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衛國春秋遺址
『壹』 古時候的衛地現在指哪拜託各位大神
衛地也就是衛國的屬地,山海經中的故事發生地,是春秋時期的衛國 衛國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市五星鄉高城村,經過專家研究論證認定為春秋時期神秘的衛國都城。 《論語》中曾記載說,孔子游於衛國時因與品行不端的衛靈公夫人南子相見致使弟子「子路不悅」,為此孔子對天發誓以證清白,但至今無人能知個中緣由。而在考古界,當年「子見南子」所在地衛國都城一直以來同樣神秘萬分。直到前日,省文物管理局宣布,我省考古人員在濮陽發現的高城遺址就是匿藏於地下千年的東周時期的衛都。 淤沙掩蓋遺址千年高城遺址:竟是神秘衛國都城 2005年4月,為配合國家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陽市文物保管所,對位於濮陽縣東南五星鄉高城村南的高城遺址四面城牆進行了鑽探和試掘,初步探明,這竟是一處面積約916萬平方米的古城址。 「處於我省境內,東周時較大的一些諸侯國都城如宋都、虢國都城、蔡國都城等我們都找到了,可就是找不到衛國都城,沒想到它也像內黃三楊庄遺址一樣,被西漢時發的一場黃河大水掩埋到了地下。」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長孫英民欣喜地表示,如果情況屬實的話,整個城址應當保存得相當完好,我們算是找到了一塊寶地。 為鑒定、確認這一遺址的價值,今年5月,省文物管理局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及我省的考古專家們成立專家組,對該城址進行了論證,結果大家一致認為它就是東周時期的衛國都城。 發掘一箭雙雕專家推測:高城遺址還是顓頊之墟 目前,從已發掘的情況可知,遺址四面城牆頂部多被4米~5米的唐宋和明代淤沙層所覆蓋,城壕和城內的文化層被漢代厚約6米~8米的淤土層所疊壓。整個城址平面形狀為長方形,保存高度約6米~9米。城牆基礎寬約70米,頂部寬約20米~30米,城牆之外有一周護城壕。 另外,考古人員還在兩條探溝內兩塊夯土的結合部均發現人頭骨或獸骨架,這表明當時人們在修補城牆時舉行過一定的祭祀儀式,反映了東周時代人特有的一種觀念與風俗。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介紹說:「高城遺址的發現讓我們找到了春秋時期的衛國都城,對東周時期的考古來說是個重大突破,為今後研究衛國都城及衛國歷史提供了可靠資料。」同時,因該地新中國成立前擁有顓頊廟,遺址內部又存有記述此地為顓頊城的清代石碑,再連同《漢書·地理志》中的相關記述,考古專家們推測高城遺址應該還是顓頊之墟,它的發現也將為研究五帝之一的顓頊提供重要線索。 據悉,目前該遺址的發掘工作尚處於初步階段,遺址中是否存有貴族墓地群、東周時的高台建築基址以及豐富的龍山遺存等,有待進一步發掘後才能確定。
『貳』 春秋時期息國故城遺址有多大
幾個息國
--------------------------------------------------------------------------------
發表日期:2007年9月18日 出處:原創 作者:息縣商務局 本頁面已被訪問 319 次
——息國舊話之六
息縣是古息國故地,這大致是不錯的。但歷史總是花樣百出,讓人難窺真實面目。檢索史籍,我們會發現息國卻不止一個。
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年),周文王之子羽達被封於息,疆域大致與今天的息縣相當,我們平時所說的息國皆指此息國。息國是姬姓侯國,前682年被楚所滅。從西周至春秋初、中期,立國凡440年,歷史脈絡基本上算是清楚明白的。
除此息國之外,還有息國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由於史載缺失,我們霧里看花,已經很難清晰地描述其真實模樣。
一是畿內息國。清魏源解《詩經·王風·大車》詩雲:「息畿內之國,故附諸王風也。」說息國在王畿之內,息夫人的《大車》詩因而被列為王風。《詩經》共收西周到春秋時期詩歌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民俗歌謠」(朱熹語),衛國的叫衛風,鄭國的叫鄭風,而周天子所居王城畿內(東都洛邑)的民俗歌謠則叫王風。《大車》詩既然列為王風,則息當為畿內之國。不然,就難以解釋為什麼把《大車》詩歸諸《王風》。按周王朝大體承繼了商王朝的「內服」、「外服」制度,把自己直接統治的地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內服」,就是王畿,一部分是「外服」,就是王畿之外諸侯的封地。西周時,畿外的封君一般都稱為侯,如魯、衛之君稱魯侯、衛侯。王畿之內,除王室的籍田之外,周王也把一些土地封賜出去,所封之君一般稱伯,如芮伯、鄭伯等。周王朝東遷洛邑後,領土日漸減少,只局限於洛陽周圍幾百里的范圍,政治上、經濟上實際上已和一個小國差不多。王畿之內,是否真的封有息國,實在是難以考證的事。魏源是個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著有《詩古微》等,論述精審,言之有據。在解《大車》詩時,不認可漢劉向《列女傳》的說法(息媯之息國),而認為息為畿內之國,是耶非耶,實難遽斷。
二是商王朝之息國。商人,子姓,原是黃河下游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部落。至商湯(約公元前十六世紀)時,翦滅了一些夏的屬國和夏的最後一個國王夏桀,建立了奴隸制國家,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到商王武丁(約公元前十三世紀)時,商朝達到鼎盛期,對外不斷征戰,疆域日益擴大。在商王畿之外,分布著許多方國。比如周,就是商朝西方的一個強大方國。前十一世紀時,周文王成了商朝西方的共主,《左傳》襄公四年載:「文王率殷之叛國以事紂,四十餘國」。這說明當時商朝的方國是很多的。史載,武丁曾南擊荊蠻。《詩經·商頌·殷武》雲:「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意思是說:殷王的武力很強大,奮威把那楚國來討伐。深入那險阻之道,俘獲很多楚國的兵士。楚國被平服,湯孫功業成。由於湯王打敗了荊楚,勢力便擴大到江漢流域。這個時期,武丁曾派息族軍事奴隸主在今河南羅山莽張一帶立國鎮守,這就是息國,商朝的方國之一。莽張位於羅山中東部,東臨竹竿河。竹竿河源於湖北大悟,自南向北流經光山、羅山、息縣,注入淮河,西岸為羅山,東岸為光山、息縣,是羅山與光山、息縣的界河。1980年,位於莽張鄉天湖村後李組境內的天湖商周古墓葬經考古發掘,認定墓地屬安陽殷墟文化第二期至第四期,相當於商王武丁至商紂王時期,墓地出土的棺木經測定距今3286年,這個年代與文獻上記載的商王武丁征伐荊楚的歷史事件相吻合。在考古發掘的一些青銅器上,鑄有「息」字銘文。這些器物的出土,為判斷商代息國的遺址提供了重要依據。商朝的息國就在莽張一帶,其疆域大小,已不可考了。順便說一句,在莽張天湖墓葬出土了一種酒器,一個商代鴟鴞提梁卣,卣內封存的液體距今已3000多年,是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酒,稱譽為「中華第一酒」,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今天的莽張,釀酒業仍比較發達,看來,息國的酒文化真可謂源遠流長了。
『叄』 河南濮陽有什麼名勝古跡
1、西水坡遺址
1987年5月,在西水坡發現大規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龍山、東周和漢代等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尤以仰韶文化最為豐富。
其中45號墓最為顯耀,墓主人的東西兩側分別擺有蚌塑龍虎圖案,經科學鑒定,距今已有6400多年,其中龍的形象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體型最大、形態最逼真的龍形象,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
2、濮陽耶穌教堂
耶穌教堂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東關街路北,即今河南省濮陽縣三中後門,坐北朝南,與路南華美中學教學樓相對。 耶穌教為基督教新派,19世紀初傳入中國,光緒末年傳人濮陽,但無多大發展,直至1912年,美籍傳教士博清潔攜妻博瑪利亞及醫護人員十一人來濮後,耶穌教活動才活躍起來。
3、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位於今天濮陽市區,為春秋時期衛國北部的重要城邑,又名「孔悝城」,春秋時期各國諸侯曾在這里進行了7次會盟。出土有龍山文化鼎、盆、豆等陶器殘片,商代灰陶細繩紋鬲、大口尊等陶器殘片,以及周代、漢代等不同時期的遺物。
4、高城遺址
高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縣東南部的五星鄉高城村南,在黃河故道金堤河的南岸,距離縣城約10公里。遺址上面分布的自然村落有安寨、七王廟、馮寨、東郭集、老王莊等,區域內地勢比較平坦。這里相傳是五帝之一擷項帝的故里,也是夏代後相的都城。
5、濮上園
濮上園旅遊度假區位於濮陽市城區西部,始建於1999年,總面積5935畝,核心景區面積3801畝。其中,綠地面積4296畝,占總面積的82%;水域面積966畝,佔13%。景區生態自然,層次豐滿,山湖兼勝,水天一色,是中原地區最大的人工園林。度假區分為中原綠色庄園和濮上園兩大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