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洛陽村遺址

洛陽村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2 18:07:14

① 最久國都的漢魏洛陽的遺址有哪些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郊區與偃師市、孟津縣毗連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河。該城始建於西周初年,廢棄於唐初,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長達540年以上。

此外,西漢及新莽末年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也曾建都於此。後趙、北周曾以此為南都、西京。

如包括這些,漢魏洛陽故城無疑是我國所有都城遺址中定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

漢魏時期的都城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140年,洛陽人口達100萬以上,當時中外交流頻繁,這里不僅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也是東方文明向東傳播的源頭。

北魏時,洛陽城有里坊320個,城內外有佛寺1300多所。馳名中外的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寺也是北魏時期開始開鑿的。當時的洛陽不但經濟繁榮,商業發達,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薈萃。

洛陽故城今存遺址內城城牆皆夯土版築而成,周長約14千米。

漢魏洛陽故城分別有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圈,遺址區地上和地下遺跡、遺物十分豐富。重要遺跡由內到外主要有:宮城、內城、外郭城、金墉城、永寧寺塔基遺址、太學遺址、東漢靈台遺址和金村大墓等。總面積近100平方千米,是近代以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址,基本上為北魏時期所遺留。

宮城位於內城中北部,位置適中略偏西,是都城裡最重要的中心建築區。宮城的四面牆垣保存尚好,牆基雖已埋沒地下,但尚能連接起來。

在南牆的偏西處,有門址一座,形制宏大,當是宮城的正門,按文獻記載北魏時叫「閶闔門」。閶闔門是在魏晉宮門舊址上建造起來的。它是以柱網構成的殿堂式城門樓建築,面闊七間,進深四間。

整個門址位於宮牆後側,門前兩側分別有巨大的子母土闕與宮城南牆及兩側院落南牆相連接。該城門是目前國內考古發掘出的時代最早的都城宮城的正門。

宮城的西部,應是漢北宮和北魏宮城中的主要殿堂之地,如傳說的「金鑾殿」,即北魏太極殿遺址。南對閶闔門,呈長方形,地下保存的夯築地基厚達6米以上,其周圍有密集成組的夯土基址。

內城即東周、東漢、曹魏、西晉時期的洛陽城,平面略作南北長方形,古稱「九六城」。內城垣除南垣因受洛河的北移被沖毀外,東、西、北三面牆垣,斷斷續續依然留在地面上,內城北垣東段高出地面5至9米。

城牆寬約14至30米,系夯土版築,細密結實,牆垣上一排排的版築夾棍眼的痕跡,仍清晰可見。探見城門闕口10座。城內一共發現東西橫道四條,南北縱道四條。

東漢太學遺址在內城南郊,始建於公元29年,在校太學生曾多達30000餘人。175年於太學講堂前立石碑46通,史稱熹平石經。至241年,又立石經28塊,史稱正始石經。

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在遺址內部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築遺址,有一排排的建築房基,或為東西長方形,或為南北長方形,排與排之間距離相等,排列有序。

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學說的最高學府,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官定儒學經本。發現於偃師東大郊村內的西晉辟雍碑,碑文詳細記載了西晉武帝司馬炎及其太子到太學視察,並親至辟雍行禮的情況。

東漢靈台是我國古代用來觀察天象的高台建築。遺址在內城南郊,創建於公元56年,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台,也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台遺址。曹魏、西晉相繼使用,達250餘年之久。

靈台遺址范圍達40000多平方米,每面牆垣各開有門,四面共開12門。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高台四周有上下兩層建築。

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曾先後兩次任太史令10多年,領導、主持和參與了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他設計製造的「渾天儀」、「地動儀」等精巧絕倫的科學儀器,當時都安放在靈台之上。

位於內城西北角的金墉城,為曹魏明帝所築。總面積26萬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晉時被廢帝、後多安置於此,實為洛陽城的軍事要塞。

金墉城由南北毗連的3個小城構成,平面呈「目」字形,城垣夯築,共有城門八座。最北一城西垣、南垣各一門,中間一城西垣二門,南面一城四面各開一門,遺址內有夯築台基、磚砌基址多處。

史書記載,當年金墉城「重樓飛閣,遍城上下,從地望之,有如雲也」,足見其豪華壯麗。1956年,河南省將漢魏洛陽故城列為保護古跡之一。從1962年開始,我國考古工作者對漢魏故城遺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至今仍在進行。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底,洛陽市完成了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基遺址保護工程,這是漢魏洛陽故城保護展示的第一個項目,也是漢魏洛陽故城對外展示的第一個窗口和平台。2006年,《洛陽市漢魏故城保護條例》出台,為漢魏故城遺址的保護提供了法律武器。

② 洛陽城的各朝代遺址

主詞條:二里頭遺址
夏代洛陽稱斟鄩,其遺址在今洛陽市東。二里頭遺址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二里頭遺址發掘確認的宮城面積為10.8萬平方米,中心區道路縱橫交錯,宮牆基址方正有矩,建築基群排列有序,這些都表明了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遺址的布局開創了中國都城營建制度的先河,把雙輪車的發現時間上推至二里頭文化早期。該遺址的宮殿發掘被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年代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說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 主詞條:西亳
西亳,洛陽古稱,又作亳,商朝的立國之都,今河南洛陽偃師西偃師商城遺址。商湯滅夏後,在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
1984年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隊在河南偃師縣城西發現了一處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規模宏大,而且恰好有一條叫「屍鄉」的溝橫穿城址。經過對考古發掘資料和古文獻的研究,初步斷定這座古城址就是商湯所都的「西亳」。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西距漢魏洛陽故城約10公里,西南距夏都斟鄩二里頭遺址約6公里。古城遺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
經過15年的勘察、發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兩面較直,北垣東段向東南斜收,為避開城址東南一個陂池,東垣中段偏南部位的牆體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牆南北最長1700餘米,東西最寬1200餘米,南端僅寬740米。可確認的城門有5座;北垣近中部1座,東、西垣對應部位各2座。
小城位於大城西南部,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740米。牆寬6~7米。其南牆、西牆和東牆的南段同大城城牆重合,大城西牆北段、北城牆全部、東城牆的大部則為新建。宮城位於小城縱向軸線偏南部位,面積約4萬平方米,四周有寬約2米的宮牆。宮殿建築群密集分布於宮城的中、南部。現已發掘的有4號、5號、6號、2號、7號等宮殿建築。
洛陽偃師商城是商滅夏後最早建立的商城,商城小城的始建就是夏商分界的界標。國家有關部門已投資在此建設商城遺址公園。 主詞條:成周、王城
西周初年,周公、召公營建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後成為國都。春秋稱王城。城址在今洛陽市區王城公園一帶。據1954年勘查,平面長方形,東西2800米,南北3700米,城牆為夯築。東城門名鼎門,為滅殷後九鼎遷入之門。 主詞條: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周、漢、曹魏、西晉、北魏都城。現存遺址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世界文化遺產。故城位於今洛陽市區城東15公里偃師、孟津相鄰處,伊洛平原中心地區,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
西周初營建洛邑,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戰國時稱洛陽。秦為三川郡。西漢劉邦初都於此,後遷關中。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陽為雒陽。其後曹魏定都時復改為洛陽。西晉亦以此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遷都於此。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在今洛陽市區處建東京城,故城遂淪為廢墟。因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為繁盛,故史稱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長達540年以上,周漢晉魏風雲際會,40餘位帝王之家,是中國古代到中世紀的社會形態及文化形態轉變的重要時期。羅馬帝國與古中國的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來到了漢魏洛陽故城中,這座城市見證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開始以及陸上絲綢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歐洲的過程。北宋時期,文學家司馬光路過漢魏故城時,面對對這座城市悠遠、輝煌的歷史曾經發出了:「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概嘆。
漢晉洛陽城
在周公所建周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秦、西漢、新莽皆在此置宮室。東漢建武元年(25)光武帝也建都於此,歷經165年,十一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挾獻帝西遷,洛陽宮廟官府民家被燒毀。曹魏黃初元年(220)於東漢舊城建都,西晉時亦都於此。永嘉之亂後洛陽再度毀於兵燹。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對漢魏故城進行了大規模改造與擴建,至宣武帝時建成規模宏偉的北魏洛陽城。東魏天平元年(534),遷都鄴城,拆毀洛陽宮殿。元象元年(538)在東、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陽城化為廢墟。漢魏洛陽城遺址在洛陽市區東15千米處。1962年起進行勘察與發掘。漢魏洛陽城平面近於長方形,南北約合漢代九里,東西約合漢代六里,俗稱「九六城」。東西北三面城垣至今尚存,南垣毀於洛水。周長約13千米。共設12個城門 ,東西各3門,北有2門,南面4門。城內主要街道縱橫交錯,共24段,寬20~40米不等,均3道並行,公卿尚書等走中道,一般行人走左右道。城內有南北二宮,中間有復道相連。南宮始建於秦,東漢時為朝賀議政之所,平面長方形,中軸線上排列著卻非、崇德、中德、千秋萬歲、平朔五殿。北宮建於東漢明帝時,大於南宮,為皇帝嬪妃寢居之處,宮內德陽殿規模宏偉,可容萬人。太倉、武庫建在城東北隅。南宮西北有金市,南郊有南市,東郊有馬市。城南建有明堂、辟雍、靈台、太學。曹魏時在洛陽城西北角興建了三座南北相連的小城 ,名叫「金墉」,中有門道相通。又在洛陽城西、北兩壁及金墉城外側增築馬面,以加強防衛。金墉城為軍事制高點,西晉永嘉之亂時,成為交戰雙方必爭之地。
北魏洛陽城
北魏遷洛後,在金墉城南的洛陽西垣上增開承明門,廢漢魏以來南宮,將宮苑集中於城中部以北。北魏宮城在城北部偏西,平面長方形,正殿太極殿位於宮城中部。宮城東有太倉、洛陽地方官署等,西有馬廄、武庫、寺院。宮城南門閶闔門正對南北主幹道銅駝街,社稷、宗廟、中央衙署等分布在大街兩側,著名的永寧寺(見永寧寺遺址)在大街西側。景明二年(501),以漢魏洛陽城為內城,修建了巨大的外郭城。
郭城范圍內劃分為320個方形的坊,東漢以來的洛陽城,經北魏重建,僅作為其內城,它的外圍還築有郭城。郭城內布置有320個方塊形的「里坊」。 坊四面築牆,每面開一門,設門吏,每日定時啟閉里門,具有軍事管制性質。工商業區在郭城之中,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北魏晚期,佛教昌盛,洛陽城內建寺1367所,列剎相望。 北魏洛陽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規模配置居民里坊的都城,改變了兩漢以來宮殿區占據都城主要空間的傳統,對北齊、隋、唐的都城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 隋大業元年(605)營建東都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抵伊闕之口,洛水貫穿其間。唐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廢隋皇泰主自立,在洛陽稱帝。武德四年唐平王世充,毀洛陽宮闕,廢隋東都。至顯慶二年(657)恢復東都。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建都神都。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復位,復稱東都。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等先後在洛陽稱帝,戰亂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坊市皆空 。天復三年(903)昭宗遷都洛陽,曾修繕城郭宮室。五代時梁、唐、晉以洛陽為都,沿用此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洛陽城毀於戰亂。隋唐洛陽城遺址在今洛陽市區及近郊,1954年起進行勘查發掘。 郭城平面接近長方形,周長約28千米。設8個城門,東、南各3門,北面2門,西面無門。宮城位於郭城西北角,平面近似長方形。城垣夯築,內外包磚。城中發現有大片夯土基址,發掘出武則天明堂遺跡。東宮在宮城之東。皇城繞宮城東西南三面修築。宮城北部有曜儀,圓璧二城。皇城之東又有東城,東城之北有儲存糧食的含嘉倉城。
郭城內由垂直交叉的道路劃分成若干方形或長方形里坊。北通皇城正門的定鼎門大街寬121米,為全城最寬的街道,其餘連接城門的街道寬41~59米。里坊有坊牆,四面設門,內設十字街。據考證,洛水北有28個坊、1個市,洛水南有81個坊、2個市,共109個坊 、3個市.洛陽城的工商業區在隋唐之際有所變動:隋代的豐都市至唐代名南市;通遠市代名北市、大同市代名西市。隋代曾在郭城西建西苑,唐乾封年間又在禁苑之東,皇城西南建上陽宮,高宗晚年及武則天時期為聽政之所。

定鼎門遺址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發掘工作結束。據參加發掘工作的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負責人介紹,隋唐洛陽城定鼎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沿用時間最長的中國古代都城城門。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唐朝繼續沿用為都城。 五代至宋,隋唐洛陽城曾一度作為陪都,稱西京或洛京。自隋至北宋,隋唐洛陽城的平面布局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主要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組成,定鼎門為外郭城的正門。
史料記載,定鼎門正式啟用於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正月。以後,該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郭城正門,其作為郭城正南門的時間長達530年。
這一記載得到了此次考古發掘的證實。發掘顯示,定鼎門城門建築可分為5期至6期,最早建築為隋代,最晚的為北宋末年,說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間,定鼎門一直在使用。定鼎門遺址發掘總面積達到7000平方米,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3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制目 前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中國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
洛陽市將在確保文物安全的情況下,依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成果,對定鼎門進行原址展示,再現定鼎門在鼎盛時期的恢宏氣勢。
明堂遺址
主詞條:明堂
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天堂遺址
主詞條:天堂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跡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跡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天堂基址僅存台基基礎,其東面與宮城西步廊相連,北面與東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磚鋪散水並有寬4.33米的東西向步廊與其他建築相連。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寬77.7米,東西寬69.15米。台基中心為石砌圓形坑,其外有兩周柱礎石、一周夯土基礎和一周碎石塊建築基礎。柱礎石兩圈,內圈礎石12個,外圈礎石20個,礎石為四塊青石拼合而成,並為由一層夯土、一層礎石層層疊加而成。夯土基礎一周寬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礎一周,為由殘石塊組成的圈形帶狀建築基礎,寬約0.5米。
金明洛陽城 金正大元年(1224)以洛陽為中京,在隋唐洛陽城的東城舊基上築新城,規模只有隋唐東都 城的1/20 。明洪武六年(1373)在金元城基礎上築磚城,挖壕塹。其平面為正方形,邊長1400米,四面各設一門。該城即今天的洛陽老城。

③ 隋唐洛陽城遺址的遺址概況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區及近郊,地跨洛河兩岸。南對伊闕,北依邙山,東逾瀍河,西臨澗水,洛水貫穿其間。據勘查,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勢高亢處,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廂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現存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公里。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牆長約7290米,東牆長約7312米,北牆長約6138米,西牆南端長約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牆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勘察清楚的南牆3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三道。城內街道橫豎相交,形成棋盤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豎街12條,東西橫街6條;洛河以北探出南北豎街4條,東西橫街3條。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城內街道組成里坊,據《唐六典》及《舊唐書》等文獻記載並結合考古鑽探的實際情況可知,總數為109坊3市,即洛河南為81坊2市(西市、南市),洛河北為28坊1市(北市)。今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個坊和洛河以北的9個坊,其餘各坊市為今城所壓或被洛河沖毀。
外郭城的城牆用夯土築成,基址寬15-20米。東城牆長約7312米,南城牆7290米,西城牆長6776米,北城牆長6238米,東西兩牆下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設8個城門。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門是一門3道,帶有雙闕,東西長143米。定鼎門門址寬28米,東西兩門道各寬7米,中門道8米。
城內街道縱橫相交,寬窄相配,形成棋盤式布局。據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條,東西向街道6條;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條,東西向街道3條。街道兩旁有水溝遺跡。其中定鼎門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幹大道,又稱天街,現存的寬度尚有121米。
城市居民的住宅區:隋稱「里」,唐稱「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長寬在500-580米之間。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正中設十字街「四齣趨門」。據《唐六典》及《舊唐書》記載,洛陽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餘一部分為今城所佔壓,一部分為洛水沖刷無遺。文獻記載城中設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內有縱橫街道備3條,四面各開3門。 宮城遺址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北牆長1400米,西牆長1270米,南牆長1710米,東牆長1275米。城牆寬約15-20米,中為夯築,內外砌磚。已經勘查出南牆正中的應天門(隋名則天門)、東邊的明德門(隋名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名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門、西牆的嘉豫門。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發掘出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
東宮在宮城南隅,自為一城,東西330米,南北約1000米。宮城北部有陶光園,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宮城內中軸線上,由北向南有延續不斷的大片夯土基址,應是中央各殿的殿址。宮城西部也陸續發掘出一些規模較小的殿、亭遺址。在中軸線略偏西的地方還發掘出規模比較宏大而又有重疊關系的長方形殿址多處及圓形建築遺址一處。隋唐兩代為了營建宮室而專門建造的燒瓦窯群,也在應天門右側被發現,出土大批註明宮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應天門遺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東西兩側有向外凸出的對稱的兩堵夯牆組成的巨大闕樓,相距83米,各寬17.5米,城門東西寬120米以上,這就是文獻所載的「左右連闕」。
應天門遺址位於洛陽市都城博物館和洛陽日報社之間,定鼎南路從門址中部穿過。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規模恢弘,氣勢壯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應天門一側三出闕,兩側共六闕。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出土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天堂遺址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跡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跡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天堂基址僅存台基基礎,其東面與宮城西步廊相連,北面與東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磚鋪散水並有寬4.33米的東西向步廊與其他建築相連。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寬77.7米,東西寬69.15米。台基中心為石砌圓形坑,其外有兩周柱礎石、一周夯土基礎和一周碎石塊建築基礎。柱礎石兩圈,內圈礎石12個,外圈礎石20個,礎石為四塊青石拼合而成,並為由一層夯土、一層礎石層層疊加而成。夯土基礎一周寬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礎一周,為由殘石塊組成的圈形帶狀建築基礎,寬約0.5米。
水渠:呈東西走向,以磚和石塊由白灰黏砌而成。在台基北側曲折以環繞台基北部。水渠寬約2米,北折部分南北長約15米,台基北側部分東西長約63米。
明堂遺址
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白居易(772-846年)晚年寓居洛陽。長慶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滿後,回到洛陽,買位於履道坊西北隅故散騎常侍楊憑宅。此後又有短期的外任。拜秘書監後,在長安新昌坊稍居。大和三年(829),罷刑部侍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四月,由長安回歸洛陽,居住履道坊本宅。會昌六年(846)八月十四日卒。子孫遵遺囑,將其葬於龍門山琵琶峰。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唐城隊 ,對著名詩人白居易作了考古發掘 ,歷時 6個月。發掘的遺跡有宅院、庭園、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貴文物 1 0 0 0多件 ,揭示了與這位偉大詩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種種文化現象。白居易故居位於洛陽市區東南郊 ,今屬安樂鄉獅子橋村東北 1 30米的一片田野 ,東經112°30′,北緯 34°40′。這里正是唐東都洛陽城的「履道坊」;而獅子橋村 ,則位於「集賢坊」 ;獅子橋村正北的軍屯 ,則是位於「尊賢坊」 ;獅子橋村正東的何村 ,則是位於「永通坊」 ;何村南面 ,則應是「永通門」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發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後庭院的兩進式院落。

④ 為什麼說洛陽金村大墓是中國考古的痛

信奉於一些學說,認為人死之後便會去往另外一個世界,對待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由此去世之人的陵墓應仿照世間,這就使得以帝王為代表的權威之人去世的陵墓十分浩大,陪葬與隨葬的人或者物品十分繁多,也為我們研究古代歷史留下了十分重要的線索。

但除此之外,由於帝王之類的人物陵墓中有大量的財物,也催生出了盜墓賊這一類職業,他們會從古代的書籍或者是各個地區的消息上來尋找墓穴,獲得不義之財。

而在我國的洛陽金村,當年便是發掘出了一座恢宏的古墓,但這座陵墓的發現並沒有推動我國考古對這段古代歷史的研究,反而是留下了一段難以回首的創傷,那麼在此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呢?

1928年,洛陽金村發現古代大墓

洛陽作為河洛文化形成的中心城市,作為夏商周等13個王朝的都城,建都史長達1500多年,文化底蘊十分的深厚。

在長達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無數個王侯將相或者才子佳人紛紛將自己的陵墓建立在洛陽北邙,因此洛陽保留了許多地上與地下的古代文物,當地的古代墓葬數量十分巨大,在我國整個國家中都十分罕見,而金村大墓所處的位置正是各朝各代帝王陵墓群的核心。

無數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國內僅存三件

在金村出土的這批文物還未被國人所完全覺察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已經出現在了其他國家,到目前為止,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博物館中都有這批文物的身影。

由於文物流失十分之嚴重,本應推動我國文化進程發展的文物轉眼之間便流落他鄉,而且數量還如此巨大,讓我國考古學者怎麼能不扼腕嘆息呢?目前在我們國家,出土於洛陽金村的文物僅存金村大鼎、錯金銅尺和命瓜壺三件。

這三件文物分別被收藏於洛陽博物館、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之中,在被埋藏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終於重見天日的文物們卻落得了這樣的結局,實在是讓人遺憾和痛心,這也是我國近代發生的最為慘痛的文物流失事件,更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大缺憾,在未來的歷史研究中,我們斷不會再發生第二次這樣的事情

⑤ 為什麼說洛陽金村大墓是中國考古永遠的痛

古墓作為我們考究歷史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古墓里出土的文物包羅萬象,有很多都是現代歷史學家都嘆為觀止的。除了文物,古墓里的其他東西對於我們研究古代歷史也有很大的意義,所以一個古墓的發現,就意味著我們對古代歷史的研究更進一步。

因此古墓文化對於我們的歷史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從古墓里出土的一切文物,不僅僅是它的物體本身的價值很高,它所自帶的文化價值也占據著很大的比例。我們應該要培養好這種保護文物的意識,杜絕文物再因為這些問題而流離失所,以免給我們的歷史研究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也盡我們的一份力量,密切關注文物的流失情況,及時呼籲文物回歸祖國。

⑥ 漢魏洛陽故城的遺址簡介

現存漢魏故城的規模與布局,基本上就是北魏時期所遺留,由內到外分為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圈。在現今的遺址區地上、地下,可清晰看到當時的宮城、內城、外郭城、永寧寺塔、東漢太學、靈台遺址和金村東周大墓等。
城牆遺址
現存平面為長方形,南城牆因洛河北移被水沖毀。北、東、西3面城牆保存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內,北牆全長約3700 米,寬約25~30米;西城牆殘長約4290米,寬約20米;東城牆殘長約3895米,寬14米。全城周長14公里。城牆夯土版築,版築夾棍眼的痕跡尤存。在部分城牆上還發現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牆北段有4座,北牆東段有3座。墩台間距為110~120米,類似後世城牆所築的「馬面」。在城牆外側均發現有護城河遺跡。北魏外郭城破壞殆盡,現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牆殘段。
城門遺址
西城牆探出5座城門,除北起第二門為一門二洞外,皆為一門一洞。最北一門是北魏的承明門,向南是北魏的闔閭門,即東漢的上西門,再南是北魏的西陽門,再南是東漢的雍門,北魏時廢,最南是北魏的西明門即東漢的廣陽門。北城牆探出2座城門,西面的一門三洞,是北魏的大夏門,即東漢的夏門,東面的門洞已破壞,有一條路土通過,應是北魏的廣莫門,即東漢的谷門。東城牆探出3座城門,皆為一門一洞。北起第一門是北魏的建春門,即東漢的上東門,與闔閭門相對。第二門是北魏的東陽門即東漢的中東門,與西陽門相對。第三門是北魏的青陽門,即東漢的旄門(又稱望京門),與西明門相對。文獻中所載南城牆的4座門,自西向東為北魏時的津陽門(東漢津門)、宜陽門(東漢小苑門)、平昌門(東漢平城門)、開陽門(東漢同名),沒於洛水已無跡可尋。 閶闔門 閶闔門是北魏宮城的正門,其北面正對宮城正殿太極殿;南面為御道銅駝街,並直通內城正門宣陽門。閶闔門始建於曹魏明帝時期,西晉、北魏時沿用。
閶闔門北面正對宮城正殿太極殿;南面為御道銅駝大街,並直通內城正門宣陽門。作為象徵帝王威儀的禮儀性建築,閶闔門是舉行帝王登基、接見四方朝貢者等重大活動的地方,極少用於通行。洛陽市閶闔門遺址是目前為止考古發掘出的年代最早的都城宮城正門,閶闔門的左右雙闕也是迄今為止發掘所見最早的宮城門闕。
宮城遺址
東漢時期,城內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曹魏、西晉變化不大。北魏時建立了單獨的宮城。北魏的宮城位於城內北中部,南北長1398米,東西寬660米,佔全城總面積十分之一左右,是最重要的中心建築區。宮城的南、東、西三面城門已找到,南門也稱閶闔門,門洞闕口寬約46米,門兩側有厚大的夯築土闕,形制雄偉;東門雲龍門與西門神虎門相對。宮城內西部有一座大型夯土台基,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高出地面4米左右,應是北魏太極殿遺址。在宮城其他地方還發現夯土台基20餘處,亦為宮殿遺存。
城的西北隅有曹魏時期修建的金墉城,由3個南北相連的小城組成,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長約1048米,東西寬為255米。3城之間有門道相通,城牆寬約 12~13米,殘高6米左右。城內也發現有20多處夯土台基。金墉城北靠邙山,可俯瞰洛陽全城,是進攻和防守的制高點,在城牆的外壁上,每隔60~70米也有一座向外突出的墩台,可見這里應是一座軍事要塞 。
太極殿
太極殿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宮殿名稱。自三國時期,魏明帝始建太極殿後,直至唐朝歷代皇宮正殿(類似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皆為太極殿,之後北宋西京洛陽的大內正殿亦為太極殿,清代北京紫禁城亦有太極殿。
太極殿的建造,確定了漢魏洛陽城的建築布局中心,而以太極殿為中心的宮城布局形態,標志著中國古代都城布局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
永寧寺遺址
永寧寺塔為北魏永寧寺佛塔,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國都洛陽城內,現已不存,遺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310國道與隴海鐵路交叉口處。
永寧寺塔塔基遺址
據楊玄之《洛陽伽藍記》追述,永寧寺塔為木結構,高九層,一百里外都可看見。據其他記載,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餘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剎通高約為147米,是古代最偉大的佛塔。永寧寺塔平面正方,每面各層都有三門六窗。塔剎上有相輪30重(一說為13重之誤),周圍垂金鈴,再上為金寶瓶。寶瓶下有鐵索四道,引向塔之四角,索上也懸掛金鈴。晚上和風吹動,十餘里外都可聽見。塔的裝飾十分華麗,柱子圍以錦綉,門窗塗紅漆,門扉上有五行金釘,並有金環鋪首。
太學遺址
太學遺址范圍很大。經勘探和試掘﹐主要遺跡有兩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00米﹐附近曾發現石經碎片﹐可以認為是東漢太學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東北約100米處﹐遺跡保存較好﹐平面亦成長方形﹐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50米﹐四周築牆。據記載﹐東漢的太學始建於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後屢經擴建﹐至順帝陽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學生多達3萬餘人。靈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經於太學﹐稱「熹平石經」。漢末董卓燒洛陽宮廟﹐殃及太學。魏文帝黃初五年﹐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太學﹐正始中又新立石經﹐稱「正始石經」。西晉初年﹐依漢魏之制興太學﹐而咸寧二年(276)又另立國子學﹐與太學並存。
熹平四年(175)於太學講堂前立石碑46塊,史稱熹平石經。至曹魏正始二年(241),又立石經28塊,史稱正始石經。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部達3萬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萬平方米左右。在遺址內部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築遺址,有一排排的建築房基,或為東西長方形,或為南北長方形,排與排之間距離相等,排列有序。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學說的最高學府。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官定儒學經本。東漢靈台遺址在內城南郊,今偃師市崗上村與大郊寨之間。靈台創建於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台。曹魏、西晉相繼使用,達250餘年之久。靈台遺址范圍達4萬多平方米,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東西殘寬31米,南北殘長41米,殘高8米余。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78~139),曾先後兩次任太史令10多年,領導、主持和參與了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位於內城西北角的金墉城,為曹魏明帝所築。 南北長1048米,東西寬255米,總面積26萬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晉時被廢帝、後多安置於此。唐初,洛陽縣治設金墉城,貞觀六年(632)移於東都毓德坊,金墉城遂廢。經勘察發現三座小城連在一起,平面呈目字形。城外有河水環流,各城門闕皆有遺跡。城內發現夯築台基多處,以及磚砌基址、水池等。北魏時,增修外廓城,長、寬各約10公里。城內外建有佛寺1367所,而以皇家寺院永寧寺最為豪華壯麗。永寧寺在宮城外西南面,初創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北魏末年被雷擊焚毀。
據勘測南北長305米,東西寬260米,中心為木塔,木塔基座為方形,上下兩層,下層位於今地表之下,上層基座長寬各38.2米,高2.2米,四面原以青石壘砌鑲包。在發掘塔基的過程中,出土一批工藝精湛的泥塑造像,給研究北魏佛教藝術提供了珍貴資料。另有石雕、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平等寺北齊造像碑俗稱寺里碑,在漢魏故城內城東垣外,今偃師市寺里碑村南。計四通,下部皆深埋於地下,地表裸露部分,高約1.5~2米不等。碑上雕有佛、菩薩、弟子像,結跏趺坐的六佛圖,姿態優美的飛天,慢步行進的大象,造型生動的猛獸,以及帳幔、火焰、蓮花等,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為北齊所遺存下來的少數佛教藝術珍品之一。1962年開始對漢魏故城遺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至今仍在進行。 1954年,北京大學閻文儒對漢魏洛陽故城進行調查。1962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長期的勘探和發掘,基本探明了城牆、城門、主要街道、宮城的范圍和部分殿台基址以及城西北隅金墉城的范圍和布局,發掘了城內永寧寺遺址、城南靈台、辟雍、明堂等禮制建築和太學遺址及刑徒墓地。
漢魏洛陽故城的形制自東漢到北魏變化不大。東漢雒陽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共有城門12座。其中西門3座,南門4座,東門3座,北門2座。城內主要宮殿為南宮、北宮,東北隅有太倉、武庫,中部西側為金市。城外東郊有馬市,南郊有南市。曹魏和西晉的洛陽城,依照前制,只是在魏明帝時在洛陽城西北角增修了金墉城。北魏時仍利用東漢、魏晉的城牆和城門,只是把西城牆中間的雍門向北移了約 500米並改稱西陽門;在西城牆北端靠近金墉城處又開一門,稱承明門。在城內廢除了東漢以來南北宮的制度,建立了單一的宮城,街道也有些變更。宣武帝景明二年 (501)增修外郭城,號稱「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有 320個坊及大市、小市、四通市等工商業區,范圍極廣,東漢以來的舊城成為北魏洛陽的內城。 有永寧寺、白馬寺、靈台、明堂、辟雍、太學、刑徒墓地等。永寧寺是北魏洛陽城內最大的一所佛教寺院,位於宮城西南 1公里處。寺院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周圍有夯土牆,總長1040米。已發現南門、東門、西門和西南角的角樓。寺院正中的方形塔基高4.7米,多為夯土版築而成。塔基上有 5圈方形柱礎,正中有一座用土坯壘砌的方台,台的南、東、西三面壁上各保存 5座弧形壁龕,供奉泥塑佛像。永寧寺塔於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 (534)時被雷電所擊起火焚毀,1963年發掘時塔基表面及其周圍尚有很多灰燼、燒土塊和木炭等遺存。
靈台位於南城牆東漢平城門外大道西側,是漢晉皇室用來占星雲、卜凶吉的地方,也是研究天文、氣象的專門機構。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220米。經發掘中心建築為一座方形台基,台基有上下兩層平台,下層平台與今農田地面同高,四周環築迴廊,迴廊外用卵石鋪成散水,散水外有磚砌的排水溝。北面正中有坡道可通上層平台,四面各有五開間的建築。中心台頂現存殘高8米多,平面略呈南北長11.7米、東西寬8.5米的橢圓形。靈台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一座最早的天文觀測台遺址,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曾在此設計製造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為我國古代天文學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明堂為「天子太廟」,是皇帝祭祀祖先接受臣下朝覲的地方,位於靈台之東。圍牆平面近方形,南北長400米,東西寬 386米,圍牆內正中有一座大型正方形夯土台基,是明堂的主體建築。辟雍是封建統治階級「行禮樂,宣德化」的地方,位於明堂之東。圍牆平面方形,每邊長約 170米。圍牆內偏南處有一座大型長方形夯土台基,應是辟雍的主要建築。遺址出有西晉咸寧四年(278)所立「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碑(即晉辟雍碑),碑文記載了晉武帝司馬炎及皇太子司馬衷親臨辟雍視察的事跡。
太學創建於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是中國最早的大學。遺址位於辟雍的東北,分為東西兩大部分。西部是一組長方形夯土建築群,其范圍東西長約 104米,南北寬90餘米;東部為一組密集成排的夯築房基,圍以3米寬的夯土牆,南北長 220米,東西寬150米。有名的「熹平石經」和「正始石經」就先後鐫刻在這里。

在靈台西南 1.5公里處,發現有一處東漢刑徒墓地,其范圍東西長 250米,南北寬200米,已發掘出522座刑徒墓。經鑒定全部刑徒的脊椎骨都有明顯的勞損痕跡。出土刑徒墓磚 820多塊,都是利用各種殘缺廢棄的磚來寫刻的,銘文為隸書,有的草率,有的規整,是除碑刻、簡牘之外,數量最大的一批漢代書法資料。刑徒墓磚上一般均刻有獄名或郡縣名、刑名、姓名、死亡日期等。這些刑徒是從全國各地的獄所押送到司隸校尉、將作大匠等管轄的工地,替封建統治者修砌陵墓、建造宮苑、築城、挖河、開鑿棧道、漕運、伐木、采礦等重體力勞動的。許多刑徒在刑期未滿之前就被折磨致死。刑徒墓地的發現和墓磚的出土,是研究漢代刑獄制度和階級關系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

⑦ 洛陽有什麼古遺址呢

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的夏朝,洛陽被稱為斟鄩,是夏太康、仲康及帝桀的國都。今天位於洛陽偃師的二里頭村,1956年考古發現的“夏都斟鄩城遺址”就是證明洛陽建都最早的遺址。

這座由是由堂、廡、庭、門等組成的規模宏大的斟鄩遺址中心殿堂,是中國最早的帝王宮殿,他決定了後來歷代帝王的宮殿朝堂格局。

商朝時期,稱洛陽為西亳。

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洛陽又被稱為西亳(xi bo),是商朝的都城。現位於洛陽偃師屍鄉溝村的“商都西亳遺址”,再現了商滅夏後建立的這座影響後代的城市建築群模式。

遺址城內縱橫的道路,交錯的街道,各大小城區的層層相套,足以看出三千六百多年前古人對城市建設的非凡規劃。

西周東周時朝,稱洛陽為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這時的洛邑就是洛陽城的又一稱呼。現今包含洛陽澗河瀍河兩岸的王城公園、天子駕六、戰國時期的糧倉、戰國至西漢時期陶窯和加工作坊、青銅器作坊等古遺址等組成了“東周王城遺址”。

洛邑是史書明確記載的第一座國家層面詳細規劃建設的都城,是第一個選擇以居中央控四方建都築城統治理念的奠基者。

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時期,洛陽稱為雒陽。


西漢劉邦在洛陽稱帝,伊始曾定都洛邑,後遷西安。直到東漢劉秀定都洛邑後,改稱洛邑為雒陽,後期的曹魏、西晉、北魏朝代一直定都雒陽。經過幾個朝代約三百多年的經營,尤其是北魏時期的洛陽城,已是集聚不少民族與西域商人的擁有六十多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現在位於洛陽市東約十五公里的漢魏洛陽城遺址公園恢弘,可以窺出當年洛陽繁華的盛景。

其中,位於遺址南郊的東漢靈台遺址,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台遺跡。

隋唐、後梁、後唐、後晉朝——洛陽隋唐城遺址公園。

看得出,古遺址各地常有,集十三朝古都遺址的卻不常有。

而洛陽,就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⑧ 洛陽故城現存遺址有哪些

洛陽故城今存來遺址內城城牆皆夯土源版築而成,周長約14千米。漢魏洛陽故城分別有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圈,遺址區地上和地下遺跡、遺物十分豐富。重要遺跡由內到外主要有:宮城、內城、外郭城、金墉城、永寧寺塔基遺址、太學遺址、東漢靈台遺址和金村大墓等。總面積近100平方千米,是近代以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址,基本上為北魏時期所遺留。

⑨ 洛陽大遺址的歷史和文化

洛陽大遺址
在洛河沿岸、東西不足30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5處大型遺址,如此密集的都城遺址,規模之大,時間跨度之長,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罕見。洛陽片區大遺址群,包含了自夏至唐近三千年中華文明與文化重要起源和發展階段的大規模遺存,不僅在歷史文化內涵上具有一定的文明發展延續性,而且在分布區域上具有顯著的關聯性,是我國文明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區域。
但是夏林、樊會濤代表在調研時發現,由於隋唐洛陽城等大遺址位於城市建設區和城鄉接合部,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用地迅速擴大,大遺址保護與城市基本建設矛盾異常突出,遺址外部環境威脅加劇。如果保護不善,將面臨損害或滅失的危險。為有效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們建議:一、加強立法保護;二、加大資金投入;三、工廠和村莊搬遷。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