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台遺址
1. 河南的黃河遺址,急急急!
第一節 半坡文化
[編輯本段]
黃河一直都被中國人奉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實長江流域的文明可能比黃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更早,但因為沒有被直接延續下來,所以就被世人所遺忘了。
在黃河流域發現大量的古文化遺址,與之相反,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古遺址卻不多,這可能與南方高濕高溫的氣候有關。黃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龍山文化),而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分布的是印紋陶文化。印紋陶文化與南方的百越文化關系密切,兩者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徵。印紋陶文化在南歐(如巴爾干半島)也分布較廣。除此之外,在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還分布有細石器文化。細石器文化在中亞分布較廣,與中亞相鄰的新疆也屬細石器文化,所以中亞的細時期文化與我國西北地區的細石器文化之間有沒有聯系,還需進一步考證。
已進入新石器時代(1萬年至2千年)的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當時正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250萬年至1萬年)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 由打制石器轉向磨製石器;
二、 由採集、狩獵轉向種植、畜牧;
三、 陶器的出現。
進入新石器時代,生產力大大提高,人類由食物的採集者變為了食物的生產者。採集、狩獵是一種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而種植、畜牧則是一種定居生活,因此古村落也就此誕生。
人們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這個階段稱之為「農業革命」。人類史上有三次劃時代的革命,第一次是火的運用,第二次是農業革命,第三次是工業革命。
半坡村位於西安附近,從該村發掘出一個距今有5、6千年的古村落遺址,這是黃河流域很重要的一個文化遺址,1952年被發現。遺址有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墓葬區。
居住區發現有40多座房子,有半地穴建築和地面建築,形狀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房子有柱子支撐,牆壁是泥牆,牆面用草拌泥塗抹。房子大小有十幾、幾十平方米,也有上百平方米的。
發現的窯址有6座,有豎穴式和橫穴式兩種,其空間較小,直徑只有1米左右。
墓葬區有小孩墓和成人墓,多以瓮、盆、缽等為葬具,葬具上還留有小孔,估計是為靈魂轉世所留。另外還發現一具木板葬具,這是唯一的一個木製葬具,不過這一形式一直被沿用至今。埋葬方式多為單人仰身和直肢,也有少量的俯身、屈肢和二次葬。
那裡的原始居民種植粟、芥菜、白菜等農作物,飼養綿羊、山羊和豬等家禽,另外淡水魚和野味也是他們的食物。
發現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有1萬多件。他們的生產工具有石器和骨器,石器有石斧、石鏟、石刀、磨盤、磨棒、刮削器、敲砸器等,骨器有骨錐、骨針、骨刀、骨鉤、骨叉等。
他們的生活用具是陶器,陶器有夾砂和泥質兩類,器形有缽、盆、碗、罐、甑、瓶等。彩陶上黑彩多、紅彩少,紋飾有象徵性圖案(如人面、魚、鹿、蛙)和幾何圖案(如三角、方格)。其中人面魚紋是彩陶上最典型的紋飾。這里的彩陶還剛萌芽,到仰韶文化中彩陶的製作工藝才成熟。
在陶器上還發現有刻畫符號,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文字淵源之一。在中國境內,人類最早把類似文字的符號刻畫在陶器上,等後來刻畫到甲骨上的時候,符號就成為了文字,我們稱之為「甲骨文」。
第二節 老官台文化和裴李崗文化
[編輯本段]
老官台文化遺址1955年發現於陝西華縣,1959年進行發掘。後來在甘肅泰安大地灣也發現同類型文化,所以老官台文化也稱大地灣文化。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
老官台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以磨製石器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細石器。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主要標志,而磨製石器則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
生活於此的原始居民開始種植粟類作物,還養豬養狗,生產工具有石鑿、骨鏟、角錐等。
住房為圓形的半地穴式建築,墳墓是長方形的土坑,有陶器作為陪葬品。
當時的制陶工業還很原始,燒制溫度低,器物種類也少,彩陶工藝還處於萌芽狀態。
出土的文物以陶器為主,出土了27件陶器。陶器的類型有夾砂粗紅陶和細泥紅陶、細泥黑陶和細泥白陶,紋飾有繩紋、斜線紋、附加錐紋、錐刺紋和刻槽紋等,器形有三足罐、三足缽、杯、小口平底鼓腹瓮等,彩陶只有沿外襪紅寬頻紋的三足缽。
在大地灣古文化遺址發現有200多件彩陶,多以三足缽為主。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陶器上的那10多種符號,它們比半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刻劃符號要早1000多年,這也可能是最早的文字原形。
在該遺址之中還發現一座類似宮殿的建築,該建築的地面與現在的混泥土地面很相似。
與老官台文化和大地灣文化同一時期的還要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和賈湖文化,它們都是新石器時期的代表。
裴李崗文化遺址於1977年在河南新鄭被發現,該遺址中的建築、墓地和陶器都與老官台文化十分相似,距今也有8000多年。磨製石器多於打制石器,有帶足磨盤、磨棒、帶齒石鐮、雙弧刃石鏟等,骨器有骨箭、骨針等,另外還要木製的弓。陶器以泥制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器形有碗、缽、鼎、壺、杯、罐、瓮、勺、甑、盆等,其中以三足鼎和雙耳壺最具代表性。另外,也有陶制紡輪。該遺址的陶器上也有契刻符號,也是一種原始的文字。
磁山文化於1972年在河北武安被發現,它稍晚於裴李崗文化,距今7000多年,其建築、石器和陶器等均與裴李崗文化之中的相似。其陶器開始向彩陶過渡。遺址中還發現有農作物粟、胡桃和家禽雞等。
賈湖文化遺址在河南舞陽,距今8000多年,也屬於裴李崗文化類型。遺址中發現有契刻符號的龜甲,它比殷墟甲骨文要早4000多年,比古埃及的紙草文字也要早1000多年。另外還發現骨笛和酒器,這對音樂和酒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第三節 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編輯本段]
仰韶村處於河南省澠池縣,從該地的古遺址上發現了許多器物。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有刀、斧、杵、鏃、石紡輪等,骨器有骨針,陶器有缽、鼎和粗陶、彩陶。
仰韶文化遺址有大量石斧、骨鋤的發現,表明當時農業的發達。另外還在墓室中發現一陶罐里盛放了粟,說明粟是當時的主要農作物。
骨錐、骨針和古輪的出現,說明當時的原始居民掌握了初步的縫紉和紡織技術。發現許多豬、牛、馬的骨頭,說明當時已有了畜牧業。石鏃、骨鏃的出現,表明當時弓箭已被普遍使用,同時還表明當時已由狩獵生活向原始畜牧業和農業過渡。
在甘肅各遺址的墓葬中,還發現許多磨製的玉片、玉瑗、海貝等,這說明當時可能有了最原始的交換關系。新疆盛產玉,所以玉可能是從新疆來的。但甘肅遠離大海,所以海貝是怎麼傳遞過去的,值得探究。
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也稱彩陶文化,彩陶在窯中燒造,但還沒使用陶輪,其表面有或紅或黑的幾何圖案,器物大小不一,形狀差別很大,這種技術可能是從西北的甘肅一帶傳入的。
仰韶文化遍布西北地區的新疆、甘肅、青海、陝西等區省,還覆蓋了華北和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有多種類型,有河南澠池縣半坡類型(仰韶文化早期)、河南陝縣廟底溝類型、河南安陽縣後岡類型和大司空村類型以及大河村類型等(仰韶文化中、晚期)。廟底溝類型的彩陶顏色黑多紅少,沒有半坡類型的圜底缽。後岡類型、大司空類型的彩陶以灰陶為主,紋飾多為紅色。大河村類型的彩陶多為白陶。據推測,仰韶文化很有可能就是黃帝族文化。
仰韶文化從5000年前一直持續到2500年前後,然後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其他文化融合,形成了後來的夏商文化。長江流域的古文化起源可能比黃河流域的還要早,但後來都中斷消失了。而傳承有序的黃河流域文化從未中斷,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如今。
近期在河南靈寶市西坡村發現了一個屬於仰韶文化的遺址,在該遺址中發現了一座宮殿,據推測,它很有可能就是黃帝的宮殿。考古人員還在其周圍發現了一座可以居住20多萬人口的都城,它應該是當時部落聯盟的聚居地。
龍山文化的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1928年被發現。
他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鐮等,另外還要蚌鐮和挖土用的雙齒木耒。他們飼養豬、狗、牛、羊、雞、馬等。
龍山文化也稱黑陶文化,黑陶製品質地精細,造型優美,用陶輪加工並在窯中高溫(1000℃)燒造。這種高溫技術的掌握,為青銅時代的到來做好了准備。龍山文化主要分陝西、河南和山東三大類型。
無論是彩陶文化,還是黑陶文化,都應該是發源於中國本土,與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印度文明之中的陶瓷沒發現有什麼繼承關系。
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還出現了青銅器,它表明龍山文化開始向青銅文化(夏商文化)過渡。這一時期的精緻陶器也與商代的陶器十分相似。
1931年在河南安陽市一個名叫後岡的地方,發現一個古文化遺址,成「三疊層」形式。它的上層是白陶文化小屯文化,中層是黑陶文化即龍山文化,下層是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有人認為這裡面的彩陶文化即炎帝族文化,黑陶文化即夏文化,白陶文化即商文化。
第四節 大汶口文化和馬家窯文化
[編輯本段]
北辛文化遺址位於山東滕州境內,與龍山文化隔河相望。它屬於新石器中期,是大汶口文化的源頭。它稍晚於裴李崗文化,其石器、陶器等與裴李崗發現的類似。
大汶口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它早期的陶器、石器和建築與裴李崗文化類似。它晚期陶器上的圖像刻畫符號不同於仰韶文化中的幾何刻畫符號,它們很有可能就是甲骨文的鼻祖。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繼續,1923年在甘肅臨兆被發現。它的彩陶很發達,繼承了仰韶文化中廟底溝類型的風格。它早期的彩陶以黑彩為主,中期出現有黑、紅相間花紋,晚期多是黑、紅二彩並用。在遺址之中還發現一把青銅刀,它標志著石器文化向青銅文化過渡,是一個金石並用的時代。
與馬家窯同時期、同地點是辛店文化,距今3000多年。它的彩陶很多,器形以罐為主。從辛店文化的基本特徵上看,已基本上進入到了青銅文化。
我國先秦之前大致可劃分為三個時代,一個是石器時代(250萬年到3千年),二是青銅時代(夏商周),三是鐵器時代(春秋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