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業遺址
❶ 「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發布有何意義
據報道,日前,由中國科協調宣部等機構主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發布。名錄中有創建於洋務運動時期的官辦企業,也有新中國成立後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覆蓋造船、軍工、鐵路等門類。
好在一些地方已經意識到工業遺產的價值,武漢、廣州、大慶等城市出台了工業遺產保護的地方法規,力圖「保護工業遺產,傳承城市文脈」,此舉具有很強的示範價值。和歷史文化遺址不同,工業遺址大多具有「以用促保」的空間。北京798文創園區就是在原國營798廠等企業老廠區基礎上建立起的文化新地標,上海的1933老場坊、重慶的坦克倉庫等是這類模式的代表。如何讓老廠房、老廠址煥發生機,需要找到更多模式和辦法。
電影《鋼的琴》中有這樣一個鏡頭:一個落寞的鋼廠遍布著工業建設時期留下的廠房,老工人們靜靜站在遠處,看見不再冒煙的煙囪在爆破中轟然倒下,表情凝重。現代社會,我們看到太多太多的「轟然倒下」。工業遺產名錄的發布可以看作是一個提醒:城市管理者不僅要關注給城市新建了些什麼,更要思考給城市、給歷史、給後人留下些什麼。
❷ 那些瀕臨消失的工業遺產,你知道多少
據了解,2015年10月,濟南市規劃局啟動了《濟南中心城工業遺產調查與保護利用策略研究》工作,分為工業遺產現狀普查調研、分類標准研究、總體保護規劃研究、典型案例策劃研究四個部分,邀請專業設計單位和業界權威專家參與。將在2016年5月份完成,用以指導濟南具體工業遺產保護工作。
什麼是工業遺產? 濟南工業遺產包括哪些?
因工業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遺址和非物質表現,稱為工業遺存。工業遺存中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部分,稱為工業遺產。
據了解,濟南的工業遺產主要包括近代工業產生、初步發展和迅速發展時期,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工業全面建設時期的工業建設所留下的工業文化遺存。具體包括建築物、工廠車間、磨坊和相關設備,相關加工冶煉場地、倉庫、店鋪、能源生產和傳輸及使用場所、交通設施(如鐵路)、工業生產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房、銀行、郵局、醫院),以及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濟南工業文明自洋務運動肇始現代工業遺產保存良好
工業文明是濟南城市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自洋務運動,濟南揭開了使用現代機器生產的歷史,自開商埠後麵粉、紡織、印染、化工、造紙、機械、五金等行業全面發展至鼎盛時期,解放後至一五年間,紡織、機械等行業發展漸成規模。但目前工業遺存整體保存情況堪憂,有些已瀕臨消失。
近代洋務運動促使濟南近代工業的產生。此時的工業基本為官辦,民族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尚未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山東機器局,該企業是我國早期著名軍工廠之一,也是濟南近代歷史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機器工廠。
自開開埠催進近代工業發展。濟南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自開商埠的城市。自開埠通商到抗日戰爭爆發這段時間,是濟南近代工業的發展與興盛時期,覆蓋35個行業,涉及麵粉、紡織、印染、化工、造紙、機械、五金等幾大支柱性輕工行業,尤以麵粉、紡織、火柴最為發達,曾鼎盛一時。據統計,此時期企業已逾500家,其中,機制麵粉業10餘家,紡織業200餘家,印染業10餘家,釀造業200餘家,化工業90餘家,火柴業10餘家。
1953年濟南執行第一個發展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後,濟南工業發展建設進入新時期,工業遺存眾多。北郊集中分布,如濟南國棉二廠、濟南針織廠、毛巾總廠等;西南郊集中分布工業,如試驗機廠、山東建築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
現代工業遺存整體情況良好,廠區內經統一規劃、路網系統完整、功能分區明確、建築質量良好,至今仍有許多建築能夠滿足現代生產的組織要求。但未來隨著城市發展,產業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搬遷,原本沿河沿路、位於城市中心位置的工業生產逐漸向外圍轉移,及時保護有價值的工業遺產迫在眉睫。
濟南將對工業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
據了解,與國內很多城市情況類似,濟南工業遺產保護也一度存在重視欠缺、家底不清、保護經驗匱乏、措施不力等問題,使不少工業遺產成為當時城市建設發展的犧牲品,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工業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只有認定和保護工作先行,才能防止對其隨意廢棄和拆毀。因此,濟南市規劃局圍繞工業遺產這一特殊、亟需保護的對象,開展了一系列探索研究。2013年8月,市規劃局完成《濟南舊城工業遺產調研、保護與研究》,對舊城區內瀕臨破壞和消亡的工業遺產進行了摸底調研。
為對工業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2015年10月,市規劃局啟動《濟南中心城工業遺產調查與保護利用策略研究》工作,分為工業遺產現狀普查調研、分類標准研究、總體保護規劃研究、典型案例策劃研究四個部分,邀請專業設計單位和業界權威專家參與。將在2016年5月份完成,用以指導濟南具體工業遺產保護工作。
哪些工業遺產我們依然可以看到?
記者從濟南市規劃局了解到,目前濟南市工業遺產分為未開發和已開發兩大類。其中未開發工業遺產呈現三種態勢,即完全保留、部分保留以及消失殆盡。.
完全保留的工業遺產
機械、造紙等行業作為濟南市老工業企業的典型代表,有數家企業完整保存下來。
濟南二機床是我國最早的「十八羅漢廠」之一,是全國機床工具行業的骨乾重點企業。工廠始終致力於廠內老建築以及老設備的保護工作,不僅做到維持廠內老建築的原貌,並且在建築物表面標注廠內建築的年代信息,制定保護策略。
濟南第一機床廠建於1958年,現已出售,處於閑置狀態,廠內建築仍維持當年原貌,且保留部分老設備。
山東省建築機械廠建於1956年,1994年進行股份制改造,是我國最早生產混凝土攪拌機與輸送機械的大型骨幹企業之一。工廠目前仍在生產,廠內建築基本維持原貌,生產車間內有老設備閑置。
濟南造紙廠建於1947年,曾為濟南造紙行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現廠區內老建築保存完整,廠房和倉庫極具時代特色,具有保護價值。
英美煙草公司濟南分公司,建成於1919年。該樓是一座以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為主的建築,在商埠區眾多的日耳曼風格的建築中較為醒目。總體風格呈凹字形,造型講究,設計大方,是當時濟南較為壯觀的建築之一。
部分保留的工業遺產
1910年,清政府向德國貸款始建,時稱津浦鐵路大槐樹機廠。建廠初期,主要是修理津浦路北段的機車、客車和貨車。廠內遺存老建築4處,分別為建廠初期的辦公樓(現用於廠史館),兩處公寓樓(現用於辦公樓)以及一處水塔,無老設備遺存。
濟南第三國棉廠前身為仁豐紡織有限責任公司,由穆伯仁、崔景三、辛鑄九等人購地建廠。現廠區內僅存部分80年代以前的老建築,典型建築有廠區大門、職工醫院和30年代老廠房,無原有生產設備與生產線。
1904年火車站建立了電報支局(俗稱「老電報局大樓」),是濟南最早的電報收發局,原建築從基礎到頂端均以石材為主,圓柱狀角樓及曲線柔和的窗楣所體現出的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電報局西側為原站長室,同樣為當年的遺存特色建築。
山東造紙總廠東廠是中國最早一批、山東省首家機製造紙廠,至今已逾百年。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由於市場經濟和進口紙的沖擊,加上保護省城生態環境的需要等種種因素,這家百年老廠被外資兼並,最終虧損嚴重,被依法清算。廠區內遺存建廠初期老建築一棟,已被列為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工業遺產保護單位。
該廠前身是濟南魯豐紡織有限責任公司,位於濟南市紗廠西街。1915年,山東實業司司廠潘馥,由山東巡撫使蔡儒偕聯合多名軍閥購地建廠。廠內老建築分為兩個時期:建築初期和1975年重建車間。建廠初期建築有2處,包括醫務室和變電室。重建車間有多處,下面以典型建築展示。
消失殆盡的工業遺產
近年來,工業遺產保護問題已被提上日程,但是仍有部分有價值的工業遺產消失殆盡,如建於1920年的山東酒精總廠,作為我國最早生產酒精的企業,曾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酒精生產企業和濟南市骨幹企業,號稱「亞洲第一酒精廠」。作為山東最早的民族火柴工業——濟南振興火柴廠,歷經北洋軍閥、國民黨統治、日軍侵佔到公私合營等時期,也已不復存在。
已成功開發的工業遺產
皮鞋廠於1965年建廠,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達到最頂峰,生產的「飛行」牌皮鞋與青島「浮德」皮鞋齊名,是山東皮鞋兩大品牌。老廠房除有間寬大、地理位置好,且透露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現原廠區已改造為現階段濟南市最大的文化創意產業園。
位於堤口路17號的濟南啤酒廠老廠區華麗轉身,一個綜合性、功能齊備的「D17文化創意產業園」。廠內仍保存建廠時的設備廠房。
❸ 中國有沒有依舊保存的工業遺產
廣義的工業遺產包括工業革命前的手工業、加工業、采礦業等年代相對久回遠的遺址,答如湖北大冶銅礦、豐都煉鋅遺址,甚至還包括一些史前時期的大型水利工程和礦冶遺址;狹義的工業遺產是指工業革命後的工業遺存,在中國主要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中國近現代化進程中留下的各類工業遺存。
中國的工業遺產有:
黃崖洞兵工廠舊址、中東鐵路建築群、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築、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石龍壩水電站、個舊雞街火車站、錢塘江大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導彈衛星發射場遺址和南通大生紗廠。
上述九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此之外,各地還有很多,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區。
❹ 我國將開展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認定嗎
據報道,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20日表示,我國將制定出台國家工業遺產管理辦法,在全版國范圍開展第二批國家工業權遺產認定。此外,還將建立工業博物館聯盟,適時啟動編制工業博物館名錄。
目前我國已經成立了中國工業遺產聯盟,並進行了部分工業遺產認定,下一步,工信部將完善國家工業遺產認定工作制度,並適時啟動編制工業博物館名錄,這不僅是對製造精神與工業文化的傳承,更能締造出新的增長點。
希望此舉可以依託工業遺產、工業博物館等發展工業旅遊,促進工藝美術、工業創意產業發展,培育工業文化新業態等,釋放新動能。
❺ 中國的工業遺產有哪些
黃崖洞兵工廠舊址、中東鐵路建築群、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築、漢冶萍煤鐵廠礦版舊址、石權龍壩水電站、個舊雞街火車站、錢塘江大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導彈衛星發射場遺址和南通大生紗廠。
上述九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此之外,各地還有很多,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區。
❻ 工業的遺產保護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活動對歷史和今天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工業革命使科學技術、城市經濟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而工業遺產就是工業文明的歷史體現,忽視或者丟棄這一寶貴遺產就抹去了城市最重要的記憶,使城市出現一段歷史的空白。更好地保護工業遺產,發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將使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更加充實。同時,這些深刻變革的物質證據對人們認識工業活動的產生和發展,研究某類工業活動的起步和過程具有普遍的價值。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的科技價值。它們見證了科學技術對於工業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保護好不同發展階段具有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才能給後人留下相對完整的工業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提高對科技發展史的研究水平。而保護某種特定的製作工藝或具有開創意義的範例,則更具有特別的意義。如荊江分洪閘,是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興建的第一項大型水利工程的主體工程。1954年長江發生大水,通過3次開閘分洪,大大減輕了洞庭湖的負擔,緩解了洪水對荊江大壩的威脅,為確保江漢平原和武漢鎮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人們也從中體會到科技的先進力量。又如建於1959年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導彈衛星發射場遺址,作為中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導彈和衛星試驗基地,在過去的40多年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試驗體系,成功地完成了多種型號導彈、遠程運載火箭、人造地球衛星以及載人航天飛船的試驗。這兩處工業遺產因具有開創意義而展示出重要的科技價值,也因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工業遺產保護對於傳統工業城市來說更為重要。「城鎮中有著古老的東西,但每年每月都在不斷地產生著新的建築與設施。今天的新事物,若干年後又成為陳跡,並隨著時間的洗練,有些遺存又成了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標志。城市永遠處在不斷地新舊交替之中,外觀上也是古今並存的,是由基本上屬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風貌而構成的,反映了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和時代特徵」。2002年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在進行多次實地考察和大量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南通是基於中國人自己的理念,比較自覺地、有一定創造性地通過較為全面的規劃、建設、經營的第一個有代表性的城市,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是中國近代城市建設和民族工業發展的傑出代表,大量珍貴的工業歷史建築遺存和工業文物表明了「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客觀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越來越成為體現城市文明和特色的寶貴財富,而「中國近代第一城」的提出和確立使南通的城市性格更加鮮明,城市品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❼ 為何說工業遺產承載了城市的記憶
據報道,近三年來,中國工業旅遊遊客接待量年均增長31%,旅遊收入年均增長版24.5%。到2016年末,全國共有1157個工業旅權游景點,接待遊客1.4億人次,旅遊收入213億元,吸納就業42.8萬人,工業旅遊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成為中國旅遊發展的新亮點。
唐山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相繼誕生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准軌距鐵路、第一台蒸汽機車、第一件衛生陶瓷等多項「中國第一」,引領了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崛起。面臨工業城市的轉型,曾經絢爛的工業文明對唐山旅遊經濟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個寶藏。
至目前,唐山已經擁有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7家,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3家。去年,唐山僅工業旅遊接待遊客就近130萬人次,在河北省處於領先地位。
❽ 工業遺產如何承載城市記憶
工業遺產是城市發展進程中不可磨滅的部分,承載著一個城市的「鄉回愁」。國家旅遊答局局長李金早說,工業旅遊是文化傳承的好載體。自清朝洋務運動起,中國走上自己的工業化道路,百年以來,幾代人艱苦卓絕,初步實現了工業化強國之夢。在此期間,產生了無數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工業遺存和工業文化遺產,這些都是國人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依仗。
唐山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相繼誕生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准軌距鐵路、第一台蒸汽機車、第一件衛生陶瓷等多項「中國第一」,引領了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崛起。面臨工業城市的轉型,曾經絢爛的工業文明對唐山旅遊經濟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個寶藏。截至目前,唐山已經擁有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7家,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3家。去年,唐山僅工業旅遊接待遊客就近130萬人次,在河北省處於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