肉長生不老。沒想到都被孫悟空火眼金睛給識破了,白骨精因為地形熟悉勉強逃過了孫悟空的追打,可是唐僧不知就裡,認為孫悟空大開殺戒,沒有出家人的慈悲為懷的宗旨,將他趕回了花果山。後來唐僧被白骨精抓住才知錯怪了悟空,悟空知道師傅有難,馬上趕來打死了白骨精,救回唐僧,師徒和好如初,一起西行。通過這個故事我問辰辰你覺得唐僧好嗎?不好。為什麼?他把妖精當好人,把孫悟空給趕走了。我接著問,你覺得孫悟空好嗎?好,能打妖怪。我告訴她唐僧是個很好很好的和尚,他寧願相信壞人都是好人也不願意把好人錯怪成妖怪,這是怎樣的情懷啊!悟空本事大如天,但是如果他能很好的和唐僧溝通,很多誤會應該是可以避免的,也不會產生一些後續的嚴重後果。所以有了問題一定要想辦法說清楚,不要覺得只要我做對了就可以了,就可以不溝通,那是不對的。溝通有時比做事情還重要。唐僧是把所有人都當成好人,悟空是做事情魯莽(也不能怪它畢竟他也是猴子嘛!)所以我們做事情的時候,記住除了做對以外就是要和老師小朋友說清楚,不要讓別人誤會我們,產生不必要的麻煩。這是我們看三打白骨精這個故事懂得的道理。
㈣ 西遊記 三打白骨精 讀後感 300字左右
閱讀了《西遊記》中的三打白骨精文後。其精僻之處國文能緊緊地抓住鮮明的主題,用生動的語句深刻地刻畫出人物的惡與善,正反兩方面性格。
國文中的白骨精為了達到捕抓唐僧,吃唐僧肉長生不老的目的,喬裝打扮,變成少婦,老媼和老翁,接二連三來欺騙唐僧,以偽善一面引人上當受騙。幸虧有孫悟空這樣的金晴火眼看清妖怪及陰謀,出現了三打白骨精的場面,故事引人入勝,越看越想看。 情節中也生動描繪了唐僧分辨不了善與惡,是與非,被假善一面迷惑,反責怪徒弟,把孫悟空趕走,最後還是落在白骨精手中。
從國文中悟出一個道理,人們不要被表面現象和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蒙騙,特別在如今社會里,有些人的表面是虛偽的,內心是陰暗的,常常想方設法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卻使用各種卑鄙手段。有些人常常用某種利益引誘你,又可能挑撥你和朋友之間的交情。所以人時時刻刻都要檫亮眼睛,要知道「害人之心不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㈤ 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觀後感(500)字
讀了《三打白骨精》後我十分欽佩孫悟空的智勇雙全、中心耿耿,面對白骨精三番五次的挑撥離間,唐僧幾次的將它逐出門外。但仍舊與白骨精勢不兩立。無論別人怎樣的多番阻撓,他都不會離開師傅。
《三打白骨精》主要講了白骨精依次化作美貌的村姑,老奶奶和老爺爺以被孫悟空打死的借口蒙騙唐僧,讓唐僧對悟空失去信心將孫悟空逐回花果山,這樣就可以享受唐僧肉。無論白骨精怎樣變化多端都逃不出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盡管受到了唐僧的多方阻撓,可孫悟空仍依然為了師傅和師弟與白骨精決斗到底。最終孫悟空找出眾神來在半空中為作證,孫悟空誓要把白骨精打回原形,於是,他舉起金箍棒打死了白骨精,白骨精化成了一堆骷髏這才使唐僧相信的悟空。
孫悟空那除惡務盡、不避艱險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現代人就沒有幾個有著孫悟空這樣的拔刀相助、不爬犧牲的精神。在公交車上乘客被強盜搶錢大家看到了,就是無動於衷,只把自己的錢財保管好;在大街上小偷光明正大的偷東西,可卻沒人提醒,連一聲「小心」都不說。作為一個現代人,不光我們的好生活、財富日漸增多;而且我們的懦弱、自私也與日俱增。反而我們的良心、奉獻精神卻逐漸減少。作為一個現代人必須要具有孫悟空的精神,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完美!
㈥ 西遊記之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大電影的讀後感的觀後感怎麼寫
記憶中曾經在網路上看到過一個假設的問題,說的是如果必須要選唐僧師徒四人其中之一作為伴侶,問大家到底會選哪一個。捫心自問,自己並不確定到底會選哪一個。如果選了孫悟空這種事業型的,或許會因為過於崇拜他而失去自我,同時生活中遇到所有問題肯定要學會自己來扛,要學會習慣孤獨,因為這種類型的男人肯定是會把事業放在家庭前考慮的。如果選了豬八戒,就必須要承受他的花心與無用,失落感是一定會有的,潛意識里是不會真正尊重他的。如果選了沙僧,對於家庭來說,這或許是最穩妥的選擇,這種類型的男人低調、能吃苦耐勞、不會花心也不是工作狂、能帶給女人長久的安心與踏實,但或許就要承受的是他的無趣與木訥。這三種類型各有利弊,實在是難以取捨。
雖然不知道自己會選擇以上三款中的哪一款,但確信自己肯定不會選擇的類型就是唐僧這一款的。在自己的潛意識里,唐僧懦弱、自私、多疑、優柔寡斷,總覺得自己和這種類型的男人相處起來還沒和姐妹們相處的輕松,根本無法接受這樣的性格。這樣的執念源於童年時看電視劇《西遊記》時的感受,尤其是三打白骨精這一集的劇情。非常討厭唐僧的人設,實在想不明白他為什麼就不能信任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徒弟呢?為什麼他能忍心對保護自己的徒弟一遍遍的念緊箍咒,使自己的救命恩人身體和心理都痛苦萬分,直至狠心把他趕走呢?唐僧是這樣的無情無義,就像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這樣的人根本不值得救。從童年時起對唐僧的厭惡一直延續至今,根深蒂固,簡直無法動搖。
大年初一去影院看電影只為圖個樂,選擇電影《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開始就是沖著特效和打鬥去的,想來不過是一個降妖除魔的商業片罷了,壓根沒指望還能看出什麼情懷和感動。但看完之後發覺劇本寫得不錯,內容有新意。最重要的是,多年以來對唐僧的厭惡感終於破冰,我開始學著理解唐僧了。
一開始出場的唐僧是呆萌可愛的,他勸說老虎不要吃掉自己馬的時候會說:「你們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它放棄舒適的皇宮生活也不容易,你不如放過它吧。」他說話很啰嗦,性格也婆婆媽媽。救了孫悟空,又收了豬八戒和沙僧做徒弟後,他與徒弟們的相處模式也幾乎是朋友般的,並沒有板著面孔高高在上,一臉的神聖不可侵犯,這種親和力讓我開始不那麼討厭唐僧了。
白骨精以老婦人的形象出現,唐僧會認真傾聽她訴說自己不幸的遭遇,理解她並感同身受。孫悟空識破妖怪身份後一棒打死妖怪幻化成的人形,唐僧見自己阻止不了孫悟空,第一次念了緊箍咒。但事後他也會主動爬到山頂去找孫悟空談心,他說自己和孫悟空都是同一類人,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師徒相視而笑,他們終於從一開始的互相不理解往前跨進了一步,心在慢慢靠攏。
白骨精再次幻化成年輕的女性和孩子,孫悟空不得不再次出手除妖,唐僧終於忍無可忍再次念了緊箍咒,同時趕走了孫悟空。想回花果山的孫悟空被觀音擋住了去路,她說了一句話觸動了孫悟空,同時也觸動了作為觀眾的自己。她告訴孫悟空:「一直以來,你用自己的對與錯,去看別人的錯與對。你師父看的是心相,你看的是真相。」
白骨夫人告訴唐僧自己不願輪回,曾經被人深深的傷害,被人當做妖孽處死,這種怨念她永遠也放不下。唐僧不願看著白骨夫人消失,為了度化她,不惜犧牲自己送她前往輪回。在唐僧看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走在往生的路上,一襲白衣的白骨夫人真的好美,面容平和而安詳。坦白的說,或許是因為不喜歡《霸王別姬》中的菊仙這個人物,又或是因為其他原因,從來都不認為鞏俐漂亮,覺得她並不是自己所喜歡的類型,但在那一刻,真心覺得她很美。電影的最後給了人們以希望,孫悟空和其他徒弟們帶著唐僧的真身繼續上路,觀音菩薩的一滴甘露,唐僧又回來了。
看完電影,發覺自己似乎不是那麼的討厭唐僧了。中國古典小說中往往有一個缺點,就是正面人物性格塑造總是完美無缺,而反派就完全是十惡不赦。這其實是不客觀的,我們所處的並非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人,怎麼會沒有缺點呢?人性是復雜的,好人就一定沒有弱點嗎?壞人就一定沒有閃光點嗎?電影劇本讓唐僧變得親民,和徒弟們平等相處,嘮叨啰嗦但同時又很富有人情味兒,不再是一個只會說教的冷冰冰的軀殼。當然這或許也要感謝馮紹峰的出色演繹,他讓我相信了唐僧的眼淚是真實的,痛苦是真實的,情感也是真實的。
有人或許會認為唐僧犧牲自己去救一個妖怪簡直太可笑、太不可能了,誰會有那麼傻?其實或許這就是宗教的魅力。宗教讓人有信仰,一心向善,內心變得平和。軀殼不重要,名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自己成為一個載體,把這種善念傳遞下去。於是開始反省自己,或許自己在生活當中往往也是像孫悟空一樣,總是希望去求得一個真相,所以難免會有犀利、刻薄、毒舌、得理不饒人的成分存在於性格當中。而緊箍咒就像是時時提醒自己的一個戒律,得饒人處且饒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像《一代宗師》中所表達的一樣,一個人想要成為一代宗師,必須要經過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唐僧能透過人性惡的一面去度化,他見到的是眾生,放棄的是自己的生命,這是大愛,所以縱然他沒有半點功夫,卻依然能做其他人的師傅。
怒與恕,就像是孿生兄弟一般,看起來好像,卻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怒是奴加心,心被周遭的一切所奴役,所以為人處世中難免會充滿了戾氣。而恕,是如心,寬恕別人,也是寬恕自己,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與事呢,自己就真的很完美嗎?對他人過分的苛責,是不理智的。或許就像高倉健先生說過的那樣:「去跟那些美好的人相遇,要保持一顆對他人溫柔的心,就不能站在厲風里,要去和風吹佛的地方。」亦或者是像馬天宇所說的「寬恕才是真正自由」,他年紀輕輕,就能有如此胸襟,真的好難得。或許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做錯事的時候,都曾希望自己能被寬恕。我們自己都不完美,又有什麼權利去苛求他人呢?
看一部好電影就像讀一本好書,能帶給自己感悟是最好不過的感受,感謝電影帶給我的一切美好與感動。
㈦ 西遊記原著三打白骨精800字讀後感
三打白骨精1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代表,歷來受到讀者,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歡迎。「三打白骨精」是《西遊記》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在「三打白骨精」中,將《西遊記》的奇幻奇趣的藝術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
為什麼要三打白骨精呢?
我認為,作者之所以安排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有他的一定意味在裡面。
通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師徒的矛盾由一開始的「頓生嫌隙」發展到「恩斷義絕」。 ,這樣一個結果不可能是由一兩次的矛盾就能造成的,一定是由一個矛盾積累的過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矛盾導火線。
所以,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為了突出一個矛盾積累的過程。也使情節有起伏,引人入勝。
在這一回合中,我們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心理,充分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徵。
孫悟空,是《西遊記》的第一號人物。從這一回中在我們可以看出他樂觀,聰明,靈活除惡務盡,充滿了斗爭精神。盡管唐僧對他誤會很深,但是他對師傅衷心耿耿。不管白骨精如何變化都瞞不過他,他的火眼金睛能夠看透一切,金箍棒威力無窮。
唐僧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人物,他不畏艱險去取西經,勇往直前,義無反顧。他心的善良,信仰堅定。但另一方面他又相當窩囊,是非不分,以致孫悟空打死白骨精這一問題上,受豬八戒的唆使趕走孫悟空,可以說他沒有什麼主見。
豬八戒在這一回中受第一次變化後的白骨精的美色誘惑,顯示了他的好色,妒嫉心強,喜歡搬弄是非的性格特徵。
白骨精的三次變化,使師徒反目,可見她是一個狡猾,陰險,善於變化的妖魔。
三打白骨精2
通過對三打白骨精的閱讀,我們可以大致了解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其中最顯著的藝術特色是(1)奇幻。小說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為讀者創造了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同時又極具生活氣息。(2)奇趣。《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小說中趣味性和娛樂性最將的一部,孫悟空的樂觀主義;豬八戒農民式的憨厚朴實、懶惰自私、貪吃好色、自作聰明。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將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的結合起來,也是《西遊記》奇趣的重要原因。如孫悟空身上的猴子屬性,豬八戒身上具有的現實生活中豬的一些屬性(3)幽默、詼諧 。
至於為什麼作者要讓作者三打白骨精,我認為(1)三打白骨精突出了白骨精的頑強,狡猾,也突出了孫悟空的機警。(2)「三打」也使故事情節更加曲折更有趣味性(3)通過在「三打」中師徒三人的表現,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
在「三打白骨精」中,孫悟空三次識破白骨精的詭計,可見孫悟空是絕頂聰明的。在唐僧的一再誤會下,他仍然忠誠的對待師傅,寧可忍受緊箍咒的折磨也要降妖除魔,這是難能可貴的斗爭精神。甚至在最後被唐僧趕走時,還要對師傅最後一拜,可以看出孫悟空對師傅情深意重,是個很重情義的猴精。
再看唐僧,對變化後的白骨精大發善心,他是個心地善良的苦行僧,但他也不辨是非,容易輕信人,還有些偏心,與孫悟空比,他更偏愛和相信豬八戒,所以才會被豬八戒離間與孫悟空的情義。
豬八戒,好吃好色,見到白骨精變化後的美女動了凡心,輕易地相信白骨精,喜歡搬弄是非。
白骨精的身上不但具有魔性,還具備了人的一些屬性,比如很工於心計,利用唐僧師徒的心理離間他們的感情。雖然她最終被孫悟空打死了,但是,他的離間計還是成功的使唐僧師徒決裂。
三打白骨精3、
「三打白骨精「是《西遊記》中很著名的一回,也是作者寫作很成功的一回。在這一回中,不但充分的顯示了《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也是入木三分。
《西遊記》是一部神魔小說,它具有趣味性強,想像力豐富,語言活潑幽默的藝術特色。
在「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安排孫悟空之三打白骨精是有用意的。「三打」表現出這一回高潮迭起,也說明了白骨精的頑強和孫悟空的精明武藝高強。
白骨精雖然狡猾,但怎麼斗不過火眼金睛的孫悟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孫悟空的聰明勇敢。孫悟空是書中最重要的人物,歷來受讀者的喜愛,也是因為他樂觀,聰明,頑皮,除惡務盡,充滿斗爭精神,對師傅極忠誠的性格特徵。
與他作對的白骨精是一個可怕的對手,她陰險,狡猾,善於變化。善於利用唐僧的善良和迂腐。使唐僧師徒最終反目。
在這一回中,唐僧善良的性格被白骨精利用,又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趕走孫悟空,可以看出唐僧容易輕信人,有時是非不清。
豬八戒是一個好吃懶做,喜歡搬弄是非的人。他愛佔小便宜,好色,但他憨厚純朴。身上有著豬的特性。
其實,在這些人物身上具備了很多人性和社會性。他們的原型也是現實社會中的人。如孫悟空有著城市市民的樂觀精神,豬八戒的身上則透露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階層具有的的憨厚純朴。同時,他們的身上也具有了各自所屬的動物的特性,如孫悟空的靈巧聰明,有著猴子的特性,豬八戒好吃貪睡有著豬的特性。而他們在三打白骨精中的表現也暗示了人類社會中的一些矛盾和人的品性。
㈧ 西遊記三打白骨精讀後感600字敘議聯結
西遊記三打白骨精讀後感最近,我讀了些書,不過其中讓我最喜歡的還是我讀了好多遍的吳承恩寫的《西遊記》。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基本上大人、孩子都讀過這本書,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本書十分有意思,描述了唐僧和他的徒兒歷經千辛萬苦,降妖伏魔,最終取得西經回國的故事。
在《西遊記》中我最喜歡看的是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原名叫「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這一回主要講了妖精白骨夫人為了吃到可以使她長生不老的的唐僧肉,分別變成年輕女子,她母親和父親來迷惑唐僧他們,但都被火眼金睛的孫悟空識破。可是由於妖怪的手段,唐僧的愚沌,豬八戒的愚蠢,孫悟空雖然最終保證了唐僧的安全,卻換來唐僧的緊箍咒和被逐出師門,受了天大的委屈。
每次讀這迴文章,我都是又開心又生氣。開心的是白骨精雖然十分狡猾,使出多種變化,但每次都被孫悟空識破打敗;生氣的是忠心的孫悟空每次都被冤枉,被念緊箍咒,最後還被唐僧逐出了師門。但是,我要說:孫悟空,你真棒!因為你不僅法術無邊,武功高強,而且為了師父可以赴湯蹈火,不怕受冤枉受委屈,即使被唐僧念緊箍咒,也要把妖精打跑,保證師父的安全。要知道緊箍咒的痛苦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可以說是痛入骨髓。但孫悟空卻能為了師父的安全而堅強地忍受著,因此我十分敬佩孫悟空。要是我呀,可能早跑了,才不管他呢。聯系自己平時生活,幹事情沒有韌性,遇到困難,常常做到半途而廢,孫悟空是自己喜歡、敬佩的人物,為什麼自己就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呢!自己對《西遊記》裡面許許多多孫悟空勇斗妖怪的故事,反復翻看,覺得每篇都十分精彩,我也要經過努力,使以後的自己變得一樣精彩!
㈨ 西遊記三打白骨精感悟50字
無論怎樣偽裝,妖怪總要露出尾巴。在生活中,我們需要的是像孫悟空那樣警覺、敏銳的火眼金睛來分辨是非、真假、善惡,選擇正確的方向。
三打白骨精:
唐僧師徒四人為取真經,行至白虎嶺前。在白虎嶺內,住著一個屍魔白骨精。為了吃唐僧肉,先後變幻為村姑、婦人,老父,全被孫悟空識破,白骨精害怕,變作一陣風逃走,孫悟空把村姑、婦人的假身統統都打死。
但唐僧卻不辨人妖,反而責怪孫悟空恣意行凶,連傷母女兩命,違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又變成白發老公公又被孫悟空識破打死。唐僧寫下貶書,將孫悟空趕回了花果山。
(9)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觀後感擴展閱讀
一打:山野里出現一位年輕村姑,悟空說:「它是個妖精,是來騙你的。」說著,就朝妖精劈臉一棒。
打死了妖精的替身,妖精則靈魂出竅逃走了。
二打: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手拄著彎頭竹杖,一步一聲地哭著走來。(這樣的傷心可以說是肝腸寸斷、悲痛欲絕、痛不欲生)
悟空見又是那妖精變的,也不說話,當頭就是一棒 (看俺老孫一棒!)。妖精又靈魂出竅逃走了。
三打: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邊,走上前迎著妖精,笑道:「你瞞得了別人,瞞不過我!我認得你這個妖精。」
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師父念咒語,沒有立刻動手,暗中叫來眾神,吩咐道:「這妖精三番兩次來蒙騙我師父,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們在半空中作證。」眾神都在雲端看著。悟空掄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死後化作了一堆白骨。
㈩ 西遊記三打白骨精讀後感 (100字左右)
讀「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有感源
問你〈〈西遊記〉〉中你最喜歡誰,你一定會說是孫悟空,因為孫悟空為人正直,忠心耿耿,並且武藝高強,敢於同邪惡作斗爭。我讀了〈〈
西遊記〉〉就深有感觸,其中一個叫〈〈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更吸引了我。
故事中,白骨精三次分別變成村姑、老奶奶和老爺爺來誘惑唐僧,想抓住唐僧,好吃唐僧肉。孫悟空憑借一雙火眼睛睛,一看就知道是妖精變的,舉棒打去,狡猾的妖精丟下屍體,化作一陣清風逃走了。而善良愚笨的唐僧卻不知是計,怪孫悟空濫殺無辜,念緊箍咒來懲罰孫悟空,並且要把他趕回花果山。經過沙僧的再三請求,孫悟空才得以留了下來。
情節中也生動描繪了唐僧分辨不了善與惡,是與非,被假善一面迷惑。
我從文章中悟出一個道理,人們不要被表面現象和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蒙騙,特別在如今社會里,有些人的表面是虛偽的,內心是陰暗的,常常想方設法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卻使用各種卑鄙手段。有些人常常用某種利益引誘你,又可能挑撥你和朋友之間的交情。所以人時時刻刻都要檫亮眼睛,要知道「害人之心不有,防人之心不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