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

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

發布時間: 2021-01-02 14:10:03

『壹』 對於人大代表建議重建圓明園一事,國家文物局有何表示

第二,支持北京市加強圓明園文化價值傳播,採用數字化等虛擬方式再現圓明園昔日盛景,並結合考古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眾考古活動,宣傳、普及圓明園遺址核心價值內涵,正確認識圓明園遺址所反映的近代中國災難深重的歷史事實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充分發揮圓明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遺產展示窗口作用。

圓明園所具有的愛國主義價值,並不在於其曾經的奢華景觀,而是其在揮霍無度的建成之後,卻又被野蠻破壞的悲劇結局。保存現有斷壁殘垣的現狀,所能給予的反思價值,可能要遠大於再重建一座圓明園。在重建圓明園所反映的偏頗歷史觀之外,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動輒以大興土木展現所謂文化意義的思維。

『貳』 圓明園現在的狀況

有獎勵
圓明園現在的狀況
我來答有獎勵
葉子隨風了
LV.2 2011-11-07聊聊

改革開放前,圓明園的遺址,回部分已被開答墾為農田,古樹砍伐殆盡,湖水乾涸,房基被挖,民房日漸增多,致使圓明園地形大為改觀。
1983年,宋慶齡及社會各界人士發起倡議,建議加強保護、整修,保護為遺址。2000年9月,北京市政府、國家文物局批准通過《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經過20多年的努力,至2004年9月,圓明園整治一期工程勝利竣工,政府累計投資4億元人民幣,搬遷了園內615戶居民和13家駐園單位,整治面積達60萬平方米。
正在展開的二期整治工程,主要整理圓明園部分山形水系,整治面積將達百萬平方米,預計在2006年年底完成。圓明園遺址保護和發展工作將本著:「積極搶救,妥善保護,科學整修,有效利用」方針,保持其遺址特色、古典園林特色和歷史文化特色,充分發揮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中國圓明園學會正加強對圓明園歷史、文化、科學、藝術遺產的研究和整理,吸取名園設計手法、建園的豐富經驗,總結民族造園學的精華,以保存民族文化遺產,造福子孫後代,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叄』 圓明園的位置和構造

1.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2.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

3.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

4.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萬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5.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搶掠文物,焚燒,同治帝時欲修復,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6.圓明園在清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7.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西路28號
中文名稱
圓明園
外文名稱
Old Summer Palace理位置
北京西北郊區,海淀區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性氣候
佔地面積
5200餘畝,方圓20里

8.選址造園
17世紀中葉,滿族奪取中原政權,建立了清朝,由於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前在東北過著漁獵和農耕生活,氣候涼爽。入關後,他們對北京乾燥炎熱的氣候不適應,特別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發生過火災後,為了防火,砌了高高的宮牆。

9. 皇宮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溝水流過於平緩,幾乎成了死水,這使得皇帝們有些厭倦深囿高牆的宮廷生活,於是,從康熙初年,便開始修建園林,這種修建工程延續了二百多年。

10.

圓明園
北京的西郊,有連綿不斷的西山秀峰:玉泉山、萬壽山、萬泉庄、北海等多種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窪處匯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東順山勢注入昆明湖,成為西郊最大的水面。這里開墾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風景區。早在遼代時,帝王就在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宮,到了明代,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遊人,於是一些達官貴人就占據田園營建別墅,大片土地被一塊塊佔去。到了萬曆年間,皇親武清侯李偉在這里大興土木,首先建造了規模宏偉,號稱「京國第一名園」的清華園(故址在北京大學西牆外)。嗣後米萬鍾又在清華園東牆外導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麗的「勺園」,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曠郊野,出現了亭台樓榭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成為京郊名噪一時的園林薈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樣看中了西郊這塊絕好的造園之地。開始大規模地興建園林。

11.圓明園的位置在掛甲屯的北面,距暢春園約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學的北邊,清華大學以西。康熙時的圓明園,裡面有前湖、後湖等,其內建有「牡丹台」、「天然圖畫」等園景。當時圓明園還是一座藩賜園,規模不能超過皇帝的暢春園,所以建景不多,名聲也不大。可後來隨著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盛世的到來,在其多年陸續擴建中,終於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宏偉的皇家園林。

12.
圓明園的總設計師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時被康熙看中,但在實際建造中大多還是皇帝的看法,不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都親自指導。並創造了「燙樣」的模型方法。而卻在咸豐年間被毀了。[8]

『肆』 圓明園該不該重建

第一、現存的圓明園遺址是永遠的國恥紀念地,是世
世代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對其修復會使歷史文
物的教育價值盪然無存。

第二、圓明園目前的主要價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
國宮廷建築或皇家園林的輝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毀後留下
的恥辱,現在的遺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價值。

第三、進行修復是對歷史文物的徹底破壞,與現行的
國家文物保護法相背。

第四、修復圓明園無論在建築質量上還是規模上,都
無法達到原有的水平,至多隻可能是增加一處新的人造景
觀,而且會變得不倫不類。

另:專家談之一:

2004年10月28日

圓明園不能再「毀」一次

南方周末 2004-10-28 14:58:01

□楊耕身

今年10月18日是圓明園罹難144周年,來自各界的20多名專家齊聚園內,共商遺址公園建設大計。有專家提出,圓明園有必要復建部分景觀,申報世界遺產。據10月19日《北京娛樂信報》報道,圓明園管理處負責人介紹,這次研討會的目的,是讓專家們對圓明園遺址公園的保護和建設獻計獻策。
眾多「專家」都眾口一辭地倡言「復建」圓明園,而沒有一丁點的「雜音」,這使得不論怎麼看,這次「研討會」都堪稱是一次組織得力的「復建吹風會」。但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因為在我國,關於「圓明園該不該重建」的爭論已不下十數年,「主修派」與「保留派」之爭一直未曾有過決斷,因此此次研討會出現如此統一的「口徑」,便著實有些出人意料。也正因此,我在看罷報道之餘首先想到的是:葉廷芳、李學勤、鄧友梅、梁從誡諸人士如今安在?
之所以想到上述諸人士,因為他們一直以來都是對重修圓明園持反對意見者。不止是他們,還包括更多人士。我們不妨追溯至1999年全國「兩會」時,「主修派」與「保留派」的一次交鋒。此事可見諸1999年3月31日《中國青年報》之報道。當時針對一份「重現圓明園景觀」的提案,包括上述諸人士在內的49位全國政協委員上書提案,表示堅決反對。也就是在此次「交鋒」中,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之子、梁啟超之孫梁從誡先生坦承:我這已經是好幾次反對重修圓明園了!———我奇怪的是:未必到了今天,他們都沒話可說了?
當年的那樁「公案」,也使得我們今天能夠更容易地找到反對重修圓明園的理由。作為那份提案「牽頭人」的葉廷芳先生在當時就指出:第一,現存的圓明園遺址是永遠的國恥紀念地,對其修復會使歷史文物的教育價值盪然無存。第二,圓明園目前的主要價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國宮廷建築或皇家園林的輝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毀後留下的恥辱。第三,進行修復是對歷史文物的徹底破壞,與現行的國家文物保護法相悖。第四,修復圓明園至多隻可能是增加一處新的人造景觀,而且會變得不倫不類。
歷史的天空風來雨過,圓明園也經歷了兩度劫難。1860年她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燒毀,作為清朝的皇家園林,其廢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清政府放棄管理以後,圓明園成為無主的園林,她又遭受第二次大規模的洗劫。也正因此,梁從誡先生曾經非常激動地喊道:「不能再毀圓明園了!」是的,不能讓人為的重修或復建再將圓明園「毀」一次了。
1999年圓明園的重修之爭之後,隨著2002年10月17日《北京市公園條例》的頒行,我們又一度認為,圓明園不再重建能夠從法律中得到確認。因為該條例規定:「對無法以人力再造和無法再生的自然景觀或者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禁止改變原有風貌和格局。」我注意到,此條例出台後,許多媒體都以「圓明園不重建寫入法中」為題做了報道。然而誰曾料到,條例也並沒有阻止新一輪的、雄心勃勃的重修計劃?
很難說,在此番「研討會」之後,圓明園的命運將是怎樣,但無論如何,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一切並不像這次「研討會」所製造的眾口一詞、人心所向的假象那樣;也想表明: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保護古代建築遺跡的問題,並不是所有人都缺乏一種清醒的認識。當然,我更想表明的另一個最基本的認知就是:我深信在我們這個社會,不是所有的專家都會輕易地放棄其思想與良知。
當年的「主修派」提出的是「以企業行為重現圓明園景觀」,現在的「主修派」則打出了「申報世界遺產」這樣一個令人心動的理由,然而不論怎樣,當一切都泥沙俱下,我仍將相信那些最堅硬的品質不會有絲毫改變,一段最疼痛的歷史更不會在一個民族的心靈記憶中變得無足輕重。

另:專家談之二:

圓明園:輝煌是否需要重建?

本刊特約記者 李舫
圓明園是對一段歷史最生動、真切的記錄和詮釋。可以說,任何文字性的記載,任何圖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圓明園一小塊斷壁殘垣更真實地觸及人們的內心。這其中,包含著真實而豐富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廢墟的文化就像剛剛癒合的傷口,表面的平靜下埋藏著組織的撕裂和劇烈的疼痛,這種疼痛是寫在歷史上的陰影,它給今天的生活增添了壓迫,但同時又給我們帶來了心理上迴旋的空間:我們的生命有沒有勇氣承受超過其本身的災難?

2004年是圓明園罹難144周年,10月18日,中國圓明園學會和圓明園管理處召集20餘位建築、歷史、考古、園林等各界的專家,紀念圓明園百餘年前的創痛及百餘年來的滄桑,共商「遺址公園」建設大計。未能趕來的著名古建築研究和保護專家羅哲文給會議寄來了賀信,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系教授王道成在會上作了發言,再一次主張復修圓明園的中國園林部分,北京大學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提出,「圓明園有必要復建部分景觀,申報世界遺產。」然而,隨後立刻有人對此次會議提出質疑:「這么多專家都眾口一詞地倡言復建圓明園,不能不讓人覺得這是一次組織得力的『復建吹風會』」。隨著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的展開和人們保護文物意識的增強,圓明園復建與否的問題再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更多的人也對此抱以關註: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是否需要重建?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北部。1709年,康熙將暢春園北一里許地後華家屯的一座園林賜給他的第四個兒子胤,並親題園額曰:「圓明園」。其意為:「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此後,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清朝五代皇帝的傾心營造,圓明園成為舉世聞名的皇家營苑,因其在建築與園林方面的傑出造詣,被世人譽以「萬園之園」、「世界園林的典範」、「東方凡爾賽宮」等。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當豐富的皇家博物館。法國作家雨果對圓明園給予了極高的贊譽:「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
然而,歷史的天空經歷過風風雨雨,圓明園經歷了兩度劫難。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毀,這場熊熊大火,成了中國人永遠的恥辱和傷痛,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隨著那場大火化做了永遠的灰燼。作為清朝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的廢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此前的1873年,為了迎接慈禧四十歲生日,圓明園還曾進行了部分的整修。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圓明園再度遭到破壞。辛亥革命以後,清政府放棄管理以後,圓明園成為無主的園林,又遭受第二次大規模的洗劫。兩度劫難之後,神話般煙雨迷離的美景已不復存在,留給後人的只是一片廢墟,這片遺址成為清代統治者腐敗無能的歷史見證,同時它也像一座警鍾,時刻警示著國人不能忘記這一恥辱。
多少年來,埋葬了一代又一代人憑吊和反思的圓明園被負載了更加厚重的期望。1983年,北京市曾在《北京城市建設總體方案》中明確規定,將圓明園遺址建設成「圓明園遺址公園」。然而,如何建設圓明園遺址公園、如何保護和利用好圓明園這片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學者卻持有不同的觀點,歸納起來,主要是兩種。一種觀點認為,對圓明園保護和利用應採取積極態度,主張部分復建圓明園景區,與現存的西洋樓遺址形成更鮮明的對比,更有利於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另一種觀點認為,美是不可重復的,圓明園應該保持廢墟,廢墟也是一種美,可以讓人們永記國恥。力主「重建圓明園昔日輝煌」的「修復派」與力主「讓廢墟成為民族恥辱歷史教科書」的「保留派」聚訟紛紜,各執己見,但其爭論卻一直未有公斷。
「修復派」有兩個分支,一是全面修復派,如已去世的建築學家單士元。他們認為圓明園是我國古代建築的頂峰和精華所在,應全面恢復,使後人了解我國古代在建築上的輝煌成就。但目前持部分修復意見的人較多,是主修派的主流,如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羅哲文等人,他們認為全面修復工程太大,耗費過重,沒有必要,只要修復一些重要景點就行,比如曾經是政治中心的「九州清晏」等。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比教育,在對比中再現被侵略者破壞的慘狀。同時也提供參觀,使遊人重睹圓明園昔日之芳華。
「保留派」則認為,圓明園作為一個見證過歷史的園林,其實是有兩個歷史身份的,一個是園林史上登峰造極的「萬園之園」,一個是民族史上的屈辱象徵。站在圓明園的斷壁殘垣前,我們都會感到矗立在心頭的國恥,同時,我們又會想像那萬園之園的盛景。正是圓明園的這兩個身份,正是我們心頭的這兩個情結,讓我們對於圓明園該以哪種面貌示人有了不同的選擇,而這每一種選擇,決定的又不僅僅是圓明園的面貌,它還決定了我們每個人對待歷史的態度。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葉廷芳是重修圓明園的著名反對者之一。他認為,世界上有許多以廢墟如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的羅德島上的太陽神巨像、古希臘雅典衛城中的帕台農神廟等,它們雖是廢墟,但卻最客觀真實地把歷史鐫刻在地上,這也是一種美。對廢墟進行維修是必要的,但如果在廢墟上搞「假古董」,破壞了廢墟本身的美,是摧殘的行為。而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陳志華教授認為,即使重修圓明園,但建築材料、工藝、風格都無法真正回到過去,就不會再是那座清代名園,如此修復沒有多少意義。陳教授提出,在保留遺址的前提下,把圓明園建成公共綠地,同時,保留大水法等遺址,讓人們在休閑中受到教育。
1999年的一次交鋒是兩派辯論的一個高峰。「兩會」期間,針對一份「重現圓明園景觀」的提案,在北京市政協第九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北京市政協委員陳立群提交一份提案,建議「以股份制方式重建管理圓明園」,即「建立以國家、企業、投資人參股的股份制企業上市公司,以企業行為完成從策劃、宣傳、啟動、集資、管理的全過程」,然後,「承包給願意並有能力重建部分圓明園景觀的企業,由專家組監督實施過程,社會監督管理行為」。包括葉廷芳、李學勤、鄧友梅、梁從誡等人在內的49位全國政協委員上書提案,表示堅決反對,他們呼籲:「不能再以『修復』的名義毀掉圓明園了!」
2002年,《北京市公園條例》正式頒布。該《條例》規定:「對無法以人力再造和無法再生的自然景觀或者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禁止改變原有風貌和格局。」此《條例》出台後,爭論暫時平息,許多媒體以「圓明園不重建寫入法中」為題做了報道,此事告一段落。前不久的會議無疑在圓明園尚未平靜的湖面上擊起一片波瀾,此次由專家論證的「重修計劃」將給圓明園帶來怎樣的命運?記者就此分別采訪了羅哲文、葉廷芳和王道成。
保留派:難忘的精神
創痛與難圓的重修夢
記者:葉先生,從20世紀90年代初,您就堅決反對圓明園復修,當時您認為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歷史遺址,是以廢墟的蒼涼美而聞名於世的,如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的羅德島上的太陽神巨像、古希臘雅典衛城中的帕台農神廟等,它們雖是廢墟,但卻最客觀真實地鐫刻了歷史。
葉廷芳:是的,我一直認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北京的圓明園廢墟和南京的萬人坑遺址是西方列強與東洋鬼子留在中華民族脊背上最創痛的傷疤。它們不僅是中國人不可忘卻的恥辱,也是整個人類永遠銘記的恥辱。當年雨果對他肇事祖國的強烈譴責,不就是人類良知發出的聲音嗎?
因此我認為應當像保護犯罪嫌疑人「作案現場」那樣保護圓明園的廢墟狀貌。這種廢墟的悲涼的滄桑感本身就是對那種以強凌弱的侵略行徑的無聲控訴,它可以喚起國人對那段祖國貧弱歷史的痛苦記憶,激發國人奮發圖強的意志和決心。因此,保護侵略者的這塊「作案現場」固然已不具有法律效率,但它具有巨大的政治意義和歷史見證價值,這種價值是一座輝煌的皇家園林所無法比擬的。正是基於這一點,它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才是最理想的。
記者:那麼可不可以這樣說,對廢墟要尊重其歷史原狀,保持其歷史的真貌,不要唐突地進行任何修繕。因為對它的任意改動都會是不完美的,歲月留在廢墟中的蒼涼美也會被復修的腳手架沖淡?
葉廷芳:不,我不這樣認為。進行維修是必要的,我所反對的是在廢墟上搞「假古董」,破壞了廢墟本身的美。從文物美學角度講,文物的價值和文物的美,就在於它的歷史原初性,這種原初性或曰原創性的美是不可復制的。為了使其保持更長時間,有時對其進行維修是難免的,但國際公認的原則是:修舊如舊。然而我們這里常見的誤區是:「修舊如新」,以為只有使它重新完整了,嶄新了,才恢復了它的價值。事實正好相反,這樣做,恰恰毀壞了它原來的價值。所以,這一二十年來全國出現的大量金碧輝煌的仿古建築,群眾普遍感到厭倦,嗤之為「假古董」。所以不難明白,為何每一次「重修圓明園」的計劃提出時,反對的呼聲馬上把它掩蓋了,理由很簡單,圓明園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紀念地,作為遺址公園有著巨大的文物價值。
記者:2002年,《北京市公園條例》正式頒布。該《條例》規定:「對無法以人力再造和無法再生的自然景觀或者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禁止改變原有風貌和格局。」此《條例》出台後,圓明園復修與反對的爭論暫時平息,許多媒體以「圓明園不重建寫入法中」為題做了報道。那麼,您認為今天,為何新一輪的復修計劃又被提出來?此次由專家論證的「重修計劃」將給圓明園帶來怎樣的命運?
葉廷芳:圓明園作為遺址公園而存在的性質在1983和2002年國家公布的相關法規中都是明確的。這個遺址公園應該是整體的,而不是部分的。但現在正在進行的修復十分之一的努力是與「遺址公園」的精神不相符的。不錯,十分之一在比例上固然是少數,但其絕對數將是大量的。一旦這些金碧輝煌的仿古建築琳琅滿目地散落在圓明園各處,人們哪裡還感覺得到遺址的氛圍呢?哪裡還產生得了憑吊情緒呢?特別是我們的子孫,他們會不會以為,這些建築都是當年浩劫中倖存下來的呢?
看來,有些人顯然還沒有從「復建含經堂」的過程中得到應有的教訓和啟悟——新千年伊始,人們為了復建含經堂,遂著手對這座建築遺址的地基進行挖掘,結果發現,被掩埋的含經堂的地基下依然留有這座建築的結構完整、輪廓清晰、規模宏大的立體基礎的存在,而且還有少量的珍藏!這一旨在復建的挖掘因而變成了有意義的遺址發掘,它為我們應如何保護圓明園遺址提供了極好的經驗和啟示,許多專家因此而改變了復建的意圖,而主張對圓明園其他重要建築的遺址繼續進行發掘。這一事件也說明,原來已經出台的《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應當修改。然而,迄今為止,復建十分之一的計劃仍然在執行。而且,從最近的一次會議來看,人們還想把這一舉措作為申報「人類遺產」的必要條件。我認為,這樣做很可能弄巧成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專家們會認同我們的這種補補貼的遺址保護觀念嗎?
記者:那麼,誠如您所說,圓明園是對一段歷史最生動、真切的記錄和詮釋。可以說,任何文字性的記載,任何圖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圓明園的真實景況更真實地觸及人們的內心。保留廢墟是為了讓子孫後代看到中華民族曾經遭受的凌辱與苦難,可是假如僅僅憑借眼前的這些廢墟和它所帶來的蒼涼感,後來的參觀者能否想像得出圓明園當年一度的輝煌?沒有輝煌與蒼涼的視覺對比,對歷史的感受是不是也要受到限制?
葉廷芳:所以我認為,從功能需要出發,在園內選擇某些空地建造一定數量的房屋是必要的,例如:一座展覽館,用來展出圓明園「生前」全景模型或微縮景觀;一座藝術陳列館,用來收集並展覽圓明園倖存和回收的藝術品;一定的辦公用房以及供遊人休憩的場所等。但所有這些房屋在形式與風格上應一律與古典建築判然有別;它們應當採用現代建築的型制,並且在體量、高度與色調上都受到限制,簡單說都應當是簡朴的。
有人主張復建當年最主要、最輝煌的代表性建築如九州清晏,以起「對比作用」,此議極其荒謬。既然圓明園已正確地定位為「遺址公園」,那麼其中的任何重要建築的遺址都是無價之寶;它們是神聖的,不可觸動的!九州清晏更是遺址中的遺址,是全園的靈魂和主皋,破壞了這個遺址,勢必破壞圓明園這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遺址公園的整體格局,那將是愚蠢的犯罪行為。
如果有人實在割捨不了那個「復建」情結,不妨在圓明園以外的什麼地方復制一個圓明園,再不,可在園內的某個偏僻的地方復建一兩座代表性建築,並以圍牆將它與圓明園隔離,而有門相通,這樣也許可以滿足主修派的部分願望。
記者:在許多文物遭受了難以挽回的更新與復建的破壞之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對歷史文化遺存的尊重與保留是留給子孫的最大財富。因此,不難理解,保住圓明園的原貌,是當代人的歷史責任,我們有責任守住一段歷史,傳承與後人一種可觸摸的真實歷史感。可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有責任讓子子孫孫認識到比圓明園中的殘垣斷壁所能傳遞的信息更加豐厚的歷史意蘊和文化內涵。怎麼解決這種矛盾呢?
葉廷芳:目前人們的文物意識正在覺醒,許多人還處在覺醒的過程中,想要保護而不知如何保護,在「睡眼惺松」的情況下很容易走入誤區,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目前關於圓明園的爭論主要集中於地面建築方面。鑒於此,建議政府主管部門暫時將這一問題放一放,冷一冷(暫停十分之一的復建計劃),先把注意力集中於沒有爭議的那些保護內容,例如:主要遺址的繼續發掘(這是主要任務);遷出占園民居(這已完成了);整理山形水系以及建造功能用房等——不過關於整理山形水系可能還有些爭議:有人主張重新堆山造湖。我認為此議值得討論。那樣做豈不是又在復建,而不是保護遺址了?我認為只需清理出原來的脈絡即可,至於原來的狀貌可通過模型來告訴遊人。遺址,遺址,即遺留下來的狀貌!這個狀貌以1949年政府重新將圓明園管理起來為界限。保持圓明園的殘破,便是保住了歷史的真相,這才是對圓明園最大的保護。就圓明園的歷史、文化方面特殊意義而言,將保護與修復劃等號是愚昧的。
修復派:復現輝煌同樣能警戒後世
記者:羅先生,關於圓明園的問題,您在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上曾做過一個題為《搶救保護圓明園遺址並加以整修開放》的發言。關於圓明園的爭論被擱置了一段時間以後,您認為現在應該如何處理圓明園問題?
羅哲文:我認為,圓明園其實完全成了廢墟,地面建築除了「西洋樓」尚存一些殘件以外,幾乎一無所有,無以顯示昔日的藝術風采和建築工藝水平。因此,選擇一小部分景區和建築按原狀恢復,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比教育,使人們一看便知如此精美的園林藝術瑰寶,被侵略者野蠻地破壞了,而今只剩下大片廢墟遺址。與此同時,也提供參觀,遊人得以重睹圓明園昔日藝術之芳華。雖然只是局部,也可引起昔時全部輝煌壯麗之聯想。
記者:在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方案」明確將圓明園一直建設成「遺址公園」,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改造與建設問題一直未能實現。眾所周知,遺址是圓明園遺留下來的實物,是文物;而公園則是大眾游樂、休憩的場所。那麼,如果復建圓明園,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遺址與公園的關系問題?
羅哲文:「遺址公園」的建設必須以遺址為依託,必須尊重遺址的內容。一是圓明園的總體布局,這是圓明園造園藝術的主要成果,現在基本保存完好;二是圓明園的山形、水系,這是園林藝術的依託基礎,總體布局的重點內容。現在的山形、水系已經遭受較大的破壞,但還有可能加以恢復;三是圓明園的園林建築,包括各種宮殿、樓台亭閣、廊廡軒榭等,這是圓明園的精華,盡管現在大部分已化為灰燼,僅存基礎,但仍可憑據僅存的遺址展現其當年的風貌;四是疊石堆山,這也是圓明園園林藝術的精華,盡管現在已大部坍塌殘損,但也還可以加以整理,使其再具觀賞和研究價值。
記者:圓明園復建是一項科學技術性很強、需要很長時間的工程,對於這樣大面積的修復工程,會不會有造「假古董」的可能?
羅哲文:關於復建,我們應該注意到,由於是選擇代表性之景點與建築,設計施工質量必須是高質量的。設計方案事先要進行科學研究,找出可靠的復原依據,包括遺址遺物、文獻資料、圖紙照片等等。施工隊伍也要高水平,精工細作,務求達到康乾時期的工藝水平。如果質量不高,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圍牆是圓明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圍牆必須堅持原狀、原材料、原結構進行修復的原則。
修復派:青史憑誰定是非?
記者:王教授,繼侯仁之、單士元、羅哲文先生之後,您力主復修圓明園,建議在對占圓明園總面積2%的西洋樓保存現狀的同時,對占圓明園總面積98%的中國園林部分進行整修,重點恢復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區,使圓明園的內容更加豐富。
王道成:不錯。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圓明園問題,每當我一次又一次走進圓明園,看到堆得漫天遍野的垃圾、被非法侵佔的土地、挖山填湖改造而成的農田。面對這種狀況,我提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在保護好西洋樓殘跡的同時,重點恢復圓明園中國園林部分的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區,再現這些景區當年的風采。
記者: 1860年的那場大火,已經讓圓明園成為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傷痛,盡管廢墟已經結成傷疤,可是很多人還是認為圓明園不僅是中國人不可忘卻的恥辱,也是整個人類永遠銘記的恥辱。那麼您有沒有想到,改變了這些恥辱的象徵,我們還用什麼來激勵和教育後人?
王道成:我從來不認為,保留「恥辱地」就是保留對於恥辱的記憶。我們應該正視一個現實,那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圓明園,早已經不是1860年一把大火燒過的圓明園。據資料記載,英法聯軍放火燒毀圓明園之後,圓明園還曾余留16處重要景觀。應該承認,作為廢墟,圓明園在清朝還是得到了妥善的保護的。對圓明園的破壞還來自兩個重要的歷史時期,一個是民國時期,國內災亂頻仍,圓明園成了一個廢園,園內存留的文物、遺跡被洗劫一空;一個是文革時期,圓明園的管理一度陷入混亂,曾有圓明園圍牆一次拆除800餘米,一次砍伐樹木1000餘棵,一次運走石料幾十車的記載。周恩來總理也曾經提出,在適當條件下,應重新修建圓明園。
記者:那麼就是說,現在的圓明園廢墟其實早已不是當年遭受劫掠之後的圓明園?我們呼籲保護的圓明園廢墟其實僅僅是一種停留於我們的想像中的廢墟?
王道成:對,應該這樣認為。1860年,圓明園遭受第一次劫難。此後的1873年,為了迎接慈禧的四十歲生日,清政府曾經對圓明園進行了部分的修復。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圓明園再次遭到破壞。辛亥革命後,圓明園無人管理,園中的遺物被一些不法官僚、政客紛紛盜走。王懷慶拆掉舍衛城、安佑宮以及西洋樓的石料修建自己的達園,張作霖修建墓地也是從圓明園運去的漢白玉石料。新中國成立後,一些單位和個人也不同程度地去用了圓明園的遺物。現在我們在北京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圓明園的遺物,如,北京大學辦公樓前的華表二根、漢白玉麒麟一對、未名湖的翻尾石魚;頤和園東宮門外的雲龍陛石、仁壽殿前的銅狻猊;北京圖書館樓前的華表一對、石碑兩塊、昆侖石一塊;中山公園的蘭亭八柱等。1984年,在上海也發現了圓明園的遺物,據說是李鴻章搬去的。現在的圓明園同1860年被大火焚毀後的圓明園在各種意義上都是不一樣的。
記者:不論圓明園在1860年之後還曾經經歷過多少劫難,圓明園其實已經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徵,一段歷史的悲嘆。您認為復建了圓明園,它的原初的象徵意義會不會被淡化?
王道成:在合理保護、利用和建設圓明園的問題上,我主張我們的工作應該從圓明園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從圓明園「遺址公園」這個概念出發。曾經有人用「德國民族的嚴謹的科學性」和「健康的民族心態」的三個例子來駁斥我:柏林褲襠大街聳立的一座只剩下一個尖頂的教堂、科布倫茨一尊曾經聳立著德國統一日爾曼民族的威廉大帝銅像的墩台、海德堡的一座殘破的中世紀教堂。我們應該看到,前兩處遺跡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時期,後一處則形成於19世紀70年代德意志統一前普魯士和法國的戰爭。對於保留這些殘跡,德國人有自己的解釋,前兩處是「為了記住希特勒發動戰爭,給世界和德國自身帶來的創傷,不忘戰爭給全人類帶來的災難。」對於後者,是為了「有利於孕育德國的自強精神」。德國人對這些殘跡的態度,我十分贊賞。但是也應該看到,戰爭破壞的不只是一座教堂、一尊銅像,德國人並沒有把所有的廢墟都保存起來,而是保存一點具有代表性的東西。美國著名的白宮在1814年時也曾經被英國人焚毀,美國人民趕走了侵略者之後,立即對該建築進行修復,因為原來的牆壁已被火燒黑,於是塗以白色,白宮之名因此而來。我所以主張保存佔地120畝的西洋樓殘跡,就是為了讓子孫後

『伍』 圓明園該不該重建

不重建啊~
第一、現存的圓明園遺址是永遠的國恥紀念地,是世
世代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對其修復會使歷史文
物的教育價值盪然無存。

第二、圓明園目前的主要價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
國宮廷建築或皇家園林的輝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毀後留下
的恥辱,現在的遺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價值。

第三、進行修復是對歷史文物的徹底破壞,與現行的
國家文物保護法相背。

第四、修復圓明園無論在建築質量上還是規模上,都
無法達到原有的水平,至多隻可能是增加一處新的人造景
觀,而且會變得不倫不類。

另:專家談之一:

2004年10月28日

圓明園不能再「毀」一次

南方周末 2004-10-28 14:58:01

□楊耕身

今年10月18日是圓明園罹難144周年,來自各界的20多名專家齊聚園內,共商遺址公園建設大計。有專家提出,圓明園有必要復建部分景觀,申報世界遺產。據10月19日《北京娛樂信報》報道,圓明園管理處負責人介紹,這次研討會的目的,是讓專家們對圓明園遺址公園的保護和建設獻計獻策。
眾多「專家」都眾口一辭地倡言「復建」圓明園,而沒有一丁點的「雜音」,這使得不論怎麼看,這次「研討會」都堪稱是一次組織得力的「復建吹風會」。但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因為在我國,關於「圓明園該不該重建」的爭論已不下十數年,「主修派」與「保留派」之爭一直未曾有過決斷,因此此次研討會出現如此統一的「口徑」,便著實有些出人意料。也正因此,我在看罷報道之餘首先想到的是:葉廷芳、李學勤、鄧友梅、梁從誡諸人士如今安在?
之所以想到上述諸人士,因為他們一直以來都是對重修圓明園持反對意見者。不止是他們,還包括更多人士。我們不妨追溯至1999年全國「兩會」時,「主修派」與「保留派」的一次交鋒。此事可見諸1999年3月31日《中國青年報》之報道。當時針對一份「重現圓明園景觀」的提案,包括上述諸人士在內的49位全國政協委員上書提案,表示堅決反對。也就是在此次「交鋒」中,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之子、梁啟超之孫梁從誡先生坦承:我這已經是好幾次反對重修圓明園了!———我奇怪的是:未必到了今天,他們都沒話可說了?
當年的那樁「公案」,也使得我們今天能夠更容易地找到反對重修圓明園的理由。作為那份提案「牽頭人」的葉廷芳先生在當時就指出:第一,現存的圓明園遺址是永遠的國恥紀念地,對其修復會使歷史文物的教育價值盪然無存。第二,圓明園目前的主要價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國宮廷建築或皇家園林的輝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毀後留下的恥辱。第三,進行修復是對歷史文物的徹底破壞,與現行的國家文物保護法相悖。第四,修復圓明園至多隻可能是增加一處新的人造景觀,而且會變得不倫不類。
歷史的天空風來雨過,圓明園也經歷了兩度劫難。1860年她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燒毀,作為清朝的皇家園林,其廢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清政府放棄管理以後,圓明園成為無主的園林,她又遭受第二次大規模的洗劫。也正因此,梁從誡先生曾經非常激動地喊道:「不能再毀圓明園了!」是的,不能讓人為的重修或復建再將圓明園「毀」一次了。
1999年圓明園的重修之爭之後,隨著2002年10月17日《北京市公園條例》的頒行,我們又一度認為,圓明園不再重建能夠從法律中得到確認。因為該條例規定:「對無法以人力再造和無法再生的自然景觀或者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禁止改變原有風貌和格局。」我注意到,此條例出台後,許多媒體都以「圓明園不重建寫入法中」為題做了報道。然而誰曾料到,條例也並沒有阻止新一輪的、雄心勃勃的重修計劃?
很難說,在此番「研討會」之後,圓明園的命運將是怎樣,但無論如何,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一切並不像這次「研討會」所製造的眾口一詞、人心所向的假象那樣;也想表明: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保護古代建築遺跡的問題,並不是所有人都缺乏一種清醒的認識。當然,我更想表明的另一個最基本的認知就是:我深信在我們這個社會,不是所有的專家都會輕易地放棄其思想與良知。
當年的「主修派」提出的是「以企業行為重現圓明園景觀」,現在的「主修派」則打出了「申報世界遺產」這樣一個令人心動的理由,然而不論怎樣,當一切都泥沙俱下,我仍將相信那些最堅硬的品質不會有絲毫改變,一段最疼痛的歷史更不會在一個民族的心靈記憶中變得無足輕重。

另:專家談之二:

圓明園:輝煌是否需要重建?

本刊特約記者 李舫
圓明園是對一段歷史最生動、真切的記錄和詮釋。可以說,任何文字性的記載,任何圖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圓明園一小塊斷壁殘垣更真實地觸及人們的內心。這其中,包含著真實而豐富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廢墟的文化就像剛剛癒合的傷口,表面的平靜下埋藏著組織的撕裂和劇烈的疼痛,這種疼痛是寫在歷史上的陰影,它給今天的生活增添了壓迫,但同時又給我們帶來了心理上迴旋的空間:我們的生命有沒有勇氣承受超過其本身的災難?

2004年是圓明園罹難144周年,10月18日,中國圓明園學會和圓明園管理處召集20餘位建築、歷史、考古、園林等各界的專家,紀念圓明園百餘年前的創痛及百餘年來的滄桑,共商「遺址公園」建設大計。未能趕來的著名古建築研究和保護專家羅哲文給會議寄來了賀信,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系教授王道成在會上作了發言,再一次主張復修圓明園的中國園林部分,北京大學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提出,「圓明園有必要復建部分景觀,申報世界遺產。」然而,隨後立刻有人對此次會議提出質疑:「這么多專家都眾口一詞地倡言復建圓明園,不能不讓人覺得這是一次組織得力的『復建吹風會』」。隨著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的展開和人們保護文物意識的增強,圓明園復建與否的問題再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更多的人也對此抱以關註: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是否需要重建?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北部。1709年,康熙將暢春園北一里許地後華家屯的一座園林賜給他的第四個兒子胤,並親題園額曰:「圓明園」。其意為:「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此後,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清朝五代皇帝的傾心營造,圓明園成為舉世聞名的皇家營苑,因其在建築與園林方面的傑出造詣,被世人譽以「萬園之園」、「世界園林的典範」、「東方凡爾賽宮」等。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當豐富的皇家博物館。法國作家雨果對圓明園給予了極高的贊譽:「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
然而,歷史的天空經歷過風風雨雨,圓明園經歷了兩度劫難。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毀,這場熊熊大火,成了中國人永遠的恥辱和傷痛,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隨著那場大火化做了永遠的灰燼。作為清朝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的廢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此前的1873年,為了迎接慈禧四十歲生日,圓明園還曾進行了部分的整修。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圓明園再度遭到破壞。辛亥革命以後,清政府放棄管理以後,圓明園成為無主的園林,又遭受第二次大規模的洗劫。兩度劫難之後,神話般煙雨迷離的美景已不復存在,留給後人的只是一片廢墟,這片遺址成為清代統治者腐敗無能的歷史見證,同時它也像一座警鍾,時刻警示著國人不能忘記這一恥辱。
多少年來,埋葬了一代又一代人憑吊和反思的圓明園被負載了更加厚重的期望。1983年,北京市曾在《北京城市建設總體方案》中明確規定,將圓明園遺址建設成「圓明園遺址公園」。然而,如何建設圓明園遺址公園、如何保護和利用好圓明園這片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學者卻持有不同的觀點,歸納起來,主要是兩種。一種觀點認為,對圓明園保護和利用應採取積極態度,主張部分復建圓明園景區,與現存的西洋樓遺址形成更鮮明的對比,更有利於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另一種觀點認為,美是不可重復的,圓明園應該保持廢墟,廢墟也是一種美,可以讓人們永記國恥。力主「重建圓明園昔日輝煌」的「修復派」與力主「讓廢墟成為民族恥辱歷史教科書」的「保留派」聚訟紛紜,各執己見,但其爭論卻一直未有公斷。
「修復派」有兩個分支,一是全面修復派,如已去世的建築學家單士元。他們認為圓明園是我國古代建築的頂峰和精華所在,應全面恢復,使後人了解我國古代在建築上的輝煌成就。但目前持部分修復意見的人較多,是主修派的主流,如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羅哲文等人,他們認為全面修復工程太大,耗費過重,沒有必要,只要修復一些重要景點就行,比如曾經是政治中心的「九州清晏」等。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比教育,在對比中再現被侵略者破壞的慘狀。同時也提供參觀,使遊人重睹圓明園昔日之芳華。
「保留派」則認為,圓明園作為一個見證過歷史的園林,其實是有兩個歷史身份的,一個是園林史上登峰造極的「萬園之園」,一個是民族史上的屈辱象徵。站在圓明園的斷壁殘垣前,我們都會感到矗立在心頭的國恥,同時,我們又會想像那萬園之園的盛景。正是圓明園的這兩個身份,正是我們心頭的這兩個情結,讓我們對於圓明園該以哪種面貌示人有了不同的選擇,而這每一種選擇,決定的又不僅僅是圓明園的面貌,它還決定了我們每個人對待歷史的態度。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葉廷芳是重修圓明園的著名反對者之一。他認為,世界上有許多以廢墟如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的羅德島上的太陽神巨像、古希臘雅典衛城中的帕台農神廟等,它們雖是廢墟,但卻最客觀真實地把歷史鐫刻在地上,這也是一種美。對廢墟進行維修是必要的,但如果在廢墟上搞「假古董」,破壞了廢墟本身的美,是摧殘的行為。而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陳志華教授認為,即使重修圓明園,但建築材料、工藝、風格都無法真正回到過去,就不會再是那座清代名園,如此修復沒有多少意義。陳教授提出,在保留遺址的前提下,把圓明園建成公共綠地,同時,保留大水法等遺址,讓人們在休閑中受到教育。
1999年的一次交鋒是兩派辯論的一個高峰。「兩會」期間,針對一份「重現圓明園景觀」的提案,在北京市政協第九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北京市政協委員陳立群提交一份提案,建議「以股份制方式重建管理圓明園」,即「建立以國家、企業、投資人參股的股份制企業上市公司,以企業行為完成從策劃、宣傳、啟動、集資、管理的全過程」,然後,「承包給願意並有能力重建部分圓明園景觀的企業,由專家組監督實施過程,社會監督管理行為」。包括葉廷芳、李學勤、鄧友梅、梁從誡等人在內的49位全國政協委員上書提案,表示堅決反對,他們呼籲:「不能再以『修復』的名義毀掉圓明園了!」
2002年,《北京市公園條例》正式頒布。該《條例》規定:「對無法以人力再造和無法再生的自然景觀或者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禁止改變原有風貌和格局。」此《條例》出台後,爭論暫時平息,許多媒體以「圓明園不重建寫入法中」為題做了報道,此事告一段落。前不久的會議無疑在圓明園尚未平靜的湖面上擊起一片波瀾,此次由專家論證的「重修計劃」將給圓明園帶來怎樣的命運?記者就此分別采訪了羅哲文、葉廷芳和王道成。
保留派:難忘的精神
創痛與難圓的重修夢
記者:葉先生,從20世紀90年代初,您就堅決反對圓明園復修,當時您認為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歷史遺址,是以廢墟的蒼涼美而聞名於世的,如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的羅德島上的太陽神巨像、古希臘雅典衛城中的帕台農神廟等,它們雖是廢墟,但卻最客觀真實地鐫刻了歷史。
葉廷芳:是的,我一直認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北京的圓明園廢墟和南京的萬人坑遺址是西方列強與東洋鬼子留在中華民族脊背上最創痛的傷疤。它們不僅是中國人不可忘卻的恥辱,也是整個人類永遠銘記的恥辱。當年雨果對他肇事祖國的強烈譴責,不就是人類良知發出的聲音嗎?
因此我認為應當像保護犯罪嫌疑人「作案現場」那樣保護圓明園的廢墟狀貌。這種廢墟的悲涼的滄桑感本身就是對那種以強凌弱的侵略行徑的無聲控訴,它可以喚起國人對那段祖國貧弱歷史的痛苦記憶,激發國人奮發圖強的意志和決心。因此,保護侵略者的這塊「作案現場」固然已不具有法律效率,但它具有巨大的政治意義和歷史見證價值,這種價值是一座輝煌的皇家園林所無法比擬的。正是基於這一點,它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才是最理想的。
記者:那麼可不可以這樣說,對廢墟要尊重其歷史原狀,保持其歷史的真貌,不要唐突地進行任何修繕。因為對它的任意改動都會是不完美的,歲月留在廢墟中的蒼涼美也會被復修的腳手架沖淡?
葉廷芳:不,我不這樣認為。進行維修是必要的,我所反對的是在廢墟上搞「假古董」,破壞了廢墟本身的美。從文物美學角度講,文物的價值和文物的美,就在於它的歷史原初性,這種原初性或曰原創性的美是不可復制的。為了使其保持更長時間,有時對其進行維修是難免的,但國際公認的原則是:修舊如舊。然而我們這里常見的誤區是:「修舊如新」,以為只有使它重新完整了,嶄新了,才恢復了它的價值。事實正好相反,這樣做,恰恰毀壞了它原來的價值。所以,這一二十年來全國出現的大量金碧輝煌的仿古建築,群眾普遍感到厭倦,嗤之為「假古董」。所以不難明白,為何每一次「重修圓明園」的計劃提出時,反對的呼聲馬上把它掩蓋了,理由很簡單,圓明園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紀念地,作為遺址公園有著巨大的文物價值。
記者:2002年,《北京市公園條例》正式頒布。該《條例》規定:「對無法以人力再造和無法再生的自然景觀或者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禁止改變原有風貌和格局。」此《條例》出台後,圓明園復修與反對的爭論暫時平息,許多媒體以「圓明園不重建寫入法中」為題做了報道。那麼,您認為今天,為何新一輪的復修計劃又被提出來?此次由專家論證的「重修計劃」將給圓明園帶來怎樣的命運?
葉廷芳:圓明園作為遺址公園而存在的性質在1983和2002年國家公布的相關法規中都是明確的。這個遺址公園應該是整體的,而不是部分的。但現在正在進行的修復十分之一的努力是與「遺址公園」的精神不相符的。不錯,十分之一在比例上固然是少數,但其絕對數將是大量的。一旦這些金碧輝煌的仿古建築琳琅滿目地散落在圓明園各處,人們哪裡還感覺得到遺址的氛圍呢?哪裡還產生得了憑吊情緒呢?特別是我們的子孫,他們會不會以為,這些建築都是當年浩劫中倖存下來的呢?
看來,有些人顯然還沒有從「復建含經堂」的過程中得到應有的教訓和啟悟——新千年伊始,人們為了復建含經堂,遂著手對這座建築遺址的地基進行挖掘,結果發現,被掩埋的含經堂的地基下依然留有這座建築的結構完整、輪廓清晰、規模宏大的立體基礎的存在,而且還有少量的珍藏!這一旨在復建的挖掘因而變成了有意義的遺址發掘,它為我們應如何保護圓明園遺址提供了極好的經驗和啟示,許多專家因此而改變了復建的意圖,而主張對圓明園其他重要建築的遺址繼續進行發掘。這一事件也說明,原來已經出台的《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應當修改。然而,迄今為止,復建十分之一的計劃仍然在執行。而且,從最近的一次會議來看,人們還想把這一舉措作為申報「人類遺產」的必要條件。我認為,這樣做很可能弄巧成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專家們會認同我們的這種補補貼的遺址保護觀念嗎?
記者:那麼,誠如您所說,圓明園是對一段歷史最生動、真切的記錄和詮釋。可以說,任何文字性的記載,任何圖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圓明園的真實景況更真實地觸及人們的內心。保留廢墟是為了讓子孫後代看到中華民族曾經遭受的凌辱與苦難,可是假如僅僅憑借眼前的這些廢墟和它所帶來的蒼涼感,後來的參觀者能否想像得出圓明園當年一度的輝煌?沒有輝煌與蒼涼的視覺對比,對歷史的感受是不是也要受到限制?
葉廷芳:所以我認為,從功能需要出發,在園內選擇某些空地建造一定數量的房屋是必要的,例如:一座展覽館,用來展出圓明園「生前」全景模型或微縮景觀;一座藝術陳列館,用來收集並展覽圓明園倖存和回收的藝術品;一定的辦公用房以及供遊人休憩的場所等。但所有這些房屋在形式與風格上應一律與古典建築判然有別;它們應當採用現代建築的型制,並且在體量、高度與色調上都受到限制,簡單說都應當是簡朴的。
有人主張復建當年最主要、最輝煌的代表性建築如九州清晏,以起「對比作用」,此議極其荒謬。既然圓明園已正確地定位為「遺址公園」,那麼其中的任何重要建築的遺址都是無價之寶;它們是神聖的,不可觸動的!九州清晏更是遺址中的遺址,是全園的靈魂和主皋,破壞了這個遺址,勢必破壞圓明園這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遺址公園的整體格局,那將是愚蠢的犯罪行為。
如果有人實在割捨不了那個「復建」情結,不妨在圓明園以外的什麼地方復制一個圓明園,再不,可在園內的某個偏僻的地方復建一兩座代表性建築,並以圍牆將它與圓明園隔離,而有門相通,這樣也許可以滿足主修派的部分願望。
記者:在許多文物遭受了難以挽回的更新與復建的破壞之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對歷史文化遺存的尊重與保留是留給子孫的最大財富。因此,不難理解,保住圓明園的原貌,是當代人的歷史責任,我們有責任守住一段歷史,傳承與後人一種可觸摸的真實歷史感。可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有責任讓子子孫孫認識到比圓明園中的殘垣斷壁所能傳遞的信息更加豐厚的歷史意蘊和文化內涵。怎麼解決這種矛盾呢?
葉廷芳:目前人們的文物意識正在覺醒,許多人還處在覺醒的過程中,想要保護而不知如何保護,在「睡眼惺松」的情況下很容易走入誤區,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目前關於圓明園的爭論主要集中於地面建築方面。鑒於此,建議政府主管部門暫時將這一問題放一放,冷一冷(暫停十分之一的復建計劃),先把注意力集中於沒有爭議的那些保護內容,例如:主要遺址的繼續發掘(這是主要任務);遷出占園民居(這已完成了);整理山形水系以及建造功能用房等——不過關於整理山形水系可能還有些爭議:有人主張重新堆山造湖。我認為此議值得討論。那樣做豈不是又在復建,而不是保護遺址了?我認為只需清理出原來的脈絡即可,至於原來的狀貌可通過模型來告訴遊人。遺址,遺址,即遺留下來的狀貌!這個狀貌以1949年政府重新將圓明園管理起來為界限。保持圓明園的殘破,便是保住了歷史的真相,這才是對圓明園最大的保護。就圓明園的歷史、文化方面特殊意義而言,將保護與修復劃等號是愚昧的。
修復派:復現輝煌同樣能警戒後世
記者:羅先生,關於圓明園的問題,您在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上曾做過一個題為《搶救保護圓明園遺址並加以整修開放》的發言。關於圓明園的爭論被擱置了一段時間以後,您認為現在應該如何處理圓明園問題?
羅哲文:我認為,圓明園其實完全成了廢墟,地面建築除了「西洋樓」尚存一些殘件以外,幾乎一無所有,無以顯示昔日的藝術風采和建築工藝水平。因此,選擇一小部分景區和建築按原狀恢復,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比教育,使人們一看便知如此精美的園林藝術瑰寶,被侵略者野蠻地破壞了,而今只剩下大片廢墟遺址。與此同時,也提供參觀,遊人得以重睹圓明園昔日藝術之芳華。雖然只是局部,也可引起昔時全部輝煌壯麗之聯想。
記者:在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方案」明確將圓明園一直建設成「遺址公園」,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改造與建設問題一直未能實現。眾所周知,遺址是圓明園遺留下來的實物,是文物;而公園則是大眾游樂、休憩的場所。那麼,如果復建圓明園,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遺址與公園的關系問題?
羅哲文:「遺址公園」的建設必須以遺址為依託,必須尊重遺址的內容。一是圓明園的總體布局,這是圓明園造園藝術的主要成果,現在基本保存完好;二是圓明園的山形、水系,這是園林藝術的依託基礎,總體布局的重點內容。現在的山形、水系已經遭受較大的破壞,但還有可能加以恢復;三是圓明園的園林建築,包括各種宮殿、樓台亭閣、廊廡軒榭等,這是圓明園的精華,盡管現在大部分已化為灰燼,僅存基礎,但仍可憑據僅存的遺址展現其當年的風貌;四是疊石堆山,這也是圓明園園林藝術的精華,盡管現在已大部坍塌殘損,但也還可以加以整理,使其再具觀賞和研究價值。
記者:圓明園復建是一項科學技術性很強、需要很長時間的工程,對於這樣大面積的修復工程,會不會有造「假古董」的可能?
羅哲文:關於復建,我們應該注意到,由於是選擇代表性之景點與建築,設計施工質量必須是高質量的。設計方案事先要進行科學研究,找出可靠的復原依據,包括遺址遺物、文獻資料、圖紙照片等等。施工隊伍也要高水平,精工細作,務求達到康乾時期的工藝水平。如果質量不高,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圍牆是圓明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圍牆必須堅持原狀、原材料、原結構進行修復的原則。
修復派:青史憑誰定是非?
記者:王教授,繼侯仁之、單士元、羅哲文先生之後,您力主復修圓明園,建議在對占圓明園總面積2%的西洋樓保存現狀的同時,對占圓明園總面積98%的中國園林部分進行整修,重點恢復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區,使圓明園的內容更加豐富。
王道成:不錯。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圓明園問題,每當我一次又一次走進圓明園,看到堆得漫天遍野的垃圾、被非法侵佔的土地、挖山填湖改造而成的農田。面對這種狀況,我提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在保護好西洋樓殘跡的同時,重點恢復圓明園中國園林部分的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區,再現這些景區當年的風采。
記者: 1860年的那場大火,已經讓圓明園成為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傷痛,盡管廢墟已經結成傷疤,可是很多人還是認為圓明園不僅是中國人不可忘卻的恥辱,也是整個人類永遠銘記的恥辱。那麼您有沒有想到,改變了這些恥辱的象徵,我們還用什麼來激勵和教育後人?
王道成:我從來不認為,保留「恥辱地」就是保留對於恥辱的記憶。我們應該正視一個現實,那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圓明園,早已經不是1860年一把大火燒過的圓明園。據資料記載,英法聯軍放火燒毀圓明園之後,圓明園還曾余留16處重要景觀。應該承認,作為廢墟,圓明園在清朝還是得到了妥善的保護的。對圓明園的破壞還來自兩個重要的歷史時期,一個是民國時期,國內災亂頻仍,圓明園成了一個廢園,園內存留的文物、遺跡被洗劫一空;一個是文革時期,圓明園的管理一度陷入混亂,曾有圓明園圍牆一次拆除800餘米,一次砍伐樹木1000餘棵,一次運走石料幾十車的記載。周恩來總理也曾經提出,在適當條件下,應重新修建圓明園。
記者:那麼就是說,現在的圓明園廢墟其實早已不是當年遭受劫掠之後的圓明園?我們呼籲保護的圓明園廢墟其實僅僅是一種停留於我們的想像中的廢墟?
王道成:對,應該這樣認為。1860年,圓明園遭受第一次劫難。此後的1873年,為了迎接慈禧的四十歲生日,清政府曾經對圓明園進行了部分的修復。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圓明園再次遭到破壞。辛亥革命後,圓明園無人管理,園中的遺物被一些不法官僚、政客紛紛盜走。王懷慶拆掉舍衛城、安佑宮以及西洋樓的石料修建自己的達園,張作霖修建墓地也是從圓明園運去的漢白玉石料。新中國成立後,一些單位和個人也不同程度地去用了圓明園的遺物。現在我們在北京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圓明園的遺物,如,北京大學辦公樓前的華表二根、漢白玉麒麟一對、未名湖的翻尾石魚;頤和園東宮門外的雲龍陛石、仁壽殿前的銅狻猊;北京圖書館樓前的華表一對、石碑兩塊、昆侖石一塊;中山公園的蘭亭八柱等。1984年,在上海也發現了圓明園的遺物,據說是李鴻章搬去的。現在的圓明園同1860年被大火焚毀後的圓明園在各種意義上都是不一樣的。
記者:不論圓明園在1860年之後還曾經經歷過多少劫難,圓明園其實已經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徵,一段歷史的悲嘆。您認為復建了圓明園,它的原初的象徵意義會不會被淡化?
王道成:在合理保護、利用和建設圓明園的問題上,我主張我們的工作應該從圓明園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從圓明園「遺址公園」這個概念出發。曾經有人用「德國民族的嚴謹的科學性」和「健康的民族心態」的三個例子來駁斥我:柏林褲襠大街聳立的一座只剩下一個尖頂的教堂、科布倫茨一尊曾經聳立著德國統一日爾曼民族的威廉大帝銅像的墩台、海德堡的一座殘破的中世紀教堂。我們應該看到,前兩處遺跡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時期,後一處則形成於19世紀70年代德意志統一前普魯士和法國的戰爭。對於保留這些殘跡,德國人有自己的解釋,前兩處是「為了記住希特勒發動戰爭,給世界和德國自身帶來的創傷,不忘戰爭給全人類帶來的災難。」對於後者,是為了「有利於孕育德國的自強精神」。德國人對這些殘跡的態度,我十分贊賞。但是也應該看到,戰爭破壞的不只是一座教堂、一尊銅像,德國人並沒有把所有的廢墟都保存起來,而是保存一點具有代表性的東西。美國著名的白宮在1814年時也曾經被英國人焚毀,美國人民趕走了侵略者之後,立即對該建築進行修復,因為原來的牆壁已被火燒黑,於是塗以白色,白宮之名因此而來。我所以主張保存佔地120畝的西洋樓殘跡,就是為了讓子孫後

『陸』 圓明園如何建成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三園組成。有園林風景百餘處,建築面積逾16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餘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1860年10月,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此事件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頁屈辱史。
遭遇浩劫
歷史背景 至清代中葉,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已大大落後於西方,階級矛盾日益尖銳,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隨後國內又爆發了反抗清王朝統治的「太平天國」。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聯合發動了第2次鴉片戰爭。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願望。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就決計陳兵京城。侵略軍於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60年(咸豐十年)7月,英法侵者軍艦隊再次闖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進京換約為幌子,一面武力進逼,一面誘以「講和」。目的在於陳兵京師,逼清廷就範。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遲遲不定戰守之策。侵略軍長驅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橋決戰清軍失利,次日晨,咸豐皇帝倉皇自圓明園逃奔承德避暑山莊而去,造成都城無主,百官皆散,軍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機局面。 圓明園於咸豐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2010年,英國、法國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兩個文物強盜,英國法國火燒圓明園同時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文物毀滅罪行。英國法國創造了兩項無恥的世界之最。 搶劫圓明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崙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伙沖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據一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鍾表,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綉品。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火燒圓明園後,咸豐皇帝的御批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並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鍾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鍾。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發指!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涌進圓明園,縱倩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綉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里放滿了紅藍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里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火燒圓明園 正當清政府對侵略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為了給其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驚」,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 圓明園西洋樓大水法遺跡
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只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譯自英文)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軍在園內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被一齊付之一炬。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幾案均盡遭劫掠。自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段話代表著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 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即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
衰敗過程
當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瘋狂地進行洗劫時,就有無數的土匪參與了打劫。能拿走的統統拿走,拿不動的用車或者牲口拉,實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壞!那群沒人性的英法聯軍選擇最貴重的東西搶劫,土匪掠奪剩餘的精華,小民則撿拾委棄於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園太監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錢物品很快被搜羅干凈了,有人又把希望寄託在散落、埋沒於塵土中的細碎寶物上,他們操起掃帚和簸箕,在園中道路上飛沙揚塵,守園的太監官兵將他們稱為「篩土賊」,時有諺曰:「篩土,篩土,一輩子不受苦」。 圓明園舍衛城遺址
1900年八國聯軍[這八個土匪強盜是:英國、法國、普魯士(德國)、沙俄、美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今奧地利和匈牙利)]侵佔北京,西郊諸園再遭劫掠。這一次,清政府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滿足於搶劫洋人劫餘的財富,他們把園內火劫之餘的零星分散的建築、木橋的柱子、樁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當時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交易繁忙,而園內則炭廠林立,樹枝、樹根全被燒成木炭。 此外也有一部分圓明園遺物被安放於公共場所,如長春園門銅麒麟、安佑宮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後於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頤和園;安佑宮華表、石麒麟、西洋樓線法橋和翻尾石魚、梅石碑、蒔花碑、文源閣碑被分別移至燕京大學和北京圖書館舊館;蘭亭碑和「青蓮朵」等珍貴太湖石於1915年移往中山公園;長春園大東門石獅子及基座移至正陽門和新華門。西洋樓遺址的漢白玉及磚瓦也多被軍閥官僚運走,或被各家石作坊買去,就地改刻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遺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綏遠陣亡將士碑。日佔時期,園內部分遺址在「獎勵農業」的口號下被平山填湖,改為水田。 民國初期走馬燈一樣更迭的軍閥,都把圓明園作為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溥儀時期的檔案留下了不少無奈的記錄:「軍人押車每日10餘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實際上,拆賣的情況遠比檔 長春園西洋樓養雀籠遺址
案中記載的嚴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圓明園屬鳴春園與鏡春園的木材,王懷 慶拆毀園中安佑宮大牆及西洋樓石料。從此,圓明園廢墟凡能作建築材料的東西,從地面的方磚、屋瓦、牆磚、石條,及地下的木釘、木樁、銅管道等全被搜羅干凈,斷斷續續拉了20多年! 至此,圓明園建築、林木、磚石皆已盪然無存.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昔日的皇家園林麥壠相望。1940年以後的日寇佔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面目全非。
遺址保護及整修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先後將其列為公園用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徵收了園內旱地、進行了大規模植樹綠化。在十年動亂中,遺址雖然遭到過一些破壞,但它畢竟被保住了:整個園子的水系山形和萬園之園的園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數的土地成為綠化地帶。十幾萬株樹木蔚然成林,多數建築基址尚可找到,數十處假山疊石仍然可見,西洋樓遺址的石雕殘跡頗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圓明園管理處之後,遺址保護、園林綠化有明顯進展,西洋樓一帶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個遺址東半部的園林道路、園杯設施從無到有,逐年有所改善,來園憑吊游覽者有大幅度增加,圓明園園史展覽館,自1979年11月舉辦,其中十分之一為中小學生集體參觀。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明確把圓明園規劃為遺址公園。同年,北京市政府撥出專款,修復了長春園的東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圍牆。在北京市和海淀區政府及圓明園學會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海淀鄉園內農民實現了聯合,採取民辦公助形式,依靠社會備方面力量,共同開發建設遺址公園。從而使遺址保護整修工作邁出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動工,歷時7個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接著整修綺春園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這兩期工程均以挖湖補山為主,並修建園路橋涵和園林服務設施,清整古建基址,進行綠化美化。兩年動土方40萬立方米,使ll0公頃范圍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復原貌,其中水面55公頃。福海中心蓬島瑤台東島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島庭院,綺春園的新宮門,以及西洋樓的歐式迷宮(萬花陣),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樣修復。後又經兩年整修提高,遺址公園初具規模,於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會售票開放。6年來,園內遊人已超過1,000萬。 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整修建設主要進行了6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完善提高了福海、綺春園兩景區的綠化美化、園路橋涵和服務設施。二是園林遺址的清理整理水平有明顯提高。這兩個景區已有蓬島瑤台、涵虛郎鑒、觀瀾堂、別有洞夭、涵秋館、天心水面、鳳麟洲等十餘處遺址,清運碴土,廓清石建基址,整理臨水台基,界定遺址范圍,立石鐫刻盛時圖景,供遊人憑吊。三是擇要修復了幾處景點,如綺春園的仙人承露台、?碧字和浩然亭,福海別有洞天的四方亭等。四是全面補砌了綺春園東半部的河湖自然石駁岸,計4,960延長米。五是全面清理整理了西洋樓遺址的西半部,清運碴土16,000立方米,廓清諧奇趣、蓄水樓、養雀寵、方外觀、五竹亭、海晏堂等各座古建基址及噴水池,並歸位大批台基柱壁等石件。六是從1992年12月起,全面整修長春園山形水系,至1994年4月基本竣工。共動土方20多萬立方米,浚挖河湖水面28公頃,整砌石駁岸9,500延長米,整理山形42座,使該園山形水系均基本恢復原貌。並整理了海岳開襟、、流香諸、得全閣、鑒園、獅子林等處園林遺址和臨水台基;挖掘復位乾隆御題匾詩刻石31圓明園(11張)件;種植各類喬灌木35400餘株,栽種蓮藉藕10公頃。至此,圓明三園整個東半部(200公頃)已初步連片建成遺址園林。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公園,已是山青水碧,林木蔥茂,花草芬芳,景色誘人。它既富於遺址特色,又具備公園功能,是一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及群眾遊憩的好去處。 由國家與園內農民聯合建園這一形式,經數年過渡,全面開辟遺址公園的條件漸趨成熟。按照首都建設總體規劃的要求,為加快遺址公園建設步伐,於1990年和1993年分兩批正式辦理了遺址公園全部佔地的徵用手續,將園內原以土地謀生的農民轉為非農業人口,並安置其勞動力從事園林建設。這就為在圓明三園范圍內全面建設遺址公園、保護文物古跡創造了全新的條件。爭取恢復原樣。
編輯本段歷史
康熙時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
雍正時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乾隆時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於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咸豐時期
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切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
同治時期以後
同治年間(1750---1949年),同治帝准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後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 圓明園復原圖
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後被辟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編輯本段園林建築
建築特色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建於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 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後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 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園中有宏偉的宮殿,有輕巧玲瓏的樓閣亭台;有象徵熱鬧街市 的「買賣街」,有象徵農村景色的「山莊」;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蘇州獅子林的風景名勝;還有仿照古代詩人、畫家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 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圓明園是人工創造的一處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大型園林。平地疊山理水,精製園林建築,廣植樹木花卉。以斷續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島、橋堤等,將廣闊的空間分割成大小百餘處山水環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風景群。園內水面約佔三園總面積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開鑿大中小水面,由回環縈流的河道串聯為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園內又綴疊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與水系相結合,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構成了山復水轉、層層疊疊的園林空間。使整個園林宛如江南水鄉般的煙水迷離,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建築的水主題特徵 圓明園的園林造景多以水為主題,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圓明園後湖景區,環繞後湖構築九個小島,是全國疆域《禹貢》「九洲」之象徵。各個島上建置 圓明園
的小園或風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頗有登岳陽樓一覽洞庭湖之勝概,「垂虹駕湖,婉蜒百尺,修欄夾翼,中為廣亭。紋倒影,滉漾楣檻間,凌空俯瞰,一碧萬頃」。西岸的坦坦盪盪,酷似杭州玉泉觀魚,俗稱金魚池"鑿池為魚樂國,池周舍下,錦鱗數千頭。"圓明園西部的萬方安和,房屋建於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涼,遙望彼岸奇花纈若綺綉。雍正皇帝喜歡在此居住。圓明園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澤)水法引水入室,轉動風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風群籟動,山鳥一聲鳴。」乾隆皇帝喜歡在此消暑。長春園西湖中的海岳開襟,在白玉石圓形巨台上建有三層殿宇,遠遠望去好似海市蜃樓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萊瑤台,取材於神話中的蓬萊仙島,原名蓬萊洲。相傳,秦始皇曾派遣一個名叫徐福的人,率領千餘名童男童女,出海東渡,去替他尋仙境、求仙葯,以企長生不老。這當然只能是「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而雍正皇帝則讓工匠在圓明園的東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島,象徵傳說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島上建有殿閣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樓十二」,並按「徐 圓明園
福海中求」的寓意,把東湖命名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還建有十多處園林佳景。福海,東西、南北各寬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約35公頃,相當於北海公園的水面。這里水面開闊,景色秀麗,每於端午佳節,在此舉行大型龍舟競渡活動。七月十五日夜,清帝於此觀賞河燈。冬日結冰後,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賞游。福海實際上是圓明園的水上娛樂中心。 建築的集全國之大成特徵 圓明園還有個顯著特點,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國各地特別是江南的許多名園勝景。乾隆皇帝弘歷曾經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東巡岱嶽,巡遊熱河、盛京(即沈陽)和盤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勝水、名園勝景,就讓隨行畫師摹繪成圖,回京後在園內仿建。據不完全統計,圓明園的園林風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處。杭州西湖十景,連名稱也一字不改地在園內全部仿建。正所謂: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 乾隆皇帝南巡之後,在圓明園先後仿建有四處江南名園。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瀾園。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時,曾以海寧的陳氏隅園作為行館,並賜名「安瀾園」。乾隆皇帝很喜歡該園結構佳妙,回京後就在圓明園四宜書屋左右,仿其位置進行改建和增建。園成之後,也題名叫「安瀾園」,當時仿建的另外三處名園,都在長春園內。一處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齋東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園而建的小有天園;一處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寧(即南京)瞻園而建的如園;一處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蘇州著名園林而建的獅子林。如園和獅子林,都分別有16個以上風景點。圓明園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於七月初七,設七夕巧筵的地方。這里可遠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組疊山,松巒峻峙,山澗之中瀑布飛流急下。在此近觀仰視有如廬山的峻峙氣勢,取名叫「小匡廬」。坐石臨流,仿自紹興會稽山陰的蘭亭。建於雍正朝,俗稱流杯亭。東晉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於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會於會稽蘭亭,曲水流觴,賦詩修楔(祭祀活動),被傳為佳話。圓明園的這座蘭亭,在仄澗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開間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歷代書法名家「蘭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學士於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跡,合為「蘭亭八柱冊」。乾隆皇帝讓把此亭改建為八方,並換成石柱,每柱刻一帖,這就是著名的圓明園蘭亭八柱。廓然大公,後來也總稱雙鶴齋,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葉,仿照盤山靜寄山莊的雲林石室的山石,疊石而成的。嘉慶詩贊「雙鶴齋」:結構年深仿惠山,名園寄暢境幽閑。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嶇石不頑。人們知道頤和園的諧趣園,是仿惠山寄暢園建的,其實,當時在圓明園也仿建有寄暢園。只是兩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寫的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藝術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時叫桃花塢,曾是弘歷讀書的地方,書室叫「樂善堂」。此景,號稱有山桃萬株。蘇州閶門內舊有一處桃花塢,相傳是唐伯虎的故居。圓明園的桃花塢,雖然襲用其名,但桃花之盛遠不是吳下所能相比。 建築的造型特徵 圓明三園共有一百餘處園中園和風景建築群,即通常所說的一百景。集殿堂、樓閣、亭台、軒榭、館齋、廊廡等各種園林建築,共約16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面積還多一萬平方米。園內的建築物,既吸取了歷代宮殿式建築的優點,又在平面配置、外觀造形、群體組合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規范的束縛,廣征博採,形式多樣。創造出許多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都極為罕見的建築形式,如字軒、眉月軒、田字殿、還有扇面形、弓面形、圓鏡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勝形、書卷形等等。加之在園林布局上,因景隨勢,千姿百態;園中各景又環環相套,層層進深,形成了豐富多彩、自然和諧的整體美。法國傳教士王致誠,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說:圓明園的建築,形式變化較多,而且參差不齊,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宮殿,都彷彿是按照奇特的模型製成的,像是隨意安排的,沒有一座與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饒有興趣,人們不能在一覽之下,就領略這幅景色,必須一點一點地仔細研究它。 建築的宗教特徵 圓明園的寺廟園林,也是反映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側面。安佑宮(鴻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壽皇殿的舊例建造的。用來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園內的皇家祖祠。宮為九間,正脊重檐歇山,以黃色琉璃瓦覆頂,是園內體量最大的一個建築物。周圍有喬松偃蓋,中軸線南端有兩對華表,給人以庄嚴肅穆之感,方壺勝境,位於福海東北海灣岸邊,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瓊閣建造的,據史料記載,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餘座佛塔。這處建築的前部底座以漢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個建築體態龐大,金碧輝煌。每當清晨薄霧初起,該建築在煙霧中時隱時現,宛如瓊閣瑤台一般。這處建築的格調和氣勢,是我國現存園林建築中所少見的。舍衛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築。據說是仿照古代印度橋薩羅國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內共有殿宇、房舍326間。康熙以來,每當皇帝、皇太後壽誕,王公大臣進奉的佛像都存放在這里。其中有純金的、鍍銀的、玉雕的、銅塑的,年復一年,竟達數十萬尊。圓明園遭劫掠焚毀,僅此一處所造成的損失,無論是經濟價值還是文化藝術價值,都是難以用數字估量的。 圓明園建築的評價 圓明園體現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是當時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園林。乾隆皇帝說它:「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園林建築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法國大文豪雨果於1861年有這樣的評價:「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宮的城堡一樣的建築,夏宮(指圓明園)就是這樣的一座建築。」人們常常這樣說: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斗獸場,東方有夏宮。這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傑作。

『柒』 圓明園的遺址在哪裡

圓明園遺址公園位於中國北京市區西北的海淀區。

圓明園是一組清代的大型皇家園林,佔地350公頃,約合5200畝。圓明園規模宏偉,融會了各式園林風格,運用了各種造園技巧,再現詩畫意境,被大多數中國園林學家認為是中國園林藝術史上的頂峰作品。被當作是中國古典園林平地造園、堆山理水集大成的典範。清朝時一些在中國的外國傳教士參觀圓明園之後將其稱作「萬園之園」。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7年),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佔地350公頃,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餘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圓明園,曾以其宏大

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和「萬園之園」。1860年10月慘遭英法聯軍洗劫並付之一炬。

1976年11月,圓明園管理處成立,1988年1月圓明園遺址公園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 6月29日,圓明園遺址公園正式開始對社會開放。經過1990年、1993年兩次征地,圓明園遺址公園回收了盛時圓明園規模的全部土地使用權。1996年9月被六部委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11月,圓明園遺址公園被北京市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北京市國防教育基地」。2000年9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復《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2008年11月20日通過國家旅遊局4A景區評審。2010年10月12日,榮獲「北京新十六景」之一,成為最新的代表京都魅力的16張名片之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