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縣遺址
A. 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在古代的哪個時期存在如果有當時叫什麼急求
高青縣主要包括原高苑縣和原青城縣。據《晉書·天文志》和《山海經》載:大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開始在這里發展自己的文明史,屬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由於古地理上的原因,東部與西部建置沿革不盡相同。
公元前1046年,周成王封姜尚於齊,建立齊國,高青地屬齊。約公元前800年,長狄人入侵,在濟水北建鄋瞞國,都狄邑,或曰長狄所居(今高城西北1公里處有遺址)。
春秋初,今高城北仍為鄋瞞國地。公元前685~643年,齊桓公將今高城及鄒平的苑城一帶辟為苑囿,更名高苑,故址在今鄒平的苑城店。高城及南部為高苑地,高城北為狄城地。公元前607年,齊王子成父打敗長狄,高青復為齊地。戰國時期,高青地屬齊。
秦時,置狄縣(今高城一帶)。高青東部隸臨淄郡,今青城西部、黑里寨大部屬濟北郡。
西漢置千乘郡,故城在今高城北25公里(今舊鎮地)。又置千乘縣(今唐坊鎮孫集東南1.5公里有遺址)。《齊記》:千乘城在齊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二十餘里,其一城縣治,一城太守治,此二城即千乘縣及千乘郡治。又置東鄒縣(今花溝鎮一帶)。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劉邦封丙倩為高宛侯,後為高宛縣。公元前125年(西漢元朔四年),漢武帝封齊孝王子燕為被陽侯。漢高帝封婁敬為建信侯,後為建
信縣(今木李鎮內楊一帶)。時高青屬高宛、被陽侯國地。後為狄縣、被陽縣、高宛縣地,均屬千乘郡。當時狄城在今高城西北,被陽城(今高城址)在狄城東南,隔泲水(濟水)與狄城相望。高青西部主要為東鄒縣、建信縣地,皆隸千乘郡。最西部為鄒平縣地,屬濟南郡。王莽新政時,狄城更名利居。
東漢初,復置狄縣,改高宛縣為高苑縣。《水經注》載:高苑有東西二城,西城即丙倩侯國。故址在今鄒平縣苑城。公元60年(漢永平三年),千乘郡改名千乘國,翌年復為千乘郡。公元79年(建初四年),漢章帝封其子劉伉為千乘國王,千乘郡復稱千乘國。公元95年(漢永元七年),千乘國改名樂安國。公元108年,狄縣更名臨濟縣,樂安國移治臨濟,質帝時改為樂安郡,千乘縣、臨濟縣、高苑縣等屬樂安郡。時被陽、建信、東鄒已廢,高青大部屬臨濟、千乘、高苑縣。青城西部為梁鄒縣地,屬濟南國。
三國魏時,高青為臨濟縣、千乘縣、高苑縣地,屬樂安郡,樂安郡治高苑即今鄒平苑城。青城以西為鄒平縣地,屬濟南國。樂安國和濟南國皆隸青州。
西晉時省千乘縣。高青東部為臨濟、高苑縣地,屬樂安國。西部的青城及花溝、黑里寨沿小清河部分屬鄒平縣,隸濟南郡。
十六國時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國地,仍為臨濟、高苑、鄒平縣地,分隸樂安郡和濟南郡。南北朝時,南朝宋省高苑縣,將臨濟縣遷於縣西部劉家鎮(今黑里寨劉鎮)。復置千乘郡並移治今廣饒縣境。原臨濟城更名長樂,僑置長樂縣(今河北省冀縣、衡水、棗強等縣為古長樂地,時長樂人南遷至此,沿用長樂之稱,置縣)。在今高青、博興之間,僑置陽信縣。此時高青縣境為僑長樂縣、僑陽信縣和臨濟縣地。臨濟縣屬平原郡,僑陽信縣屬僑樂陵郡,孝武帝劉駿在古被陽城僑置渤海郡,屬僑冀州,皆隸屬青、冀二州。樂安郡已移置廣饒境內千乘城。北朝魏設長樂郡,郡治在長樂城,高青地為長樂、臨濟縣地,長樂縣屬長樂郡,隸青州;臨濟縣屬東平原郡,隸齊州。北朝東魏,高青地屬青州。北朝齊廢長樂郡,移長樂縣治於被陽故城,改屬齊郡,隸青州。
隋統一後,高青初為長樂、鄒平縣地,屬齊郡,隸青州。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長樂縣更名會城縣,縣治在今博興南古苑庄。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改會城縣為高苑縣,縣治移於長樂城,即今高城。仍屬齊郡,隸青州。後為高苑、鄒平縣地。
唐朝,高青為高苑、鄒平縣地。公元707年(唐景龍元年),析高苑一部置濟陽縣,縣治在今鄒平縣舊口;公元802年(唐元和十五年),並入高苑縣。唐朝,在今青城鎮地置青平鎮,屬鄒平縣。
五代時,為高苑、鄒平縣地,屬淄州。
宋朝,為高苑、鄒平縣地,屬淄州,隸京東東路。公元1050年(宋景德二年),在高苑置宣化軍,領高苑縣。公元1070年(宋熙寧三年),以縣令兼軍使。
金,廢宣化軍,高青仍為高苑、鄒平縣地,屬淄州,隸屬山東東路。據《山東通志》載:公元1233年(金天興二年),始置青城縣,尋廢;公元1235年(元太宗七年)復置青城縣。民國二十四年《青城縣志》載:公元1233年(金天興二年)始置青城縣,屬濟南路,後廢;公元1235年(元太宗七年)析臨邑、寧津地復置,隸濟南路。
元朝,將高苑縣小清河以南所屬村莊大部分劃為新城(今桓台)、鄒平縣。高苑初屬淄州,公元1265年州廢,改屬益都路總管府,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青城縣初隸濟南路,中統時屬陵州,至元年間改隸河間路。公元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置般陽路,高苑縣西、青城縣東、小清河北、大清河南包括田鎮在內的區域為般陽路的新城、蒲台縣地。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將青城縣並入鄒平、齊東縣,青城更名為清池店。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復置青城縣,屬濟南府;高苑縣改屬青州府。兩縣皆屬山東布政使司。
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高青為三府四縣地,東南部為高苑縣地,屬青州府;西南部為鄒平縣地,屬濟南府;西北部為青城縣地,東北部為蒲台縣地,皆屬武定府。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權在抗日戰爭中逐步形成。1940年,高苑、青城縣屬清河專署。
1943年,高苑、青城縣屬清河行政主任公署。
1945年8月山東省政府成立,領膠東、魯中、魯南、渤海、濱海5個行政公署、21
個專員公署,高苑、青城縣屬清河專員公署,隸渤海行政公署。
1948年4月,高苑與青城合並為高青縣,初屬三專署,後屬清河專署,隸渤海行署。
1950年3月, 高青與齊東合並稱齊東縣,隸惠民專署。
1958年11月,將齊東析入博興、鄒平縣地,皆隸淄博專署。
1961年10月,復置高青縣,隸惠民專署。
1990年,隸屬淄博市。
B. 高城縣是哪個省的
西晉武帝泰復始元年(制公元265年)改高成縣為高城縣,故治在今河北鹽山縣城東南20里處故城趙附近。屬渤海郡。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高城縣治北遷至大留里,即今河北黃驊市舊城鎮舊城村。屬浮陽郡。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隋文帝楊堅改高城縣為鹽山縣。
C. 衛王伯建的都城在哪裡
衛國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市五星鄉高城村,經過專家研究論證認定為春秋時期神秘的衛回國都城答。直到前日,省文物管理局宣布,我省考古人員在濮陽發現的高城遺址就是匿藏於地下千年的東周時期的衛都。 淤沙掩蓋遺址千年高城遺址:竟是神秘衛國都城 2005年4月,為配合國家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陽市文物保管所,對位於濮陽縣東南五星鄉高城村南的高城遺址四面城牆進行了鑽探和試掘,初步探明,這竟是一處面積約916萬平方米的古城址。
D. 河北省鹽山縣小營鄉故城趙村北,有一座西漢時期高城縣遺址,現今清晰可見,為何無人保護
建議打114查河北省文物管理部門,或是反映給省市電視台,網上都有民生熱線。
E. 河南濮陽有什麼名勝古跡
1、西水坡遺址
1987年5月,在西水坡發現大規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龍山、東周和漢代等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尤以仰韶文化最為豐富。
其中45號墓最為顯耀,墓主人的東西兩側分別擺有蚌塑龍虎圖案,經科學鑒定,距今已有6400多年,其中龍的形象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體型最大、形態最逼真的龍形象,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
2、濮陽耶穌教堂
耶穌教堂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東關街路北,即今河南省濮陽縣三中後門,坐北朝南,與路南華美中學教學樓相對。 耶穌教為基督教新派,19世紀初傳入中國,光緒末年傳人濮陽,但無多大發展,直至1912年,美籍傳教士博清潔攜妻博瑪利亞及醫護人員十一人來濮後,耶穌教活動才活躍起來。
3、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位於今天濮陽市區,為春秋時期衛國北部的重要城邑,又名「孔悝城」,春秋時期各國諸侯曾在這里進行了7次會盟。出土有龍山文化鼎、盆、豆等陶器殘片,商代灰陶細繩紋鬲、大口尊等陶器殘片,以及周代、漢代等不同時期的遺物。
4、高城遺址
高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縣東南部的五星鄉高城村南,在黃河故道金堤河的南岸,距離縣城約10公里。遺址上面分布的自然村落有安寨、七王廟、馮寨、東郭集、老王莊等,區域內地勢比較平坦。這里相傳是五帝之一擷項帝的故里,也是夏代後相的都城。
5、濮上園
濮上園旅遊度假區位於濮陽市城區西部,始建於1999年,總面積5935畝,核心景區面積3801畝。其中,綠地面積4296畝,占總面積的82%;水域面積966畝,佔13%。景區生態自然,層次豐滿,山湖兼勝,水天一色,是中原地區最大的人工園林。度假區分為中原綠色庄園和濮上園兩大景區。
F. 高城鎮的基本概況
高城西漢時為被陽侯治所。南北朝孝武帝劉駿僑置渤海郡,被陽城為郡之治所。北朝齊時為長樂縣治。公元607年(隋大業二年)為高苑縣治所,直到民國。1453年(明景泰四年),始築高苑城池,設四門,有護城河。明嘉靖年間,為加強城防,在城牆上修雉堞,並開建小南門。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重修四門。後城池漸廢。名勝古跡有袞龍橋、龍探井(扳倒井)、大王村古冢、魯仲連墓、狄城遺址、被陽城遺址等。名人有秦末義士田橫,西漢御史大夫兒寬,抗日烈士馬勛臣,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副主任張承先,國畫家乍啟典,作家邵勇勝等。
1948年,高城為高青縣九區、十區的一部分。1956年3月,為齊東縣高城鄉、丁夏鄉、李官鄉和東劉鄉的一部分。1958年,為高城人民公社,同年秋劃歸博興縣。1961年,為高青縣高城區。1971年,復為高城人民公社。1978年,高城人民公社下設河西、大王、高城、五里、閆馬、丁夏、李官7個管區,轄77個生產大隊,68個自然村,總人口3.8萬人。1984年6月,撤銷高城人民公社,建立高城鎮,丁庄鄉析出。1987年2月,行政區劃調整,丁庄鄉復並入高城鎮。2004年,全鎮下設河西、大王、高城、五里、閆馬、丁夏、李官7個管區,轄68個自然村,77個行政村,40534人,耕地5593公頃。
G. 長江沿岸最大的良渚文化遺址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至4000,是一個以陶器為主也有較少玉器的新時期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因為最開始被發現在良渚,於是被命名為良渚文化。該文化遺址是長江流域出現的最大的文化遺址,跨越浙江、江蘇、上海三省,出土了大批的玉器,包括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等,還有各種出土陶器也十分精美。
高城墩遺址作為長江沿岸最大的良渚文化遺址,不僅使人們發掘了大量的精美文物,也間接證明了良渚文化,不僅僅只有一個建築中心的特點,高城墩也成為中國現代發現的最重要文化遺址之一。
H. 唐朝的高城現在叫什麼
高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縣東南部的五星鄉高城村南
I. 衛國都城遺址的介紹
衛國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市五星鄉高城村,經過專家研究論證認定為版春秋時期神秘的權衛國都城。直到前日,省文物管理局宣布,我省考古人員在濮陽發現的高城遺址就是匿藏於地下千年的東周時期的衛都。 淤沙掩蓋遺址千年高城遺址:竟是神秘衛國都城 2005年4月,為配合國家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陽市文物保管所,對位於濮陽縣東南五星鄉高城村南的高城遺址四面城牆進行了鑽探和試掘,初步探明,這竟是一處面積約916萬平方米的古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