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稱西遊記為什麼
1. 西游記被魯迅稱為什麼
魯迅先生稱《西遊記》為「神魔小說」。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指出:"當時的思想,是極模糊的。在小說中所寫的邪正,並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釋道和白蓮教,單不過是含糊的彼此之爭,我就總結起來給他們一個名目,叫神魔小說。"
《西遊記》是神魔小說中最有名的,也是中國小說甚至中國文學、中國經史子集所有著作中知名度最大的著作。
(1)魯迅稱西遊記為什麼擴展閱讀:
《西遊記》在我國小說史上開拓了神魔小說的新領域。我國最初的長篇小說是宋元人說話藝術中的「講史」,歷史小說可以說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創立階段的唯一品種。雖然那些歷史小說中也夾有神仙鬼怪的超人間現象的情節,但只是起穿插、渲染的作用。
最早將神魔故事從歷史故事中獨立出來的是元人的《西遊記平話》,即吳承恩百回本《西遊記》的前身。然而,只有吳著《西遊記》才以深刻的思想內涵,完美的藝術形式,使神魔小說這一品種臻於成熟,從而確定了神魔小說在長篇小說中的獨立地位。
《西遊記》在我國長篇小說史上開拓了浪漫主義的新境界。我國古代早期長篇小說絕大多數是以歷史生活為題材,主要傾向是寫實的。
而吳承恩以他獨特的藝術趣味,突破了這種題材領域,大膽地發揚了我國古代文學中的浪漫主義精神,通過誇張、幻想、變形、象徵等手法,開拓了一個變幻奇詭、光怪陸離的新的藝術境界。
以此寄託理想,抒發憤感,折射現實,從而成功地創造了偉大的浪漫主義長篇小說。《西遊記》還用玩笑態度和游戲筆墨,對世態炎涼、人性缺陷進行了嘲諷,使作品具有詼諧幽默的風格和椰榆諷刺的特點,對我國諷刺小說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在《西遊記》的啟迪影響下,明清兩代的小說創作別開生面地出現了一大批神魔小說,給廣大讀者以奇幻的藝術感受。
雖然這些神魔小說大多數沒能汲取《西遊記》創作的精華,但像《封神演義》《西遊補》《東度記》《女仙外史》等,其基本創作精神還是與《西遊記》相通的,並且在某些方面還有所發展。
另外,《西遊記》故事在清代還被編為戲曲搬上舞台,甚至還出現了《昇平寶筏》那樣大型的連台本戲;一直到今天,西遊故事仍然活躍在舞台、銀幕、屏幕上,為中國老百姓,特別是小朋友們所喜愛。
2.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將《西遊記》列為什麼小說的代表作.
神魔小說的代表作
3. 魯迅對西遊記的評價
故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4. 西遊記的神魔鬼怪魯迅評之為什麼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魯迅語)《西遊記》刻畫的眾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請參照示例,另舉一例,具體說明這一特點。
示例:鐵扇公主因為與孫悟空有仇,不但不願借扇,還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親情,同時也顯示出她胸襟狹隘。
答:
東海龍王與孫悟空剛結識,孫悟空借走了定海神針,當知道定海神針是寶是又反悔,百般刁難他,可以看出龍王為人的虛偽,同時也顯現出他的吝嗇。
無底洞的耗子精拜託塔天王為義父,是找靠山。
還有西天迦葉、阿難向唐僧師徒要好處,巨龜精聽到唐僧忘了替它向佛祖詢壽限,就將他們載入河中之類是索賄以及徇私報復。
女兒國的蠍子精,獅駝嶺的孔雀精,天竺的玉兔精都想嫁給唐僧,黃袍怪痴情於公主,犼怪愛戀朱紫國金聖娘娘,都是動凡心,有人情。
天庭二十八星宿中奎木狼在天庭的時候與百花仙子相愛,後來百花仙子投胎轉世成百花國公主,奎木狼下凡化為妖怪,擄走因轉世失去記憶百花國公主也是因為不變的愛。
牛魔王很花心,娶了鐵扇公主還要娶玉面公主(狐狸).
豬八戒好吃懶做,見識短淺,在取經的路上,意志不堅定,遇到困難就嚷嚷著要散夥。而且還經常搬弄是非、耍小聰明、說謊,又愛佔小便宜,貪戀女色。是一個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石猴為眾猴覓得水簾洞,被眾猴擁戴為「千歲大王」,可以看出眾猴的講信義
5. 魯迅將西遊記列為什麼類的代表作
魯迅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曾經列有「神魔小說」一類,毫無疑問,《西遊記》是這一類小說的代表作。
6.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針對西遊記的評價是什麼
http://www.tianyabook.com/luxun/zgxs/019.htm
然至清乾隆末,錢大昕跋《長春真人西遊記》〔6〕(《潛研堂文集》二十九)已雲小說《西遊演義》是明人作;紀昀〔6〕(《如是我聞》三)更因「其中祭賽國之錦衣衛,朱紫國之司禮監,滅法國之東城兵馬司,唐太宗之大學士翰林院中書科,皆同明制」,決為明人依託,惟尚不知作者為何人。而鄉邦文獻,尤為人所樂道,故是後山陽人如丁晏(《石亭記事續編》)阮葵生(《茶餘客話》)〔7〕等,已皆探索舊志,知《西遊記》之作者為吳承恩矣。吳玉搢(《山陽志遺》)〔8〕亦雲然,而尚疑是演邱處機書,猶羅貫中之演陳壽《三國志》者,當由未見二卷本,故其說如此;又謂「或雲有《後西遊記》,為射陽先生撰」,則第志俗說而已。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性敏多慧,博極群書,復善諧劇,著雜記數種,名震一時,嘉靖甲辰歲貢生,後官長興縣丞,隆慶初歸山陽,萬曆初卒(約一五一○——一五八○)。雜記之一即《西遊記》(見《天啟淮安府志》一六及一九《光緒淮安府志》貢舉表),余未詳。又能詩,其「詞微而顯,旨博而深」 (陳文燭序語),為有明一代淮郡詩人之冠,而貧老乏嗣,遺稿多散佚,邱正綱收拾殘缺為《射陽存稿》四卷《續稿》一卷,〔9〕吳玉搢盡收入《山陽耆舊集》〔10〕中(《山陽志遺》四)。然同治間修《山陽縣志》〔11〕者,於《人物誌》中去其「善諧劇著雜記」語,於《藝文志》又不列《西遊記》之目,於是吳氏之性行遂失真,而知《西遊記》之出於吳氏者亦愈少矣。
《西遊記》全書次第,與楊志和作四十一回本殆相等。前七回為孫悟空得道至被降故事,當楊本之前九回;第八回記釋迦造經之事,與佛經言阿難結集不合;第九回記玄奘父母遇難及玄奘復仇之事,亦非事實,楊本皆無有,吳所加也。第十至十二回即魏徵斬龍至玄奘應詔西行之事,當楊本之十至十三回;第十四回至九十九回則俱記入竺途中遇難之事,九者究也,物極於九,九九八十一,故有八十一難;而一百回以東返成真終。
惟楊志和本雖大體已立,而文詞荒率,僅能成書;吳則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頗極廣泛,於《四游記》中亦采《華光傳》及《真武傳》,於西遊故事亦采《西遊記雜劇》及《三藏取經詩話》(?),翻案挪移則用唐人傳奇(如《異聞集》《酉陽雜俎》等),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幾乎改觀,如灌口二郎之戰孫悟空,楊本僅有三百餘言,而此十倍之,先記二人各現「法象」,次則大聖化雀,化「大鶿老」,化魚,化水蛇,真君化雀鷹,化大海鶴,化魚鷹,化灰鶴,大聖復化為鴇,真君以其賤鳥,不屑相比,即現原身,用彈丸擊下之。
………………
然作者構思之幻,則大率在八十一難中,如金浛山之戰(五十至五二回),二心之爭(五七及五八回),火焰山之戰(五九至六一回),變化施為,皆極奇恣,前二事楊書已有,後一事則取雜劇《西遊記》及《華光傳》中之鐵扇公主以配《西遊記傳》中僅見其名之牛魔王,俾益增其神怪艷異者也。
……………………
又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詳見胡適《西遊記考證》)。如記孫悟空大敗於金浛洞兕怪,失金箍棒,因謁玉帝,乞發兵收剿一節雲:
………………
7. 魯迅把吳承恩的西遊記歸為什麼
神魔小說
魯迅評論吳承恩《西遊記》「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8. 魯迅先生稱西遊記為什麼
魯迅先生稱西遊記為「神魔小說」。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首次提出"神魔小說"的概念,他說:"且歷來三教之爭,都無解決,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謂義利邪正善惡是非真妄諸端,皆混而又析之,統於二元,雖無專名,謂之神魔,蓋可賅括矣。"
《西遊記》是神魔小說中最有名的,也是中國小說甚至中國文學、中國經史子集所有著作中知名度最大的著作。
(8)魯迅稱西遊記為什麼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
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中外學者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9. 魯迅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陳《西遊記》為什麼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