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深度解讀
A. 深度解釋西游記
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小孩子是根本讀不懂西遊記的。個人認為,《西遊記》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還是世間最偉大的一部成功學!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實是告訴人們如何戰勝心魔的成功學。吳承恩通過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引領我們在人生路上不斷地去克服內心、戰勝心魔,最終取得真經、成就人生。
《西遊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這師徒五人只是一個人!孫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豬八戒是人的情慾,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龍馬是人的意志力。
孫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師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個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嗎?三星不就是那三點嗎?),所以孫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這一顆騷動不安的心,於天堂地獄善惡之間自由穿梭。《楞嚴經》上說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72變,世人的心非常善變,瞬息間七十二變。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黃帝八十一難經》上說「人晝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氣。什麼東西能夠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大能通天,小之則如綉花針呢?不就是人的氣度嗎?
煉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爐燒不死反而能讓孫悟空煉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徵著心眼明亮了)。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壓住悟空,象徵著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樣強大地壓住了那顆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徵著佛學中的「貪、嗔、痴、慢、疑」,佛祖說這五個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孫悟空,依舊逃不出這五個字。鬧天宮時的孫悟空正是被這五毒所困。現實中,又有多少佛門弟子,自以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頭來依舊不離「貪、嗔、痴」,只因不了解「貪、嗔、痴」的本質。五行山後為兩界山,過了這一山,曾經那顆騷動不安的心終於跳出三界了。
孫悟空一個筋斗就十萬八千里,正好是靈山的距離,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靈山再遠也就是心的一個念頭就到了!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師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實指的就是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經就是一個修心的過程。真正的靈山,就在我們的心中。這也就是孫悟空常常對唐僧說的那句話:「只要你見性志成,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還有唐僧剛開始踏上取經路時,烏巢禪師傳授他一部《心經》,並且也對他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但是唐僧聽不懂啥意思,最後直到抵達靈山,由孫悟空點醒了他之後,他才明白。因為要靠心來點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時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領悟了。
「定心真言」緊箍咒能定心、約束心,讓心疼了又疼。收伏悟空之後,也就歸正了那顆七十二變的心。孫悟空一上路就打死了六個強盜,在原著中,六個強盜的名字分別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身本憂、意見欲」,這就是六根。孫悟空打死了六根,說明六根清凈乃取經之本。白龍馬是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馬,只有確定了前進的目標,才能專心專意的取得真經。收伏小白龍,達到心意合一,只要心意合一,志向堅定,沒有到不了的西天。後來又收了八戒和沙僧, 「身、心、情、性、意」這個最完美的團隊就組成了。
西天路上,悟空化齋前經常在地上劃一個圈,這是心給人定的界限,但人的身體(唐僧)總是會被慾望(豬八戒)牽著走!於是人(師徒幾個)就容易離開內心(悟空)設定的界限(劃的圈),於是一出界限便遇上種種心魔(妖怪)。
心(悟空)引領著人(師徒幾個)不斷前進,一路上悟空降妖,說的就是心去降心魔。西天路上的每一個妖怪都是有含義的!所有的妖怪全都是一個比喻!全都是心魔的幻化。每一個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世間那些牽絆人的東西,都是一個人自己的心魔!西天取經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去除心魔的過程。師徒五人在取經路上不斷的去除妖怪,指的就是一個人在人生路上不斷的戰勝心魔!
例如,黑熊怪是心魔,悟空的嗔念使他催火燒了觀音禪院,於是出現了阻礙他成佛的心魔,於是黑熊怪就來了。
牛魔王也是悟空心魔所變,紅孩兒、牛魔王、火焰山都是心頭上的火焰。牛魔王與悟空為結拜兄弟,又勢均力敵,所以發火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火焰山形成原因是早年孫悟空踢下一塊火磚,火焰山大火正是悟空出八卦爐後為出一口惡氣而放的,到頭來卻燒傷了自己。火焰山這一難是由孫悟空早年頑空之心所生,所以說「牛王本是心猿變」,要「打破頑空參佛面」,在這里孫悟空剪除了頑空之心。
紅孩兒象徵著仇恨之火,一個人活在仇恨中,到頭來只會燒傷自己的心(紅孩兒燒傷了悟空)。此外,紅孩兒還象徵著「赤子」,我們要保住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在人生路上保住赤子之心,不要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燒毀了,要保住那份童心(赤子被菩薩保住了)。
黃風怪會吹三昧神風,他代表社會風氣,社會風氣能使人心(悟空)迷失方向。
白骨精的三個形象分別代表了一個人的情、愛、欲,心將它們全部打死,說明在人生的路上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愛、欲,不要讓其成為我們前進的障礙。此外,白骨精也象徵人皮面具,人皮面具(白骨精)能引出人的本能慾望(所以豬八戒開始挑撥離間),使人迷失了自己的內心(所以唐僧把孫悟空趕走了),人總是會被世間種種美麗表象所迷。
金錢(金角大王、銀角大王)能把人心捆住、封住,難以逃脫。作者將這個道理比喻成了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用幌金繩把孫悟空捆住了,用紫金葫蘆把孫悟空封住了。後面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個黃眉怪用金鐃把孫悟空封住了,金鐃這個法寶也象徵金錢,金錢能把心困住。
七個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慾,七情六慾就像蜘蛛結的網一樣,能把人困住。世人因思(絲)生情,被情絲纏繞。蜈蚣精身上有千隻眼睛,乃是人眼所見的各種物質慾望的象徵。
蠍子精代表美色,美色就像蠍子一樣會勾人,所以師徒幾個都敵不過她。
真假美猴王,一個真心向佛的悟空擊敗了一個不真心向佛的悟空,其實是自己的兩種意志互斗,是一個人的兩顆心。書中很明確的說到這一難是由師徒四人的心魔所生,孫悟空的「神狂之心」,唐僧不辨真假的「道昧之心」,豬八戒沙僧不肯說情的「嫉妒之心」,師徒師兄弟之間的「猜忌之心」。生出了「二心」,就必須除掉第二顆心,只有打消二心,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假孫悟空被打死了,師徒幾人才得以繼續上路。
在比丘國,鹿精要吃一千個小孩的心,象徵「多心」。孫悟空變做假唐僧,比喻這時的唐僧和悟空合二為一,他剖開自己的肚皮滾出了一堆心來,也是象徵「多心」。我們常說「心頭鹿撞」,人有「二心」就會生出災禍,更何況這多心。收服了這個鹿精,心頭也就沒有鹿撞,「多心」就會變成「一心」,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悟空三兄弟好為人師,在玉華州收了國王的三個兒子為徒弟,教他們習武。好為人師,不謙虛,因此惹出一窩獅子精。獅者,師也。
九靈元聖是西天路上最厲害的妖怪之一,是一隻九頭獅子,可妙擒孫悟空。九頭獅子象徵「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一個人如果做到了九思就可以成聖,九思成聖,所以叫九靈元聖。
九思分別指的是:
1)視思明:當我們看事物時,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被事物的假像所蒙蔽。
2)耳思聰:如果我們能管住我們的耳朵,辨別出真假是非,那我們將不再被外物所傷。
3)色思溫:色代表情緒,溫代表喜怒哀樂皆不發。成大事,情緒控制要達到喜怒哀樂皆不發。
4)貌思恭:貌代表形為,恭代表恭敬心,做任何事都應有一份恭敬心去對待。
5)言思忠:言代表言語,此句意為不說謊話。
6)事思敬:敬代表全力以赴,做任何事都應全心全意的去做。
7)疑思問:「君子不恥下問」就為此理。
8)忿思難:忿代表忿忿不平,生氣的時候要想到後果災難,不可以意氣用事。當我們遇到別人對自己發火時,也應該換位思考一下他的難處,可能就不再生氣了。
9)見得思義:君子看到的都是義,小人看到的都是利。無論別人給予了我們多少,我們都要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做到了這九思,就可成聖了。孫悟空代表的只是世人之心,怎麼可能打得過已成聖的九靈元聖?
師徒在寇員外家裡借宿,遭遇打劫,寇員外被強盜打死,唐僧被冤枉入獄。寇員外姓寇而被寇,唐僧求道而得盜,因為善惡不過是一念間。
最後的玉兔精,真假公主,求真去假之後,離真理也就不遠了。
對唐僧師徒而言,歷經磨難,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鬼怪,終於到達靈山了,也就成佛了。對一個人而言,克服了自身的種種習氣,魔障消滅,即見靈山。
最後心(孫悟空)被封為斗戰聖佛,無論我們從事什麼,只要懂得約束自己的內心,終可成功。身體(唐僧)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做人要心身合一,才能得真經。情慾(豬八戒)被封為凈壇使者,情慾是戒不掉的,所以最終只被封為使者。本性(沙和尚)被封為金身羅漢,因為本性像金一樣珍貴。意志力(白龍馬)被封為八部天龍護法,我們要時刻捍衛自己的意念,所以被封為護法。
至於書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國家裡所發生的荒誕怪事則是對當時社會的辛辣諷刺。獅駝城是一個巨大的妖精王國,也是黑暗時代的一個巨大折射。
最後佛祖之所以給師徒無字經,是因為無字經才是真經,無字經的「經」是「經歷」的意思,這一路上的「經歷」才是更重要的「經」,遠遠勝過那些個文字。一個人,若在經歷世間一切事之後,依然能保持一顆真心,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堅定不移,寓為金剛,既然心已成金剛,那麼心頭(悟空的頭)上的金剛箍便不必存在了。佛之經典,正為《金剛經》。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讀同一段文字,他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比如《西遊記》,同一個人在幾歲時讀和二十幾歲讀,他的體會是完全不同的!再過二十年再讀,體會又會不同!
作者吳承恩在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可惜,看懂《西遊記》的人實在太少。
以上轉自網路。
B. 小學生看四大名著是看原著版的好還是青少年版的好
對於小學生來說,我並不太鼓勵直接閱讀原著,因為這個階段還無法有效的閱讀任何一個完整的篇章。因此,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建議從連環畫開始閱讀。如果孩子進入了小學高年級,就可以開始閱讀白話版本的四大名著了。現在市面上有很多豪華版、收藏版的四大名著連環畫,其實是給大人發燒友准備的,給孩子看的話,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量力而為。當然,如果你打算做為生日禮物送給孩子或者親朋好友的小孩,是可以選擇豪華版的。
如何配合孩子看四大名著?
什麼?還要我們做爹媽的配合?不錯,不要簡單的認為買了套書,就丟給孩子完事了。父母有責任也有義務,來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這些內容。孩子們(特別是男孩)都喜歡看妖魔鬼怪、打打殺殺的部分,因此西遊記、水滸傳和三國都非常受用,他們經常會問的問題如:
「張飛和關羽到底誰厲害呢?」
「為什麼孫悟空要聽唐僧的?」
「孫悟空為什麼不一個跟頭飛到西天去,為什麼還要走啊?」
孩子看書的過程中產生了問題,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因為代表他開始獨立思考,這就是應試教育的大環境所不能給他的。因此,你應該為這些可能讓你都有些難堪的問題感到高興,並且也要認真的准備好如何去回答孩子的問題。真誠的面對孩子的提問,鼓勵他自己思考問題的答案,或者讓他看白話版本甚至原著來尋找答案。人類的進步在於無止境的求知與探索,孩子的問題就是最好的體現。
C. 西遊記第八回概括
西遊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
孫悟空大鬧天宮五百年後,如來欲尋一信徒取經,以使佛法永傳東土。觀音率木叉,帶著袈裟、錫杖和金、緊、禁三個箍,駕雲前往。
菩薩領命與徒弟惠徑去,途中收了被貶下界的卷簾大將、天蓬元帥為徒、齊天大聖為徒,分別取名沙悟凈、豬悟能,孫悟空並囑咐他們各自等待取經人。菩薩與徒弟徑奔東土,不多時便來到長安城。
(3)西遊記深度解讀擴展閱讀:
《西遊記》創作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
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西遊記》的作者明代人吳承恩(有爭議)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時期。
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並且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