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東江縱隊遺址
① 蓮麻黃沙坑革命舊址紀念館有哪些革命志士
廣東從化區呂田鎮是廣州革命老區,也是粵北會戰的重要戰場。在呂田鎮蓮麻村的黃沙坑革命遺址紀念館是從化區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展覽內容更改為東江縱隊在從化、呂田革命老區歷史、從化革命歷史三個大板塊。
展覽擺設物品更換為有關東江縱隊、從化革命相關文物的復製品,其中文物來源為廣東東江縱隊博物館、農講所、廣東歷史革命博物館。
黃沙坑是呂田鎮蓮麻村與新豐縣接壤的偏僻山村,而正是這條偏遠的小山村在解放戰爭時期為中共革命事業作出重大的貢獻。
1942年始,共產黨在黃沙坑建立抗日和解放戰爭的革命活動基地,發展共產黨員。在1945年黃沙坑有2人參加廣東東江人民抗日縱隊(簡稱東縱),當年8月份,東縱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派主力北上五嶺與王震、王首部隊會師,林鏗雲(珠縱司令員)、王作堯(東縱副司令員)、楊康華(東縱政治部主任)組成臨時北上指揮部率東縱五支隊、軍政幹部學校、政工隊、文藝隊等1200餘人,由從北黨組織派巢昌、路增田同志帶路,從博羅橫河出發,經從化,一天一夜到達從北地區,在黃沙坑村休整二天一夜。從1945年8月至1946年上半年,該大隊經常受到國民黨軍圍剿,均隱蔽於黃沙坑大山溝里與敵周旋。同時在潖江四九地區隱蔽的部分人員也撤到黃沙坑,均由黃伙榮(1946—1950年任蓮麻村黨支部書記)提供給養,渡過難關。
1946年11月恢復武裝斗爭後,黃沙坑仍為游擊隊主要活動地之一,三團的醫療站也在這里的深山老林里,隱蔽治療傷員。
1947年春節,人民武裝韶州中隊在新豐縣石橋村被沙田國民黨反動派包圍,部隊突圍後返回黃沙坑,村民及時支助糧食,將傷員送部隊醫療部門救治。
據歷史資料記載,黃沙坑從1945—1949年先後有11人(其中女4人)參加過人民武裝部隊,其中5人先後分別擔任連、排幹部,解放後他們繼續在人民解放軍服役,分別擔任連、營、團的幹部各1人;參加共產黨組織有5人,其中擔任地下黨組織支部書記1人。
楊梅潭伏擊戰
1948年12月份,東江縱隊獲得重要情報,決定在呂田蓮麻的楊梅潭打一場伏擊戰。
這次戰斗中擊斃國民黨反動派士兵16人,俘虜40多人。而我方游擊隊員潭伙、嚴李保和羅房新三位同志壯烈犧牲了,先烈們為共產主義事業奉獻出寶貴的生命。
② 東江縱隊遺址在那裡,有什麼歷史背景
惠州.
東江縱隊
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立下了輝煌戰績。這支孤懸華南敵後的抗日武裝——在長達8年的抗戰中,得不到來自黨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難時期甚至連一部電台都沒有,僅靠收音機來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消息。這就是英雄的東江縱隊。
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東江縱隊獨立發展壯大為擁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其開辟的華南敵後戰場成為「敵後三大戰場」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命令侵粵日軍就地投降
東縱是留在廣東堅持敵後斗爭的少數中國武裝。東江縱隊的前身華南抗日游擊總隊主要活動於惠州一帶,當地也是研究東江縱隊的重鎮。2003年底,羅浮山下新建起一座「東江縱隊紀念館」。
東江縱隊紀念館展廳里有一個犧牲烈士的名單長幅,上面鐫刻著5508個烈士的姓名。館長熊茂昌介紹,經常有老戰士拿著戰友名單來核對,如果有缺漏或者寫錯的都要求紀念館改過來。甚至有人專程從香港趕來,看到當年戰友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擦拭眼淚,泣不成聲,令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
「東江縱隊可以說是白手起家,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堯、楊康華等主要領導帶領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惠州市委黨史辦何主任言語中透著豪情。
何主任告訴我們,八年抗戰,幾經整編,終於發展成為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據戰後統計,東江縱隊先後作戰1400多次,斃傷日、偽軍6000多人,牽制了日軍兩個半旅團的兵力。
在紀念館內,記者意外地見到了當年朱德總司令給岡村寧次的命令的影印件:「在廣東的日軍由你指定廣東的代表至華南抗日縱隊東莞地區,接受曾生將軍的命令。」熊茂昌告訴我們,當年,東江縱隊就是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華南抗日縱隊司令」的名義,給日本南支派遣軍最高指揮官田中久一發出命令,令其就地投降。這是對東江縱隊孤懸敵後、八年抗戰的成就的最大肯定。
抗戰勝利後,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解放區,後擴大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編入三野作戰序列。
「書生扛槍」、「小鬼善戰」
一個個英勇的戰斗故事至今在東江畔口口相傳
育英樓原本只是一幢普通的客家民居,青磚灰瓦白牆,坐落在惠州市淡水鎮,毗鄰葉挺將軍的故居。當年,東江縱隊的前身——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就曾把指揮部設在這幢兩層小樓里。
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當年修葺育英樓時,工人就曾在瓦檐下發現當年游擊隊員埋藏的步槍子彈。
翻閱樓里的資料,我們發現,東江縱隊早期領導人如曾生、王作堯等都是大學生,許多人參加過聲援「一二·九」運動的學生遊行。隊伍中留學生也比比皆是,高、初中生更是一抓一大把,無怪乎東江縱隊老戰士一直以「書生扛槍」為自豪。
「小鬼善戰」也是東江縱隊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筆。如今依然有很多戰斗故事在民間口口相傳:以一當百光榮殉國的東江縱隊五少年英雄、威震港九的短槍隊隊長劉黑仔,後來成為海軍戰斗英雄的「老虎仔」林文虎、都是在民間廣為傳頌的傳奇人物。
「省港大營救」轟動全國
茅盾稱其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廣東是僑鄉,歷史上就有下南洋的風俗,抗戰爆發後,許多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紛紛通過募捐、義演、義賣、獻金等方式支援敵後抗日武裝。
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500多名華僑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後回來投身抗戰,如大名鼎鼎的文森隊、吉隆坡隊等都是以華僑原住地命名。其中的許多人後來在東江縱隊里擔任了重要指揮員,如泰國華僑鍾若潮後來擔任大隊政委,犧牲時新婚才三天。
「可以這么說,南洋和港澳是廣東抗戰的糧倉和彈葯庫。」東江縱隊聯誼會負責人感慨地說,與海外千絲萬縷的聯系,使華南敵後抗日武裝可以在香港淪陷後隨即成立港九大隊,滲透在香港、九龍一帶。
八十多歲的楊慶、陳瑞夫婦當年是港九大隊的戰友,二老每每回憶起那段歲月就少有地興奮。這支精乾的隊伍炸毀日軍啟德機場、活捉日本南支派遣軍高級特務頭子東條正之,一時間把港九地區變成了日軍眼中的「治安之癌」。
這支隊伍真正為世人所知的,是他們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從日本人眼皮底下的香港營救出八百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亞子、胡蝶等各界精英,以及國民黨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的夫人。
「省港大營救」轟動全國,被茅盾稱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除此之外,港九大隊將上百名國際人士安全護送到大後方,還救護美軍飛行員8人,開辟了著名的「飛行員安全通道」。其中美空軍克爾上尉遭數千敵人三個星期的搜捕,被東江縱隊成功救出,這一傳奇故事甚至被列入美軍十四航空隊的教材。 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立下了輝煌戰績。這支孤懸華南敵後的抗日武裝——在長達8年的抗戰中,得不到來自黨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難時期甚至連一部電台都沒有,僅靠收音機來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消息。這就是英雄的東江縱隊。
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東江縱隊獨立發展壯大為擁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其開辟的華南敵後戰場成為「敵後三大戰場」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③ 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怎麼樣
那個地方貌似挺偏的,是跟著旅遊團去南澳一日游的路上的一個點要門票的,不知道多少錢就幾棟舊舊的樓房,有幾間大的房間弄成想展館的樣子,陳列了一些東江縱隊的舊物在東門太廣後面也有東江縱隊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