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元大都遺址
A. 蒙古帝國曾經有哪些都城在什麼地方基本概況
1、和林,位於烏蘭巴托以西365公里處,是13世紀蒙古帝國首都。1220年成為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首都,當時回它是世答界上陸地貿易發達的國際大城市,1368年毀於明朝軍隊手裡。
2、元朝的首都
元中都(張家口張北縣城北50公里處)
元大都(北京 以前是中都,後於1272年改為大都)
元上都(元朝陪都上都古城遺址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敦達浩特東約20公里上都河北岸)
元朝最後的都城克什克騰(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湖西岸)
B. 元朝王府建在大都,是現在的哪個省市
元朝王府在大都,就在今天的北京。
元大都,簡稱大都,突厥語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丁卯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元朝國都。
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
C. 元代的都城在哪裡
元大都,簡稱大都,是元朝的首都,蒙古語稱為Dayi,突厥語稱為「汗八里」版(Khanbaliq),意為權「大汗之居處」。由元代科學家劉秉忠規劃建設,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元代京師。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3)內蒙古元大都遺址擴展閱讀
1、元朝都城開始並不在元大都,而是在開封。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3月28日,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改京師中都為大都,北京第一次成為統一王朝首都。
2、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來朱棣篡位成功,又遷都到北平,遷都後改名北京。清朝入關繼續定都北京。
3、民國時期,國民黨定南京為首都,北京有什麼被改名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北平再次更名為背景的作為首都。
D. 元朝大都中都上都在哪裡
元大都:位於現今北京市市區,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中都:位於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它的建造者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元武宗海山。
元上都:城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
元朝的都城隨著時間的遷移不斷地變更,甚至達到一種共存的局面。這其中有的是作為元朝發源地,有的是軍事意義,有的則是用來為元朝皇帝避暑之用。元朝以及蒙古帝國時期,一共修建了四處都城,分別是元大都,元上都,元中都。
(4)內蒙古元大都遺址擴展閱讀:
元代大都的名稱,在源自漢語的「大都」之外,還大概源自畏兀兒語的Khanbaliq,khan是汗,baliq是城市,Khanbaliq就是汗之城,音譯為「汗八里」或「汗八里克」。這個詞在《馬可·波羅游記》的各種西文譯本里有兩種拼寫形式,Cambuluc和Kanbalu,所以這兩種形式都常見於當時的西文文獻。
元大都位於金中都舊城東北。其城郭殘垣,在薊門橋西南仍可以看見,並設有標志「元大都城牆遺址」。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西起海淀區學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黃亭子,折向東經馬甸、祁家豁子直到朝陽區芍葯居附近,大體與地鐵10號線北段重合。
E. 元大都是怎樣發展成為都城的
1206年,蒙古族首領鐵木真在斡難河畔即位,稱成吉思汗,創建了蒙古帝專國。中統元年屬(1260),忽必烈即位於開平府(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東);中統四年以開平為上都,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定燕京為中都(作陪都)。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定國號「元」。第二年初改中都為大都,並從上都遷鼎大都。從此這里(即北京)成了統一大國的中心。
F. 元大都的設計布局有什麼特點
金朝在北京建都60餘年。金貞佑三年(1215年),蒙古騎兵突破南口天險,攻佔中都,全城毀於一片火海之中。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採取兩都制度,以開平(今蒙古多倫西北)為主要都城,稱為「上都」,以中都為陪都。
1267年,忽必烈決定建設中都新城,並立即徵集工匠,組建工程指揮機構,任命曾主持上都城建設的漢人劉秉忠負責規劃營建。
劉秉忠首先進行了十分詳細的地形測量,然後制定了總體建設規劃。在修建房屋和街道之前,先埋設了全城的下水道,再逐步按規劃好的城市藍圖修建。
1271年,忽必烈公開廢除「蒙古」國號,按照《易經》中「大哉乾元」
之意,改國號為「大元」。第二年,忽必烈又命名正在營建的中都新城為「大都」,宣布建都於此,而以上都開平為夏都(陪都),蒙古人則稱大都為「汗八里克」,意即汗城。遷都於此,意味著政治中心的南移,忽必烈決心滅南宋,做統治全國的皇帝。
元大都城在地址的選擇上,有意避開了金中都的廢墟。但又把未遭破壞的、風景優美的大寧宮及附近的大片湖面(當時稱為「海子」)包括了進去,作為城市的中心部分。元大都在城市的設計布局上體現了我國傳統的建都原則:三重城垣,中軸對稱,前朝後市,左祖右社。
第一重城牆為外城,即整個城市的外輪廓。外城長約28公里,平面略呈南北向長方形。城牆全部用土夯成,外面是又寬又深的護城河。城四角建有巨大的角樓,如現在北京建國門外的古觀象台,就是當時的東南角樓。
外城共有11座城門,很別致。據說,設計者劉秉忠以此象徵神話傳說中三頭六臂的哪吒:南面三座門象徵他的三頭,東西兩邊各三座門象徵他的六臂,北面的兩座門則是他的雙足。
第二重城牆為皇城,周長約10公里,位於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區。皇城的中部是太液池,即後來的北海與中南海;東部即宮城,西部有興聖宮和隆福宮。皇城是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即為「前朝」;皇城後面的海子(今什剎海)是商船雲集的地方,這一帶是商業中心,即為「後市」。
皇城的東部(左方)建有太廟,是皇帝祭祖先的地方;西部(右方)建有社稷壇,是皇帝祭土地的地方。人們稱之為「左祖右社」。
最裡面一重是宮城,即紫禁城。宮城的中心線向南北兩端延伸,也就是整個大都的南北中軸線。這樣的設計十分鮮明地突出了宮城的位置,顯示了這個封建王朝統治中心至高無上的地位。
大都城的幹道系統基本上是整齊方正的方格網狀。全城被幹道劃分成50個街坊,坊內有數條平行的小巷,稱為「胡同」。胡同多為東西向,寬約五到七米;兩條胡同之間相隔約70米,由一些四合院式住宅並聯而成。這種東西向胡同的布局方式很適合滿足北方住宅對光照、通風和交通的需要。城內的居民約有10萬戶、四五十萬人。
元大都的興建,是中國建築史上光輝的一頁:它繼承、總結和發展了古代都城規劃、建設的優秀傳統,並為以後明、清北京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它規模宏大,宮殿壯麗,人口眾多,商業發達,是自隋、唐長安以後,新建的最大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城市之一。
G. 元朝 有個地方叫——大都 在哪
大都就是現在的北京城,北京就是按元朝的設計建造的。元朝還有一個上都,是皇帝夏天避暑用得,原為開平,現在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北。
H. 元中都建在哪裡是歷史上的第幾座皇宮
元中都遺址元位於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與當時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蘭旗東)齊名。它的建造者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元武宗海山。遺址特點元中都由內、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組成,即外城、皇城、宮城。內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360米。中城套在內城之外,面積約80萬平方米。元中都的宮室建築按中軸線布局設計,以一號基址為中心的主體宮殿群位於內城的中北部。作為正殿的一號宮殿基址居於內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當、滴水和花磚等建築構件。這里出土的漢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稱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元中都遺址的挖掘工作為研究中國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實例,對探討元中都的興廢及蒙元四都(即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中都)比較研究都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新近的考古勘察表明,元中都里既有宮城建築也有放置氈帳的空地,這顯示出這個介於元大都(北京)與草原之間的都城,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傳統雙重特色。 據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曹凱介紹,這個所日前在元中都遺址考古中,城牆與建設基址的勘測有實質性突破,初步探明了元中都總體布局的基礎框架。對1號殿址、宮城南門等進行了繼續發掘,新發現了皇城南門和西牆,特別是西牆的發現,確證了元中都三套城牆的說法,使城市整體布局趨於明晰。 文物部門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完成了元中都建築遺跡現狀測繪,使其布局特點初露端倪,元中都城內像中原地區一樣的宮城建設以通過南、北門的軸線對稱分布,同時還保留著可放置具有蒙古族傳統氈帳的空地,這對研究元代都城制度的演變提供了重要資料。考古發現元中都位於河北張北縣,處在北京通往內蒙古的要道上,元代曾與元大都(北京)並稱,始建於元大德11年(1307年),至正18年(1358年),宮室被紅巾軍燒毀,只留下城牆遺跡。 從1998年開始,文物部門對這一遺址進行勘探發掘,對元中都進行了科學的認定。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並探明了主要建築遺址的形狀。出土文物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1個漢白玉角部螭(傳說中龍的一種)首和9個台沿螭首。這10個螭首雕刻細膩,造型完美,是元代雕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元中都遺址的發現還被評為「1999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元中都是蒙元四都(和林、上都、大都、中都)之一。從現存的遺址來看,元中都分為外城、中城、內城以及城牆和角樓。文物專家認為,元中都從建立到焚毀的歷史,可充分反映元代從鼎盛走向衰亡的過程。大量文物的出土,對這個時代的經濟、軍事、人物風情等方面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I. 元中都的歷史概括
元中都遺址元位於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與當時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蘭旗東)齊名。它的建造者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元武宗海山。
元中都由內、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組成,即外城、皇城、宮城。內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360米。中城套在內城之外,面積約80萬平方米。元中都的宮室建築按中軸線布局設計,以一號基址為中心的主體宮殿群位於內城的中北部。作為正殿的一號宮殿基址居於內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當、滴水和花磚等建築構件。這里出土的漢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稱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元中都遺址的挖掘工作為研究中國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實例,對探討元中都的興廢及蒙元四都(即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中都)比較研究都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新近的考古勘察表明,元中都里既有宮城建築也有放置氈帳的空地,這顯示出這個介於元大都(北京)與草原之間的都城,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傳統雙重特色。
據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曹凱介紹,這個所日前在元中都遺址考古中,城牆與建設基址的勘測有實質性突破,初步探明了元中都總體布局的基礎框架。對1號殿址、宮城南門等進行了繼續發掘,新發現了皇城南門和西牆,特別是西牆的發現,確證了元中都三套城牆的說法,使城市整體布局趨於明晰。
文物部門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完成了元中都建築遺跡現狀測繪,使其布局特點初露端倪,元中都城內像中原地區一樣的宮城建設以通過南、北門的軸線對稱分布,同時還保留著可放置具有蒙古族傳統氈帳的空地,這對研究元代都城制度的演變提供了重要資料。
元中都位於河北張北縣,處在北京通往內蒙古的要道上,元代曾與元大都(北京)並稱,始建於元大德11年(1307年),至正18年(1358年),宮室被紅巾軍燒毀,只留下城牆遺跡。
從1998年開始,文物部門對這一遺址進行勘探發掘,對元中都進行了科學的認定。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並探明了主要建築遺址的形狀。出土文物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1個漢白玉角部螭(傳說中龍的一種)首和9個台沿螭首。這10個螭首雕刻細膩,造型完美,是元代雕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元中都遺址的發現還被評為「1999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元中都是蒙元四都(和林、上都、大都、中都)之一。從現存的遺址來看,元中都分為外城、中城、內城以及城牆和角樓。文物專家認為,元中都從建立到焚毀的歷史,可充分反映元代從鼎盛走向衰亡的過程。大量文物的出土,對這個時代的經濟、軍事、人物風情等方面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J. 元朝王府在大都嗎大都是現在的哪個省,哪個市
元朝王來府在大都,就在源今天的北京市管轄范圍內。
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金中都城(今北京)東北另築新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改稱大都,成為元朝的首都。
元大都,簡稱大都,突厥語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
(10)內蒙古元大都遺址擴展閱讀:
元大都作為全國的政治中樞,是以金碧輝煌的皇室宮殿為中心營造的。壯觀的皇城位於都城的中部與南部,圍牆的范圍廣達二十里。
皇城的東面是宮城,其范圍約為九里。在一眼看不到邊的宮殿樓閣裡面生活的皇親國戚,他們在數以千計的宮廷侍衛、宦官與宮女的簇擁之下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不過,由於末代皇帝元順帝治國無能,這種好日子就快要到頭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天下大亂,人心離散,大都與南方的聯系經常被切斷,致使南方的糧食不能及時運送到北方。
到後來,城裡終於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飢荒,首當其沖的是普通老百姓,很多窮人掙扎在死亡線上,死者填滿溝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