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新石器薛家遺址
①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齊家、辛店文化的彩陶有什麼特點
從造型看,齊家、辛店文化的雙耳罐和馬廠型晚期有些相似,雙耳多從頸專部至肩部,有屬些雙耳大到和整個器形成橢圓形。裝飾上齊家文化多三角紋、三角網紋、菱形紋等;辛店文化有太陽紋、S形紋、X形紋和同心圃紋;卡約文化有三角紋、變形回紋;唐汪文化有三角斜線紋等。
馬廠型晚期彩陶
② 山東淄博市臨淄區有什麼歷史遺跡或古跡(越多越好) 最好全一些 跪求解決!
足球博物館、齊國車馬管、東周殉馬坑、齊故城遺址、古錢幣博物館,我知道的就是這些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③ 臨淄境內的歷史介紹
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
姜氏自太公始,經西周、春秋時期,傳位31代,治齊達六七百年之久,史稱姜齊。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遷康公於東海,篡權自立,仍都臨淄。改
④ 後李文化山頂洞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哪些是在臨淄發現的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版遺存。為漢族先民權的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原來認為距今約4600-4000年,後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尤其是廟底溝遺址,帶有漂亮的玫瑰花圖案的黑陶,被認為是和"華-花"部落有關,而對光明的崇拜是這個部族的特徵,被認為是古代華夏族的祖先源頭。其中位於河南永城市龍崗鄉王樓村西北角的黑堌堆黑堌堆遺址,被確認為是龍山、商、西周文化遺址。
⑤ 關於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的導游解說詞
臨淄,是我國古代東方歷史名都。從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齊建國,經春秋桓公稱霸,戰國威宣稱雄,開創稷下學宮,倡百家爭鳴,至西晉廢齊,臨淄作為諸侯王國的都城累計 1300 余年。戰國時,臨淄城中 7 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聯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西漢時期,臨淄仍是一個「有戶十萬,市租千金,人眾殷富,鉅於長安」的天下名都。
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司馬穰苴、齊威王、孫臏、田單等聖君明主、賢相良將,都曾在這里施展過他們的雄才大略,為齊國歷史,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譜寫了輝煌的篇章;為齊文化,為華夏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兩千多年過去了,那宏偉華麗的宮室台榭雖不復存,但齊國故城垣和宮殿台基依然存在,故城內外還聳立著 150 多座齊王和名士陵墓。齊國故城人為景觀薈萃,文物古跡聞名遐邇,地上地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物,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美譽。國家已經採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市、區人民政府充分利用齊文化,發展文物旅遊事業,建起了既有文物價值,又有觀賞游樂性的文物旅遊景點,如仿城堡式的齊國歷史陳列館、東周殉馬館、臨淄石刻藝術館、齊故城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等,形式各異,各具特色。僅從十幾處文物景點便可窺視到泱泱大國之風貌,領略那昔日霸主之雄風。
我們先來看一下齊國歷史博物館。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式的建築是齊國歷史博物館,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它是以齊國故城大、小相銜接的形式而建,建築面積 2600 平方米,設有東、南兩個拱形圓門,門楣上嵌有「齊瓊元府」四個金文大字,意思是「收藏陳列齊國精美瑰麗珍寶的第一府地」。其內部裝修取漢代風格,古樸典雅,別具一格,使陳列內容、形式與外部環境、室內氣氛交相輝映,渾然一體。
大家先來看序廳。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齊長城的照片。齊長城是我國最古老的長城之一,修建於公元前 480 年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它從平陰縣的防門開始,綿延東行,到膠州市小珠山入海,全長一千多里。
序廳的中間聳立著三根直徑為 0.6 米的巨型原木,頂端鑲嵌著對角線為 1.2 米的菱形不銹鋼圖案,粗糙的原木與精緻的圖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寓意深刻。它是齊國歷史博物館的標志物,也是古「齊」字的象徵。
序廳的第三大部分是齊國地理位置圖,這是一張春秋時代晚期的齊國地圖,高 3.5 米,寬 6 米,防漢代漆畫製作,古樸典雅,做工精細。齊國地處黃河下游,華北平原的東部,東至黃海、渤海,西至黃河,南到沂水的穆棱,北到無棣,方圓二千餘里,疆域佔山東省的大部分地區。
接下來我們看先齊時期展廳。先齊時期陳列內容為五大部分, 15 個展廳,既突出了歷史,又突出了文物,形成了齊國歷史陳列序列。下面我們先從先齊時期看起。
在齊國還沒有建立之前,在臨淄周圍已形成了豐富的古文化,目前發現最早的是後李文化,因為是 1990 年在臨淄後李官莊發現的,所以叫後李文化,距今 8300----7300 年,它是早於北辛文化千餘年的一種文化。這些文物都是從後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主要特點是造型古樸,質地松軟,以夾砂紅陶為主,紅褐色占絕大多數。生產工具多為蚌器,石器少見。
大汶口文化是由北辛文化發展而來, 1959 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 6500 年 --4500 年,社會已進入父權制。陶器以紅陶為主,也有灰、黑陶和少量硬質白陶,手工為主,晚期出現輪制,造型較規正。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緻。 1973 年臨淄薛家遺址出土紅陶、灰陶等大汶口文化陶器多件。
以後,大汶口文化又過渡到了龍山文化,這個場景就是龍山文化時期齊地的先民們在生產和生活時的情景。下面我們詳細了解一下龍山文化。請大家繼續參觀。
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一種文化。 1928 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所以稱龍山文化,距今 4500 年 --3900 年。臨淄地區已經發現了 12 處龍山文化遺址,其中最大的是桐林田旺遺址,面積 50 萬平方米。這幅照片就是遺址的地層剖面圖,上面劃分的層次分別代表不同時期的文化層。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和白陶極少。黑陶中有一種薄而有光澤的「蛋殼陶」,象這種「薄如紙,明如鏡,黑如漆」的黑陶,顯示了先民的制陶工藝的精美絕倫,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這一件叫做陶甗,是一種炊具。上半部可以蒸飯,叫做甑,下半部可以燒水,叫鬲,中間細腰內有孔往上透蒸汽。通高 115 厘米。一次蒸煮的飯食可供十幾個人同時用餐,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昌盛。
岳石文化是晚於龍山文化而早於商代文化的一種文化,得名於平度岳石遺址,距今 3900 年 --3600 年,即處於夏代紀年之內,即有其器物形制上的共同特徵,又各自顯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使新石器文化與青銅文化有機的聯系起來。臨淄地區出土的方孔石鏟是岳石文化的代表器物。
商部落本是東夷族的一支,其早期活動范圍大多數都在今山東境內。商代農業比較發達,已用多種谷類釀酒。手工業已能鑄造精美的青銅器和燒制白陶。交換也比較擴大,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城市。齊故城遺址及其周圍出土的銅戈、玉戈、陶鬲等,說明齊都是建立在商代遺址上。
3 、西周時期
周滅商以後,姜太公以首功,被封到營丘建立了齊國。姜太公,名尚,字子牙,炎帝後裔,東海人。先祖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受封於呂地,所以又稱呂尚。姜太公死後,是返祖而葬的,後來齊地人民為懷念他的功德,把他的衣帽葬在這里,稱「太公衣冠冢」。
周武王把齊地封賞給了姜太公。太公率眾人去自己的封國,半路上住在一起有人說:「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這些客人睡的這樣安逸,恐怕就沒有去封國就任的心」。太公聽後,便連夜穿衣上路,姜太公黎明趕到了齊營丘,正遇上萊侯率兵攻打,與太公爭國。經過一場激烈的爭奪戰,打敗萊夷,太公才在營丘安定下來。
姜太公封齊建國後,以尊賢尚功,富民強國為立國之本,興開放務實之政,求富民強國之效。所採取的治國方略主要有三條:第一,簡化君臣之禮,順其當地風俗,平易近民,所以他到齊國僅 5 個月,就初步奠定了開國主政的大基業。當周天子十分驚訝地問他,怎麼如此之快時,姜太公胸有成竹,微笑作答:「簡其君臣禮,從其俗也」。第二,推行調理陰陽,治國安邦之術,尊崇賢智,獎賞有功的任人唯賢的政策。第三,開放工業、商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同時勸勉婦女做工,發展手工業,所以人和物都聚集到齊國來,使齊國很快成為「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衽而往朝」,這就說,當時齊國的衣飾鞋帽領導著周朝個諸侯國的服裝新潮流。難怪到了西漢,皇家貴族還要在這里專門設立製作春夏秋冬三季服裝的「三服官」呢。
姜太公的五世孫哀公,因受紀侯的誣陷而被周夷王烹死,他的弟弟胡公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哀公的同母少弟山,率營丘人攻殺胡公而自立,就是齊獻公。公元前 859 年齊獻公復都營丘,因臨淄水而更名臨淄。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分布圖(電動圖表)。
齊國興建國都時,地理位置是經過周密考慮和科學安排的,它利用系水、淄水作為西、東天然屏障,又在大、小城南北牆,挖護城河,使水系相連,四面環繞,構成了一完整的排水網路。使這個具有 7 萬戶,達 30 多萬人口的繁華城市內的廢水、積水得以順利排出,即使大雨滂沱也安然無恙。這是位於齊故城西北部的一處排水道口,如此既能排水,又能御敵的科學建築,是世界同時代古城排水系統建築史上所僅見的。
4 、春秋時期
公元前 686 年,齊國內亂,襄公被殺,國內無君。逃往國外避難的公子糾和小白,於公元前 685 年,分別率兵從魯國和莒國日夜兼程奔赴齊都,以求繼承王位。不料途中相遇被輔佐哥哥的管仲一箭射中,險些喪了性命。
後來,大難不死的公子小白終於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齊桓公。本來他想殺掉管仲,報一箭之仇。但是他卻能聽取勸告,捐棄前嫌,沐浴更衣,親自迎接滿腹經綸、治國有方的管仲,並拜為丞相。從此兩個人攜手共進,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桓管改革」,也因此成就了一匡天下的宏圖大業。
姜子牙在建立齊國時帶來的舒張、達觀的國風,自由、開朗的民風,終於為齊國後來的稱霸春秋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不過,真正給齊國帶來盛世雄風的還是他,這位長眠在牛山的一代賢相 --- 管仲。
管仲臨危受命,輔政 40 年,殫精竭慮。公元前 685 年,出任宰相時,正面臨著一個充滿動盪和白廢待興的局面。管仲上台後,立刻治理整頓,穩定局勢。首先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生產,通漁鹽之利,興山林、海河、農工之業,壯大經濟,增強國力。其次鑄行貨幣,繁榮商業,打開關禁,降低關稅,不搞地區封鎖。齊國規定,帶 4 馬 1 車來的商人,免費吃飯;帶 12 匹馬 3 輛車的既免費吃飯又免費供給飼料;帶 20 匹馬 5 輛車的除上述條件外,還專門配備 5 個俑役人員,以供使喚。一時到齊國作買賣搞貿易的人,竟「歸之若流水!」大家看這邊陳列的便是當時流通的貨幣 --- 齊刀幣。管仲改革的第三點是相地衰征。把土地分給農民,根據土地的肥瘦決定加減稅收,休養生息。「養桑麻,育六畜」,「通貨積財」,結果贏得了民富國強,社會穩定。第四,在軍事上「作內政而寄軍令」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在外交上,反對「遠交近攻」,主張首先要與自己相鄰國家建立睦鄰關系,保持一個和平的環境。第五,實行「三選法」,舉賢任能。所謂三選,就是先由基層推薦,再試聘官職,加以政績考核,最後由最高當局下基層考察確定,認為合格者委以重任。即便是通過了三選,也不是終身制,期間還要經過多次的考核,發現問題隨時罷免。古齊國法律規定,如果有人出於私心,有賢不報,泯滅人才,一旦發現,就犯了忌賢妒能,有賢不讓的罪。重者,可開刀問斬!不用人才就是對國家犯罪,這恐怕是在古今中外的法律上都是首創吧。桓管改革,短短幾十年,齊國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郭沫若先生曾經這樣充滿熱情地寫道:「齊桓公稱霸,並不是僅僅由於產生了一位特殊的政治家管仲,而是由於這位特殊的政治家找到了使國富民強的基本要素」。這個基本要素就是「不圄現狀,勇於改革」。
⑥ 淄博名勝的資料
近現代文物
「大漢政府」遺址
馬鞍山抗日遺址
馬鞍山位於淄川區口頭鄉大口頭村南,是淄河上游專的一座馬鞍形屬險要山峰。抗日戰爭時期,它是扼沂蒙山區通往清河區的門戶,戰略位置重要。1941年八路軍佔領此山,並控制周圍地區。在日偽軍對魯中區進行「大掃盪」時,部隊分散活動,馬鞍山成了安置傷病員和家屬的小後方。1942年11月9日,千餘日、偽軍,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向馬鞍山發動進攻。當時,山上只有魯中軍區二團副團長王鳳麟、中共
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劉德培領導淄川農民取得抗漕斗爭勝利後,1862年(清同治元年)秋公開舉起義旗,佔領淄川城,成立「大漢政府」。遺址在原淄城東街翟氏景山堂樓院內,現為淄城二路糧店院內。1984年6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⑦ 臨淄區的建制沿革
在8000年以前,臨淄後李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創造了後李文化;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臨淄淄河、烏河兩岸人煙稠密、生產發達,已發現齊陵薛家等12處大汶口文化遺址;距今4000多年的山東龍山文化時期,臨淄開始出現規整的城邑,有了成體系的禮制,創造了發達的早期文明,臨淄有桐林-田旺、董楮、於家莊等20處龍山文化遺址。夏代以前,臨淄曾經為爽鳩氏族部落聚居地。爽鳩,是一種獵鷹,為東夷少昊鳥圖騰部落聯盟成員之一——爽鳩氏的圖騰。爽鳩氏,在少昊鳥國里世代擔任司寇,主管司法,負責緝捕盜賊。夏代,臨淄為季荝氏族部落居住地。季,兄弟間排行最小;荝,意思是烏鴉嘴。由此可知,季荝氏是以烏鴉為圖騰的部族。商代初年,臨淄為逢國屬地。逢國的創始人是逢伯陵,為炎帝的裔孫,姓姜,名陵或伯陵,是殷商時代東夷、齊地姜姓氏族的首領,因建立逢國又稱之為逢伯陵。商代末年,臨淄為薄姑國屬地。薄姑國為嬴姓,都治在博興,地域在今博興、桓台、臨淄北部一帶,商末打敗逢國,在淄水流域建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姜尚(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1015年在位) 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今臨淄)。傳齊丁公姜伋(公元前1014年—前1010年)、齊乙公姜得(公元前1010年—前?年)、齊癸公姜慈母,至齊哀公姜不辰(公元前?年—前867年)。齊獻公即位後,復都營丘。為防備紀國入侵,他加固擴建了營丘城。因為擴建後的營丘城東城牆瀕臨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齊獻公就順理成章將營丘城改名為臨淄。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設臨淄縣。屬齊郡,郡、縣治所均在臨淄。區境東部屬齊郡東安平縣(縣治在今皇城)。西漢時期,臨淄為齊國王都、臨淄縣治所在地。公元前127-前117年,臨淄為齊郡郡治、臨淄縣治所在地。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封次子劉閎為齊王,臨淄復為齊國王都、縣治所。公元前110年――公元8年,臨淄復為齊郡郡治、臨淄縣治所在地。西漢時期,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先屬齊郡,後屬菑川國)、西安縣(縣治在今南高陽)、昌國縣(縣治在今張店灃水鎮昌城村)。
新朝王莽時期(9年—25年),9年,王莽改臨淄縣為齊陵縣,屬青州濟南郡。臨淄為濟南郡郡治、齊陵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齊陵縣、東安平縣(屬菑川國)、東寧縣(西安縣改名,今南高陽)。東漢時期,臨淄還是青州州治、臨淄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屬北海國)、西安縣。三國時期(220-265年),臨淄為魏國青州州治、齊郡郡治、臨淄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西安縣、新汶縣(240年設,縣域在今臨淄西部)。西晉時期(265-311年),臨淄為西晉齊國王都、青州州治(311年後遷廣固,今青州堯王山東南)、齊郡郡治、臨淄縣治(311年後遷廣固)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西安縣。東晉、十六國時期(317年——420年),臨淄為齊郡郡治所在地。其中311年—323年屬前趙;323年—350年屬後趙;350年—355年屬東晉(齊公段龕);355年—370年屬前燕;370年—383年屬前秦;383年—399年屬東晉。以上各朝青州州治、臨淄縣治均在廣固。399年—410年,臨淄為南燕國燕都尹所轄附郭首邑。410年—420年。臨淄屬東晉,仍為齊郡治所,青州州治、臨淄縣治在東陽(今青州市北關)。南北朝時期(420年——581年),臨淄為齊郡郡治所在地。其中420年—469年屬南朝宋;區境分屬臨淄縣(縣治在青州市北關)、高陽縣(屬僑置冀州高陽郡,縣治在今南高陽)、廣川縣(屬僑置冀州廣川郡,縣域在今臨淄東南部)、重合縣(屬僑置冀州渤海郡,縣域在今臨淄北部)、鄃縣(屬僑置冀州清河郡,縣域在今臨淄西南部大武、金嶺一帶)、安次縣(屬僑置冀州清河郡,縣域在今臨淄西部,今稷下街道安次村一帶)。469年—534年屬北魏;534年—550年屬東魏;550年—556年屬北齊。556年,北齊撤臨淄縣,至577年,臨淄區境分屬北齊青州齊郡益都縣(縣治東陽)、高陽縣和貝丘縣(縣治在今淄川)。577年—581年,屬北周,區境仍分屬上述三縣。隋朝時期(581年——617年),581年—596年,區境屬隋青州益都縣、高陽縣和貝丘縣。596年,重設臨淄縣,至607年,區境分屬隋青州臨淄縣、高陽縣、時水縣和淄州淄川縣。607年,高陽縣、時水縣並入臨淄縣,屬北海郡。淄川縣屬齊郡。唐朝時期(618——907年),臨淄為唐河南道青州北海郡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時水縣(618年置,625年並入臨淄)、安平縣(618年置,625年並入博昌)、博昌縣、淄川縣(屬淄州淄川郡)。五代時期(907-960年),臨淄為青州北海郡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博昌縣、淄川縣。北宋時期(960—1127年),臨淄為青州北海郡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淄川縣。金朝時期(1127——1234年),臨淄為山東東路益都府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淄川縣。蒙古、元朝時期(1234年——1368年),臨淄屬益都路。1266年-1278年,臨淄縣並入益都縣;1278年,臨淄縣復置,區境分屬臨淄縣、益都縣。明朝時期(1368年——1644年),臨淄為明山東省布政司青州府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益都縣。民國時期(1911—1949年),臨淄縣1911年—1927年屬山東省膠東道;1927年—1937年直屬山東省管轄。1939年7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臨淄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清河專區。抗日戰爭時期,區臨淄區曾存在過黨領導的長(山)、桓(台)、臨(淄)、益(都)四邊縣(1938年10月-1941年3月)和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1939年10月-1940年4月;1942年-1945年8月)。1948年3月臨淄縣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0年屬淄博專區,1953年屬昌濰專區,1958年並入益都縣,屬昌濰專區,1961年10月復臨淄縣,屬昌濰專區,1969年12月屬淄博市,改縣稱區。
⑧ 在辛店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個陶罐外壁上有什麼
人們在開發利用動、植物資源的實踐中,也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有關動、植物的種種知識。在我國各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出土有許多刻畫有動、植物形象的陶器。在辛店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個陶罐外壁上,有一幅太陽與植物的圖畫,畫的中間是一棵剛出土不久的植物子葉,子葉的兩旁,畫了兩個閃射著陽光的太陽。圖畫很明顯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陽光與植物生長發育關系的重要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