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郭山遺址

郭山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2 18:51:51

① 蒿山處在的省份有什麼歷史遺址

嵩山概況

日出蒿山坳,晨鍾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專…」。一曲悠屬揚的《牧羊曲》依然讓人心如潮水。少林寺的秀麗景色早已從這首優美的歌里栩栩如生地縈繞心懷。有著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的嵩山,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主體由太室山、少室山東西兩座大山組成。

嵩山被譽為我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元代觀星台。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 、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

有哪個地方能在禪宗上有如此眾多的匯集,只有嵩山!!看一看幽靜神秘的佛門勝地,感受那裡的清凈脫俗,也許會成為每個喜歡旅遊者的一個美好的願望!

② 大連有幾處古人類遺址

金牛山遺址年代最久遠

在遼東半島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年代最久遠的是今營口地區的金牛山遺址,距今約28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金牛山遺址發現了人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其年代雖然較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和距今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為晚,但卻是東北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它證明人類由直立人(猿人)向早期智人進化的舊石器時期的早期,遼東半島就有古人類居住。在遼東地區發現的古人類遺址還有:今本溪地區的廟後山遺址,距今24萬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今海城地區的仙人洞遺址,距今約2萬~4萬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今丹東地區的前陽遺址,距今18000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大連地區沒有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但在1981年於瓦房店市古龍山發展了距今17000年前舊石器晚期的古人類遺址。古龍山遺址是大連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古人類遺址,在原始人居住的山洞裡發現了人工打制的石器和大量的獸骨,並有人工用火的痕跡,獸骨中有馬骨、鹿骨、猛獁象骨、棕熊骨、野豬骨、羊骨,其中馬骨的數量十分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作「獵馬人」。它證明距今17000年前的舊石器晚期,大連所處的遼南地區就有以狩獵為生的古人類居住。

金牛山、仙人洞、廟後山、前陽、古龍山遺址的發現,證明舊石器時代遼東和遼南地區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就其生存狀態和打制的石器看,與50萬年前的北京地區周口店遺址有很大的一致性和傳承關系,許多學者認為他們是中國猿人向瀕臨大海氣候適宜的東北南部地區遷移而形成的古老的土著種族。

最初的源頭始於古龍山人

文化是隨人而生的,文化的最原初的含意就是「人化」、「人類化」,有了人,就開始有了文化,盡管原始人的文化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它們從根本上使人與動物產生了本質的區別,因而成為人類文化的發端和最初的源頭。因此,根據迄今為止的發現,大連文化最初的源頭,當始於距今17000年前的古龍山人,大連的古文化萌生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化,由萌生到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瓦房店古龍山遺址的發展,證明了大連地區的古文化萌生於舊石器時代,但是,古龍山遺址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它僅提供了一個起點和萌芽時期的十分簡單的物證,此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如何相傳,萌芽後的古文化如何演變,這一時期的先民們屬於哪一個古老的種族,其文化屬於哪種類型,都有待於我們進行深入細致地考證。

現有的資料和考古發現證明,萌生於遠古的大連古文化,也是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開始,最終形成於距今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和青銅時代,大約經歷了4000年左右。

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根據考古發現,大連地區也較早地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是東北地區新石器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早在六七千年前,大連地區的先民們就已經走出山洞,走近大海,非常聰明地在黃、渤海沿岸發現了這塊冬暖夏涼、海產豐富、適於生存的「棒打獐子瓢舀魚」的風水寶地,開始了以漁獵為主兼作農耕的定居生活。

大連地區現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多分布於黃、渤海沿岸和沿海島嶼,其中以長海縣廣鹿島小珠山遺址最為典型,它完整地堆積了距今7000~3000年前的古人類的遺物,年代層次清晰,像連續的畫片一樣展示了幾千年間古人生活的軌跡,因而成為大連地區史前時期歷史分期的坐標,被考古界稱為大連地區「第一縷炊煙升起的地方」。

小珠山文化詳解

小珠山下層文化距今約7000年左右,屬新石器早期文化。大連地區和小珠山下層同期的遺址,還有大長山島上馬石(下層)、獐子島沙包子、庄河黑島北吳屯、普蘭店碧流河塔市屯、旅順北海王家屯等多處。這一時期文化的基本特徵是由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房屋由穴居變為方形圓角半地穴型,出土的遺物除大量人類食後遺棄的貝殼外,還有獸骨、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出土的石器仍以打制的石器為主,有尖狀器、刮削器、石網墜等,磨製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鋤和用於糧食加工的石磨盤、石磨棒等,出土的陶器胎質較厚,種類較少,壓有裝飾性的席紋、之字紋,玉器中有玉斧等,獸骨有獐骨、鹿骨和少量的狗骨。這些發現透露的信息表明,當時大連地區的先民們已經學會了農耕,過著以漁獵為主兼作農耕的定居生活。

小珠山中層文化距今約5000年,同期的遺址還有旅順郭家村(下層)、北海王家村(下層)、長海縣廣鹿島吳家村(上層)和庄河黑島北吳屯(上層)等。這一時期的文化已較前期有了很大的發展,一是生產工具在不斷進化,打制的石器在減少,磨製的石器在增加;二是農業生產工具的品種在增加,並且發現了相當數量的豬骨,說明農業生產的比重加大,家畜飼養已經普及;三是陶器的種類增多,製作技術有新的發展,雖然多為手工製作,但已出現輪制技術,陶器的裝飾紋也由前期比較簡單的壓印紋發展到線條復雜的刻劃紋;四是這一時期的大連地區和隔海相望的山東半島發生了較為密切的關系,開始接受山東半島文化的影響。由於當時的古人已經學會製造船隻,掌握了航海技術,大連地區和山東半島之間已形成了古老的航道。在旅順郭家村下層出土的陶器,如實足鬶、罐形鼎等,和同一時期山東蓬萊紫荊山、煙台白石村、長島縣大黑山島北庄的同類器物相類似。在山東半島上述遺址中也發現了由遼東半島傳入的以刻劃紋為特徵的直口筒形罐和玉器製品。特別是在這一時期大連地區的遺址中發現了最早產生於山東大汶口文化的紅地黑彩、紅地紅彩具有藝術性的彩陶器和作為大汶口文化標志的陶鬶,說明大連文化開始接受大汶口文化的影響,一股由南而北跨海而來的文化源流開始注入大連地區,使當地的土著文化發生了新的變化,開始顯露出與東北其他地區的區別。

小珠山上層文化距今約4000年,屬新石器晚期文化。同期的遺址還有瓦房店長興島三堂村、旅順郭家村(上層)、老鐵山積石墓、甘井子區四平山積石墓、長海縣大長山島上馬石(中層)等多處。這一時期的特點,一是遺址較多,說明古人已長期在大連地區繁衍生息,人口在不斷增多;二是房屋比較密集,墓葬規模較大,說明當時已形成氏族部落;三是出土的石器基本上都是磨製的,打制的石器已很少見,並發現了貯藏糧食的窖穴和炭化的黍類與大量的豬骨,說明當時的經濟類型已以農業為主,已有剩餘的糧食可供貯藏,家畜飼養已相當普遍;四是發現了大型的漁具、大型的魚骨,說明當時已有較為發達的漁業,已由近海捕撈發展到可以捕撈深海魚類;五是在旅順郭家村(上層)還發現了舟形陶器,這種模擬陶器與近代的木船相仿,說明當時已有了較為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六是在這些遺址中發現了與山東龍山文化相同的多種陶器,特別是發現了山東龍山文化創造的製作精美的蛋殼黑陶。蛋殼黑陶製作技術高超,胎盤很薄,僅有1mm~2mm,有光澤,敲擊有金屬聲,是山東龍山文化創造的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陶器,許多專家認為可以和宋代最精美的瓷器比美。這些發現說明了至新石器晚期,大連地區的經濟文化都有了重要的發展,形成了農業為主、農漁並重的格局,並且有了較為發達的制陶業、捕撈業和航海業,並已成為中國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由於越來越多地接受了山東半島古文化的影響,既與東北地區仍然保留著狩獵游牧習俗的古老種族產生了差別,也與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如沈陽地區的新樂遺址產生了差別,開始形成了具有海洋氣息的自身特色和地域特點,成為東北地區文化的一個特殊類型。

③ 瓦房店古龍山遺址

1981年,一個意外的發現將大連人類史推演到史前一萬年。瓦房店市祝華街道龍山村的礦洞中堆著大量距今17000年前的化石。其中最令考古專家震驚的是,洞穴中不但發現了豐富的生物物種,還有古人類留下的骨製品、石器。1萬多年前,大連祖先馳騁在草原上追逐著體型巨大的野馬,被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專家們譽為「獵馬人」。
這是迄今為止大連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獵馬人與北京山頂洞人同處舊石器時代。種種跡象表明,早在上萬年前,遼南就是連接中國華北——東北之間人類和動物遷徙、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獵馬人很可能與山頂洞人和遷移到朝鮮、日本列島的先民有著血緣關系。

大連祖先可追溯到史前一萬年

上萬年的地質變化將大連古人類化石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他們到底是什麼模樣至今仍是一個謎,但在漫長的時間縱軸上,大連祖先用一個個充滿創造力的工具標記著他們的存在。
距今7000年前,大連長海縣廣鹿島上升起大連第一縷炊煙。祖先們已經培育出人類最早的蕎麥,並傳播到整個亞歐大陸。他們修建了半地穴式的房子,用今人無法想像的工藝將骨頭磨成細針,在堅硬的石塊上刻下神秘而精美的圖案。他們學會了漁獵,用以骨頭做成的魚鉤釣起過體形龐大的魚。
在旅順口老鐵山下,先民們已經開始以海為生,在風浪中尋找生存的意義。他們創造了更復雜的漁獵技術,學會織網捕魚。隨著文明不斷繁衍,大連先民們還在大海中尋找美,把貝殼串成項鏈掛在頸上。
1981年,大連自然博物館專家發掘古龍山遺址時,發現大量古人類製造的工具化石,這將大連歷史向前推進了1.7萬年。這一發現在當年引起轟動,當時整個東北地區僅有20餘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而像大連古龍山遺址這樣出土如此眾多的化石,不但東北地區,在全國范圍內亦不多見。
從遠離大陸的長海縣廣鹿島,到內陸腹地瓦房店古龍山,再到西邊的旅順,幾乎大連的每個區域都曾發現過古人類居住的痕跡,活動范圍極為廣泛,群族也曾相當繁盛。考古學家稱甚至在大連通往旅順的路邊撿到過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
從舊石器時代直到現代,幾千年來,遼南大地上祖先們的足跡從來沒有停息過。諸多考古發現讓人們越來越好奇,沒人能說清楚,到底是什麼把人類的腳步吸引到這片土地上,在這里挑戰自然、繁衍生息。

礦區發掘出「寶藏」震驚國內

古龍山遺址在龍山村的一家石灰岩礦場的深處,1981年4月,工人們在采礦時發現一處洞穴,洞中有大量的石塊狀堆積物。工人們將發現的「石頭」送到文化部門,工作人員推斷可能是動物化石,立即聯系大連市自然博物館的專家。當時,周信學和孫玉峰先期趕到古龍山進行探查。
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30餘年,孫玉峰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那些化石的震撼:「在村民的指點下第一次爬進洞,在手電筒的照射下,看到一片白花花的動物骨骼化石,甚是令人驚訝。 」孫玉峰說,古龍山位於一個小型山間盆地中,屬瓦房店北側老孤山的南延凸出部分,山麓南側有小河流過。埋藏學研究表明,這種地貌特徵常成為舊石器時代人類選擇居住的主要目標。「我們確信這是一處極具發掘價值的化石地點。」孫玉峰把古龍山考古發掘視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工作,由周信學帶隊,分別於1981年秋和1982年夏連續兩年、先後兩次,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挖掘工作。
在旁人看來,洞穴考古歷來在考古研究中最具神秘色彩,而事實上,發掘工作有點像礦工探礦。自然博物館專家們挖掘的只是一個岔洞,因以往長期採石,主洞已經不復存在。洞口位於採石作業面上,洞穴最寬處1.2米,最窄處0.5米,總長度62米,深淺不一,最深約3米。動物化石散亂地埋在狹長的洞內。洞內架著橋板,拉線安燈,專家們戴著安全帽,貓著腰,一點點向前挖掘。然後再一筐筐,人傳人地往外運。洞內沉積物以黏土為主,參與挖掘的村民收工出洞時,從頭到腳渾身上下都是黏泥。很多時候,為了保證化石骨骼完好,村民都是用手指挖。「在上世紀80年代,這是大連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大連自然博物館地層古生物學專家劉金遠告訴記者,古龍山的發掘整理出數萬件化石,其中大量遠古脊椎動物化石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大連獵馬人與山頂洞人可能是「親戚」

「在古龍山遺址的發掘中有兩個最重要的發現,一是數量眾多的馬類化石,一是古人類的骨制工具和7件石器。 」劉金遠說,在隨後的研究中發現,古龍山發掘的馬類化石中有一種體形巨大,完全有別於中國野馬的種類,這種身型與歐洲同期野馬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新品種,被定名為「大連馬」。
而在332件骨製品中無一例外地帶有錘擊痕跡。其中有近300件有明顯的人工加工特徵,所有錘擊方向有一定傾向性,而且主要是向骨外壁打擊。雖然做成的帶刃口的工具數量有限,但依然可以看出,當時古人類已經有意識在製作捕獵工具。另外,古人類對骨骼類型的選擇有明顯的區別。「其中片狀端刃骨製品加工良好,當時在國內沒有相似的化石,被視為古龍山遺址出土的有代表性的標本。」劉金遠說,另外7件石製品數量雖少,也顯示出古龍山古人類對石製品製作已有相當成熟的技術。
由於礦場開發已破壞古龍山的部分遺址,專家們並未發現古人類化石,但大量的馬類化石和骨製品證明,古龍山遺址處的古人類以游獵野馬為生,自然博物館專家稱之為「獵馬人」。
劉金遠介紹說,在遼東半島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年代最久遠的是營口地區的金牛山遺址,距今約28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金牛山遺址發現了人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其年代雖然較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和距今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為晚,卻是東北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
而專家發現,從獵馬人的生存狀態和打制的骨器、石器看,與50萬年前的北京地區周口店遺址有很大的一致性和傳承關系。「而且獵馬人和山頂洞人處於同一個時期。 」劉金遠說,兩者很有可能帶有某些親緣關系。有學者認為,獵馬人是中國猿人向瀕臨大海氣候適宜的東北南部地區遷移而形成的古老的土著種族。

渤海不是海 老甘井子是草原

劉金遠告訴記者,考古發現,在古龍山活躍著龐大的動物群,發掘出的化石包括魚類2種,爬行類1種,鳥類17種,哺乳類57種。另外披毛犀、猛獁象、河套大角鹿等典型的晚更新世時期動物,說明大連地區在1萬多年前已有豐富的生物群和植物群。但奇怪的是,在遺址中並未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劉金遠認為,這說明在當時古龍山古人類在遷徙和游獵中,與大海尚未交集。「在古龍山遺址所有動物樣本分析中,各層的孢粉含量都以草本植物為主,幾乎占總數的90%。」劉金遠告訴記者,這說明古龍山在1萬多年前,以草原為主,森林稀少,遠離海洋。大量馬類化石也說明,瓦房店在遠古時期很可能是一片廣袤的草原。
據地質學家估計,在過去的73萬年內,由於全球性冰川的收縮或擴展,造成了世界性海面的升降,在冰期一般可降90米至百米,最大下降幅度可達140米。專家推測,因此當寒冷期降臨時,渤海灣大部分水域的海水會退走而出露成陸地。
這一推測,在1989年大連自然博物館對老甘井子海茂村的一次考古發掘中,得到充分證明。「當年也是礦場採石作業發現了大量化石。」劉金遠參加了1989年對海茂村化石點的發掘,這次發掘同樣給考古界帶來不小的震動。「在大連乃至東北地區,我們首次發現了早更新世動物群。 」劉金遠說,早更新世是距今260萬年至1萬年的時期,海茂村大連動物群的地質時代距今約120萬年-160萬年。所發現的動物包括兩棲爬行類、鳥類、小哺乳動物、肉食類動物、馬類等生物類別,但與古龍山遺址相同的是,這里也沒有發現海洋生物的痕跡。
從這些動植物類別和地層分析中,專家推測海茂村一帶當時氣候寒冷而乾旱,植被稀疏,曾是一片草原。在諸多研究中,專家們都認為在距今1萬多年前,大連地區尚處於第四紀地層時代。「那是一個地質變化非常頻繁的時期。 」劉金遠介紹說,至今在旅順至丹東一線的海域中,每年都有漁民在捕撈作業時發現包括猛獁象、披毛犀、野牛等等古生物化石。

大連是遠古生物遷徙通道

古龍山遺址的挖掘和大量古動物化石的發現曾引起全國各方面專家的高度重視。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賈蘭坡先生、原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袁道先先生等十位著名學者都為之做出了書面鑒定,認為它不僅填補了大連地區石器考古的一個空白,而且對於研究碎骨形成、古代人類對骨骼的利用以及埋藏機理都是寶貴的材料。
在文化研究方面,這些化石也存在重大意義,它們標志著大連地區是亞洲大陸連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美洲大陸的紐帶。「在幾萬年前,大連不但可能與日本相連,甚至很有可能與美國西海岸也有陸地通道。比如,印第安人種就帶有明顯亞洲人種特徵,可能是通過大連這條遠古遷徙通道來到美洲。 」劉金遠說,古龍山遺址的發現和確定,為研究古代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依據。
「我們在大連地區發現很多過渡時期和不同地區的生物,在數萬年前,大連地區還沒有形成大面積海洋或海平面退去露出大陸,當時就是動物遷徙的通道。 」劉金遠說,作為早期人類,必須追逐動物群以獲得食物。在這一過程中,人類不斷進化,製作復雜工具,馴化野外動植物,逐漸定居下來。而大連作為遠古通道,在這一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傳播作用。
這些考古發現無疑對今日大連城市建設和文化積淀起到很大的作用。

采訪後記

在采訪過程中,劉金遠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每一個化石背後的故事和研究價值。 「遼南和遼寧大部分地區其實是一個考古的寶庫,尤其是一些遠古生物種群都比較發達。 」劉金遠說,大連自然博物館館藏的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若按單個骨骼計算近10萬件,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僅古龍山遺址就發掘出數萬件化石骨骼,「這在世界考古史上都是個奇跡。」就在劉金遠的研究室里,一位美國學者也被自然博物館的豐富館藏所吸引,專程來連做研究。
「但是這兩年明顯感覺普通市民對考古工作不夠理解,以前每當有人發現化石總第一時間找到自然博物館,現在有些單位施工發現化石立即偷偷掩埋,生怕考古研究影響工程建設。不尊重古人類遺址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說到這里,劉金遠眼神一暗,遺憾地說,如今古龍山已徹底沒了,當年的發掘地點變成一大堆沙礫,原先的山體已變成一個巨大的深坑。另外旅順口區的郭家溝遺址也被毀。

④ 內姆魯特山考古遺址位於哪裡

內姆魯特山抄考古遺址,位於土耳其東襲南部的阿德亞曼省,距首都安卡拉東南約560千米。建於公元前62年的內姆魯特山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其主人是一位無足輕重的國王,他卻將自己列於眾神之列。這里還是安提奧克斯一世的陵墓,他當時統治著科馬哥納——亞歷山大王國解體後在敘利亞北部和幼發拉底河建立的王國。這是希臘時期最能體現勃勃雄心的建築之一。這里的眾神合一和王室血統可以溯源到希臘和波斯兩個系列的傳說中去,這一點反映了這一王國文化的雙重起源。科馬吉尼最初是塞琉西王國的一部分,公元前2世紀中葉,該地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在安提奧克斯一世時,科馬吉尼與羅馬帝國保持著良好的關系,直到該國國王和與羅馬人為敵的帕提亞人結成聯盟。公元前 38年,馬克·安東尼廢黜了安提奧克斯。從那時起,科馬吉尼被認為是一個不可信賴的國家,並最終在公元72年被維斯帕西安國王並入敘利亞地區的羅馬行省。

⑤ 陝西寨山遺址發現多處活人殉葬墓

是的。國家文物局近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會,通報了近期的考古成果,其中在寨山遺址墓地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多處墓葬中有兩具屍骨的現象。據介紹,這類墓葬內有木棺、有壁龕、有殉人,目前共發現3座。

墓主葬於木棺內,仰身直肢,身上一般隨葬3至4件玉器。殉人位於墓主左側棺外,初步鑒定均為女性,側身面向墓主,身上可見劈砍跡象。其中一個殉葬人下顎骨明顯錯位,可見殉葬時曾遭刀劈,手段非常殘忍。

另外還發現多處無殉人的墓葬,按照有無壁龕、棺槨和殉人分成四個等級。這種現象體現了明顯的等級區分,分別代表了不同身份等級的人群,也是河套地區首次發掘的等級區分明顯的龍山時代墓地。

(5)郭山遺址擴展閱讀

人殉簡介

人殉是古代葬禮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是一種殘忍而野蠻的行為,每次殉多少人,並無具體執行標准,但有一個大概。墨子曾說過,天子死後,殉葬者多則達數百人,少也數十人,將軍大夫級別的,殉葬者多則數十,少則幾個。

它出現於原始社會末期,盛行於奴隸制時代,春秋末期和戰國開始式微,漢代以後基本絕跡。人殉,指的是用活人為死去的氏族首領、家長、封建主殉葬。被殉葬者多是死者的近親、近臣、近侍,以及戰爭中的俘虜等。

在階級分化出現的時代里,人殉成為一種廣泛流行的古代喪葬儀式。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有所提高,商品交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這一系列的變化,引起氏族內部出現了階級分化。因此,這種原始宗教活動的出現,同私有制的出現是密切相關的。

考古學家對河南安陽候家莊西北一座殷代大墓的發掘發現,在墓卜有殉人墊底,在梓頂上有被殺殉的儀仗隊,墓室四周上卜、墓道內白骨累累。專家分析其操作過程是:先將墓室下的人殉者活埋後再填土夯平,墓主人下葬後留下墓道,再用此墓道將其餘人殉者10人、20人一行反綁著牽入墓道,然後逐個把頭砍下……也有的實行「殺殉」,先將殉者在坑外砍下腦袋後再陪葬。

⑥ 司空山的古跡遺址

無相寺,即二祖寺,位於縣西部店前區境內的司空山。唐天寶年間(742—755年)玄宗敕建。背依司空山極頂懸崖,面對缽盂山、講經台,左有丘巒環抱,右有清泉潺流。毀於「文化大革命」中。現存山門石牌坊一座。
二祖禪剎,北周武帝(561——578年)滅佛時,禪宗二祖慧可來司空山,「鑿仙窟以居禪,辟重階以通術」。天然石窟,面積15平方米,內有清泉,終年不涸。二祖居此傳經授法於三祖僧璨,二祖禪剎因此得名。唐宋以後屢有興廢。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建。清乾隆癸卯年(1783年)重修。一進三間,抬梁、台柱、椽角、山頂及風牆,全系花崗岩精鑿而成,面積約50平方米,後接二祖石洞。內有二祖石龕,門額上鐫有「古剎重輝」四字。石殿門柱有楹聯一副:「天塹長流,望江山魚躍鳶飛,沖開皓月;地維卓立,看峰巒蛟騰鳳舞,頂戴蒼穹。」石殿完好無損。建國初期,寺內有僧尼3人。1955年,寺僧對佛殿進行修葺。1960年,僧尼遷並至白帽區廣佛庵,山上庵寺空置。
司空山寨,又名張安撫寨。位於縣城西南70公里的司空山上。司空山方圓35公里,海拔1227.7米。主峰突兀,氣勢雄偉,地勢險要。古志雲:「司空扼蘄黃」,號稱皖西南鎮,是歷代兵家戰略要地。南末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安撫史張德興在司空山壘石築寨,聚兵抗元。寨內有洗馬池和刀槍洞等。清順治二年(1645年),明室後裔荊王朱常(巛水)在此起兵抗清復明。山寨現存寨牆長約3公里,高約3米,按地勢方位設有5門:太平門、歡門、硃砂門、前部門、後部門。前部門築有兩道寨牆。登峰頂俯視,山下城門牆垛,逶迤起伏,宛如巨龍盤行於懸崖峭壁間。
司空山石刻,司空山位於縣城西70公里的店前鄉。因山川靈異,歷史悠久,歷代文人墨客登山游勝,贊景抒情,懷古言志,留下滿山石刻。有的沒入苔蘚,有的隱於藤蘿,有的石質粗礪,風雨剝蝕,難以辨認,尤真唐宋間珍貴石刻難以尋找,已發現清晰可辨的石刻有10多處:
「太白仙蹤」,明嘉靖年間(1523——1566年)太湖縣令羅汝芳書,每字70厘米見方,筆力遒勁,雙溝陰刻於太白書堂奎星石壁。上有小字刻為張德興戰事記,剝落較多,全文難辨。
「西南鎮」,明嘉靖年間太湖縣令翁溥書,柳體陰刻,位於司空絕頂。
「傳衣台」、「講經台」、「空觀」、「三祖洞」等佛教記事鐫刻,位於「二祖禪剎」附近。
朝陽石上鐫有羅汝芳題山駢句:「半空玉立乾坤柱,萬劫金精日月華。」每字33厘米見方。還刻有翁溥《登司空絕頂》律詩:「十里芒鞋凌紫煙,半空石壁倚青天;鹿眠營殿張安撫,草蔓書堂李謫仙。古刻何年蝌蚪沒,勝游今日羽衣翩;酒酣下視浮雲過,笑語分明在帝前。」
司空山石刻毀壞較多,近代遊人題名留記到處可見。1983年8月,縣政府公布「二祖禪剎」和「太白仙蹤」石刻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⑦ 桐鄉岑山遺址是古墓嗎是誰的墓有人知道嗎

明代學士沈宏的墓地 和沈默同宗

⑧ 鯔山遺址的介紹

鯔山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匯頭鄉西嶴村鯔山東麓的三叉江橋東南(現屬丈亭鎮西嶴村),為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於20世紀70年代末。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餘件。該遺址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生活狀況及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對認識河姆渡文化的發展環節和推動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鯔山遺址於1997年8月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⑨ 中國有那些著名遺址

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

⑩ 中國五大文化遺址至今時間

(一)彥溝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彥溝村小河西的台地上。197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文化層不十分明顯,范圍面積亦不清楚。陶片為橙色陶、灰褐陶和灰陶等,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1985年修彥溝水庫時發現陶罐大的如水桶,還有不少小陶罐。

(二)界牌溝仰韶文化遺址

遺址在界牌溝東坪地。發現有石杵、石斧、橙色陶片和灰褐陶片。

(三)泉溝遺址

(四)塔羅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塔羅村永昌河北岸的台地上。因平整土地,地貌變化很大,范圍亦不甚清楚,地表僅見部分草拌泥紅燒土塊和部分陶片,還有石斧一類生產工具,其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

(五)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南部,大汶河北岸,距東岳泰山60華里,是馳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於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大汶口名勝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有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有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處。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