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石城遺址

石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1 10:58:19

❶ 石峁遺址的介紹

石峁(mǎo)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陝西省版榆林市神木縣權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初步判斷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據專家研究有可能是黃帝的都城昆侖城,也有專家提出了質疑石峁遺址是距今約4000年左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這個曾經的「石城」壽命超過300年。1976年,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戴應新在山西進行考察,從山西民間聽到關於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於是專門到石峁考察,此後先後有來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隊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❷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石城

30萬年前南京猿人就棲息於此,在5000多年以前,這里就出現了原始村落。 南京已有2460多年的建城史。初名越城,戰國時楚國在石頭山上置金陵邑。秦改為秣陵。三國時東吳首次在此建都,稱建業。西晉末年始稱建康,其後東晉、 宋、齊、梁、陳均建都於此,歷史上稱六朝。唐代稱升州,宋易名為江寧。及至明初,才正式定名南京。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志.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里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鍾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里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置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雲:「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里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
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

據地質學研究,這里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現在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參考資料:南京一朋友告之

❸ 韓國發現千年石城遺址,這對韓國來說有哪些意義

發現一處遺址,最重要的就是能夠通過這些遺址以及裡面出土的文物來研究它的過去和起源吧。韓國人說,這對他們來講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劃時代的意義具體在哪,作為觀眾我們還沒有太多的了解,畢竟,這一座古城比起我們國家出土的遺址來說,檔次還是有些低的不是嗎?但是對韓國這樣的小國來說,終於又有能夠證明自己歷史的證據了,是非常寶貴的。

雖然這不是我們國家發現的新遺址,但我們也應該為韓國感到高興和欣慰,他們也有了自己代表性的遺址了,不管怎麼說,不管意義為何,我們都應該尊重歷史,尊重遺址

❹ 關於石城縣的地理歷史文化的介紹

歷史沿革

石城境內,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兩漢時先後隸屬於都、揭陽、陂陽、虔化等縣。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拆雩都地置揭陽縣,先後屬廬陵郡、南康郡。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名陂陽縣,屬南康郡。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設場,以境內「四面環山,聳峙如城」得名石城場。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升石城場為石城縣。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屬虔州。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屬贛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屬贛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屬贛州府。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劃石城縣為寧都直隸州轄。1914年屬贛南道。1926年廢道屬江西省。1932年屬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城為中央蘇區之地。1932年12月石城縣劃歸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轄,1933年3月復歸江西省政府轄。1933年7月22日將木蘭、高田及小松的羅溪劃屬赤水縣,岩嶺劃屬福建彭湃縣。1933年8月16日,蘇維埃中央政府劃石城之南的橫江、龍崗、大由、珠坑、洋地、羅家及瑞金的日東、湖陂,寧化的淮陽(淮土)等地增設太雷縣為中央直屬縣,縣委駐橫江墟。1949年9月30日解放,屬瑞金專區,縣政府駐琴江鎮。1950年屬寧都專區。1952年9月以後,先後屬贛州專區、贛南行政區、贛州地區,1999年撤區改市,屬贛州市至今。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石城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的東北部,東鄰福建寧化,南抵福建長汀縣及本省的瑞金市,西毗寧都,北靠廣昌;地處東經116°05′46″至116°38′03″,北緯25°57′47″至26°36′13″之間。自古以來,石城都是江西進入閩西粵東必經之地,素有「閩粵通衢」之稱。南北同經長71.8公里,東西緯寬53.7公里,全縣總面積1581.5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111347畝,約占總面積的89%,耕地面積192646畝,約占總面積的10%,水面面積57794畝,約占總面積的3%,道路、城鎮、村落、廠礦237230畝,約占總面積的10%。人謂「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園」,是個典型的東南丘陵低山地區。
全縣有耕地22.5萬畝,山地17.6萬畝,水面7.2萬畝。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石城的農產品更具特色,白蓮、煙葉享譽全國,是著名的通心白蓮和優質烤煙基地縣,199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白蓮之鄉」和「中國煙葉之鄉」。以臍橙、牛心柿為主的果業已初具產業化規模。動植物種類繁多,已查明有野生動物118種,中葯材138種。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6.8%,活立木蓄積量262萬立方米,尤其以毛竹豐產林、油茶林、松脂林等發展較快。
[編輯本段]客家風情

晉末、唐、宋及明清時期,以中原大地為中心的區域出現過五次較大的戰亂,為躲避戰亂,大量的中原漢人遷徙到石城及其周邊地區定居、繁衍。這些中原漢人與當地土著兼並,融合、同化、改造、創新,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最終形成了漢民族中獨具特色的客家風情。
客家方言:石城是純客住縣,全部使用客家方言,粵東地區的客家方言更接近於石城方言。如石城人稱太陽為「日頭或熱頭」、稱月亮為「月光」、稱睡為「歇」……等等。
客家習俗:節日:石城客家人最注重春節、端午節、七月半和中秋節,特別是春節最為隆重和講究。如大年初一的早飯只能吃素不可以吃葷,而且必須做一道「禾石菜」即完整煮熟的芥菜,俗稱「豐菜」,象徵著五穀豐登之意,又有當地老人相傳是古代食物極度缺乏時期正是這個「豐菜」救了不少人的性命,為此人們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救命菜每年過年定會吃這道菜,並作為供品與其他雞鴨魚肉一起上供。
婚 嫁:石城客家的婚嫁禮儀較為繁雜,其程序分為定親、納彩、贄鞋樣、傳庚、報期、嫁娶、入廚、送油、滿月、回寧。
喪 葬:其程序主要為送終、報喪、弔唁、入殮、出殯、除靈做七。屍體處理用棺葬土埋法,八十年代以後有的開始使用火葬。
慶 賀:石城客家需要做酒慶賀的種類較多,主要有:壽辰:虛歲逢十的誕辰日做生日酒;誕生:小孩出生三日做湯餅酒、足月做滿月酒、足年做過周酒;建房動工、廳堂上樑、竣工及遷居新房均要做酒;另外拜師、上學、承桃均要做酒宴請親朋。
客家飲食:石城客家人的主食為稻米,輔以番薯、大豆、小麥為補充。飲食習慣一日三餐即早、中、晚餐。主要菜饌有:棋子塊(東坡肉)、肉丸魚丸(用動物無骨精肉與澱粉攪碎後的混合物)、油炸魚、霉豆腐(豆腐乳)、醬豆子、蘿卜干、腌菜及各類蔬菜。比較有特色的副食類有擂茶、米茶、米酒、薯粉水餃、米粉等。
客家民居:石城客家民居建築多數為「廳屋室」又稱為「天井式」,另外也有「土圍」、「土樓」等民居。
客家文化:教育:石城客家先民歷來注重教育事業,尊師重教之風十分濃厚。從宋代起,石城除建有縣學和書院外,地方上延師辦學風氣很濃。北宋大儒溫革創柏林講學堂於岩嶺深山之中,名噪一時,除本省學員外,閩粵生員也來此求學。由於石歷來重視教育,形成了石客家民系人才輩出,中進士者唐代2人,宋代14人,其中巫雙瑞探花及策。明、清兩朝中進士者9人,中文舉者69人,中武舉者25人。
文 藝:石城客家民間文藝十分活躍,內容豐富而最具特色的文藝活動為石城客家燈彩。石城客家燈彩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有龍燈、茶藍燈、船燈、馬燈、獅燈、八寶燈、橋板燈、蚌殼燈、稈龍燈……等幾十種。自明朝以來新春佳節舞燈之風盛行,從正月初一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才謝燈,另外還經常組織燈彩比賽。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石城是贛江的發源地,物華天寶,風景秀麗,名勝眾多。既有宋寶福院塔、五龍岩摩岩石刻、楊坊村坊式亭、岩嶺永寧橋、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又有西華山、如日山、東華山、通天寨、雞公崬等風景奇麗的自然景色,尤其是當天高氣爽之時,站在東華山頂,猶如身處仙境,更能望見「兩省三縣」;通天寨更是遠近聞名的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雞公崬是石城最高的山,山頂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還留有傳說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盤。
石城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自然保護區一個,自然風景名勝區6個,溫泉4處。
贛江源自然保護區:1983年經江西省師范大學地理系學者安陽認定石城洋地為贛江源頭。2000年「贛江源頭」科學考察組進一步確定,該縣橫江鎮贛江源村的石寮河為贛江的發源地。2004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規劃面積16500公頃,區內古木參天,林海連綿,山勢陡峭,溝壑縱橫,溪流瀑布隨處可見,每年能為贛江提供1000萬立方米的國家Ⅰ類水,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珙桐、銀杏、紅豆杉、楠木等珍稀樹種有30餘種。
雞公崬:海拔1389米,是石城縣內最高的山。位於橫江鎮的桃花寨村,山頂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還留有傳說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盤。毛竹挺立。環境優美,空氣清晰。
通天寨:通天寨是遠近聞名的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景區山水奇特,峰巒璀巍,佳境天成,有自然、人文景觀30餘處。經專家論證,景區被稱為「仙人犁田」的龜裂狀怪石為全國罕見,極具地質考據價值。通天寨上的玉盂禪寺,建於明代,屬全省重點開放寺院。
溫泉:四處溫泉分別為九寨溫泉、沔坊溫泉、燒湖裡溫泉、燒水湖溫泉,最具開發價值的是九寨溫泉。九寨溫泉位於江西省石城縣屏山鎮逕口陂,距縣城約16公里。九寨溫泉水中含錳、鋇、鋰、鍶、鐵等20多種元素,水質符合醫療熱礦水命名硅水要求,偏硅酸益於軟化血管,對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療養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革命遺址:石城是中央蘇區全紅縣,是紅三軍團和少共國際師長征出發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進行過長期的革命實踐活動。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歷過石城阻擊戰、紅軍攻克紅石寨、紅軍秋溪整編等許多重要革命事件。石城有數萬人參軍參戰,為革命事業作出過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後經上級批準的烈士達4209名。現保存完好的革命遺址主要有:紅軍長征前夕李臘石石城阻擊戰遺址、紅軍秋溪整編舊址(中央臨時軍事委員會駐地)、紅軍攻克當年中央蘇區最大的白色據點——紅石寨舊址(屏山)、紅四軍軍部舊址(橫江秋溪紅家壟)、毛澤東和朱德同志觀下舊居、紅十三軍軍部舊址、中共太雷縣中心縣委舊址(橫江)、石城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石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客家文化遺跡:石城是中華客家文化發源地之一,有「客家搖籃」之稱,歷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轉站。客家文化研究權威學者廖成普為石城題詞「祖根中原地,搖籃客石城」。客家遺址豐富,客家風情濃郁,主要有:宋·寶福院塔;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桂花屋;小松楊村亭式坊;清·永寧廊式古橋;古驛道閩粵通衢;古城牆、城門;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陳聯圍屋、大畲黃家屋等);客家燈彩、擂茶、宴酒、哭嫁、賽龍船等風俗。石城又是「燈彩之鄉」,民間燈彩歷史悠久,燈彩道具、舞蹈、音樂皆極優美,是別具一格的表演藝術形式,特別是大型神話燈彩戲「花燈仙子」普晉京中南海演出,「燈彩之鄉」美譽蜚聲省內外;馮夢龍《三言兩拍》中的《喻世明言》中「第二卷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的「卻說江西贛州府石城縣,有個魯廉憲,一生為官清介,並不要錢,人都稱為「魯白水」。那魯廉憲與同縣顧僉事累世通家。」便提及了石城縣。
[編輯本段]民族宗教

民族:石城有漢族、畲族、回族、苗族、壯族、布依族、滿族、白族、蒙古族等9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6%。
宗教:石城自唐代始,道、佛二教先後傳入。唯因教義相異,歷代帝王往往重此抑彼。唐末五代重道輕佛,道興而佛微。至北宋,佛教始得復興,迄南宋又漸衰落,明太祖極崇佛教,邑內寺院眾多,香火旺盛。及世宗重道斥佛,境內修建仙壇多處,道教為這一振。清代,佛教漸盛,寺院多達90餘所,道教則漸見衷落,道觀廢敗,道士流散鄉間,或改奉儒佛二教。明末清初之際,有多種民間會道門傳入石城,如大乘教、先天道等。這些會道門均在解放後逐漸消亡或被取締。清末至民國初年,天主教傳入,解放後消失。解放後,根據黨的宗教政策,正常的宗教事業受國家法律保護。
[編輯本段]文化教育
文化設施: 文化藝術、廣播電視等事業全面發展。全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電影院1個、劇團1個,鄉鎮共有社會文化服務中心10個。全縣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個。逐步推進廣播電視數字化、網路化,著力開發視頻點播、數據廣播、互聯網接入等網路多功能服務業務。
文化藝術:縣文化館、客家燈彩藝術團每年創作編排精品節目10-15個,組織全縣性大型文化藝術活動3-5次,參與群眾15819人次,組織送戲、送電影、送書下鄉1350次,惠及群眾258431人次。
國民教育:全面實施「科教興縣」 戰略,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整體教育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6年末全縣共有幼兒園75所,在園幼兒3560人;小學共111所,在校生28986人,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達100%;普通中學21所,在校生22439人,其中普通初中18所,在校生15756人,省級重點中學一所。學齡人口入學率100%。
教師隊伍:教師隊伍不斷充實壯大,2006年全縣有幼兒園教職工187人,比上年增加65人;小學專任教師1122人;中學專任教師1205人;全縣小學、初中、高中每百名學生擁有教師數分別為4.5、6.5、5.5人。
教育設施:教育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辦學條件繼續改善。全縣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60765萬元,同比增長26.2%,佔全縣財政總支出的21%,比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年內改建校舍14865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積4380平方米。學校藏書34.36萬冊,增加20萬冊。中小學配備計算機1432台,比上年增加492台。
[編輯本段]體育衛生
體育事業: 2006年,積極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組織舉辦面向不同階層的各種各類運動會36次,參賽人數5000餘人;全縣中、小學校體育達標合格率98%,其中優秀率20%,良好率60%,及格率85%。全年參加市級以上運動比賽,共獲16獎牌。
衛生事業:全年財政衛生經費支出319萬元,比上年增長13.5%。2006年末全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414個,其中醫院3個,衛生院14個,預防保健機構15個;各類診所、門診部38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個。年末衛生機構實有床位349張,衛生技術人員494人;全縣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76人。2006年基礎免疫接種率分別為:乙肝疫苗95%,卡介苗97.5%,糖丸96.1%,百白破95%,麻疹92.1%。
[編輯本段]石城物產
石城物產充裕,資源獨厚,已探明有鉭、鈮、鎢、錫、鐵、稀土、花崗岩、高嶺土等10多種礦產。龍崗硯石享譽中外,所制「龍硯」歷為貢品,深受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工業方面有化工、廣播電子、軸瓦、礦山設備製造、紡織器材、南金紙、重紙、印刷等。食品工業發展迅速,先後開發了白蓮系列綠色食品(通心白蓮、蓮子奶糊、白蓮慧仁糊、白蓮速溶粉、維他蓮子奶、營養蓮子片、蜂蜜蓮心茶等)、客家酒娘、藕粉、茵陳茶、淮山、保健粉等系列食品。其中,茵陳茶、客家酒娘榮獲』98江西市場食品質量優勝獎。
[編輯本段]經濟建設
石城有著良好的投資環境。穿境而過的206國道石城段已全面改造,縣內鄉鄉村村通公路,鄉鎮通公(砼)路率達80%,逐步構建了「十」字形國、省道二級公路網和「8」字形縣鄉公路環網。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石城創造了全省舊城先進模式;「十里長街」西華路氣勢恢宏;連接東西兩城的的主幹道琴江路和琴江大橋改造已全面竣工;縣城防洪堤建設已全面啟動;沿江路、贛江源文體廣場等一批基礎設施已相繼竣工,逐步構建了「一城兩區」的大縣城框架,一座交通便捷、基礎完善、功能合理、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新縣城逐步展現出來。
目前,石城正朝著「連接閩贛的特色產品加工大縣、生態農業縣、全國的煙葉白蓮之鄉、現代客家文化名城」方向發展。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全縣轄5個鎮、5個鄉:琴江鎮、小松鎮、屏山鎮、橫江鎮、高田鎮、木蘭鄉、豐山鄉、大由鄉、龍崗鄉、珠坑鄉
石城行政區劃屢經變易。自宋至清末,全縣分長松、陂陽2鄉,鄉之下先後分11里、8里半、9里。蘇區時設區、鄉,民國時又設區、保聯、鄉、保等,變動頻繁。解放初全縣分7區43鄉,至1955年改劃為8區110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設1鎮14個公社與1個墾殖場,至1972年定為1鎮14個公社。1984年恢復鄉村建制,全縣分設琴江鎮與木蘭、高田、岩嶺、小松、豐山、小別、觀下、屏山、珠坑、大由、橫江、小姑、龍崗、洋地14鄉,下轄138村,2個居委會與1879個村民小組。2001年行政區劃變更,撤並5個鄉鎮,由原15個鄉鎮合並為10個鄉鎮,原岩嶺鄉並入高田鎮,長天鄉、觀下鄉並入琴江鎮,洋地鄉、小姑鄉並入橫江鎮,合並後鄉鎮為5鎮5鄉,分別為高田鎮、琴江鎮、小松鎮、屏山鎮、橫江鎮、豐山鄉、木蘭鄉、大由鄉、龍崗鄉、珠坑鄉,轄131個村、13居委會(琴江鎮9個居委會、高田鎮、小松鎮、屏山鎮、橫江鎮各1個居委會)。
鄉鎮簡介
琴江鎮 2004年轄:琴江委居委會、蓮城居委會、東城居委會、城南居委會、城北居委會、興隆村、西外村、梅福村、仙源村、溫坊村、建上村、前江村、江背村、大畲村、花園村、古樟村、濯坑村、漢坑村、杉柏村、沙塅村、睦富村、壩口村、湖下村、琴口村、沔坊村、何坑村、宜福村、小別村、長樂村、長天村、桐坪村、丘坊村。
小松鎮 轄:上街路居委會、小松村、羅源村、逕里村、聳崗村、石田村、瑤上村、蜀口村、江口村、丹溪村、許坊村、桐江村、羅溪村、新華村、勝和村。
屏山鎮 轄:屏山居委會、屏山村、長江村、勝利村、山下村、萬盛村、新坊村、羅陂村、新付村、長溪村、河東村、亨田村、頁背村。
橫江鎮 轄:橫江街居委會、橫江村、平陽村、丹陽村、洋和村、友聯村、秋溪村、羅雲村、煙坊村、姑溪村、齊賢村、珠璣村、張坑村、洋地村、石溪村、瑞坑村、泮弼村、徑口村、贛江源村、桃花村、小姑村、羅家村、開坑村、和平村。
高田鎮 轄:高田居委會、高田村、田心村、琴生村、湖坑村、祠江村、鄭里村、遙嶺村、勝江村、新坪村、岩嶺村、上柏村、大秀村、朱家村、堂下村、奎竹村、禮地村。
木蘭鄉 轄:木蘭村、小琴村、田江村、楊坊村、陳聯村、新河村、東坑村。
豐山鄉 轄:豐山村、陳江村、大琴村、上坑村、下坑村、河田村、下湘村、沿沙村、福村。
大由鄉 轄:大由村、河斜村、下伊村、羅田村、蘭田村、水南村、濯龍村、王沙村、高背村。
龍崗鄉 轄:龍崗村、新南村、下徑村、綠水村、新龍村、水廟村。
珠坑鄉 轄:珠坑村、塘台村、三和村、坳背村、竹溪村、高璣村、良溪村。

詳見http://ke..com/view/174093.htm?fr=ala0

❺ 石頭城遺址的歷史沿革

石頭城全長約3000米 ,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稱。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志.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里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他看到以鍾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里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如今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置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隋文帝滅陳、平毀建康城後,在石頭城置蔣州,唐代初年在石頭城設揚州大都督府,石頭城在隋朝和初唐時是南京地區的中心。
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雲:「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里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了。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據地質學研究,這里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
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南京石頭城城基因就自然山岩鑿成,中段有幾塊盪紅色砂礫岩因經古時長江水沖刷而凹凸不平,有如獸面,故俗稱鬼臉城。石頭城周長約3000米,南面開2門,東面開1門,西北因緊靠長江,故不設城門。當時,石頭城為孫吳水師的總部,江泊常有上千艘船隻。城內建有石頭倉庫,用來儲存糧食、兵器等物資。城西最高處還建有孫吳的烽火台。據說一旦發現敵情,在烽火台一舉烽火,半日內即可傳遍長江沿線。石頭城地勢險峻,自古就有「石城虎踞」之稱。以後由於長江河道逐漸西移,石頭城的軍事價值有所減弱。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二年興建城牆,此處石頭城便成了南京城牆的一部分。如今石頭城已是聞名中外的歷史古跡,也是南京重要的旅遊勝地之一。
在南京石頭城城西,景色清幽,有「城市山林」之稱。清涼山上,名勝古跡隨處可尋,有「駐馬坡」、「南唐古井」、「清涼寺」、「崇正書院」及「掃葉樓」等。石頭城在清涼山後,南北全長約3000米。城基遺跡為赭紅色,內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處為17米,系自然山岩鑿成。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加磚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頭城為應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交通:乘游4路,6、21、23、60、75、91、302路車可達。

❻ 南京為什麼稱為石城

因為南京古時為楚威王的金陵邑,後孫權在金陵邑原址石頭山上築城,故稱石頭城。

石頭城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是一處六朝時期的著名遺跡,遺址位於現清涼山一帶,有「東吳第一軍事要塞」之稱。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城。

石頭城被稱為石城,廣義上它是如今南京的別稱,狹義上它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頭山石頭城。

(6)石城遺址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至2018年已有2589年。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後,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長干里築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南京解放,成為建國初全國13個直轄市之一。

1952年9月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並,成立江蘇省;11月15日,南京改為省轄市。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由省轄市改為江蘇省省會。

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❼ 石峁遺址的遺址規模

1976年就被發現的石峁遺址,經過系統調查和考古發掘,發現了石峁城址,這是一處宏大的石砌城址。
考古勘探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台」、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調查發現,石峁石城分為外城和內城,內城牆體殘長2000米,面積約235萬平方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 其規模遠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成為已知史前城址中最大的一個。
「皇城台」位於內城偏西的中心部位,為一座四麵包砌護坡石牆的台城,大致呈方形。內城將「皇城台」包圍其中,依山勢而建,城牆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牆。外城系利用內城東南部牆體、向東南方向再行擴築的一道弧形石牆,絕大部分牆體高出地面,保存最好處高出現今地表亦有1米余。
城牆越溝現象將石峁城址基本閉合起來,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空間,為探討石峁早期地貌變遷及環境提供了重要資料。

❽ 本是華夏第一石城,是什麼讓這里變成了廢墟呢

古代曾經著名、但如今大規模古代居住建築群已經消失的城市一般不稱之為古城,而稱作“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悠久,擁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但能夠把古城完好保存的,僅有平遙古城、麗江古城、閬中古城等。許多“古城”一般僅有古城牆、護城河和城內部分古建築,大規模古城風貌區已不存。

吳堡石城的形狀亦無定論,雖然,其依舊矗立於黃河西岸,但是,卻無人能夠說清這座古城的形狀,只能籠統地稱其為“不規則橢圓狀”。

直到2015年,經無人機航拍後,吳堡石城的完整形狀才徹底展現在世人眼前。可就是親眼見了,依舊有人無法清楚表達吳堡石城的形狀。說來也怪,若是從南往北看,石城就像一個人頭;若是從西向東看,石城形狀又好似中國地圖。可若是從東向西看,石城輪廓又像是老鷹的頭部。

簡而言之,石城的形狀依其角度的不斷變換而改變。至於這一切究竟是人為的傑作,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目前尚無人能夠解答了。

❾ 義烏石城村有石城遺跡嗎找到浙江師大翁本忠寫的《古烏傷托石城考》,此外無任何其他資料,不知是否可信

據當地老人說在很久以前有廢墟,位置可能在石城村大孫塘邊上

❿ 石峁遺址的歷史年代

根據清理出年代特徵明顯的陶器和玉器,並結合地層關系及出土遺物,專家初步認定最早一處是「皇城台」修於龍山中期或略晚(距今4300年左右),興盛於龍山晚期,夏(距今4000年)時期毀棄,屬於中國北方地區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這個「石城」的壽命超過300年。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