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游記者2

游記者2

發布時間: 2021-01-01 14:36:58

Ⅰ 老殘游記第2回的概括(300到500字)

《老殘游記》,清末中篇小說,是劉鶚 (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小說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游歷為主線,對社會矛盾開掘很深,尤其是他在書中敢於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誤國,清官害民,獨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貪官更甚。同時,小說在民族傳統文化精華提煉、生活哲學及藝術、女性審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樂景物描寫等多方面皆達到了極其高超的境界。
第二回 歷山山下古帝遺蹤 明湖湖邊美人絕調
話說老殘在漁船上被眾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萬無生理,只好閉著眼睛,聽他怎樣。覺得身體如路葉一般,飄飄盪盪,頃刻工夫沉了底了。只聽耳邊有人叫道∶「先生,起來罷!先生,起來罷!天已黑了,飯廳上飯已擺好多時了。」

老殘慌忙睜開眼睛,楞了一楞,道∶「原來是一夢!」

自從那日起,又過了幾天,老殘向管事的道∶「現在天氣漸寒,貴居停的病也不會再發,明年如有委用之處,再來效勞。目下鄙人要往濟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風景。」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當晚設酒餞行,封了一千兩銀子奉給老殘,算是醫生的酬勞。老殘略道一聲「謝謝」,也就收入箱籠,告辭動身上車去了。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頗不寂寞。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到了小布政司街,覓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將行李卸下,開發了車價酒錢,胡亂吃點晚飯,也就睡了。

次日清晨起來,吃點兒點心,便搖著串鈴滿街踅了一趟,虛應一應故事。午後便步行至鵲華橋邊,雇了一隻小船,盪起雙槳。朝北不遠,便到歷下亭前。下船進去,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亭子上懸了一副對聯,寫的是「歷下此古亭,濟南名士多」,上寫著「杜工部句」,下寫著「道州何紹基書」。亭子旁邊雖有幾間群房,也沒有什麼意思。復行下船,向西盪去,不甚遠,又到了鐵公祠畔。你道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個鐵鉉。後人敬他的忠義,所以至今春秋時節,土人尚不斷的來此進香。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珠半珠的丹楓夾在裡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里長的屏風。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清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著花的時侯,一片白花映著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老殘心裡想道∶「如此佳景,為何沒有什麼遊人?」

看了一會兒,回轉身來,看那大門裡面楹柱上有副對聯,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點頭道∶「真正不錯!」進了大門,正面便是鐵公享堂,朝東便是一個荷池。繞著曲折的迴廊,到了荷池的東面,就是個圓門。圓門東邊有三間舊房,有個破匾,上題「古水仙祠」四個字。祠前一副破舊對聯,寫的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過了水仙祠,仍舊上了船,盪到歷下亭的後面。兩邊荷葉荷花將船夾住,那荷葉初枯,擦的船嗤嗤價響;那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那已老的蓮蓬,不斷的綳到船窗裡面來。老殘隨手摘了幾個蓮蓬,一面吃著,一面船已到了鵲華橋畔了。

到了鵲華橋,才覺人煙稠密,也有挑擔子的,也有推小車的,也有坐二人抬小藍呢轎子的。轎子後面,一個跟班的戴個紅纓帽子,膀子底下夾個護書,拚命價奔,一面用手巾擦汗,一面低著頭跑。街上五六歲的孩子不知避人,被那轎夫無意踢倒一個,他便哇哇的哭起。他的母親趕忙跑來問∶「誰碰倒你的? 誰碰倒你的?」那個孩子只是哇哇的哭,並不說話。問了半天,才帶哭說了一句道∶「抬轎子的!」他母親抬頭看時,轎子早已跑的有二里多遠了。那婦人牽了孩子,嘴裡不住咭咭咕咕的罵著,就回去了。

老殘從鵲華橋往南,緩緩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頭,見那牆上貼了一張黃紙,有一尺長七八寸寬的光景,居中寫著∶「說鼓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紙還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貼的,只不知道這是什麼事情,別處也沒有見過這樣招子,一路走著,一路盤算。只聽得耳邊有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兒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又走到街上,聽鋪子里櫃台上有人說道∶「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的書,應該我告假了。」一路行來,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裡詫異道∶「白妞是何許人?說的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便舉國若狂如此?」信步走來,不知不覺已到高升店口。

進得店去,茶房便來回道∶「客人,用什麼夜膳?」

老殘一一說過,就順便問道∶「你們此地說鼓書是個什麼頑意兒?何以驚動這們許多的人?」

茶房說∶「客人,你不知道。這說鼓書本是山東鄉下的土調,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甚稀奇。自從王家出了這個白妞、黑妞姊妹兩個,這白妞名字叫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歲時就學會了這說書的本事。他卻嫌這鄉下的調沒什麼出奇,他就常到戲園里看戲,所有什麼西皮、二簧、梆子腔等,一聽就會;什麼餘三勝、程長庚、張二奎等人的調子,他一聽也就會唱。仗著他的喉嚨,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氣,要多長有多長。他又把那南方的什麼崑腔、小曲,種種的腔調,他都拿來裝在這大鼓書的調兒裡面。不過二三年工夫,創出這個調兒,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他唱書,無不神魂顛倒。現在已有招子,明兒就唱。你不信,去聽一聽就知道了。只是要聽還要早去,他雖是一點鍾開唱,若到十點鍾去,便沒有坐位的。」老殘聽了,也不甚相信。

次日六點鍾起,先到南門內看了舜井,又出南門,到歷山腳下,看看相傳大舜昔日耕田的地方。及至回店,已有九點鍾的光景,趕忙吃了飯,走到明湖居,才不過十點鍾時侯。那明湖居本是個大戲園子,戲台前有一百多張桌子。那知進了園門,園子裡面已經坐的滿滿的了,只有中間七八張桌子還無人坐,桌子卻都貼著「撫院定」「學院定」等類紅紙條兒。老殘看了半天,無處落腳,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兒的二百個錢,才弄了一張短板登,在人縫里坐下。看那戲台上,只擺了一張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心裡知道這就是所謂梨花簡了,旁邊放了一個三弦子,半桌後面放了兩張椅子,並無一人在台上。偌大的個戲台,空空洞洞,別無他物,看了不覺有些好笑。園子裡面,頂著籃子賣燒餅油條的有一二十個,都是為那不吃飯來的人買了充飢的。

到了十一點鍾,只見門口轎子漸漸擁擠,許多官員都著了便衣,帶著家人,陸續進來。不到十二點鍾,前面幾張空桌俱已滿了,不斷還有人來,看坐的也只是搬張短登,在夾縫中安插。這一群人來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兒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兒的多。高談闊論,說笑自如。這十幾張桌子外,看來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象是本地讀書人的樣子,大都嘁嘁喳喳的在那裡說閑話。因為人太多了,所以說的什麼話都聽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到了十二點半鍾,看那台上,從後台簾子裡面,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彷彿風干福桔皮似的,甚為醜陋。但覺得那人氣味到還沉靜,出得台來,並無一語,就往半桌後面左手一張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後來彈了一枝大調,也不知道叫什麼牌子;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這時台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這曲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停了數分鍾時,簾子裡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雖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潔凈。來到半桌後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彈起。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里,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一聲,歌喉==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出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的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這幾年來,好頑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呢?就是窯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學,只是有一兩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說著的時侯,黑妞早唱完,後面去了。這時滿園子里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賣瓜子、落花生、山裡紅、核桃仁的,高聲喊叫著賣,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

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只見那後台里,又出來了一位姑娘,年紀約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臉兒,白凈麵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裡,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將鼓捶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台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里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象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象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象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鍾之後,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象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那彈弦子的也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停了一會,鬧聲稍定,只聽那台下正座上,有一個少年人,不到三十歲光景,是湖南口音,說∶「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粱,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空中沒想,餘音怎樣會得繞粱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王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麼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

旁邊人都說道∶「夢湘先生論得透闢極了!『於我心有戚戚焉』!」說著,那黑妞又上來說了一段,底下便又是白妞上場。這一段,聞旁邊人說,叫做「黑驢段」聽了去,不過是一個士子見一個美人騎了一個黑驢走過去的故事。將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驢怎樣怎樣好法,待鋪敘到美人的好處,不過數語,這段書也就完了。其音節全是快板,越說越快。白香山詩雲∶「打珠小珠落玉盤。」可以盡知。其妙處,在說得極快的時侯,聽的人彷彿都趕不上聽,他卻字字清楚,無一字不送到人耳輪深處。這是他的獨到,然比著前一段卻未免遜一籌了。

這時不過五點鍾光景,算計王小玉應該還有一段。不知那一段又是怎樣好法。究竟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Ⅱ 格列佛游記第2章心得體會300字

我被大人國、小人國離奇古怪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小人國里的一切都非常小,他們對格列佛來說就像玩具一樣。而大人國恰好相反,格列佛就好像他們的「寵物」一樣為他們表演,逗他們開心,還要提心吊膽,以防被他們弄死。我不喜歡飛島國中的人們,他們只重視音樂與數學,我覺得他們很多的做法都是很愚蠢的,我最喜歡的是書中慧胭國的故事。慧胭國真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這里的人們勤勞,干凈,熱愛勞動,有禮貌,舉止端莊,樂於助人,在他們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他們的社會充滿了友愛、和睦,人人都很善良,厭惡邪惡,我想這也許就是作者想像中的理想國度吧,我也希望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能像慧胭國那樣,只有真誠,沒有虛偽,這也許只是個理想吧,但是,我以後一定要做一個真誠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格列佛游記》是喬納森·斯威夫特(又譯為江奈生·斯威夫特)的一部傑出的游記體諷刺小說,以里梅爾·格列佛(又譯為萊繆爾·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周遊四國的經歷。通過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羅卜丁奈格、飛島國、慧駰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還以較為完美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作者的思想觀念,作者用了豐富的諷刺手法和虛構的幻想寫出了荒誕而離奇的情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英國議會中毫無意義的黨派斗爭,統治集團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圖,對殖民戰爭的殘酷暴戾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時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頌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統治者的英勇斗爭。

Ⅲ 《老殘游記二集》現存九回,未完,後面的文字不知還存於世上否研究者有沒有新發現最終老殘結局如何

你讀了其抄實發現已是不完之完,肯定是沒有傳世 ,當時是連載的,作者有很高的寫作技巧,你讀了最後感覺還是可以結束的,老殘已升天成佛,因果皆有報應。
因是連載,作者隨時都可以把剎住,也可以繼續展開。劉鶚的語言功底還是十分了得,我十分喜歡他和人瑞帶翠花 翠環雪夜聊天,這些場景,寫的十分好。

Ⅳ 格林佛游記第二章讀書筆記500字

格林佛游抄記第二章讀襲書筆記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隨"冒險號"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風暴,船被刮到布羅卜丁內格(大人國).格列佛被一位高達20米的農民捉住.農民帶格列佛到全國各大城市展覽,最後來到首都.這個農民發財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場,把他累得奄奄一息.當這個農民眼看無利可圖時,便把格列佛賣給了皇後.由於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宮廷中非常得寵,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鳥等動物的侵襲.面對國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紹了英國各方面的情況及近百年來的歷史,但被國王一一否定.
格列佛在該國的第三年,陪同國王巡視邊疆.由於思鄉心切,他假裝生病,來到海邊呼吸新鮮空氣.天空中的鷹錯把他住的箱子當成烏龜叼了起來.幾只鷹在空中爭奪,箱子掉進海里,被路過的一艘船發現,格列佛獲救後,乘船回到英國.
賞析:
小說的第二卷通過大人國國王對格列佛引以為榮的英國選舉制度、議會制度以及種種政教措施所進行的尖銳的抨擊,對英國各種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懷疑和否定.
大人國國王代表了理想的君主,公正無私,治國有方,主張和平;小人國國王兇狠殘暴,有難以滿足的擴張之心,作家塑造著一形象直指整個歐洲的文明制度.

Ⅳ 西湖游記2閱讀答案

1 歌:唱歌 極:極點 冶:妖艷 受用:享受
2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3 這種快樂只留給山僧和遊客享受,怎麼能夠對那些忙於功名利祿的人訴說呢?

Ⅵ 西湖游記兩則翻譯

袁宏道

西湖一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譯文
從武林門往西走,就望見保叔塔高聳在重山疊嶺之中,這時我的心已經飛到了西湖上面。午間進入昭慶寺,用茶過後,立即雇小船劃向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紅,好似少女的面頰;暖風拂面,使人如飲醇酒;微波盪漾,像綾羅般輕軟柔滑。我剛剛抬頭一看,就已心醉神迷。這時我想用一個詞來描繪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來,,大約像東阿王曹植最初見到洛神時一樣了。我游西湖就從這一次開始,時間是萬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西湖二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譯文:
西湖最美的時間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時刻是煙霧迷濛的早晨和山光籠罩的傍晚。今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氣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此開放,更是難得的景觀
石簣多次跟我說:「傅金吾家園中的梅,是宋朝張公甫遺留下來的,趕緊去看看吧!」我這時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離開湖上。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綠柳如煙,桃紅似霧,彌漫二十多里,到處都傳揚著歌聲和器樂聲,年輕的女子們香汗淋漓,衣著華麗的富家子弟往來不絕,多得像堤邊的春草,真是美麗妖艷到極點。
但杭州人游湖,限於午、未、申這三個時辰。其實,湖光染綠、暮煙凝聚在山間的佳景都出現在旭日初升、夕陽還未落山之際,(有了它們)才把西湖濃媚的姿態發揮到了極點。月景尤其難以用言語形容,花和柳的情態,山水的容顏和情意,另是一種趣味。這種快樂只留給山僧和遊客享受,怎麼能講給那些俗人聽呢?

Ⅶ 哪些文章是游記寫兩篇

山中訪友
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早晨,好清爽!
不騎車,不邀遊伴,也不帶什麼禮物,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踏一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
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度過對岸,滾滾水送向遠方。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水中的那人影、魚影、月影。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就。
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株樹都是我的知己,它們迎面送來無邊的清脆,每棵樹都在望著我。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彷彿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胳膊變成樹枝,我的血液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這山中的一切,那個不是我的朋友?我熱切的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你好,陡峭的懸崖,深深的峽谷襯托著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雲,你潔白的身影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喂,淘氣的雲雀,你嘰嘰喳喳的在談些什麼呢?我猜你們津津樂道的是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起一片落葉,細數精緻的紋理,我看到了它蘊含的生命的奧秘,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的隆隆回聲。
突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雲頭吟詠,滿世界都是雨。頭頂的岩石像為我撐起的巨傘,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雨停了,幽谷里傳出幾聲犬吠,雲嶺上掠過一群歸鳥,我該回家了,我輕輕的揮手,告別山裡的朋友,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好記憶,還帶回一路月色

Ⅷ 《西湖游記二》賞析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宏道與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合稱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今屬湖北)人。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
袁宏道始終無意於仕途,萬曆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官場昏庸,他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於床,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原文
西湖一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凈寺,覓阿賓舊住僧房。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草草領略,未及偏賞。次早得陶石簣帖子,至十九日,石簣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西湖二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註:①為春為月:是春天,是月下 ②夕嵐:傍晚的山光 ③勒:抑制 ④相次開發:一個接一個地開放 ⑤石簣:一個人的號 ⑥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 ⑦張功甫:人名 ⑧戀:迷住 ⑨綠煙紅霧:指綠柳紅桃,葉茂花盛,顏色濃艷 ⑩湖光染翠:湖水成為綠色 ⑾設色:用顏色描繪 ⑿夕舂:夕陽 ⒀極其濃媚:把它的濃媚姿態發揮到極點 ⒁受用:享受.
譯文
西湖一:從武林門往西走,就望見保叔塔高聳在重山疊嶺之中,這時我的心已經飛到了西湖上面。午間進入昭慶寺,用茶過後,立即劃小船進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紅,好似少女的面頰;暖風拂面,使人如飲醇酒;微波盪漾,像綾羅般細軟平滑。我剛剛抬頭一看,就已心醉神迷。這時我想用一個詞來描繪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來,大約像東阿王曹植最初見到洛神時一樣了。我游西湖就從這一次開始,時間是農歷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西湖二: 西湖最美的時間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時刻是煙霧迷濛的早晨和山光籠罩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氣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開放,景觀更是奇特。
石簣多次跟我說:「傅金吾家園中的梅,是宋朝張公甫遺留下來的,趕緊去看看吧!」我這時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離開湖上。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綠柳如煙,紅桃似霧,彌漫二十多里,歌聲奏樂聲像陣陣清風到處傳揚,少女們混合著脂粉的汗水像道道細雨,衣著華麗的富家子弟往來不絕,比堤邊的草還多,美麗妖艷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湖,只是在午、未、申這三個時辰。其實,湖光染成綠色、山氣用顏色描畫的非常奇妙、都在早晨的太陽出來才出來,夕陽還沒有落下,才顯得它的濃媚姿態發揮到極點。月景尤其難以用言語形容,花和柳的情調,山水的容顏和意境,另是一種趣味。這種快樂只留給山僧和遊客享受,怎麼能夠對那些忙於功名利祿的人述說呢?
寫作背景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就寫於這一年的春天。
文章層次
《西湖一》
第一層(第1句)寫作者出杭州武林門西行游覽西湖。
第二層(2—4句)寫游西湖所見及內心感受。
第三層(第5句)補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覽時間。
《西湖二》
第一段:寫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內最盛美的則是晨霧,是晚嵐。
第二段:寫西湖蘇堤上綠柳紅花,遊人如織的繁盛華艷的景象。
第三段:暗諷杭州人不會欣賞西湖美景,表達了作者對世俗庸人的嘲謔。
寫作特點
1.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寓情於景、寓思想於景物描寫之中。
2.多用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等修辭,使文章語句艷麗多姿。
3.運用典故,豐富了文章內容。
重點詞語理解:
突兀:高聳的樣子。棹zhào:劃船。娥: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頰jiá:面頰。這是說桃花艷麗如少女的顏面。
止:通「只」
西湖一
①中哪句話寫出了作者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為什麼?
答:「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因為作者初至杭州,最為心往神馳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這種感情蓄積已久,其發必速,故游記開篇不容許多筆墨交待,一落筆就直抒性靈:保叔塔為西湖北側門戶,塔身挺秀,卓立山巔,未近西湖而先人眼簾,本也是一處勝景,但作者僅以「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一筆帶過,是因為他心不在焉,「已心飛湖上也」。整個杭州山水風物此時惟「湖上」才是作者鍾情之所在。「心飛」的誇飾把他急欲見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無遺。
②為何插入一閑筆「午刻人昭慶」?
答:這是欲揚先抑,造成頓挫之致,然後才續「心飛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畢,即棹小舟太湖」中哪個字寫出作者此時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現。
④當作者終於親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時,運用了什麼修辭寫出了它的嫵媚與迷人?
答:作者連用了四個比喻、一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遠處孤山蔥綠,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紅,恰似少女的面頰;湖上和風,如同酒香一樣醉人;湖中波紋,似白統一樣起伏。
⑤以上描寫西湖風景是實寫還是虛寫?
答:僅四句話,但由於選取了西湖典型風物,足以見西湖秀媚的風姿。此為實寫。
⑥作者見到此景後,內心感受如何?是實寫還是虛寫?起到怎樣的作用?
答:「才一舉手,已不覺目酣神醉」,這是虛寫西湖,藉以反襯西湖之美。
⑦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態?
作者雖雲「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實際上他卻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退洛神時也。」這種感覺與聯想雖然模糊,但境界空靈,意蘊豐富,頗堪品味。它既啟發人聯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的痴情醉態。作者的感情由此進入極高的審美境界。由此可見,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靈的,是極其嫵媚迷人的。這樣比擬就顯示出山水風物的精神、情趣,亦體現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愛戀之情,與「吏情物態,日巧一日;文網機阱,日深一日」(《與何湘潭》)的官場相比,就更覺自然界的清純可愛。作者對其初游西遊之日,如同與心愛的女人第一次約會一樣珍視,因此鄭重其事地記下具體日期:「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記中則不再註明日期。
⑧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答:西湖在作者筆下重在寫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風情,一種引人酣醉的整體魅力,以及作者的內心體驗,而不精雕細刻其山水面目細節。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西湖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麼季節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鍾。所以開篇便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答:因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寫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遲開,花期雖推遲,但得以與杏花、桃花斗妍爭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奼紫嫣紅的春色,卻是罕見的「奇觀」。如此與否桃相次開放的「香雪梅」豈能不觀賞?更何況友人陶石簣又數言這里的「傅金吾園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應該趕快去大飽眼福。這里寫西湖梅花之美及虛寫,是作為一種鋪墊,旨在襯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嘆為觀止。——因為作者「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梅花為「歲寒三友」之一,被視為高潔的象徵,桃花則曾被貶為「輕薄」之物。作者會梅取桃,乃至為桃花所「戀」,可見其通異於世俗的獨特的審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的桃花亦確實蔚為奇觀:「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僅此兩句,採取遠望的角度,就寫出西湖二十餘里挑花夾雜著綠柳的總體意境。「綠」指柳條,「紅」指桃花,「煙」「霧」彌漫,則渲染出「花態柳情」呈現繁花照眼,生機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開乃是「西湖最盛」「為春」的主要表現。其次還表現為遊人羅紈之盛:「歌吹為風,……艷冶極矣。」在桃花盛開的白堤、蘇堤上,紅男綠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邊的春草還多;歌樂似春風迴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熱鬧;色彩艷麗之極,風姿放盪之極,著「艷冶」二字,可謂摹寫、概括盡致。作者之筆墨亦極盡濃艷之能事,蓋非如此不能描繪出西湖春天「艷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在哪裡?
答:寫「為月」是淡雅之筆,一濃一談,相輔相成。此處「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筆才能寫出其神韻。作者此刻惜墨如金,並未大肆渲染,僅用「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有一種趣味」十四個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該是一種什麼樣特殊的情趣與意味呢?作者留給讀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確實妙不可言,寫得太具體難免要損害其美,束縛讀者的神思,而這樣略加點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無窮的趣味。夜景雖最美,但並非人人能享受。作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頗以能探幽尋勝,受用此樂而得意,對「俗士」既紅男綠女的「杭人」則含有諷消之意,故雲「安可為俗土道哉!」
④按邏輯,本文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後,應接著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麼?為什麼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捨不得讓主角「月」出場,意欲以之唱大軸戲,所以先讓配角如煙、夕嵐登台鋪墊。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羅紈之盛,在結構上亦是順理成章。紅男綠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時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種「俗」的表現,其「不識廬山真面目」乃在於缺乏超俗的審美的趣味。作為外來遊客的作者則以其慧眼發現:「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極其濃媚。」這是對西湖「一日之盛,為如煙,為夕嵐」的具體描寫。「湖水染翠,山嵐設色」,這一「染」一「設」,皆賦予大自然以靈性,將大自然比擬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畫筆,只有在「朝日始出」與「夕春末下」這兩個美妙時刻才為湖光、山嵐添彩增色,從而達到達「濃眉」即一種極其嫵媚動人的審美境界。這與午、未、申三時西湖之「艷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媚」比「冶」要高出一籌。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審美境界卻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開頭所說的「為月」。對西湖之盛何以「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後來寫,旨在造成一種懸念,增添讀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麼寫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學思想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敘小修詩》)。這篇游記即體現了這一思想。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獨賞西湖之春的「月景」與「朝煙」、「夕嵐」,這和「午、未、申三時」游春的「俗士」迥異其趣;作者又寧願舍棄賞梅機會,而「為桃花所戀」,與傳統上大夫的審美情趣相悖,這都是他「獨抒性靈」之處,顯示出獨特的個性和審美觀。文章筆法也是任隨自然,意到筆到。「無定格式,只要發人所不能發」(《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卻用寥寥數語,點到為止,不加細描,而對西湖的桃花與「羅紈之盛」卻頗費筆墨,堪稱「不拘格套」。其實,這是因為越是最高層次的審美境界愈難以用文字描繪,不如以虛代實,以簡代繁,僅可以收到「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李東陽《柯敬仲墨竹二絕》)的藝術效果。這是作者的聰明之處,他還是頗懂得藝術辯證法的。
⑥杭州西湖遊人多在何時?(原文)

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Ⅸ 格列佛游記第二卷的讀後感200字

書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是個愛好出遊的人,他渴望著周遊世界,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也許正是他那無畏的探索精神,才讓我們也領略到了這奇特的四個國家吧。
我想,利立浦特與布羅卜丁奈格,也就是小人國和大人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利立浦特的居民們雖然都不過是一般人手掌那麼大的人,但他們卻十分的勤奮與聰明。格列佛為這個國家出了不少力,最後卻遭到了朝廷中人的彈劾,被迫離開這個國家。這也從某個角度折射了當時英國政府的昏暗、各黨派之間的爭斗以及與法國的戰爭等等,充分表現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在大人國,格列佛又從小矮人的角度仰視人類,諷刺了人類的一些不好的習性。
其中的飛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飛島上的人們只重視音樂與數學,一點沒有想到要全方面發展,才能讓國家強大起來。而且那些致力研究一些奇怪實驗的人,譬如用蜘蛛網作防線,用嗅覺、觸覺辨別顏色,還有把糞便還原為原來的食物等等。這些實驗都是很愚蠢,有的實驗甚至根本沒有意義,但他們卻依然熱衷於做這些實驗,而不去造更好的房子或是種植出更優良的糧食,讓土地都變的荒廢後還不以為然,真的令人不解。作者辛辣地諷刺了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科學研究者,並諷刺了人類的瘋狂和邪惡的本性,人性隨著歷史的前進一步步地墮落,走向深淵。
在慧嘶馬國中,格列佛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嘶馬。在慧嘶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他們不懂什麼叫「懷疑」、什麼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是人們所追求和嚮往的地方。在這里,你不需要考慮別人說話的真假,因為他們不知道說謊是什麼。
但是,格列佛卻因過於崇拜慧嘶馬,而成了憤世嫉俗的偏執狂,根本看不到人的優點,把人看作與野胡一樣,最終格列佛也成為了作者嘲諷的對象。
這部小說真實地描繪出了一幅格列佛出遊的圖畫,讓讀者看到了社會上美好的一面與黑暗的一面,由此也想到了很多。

Ⅹ 格列佛游記第二卷第二章賞析

《格列佛游記》第二卷第二章賞析:

小說的第二卷通過大人國國王對格列佛引以為榮的英國選舉制度、議會制度以及種種政教措施所進行的尖銳的抨擊,對英國各種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懷疑和否定。

大人國國王代表了理想的君主,公正無私,治國有方,主張和平;小人國國王兇狠殘暴,有難以滿足的擴張之心,作家塑造著一形象直指整個歐洲的文明制度。

《格列佛游記》簡介:

《格列佛游記》是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又譯為江奈生·斯威夫特)創作的一部長篇游記體諷刺小說,首次出版於1726年。

作品以里梅爾·格列佛(又譯為萊繆爾·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周遊四國的經歷。通過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羅卜丁奈格、飛島國、慧駰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

還以較為完美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作者的思想觀念,作者用了豐富的諷刺手法和虛構的幻想寫出了荒誕而離奇的情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英國議會中毫無意義的黨派斗爭,統治集團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圖,對殖民戰爭的殘酷暴戾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時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頌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統治者的英勇斗爭。

《格列佛游記》1726年在英國首次出版便受到讀者追捧,一周之內售空。出版幾個世紀以來,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在中國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被列為語文新課程標准必讀書目。根據其內容改編的電影分別於1977年、1996年、2010年被搬上大熒幕。

(10)游記者2擴展閱讀

《格列佛游記》第二卷概況:

「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隨「冒險號」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風暴,船被刮到布羅卜丁內格(大人國)。格列佛被一位高達20米的農民捉住。農民帶格列佛到全國各大城市展覽,最後來到首都。這個農民發財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場,把他累得奄奄一息。

當這個農民眼看無利可圖時,便把格列佛賣給了皇後。由於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宮廷中非常得寵,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鳥等動物的侵襲。面對國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紹了英國各方面的情況及近百年來的歷史,但被國王一一否定。

格列佛在該國的第三年,陪同國王巡視邊疆。由於思鄉心切,他假裝生病,來到海邊呼吸新鮮空氣。天空中的鷹錯把他住的箱子當成烏龜叼了起來。幾只鷹在空中爭奪,箱子掉進海里,被路過的一艘船發現,格列佛獲救後,乘船回到英國。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