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游記
A. 名人名篇游記
酈道元《水經注》——不親自沿《水經》記述來走走看看,是不會寫這么好的。
唐僧,由辨機執筆,《大唐西域記》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游記》
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陸游《入蜀記》
斯德《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斯諾是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他不帶任何政治偏見和黨派色彩,通過親自采訪所得的第一手資料,撰寫了轟動世界輿論的《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得到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
B. 名人寫的游記250字左右
葉聖陶游記散文,感受名家風采
寫在前面
1、僥悻萬分的竟然是晴朗的正午的離別。「一切都安適了,上岸回去吧,快要到開行的時刻了。」似乎很勇敢地說了出來,其實呢,處此境地,就不得不說這樣的話。但也是全不出於本心。梨與香蕉已經買來給我了,話是沒有什麼可說了,夫役的擾攘,小艙的鬱蒸,又不是什麼足以賞心的,默默地擠在一起,徒然把無形的凄心的網織得更密罷了,何如早點兒就別了呢?
不可自解的是卻要送到船欄邊,而且不止於此,還要走下扶梯送到岸上。自己不是快要起程的旅客么?竟然充起主人來。主人送了客,回頭踱進自己的屋子,看見自己的人。可是現在──現在的回頭呢?
2、起初以為一出吳淞口便是蒼茫無際的海天,山頭似的波浪打到船上來,散為裂帛與拋珠,所以只是靠著船欄等著。誰知出了口還是似盡又來的沙灘,還是一抹連綿的青山,水依然這么平,船依然這么穩。若說眼界,未必開闊了多少,卻覺空虛了好些;若說趣味,也不過與乘內河小汽輪一樣。於是失望地回到艙里,爬上上層自己的鋪位,只好看書消遣。下層那位先生早已有時而猝發的的鼾聲了。
實在沒有看多少頁書,不知怎麼也朦朧起來了。只有用這朦朧二字最確切,因為並不是睡著,汽機的聲音和船身的微盪,我都能夠覺知,但僅僅是覺知,再沒有一點思想一毫情緒。這朦朧彷彿劇烈的醉,過了今夜,又是明朝,只是不醒,除了必要坐起來幾回,如吃些餅干牛肉香蕉之類,也就任其自然──連續地朦朧著。
這不是搖籃里的生活么?嬰兒時的經驗固然無從回憶,但是這樣只有覺知而沒有思想沒有情緒,該有點兒相像吧。自然,所謂離思也暫時給假了。
3、書室的窗外,只隔一片草場,閑閑地流著閩江。彼岸的山綿延重疊,有時露出青翠的新妝,有時披上輕薄的霧帔,有時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好些雲,卻與山通起家來,於是更見得那些山鬱郁然有奇觀了。窗外這草場差不多是幾十頭羊與十條牛的領土,看守羊群的人似乎不主張放任主義的,他的部民才吃了一頓,立即用竹竿驅策著,叫它們回去。時時聽得彷彿有幾個人在那裡割草的聲音,便想到這十頭牛特別自由,還是在場中游散。天天喝的就是它們的奶,又白又濃又香,真是無上的恩惠。
卧室的窗對著山麓,望去有裸露的黑石,有矮矮的松林,有泉水沖過的澗道。間或有一兩個人在山頂上樵採,形體藐小極了,看他們在那裡運動著,便約略聽得微茫的乾草瑟瑟的聲響。這彷彿是古代的幽人的境界,在什麼詩篇什麼畫幅里邊遇見過的。暫時充當古代的幽人,當然有些新鮮的滋味。
4、月亮還在山的那邊,仰望山谷,蒼蒼的,暗暗的,更見得深郁。一陣風起,總是銳利的一聲呼嘯一般,接著便是一派松濤。忽然憶起童年的情景來:那一回與同學們遠足天平山,就在高義園借宿,稻草襯著褥子,橫橫豎豎地躺在地上。半夜裡醒來了,一點兒光都沒有,只聽得洪流奔放似的聲音,這聲音差不多把一切包裹起來了;身體頗覺寒冷,因而把被頭裹得更緊些。從此再也不想睡,直到天明,只是細辨那喧而彌靜靜而彌旨的滋味。三十年來,所謂山居就只有這么一回。而現在又聽到這聲音了,雖然沒有那夜那麼宏大,但是往後的風信正多,且將常常更甚地聽到呢。只不知童年的那種欣賞的心情能夠永永持續否……
這里有秋蟲,有很多的秋蟲,沒有秋蟲的地方究竟是該詛咒的例外。躺在床上聽聽,真是奇妙的合奏,有時很繁碎,有時很凝集,而總覺得恰合剛好,足以娛耳。中間有一種不知名的蟲,它們的聲音響亮而曼長,像是弦樂,而且引起人家一種想像,彷彿見到一位樂人在那裡徐按慢抽地演奏。
C. 名家游記散文
豐子愷:《山中避雨》
前天同了兩女孩到西湖山中遊玩,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廟,廟門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開小茶店而帶賣香煙的。我們趨之如歸。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但在這時候,即使兩角錢一壺,我們也不嫌貴了。
茶越沖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謂「山色空濛雨亦奇」,我於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然而兩個女孩子不解這種趣味,她們坐在這小茶店裡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悶萬狀。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為她們說明,也不願使她們「大人化」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門口拉胡琴。除雨聲外,這是我們當時所聞的唯一的聲音。拉的是《梅花三弄》,雖然聲音摸得不大正確,拍子還拉得不錯。這好像是因為顧客稀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機作廣告的。可惜他拉了一會就罷,使我們所聞的只是嘈雜而冗長的雨聲。為了安慰兩個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氣地把胡琴遞給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兩個女孩很歡喜。「你會拉的?你會拉的?」我就拉給她們看。手法雖生,音階還摸得准。因為我小時候曾經請我家鄰近的柴主人阿慶教過《梅花三弄》,又請對面弄內一個裁縫司務大漢教過胡琴上的工尺。阿慶的教法很特別,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給你聽,卻不教你工尺的曲譜。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對他的拉奏望洋興嘆,始終學他不來。後來知道大漢識字,就請教他。他把小工調、正工調的音階位置寫了一張紙給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門。現在所以能夠摸出正確的音階者,一半由於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經驗,一半仍是根基於大漢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裡的雨窗下,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
兩女孩和著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賣唱的,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一個女孩唱著《漁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著她拉,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我曾經吃過七八年音樂教師飯,曾經用鋼琴伴奏過混聲四部合唱.但是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兩部空黃包車拉過,被我們雇定了。我付了茶錢,還了胡琴,辭別三家村的青年們,坐上車子。油布遮蓋我面前,看不見雨景。我回味剛才的經驗,覺得胡琴這種樂器很有意思。
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製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用呢?胡琴只要兩三角錢一把,雖然音域沒有小提琴之廣,也盡夠演奏尋常小曲。雖然音色不比小提琴優美,裝配得法,其發音也還可聽。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裡有之,裁縫店裡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裡有之。
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般流行於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
我離去三家村時,村裡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表示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曾經搪塞他們說:「下星期再來!」其實恐怕我此生不會再到這三家村裡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裡的青年對於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於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語雲:「樂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證了。
1935年秋日作。
D. 名人游記(一篇)
不知道古文行不行,不是白話文,你可以去找《徐霞客游記》 比如裡面有》、《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
我舉其中一篇為例。《滇游日記》
原文
忽見層崖之上,有洞東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後,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堅,踐之輒隕,攀之亦隕,間得一稍粘者,綳足掛指,如平帖於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無援欲下亦無地生平所歷危境無逾此者。久之,先試得其兩手兩足四處不摧之石,然後懸空移一手,隨懸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後懸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墜;又手足無力欲自墜,久之,幸攀而上。……
[編輯本段]譯文
突然發現層層懸崖的上面,有個洞口朝東的山洞,我抬著頭攀岩上去。(懸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後,土崖太陡峭擱不下腳,用手抓著草根向上攀登。不一會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虧到了石崖地帶;但是石頭也不結實,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爾能找到一個稍微牢固的石頭,綳緊了腳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貼在崖壁上,不能動一步,想往上沒有援助想往下也沒有地方,是我生平經歷的最危險的境地。過了好長時間,先試著找到兩手兩腳周圍牢固的石頭,然後身體懸空挪動一隻手,隨即再懸空挪動一隻腳,一隻手一隻腳抓牢以後,然後又懸空挪動另一隻手另一隻腳,幸虧石頭沒有掉落;手腳又感到沒有力氣幾乎我自己掉下去,很長時間,幸好爬上去了。……http://ke..com/view/40160.htm?fr=ala0_1_1
這些都是超有名的把?
E. 關於名人游歷故事
《馬可波羅游記》為記錄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的東方旅行的著作,由馬可波羅在1298年到1299年熱那亞監獄中口述,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記錄完成。在該書中,馬可波羅稱中國北方為契丹(Cathay),南方為蠻子(Manji)。該游記是印刷術時代以前少見的流行之作,在馬可波羅的有生之年,該書被翻譯為很多歐洲語言,但原始抄本已經遺失。
1903年梁啟超應美洲保皇會邀請赴美洲游歷,先後抵達溫哥華、紐約、波士頓、華盛頓、費城、匹茲堡、聖路易、芝加哥、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後經溫哥華前往日本橫濱,此次游歷長達八個月,在華盛頓期間還拜會了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和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返日後撰《新大陸游記》刊登於《新民叢報》;是年,《飲冰室文集》第一次結集出版。1904年清政府特赦戊戌黨籍,但康有為、梁啟超二人仍未寬免。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命樊守義隨同法國傳教士艾若瑟出使羅馬教廷,澄清中國禮儀之爭。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隨艾若瑟東還,途中艾若瑟不幸在好望角舟中病故,樊守義獨自歸國,六月十三日抵達廣州,九月十一日奉詔到熱河,叩見康熙帝。康熙六十年(1721年),樊守義將他在歐洲十二年多的見聞,撰寫成《身見錄》。
F. 名人游記150字左右
蘭亭,一直因王羲之的書法名作《蘭亭序》而名聞海內外。今年的國慶節,我終於有機會前去游覽一番。
來到蘭亭,只見四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真是美不勝收!進入景區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四角碑亭,碑亭中間豎著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鐫刻著兩個大字:「蘭亭」。據說,這兩字還是清朝康熙皇帝寫的呢!
繞過了石碑亭,前面便是大名鼎鼎的「鵝池」了。鵝池裡當然少不了鵝。七八隻大白鵝神態各異,有的在悠閑地戲水;有的正閉著眼睛曬太陽;還有的在爭搶遊人投下的食物……有趣極了。鵝池邊上也有一塊石碑,上書「鵝池」二字。看了石碑邊的介紹,才知道這兩個字還真不簡單,這可是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合作完成的書法作品呢!簡介上還詳細說明了王羲之愛鵝、養鵝、觀察鵝、最終把領悟到的心得和書法完美融合的小故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穿過鵝池,就來到了蘭亭最著名的景點——「曲水流觴」!相傳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王羲之和一群好朋友來到蘭亭,沿小溪而坐,讓侍女把倒滿酒的酒杯放入小溪中,讓它順流而下,酒杯在誰的面前停下,誰就把酒喝掉,再作詩一首,故而成就了一件千古雅事,王羲之也為此事作了一篇序來紀念,這篇序正是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走過「曲水流觴」,迎面是一座祠堂——右軍祠,裡面是迴廊形的建築,剛好把墨池圍在了中間。墨池的頂端是王羲之的雕像。迴廊的四周還掛滿了歷代名家大師臨摹的《蘭亭序》。
參觀了右軍祠,我們來到了一個高大的檯子前。檯子上有一個亭子,中間一塊碑巨大無比,聽爸爸講,這個碑大有來頭——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書的《蘭亭序》,背面是乾隆皇帝游蘭亭時作的《蘭亭即事詩》,所以這一座亭就叫做「御碑亭」。
從御碑亭出來後,我們又參觀了蘭亭書法博物館和硯瓷博物館,再一次領略了我們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遊玩過蘭亭,我一直都有種依依不捨的感覺。這里雖然地方不大,景點也不多,但這里的每一個地方都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用心感悟。
G. 名人寫的游記都有哪些【題目】
劉鶚《老殘游記》
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朱自清《溫州的蹤跡》
喬納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
這些游記語句優美,情節很有趣。我個人覺得都很不錯,希望你能喜歡o(∩_∩)o...
H. 有什麼名人游記
《徐霞客游記》我只知道這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