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博物館的特徵的是
⑴ 北京猿人遺址博物館現狀是怎樣的
博物館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事業實體,其本質在於不斷地揭示、保存藏品自身價值和最大可能地實現藏品社會價值的過程。博物館學不是一個孤立的科學領域。它與許多學科有著多方面密切的聯系。這是博物館學的一個特點。在眾多類型的博物館中,遺址性博物館是其中一類。遺址博物館即是博物館學和考古學密切聯系的產物,利用博物館的功能充分展示考古的成果。
⑵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國
四大文明古國,是我國對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統稱,它們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它們分別對應的是四大文明發源地,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恆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不過在國際上,一般說的是五大文明古國,其中還包括一個古希臘。也有人認為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也算是文明起源地,所以古美索不達米亞,在一些國家也被認可是古文明之一。實際上古巴比倫就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者可以說是同一個文明。
目前僅存的國家就只有華夏,而其他文明不是消失就是被其他國家取代、分裂。像是古巴比倫,文明早就消失了。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古代就是經常發生戰爭的地方,現在被分成了很多地區。
⑶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的例子
上海外灘建築群就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的典型例子。
上海外灘建築群位於上海市區黃浦江濱外灘一帶,遍布著一幢幢不同國家風格的西式建築群,故有「世界建築博覽會」之稱。
上海外灘建築群包括古典主義風格的亞細亞大樓(1915年),英國古典式的上海總會大樓(1911年)、歐洲古典折中主義的海關大樓(1925年),仿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匯中飯店大樓(1906年),裝飾上採用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中國銀行大樓(1937年),百老匯大廈(1934年)等。
(3)遺址博物館的特徵的是擴展閱讀:
上海外灘建築群特色
外灘的精華就在於這些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外灘建築群。有人說「外灘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灘那一座座鋼筋水泥的樓宇,不正講述著舊上海灘如夢般繁華的往事。
北起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南至金東路,全長約1500米。著名的中國銀行大樓、和平飯店、海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再現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這些建築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並非建於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築色調卻基本統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調。
被譽為「外灘第一樓」,建成於1906年,原名麥克波恩大樓。其高8層,建築面積11984平方米,佔地1739平方米。大樓外觀具有折中主義風格。立面為橫三段、豎三段式。底段與上段均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大樓氣派雄偉,簡潔中不乏堂皇之氣。
⑷ 世界第八大奇跡是什麼
世界八大奇跡是廣泛流傳於中國大陸的說法,指的是國際公認的世界七大奇跡(按建造時間從先到後):
1、埃及胡夫金字塔、
2、巴比倫空中花園
3、阿爾忒彌斯神廟
4、奧林匹亞宙斯神像
5、摩索拉斯陵墓
6、羅德島太陽神巨像
7、亞歷山大燈塔的基礎上,
8、中國的秦陵兵馬俑。
⑸ 簡要描述北京人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北京人生存的地區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氣候溫暖濕潤。這里常有動物出沒,如梅花鹿,野馬等,也有豐美的水草。北京人用石塊、獸骨和鹿角等製作各類工具。他們製作石器的技術比較成熟,採用不同的打制方法,製作成不同類型的工具。如尖狀器、刮削器、石錘和石砧等。
使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叫做舊石器時代,北京人使用這些工具獵取動物,採集植物果實。他們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共同進行獲取食物的勞動,他們用火烤著東西吃,晚上睡火邊,這樣可以取暖,還可以趕走野獸,因為野獸怕火。
周口店一帶,深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用錘擊、砸擊的方法,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出土的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等,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苦的斗爭。
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5)遺址博物館的特徵的是擴展閱讀
古人類學家根據北京猿人遺址出土的北京猿人骨骼化石,按解剖學原理並參照猿類解剖學知識,不僅復原了北京猿人頭骨,而且得出北京人的體態特徵。
1、頭骨
北京猿人頭骨的特徵是前額低平,不像現代人那樣凸起,眼眶上緣有兩個互相連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樣遮蓋著兩眼,腦殼很厚,大約比現代人要厚一倍。現代人的頭蓋是上部膨大,下部窄小。而北京人的頭骨恰恰相反,它是靠下部膨大,上部收縮,形成饅頭狀。
2、腦子
北京猿人的腦子大約只等於現代人平均數的80%。北京猿人的嘴巴特別向前伸。北京猿人還有寬的鼻骨和高的顴骨,顴骨又是朝前的,表明他們有寬的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
北京猿人的腦顱比現代人小。古人類學家根據北京猿人頭蓋骨推算出北京猿人的腦量:其中一個生活在23萬年前的男猿人腦量大約是1140毫升。
生活在大約40萬年前的頭蓋骨共發現5個,其中兩個男人的腦量分別是1225毫升和1015毫升,一個女的腦量1015毫升,一個不能判定性別猿人的腦量是1030毫升,另有一個小孩。由此推斷,大約生活在4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平均腦量為1088毫升,而現代人腦子的體積平均約為1350毫升。
3、牙齒
北京猿人的牙齒比現代人的牙齒粗壯得多,齒面的構造也比較復雜,但和猿類相比,又顯得弱小和簡單。
4、肢骨
北京猿人的肢骨,相對地說比頭部進步,基本上已經具有現代人的形狀了。大腿骨在大小、形狀、比例和肌肉附著的地方都和現代人相似,但又有若干原始性質。現代人大腿骨中部前後直徑大於左右直徑。
而北京猿人大腿骨中部則是左右直徑大於前後直徑。北京猿人上臂骨也具有現代人形狀,只是骨壁比較厚,髓腔較小。由於勞動,北京猿人上臂和手的靈活程度已相差不遠,已經能夠自由運用兩手進行勞動,動作基本和現代人相似。
⑹ 青銅器的文化內涵
在各種青銅器中,商周時期系以動物紋居多,其中又以饕餮紋為主,且多為頭部的正面形象,其基本特徵是:中為鼻樑,或鑄寬大的鼻樑,或以狹窄的扉棱為鼻樑,抑或以器物的稜角為鼻樑。其區別在於晚上的鼻樑上有的帶有菱形紋,而西周早、中期獸面紋的鼻樑上絕大部分有菱形紋。鼻兩側有對稱的目,或呈圓形,或呈橢圓形,這就是早、中期所具有的特點。而晚期至周初則呈「臣」字形目。至西周晚期,饕餮紋開始退居次為,目惟有圓睛,目側有耳,早、中商至周初的目兩側未見葉片形耳,而晚商至西周早、中期則有之。上部為額,額兩側有角,或是外卷型角,或是內卷形角,或曲折角,抑或為牛角、鹿角等。後為晚商角形。下部為口、腮。口的變化較大,有的口向外擴張呈正方形,有的露以或兩個獠牙,有的口部還帶有刺形,時代愈晚特徵愈明顯。饕餮紋兩側各有向上彎曲的軀干。軀干有長有短,有的上下雙層。或對稱或不對稱。尾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商代多見單尾捲曲,軀干下面帶爪。一般而言,商代饕餮紋的主要特徵是額上兩個大角以外卷型和曲折形居多,目側耳小而圓潤,兩側利爪小,短。此外,從紋飾的構圖於布局看,早、中商時期的花紋為單層,無地紋,即有主紋。且往往見器表的中間留白,即不是通身飾滿花紋。晚上始出現地紋,乃至出線了三層花紋,即主紋(鼓出的粗紋)、地紋(襯托主紋的紋飾)、細紋(在主紋上雕刻的陰道花紋)三層。故胎多厚。刻紋多深,主紋多凹,多呈對稱,對稱中間有一個重點,或以饕餮紋為之,或以器物的扉棱為之。西周早期的銅器紋飾仍以饕餮紋、龜紋、夔紋、龍紋、鳥紋、蟬紋、蠶紋等多種動物紋居多,幾何紋次之。至晚期,動物紋退居作陪襯地位,而以環帶紋、鱗紋、竊曲紋、瓦紋占據主導地位。而且紋飾罕見用三層紋飾,亦不見以雲雷紋為地紋襯托主紋。此間的紋飾也漸趨簡單朴實,構圖也少見對稱,中點的章法,同時紋面與器面平,罕見凸出的粗紋,這是西周銅器紋飾顯著的時代風格。春秋戰國銅器的紋飾,系以粗大的蟠螭紋、細小的蟠虺紋、繩紋、貝紋、鳥獸紋居多,且多為袋狀。此間紋飾纖巧細密,富於變化。至戰國晚期,出現宴樂、舞蹈、狩獵、採桑、農耕、攻戰以及禽鳥走獸轉為寫實紋,同時開創了一種錯金鑲銀嵌綠松石的新工藝。而這一時期的紋飾已多為單層,且既無對稱,又無中點,地紋也罕見。
戰國以降,尤其西漢,銅器的鑄造趨向更簡單,工藝也愈加樸素,器表多光素無紋,簡潔粗疏的紋樣甚是少見。但以現實生活為創作題材則多了起來。特別是用圓雕手法雕鑄動物、人物、植物、山水等現實生活中的實用器或陳設觀賞品。如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山西茂陵出土的「陽信家」竹節形鎏金博山爐、在甘肅武威東漢墓出土的馬踏飛燕等。
聞雷車之聲,則摔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韋昭註:「尬小蛇大也。」《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方禺疆,人面鳥身,洱兩青蛇,踐兩青蛇。」《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誇父琪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日誇父。從以上的文獻,我們可以知道蛇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不是一種自然的生物,而是一種富有神秘色彩的可見生物。它也具有神奇力量,它可以像龍一樣溝通現實世界與神秘世界。有學者考證龍是一種不存在的東西,它的原型就是蛇。龍的基型為蛇,而蛇類中最接近龍的是蟒蛇。由於蟒蛇是蛇類中最長、最大的蛇,是蛇中之王。且又奔走如飛,無毒,古人便以為它是神蛇、善蛇,奉之為圖騰。後來,蟒蛇圖騰被神化,成為今天所知的龍。從自然界的生物來看,蛇是和龍的形狀最像的生物,所以龍的形態的最終確立是從蛇一步一步演化而來的。內蒙古興隆窪村出土的陶器上裝飾著一條龍。龍的身體和蛇沒有什麼區別,但在仰韶文化時期,龍和蛇有了明顯的區別。例如演陽西水坡的龍。龍已經有足,而蛇無足。實際上,蛇是人們最早崇拜的對象,隨著時間的發展,分列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蛇,一種是龍。這是由於蛇是自然界存在的生物,蛇的形狀無法改變,而龍是不存在的,外形可以按照人想像的進行虛構。由於蛇在人們的觀念中也有像龍一樣的特點,所以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被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保留了下來,有時候蛇和龍還出現在一起。如《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夏後開琪兩青蛇,乘兩龍。」《山海經·海外西經》:「南方薄收,左耳有蛇,乘兩龍。」由於蛇在人們的觀念中是一種神奇的動物而且與龍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在春秋中晚期,蛇紋也大量出現在青銅器上。動物紋飾在古代青銅禮器上普遍存在,這也與動物在古代神話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關。從族群的祖先一直到為英雄所征戮的惡魔,動物在神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古代青銅禮器上較多塑造的猙獰的動物圖騰的文化內涵,無非是烘托祭祀時的一種嚴肅靜穆神秘的氣氛,維護統治者的權力,商周時期的動物紋樣可以說是商周藝術與巫術的重要聯系,商周藝術對統治者政治權力的鞏固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⑺ 閱讀下面材料,接要求答題。 材料一 :殷墟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殷墟
(1)共同特點:建築造型都取材於一個漢字。 好處:造型獨特,彰顯了兩座博物館的特點,富有文化內涵。 (2)示例:從殷墟博物館的甲骨文展廳中,我們了解到了漢字的悠久歷史。從甲骨文到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漢字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過程呢?下面讓我們繼續參觀中國文字博物館。 (意對即可) |
⑻ 西安的兵馬俑在西安的那個位置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內陪葬坑,位於陵容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8)遺址博物館的特徵的是擴展閱讀: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⑼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博物館有什麼特點
大量的古文化化石,實物可供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