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桐柏
Ⅰ 西游記里的擎天柱是哪裡弄得,金箍棒是大禹治水的。擎天柱是誰干什麼的。
原義:擎天柱,中國古代神話中,天是由五根粗大無比的柱子支撐的。撐天的柱子便被稱為擎天柱。
《史記——夏本紀第二》記載:禹王治水,「路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
餛飩初開之時,盤古開天闢地,女媧摶土造人,九州生靈耕織生活。忽一日,狂風肆虐,黑雲密布,大雨傾盆,唐河之地化為一片汪洋。百姓無奈洪水,只好搬遷到附近的山頂高地上居住,大禹王聽說此事後,駕駛麒麟舟,上載開山斧,白虎舟在右,玉龍舟在左,避水劍高舉,前邊朱雀開道,後邊玄武舟尾隨,玄武舟上載著「息壤」,禹王威風凜凜站立在麒麟舟之上。左手拿著「准繩」,右手提著「規矩」,背後大旗在風中烈烈聲響,大旗上畫著「河圖」,來到唐河。
大禹王站在麒麟舟上放目巡視,唐河之地飆風勁吹,大浪滔天,黑雲密布,洪水穢濁不堪,惡劣的天氣,讓麒麟舟不能拋錨定位,手下力士把錨拋到水裡,千斤鐵錨卻像稻草一樣在水面團團亂轉,難以下沉。最後麒麟舟隨波逐流漂到唐河東南邊一座獨立的山邊,大禹朝山上觀望,山勢陡峭,被滔天洪水所圍困,上邊擠滿了避水的百姓,禹王只好讓麒麟舟暫時依山泊定,在水面巡視,發現水面不時的有白浪翻起,浪底下隱隱約約有狀似大魚的怪物游動,所經之處,巨浪滔天,所過之處,水旋浪涌。怪魚經過麒麟舟隊,船難以泊定,治水疏通,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急之下,禹王念動咒語,從伏牛山移來一對的高大無比的聳天石柱立於山頂,用鐵索把舟船系在石柱上,才穩住了大船。這石柱遇土即長,高於天齊,遠遠觀望,猶如擎天玉柱,這山,後來就被稱之為石柱山。
船隊泊定後,大禹用避水劍斬開洪水,開山斧開挖渠道泄洪。但那個狀似大魚的水怪仍不時前來來搗亂,禹王與諸將與怪物搏鬥了三天三夜後,發現這個怪物是從淮河偷跑來的水怪「無支祁」,狀似猿猴,塌鼻樑,凸長額頭,力大無比。於是,鳴金收兵,無支祁洋洋得意的游弋於禹王龍舟附近,不時掀起巨浪,降下風雷,以示圞威猛。
晚上,禹王悄悄的把精通水性的大將庚辰叫來,遞給他降妖鎖,讓他趁無支祈不注意,潛入水中,待機鎖拿無支祈。庚辰水性非常厲害,在水裡游起來,比魚兒還自有,悄悄的游到掀風弄浪的無支祈背後,舉起降妖鎖,拋到水怪頭上,穿過水怪鼻子,鎖住了水怪,隨後大將童律、烏木由和庚辰一起把無支祈捆緊,壓在從伏牛山搬來的石柱之下,下永世不得脫離。
中國最古老的神異小說《山海經》記載:水獸好為害,禹鎖於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祁。《太平廣記》記載:「禹理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號木鳴,土伯擁川。天老肅兵,功不能興。禹怒,召集百靈,授命夔龍,桐柏等山君長稽首請命。禹因囚鴻蒙氏,商章氏,兜盧氏,犁婁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挪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烏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能制。鴟脾桓胡,木魅水靈,山妖石怪,奔號聚遠,以數千載,庚辰以戟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上文所記載的大禹治理淮水時制服淮渦水神——猴形水獸無支祁。
大禹從伏牛山移來的聳天石柱,就是傳說中的擎天柱。
魯迅考證石柱山為 「導淮、降妖系舟石。」,所降水怪無支祁就是孫悟空的化身。
另有一說擎天柱為四大猴中通臂猿的兵器。
孫悟空和封神演義里的袁洪的原型似乎都是無支祁
Ⅱ 桐柏的水簾洞是拍西遊記的地方嗎
西遊記拍水簾洞的地方是 波月洞 在冷水江
Ⅲ 《西遊記》哪幾集是在河南駐馬店楂岈山風景區拍攝的
反正我知道最後一集在嵖岈山
但是我想大部分都是在那裡拍攝的
因為現在為止除了嵖岈山還沒有哪個景區說是新西遊記的外景地呢
Ⅳ 〈西遊記〉中花果山水簾洞洞口的對聯是
《西遊記》中花果山水簾洞洞口的對聯是: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出自:《西遊記》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
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項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為「水簾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
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
(4)西遊記桐柏擴展閱讀
桐柏山水簾洞在河南省桐柏縣城西5公里處,是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著名景點之一。水簾洞距地高約20餘米,同內有泥塑獼猴一尊,猴身上人泉水流出,灑在石缽中叮當有聲。洞口被山頂傾瀉而下的瀑布遮蓋,猶如珠簾垂掛。 水簾洞是桐柏山之旅的第一個景點。
旅途中,汽車沿著盤山公路蜿蜒前行,但見巍巍桐柏山層巒疊嶂,樹木蔥翠,溪流潺潺,雲繞霧漫。從山下車行十分鍾許,就看到了雄偉壯觀的水簾洞山門突兀眼前,蘇軾所題「水簾洞」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山門左側一尊豎石鐫刻著「天趣苑」三字,預示著我們將進入妙趣橫生的風景勝地。
遠遠便聽到有水濺落的聲音,接著便看到一線飛瀑從懸崖峭壁上俯沖而下,就好象一條流動的白緞從天而瀉,這也是古人形容的「半山垂下水晶簾,疑是銀河落九天。今古無人能卷得,月鉤空掛碧雲邊」的水簾掛雪。由於至今無人捲起,所以它一直懸掛在那裡,裝飾著水簾洞。
Ⅳ 為什麼叫西遊記漂流
淮河西遊記漂流位於桐柏山隨縣淮河鎮境內,而桐柏山是大禹治水、禹王鎖蛟及太陽神等神話傳說集中的地方。明嘉靖年間,吳承恩曾在桐柏鄰縣新野做過縣令,期間他多次到桐柏山游覽,根據「禹王鎖蛟」等神話故事並集合當地的花果山、水簾洞、通天河、放馬場、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傳世名著《西遊記》。所以說桐柏山是西遊記故事的原創地,所以該漂流就稱之為西遊記漂流。。
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Ⅵ 小說《西遊記〉》中提到四大部洲有三十六福地七十二洞天,有沒有人幫忙給說一下它們具體指哪些地方。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構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還崇拜五鎮海瀆、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等,中國五嶽則包括在洞天之內。
洞天福地多系實指。歷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歷史文物和神話傳說。
三十六洞天:第一霍林洞天、第二蓬玄洞天、第三朱陵洞天、第四仙林洞天、第五玄關洞天、第六司馬洞天、第七虛陵洞天、第八洞靈真天、第九山赤水洞天、第十會極亢洞天、第十一玄德洞天、第十二天寶洞天、第十三生上洞天、第十四天司洞天、第十五玄真洞天、第十六真化洞天、第十七太樂洞天、第十八大玉洞天、第十九耀寶洞天、第二十寶玄洞天、第二十一秀樂洞天、第二十二玉寶洞天、第二十三陽觀洞天、第二十四太元洞天、第二十五華妙洞天、第二十六金庭洞天、第二十七丹霞洞天、第二十八仙都洞天、第二十青田洞天、第三十朱日洞天、第三十一太生洞天、第三十二良常洞天、第三十三紫玄洞天、第三十四天蓋洞天、第三十五白馬洞天、第三十六金華洞天
七十二福地:地肺山、蓋竹山、仙山、東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嶼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靈墟、沃洲、天姥嶺、若耶溪、金庭山、清遠山、安山、馬嶺山、鵝羊山、洞真墟、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洞宮山、陶山、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泉源、金精山、閣皂山、始豐山、逍遙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蘿山、虎溪山、彰龍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馬蹄山、德山、高溪藍水山、藍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張公洞、司馬梅山、長在山、中條山、湖魚澄洞、綿竹山、瀘水、甘山、漢山、雲山、廬山、東海山
有些還可尋到,有些完全是虛構的。
三十六洞天:
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屬仙人王緯玄治之。
東岳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袞州乾封縣,屬山圖公子治之。
南嶽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
西嶽華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惣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真人惠車子主之。
北嶽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惣玄洞天,在恆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中嶽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仙人鄧雲山治之。
峨眉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嵋縣,真人唐覽治之。
廬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真人周正時治之。
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真人刁道林治之。
會稽山洞——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極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仙人郭華治之。
太白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長安縣連終南山,仙人張季連治之。
西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真人唐公成治之。
小溈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縣,仙人花丘林治之。
潛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仙人稷丘子治之。
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真人崔文子治之。
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真人劉少公治之。
笥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真人梁伯鸞主之。
華蓋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仙人平公修治之。
蓋竹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台州黃岩縣,屬仙人商丘子治之。
都嶠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仙人劉根治之。
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雲和州含山縣,白真人治之。
岣漏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闕寶圭天,在客州北流縣,屬仙人餞真人治之。
疑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仙人嚴真青治之。
洞陽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劉真人治之。
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屬陳真治之。
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
金庭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屬趙仙伯治之。
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屬王真人治之。
仙都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屬趙真人治之。
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屬付真人治之。
鍾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屬龔真人治之。
良常山洞——周回三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客縣,屬李治之。
紫蓋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屬公羽真人治之。
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屬姜真人治之。
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屬謝真人治之。
金華山洞——周回五十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屬戴真人治之.
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在江寧府句容縣界,昔陶隱居幽棲之處。
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真人施存治之。
仙 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張董華治之。
東仙源——在台州黃岩縣,屬地仙劉奉林治之。
西仙源——亦在台州黃岩縣嶠嶺一百二十里,屬地仙張兆期治之。
南田山——在東海東,舟船往來可到,屬劉真人治之。
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菜島上,多真仙居之,屬地仙許邁治之。
青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相接,真人劉子光治之。
郁木洞——在玉筍山南,是蕭子雲侍郎隱處,至今陰雨,猶聞絲竹之音,
往往樵人遇之屬地仙赤魯斑主之。
丹霞山——在麻姑山,是蔡經真人得道之處,到今雨夜多聞鍾磬之聲,屬蔡真人治之。
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屬地仙侯生所治。
大若岩——在漫無邊際州永嘉縣東一百二十里,屬地仙李方回治之。
焦源——在建州建陽縣北,是尹真人隱處。
靈墟——在台州唐興縣北,是白雲先生隱處。
沃洲——在越州剡縣南,屬真人方明所治之。
天姥嶺——在剡縣南,屬真人魏顯仁治之。
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南,屬真人山世遠所治之。
金庭山——在廬州巢縣,別名紫微山,屬馬仙人治之。
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屬陰真人治之。
安山——在交州北,安期生先生隱處,屬先生治之。
馬嶺山——在柳州郭內水東,蘇耽隱處,屬真人力牧主之。
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婁駕先生隱處。
洞真墟——在潭州長沙縣,西嶽真人韓終所治之處。
青玉壇——在南嶽祝融峰西,青烏公治之。
光天壇——在衡岳西源頭,鳳真人所治之處。
洞靈源——在南嶽招仙觀西,鄧先生所隱地也。
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里,黃山公主之。
陶山——在溫州安國縣,陶先生曾隱居此處。
皇井——在溫州橫陽縣,真人鮑察所治處。
爛柯山——在衛州信安縣,王質先生隱處。
勒溪——在建州建陽縣東,是孔子遺硯之所。
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
靈山——在信州上饒縣北,墨真人治之。
泉源——在羅浮山中,仙人華子期治之。
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仇季子治之。
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郭真人所治處。
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尹真人所治之地。
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徐真人治之地。
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東,劉仙人所治之地。
缽池山——在楚州,王喬得道之處。
論山——在潤州丹徒縣,是終真人治之。
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屬庄仙人修道之所。
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屬郭真人治之。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屬李仙君所治之處。
平都山——在忠州,是陰真君上升之處。
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接桃源界。
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是五柳先生隱處。
彰龍山——在潭州澧陵縣北,屬臧先生治之。
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屬范真人所治處。
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屬仙人柏成子治之。
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孫真人、安期生治之。
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真人子州所治之處。
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仙人張巨君治之。
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並太上所游處。
藍水——在西都藍田縣,屬地仙張兆其所治之處。
玉峰——在西都京兆縣,屬仙人柏戶治之。
天柱山——在杭州於潛縣,屬地仙王柏元治之。
商谷山——在商州,是四皓仙人隱處。
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真人康桑治之。
司馬梅山——在台州天台山北,是李明仙人所治處。
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是毛真人治之。
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是趙仙人治處。
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始皇先生曾隱居此處。
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是瓊華夫人治之。
瀘水——在西梁州,是仙人安公治之。
甘山——在黔南,是寧真人治處。
漢山——在漢州,是赤須先生治。
金城山——在古限戍,又雲石戍,是石真人所治之處。
雲山——在邵州武剛縣,屬仙人盧生治之。
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屬魏真人治之。
廬山——在福州連江縣,屬謝真人治之。
東海山——在海州東二十五里,屬王真人治之。
參考資料:http://iask.sina.com.cn/q/13/87/23/1238713.shtml
Ⅶ 西遊記中,花果山水簾洞是誰建造的指明出處
在明吳承恩《西遊記》中,花果山水簾洞作者並未說明是誰人所建。
《西遊記》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描述了孫悟空發現水簾洞的過程:有一日群猴在山澗邊洗濯戲水,忽然就想著要尋找源頭所在。群猴來到一處水源,見到一股瀑布飛泉,無人敢往裡鑽。
這時,眾猴道:「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名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
這石猴就是孫悟空。孫悟空,將身一縱,跳進了水簾洞,只見裡面無水無波,倒象一個住家,只見那鍋灶傍還存著火跡,杯碟還有剩菜的殘渣。石座石床、石盆石碗一應俱全。還有修竹梅花青松在其中點綴。
跳過橋中間,左右觀看,只見正當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7)西遊記桐柏擴展閱讀:
連雲港花果山水簾洞:
近年來,國內文化學界對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主人公孫悟空的「戶籍」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相繼出現江蘇說、河南說、福建說、甘肅說、江蘇連雲港說和山西婁煩說等多種爭端,
其中以連雲港花果山認可度最高,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康熙50年,由於地震,海水東退,連雲港花果山由海島成為陸地。
連雲港花果山水簾洞是遊客最為嚮往的地方 。吳承恩就是受了這個水簾洞的啟發,在《西遊記》中給早期的孫悟空提供了一個神話色彩十分濃郁的活動場所。全國各地的水簾洞很多,但都是《西遊記》流行以後起的名字,只有這里的水簾洞是在《西遊記》風行以前便有了的。
明代海州人張朝瑞在為三元宮寫的一塊碑記里,便記載著水簾洞是香客必游之處。石壁上「高山流水」四個大字,是海州知州王同題寫的,時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時《西遊記》還不曾出書。
水簾洞是一個天然裂隙洞穴,內有人工隧道可通下層平台。洞門前有許多珍貴的題刻。「印心石屋」是清代道光皇帝手書,賜給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兩江總督陶澍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奉命來海州改革鹽政,成效卓著,使清廷國庫轉虧為盈,出現了短時期的中興局面,因此皇帝給予他親書室名的殊榮。
三年後,陶澍又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再次來海州巡視鹽政改革的成效,並發起雲台山廟守的修繕工作,大興土木,使這一帶風景區頓時面貌一新。
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當地人便將御書「印心石屋」發行量地水簾洞旁。「靈泉」二字是嘉慶年間知州師亮採的手筆,「靈泉」指的是洞里那口方形小井,井雖不大,卻常年有水,大旱不涸,民間傳說通往東海龍宮的海眼就是指的它。
Ⅷ 哪一個景區有《西遊記》師徒四人的照片。
桐柏山水簾寺景區西遊記師徒四人塑像 桐柏山 水簾寺景區 西遊記 塑像 唐僧 孫悟空 沙和尚 豬八戒 白龍馬
Ⅸ 《西遊記》里的悟空真有原型嗎原型又是怎麼樣的
在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可以說是代表了民間文化中機智、勇敢等優良喜人的性格。他在歷代的這些民間神話里,被中國人奉為神明。那麼歷史上真的有孫悟空的原型嗎?對此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主要由以下幾種觀點:
4.「石磐陀」說,這是另一種比較有名的說法。這種說法最初是由一個教授提出的。他認為孫悟空的現實原型為石磐陀,這個人物出自一本著名的書籍:《三藏法師傳》,是玄奘西行時所收的胡人弟子。 孫悟空與唐僧和石磐陀與玄奘其實也存在很多相似之處:二者同為行者 ;兩個人物的名字發音也是非常近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