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特耳
① 西游記中唐僧的耳垂是真的嗎
假的,絕對的。演唐僧的所有東西都是假的,比如說光頭(這個不一定)
② 西遊記里的順風耳是誰什麼動物變的謝謝了
西遊記里的順風耳是道教中的守護神,順風耳是柳鬼變的。
1、神仙中的順回風耳,千里眼和答順風耳是道教中的兩位守護神,地位雖然不高,流傳卻很廣泛。
2、《封神演義》中講道,商紂王手下有兩員大將,一個叫高明,一個叫高覺。這兩個人原是棋盤山上的桃精和柳鬼,有很多妖術。子牙聞聽大喜,馬上依計而行。千里眼、順風耳一命歸天,姜子牙帶兵乘勝進軍。
(2)西遊記特耳擴展閱讀:
順風耳的解釋:
1、著名海神媽祖的部將之一,以其無遠弗屆的聽力,為媽祖偵聽世上一切,另一位名喚千里眼。
2、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所記載過的的一位天庭神祇,與千里眼齊名。
3、中國名著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也曾提到軒轅廟里奉祀千里眼與順風耳二位。
4、中國民間故事《十兄弟》中十位各自擁有特異功能的兄弟中,二兄的外號。
5、神通的一種,名為「天耳通」。
6、特異功能中常見的一種,能力擁有者可以聽到遙遠距離的聲音、微細聲音,或者人類聽力范圍(頻率由20赫茲至20000赫茲)外的機械振動,不過並不常見。
③ 西遊記中四隻耳是什麼動物
西遊記中沒有四隻耳的動物,有一個六隻耳的動物叫六耳尼猴。
④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
1、《西抄游記》其想像情節新奇襲,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2、主要人物的性格極為鮮明,小說中的人物可謂家喻戶曉。
3、小說語言流暢,雅俗共賞,讀者面最寬,老少咸宜。
4、小說主旨明確,自始至終,皆言誠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學,並無半字涉於仙佛邪淫之事。
⑤ 《西遊記》人物外貌及性格特徵
(1)孫悟空長的什麼樣子?
孫悟空究竟長的是什麼樣子?電影有電影的表現手法,電視有電視的表現手法,戲曲有戲曲的表現手法,差異是比較大的。就是我們每個人心目中的孫悟空形象,也是眾各不同的。但總的來說,一般都認為孫悟空應該是個很帥氣、很機靈、很好看的猴子。那麼,小說《西遊記》原著中的孫悟空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不妨推敲一二:
1. 身高
《西遊記》第二回:魔王見了,笑道:「你身不滿四尺,年不過三旬,手內又無兵器,怎麼大膽猖狂,要尋我見什麼上下?」魔王目測孫悟空的身高:不滿四尺。四尺,即1.33米,因此,孫悟空的個頭很矮、很小,還不到一米三。身高只在一米三的人,的確算矮。就連唐僧也說「你這個模樣,就像那小頭陀一般。」又說「你這般小小的一個人兒。」都說明孫悟空是矮小型的。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孫悟空不至於這這么矮吧,那個魔王身材高大,要是他看錯了呢?沒有看錯。又見第二十一回:那怪仔細觀看,見行者身軀鄙猥,面容贏瘦,不滿四尺。笑道:「可憐!可憐!我只道是怎麼樣扳翻不倒的好漢,原來是這般一個骷髏的病鬼!」這個地方的「不滿四尺」,是《西遊記》作者說的。可見,悟空身高不到一米三是實。孫悟空的整體形象為:矮、小、瘦三個特徵。
2. 走路姿勢
第一回,孫悟空拜菩提祖師學藝,祖師聞言暗喜道:「這等說,卻是個天地生成的,你起來走走我看。」猴王縱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兩遍。注意:孫悟空走路的姿勢是「拐呀拐」 的走。腿腳好象有問題。
第十四回,唐僧救孫悟空出來時,孫悟空沒有衣服穿。「卻說那孫行者請三藏上馬,他在前邊,背著行李,赤條條,拐步而行。」 「拐呀拐」 的走、「拐步」而行。很顯然,這些都說明老孫的雙腿不是直立的,要麼是「o形腿」,要麼是「x形腿」。究竟是哪一種呢?看第三十五回:孫悟空把銀角大王裝在葫蘆里後,要趕回去救師父,又往蓮花洞口而來。「那山上都是些窪踏不平之路,況他又是個圈盤腿,拐呀拐的走著,搖的那葫蘆里漷漷索索,響聲不絕。」很清楚:老孫是個「o形腿」。這「圈盤腿」是有標准釋義的,即:向外彎曲的畸形腿。走路時雙膝外拐,雙腳呈八字步,又叫「羅圈腿」。
3. 臉型
第二回,學藝時。原文:祖師道:「你雖然像人,卻比人少腮。」原來那猴子孤拐面,凹臉尖嘴。孤拐,指腳踝骨。或臉顴骨。轉折起伏很大,特徵非常突出。孫悟空面容贏瘦,臉上無肉,顴骨高突,尖嘴縮腮。所以是一張典型的瓜子臉。標準的猴子模樣。
《西遊記》中多次提到孫悟空是個「雷公臉」。可大家誰也沒見到過雷公究竟長的什麼樣子,所以,就只能這樣理解比較恰當:在天庭充當雷公一職的神仙們,多數是由「猴子精」擔任的。作者在塑造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時,比較有意思,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反正他把做妖怪時的孫悟空描寫成「美」猴王,又把歸正後的孫悟空寫成了「丑」和尚。
同是孫悟空一個人,為何又美又丑呢?分析原因,估計有三:
1. 做妖怪時,是從猴的角度看的,為美。歸正之後,是從人的角度看的,為丑。
2. 很重要的是穿著打扮!做妖怪時,勒索了龍王的鎖子黃金甲、藕絲步雲履、鳳翅紫金冠,穿起來當然就漂亮。而做和尚時沒衣服穿,打死猛虎,割下皮來,圍在腰間。肯定沒有名牌的黃金甲好看。
如果在大街上看到某人腰裡裹張獸皮,那肯定是件很恐怖的事!
3. 更重要的是,歸正後,相貌受到嚴重摧殘:首先,孫悟空被颳了個光頭。大家可以試想,一隻被剃成禿頂光的猴子,還能好看嗎?再者,那個緊箍咒十分厲害,書中多處講明,只要唐僧念動咒語,悟空就疼地耳紅面赤,眼脹頭昏,在地下打滾,箍兒陷在肉里有一寸來深淺,腦袋勒得似個亞腰兒葫蘆。緊箍咒可以把腦袋勒成葫蘆形,並且繼續念下去,把腦漿都能勒出來!可知孫悟空的頭骨變形該有多嚴重!
所以呢,孫悟空的相貌原本還是個正常的猴像,但自從歸正之後,就變丑了。後面描寫孫悟空容貌醜陋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西遊記》第十六回,唐僧、悟空師徒兩人到觀音院借宿時,遇到一個和尚:那和尚忽見行者相貌,有些害怕,便問:「那牽馬的是個什麼東西?」三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急,若聽見你說是什麼東西,他就惱了。他是我的徒弟。」那和尚打了個寒噤,咬著指頭道:「這般一個丑頭怪腦的,好招他做徒弟?」
(2)唐僧的長相
小說中的唐僧,絕不是歷史上的玄奘法師。所以不能用玄奘法師的畫像或塑像來衡量唐僧。在小說中,唐僧身披袈裟,手持錫杖,頭戴一頂毗盧帽。毗盧帽屬於「法冠」,一般僧人是不能戴的,只有大法師在「放焰口」儀式或重大法會上才能戴。所以,唐僧頭上的那頂帽子,就是和其他和尚最根本的區別。給大家的印象也尤為深刻。唐僧的這一身打扮,和地藏王極為相似。如今許多寺廟里都供有「地藏王菩薩」的塑像,經常會有人驚奇地問道:「呀,那個是不是唐僧啊?」不是的,那個是自願入地獄的地藏王菩薩。
《西遊記》第十二回說,「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來迎。一見他披此袈裟,執此錫杖,都道是地藏王來了。」可見,在虛構的小說故事中,也同樣有人把唐僧和地藏王混為一談。因為他們的穿著打扮,都很相似嘛。
關於唐僧的長相,作者多處反復使用「相貌軒昂」、「豐姿英偉」這兩個詞來形容。有時單用一個,有時兩個詞一起用。總之,他就是一個美男子大帥哥。長相、氣質、風度、姿態具佳。不容質疑。
第五十四回,在女兒國,那太師見長老相貌軒昂,心中暗喜道:「我國中實有造化,這個男子,卻也做得我王之夫。」然後有詳細地外貌描寫:女王閃鳳目,簇蛾眉,仔細觀看,果然一表非凡,你看他——豐姿英偉,相貌軒昂。齒白如銀砌,唇紅口四方。頂平額闊天倉滿,目秀眉清地閣長。兩耳有輪真傑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好個妙齡聰俊風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女王看到那心歡意美之處,不覺淫情汲汲,愛欲恣恣,展放櫻桃小口,呼道:「大唐御弟,還不來占鳳乘鸞也?」三藏聞言,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
第八十回,也有詳細地外貌描寫:那喇嘛和尚,走出門來,看見三藏眉清目秀,額闊頂平,耳垂肩,手過膝,好似羅漢臨凡,十分俊雅。他走上前扯住,滿面笑唏唏的與他捻手捻腳,摸他鼻子,揪他耳雜,以示親近之意。
這兩處外貌描寫,有許多詞彙都是古代「相術」中的術語,唐僧的長相,應該是上等的品相。在古代,作為一個領導、一個頭頭,要是沒有一張好的臉,將是一件十分郁悶的事。唐僧不僅長的十分俊雅,而且還有三個極為顯著的固有特徵:白、胖、嫩。
1. 白。
有朋友說,唐僧是個趕路的僧人,不應該白凈,應該是曬的黝黑才對。不是的。觀音並沒有給他規定時間期限,所以他趕路極少。本只需兩三年的路程,他卻走了十四年,而被妖怪困住的時間,最長的也不會超過一個月。公費旅遊一般,當然白白凈凈的。
第六十八回,那太監道:「我頭前見個白面胖和尚,徑奔朝門而去,想就是你師父?」八戒道:「正是,正是。」
第七十三回,眾怪道:「四個和尚,內有一個白面胖的……」看到了嗎?西遊記快結束了,唐僧師父始終是「白面胖」的。
2. 胖。
一般來說,胖的原因有先天、後天兩種。先天胖因:爹媽都胖,有70%的遺傳可能,爹媽一人胖,有50%的遺傳可能。後天胖因:當人體吸收的能量大於消耗的能量時,只要假以時日,就一定會胖。唐僧騎馬而行,悟空化齋,八戒挑擔,他自己基本上沒有出過什麼力。吸收的能量始終大於消耗的能量,當然就胖了。但唐僧絕對不是個肥肥。否則和上面的「十分俊雅」不符。我們隨便進入一座寺廟,上面供的那些樂哈哈的神仙們,基本上都是肥頭大耳神。唐僧應該還不至於如此, 要清秀得多。
3. 嫩。
第八十回,三藏道:「我是老實話。」和尚道:「那東土到西天,有多少路程!路上有山,山中有洞,洞內有精。象你這個單身,又生得嬌嫩,哪裡象個取經的!」可見,取經快要結束了,唐僧依然是「皮肉嬌嫩」。第二十八回,唐僧撞著黃袍怪了。那妖魔,他的靈性著實是強大,撐開著一雙金睛鬼眼,叫聲:「小的們,你看門外是什麼人!」一個小妖就伸頭望門外一看,看見是個光頭的長老,連忙跑將進去,報道:「大王,外面是個和尚哩,團頭大面,兩耳垂肩,嫩刮刮的一身肉,細嬌嬌的一張皮,且是好個和尚!」
唐僧的特徵,就是白、胖、嫩。否則就不是唐僧了。
(3)豬八戒究竟長的什麼樣子?
在取經隊伍的各個成員中,豬八戒的塊頭為最大。豬八戒的身高有多少尺寸,比較含糊,但可以肯定:要麼比沙僧高些,要麼和沙僧差不多高,總之不會明顯的比老沙矮。而老沙則是標準的大個子。由於豬八戒「身粗肚大」,十分渾實,就會明顯的覺得他的塊頭要比沙僧大些。
見《西遊記》第七十三回:道士連忙雙手拿一個紅棗兒茶鍾奉與唐僧。他見八戒身軀大,就認做大徒弟,沙僧認做二徒弟,見行者身量小,認做三徒弟。由此可知,豬八戒的塊頭在三個徒弟中是最大的。
豬八戒的形象,一直都很招人喜歡,無論哪個版本的影視劇怎麼惡搞他,也一樣的還是很招人喜歡。少有說不是的。那麼,這個豬頭人身的傢伙,究竟長著一張什麼樣的面孔呢?我們還是以小說《西遊記》原著為准來看。
《西遊記》第八回說他生得凶險,但見他——卷臟蓮蓬吊搭嘴,耳如蒲扇顯金睛。獠牙鋒利如鋼銼,長嘴張開似火盆。
1、鼻---豬八戒的鼻子很有特色,像個「蓮蓬」似的,並且還略略向上捲起。這是所有豬子的共性。第三十二回,豬八戒巡山睡覺,孫悟空變個啄木鳥將他啄出血來。獃子咬牙罵道:「我曉得了,他一定不認我是個人,只把我嘴當一段黑朽枯爛的樹,內中生了蟲,尋蟲兒吃的,將我啄了這一下也,等我把嘴揣在懷里睡罷。」
2. 嘴---「卷臟蓮蓬吊搭嘴」,請注意,老豬應該是個吊嘴,上嘴唇肉厚、下垂。一般大型猛犬(獒類)中多有吊嘴者。凡吊嘴的動物,不一定就真的狠,但外貌看上去一定凶惡。
3. 耳---豬八戒的耳朵也很有特色,不僅大的像蒲扇,而且還可以轉動,可以直立。第二十回,八戒道:「不瞞師父說,老豬自從跟了你,這些時俊了許多哩。若象往常在高老莊走時,把嘴朝前一掬,把耳兩頭一擺,常嚇殺二三十人哩。」耳朵是很靈活的。
第九十四回,國王聽言,膽戰心驚,不敢觀覷。這獃子越弄精神,搖著頭,掬著嘴,撐起耳朵呵呵大笑。三藏又怕驚駕,即叱道:「八戒收斂!」方才叉手拱立,假扭斯文。由此可見,豬八戒的兩個大耳朵是可以撐起來的,就像狼狗的豎耳一般。
4. 獠牙--- 「獠牙鋒利如鋼銼」,這一點很重要,豬八戒是有獠牙的!這個是「野豬」特徵!兩個獠牙露在外面是很嚇人的。如鋼銼一般,很鋒利的。
5. 舌--- 「長嘴張開似火盆」,舌大,鮮紅,張開就是血盆大口。
因此,豬八戒的外貌是非常丑的。當走到有人家的地方,孫悟空就會叫他收起嘴臉。
第二十回,行者笑道:「獃子不要亂說,把那丑也收拾起些。」三藏道:「你看悟空說的話!相貌是生成的,你教他怎麼收拾?」行者道:「把那個耙子嘴,揣在懷里,莫拿出來;把那蒲扇耳,貼在後面,不要搖動,這就是收拾了。」那八戒真個把嘴揣了,把耳貼了,拱著頭,立於左右。又當需要豬八戒的丑態時,孫悟空便會叫他拿出嘴臉。在女兒國,被一群女人圍住不能前行時,行者道:「獃子,莫胡談,拿出舊嘴臉便是。」八戒真個把頭搖上兩搖,豎起一雙蒲扇耳,扭動蓮蓬吊搭唇,發一聲喊,把那些婦女們唬得跌跌爬爬。原著中的豬八戒,應該是一個「野豬精」的形象,黑皺皺的。並不是電視上放的家豬模樣,又白又光溜。這至少有三處為證:
1. 豬八戒的丈人高老頭說的是:「初來時,是一條黑胖漢,後來就變做一個長嘴大耳朵的獃子,腦後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象個豬的模樣。」
2. 唐僧說的是:「我那大徒弟姓豬,法名悟能八戒,他生得長嘴獠牙,剛鬃扇耳,身粗肚大,行路生風。」
3. 孫悟空說的是:「他本是天蓬元帥臨凡,只因錯投了胎,嘴臉象一個野豬模樣。」這「腦後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 長嘴獠牙」、「野豬模樣」,等等,就足夠了,這足以說明豬八戒是個典型的野豬精的樣子。而不像是家豬。野豬與家豬最大的區別就是:有獠牙,有鬃毛,皮更厚,肉更糙。豬八戒全部具備
以上野豬特徵。長相明矣。
注意,我們僅僅只能知道豬八戒的「外貌特徵」是個標準的「野豬模樣」,但模樣終歸只是模樣。因為豬八戒在第一次見到菩薩時,他自己說的是:菩薩,我不是野豬。(見第八回)
(4) 說說沙和尚
沙和尚的長相,乃是一個凶神惡煞的模樣。《西遊記》第八回,觀音菩薩路過流沙河時,那河中潑剌一聲響喨,水波里跳出一個妖魔來,十分丑惡。他生得——
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長不長,短不短,赤腳筋軀。眼光閃爍,好似灶底雙燈;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缽。獠牙撐劍刃,紅發亂蓬鬆。一聲叱吒如雷吼,兩腳奔波似滾風。
沙和尚的兩個特徵:晦氣色臉、紅頭發。出家之後,紅頭發就被剃去了,成了光頭。他的駱孔雖然是「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但總的來說一定是很黑的。可能和豬八戒差不多,甚至也有可能比老豬更黑。因為在豬八戒與沙和尚的對話中,豬八戒說過這樣一句話:「你這黑子不知趣」。可見沙僧也是夠黑的。
《西遊記》第二十九回,唐僧向寶象國國王介紹時,有詳細的沙僧外貌描寫: 「第二個徒弟姓沙,法名悟凈和尚,他生得身長丈二,臂闊三停,臉如藍靛,口似血盆,眼光閃灼,牙齒排釘。」
1. 臉---臉是藍靛色的臉,藍的發黑。
2. 口---口是血盆大口。「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缽」。這個主要是因為沙僧的個子太大了。在同等比例下,口必然就顯得大。
3. 眼---眼睛大的像兩盞燈。「眼光閃爍,好似灶底雙燈」。
4. 牙---「獠牙撐劍刃」,牙齒如排釘。可見沙僧的牙齒是很恐怖的。
這是一個典型的凶神模樣。去年英國版的西遊記北京奧運宣傳片中,沙和尚與孫悟空的外貌都不符合國人的審美習慣,但他只是惡搞了86版的電視劇,其實與原著還是比較接近的。注意原著中沙和尚的身高是:一丈二。一丈二,約合今4米。這個身高是西遊記中少有的幾個大個子之一,他是孫悟空身高的三倍(以上)。在西遊記的正神中,應該是如來佛的個子最大。如來佛是「丈六金身」,身高有一丈六,而沙和尚就有一丈二,可見其個頭不小。沙和尚不僅個子大,而且食量大。大家都知道豬八戒的食量大,卻很少有人知道沙和尚的食量也相當大。豬八戒雖然會吃,但「喜得還吃齋素」, 沙和尚就不一樣了,沙和尚是要吃葷的,他是專業的只吃人。
《西遊記》第八回說沙僧吃人:「沒奈何,飢寒難忍。三二日間,出波濤尋一個行人食用。」第二十二回又說沙僧是「久占流沙界吃人精」。沙和尚為什麼要吃人呢?因為流沙河沒有食物吃,不吃人就沒吃的。由此看來,神仙不吃東西是不行的,可能也和凡人一樣,會餓死的。仔細看:「三二日間,出波濤尋一個行人食用」。一個行人,按輕的算,少說也有100斤重。他三二日就吃一個。平均每天要吃40斤重以上的人肉。就這樣,還吃不飽,「沒奈何,飢寒難忍。」那麼,可以肯定的說,沙和尚的食量,每天不能少於40斤。少於了這個數,就不能供應身體的正常消耗,也就不能進行正常的工作。有的朋友可能會懷疑我的這個推算是不是太過於機械了,照我這個說法,難道沙和尚比那個豬八戒還要吃得多?是的,沙和尚的食量就是比豬八戒還要大。這是有依據的。一個人的食物攝入量應該是和他的排泄量成一定比例的。下面,我們來看第四十五回:
車遲國,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假變三清偷吃供品時,三個國師來向他們討要「聖水」。孫悟空就出點子,一人撒一泡尿給他們喝。虎力大仙愛強,就抬一口大缸放在殿上;鹿力大仙端一砂盆安在供桌之上;羊力大仙把花瓶摘了花,移在中間。請注意容器的大小:大缸是「抬」的,至少要兩個人才能叫抬。砂盆是「端」的,只要一個人就夠了。那行者立將起來,掀著虎皮裙,撒了一花瓶臊溺。……那獃子揭衣服,忽喇喇,就似呂梁洪倒下坂來,沙沙的溺了一砂盆,沙和尚卻也撒了半缸,依舊整衣端坐在上道:「小仙領聖水。」
看到他們三人的排泄量了嗎?孫悟空是一「花瓶」,豬八戒是一「砂盆」,沙和尚則是「半缸」!沙和尚的食量其實要比那個獃子大的多!後來歸正了,沙和尚就不再吃人了。也吃素。可這點素又怎麼能夠填飽他的肚子?!豬八戒有句名言:「依著官法打殺,依著佛法餓殺。」
所以,豬八戒不老實,一直都不肯依著佛法,當然就餓的好一些。沙和尚比較老實,一歸正就依著佛法了,當然就餓的奄奄一息,從加入取經隊伍起,沙和尚就一直是在度命。許多人很奇怪,沙和尚也有武藝啊,他咋就不打妖怪呢?咋就不挑擔子呢?咋就老是空起兩個手走呢?原因就在這兒,已經餓壞了。他根本就沒有力氣了,有武藝也施展不出來了,所以很容易被妖怪們捉住。
西遊記告訴我們, 成功的法則主要有三:
1. 能力
西遊記展示給我們的是: 成功, 不僅需要手段, 而且還要不擇手段。當然, 老君、如來、觀音的手段太高, 不是我們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過, 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我們還是可以學的。你是精英, 就學孫悟空, 你是賣苦力的就學豬八戒, 既不是精英, 又不肯賣苦力, 你可以學沙和尚緊跟著有望成功的團隊。總之, 有什麼長處, 使什麼長處。
2. 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 還有兩個意思相近的詞: 一個叫互助, 一個叫勾結。其實是一樣的, 請大家注意, 這些感性認識的詞彙僅僅只是生動形象而已, 沒什麼實際意義的。唐僧靠徒弟保護,徒弟靠唐僧解脫,彼此扶持, 兩不相謝。合作得以成功。如來靠取經團隊, 傳經得以成功, 取經團隊得如來封授得以成功。成功是互利的, 現在的說法叫:雙贏。
3. 堅持
成功, 是由若干個因素構成的, 其中, 最為重要的一點, 就是堅持。要做成任何一件事, 至少有個必要時間, 取經的必要時間是兩三年, 那麼, 無論如何在兩三年之內是難於完成的。在成功的過程中, 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 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 兩三年時間就夠了, 那麼, 有阻力呢? 有強大的阻力呢? 需要多長時間? 這就是不確定的了。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 結果卻用了14年, 這14年他一直堅持著, 其中的任意一個時候, 他只要一放棄, 就徹底的失敗了。
西遊記中的如來佛也是一樣, 他欲傳經東土, 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 他還在堅持, 只到唐僧這一次, 傳經才成功, 假如這一次又失敗了咋辦? 那就再來一次!沒有什麼高深的秘訣, 就是一個「持」字, 很簡單, 真做起來, 靠的不是知識多少, 不是能力大小, 靠的是無盡的毅力! 無論你看多少成功的妙招, 都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 沒有那麼多成功的規定, 沒有那麼多成功的定律, 就是一個「持」字, 不要輕易放棄。
只要你一放棄, 等於你又要重新再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過去失敗的經歷, 是不是因為主動放棄導致的? 再想一下曾經成功了的經歷, 是不是也有著不可避免的困難與阻力? 這些困難與阻力在你成功後再來看, 真的就是如夢幻泡影。究竟要熬到什麼時候, 才能成功? 誰都不能給你打保票, 因為這永遠都是一個不確定的未知數, 你只有堅持堅持再堅持, 終有成功之一日。
⑥ 西遊記所有人物性格特點,所有!!
1、孫悟空:桀驁不馴,勇敢機智,神通廣大,百折不撓,敢作敢當,嫉惡如仇。
孫悟空他天資聰敏,思想跟行動都敏捷如風,學得一身高強的法術,吹一口氣,就能夠七十二變,並且有法寶金箍棒,縮小如針,放大如銅棒,筋斗雲一駕,就能夠上天下地。
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頑皮,愛作弄。他故意叫豬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則變作小蟲,暗中監視愛偷懶的八戒。可見他心思細密和不減頑皮的本性。
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鬧海龍王,二鬧地獄府,三鬧天宮,並且還和佛祖打賭。由此可見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
2、唐僧:誠實善良,一心向佛,慈祥,膽小怕事,迂腐,鑒別能力差。
雖然是以取經為責任的師父,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儒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人。他為人雖然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反而屢屢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後,才大喊:「悟空,救我!」
3、豬八戒:好吃懶做,見識短淺,愛搬弄是非。忠勇善良,戰斗勇猛,知錯就改,淳樸憨厚。
豬八戒雖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夠三十六變,和悟空相比較就顯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來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邊挑撥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貪吃懶惰,又重視物質享受,遇到困難他就喊散夥,無法堅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銀的誘惑,幾乎拋下其他人而中斷修行之路。
沒想到那卻是菩薩化身來考驗他的。這些出乖露醜的行為,在吳承恩筆下寫來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諷。而豬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醜笑料當中,給予讀者對人性貪欲的省思。
4、沙僧:肯吃苦,憨厚老實,沒有主見。
沙僧比較憨厚,忠心耿耿, 他不像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像八戒那樣花痴不改,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從不左顧右盼,謹守佛門戒
⑦ 《西遊記》藝術特色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
1、塑造的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氣,又有人氣,仙氣,這些是融為一體的。
舉幾個例子,比如孫悟空這個形象,他一出生就具有仙氣,他是花果山的一個仙石。里頭含了仙胎,迎風化為石猴。
一出生就會走路爬行,兩眼露金光,射沖斗府,驚動了上天,從這些描寫就能看出仙氣。但同時他又具有魔氣。
2、巧妙結合故事情節,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充分深刻顯示人物復雜內心世界,突出刻劃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斗爭越復雜,人物內心展現就越充分。作者用瑰麗的、幻想翅膀把我們帶入一個又一個的神仙洞府,帶到深山惡水中,展開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鬥,在這種斗爭中描寫雙方,來塑造人物形象。
3、用幽默、諷刺的手法來抨擊現實,增添了故事情趣。
《西遊記》書中幽默、諷刺的手法處處都見,所以胡適當年說它「游戲筆墨」。我們看孫悟空,既是個英雄,又很幽默,他不顯得古板,而是跟誰都詼諧,開玩笑。
到天宮見到玉帝,求人辦事,也是唱個喏便走,不是很有禮貌,而且如果他的要求沒被滿足,就折騰,玉帝也怕他。他去借丹,太上老君說不借。
他說,那好,你說不借那就好,可就別怪我了。太上老君害怕,趕緊掏出一粒丹給他了。因為太上老君知道不給這一粒丹,說不定多少粒丹都沒有了。孫悟空這種說話的方式很幽默的
4、用生動貼切的對話,來突出人物性格。
如孫悟空脾氣比較急,急猴子嘛,有時又急功好利,喜歡聽人說些奉承話。所以豬八戒幾次都用話擠兌他。孫悟空被攆走,但豬八戒用言語一激將,又回來了,最後把師父從黃袍怪那救了出來。
5、小說雖然是長篇巨作,但是卻是由許許多多的短篇小故事連綴而成。
鄭振鐸曾說,這個組織象是個蚯蚓似的,每節都能獨立,砍去其一節一環,仍可以生存。所謂八十一難,細細琢磨,完整的故事也就四十幾個。
作者就是通過這樣既聯系又獨立的四十幾個小故事組成了五光十色的西行歷險圖,構置出它藝術大廈的長廊,讓人目不暇給。
(7)西遊記特耳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吳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朝代。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與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
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集團內部矛盾不斷激化,並日趨尖銳;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
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
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像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
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
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西遊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
作者介紹:
吳承恩(1500年—約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吾淮才士。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人(現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提出《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學者吳玉搢,吳玉搢在《山陽志遺》中介紹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吾淮才士」。
「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吳承恩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
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2004年,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政府決定在山上茶庵處建立了吳承恩紀念館和在山下山門處建樹其石雕座像,用來紀念他。
⑧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專的藝術想像面屬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 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確如此。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託了作者的理想。 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
⑨ 西遊記里有幾個女人耳環與鼻環相連的是什麼東西
那是鼻飾來的一部分,屬於印度源流行的一種女性飾品。
鼻飾,包括鼻環、鼻釘等等。最初,這種東西從阿拉伯國家傳到印度,其本意是指人們穿過牲口鼻孔拴上的牽牲口繩,表示對牲口絕對的「所有權」。想不到,其中的象徵意義被印度男人充分利用,他們迅速給女人們拴上了鼻飾。如今,鼻環、鼻釘,已成為印度婦女婚否的標志。
印度女子的「鼻飾」和「耳飾」極富民族特色。根據當地風俗,未婚少女和已婚女子,佩戴這兩種首飾,說法也截然不同。
未出嫁的少女,一般不戴鼻飾。只在出嫁時,才鄭重地佩戴。
已婚婦女,必須在鼻翼上穿孔,戴上貴重的金質鑲寶鼻環,有的還用金鏈將鼻環與耳環相連,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面飾。
印度北部地區,新娘佩戴金鼻環,並用一條精美的金鏈連接,金鏈的另一端掛在耳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