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狩獵游記
A. 越南擁有110餘萬軍隊,越南軍隊最擅長布置竹簽陣這究竟是為什麼
合理地利用環境因素來製造殺傷,而且竹子的軍事成本要比槍支彈葯低很多。
B. 據說越南有人狩獵野人販賣
根據京族的傳說,越南人的祖先是神龍洛君和仙女毆姬的後裔。這兩個人結婚後生了一包100個蛋,最後蛋中孵出了100個孩子。因為這些人生自同一個「包」,所以被叫做「同胞」,越南人的這個叫法是為了表明所有的越南人都是出自同一個根。
如果追溯更遠一些那洛龍君的真名應該是寵覽,是赤鬼國的京陽王和龍女的兒子;而毆姬是帝來王的女兒。後來洛龍君繼承父位成了國家的皇帝。赤鬼國北部邊境連接洞庭湖(中國,湖南省),南部連接尊湖國(占城),東部連接南海,西部連接巴蜀(中國,四川省)。
京陽王真名是陸熟,是帝明的孩子,是神農王第三代子孫。有一回帝明去南方的武陵山(現屬越南河南省)打獵見到一個仙女,之後兩人成婚。之後帝明傳位給長子—帝疑,作為北方的王,並且封陸熟為南方的王,權力與京陽王相似,國號為赤鬼。
洛龍君和毆姬的長子的位置在雄王之下,雄王是越南人的第一位皇帝。因此,越南人自稱是龍的子孫。越南人的祖先移居自中國南部,後來遷徙到紅河平原並與本地的人民雜居生活。
到公元前257年的安陽王成立了一個歐洛王國,現在在越南南部。到公元前208年中國的一位將領趙佗攻打歐洛,殲滅安陽王。趙佗將歐洛以及中國南部的領土合一成南越王國。
我翻譯過來的,希望你能看得懂。謝謝!
C. 越南瑤族分布在哪些地區
瑤族人口47萬人,主要居住在越南與中國、越南與寮國交界的邊境省份。專有關學者認為,居住在屬越南的瑤族人來源於中國。瑤族有祭祀盤王的習俗,傳說中的「盤瓠」據說是神犬的化身,被認為是瑤族的始祖。瑤族男女都喜歡戴飾物,民間文化生活豐富,在重大節日時都會唱本民族的歌曲和跳本民族的舞蹈。越南瑤族的舞蹈與狩獵、農事和祭祀等有著密切關系。瑤族傳統的鼓、歌、舞常常融為一體,即鼓之、歌之、舞之。
D. 越南在哪裡
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
歷史上,越南中北部長期為中國領土,968年正式脫離中國獨立建國,之後越南歷經多個封建王朝並不斷向南擴張,但歷朝歷代均為中國的藩屬國。
19世紀中葉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八月革命以後,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86年開始施行革新開放,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南共產黨是該國唯一合法的執政黨。
越南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之一。
資料拓展
今越南境內在遠古時代已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在諒山省的平嘉發現猿人牙齒、清化省的度山發現舊石器時期的工具。到中石器時期及新石器時期,北部地區出現過數種文化遺址,如「和平文化」(在和平省)、「北山文化」(在諒山省北山)等,當時的先民利用石器、竹木器、陶器等物品,從事狩獵及採集,但因這些文化的相關文物出土量少,未能全面反映當時狀況。
南部地區的東那江下游,曾於新石器時代後期與青銅器時代之間,出現聚落、作坊及墓葬遺址共80處,被命名為「新石器時代後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4500至2400年之間。該文化使用大量石器,主要是實用、裝飾性不高的器物。
越南北部發現了以銅鼓為主要特徵的「東山文化」等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後的史前文化。「東山文化」的出土遺物數量多,種類繁富,有銅器、陶器、玉器、石器、水晶、鐵器、木器等。東山文化大量使用銅,例如製作銅鼓作為樂器,以及利用銅制農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東山文化也具有一定的航行技術,用劃艇航行本土,並有較大型的船隻,輔以天文知識作遠航。
E. 越南民間舞蹈有哪些歷史
越南的民間舞蹈無比豐富,多種多樣,且民間舞蹈在群眾中直接繼承,因而保存得比較完整,它屬於「下層文化」的范疇。越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民間舞蹈,它和群眾的民俗活動關系密切,可以通過具體的形象展示出群眾的民俗心理。
(一)雄王時期的民間舞蹈
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的雄王王朝建立在如今榮市省的萬郎王國,在依次更替的18個雄王的統治下,是越南遠古歷史上最興旺發達的時期。越南的舞蹈學者從古代的銅鼓、石壁岩畫、生活器具上研究得出,雄王時期的舞蹈是人們物質生活的直接體現。
1.自娛性舞蹈
從考古發現的古代銅鼓上的舞蹈圖中可以看出,雄王時期的舞蹈形象佔了相當多的部分。這些舞蹈圖像,場面生動豐富,動作粗獷雄健,充滿了野蠻遺風。雄王時期的舞蹈是一種全民性的活動,人們聚集在一起時就會開始跳舞。跳舞完全是出於內心的表達,是人類在生存發展的目標下刺激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強烈、最純粹的表現。從表現形式上看,有集體舞、雙人舞、獨舞、三人舞;從舞者外貌上看,他們頭戴獸羽、手持舞具,或披茅,或赤身。舞蹈造型質朴古拙,出土的銅鼓上就有舞人右臂彎曲、五指張開向上,左臂彎曲、五指張開向下的獨特造型。從舞蹈內容上看,有表現狩獵生活的,有反映巫術祭祀活動的,也有抒發內心喜悅之情和生殖崇拜的,以及各種各樣的圖騰舞蹈。不僅如此,生活里的日常用品,狩獵用的矛、斧頭等都可以成為舞蹈道具。由此可見,雄王時期的舞蹈活動相當頻繁,當每個人都沉浸在舞蹈之中瘋狂地宣洩生命情調時,這種集體的共振使舞蹈顯得熱烈壯觀、驚心動魄。
2.生活與戰爭舞蹈
由於雄王時期人們需要獲取衣食、抵抗外族的侵略以及掠奪弱小,因此狩獵和征戰也是這一時期舞蹈表現的主要內容。舞蹈動作大多來自生產生活,雄王時期人們在用木杵脫粒的勞動生活的基礎之上,創作了《舂米舞》,舞蹈動作有力,風格樸拙。還有《劃船舞》,年輕女子在表演時用手臂做優美地擺舞著海浪的姿勢;男子則拿著劃槳排成長隊,隨指揮者行進、停頓、扭曲擺動並以怒吼伴唱,步伐狂野復雜,具有原始風采。此外,雄王時期人們將戰斗中的一些強而有力的動作編成舞蹈用以嚇退猛獸和鼓舞人心,例如矛舞,人們手持長矛,身披茅草,披發號叫而舞;盾舞,人們手持盾牌,配合矛而舞。雄王時期的舞蹈頗具原始魅力,其特點有:
(1)生活即舞蹈。舞蹈是原始人類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而亦可稱為「生活舞蹈」,因為人類生活是原始舞乃至整個舞蹈體系賴以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外在環境。舞蹈動作是生活動作的美化,舞蹈熱烈壯觀,強有力地宣洩生命情調。
(2)目的性明確。受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制約,舞蹈大多目的性明確,而當時尚未出現「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動作造型性強,稜角分明,具有野蠻遺風,其風格以自由奔放為主,帶有原始性。
(3)以群舞為主。受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制約,雄王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消遣、娛樂大多離不開群體,舞蹈也因此大多以群舞的形式呈現,表演形式比較簡潔自由,不拘泥於規模和程序,結構簡單、動作重復性高,具有強烈的社會性,以便讓每位舞者都能找到某種歸屬感,從而有效地強化部落成員的群體意識。
(4)形式多樣化。雄王時期的舞蹈包含了大量模仿動物甚至植物的舞蹈,其中既有滿足自娛自樂的嬉戲之舞、表現人類驍勇善戰的戰爭之舞,也有寄託人類精神追求的抒情之舞、希望子嗣昌盛的生殖崇拜之舞。
(5)道具眾多,男女界限嚴明。人們生活、勞動中的用具,戰爭中的武器都可以用來跳舞。雄王時期的舞蹈作為男女勞作分工明確的產物,兩性在舞蹈中大多分別作舞。
總之,雄王時期的舞蹈可謂越南的原始人類感覺方式、思考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最直接、最本能、最鮮明、最形象的身體形式與綜合表現。
古代銅鼓上的舞蹈圖
1F. 越南賓館毫無隱私,男女混住一晚僅需20元,為什麼導游說不要貪便宜
旅遊是大家都喜歡的,也都是熱門的行業之一。說到旅遊就不得不提越南,越南近兩年來是我們國人去的最為多的地點之一。去越南除了是出國以外,而且離家也比較近,當然物價也是合適的。但是出門住宿是一件大事情。越南賓館男女混住只需20元一晚,但導游卻勸告大家不要貪圖小便宜。
總之大家不要貪圖小便宜,住進這種毫無保障的酒店旅館即可!換句話說,我們國家人人都有錢,自然也不會貪圖便宜,住這種毫無保障的小地方。但還是要提醒大家。出門在外,旅行安全第一。
G. 越南民間舞蹈有哪些風格
越南是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54個民族在廣大地區生息繁衍,都擁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舞蹈形式。同時,這些民族又在文化藝術上互相吸收、融合、互為影響,所以就逐漸形成既有共同特徵又有本民族特色的越南民間舞蹈。越南民間舞蹈豐富多彩,種類繁多,既古老又年輕,在歷史的發展中呈現出繼承性、自娛性、群眾性以及民族地域性。歷史與文化等諸多原因,使越南民間舞蹈中仍有各種原始舞蹈遺存。例如,侏儒族祭稻米母的歌舞活動是自然崇拜萬物有靈的殘余。倮倮族人在葬禮時跳「倮倮舞」,表示對逝世先人的尊敬及思念,是祖先崇拜的遺存,並以此緬懷先人的業績。越南民族眾多,分布在越南各地,民間舞蹈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例如,京族舞蹈優美恬靜,感情內在含蓄,手的動作豐富,五指張開,形成特有的「五指輪花」形態,舞姿具有雕塑性。京族的服飾反映了越南地域文化的特色,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婀娜多姿,下擺舒展,開叉至腰際,活動起來方便。京族人頭戴斗笠,體現出一個民族的風尚習俗和節令性風俗,在漫長歲月的沿襲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泰族地區孔雀較多,許多越南人民不但在家園中飼養孔雀,而且把孔雀視為善良、智慧、美麗、吉祥和幸福的象徵,人們對它懷有崇敬之情。倮倮族以銅鼓為聖,遇盛大的節日會跳起銅鼓舞,銅鼓顧名思義,通體用青銅澆鑄,狀似圓坐蹲,中空無底,鼓腰向內曲縮,鼓邊有四個「耳朵」,可以吊起來敲打。鼓手持雙槌,右手敲鼓心,左手敲擊鼓邊,兩手配合敲打。古拙的舞蹈和舞者至善的虔誠心理,使舞蹈保持著經久旺盛的生命力和濃郁的原始風韻。再如西原地區的嘉萊族,其舞蹈風格以豪放、剽悍為特徵。嘉萊族人長期的狩獵生活以及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形成了強悍、矯健的體魄和桀驁不馴、勇往直前的性格。所以,嘉萊族舞蹈熱情奔放、穩健有力、節奏歡快,具有粗獷、剽悍、質朴、莊重的鮮明特點。
歌舞結合、善用道具是越南民間舞蹈的又一特徵。歌舞結合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它具有載歌載舞、歌舞相間等特點。京族的「劃船舞」、「百花舞」,克姆族人在新家落成時跳的「喬遷舞」,仡佬族的「蘭翁舞」和「蘭吞舞」等都屬於載歌載舞、歌舞相間的形式。
道具舞蹈在越南民間舞蹈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所使用的道具與表現形式都極為廣泛、多樣,人們通過道具增加了表演手段。舞蹈的名稱多依所使用的道具而定,道具一般可分為勞動生活道具和其他道具兩大類。勞動生活道具舞蹈是以勞動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或以實物製成道具進行表演的舞蹈形式。如表現生活情節的劃船舞、舂米舞;以小型道具配合舞蹈表演不同人物形象的扇子舞、斗笠舞;用道具增強動態形象、節拍、音響效果的竹竿舞、蘆笙舞、椰瓢舞、挲丹姆鼓舞等。比較有特色的要數莽族的錢棍舞,莽族人在長棍的頂端綁上銅錢,一般在春節跳錢棍舞,舞蹈強健有力,展現了莽族男人粗獷、堅韌的性格。其他道具的舞蹈,如與宗教相關的供奉舞、燈舞;與古代兵器有關的盾牌舞、矛舞、棍舞等。
民間舞蹈與民間風俗節日息息相關,南部的高棉族和占族的風俗習慣與柬埔寨高棉族的相近,華族習俗則與兩廣的漢族相似。春節是北方少數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其他如苗族的「七月七」、瑤族的盤王節、泰族的祭寨節和南方高棉族的潑水節、祭月節則是較具民族特色的節日。少數民族十分喜愛歌舞,岱依族和儂族在許多場合都要對歌、跳舞。
H. 史前時期越南的文化特徵
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越南中北部長期為中國領土,968年正式脫離中國獨立建國,之後越南歷經多個封建王朝並不斷向南擴張,但歷朝歷代均為中國的藩屬國。19世紀中葉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八月革命以後,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86年開始施行革新開放,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南共產黨是該國唯一合法的執政黨。越南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之一。
今越南境內在遠古時代已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在諒山省的平嘉發現猿人牙齒、清化省的度山發現舊石器時期的工具。到中石器時期及新石器時期,北部地區出現過數種文化遺址,如「和平文化」(在和平省)、「北山文化」(在諒山省北山)等,當時的先民利用石器、竹木器、陶器等物品,從事狩獵及採集,但因這些文化的相關文物出土量少,未能全面反映當時狀況。南部地區的東那江下游,曾於新石器時代後期與青銅器時代之間,出現聚落、作坊及墓葬遺址共80處,被命名為「新石器時代後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4500至2400年之間。該文化使用大量石器,主要是實用、裝飾性不高的器物。越南北部發現了以銅鼓為主要特徵的「東山文化」等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後的史前文化。「東山文化」的出土遺物數量多,種類繁富,有銅器、陶器、玉器、石器、水晶、鐵器、木器等。東山文化大量使用銅,例如製作銅鼓作為樂器,以及利用銅制農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東山文化也具有一定的航行技術,用劃艇航行本土,並有較大型的船隻,輔以天文知識作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