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古墓遺址圖片
A. 康熙的陵墓在哪
、康熙景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
2、康熙簡介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 Yei,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3、成就
收復台灣,開府設縣。
抵制沙俄侵略,大敗准噶爾汗國。
編修文化典籍。
4、評價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漢族政權,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B. 康熙和乾隆的陵墓在哪裡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的遵化縣境,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清東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回中國最後一個王朝首要答的帝王後妃陵墓群,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後等後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後和136個妃嬪。
C. 康熙皇帝的陵墓在在哪裡
景陵
景陵是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位於清孝陵東側1公里處。該陵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築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該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如龍,盤曲有情。
景陵是清五朝在東陵界內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築規模稍遜於孝陵,建築規模總體上是以孝陵為藍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創。如聖德神功碑亭內立雙碑;石像生縮減為5對;改龍鳳門為牌樓門等。景陵在葬在葬制上也有重大變革,開創了先葬皇後,附葬皇貴妃的制度;另外還摒棄了屍體火化入葬的傳統而改為土葬。景陵的建築風格及喪葬形式大多為後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聖神功碑亭是由嗣皇帝興建的,用以彰揚先皇一生的功業,景陵聖德神功碑亭建於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願,亭內豎立了兩塊石碑,分別鐫刻滿文、漢字,用以記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親自撰寫,長達4300多字,是後世研究康熙朝歷史的珍貴史料。
景陵石像生的布置有別於清代所有帝陵,自五孔橋至牌樓門段的神路由於地形的影響而呈彎環的曲線,無法像其它陵寢際樣對稱布置,於是當時的建築設計人員就根據神路走向順地制宜隨曲就彎地進行設置,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現出靈活多變、步移景換言之的效果,體現了當時人們的聰明和才智
D. 康熙的墓被盜走了什麼
康熙墓被盜寶物有:珊瑚、鑲金寶石、赤金鼻煙壺、太平車、玉女口意、金花枝、瑪瑙、翠玉扳指、夜光杯、翡翠飾品、珠串玉雕的帽花等等。
1、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到處搶掠,清東陵這座安葬了五位帝王的皇家陵園成為他們搶劫的重點目標。而負責守陵的大臣毓彭也趁機監守自盜,河北一帶的古玩、珠寶市場上開始出現數量眾多的東陵所藏珍寶。盜墓者們將東陵地面上所有值錢的東西搶劫一空,連陵中數以萬計的蒼松古柏也被砍伐殆盡。
2、1926年,直奉軍閥大戰時,奉系軍閥張宗昌率領部隊佔領了清東陵,並對之大肆搶奪,將地面祭祀建築中的寶物車載而歸。
(4)康熙古墓遺址圖片擴展閱讀:
1、1945年9月,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就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裡,河北遵化境內的一群土匪和當地農民聯合盜掘了景陵。盜墓賊的首領是當地土匪馬福田手下的副官王紹義和黃金仲。
2、王紹義等盜墓者在景陵中盜得的珍貴隨葬品有天鵝絨鎏金朝冠1頂,金冠珠頂1頂,金累絲鑲嵌色珠石九鳳鈿1頂,上嵌大正珠頂、東珠各15粒,各種玉及鑲鑽石、寶石鎦子35件,鍍金點翠上帶紅寶石的連環4對,玉鏤甜瓜盅1隻,百褶金龍1隻.
3、各色玉驪條環38隻,玉、鑲珠挑桿8支,金琺琅盅碟2件,鍍金銀鈿池5件,鍍金銀碗7隻,鍍金銀爵盞10隻,龍形翡翠飾物1個,黃楊木鏤雕八仙過海盆景1件,九龍玉杯1隻。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九龍玉杯,這便是小說《三俠劍》中楊香武三盜的寶物,在這場劫難中也被盜墓者盜走,最終下落不明。
E. 康熙墓出土後的照片,康熙墓在哪裡,康熙墓被盜了嗎
景陵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的陵寢,位於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專瑞山孝東陵之東稍屬南二里許。始建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二十年(1681年)二月營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創了先葬皇後,地宮門不關閉,以待皇帝的先例。
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後、孝昭皇後一同奉安入景陵地宮,地宮門未關閉;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後奉安入景陵地宮,地宮門未關閉;
《皇朝文獻通考》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殯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於景陵地宮,掩閉地宮。
F. 康熙皇帝陵墓被盜過嗎
康熙皇帝陵墓被盜過
1945年日本投降後,當時的中國仍是動盪不安,清東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繼1928年7月孫殿英之後的第二次盜掘清東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當地一個姓張的人糾集約300餘人對景陵展開了大規模的盜掘,將塵封了200餘年的景陵地宮打開把隨葬珍寶全部盜走,康熙皇帝及四後一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宮之中,一片狼藉慘不忍睹。
景陵地宮的盜口一直「對外開放」了7年,直到1952年清東陵
成立了文物保管所,當時的工作人員,把景陵的盜洞口密封起來,但是對地宮裡面沒有做任何清理。
1995年到1996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對景陵的地面建築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繕,使景陵的地面建築基本上已經恢復歷史原貌。
景陵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的陵寢,位於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東陵之東稍南二里許。始建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二十年(1681年)二月營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創了先葬皇後,地宮門不關閉,以待皇帝的先例。
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後、孝昭皇後一同奉安入景陵地宮,地宮門未關閉;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後奉安入景陵地宮,地宮門未關閉;
《皇朝文獻通考》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殯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於景陵地宮,掩閉地宮。
《欽定大清會典卷四十二》:景陵在昌瑞山,孝東陵之東。孝誠仁皇後合葬,孝昭仁皇後、孝懿仁皇後、孝恭仁皇後祔葬,敬敏皇貴妃(雍正元年追封皇貴妃,連升兩級)從葬。
G. 康熙的陵墓安葬在哪裡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後葬於清東陵,既今天的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內葬有順治帝孝陵、孝庄的昭西陵、乾隆帝裕陵、咸豐帝定陵、同治帝惠陵,康 熙帝的陵墓為景陵。
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後,四十八位妃嬪和一位皇子,這樣的埋葬規格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
從空中看,景陵整體上呈半圓形,地位高者列前居中,地位低者居後。景陵地宮內,除了葬康熙皇帝,還有孝成仁皇後、孝昭仁皇後、孝懿仁皇後、孝恭仁皇後和敬敏皇貴妃。景陵妃園寢內葬有四十八位妃嬪和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四十八位妃嬪中,包括貴妃1人,即溫僖貴妃;妃11人,即慧妃、惠妃、宜妃、榮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順懿密妃、純裕勤妃、定妃;嬪8人,貴人10人,常在9人,答應9人。敬敏皇貴妃原本和妃嬪們葬在一起,後來移葬在景陵地宮內。景陵妃園寢正中是溫僖貴妃,景陵雙妃園寢葬撫育過乾隆的康熙妃嬪愨惠皇貴妃和惇怡皇貴妃。
景陵為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位於唐山遵化馬蘭峪清東陵昌瑞山腳下,清孝陵東約一公里處。景陵背靠昌瑞山,南望象山,峰峙山川,山水交映,可謂是景物天成,「上吉佳壤」的風水寶地。自建成後就引起了盜墓賊的覬覦。1945年日本投降後,清東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繼孫殿英之後的第二次盜掘清東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當地一個姓張的人糾集約300餘人對景陵展開了大規模的盜掘,將塵封了200餘年的景陵地宮打開,並把隨葬珍寶全部盜走,康熙皇帝及四後一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宮之中,一片狼藉慘不忍睹。
H. 康熙陵墓在哪有哪些陪葬品,被盜過嗎
位於唐山遵化馬蘭峪清東陵昌瑞山腳下,清孝陵東側1公里處。1945被盜,據說現在下雨還淹水。
I. 康熙的陵墓在哪裡發掘了嗎
約44公里,位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腳下在地面上的小盆地,面積?約40平方公里的13個短陵墓明朝皇帝和皇後的陵墓。 康熙皇帝陵墓(也稱為越王陵墓)位於清東陵,遵化境內。
J. 清朝皇帝陵墓
清朝皇帝的陵墓群有三處 : 北陵、東陵和西陵 。
1、北陵
沈陽北陵(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海蘭珠)、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後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現現在的規模。陵寢建築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2、東陵
清東陵的15座陵寢從1661年(順治十八年)首建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到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最後建成慈禧皇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為止,營建活動延續了247年。
1661年(順治十八年)入關第一帝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營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體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營建聖德神功碑亭。
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後孝誠仁皇後崩逝,開始籌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興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誠、孝昭二位皇後入葬時,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與此同時,埋葬康熙帝妃嬪的景陵妃園寢也隨著完工,成為清王朝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妃園寢。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遺命,在風水牆外,大紅門東側建造暫安奉殿。37年以後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是年農歷二月初三動工,年底建成。在孝庄文皇後的暫安奉殿建成後,康熙皇帝就在孝陵東側為孝惠章皇後興建陵寢,約於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准確年代待考)。這是清王朝營建的第一座皇後陵,開創了清代為皇後單獨建陵的先例。因位於孝陵東側,又與孝陵為同一體系,故名為「孝東陵」。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將他的萬年吉地確定在遵化境內的九鳳朝陽山,並運去了大量建築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裡「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為借口而廢之,復於河北省易縣泰寧山下另闢兆域,營建泰陵。自此才有「東陵」、「西陵」之分。
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在景陵東旁為祖母輩的康熙皇帝的愨惠、惇怡兩位皇貴太妃單獨修建了園寢,稱景陵皇貴妃園寢,俗稱雙妃陵。
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將東陵境內的勝水峪確定為自己的萬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興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慶四年)定名「裕陵」。
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妃園寢破土動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進行了擴建,增建了方城、明樓、寶城和東西配殿。
為了平衡東陵和西陵的關系,1796年(嘉慶元年)太上皇弘歷曾諭令以後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東、西兩陵分建。
道光皇帝於1821年(道光元年)在東陵境內的寶華峪營建陵寢,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妃園寢和公主園寢也隨之完工。寶華峪陵寢建成第二年因發現地宮滲水,道光帝另在西陵境內相度陵址,隨之將已建成的東陵寶華峪陵寢及妃園寢廢掉,拆運到西陵重建,於是在東陵界內留下了一片廢墟。
咸豐皇帝即位以後將陵址選定在東陵界內的平安峪。1859年(咸豐九年)破土興工。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陵工受阻。1861年(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崩逝以後,陵工才被迫加緊進行,至1866年(同治五年)完工,命名「定陵」。隨後妃園寢也相繼告竣。修建定陵時由於戰敗賠款,國庫空虛,不得已選用了寶華峪道光帝棄陵的大量舊料,建築質量大不如前。
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後和慈禧皇太後的定東陵在定陵東側二里許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時破土興工,1879年(光緒五年)同時完工。16年後,慈禧下令將自己的陵寢進行重修。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開工,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完工,歷時13個年頭。因為這兩座陵都位於定陵東側,且從屬定陵,故統稱為「定東陵」。慈安皇太後的陵單稱普祥峪定東陵;慈禧皇太後的陵單稱為菩陀峪定東陵。
同治皇帝生前未選擇陵址,在其駕崩後才倉促相度,陵址確定在東陵界內的雙山峪,定陵名為「惠陵」。1875年(光緒元年)動工,1878年(光緒四年)建成。位於惠陵西側的妃園寢也在1876年—1878年(光緒二年至四年)間建成。由於國力維艱,僅過了21年,到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竟發現隆恩殿大木構件多有傷折、糟朽現象,不得已拆掉重建。重建工程於當年(1899年)開工。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的事件,工程被迫暫停,到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才結束,歷時8年。
1928年7月,國民黨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以 「剿匪」為名策劃了一起東陵盜案,盜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後的定東陵。
1945年9月,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東陵的冀東軍區15軍分區情報隊隊長張盡忠夥同王紹義,穆樹軒、賈正國、趙國正、李樹卿、劉恩、劉繼新等人,明目張膽地開始盜竊陵寢。整個清東陵14座陵寢,157人的墓幾乎無一倖免。
1952年成立清東陵文物保護所,對陵寢進行管理。
1961年,清東陵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正式開放,供中外遊人參觀游覽。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大會上,清東陵獲得全票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3、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歷經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余緒延至民國年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里「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後,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宣統皇帝溥儀於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寶山。於1995年遷葬到清西陵的華龍皇家陵園。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