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遺址墓葬有規律嗎
A. 有古遺址古墓葬這種資質嗎
有啊,屬於文物保護資質中的一類,我們單位就是古遺址古墓葬的設計加施工資質
B. 古遺址和古建築 古墓葬的區別 書上說 文物可以分成這三類
古代建築」簡稱為「古建築」,是相對現代建築而言,是社會對歷史遺存建築的通用俗語,一般是指現存清代(含清代)以前的建築物和構築物,但是在民國初年部分建築在結構、形式、用材、藝術等方面與古代建築類同,在傳統習慣上,也稱其為古代建築,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磚木結構建築與西方傳統磚石結構建築和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的區別
古遺址Ancient Sites,古代人類各種活動留下的遺跡。既包括人類為不同用途所營建的建築群體,以及范圍更大的村寨、 城堡、 烽燧等各類建築殘跡;也包括人類對自然環境利用和加工而遺留的一些場所。不同歷史時期的古遺址,大都湮沒已久,有的則淪為沙漠中的廢墟。通過對各種類型的古遺址的調查發掘,可以揭示許多古代遺跡,進而考察有關的社會狀況,因而在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工作中備受重視。中國已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遺址在千處以上,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85處,包括各種有代表性的遺址。
古墓葬 Ancient Tombs 泛指人類古代採取一定方式對死者進行埋葬的遺跡。包括墓穴、葬具、隨葬器物和墓地。中國的古墓葬分布很廣,歷年來發掘出土了大量歷史價值較高的珍貴文物,這是探討不同時代、地區和社會階層之間埋葬習俗以及所屬時代社會生活狀況的重要實物資料。現已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墓葬有55處,包括帝王陵墓古墓群和名人墓
這是三洋的定義,你好好看看
C. 犯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的怎麼認定
一、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是指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是指盜掘具有歷史、藝術、文化、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以及具有科學價值的古人類化石和古脊椎動物化石的行為。
二、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的犯罪構成要件: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管理制度。我國具有豐富的文物,其中相當部分是舉世公認的珍寶。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行為不但造成文物的嚴重流失,而且使許多文物因失去保護而喪失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有的甚至造成文物的直接毀壞,因而這種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盜掘右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的犯罪對象限於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而不包括所有的文物。所謂「文物」,是指一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獻和實物,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我國的文物具體包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古窟寺和石刻;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重要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等;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等;所謂「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根據 1987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盜掘、非法經營和走私文物的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具體指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及辛亥革命以後與著名歷史事件有關的名人墓葬遺址和紀念地。其中古文化遺址包括石窟、地下城、古建築等,古墓葬包括皇帝陵墓、革命烈士墓等。如果行為侵犯的不是上述古文化遺址、古墓葬,而是其他有關文物的,不構成本罪。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行為,所謂盜掘,既不同於單純的盜竊行為,也不同於對文物的破壞行為,它是指未經國家文化主管部門批準的私自掘取行為,其行為方式有的是秘密的,有的是明火執仗公開進行掘取;有的是單個人實施,有的則多人合夥甚至聚眾實施。
本罪屬於行為犯而不是結果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行為就已構成本罪,至於是否造成使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受到嚴重破壞的結果,只對確定本罪適用的法定刑有意義。在實踐中,雖然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行為一般都會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造成嚴重破壞,但也有些行為確未使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受到嚴重破壞,對此不能認為不構成犯罪或只構成犯罪預備或犯罪未遂。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單位能否構成本罪主體,法律無明文規定,我們認為,根據其他有關對單位犯罪的法律規定來理解,如果本罪是在單位名義組織策劃下實施的,可以對單位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而不宜對單位直接追究刑事責任。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而且一般具有非法佔有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中文物的目的。本罪能否由間接故意構成,理論上有肯定與否定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我們認為只要行為人的盜掘行為出於故意,其對盜竊的對象是否屬於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文物即使是不確定的,也可以構成本罪。因而本罪可以由間接故意構成。
D. 對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日常巡查重點是什麼
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古遺址、古墓葬版、古建築、石窟寺、權石刻、壁畫等物質文化遺產相比,以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等為表現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非物質的、無形的、精神的、生態的。它是養育我們的一種生活文化,它直接表達著各個民族的個性特徵,還有各自的認同感、親和力與凝聚力。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能體現各個民族的本質,也最能體現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E. 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的盜掘「多次」的認定
刑法來將多次盜掘古文化遺自址、古墓葬的作為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情形之一。那麼,何為「多次」?司法實踐中有兩種分歧意見:一種認為,多次是指只要盜掘的次數超過3次,不管盜掘對象是同一的還是不同的;另一種認為,對不同對象實施3次以上的才能認為是多次。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特別是古墓葬的特殊性決定了盜掘一般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少是一蹴而就的,這與盜竊、搶劫等作案方式有所區別。不少盜掘人為挖掘古墓用了好多次好多天,對這種情況如果按第一種意見,就應該認定多次。這顯然會導致量刑過重,也忽略了盜掘行為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因為多次的行為都基於相同的目的,實施的是相同犯罪行為,又是相同的行為對象,所反映的是盜掘的過程。因此,筆者認為可以把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看成是連續犯,而將連續行為的次數作為犯罪從重情節來規定是不甚科學的,也不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
F. 福州有哪些墓葬遺跡
鼓樓區:林則徐墓、閩王墓
倉山區:嚴復墓
馬尾區:昭忠祠
G. 夏朝的考古發掘與文化遺址
夏朝的遺址集中在河南偃師二里頭處,學界稱「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最早於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遺址發現,1956年發掘洛達廟遺址的時候,人們注意到它在文化面貌上具有若干特色,一度被稱為洛達廟類型。1959年起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進行科學發掘以後,發現二里頭遺址更加具有典型性,故將這種類型的遺存命名為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於1953年首先在河南省登封縣王村遺址發現,當時出土的遺物不多。自1954至1957年,在洛陽東干溝村附近又曾幾次發現這種文化的墓葬與灰坑。這個遺址的晚期堆積中發現有青銅小刀和青銅錐,器形和鑄造工藝都很原始。從地層關繫上可以清楚地判斷出這種文化的年代晚於人們熟悉的河南龍山文化,又早於商代,這種文化的特點及其所處的時代,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很快,在洛陽偃師灰咀和二里頭、鄭州洛達廟、鞏義稍砦、澠池鹿寺、陝縣七里鋪等地都發現了這類古文化遺存。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對洛陽二里頭遺址的大規模科學發掘,資料越來越豐富,許多碳14測定數據集中在公元前21—前15 世紀。考古界遂把這種文化定名為二里頭文化,並做為夏文化的主要討論內容。
20世紀80年代,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現不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陝西省東部各地都有發現,已達100多處。這些遺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宮殿建築、村落、墓葬群,也有一些銅器冶鑄、制石制陶、制骨的手工業作坊,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銅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是研究夏代經濟和文化的珍貴資料。
H. 靜樂縣歷史遺址及墓葬
遺址
編輯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屬於考古學概念。遺址的特點表現為不完整的殘存物,具有一定的區域范圍,很多史前遺址、遠古遺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如寶雞北首嶺遺址(距今7100_+140年)、西安半坡遺址(距今6000多年),烽火台等。
中文名
遺址
外文名
ruins,relics
所屬范疇
考古學
定 義
人類活動過的遺跡
分 類
文物考古歷史
目錄
1 簡介
2 詞語
▪ 基本解釋
▪ 詳細解釋
3 舉例
4 分類
▪ 舊石器地點
▪ 夏商周都邑地點
▪ 古代手工業地點
簡介
編輯
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屬於考古學概念,既包括人類為不同用途所營建的建築群體,也包括人類對自然環境利用和加工而遺留的一些場所。遺址的特點表現
遺址
為不完整的殘存物,具有一定的區域范圍,很多史前遺址、遠古遺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埋藏地下的遺址的發現多與人類活動有關,如:農業生產、建築工地施工等;很多古代遺址屬於探險發現。古代城市、古代建築遺址多為殘垣斷壁,各種生活用品表現為不殘破和不完整,但可以通過考古和人類學研究尋找人類生活軌跡。很多遺址屬於戰爭、災難之後的遺存。遺址為文物,屬於文化古跡。因而在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工作中備受重視。
人類在史前生活的遺存稱為「史前遺址」;
人類文明以後,歷史年代久遠的遺存稱為「古代遺址」;
歷史年代不久遠的遺存多屬於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為紀念地。
遺址為文物,屬於文化古跡。
●人類在史前生活的遺存稱為「史前遺址」。
●人類文明以後,歷史年代久遠的遺存稱為「古代遺址」。
●歷史年代不久遠的遺存多屬於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為紀念地。
●用於命名整個史前文化的遺址,被稱作命名遺址。
詞語
編輯
詞目:遺址拼音:yí zhǐ
基本解釋
古人遺留下來的城堡、村落或寺廟等建築基地。
古城遺址
英語:ruins;relics
詳細解釋
亦作「 遺阯 」。指年久被毀的建築物所在的地方。
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下》:「今台無遺址,溝池已平。」
遺址
唐劉禹錫《山陽城賦》序:「 山陽故城,遺址數雉,四百之運,終於此墟。」
宋梅堯臣《和劉原父舍人樂郊詩》:「舊池堙猶窳,遺址巋不平。」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京師廣安門內 慈仁寺 ,乃古 雙松寺 遺阯。」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二章:「 北磨石岔 一條小溪旁邊,有一座茅棚的遺址。」
舉例
編輯
半坡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
遺址掠影 (12張)
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分類
編輯
(按年代)
舊石器地點
人類起源於地質年代的第三紀末,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相當於更新世時期。中國當前所知人類化石產地和舊石器地點共計200餘處,除新疆、海南兩個省(區)外,各地都有發現,特別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分布很廣。這些地點的地層堆積,主要有 3種類型:
①河湖相堆積。元謀猿人遺址是一處典型的地點,沉積物以粉砂亞粘土和粘土為主,猿人化石和石器出自沉積層的下部。丁村遺址和水洞溝遺址,是在黃土底部的砂礫層中發現人類化石和石器。
②土狀堆積。北方是在黃土層下的紅色土層中發現人類化石和石器,藍田猿人遺址的公主嶺、陳家窩村兩地點都是如此。南方則在耕土層下的紅土層中找到石器或化石。
③洞穴堆積。最有代表性的周口店遺址,第 1 地點(即北京猿人產地)為長約 140米、寬約 20米的巨大山洞,角礫岩堆積厚達30餘米。金牛山遺址、和縣猿人遺址、穿洞遺址等地點,也是比較典型的洞穴堆積。另外,大窯遺址是廣泛分布於山坡沖溝的石器打制場,臘瑪古猿化石地點則在第三紀褐煤層中發現古猿化石。[1]
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包括住地和葬地。廣大平原地區的古遺址,常位於河流轉彎或兩河交匯處。西北黃土高原的古遺址,由於河床沖刷下沉的關系,多在距現今河床和村莊較高的二級台地上。江淮等河網地帶的古遺址,常見於地勢高亢的土墩 (堆)。靠近海濱和河湖岸邊的古遺址,因其堆積物中包含大量的貝類介殼,在考古學上被稱為「貝丘」遺址。
中國目當前所知新石器時代遺址總計約有1萬余處,其中作過發掘的近千處。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①新石器時代主要考古學文化的發現地。例如:河北武安的磁山遺址為磁山文化發現地,河南澠池的仰韶村遺址為仰韶文化發現地,西安半坡遺址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發現地,甘肅臨洮的馬家窯遺址為馬家窯文化及其馬家窯類型發現地,青海民和的馬廠塬遺址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發現地,山東泰安的大汶口遺址為大汶口文化發現地,山東章丘的城子崖遺址為龍山文化發現地,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為中原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發現地,湖北京山的屈家嶺遺址為屈家嶺文化發現地。
②保存較好的住地或葬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范圍往往很大,面積幾萬、幾十萬以至幾百萬平方米。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都由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墓葬區組成,居住區的房屋環繞中心廣場排列,周圍又有人工挖掘的濠溝。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發掘的房屋基址多達 240座,前仰韶階段和仰韶文化早、中期為半地穴式建築,仰韶文化晚期則為地面建築。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適應江南水鄉的地理條件,發現的主要是木構干欄式建築。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的中心區域,有女神廟和積石群,分布范圍 200多萬平方米。河南淮陽平糧台古城遺址及其他龍山文化晚期城址,則是中國最早的城市遺跡。
夏商周都邑地點
夏商和西周王朝的統治中心,都在黃河中游地區。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和鄭州商代遺址,均屬商代前期,都發現長、寬各1000多米的城垣以及成組的宮殿基址和其他重要遺跡。商代後期的安陽殷墟,包括宮殿宗廟區、王陵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住地及其墓葬區等,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等商代方國遺存,文化面貌既有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又有明顯的地方特色。西周時期的周原遺址和豐鎬遺址都曾發掘大型建築基址、較多的墓葬以及青銅器窖藏等。應屬周初燕國都城所在的北京琉璃河遺址,包括規模不大的城址和貴族墓地,有的大墓出土了記載燕國早期史實的有銘銅器。
東周列國都城遺址
幾乎都建在鄰近大河的沖積平原上,保存情況一般較好:臨淄齊國故城、曲阜魯國故城、侯馬晉國遺址、禹王城遺址 (魏國早期)、鄭韓故城遺址、趙邯鄲故城、燕下都遺址、秦雍城遺址、楚紀南故城以及中山古城遺址、薛城遺址等。一般周長達10餘公里,有夯築城垣二重,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宮殿集中在一定的區域,並築有宮城。布局情況大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①宮殿區被郭城包圍,例如曲阜、薛城、禹王城等;
②多數城址宮殿區在郭城的一角或一側,城內或周圍還有各種手工業作坊遺址。
秦漢及以後城市遺址
秦漢及其以後時期都城最集中:秦咸陽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鄴城遺址(曹魏、十六國、東魏、北齊)、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北宋東京城遺址、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上京會寧府遺址、金中都遺址、元上都遺址、元大都遺址等處。通過勘察,大部城址的城垣范圍城門位置、主幹大道以及宮殿區、里坊和其他重要遺址的分布情況已基本清楚。兩漢時期的長安和洛陽,宮城約佔全城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基本上屬於帝王和貴族的專用城市。大約從曹魏鄴城開始,都城布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唐代的東西兩京,宮城和皇城約佔全城十分之一,已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都城由宮城和外郭二重演變為由宮城、皇城和外郭三重組成。宮城由包括多處並分布在城區南部演變為集中於城區北部和中部,並以南門為正門,門前大街為全城的中軸線。居民區和商業區則由位於城區北部改為位於城區的南部,區劃和排列也由不規整趨於規整。歷代都城城內及其附近的重要遺址,作過大規模發掘的頗為不少,例如:秦咸陽的宮殿遺址、漢長安的未央宮遺址、武庫遺址和王莽九廟遺址、洛陽的東漢靈台遺址、北魏永寧寺遺址、唐長安的大明宮遺址、興慶宮遺址、青龍寺遺址和西市遺址等。
秦漢及以後時期的地方城邑遺址遍及全國各地,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城邑、長城及其沿線的烽燧,在歷史研究和考古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漢代的如崇安漢城遺址、西海郡故城遺址、樓蘭故城遺址以及居延遺址、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唐代的如西北的北庭故城遺址、高昌故城和雅爾湖故城,西南的太和城遺址(南詔),東北的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還有東北地區漢代以後的高句麗前期王都丸都山城、金代蒲與路故城遺址等。它們或為邊陲重鎮,或為方國都城,在建立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在歷史上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西藏阿里地區的古格王國遺址,現有建築群殘跡數量之多,各類遺跡、遺物保存情況之好,都是已知古遺址中甚為罕見的。
望採納
I. 商代城市遺址中,墓葬區和生活區是如何布局的;其中很多都是隔河相望的,這是否有一定的依據
殷墟的正式英文名為Yin Xu。
1.謂殷紂身死,國都為墟。
2.指商代後期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發現占卜用的甲骨刻辭。從1928年10月13日考古發掘至今,先後發現宮殿、作坊、陵墓等遺跡,及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橫跨安陽洹河南北兩岸,現存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說起殷墟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作為文化遺產,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時代越久,歷史價值越高。
在國際上被承認的、沒有爭議的中國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簡單的建築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麼,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和文化禮儀中心。它是一個王國的縮影,是其他任何遺產沒辦法比的。
這就是殷墟之於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和獨特地位。
世界文化遺產——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洹水兩岸,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從1928年由中國學術機構獨立主持考古發掘開始,在殷墟先後發現了110多座的商代宮殿宗廟建築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遺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眾多的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手工業作坊遺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現出3300年前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為這一重要的歷史階段提供了堅實證據。2001年3月,在由國內48家權威考古機構參加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的評選中,殷墟以最高票數名列榜首。
根據最近的考古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殷墟遺址的面積超過36平方公里,其中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是核心區域,並被同時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位於安陽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庄一帶,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自1928年以來,在這里先後發現宮殿宗廟建築基址80多座。這些宮殿宗廟建築,以黃土、木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其建築多坐落於厚實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礎,房架多用木柱支撐,牆用夯土版築,屋頂覆以茅草,造型莊重肅穆、質朴典雅,具有濃郁的中國宮殿建築特色,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的先進水平。
1937年以前發掘的53座建築基址,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本世紀70年代以來,在宮殿宗廟遺址又陸續發現了著名的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婦好墓、花園庄東地H1甲骨窖穴、54號基址和花園庄M54號墓等。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長1.1千米,東西長0.65千米,寬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禦濠溝,其東、北兩端與洹河的河曲相通,將宮殿宗廟遺址環抱中間,構成了嚴密的防洪、防禦體系,與宮殿宗廟遺址渾然一體,起到了類似宮城的作用。
殷墟發現的甲骨窖穴主要分布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000片,震驚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園庄東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發現於1936年,位於宮殿宗廟遺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辭甲骨17,000餘片。小屯南地甲骨窖穴發現於1973年,位於小屯村南部,共出土刻辭甲骨5,000餘片。花園庄東地H3甲骨窖穴,發現於1991年,位於宮殿宗廟遺址東南部,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辭甲骨500餘片。這些甲骨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畋獵、農業、天文、軍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甲骨文和商代歷史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
殷墟王陵遺址與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對,是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場所,也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面積達11.3公頃。王陵遺址共發現有12座王陵大墓和2500多座祭祀坑。王陵大墓多為「亞」、「中」「甲」字形大墓,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壯闊。面積最大者達1,803平方米,深達15米。墓內槨室、棺木極盡奢華,隨葬器物精美,殉人眾多,顯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貴和威嚴。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隨葬方式、祭祀禮儀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組織、階級狀況、等級制度、親屬關系,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的最高水平,並為以後中國歷代王朝所效仿,逐漸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陵寢制度。
殷墟王陵遺址位於洹河北岸侯家莊西北岡、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與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是殷墟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自1934年起,這里共發掘12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2,000餘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西區有8座4條墓道大墓,8座大墓分成4排,一南一北分列,最西為M1500、M1217,最東為M1001、M1550,位於中間東北部的為M1004,西北部為M1003、南部為M1002、居中位置為M1567;東區有5座大墓,其中4條墓道大墓1座,為M1400,2條墓道大墓3座,分別為M1443、M1129和50WGKM1(武官大墓),1條墓道大墓1座,為M260。這些大型墓葬均為南北向,墓形呈「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被學者認定為殷商後期的王陵。在王陵遺址的東區和西區,還分布著2,000餘座小墓葬,其中東區已發掘1,383座,西區發掘104座。這些墓葬除少數為陪葬墓外,大多是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遺跡。這些祭祀坑呈長方形、方形等,集中而又有規律地成組排列。坑內埋葬著數千具祭祀犧牲的遺骨,這些人牲大部分被砍殺,多為青壯年,還有女性和未成年的兒童,每坑8-10人不等。僅1976年發掘清理的191座祭祀坑就發現祭祀人牲1,178人,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為商代殘酷人祭制度的歷史見證。這種以人祭、人殉等為代表的喪葬習俗,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並在秦漢時期演變為製作陶俑或木俑等殉葬的方式。
安陽殷墟遺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使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成為信史。以宮殿宗廟建築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築,樹立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和皇家墓葬的典範。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甲骨上,發現了目前中國文字體系最早的證據,至今仍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和以人祭、人殉、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為商代晚期文化傳統提供了獨特的證據。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發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構第一次全面負責、中國學者獨立主持的考古發掘,培養了一批批的考古學者,殷墟也成為中國考古學的搖籃。殷墟重要的文化價值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業咨詢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的肯定。
近年來,殷墟仍不斷有大量的重要發現,呈現出巨大的文化潛力。如1999年在傳統殷墟遺址東部邊緣發現洹北商城,面積達4.7平方公里,豐富了人們對殷墟認識;2000年在宮殿宗廟遺址發現M54墓,成為繼婦好墓之後又一座完整的貴族墓葬;2001年在洹北商城內發現宮殿基址建築群,是對商代宮殿建築形制的又一重大發現;2002年在小屯村南路西段發現商代甲骨窖穴,成為繼1936年YH127甲骨窖穴、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和1991年花園庄東地甲骨窖穴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這一系列的新發現表明,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文化內涵還將得到進一步豐富,也印證了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的論斷:「殷墟不僅文物豐富,而且學術價值很高。它蘊藏的寶物,還遠未罄竭。」
多年來,殷墟遺址在國家、河南省和安陽市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積極措施下,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先後頒布實施了《安陽市殷墟保護管理辦法》、《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管理條例》、《安陽殷墟保護總體規劃》,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規建設,把殷墟保護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並相繼成立了專業保護管理機構,負責遺址的文物保護、行政管理和游覽服務,形成較為完備的保護和管理機制,有效保護了古代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從2001年4月,安陽殷墟正式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以來,已經走過了5年多的時間。5年多來,安陽市政府先後投入2億多元巨資,編輯製作了申報文本及其2個補充資料,拆除各類建築21萬平方米,整修河道、道路20公里,綠化19.7萬平方米,全面治理了殷墟周邊環境。同時,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探索遺址的展示方法,既保護了深埋地下的遺跡,又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提高了文物遺址的可觀賞性。特別是安陽市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造了集中收藏、保護、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動文物的殷墟博物館。博物館投資3000萬元,由安陽市政府承建,藏品由社科院考古所提供,雙方共同管理博物館的事務。這種中央單位與地方政府合作雙贏的模式,有效解決了考古成果社會化、普及化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把殷墟遺址打造成了具有較高質量、兼顧保護和展示的大遺址公園。
編輯本段甲骨文照亮煌煌中華
如果說鑽木取火標志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那麼文字的出現就意味著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發現,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廣德說,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志,它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走遍華人社會,即使方言難以交流,方塊字寫在紙上,一目瞭然——親不親?文字根!
編輯本段青銅器世界獨一無二
「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這么精美的青銅器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談到殷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杜金鵬這么評價。
杜金鵬說,安陽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青銅容器4000餘件,這些青銅器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實際上,安陽其他一些證據證明,這並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銅器物。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鋼進行考古發掘時,曾經發現過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工廠,那個工廠現場有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內范,而這個內范表明它是一件圓形青銅器,這個圓形青銅器的口徑達到1.6米,比司母戊要大得多,這樣來講,如果它是一個圓形的鼎,那比司母戊鼎壯觀多了。
這種規模、體型的青銅器要進行鑄造必須有一批熔化青銅器的爐同時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鑄造工人,這個澆鑄是不能間斷的,能把各個工種有機協調起來,可見當時的社會組織已經非常嚴密。
殷商的青銅加工業如此發達,但安陽周圍並沒有高品位銅礦以及冶煉青銅所必需的錫鉛礦石。有學者推測,當時的工匠們已經學會了在礦石的產地進行冶煉粗加工,然後把加工過的粗銅、粗錫、粗鉛運到這里,進行配比熔煉。當時的銅礦很可能采自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一帶,而錫、鉛的礦藏則主要在江西一帶。有學者推測,商代頻繁的戰爭,可能也與爭奪礦產資源有關。
商代的石器與玉器亦可謂琳琅滿目,殷墟出土的玉器體現出中國青銅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想像力。學者們認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為新疆的和田玉、遼寧岫玉!那麼可以這樣設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這可要比始於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早1200多年!
編輯本段8000多座墓葬世界少見
「殷墟作為非常明確的商代古都,這個證據是非常充分的。」劉慶柱說,殷墟有好多東西是中華民族的基因。
劉慶柱說,殷墟考古發掘70多年來,發現墓葬計8000餘座,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其種類有帶墓道大墓、長方豎穴墓、無墓壙墓及祭祀坑等,這在世界其他文化遺址中是少見的。這些墓葬等級森嚴,隨葬禮器的大小、形制、組合、數量更是代表墓主人的不同等級和身份。殷墟的王陵大墓,規模宏大,殺殉眾多,禮器精美。婦好墓的隨葬品達1928件,而平民、奴隸則隨葬品很少甚至沒有。
劉慶柱說:「在殷墟的墓中,有4個墓道的是王墓。王為何要用4個墓道?這是在喻示著『地上是四方,地下是四方,四方都歸我管』。換句話說,王埋在地下也要控制四方。「
編輯本段殷墟建築填補考古空白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唐際根博士率領的考古學家,在殷墟的東北方探明了一座面積470多萬平方米的洹北商城,其中僅一號基址長度就有170餘米,面積達1.6萬平方米,不僅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單體建築,甚至可謂歷代宮殿之最!它的建築面積相當於六七個故宮太和殿的面積總和。
在洹北商城發現的1號宮殿建築基址,是繼1999年發現400多萬平方米的商代城牆遺址後,又在該城內南北中軸線偏南位置,發掘出的一座回字形巨大宮殿建築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代夯土建築。
唐際根博士說,洹北商城及其中軸線附近夯土建築群的發現,在考古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考古工作者通過多年野外調查,分析大量古文化遺存和古地貌資料後,發現的一商代都邑遺址,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
目前,考古人員已發現宮殿宗廟建築110餘座。這些建築成組排列,或為宗廟,或為社壇,已具備中國宮殿建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規劃雛形。
編輯本段殷歷法為農歷所沿用
據徐廣德研究員介紹,殷墟時期的自然科學技術在很多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甲骨文的記載表明,殷人已能夠准確地記錄日食、月食和星象,並對超新星等天文現象有了較早的認識。殷歷法採取陰陽合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並採取增加閏月的方法,解決了與回歸年實際太陽日的矛盾。這些方法仍為中國現行的農歷所沿用。
在數學方面,殷人已有了個、十、百、千、萬等數字概念,並採用了十進位制。
在醫學方面,商代晚期已能認識人類的10多種疾病,除用葯物治療外,還能應用針砭、按摩等治療方法,達到了較高水平。
考古發掘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空前發達,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如青銅冶鑄、制玉、制陶、制骨、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其中這一時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已經使用了大量青銅構件,獨轅雙套雙輪,結構精緻復雜,體現出高超的機械、青銅鑄造等復合技術。
殷墟時期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對人類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編輯本段殷墟的兩處重要遺跡
宮殿宗廟遺址:殷墟宮殿宗廟區位於洹河南岸小屯村、花園庄一帶,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達71.5公頃,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
著名的婦好墓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
王陵遺址:殷墟王陵遺址的建設是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工程和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殷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與祭祀場所,開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殷墟,又名殷虛,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郭沫若先生在《訪安陽殷墟》一詩中贊嘆道:「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詩句。2006年7月13日,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中國安陽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據《竹書紀年》記載「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自盤庚遷都於此至紂王(帝辛)亡國,整個商代後期以此為都,共經8代12王、
殷墟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之為「大邑商」、「商邑」,為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殷墟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廣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空前發達,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典範之一。殷墟以獨具風格、規模巨大、規劃嚴飭的宮殿建築和商王陵墓體現出恢弘的都城氣派而卓絕一時;以製作精美、紋飾細膩、應用廣泛的青銅器而聞名中外;以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制車、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燒造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而享譽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現內容豐富、傳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殷墟豐富的文化遺存從各個方面反映出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華夏先民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因此,一個世紀以來在殷墟的發現和發掘,不僅使它成為中國近現代考古學的搖籃,而且為湮滅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種獨有的、歷史的和科學的見證。殷墟作為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蜚聲中外而又影響深遠,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輝煌壯美、璀璨絢麗的一頁,應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和保護。
殷墟的發掘,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郭沫若先生稱:「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 殷墟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我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編輯本段發掘過程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葯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1928年到1937年,為了尋找更多的甲骨而開始進行發掘。中央研究院組織考古隊對殷墟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後來由於抗日戰爭而停止。1950年後又重新開始發掘工作,到1986年已經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掘,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
編輯本段新發現
殷墟發現的甲骨中已經辨認出5000多個單字,能夠認出來的的漢字大約1700多個,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的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現代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中演變而來的。而且對於甲骨的研究,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問——甲骨學。
目前所探明的殷墟范圍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4公里,洹水從中間穿過,面積約有24平方公里。這一范圍是商朝的青銅器和甲骨出土最為密集的地方,有許多遺址和墓葬,其中洹水南岸小屯村東北是殷墟的中心。宮殿和宗廟都集中在這里。他的外圍是一些手工業作坊。洹水北岸武官村一帶則是歷代商王的王陵,共發現了13座大墓,其中一座空墓推斷是紂王所建,因為國破身亡不能入葬。
在陵墓中發現有很多的殉葬人群,體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在王陵區編號1001的大墓中,殉葬了墓主生前一支不少於68人的田獵隊、18匹馬,殉葬的領隊是貴族出身,因此這個領隊自己還擁有兩個殉葬者。殉葬者最多的是王室宗廟祭祀坑,有近600人殉葬。大多都是被斬首、腰斬、斷肢甚至肢解後扔進來的,其中還發現有1周歲左右的嬰兒也被殉葬。
1976年,在小屯村北面百米處,還發現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青銅器468件,同時還出土755件玉器,將近7000件海貝。
另外,在王陵的東邊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小屯村西北200米處有一條巨大壕溝,認為是人工挖掘的防禦設施。
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
殷墟佔地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古老的洹河水從市中緩緩流過,城市布局嚴謹合理。從其城市的規模、面積、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邊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佔地100多畝,就建在殷墟的宮殿區遺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形,用幾根雕有商代紋飾的木柱和橫梁結構而成。苑中建築由著名的古建築家設計,嚴格地構築在原建築的遺址上。每座建築都採用了重檐草頂,夯土台階,檐柱上雕以蟬龍等紋飾圖案。殷墟博物苑不僅展現了殷代王宮殿堂的布局與建築,而且還具有園林特色。同時,它也是集考古、園林、古建、旅遊為一體的勝地。
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13日一致決定,將中國安陽殷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安陽殷墟由此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遺產。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1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殷墟申報世界遺產成功對中國來說很不平凡。童明康認為,相對於寺廟、建築、石窟等可視性遺產而言,殷墟作為中國重要的考古遺址申報世界遺產非常不易,因為很多東西都埋藏在地下,申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次申報成功說明,殷墟在文物保護和展示方面的努力不僅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同時也為中國類似文物的展示和保護樹立了典範。
中國安陽商代遺址又名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東起郭家灣,西至北辛庄,南起劉家莊,北至後營,東北至三家莊,長約6公里,寬約5公里,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殷墟的總體布局以小屯宮殿宗廟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形放射狀分布,是一座開放形制的古代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殷墟是聞名中外的中國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童明康說,殷墟作為中國重要的考古遺址是最早的都城遺址,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殷商時期的文字已相當成熟,所確立的古代都城制度、禮制、喪葬制度等也都直接影響後世幾千年。
繼中國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前一天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河南安陽殷墟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已有33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數量居世界第三位。(新華社)
後申遺成功
門票: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