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河南靈井遺址

河南靈井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3 00:32:57

⑴ 新鄭哪裡好玩旅遊景點

黃帝故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該景區位於新鄭市區軒轅路,漢代建祠,明朝隆慶四年(1570年)修葺,於祠前建軒轅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鄭縣令許朝柱於祠前立「軒轅故里」碑。該景區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突出了尋根拜祖主題,從北至南依次為拜祖區、故里祠區、廣場區三大區域。
裴李崗遺址:位於河南省新鄭市新村鎮裴李崗村西地,雙洎河(即《詩經》里提到的洧水)由北向南經遺址的西邊流過,然後緊靠遺址南部又向東流,在這里形成了一個河灣,遺址就在河灣中部的崗地上。高出地面3—4米,高出河床約25米。遺址東西長,南北窄,面積約2萬多平方米。2001年6月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世紀河南十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裴李崗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對河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現與研究是一項突破。裴李崗遺址發現的打制細石器,與更早的大崗、靈井細石器文化聯系起來,填補了細石器文化與仰韶文化之間的一項空白。在考古編年上是無可替代的。該遺址在發掘結束後即回填,現表層為農耕地。遺址上及遺址周圍沒有任何工程,保護管理情況很好。
鄭國車馬坑景區:位於鄭韓故城東城區西南角即市區文化路南端,總規劃面積270畝,內有有春秋墓葬3000餘座,大中型車馬坑18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長寬均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4座。這片地一旦開挖,地下的墓地之間密集度連將一頭牛的地方都沒有。已經完成,佔地面積為54畝,主要內容為「已發掘的一號車馬坑展示廳、三號坑車馬坑展示廳、鄭公中字型大墓、鄭國大夫墓部分大中型墓葬馬坑地上展示區、眺望台、休閑廣場、廊架及反映東周時期文化特色的景牆。其中,1號車馬坑於2001年4月發掘,內葬多種豪華實用車輛20輛和許多馬骨;鄭公墓和鄭大夫墓仍在發掘之中。

⑵ 中國歷史的原始社會

中國歷史的原始社會,我們一般將其分成四個時期:原始人群時期、早期智人時期、晚期智人時期和氏族公社時期。

一.原始人群時期

原始人群是史前時期的初級階段,也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有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

(一)元謀人:1965年,在雲南省元謀縣發現了古人類化石,共計左右門齒兩顆。1976年測定,生活年代約為170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這一古人類被命名為「元謀人」,是我們已知的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元謀人」會利用自然火,考古學家認為元謀人是處在舊石器時代初期的人類。

(二)藍田人:1964年5月,在山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地層中發現一個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頭骨化石,故將其命名為「藍田人」,距今約80萬年。藍田人的年份較北京人早數十萬年。因此他們在體質形態上有不少差別。例如藍田人的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發達。考古學家因而把藍田人分類為「早期直立人」,把北京人分類為「晚期直立人」。

(三)北京人:其化石遺存於1927年在中國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故被命名為「北京人」,距今約50萬年。他們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在這樣險惡的環境里,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北京人」已會製造石器,能使用天然火,學會保存火種的方法,這標志著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二.早期智人時期

早期智人,又叫「古人」,時間大概在距今30萬年到5萬年之間,以丁村人為代表。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縣丁村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因發現地點,這一古人類被命名為「丁村人」,其生存年代距今約10萬年,處於舊石器時期中期。「丁村人」使用的仍然是打制石器,但較「北京人」有很大進步。「丁村人」擺脫了原始群居,不再是亂婚,進入到血族群婚階段,即同輩男女包括兄弟姐妹才能結婚。這種「血緣家族」是由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過渡的重要環節。

三.晚期智人時期

晚期智人又稱「新人」,其生活年代距今5萬年到1萬年之間,處於舊石器末期與新石器時期的初期。晚期智人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幾乎都有其生活的足跡,其中山頂洞人是「新人」階段的代表。「山頂洞人」生活在「北京人」的故鄉,居住在周口店龍骨山山頂上的一個山洞裡,處在舊石器時代的晚期階段,距今約1.8萬年。「山頂洞人」已經開始使用鑽孔、磨光新技術,製造石器、骨器,懂得人工取火。按血緣關系組成比較穩固、持久的集團,過著氏族公社的社會生活。

四.氏族公社時期

氏族公社時期可以分成兩部分,一個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另一個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一)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母系氏族是以母系血緣計算,人們只知道其母,不知其父,男子外婚到另一個氏族,女性是生產活動、公共財產的主持者。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相當於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這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最突出的是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前者代表黃河流域的文化遺存,後者代表長江流域的文化遺存。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會進入了繁榮時期,其中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面貌的是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於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 5000年至3000年。其遺址以河南省和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粟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

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位於今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村東北,是距今約六千年前的古人類遺址,是我國長江流域的母系公社的典型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國家。

半坡遺址:半坡遺址位於今陝西西安半坡村,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古人類遺址。半坡氏族的人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能夠製造和使用弓箭;種植蔬菜和粟;飼養豬、狗、牛、羊等;已使用彩陶;會建造房屋。半坡氏族的人們形成村落,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

(二)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龍山文化遺址:192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發現了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了很多黑陶和其他器物,故龍山文化也稱為「黑陶文化」,距今約4600年至4000年。龍山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是由仰韶文化發展過來的,反映了由母系氏族公社轉變為父系氏族公社的發展情況。

大汶口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山東泰安地區大汶口,距今四五千年,處於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從其遺址墓葬可以看出,已出現了私有財產,有明顯的貧富分化。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

⑶ 中國古代文物古跡哪個省最多

當然是山西了,毋庸置疑。
山西的文物古跡有270處,遠遠高於排在第二的河南(專189處),曾經建都最屬多的陝西排在了第四位138處。
山西的古建築,尤其是木構建築,只是元代之前的,就足足是整個日本的1.3倍,比如山西朔州的釋迦塔,大同的華嚴寺,都是建成於遼代,純木結構、無釘無鉚。最大關帝廟,最早後土祠,最高木結構塔,最大皇家宗祠,最完整明代古城,都在山西。
現存的保存完好的宋、金之前的古建築,山西佔全國的75%,再加上元代的,接近80%。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是唐朝建築,舉國僅存4座,都在山西。古建築總共加起來,有4萬多處,因此也被人們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

⑷ 沒空的石器時代石器是什麼年代的

氣候特徵編輯
此時,更新世最後一次冰期已經消退,氣候由嚴寒轉為比較溫暖。

3人類活動編輯
經濟生活仍然基本上是漁獵和採集。因原來適應寒冷氣候的大型動物消失,人們面對現生的動物群,改以獵取中小型野獸為主,其中大宗的獵物是鹿類。狗已成為家畜,在歐洲和西亞的一些地方,可能已開始馴養豬或山羊。隨著人們採集活動經驗的積累,在西亞一些地區,採集目標逐漸集中於大麥、小麥等野生禾稼,這可看作是農業起源的前奏。人們還從水域獲取更多的魚、貝類,以豐富食源。此時繼續使用直接打制的大型石器,而佔主體地位、間接打制的細石器工藝更為成熟,出現用細石片鑲嵌在骨木柄上的箭、刀等進步的復合工具。鏢、錐等骨器也較為精良實用。弓箭的普遍使用,使狩獵效率大為提高。總之,整個漁獵採集經濟比舊石器時代有了長足進步。人們除依舊利用自然洞穴棲息外,還有了季節性的窩棚居址。埋葬死者的習俗比舊石器時代也更加復雜。

4各大洲人類文化編輯
歐洲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突出特點,是盛行幾何形細石器。這種細石器呈三角形、梯形或不規則四邊形等形狀。在西歐南部 和南 歐地區 , 先後分布有阿齊爾文化和塔德努瓦文化,均因法國的同名遺址而得名。塔德努瓦文化的海濱河口居民點中,有些堆積層含有人們食剩的大量貝殼和魚骨等,形成為最初的貝丘遺址。在西歐北部和北歐地區有馬格勒莫瑟文化,因丹麥的馬格勒莫瑟遺址得名。該文化分布很廣,在英國的斯塔卡遺址發現有木槳、家狗等重要遺存。
西亞重要的中石器文化有凱巴拉文化和納吐夫文化等。

5中國文化編輯
文化遺存
對中國的中石器時代考古薄弱, 有待進一步探尋研究。有較重要的發現,如陝西省大荔縣沙苑的30餘處地點,或直接稱為沙苑文化。但也有人認為這里的遺存文化性質尚難確定。中國中石器文化也以發達的細石器為特徵,它繼承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工藝的傳統,存在船底形、楔形和圓錐形石核,並多從這些石核上剝離下規則的長條形石葉,鑲嵌成刀刃直接使用。在嶺南地區,除細石器 傳統 的遺存外,還在眾多洞穴遺址中,與現生動物群遺骸伴出打制的大型石器、局部磨製的切割器和穿孔的礫石等。因年代早又無陶器共存,有些學者認為它們也屬於中石器文化的遺存。
許多學者從年代、環境、動植物群、經濟、技術、文化特徵、地層關系等方面論述,堅持在世界大多數地區應當劃分出中石器時代。也有的學者認為中石器時代並無普遍性意義,或另劃續舊石器時代、先新石器時代、前陶新石器時代等,而不接受中石器時代的概念。
分布
中國發現的中石器時代遺存,已知有陝西大荔沙苑(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河南許昌靈井(中石器時代早期)和山西沁水下川 (舊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時代)等。歐洲從公元前10000~4000年屬於中石器時代,以英國和德國北市的阿齊爾(Azili- an)文化為代表。

6經濟發展編輯
下川,是山西省東南部中條山主峰歷山東麓的一個山間盆地。20 世紀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這里進行了發掘,在階地上層晚更新世末期的亞粘土層中出土了大批細石器,未見陶片、磨製石器和其它農業生產工具。據碳 14測定,年代為距今 2.4 萬至 1.6 萬年。由於這個遺址表現出既區別於舊石器時代,又不同於新石器時代的特殊面貌,考古界定名為下川文化。
下川文化的石製品包括細石器和較粗大的打制石器兩類,而以細石器為主。石器的原料多為燧石,細石器的類型達 40 多種,有錐狀、半錐狀、柱狀、楔狀和漏斗狀等各種類型的典型細石核,還有細石葉和各種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以及琢背小刀、箭鏃、鋸、錐、鑽等。這批石器的製作技術,承襲了峙峪文化的傳統,又有突出的進步,為其它遺址所少見。
最能體現中石器時代文化特點的,是這個遺址發現的一批石鏃。石鏃用壓製法生產,有明顯的銳尖和周邊,分成圓底和尖底兩種,與其它舊石器時代末期遺址零星發現的相比,不但數量多,而且製作技術相當進步。
琢背小刀是下川文化的典型器物,加工方法是在石片一邊輕輕敲琢,使其變得厚鈍,成為刀背,另一邊緣則保持石片固有的鋒利邊緣,作為切割的刀刃。鋸是在石片的一側或兩側作出幾個尖齒,有的鋸還帶有短柄。雕刻器分成幾種不同類型,其中斜邊雕刻器數量較多,製作精細,尖刃明顯,器形很固定,頗具使用價值,其工藝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各遺址的同類器所不及。有一種扁底三棱尖狀器,是用較大的厚石片製作的,向背面修整出通體三棱銳尖,底端兩面或一面修理成扁薄形便於裝柄,這種三棱尖狀器實際上就是狩獵的石矛頭。
在下川文化中,粗大石器仍佔有一定數量,原料主要為砂岩、石英岩。除石核、石片外,工具類型有尖狀器、刮削器、砍砸器、石錘、礪石、磨盤等。其中的石磨盤,可能用來加工採集收獲的植物籽實。
下川遺址地跨山西省南部垣曲、沁水、陽城三縣的各一角。從縱橫二三十公里的范圍內,已發現這類細石器地點 16 處。由此可以看出,這一帶在中石器時代曾是獵人經常活動的地區。出土的大批細石器說明,當時已較普遍地使用了復合工具,包括鑲嵌於木柄、骨柄而成的刀、鋸、短劍及裝柄的弓箭和長矛。由於這批新式工具和武器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大大地提高了一步,社會經濟開始了新的飛躍。
中石器時代的下川人,過著以狩獵為主、採集為輔的經濟生活,為新石器時代的到來准備了條件。
至 20 世紀末,從中國東北到西南的新月型地帶內,發現的類似下川文化遺存的遺址已經有數十處,其中比較重要的除下川外,還有山西蒲縣薛關、懷仁鵝毛口、陝西大荔沙苑、內蒙古海拉爾松山一帶和呼和浩特附近若乾地點,西藏聶拉木、申扎、雙湖地區、河南許昌靈井、青海貴南拉乙亥、雲南元謀大那烏若乾地點和保山羊邑新寨、廣東陽春獨石仔、封開黃岩洞和南海西樵山等等。這些遺址的年代大體上從距今 12000 年左右到七八千年前後,經歷了四五千年的發展過程。青海貴南的拉乙亥遺址,是中國中石器時代末期的遺址,距今約 7000 年。當時黃河流域已基本上進入新石器時代的農業經濟繁榮階段,拉乙亥氏族的遺存仍保持著濃厚的中石器時代文化特點,這一事實表明各地的經濟發展是有很大區別的。
雲南省西部的怒江、瀾滄江流域,地處橫斷山脈險峰峻嶺之間,山川緊逼,缺少較大的河谷平原。怒江中游兩岸岩溶洞穴密布,崖廈發育頗多,為古代人類的棲息提供了條件。由於交通閉塞,又缺乏農耕條件,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前,這一帶仍生活著一些以採集和狩獵經濟生活為主的氏族。保山市西南的塘子溝村小山頂留下了他們的遺跡和遺物,發掘出土的 400 多件石器全系打制;動物骨骸都是全新世的品種;遺址中未見陶器;工具器物群中未見用於耕耘、播種、收割、加工的任何器具,只是琢孔石環表現出比舊石器時代的進步性;骨角器也比舊石器時代遺址所見數量更多、製作更精。事實表明,在黃河、長江流域進入新石器時代後,這里仍處於中石器時代。

⑸ 中國原始社會三個時期的文化地點有哪些

中國(舊、中、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人類以石器為主要勞動工具的早期泛稱舊石器時代。從距今260萬年延續到1萬多年以前,相當於地質年代的整個更新世。 )
早期: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
中期: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文化(見丁村遺址)
晚期:在華北,重要代表有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在東北,重要遺址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和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遺址等。 在南方,這一時期出現了幾個區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遺址命名的富林文化類型,以重慶市銅梁縣張二塘遺址為代表的銅梁文化類型,以及最初在貴州省興義市貓貓洞遺址發現的貓貓洞文化類型。

中石器時代(距今15 000~10 000年至8 000年,以石片石器和細石器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
中國發現的中石器時代遺存,已知有陝西大荔沙苑(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河南許昌靈井(中石器時代早期)和山西沁水下川 (舊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時代)等。

新石器時代(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早期:以河北徐水南庄頭、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為代表。
中期:以內蒙古赤峰紅山後、河南澠池仰韶村、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為代表。
晚期:以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山東日照兩城鎮、河南洛陽王灣、山西襄汾陶寺、甘肅臨兆馬家窯、湖北京山屈家嶺湖北天門石家河、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為代表。

⑹ 豫環〔2016〕40號

有資料一本報訊1月22日,國家文物局向全世界宣布:在河南許昌靈井舊時器時代遺址驚現距今8萬至10萬年間的較完整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一發現,填補了中國現代人類起源中重要一環,為解開中國現代人類起源之謎帶來了新的曙光。許昌市許昌縣靈井舊石器時代遺址曾出土大量動物化石、骨器、細石器以及打制石器。這一古人類頭蓋骨化石按照慣例被命名為「許昌人」。從與其同層伴存的滅絕動物群比例和光釋光測年的初步實驗結果判斷,「許昌人」頭蓋骨化石時代為距今8萬至10萬年。 「許昌人」頭蓋骨化石是考古人員近日在河南許昌靈井舊時器時代遺址第四紀晚更新世(距今十二點八萬—七點五萬年)早期地層中發現的。靈井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許昌市許昌縣西北約十五公里的靈井鎮西側,從一九六五年開始發掘。2007年12月17日,考古人員在九號探方深五米處,發現古人類頂骨、枕骨、顳骨的斷片共計十六塊,復原後成為一較完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從頭蓋骨化石可以發現,其眉脊較突、前額低平、枕突隆起、骨壁較厚,化石保存和石化程度均較好。 考古人員隨後將頭蓋骨化石整體提取送至北京,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標本館進行了清理,並請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同層取樣,進行光釋光測年實驗。十餘位權威專家鑒定後一致認為,從與其同層伴存的滅絕動物群比例和光釋光測年的初步實驗結果判斷,頭蓋骨化石時代為距今八萬至十萬年。按照慣例,它被命名為「許昌人」。 時下在國際學術界關於現代人類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非洲起源說」,即中國的北京猿人等在距今約二十萬年前消失,現代中國人都是來自非洲的人類的後代。二是「多地區進化說」。「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學說」就是其中之一。其重要依據是發現了二百萬年前的巫山人、一百一十五萬年前的藍田人,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十萬至二十萬年間的遼寧金牛人、一萬至四萬年間的北京山頂洞人等,幾乎是一個完整的進化體系。但是,這個體系卻存在著關鍵缺失:沒有五萬至十萬年間的人類化石。而這一時期正是「非洲起源說」推斷非洲智人走向世界取代各地早期智人的關鍵時段。此次發現距今八萬至十萬年的「許昌人」頭蓋骨,正處在這個非常關鍵的時間段。 據此,專家們表示,「許昌人」頭蓋骨的發現對研究東亞古代人類進化和中國現代人的起源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填補了中國現代人起源研究的空白,是中國繼南京直立人頭骨化石發現之後,十五年來古人類化石又一次重大發現。資料二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南召猿人"就群居在杏花山下,與"北京猿人"的時代大體相當,這是中原人類的共同祖先。與杏花山猿人遺址相毗鄰的小空山猿人遺址,是我國發現的直立人階段第二處人類已會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遍及白河兩岸及鴨河、黃鴨河、留山河、空山河流域,共有十多處。 禹定九州,本縣屬豫州之域。殷商仍屬豫州為謝國封地,周為申國地。春秋屬楚,戰國後期曾一度歸韓,周赧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前292年)]秦大良造白起攻韓撥免,縣境遂屬秦。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陽郡,始置雉縣。兩漢、三國兩晉皆為雉縣。南北朝屬雉陽郡,置向城。宋、元裁縣,並入南陽縣,設三轄巡檢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復置縣,因縣城東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驛,故以"南召"名縣,清順治十六年(1613年)再廢縣,並入南陽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復置,南召縣,縣名至今未易。1947年11月4日解放,11日建立南召縣人民民主政府,縣城遷移李青店,舊邑改為雲陽鎮。 南召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縣境是一個軍事戰略要地,歷史上稱為"北扼汝洛,南控荊襄"的咽喉,為歷代兵家所必爭。西漢末年農民起義風暴中,劉秀自南陽起事,"於雉衡山獲雉",留下漢帝遺蹤。明末李自成起義大軍曾屯駐南召,留下將軍戰壘。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之後,張宗禹率領的西捻軍曾數年在此浴血戰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1930年首建南召第一個黨支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黨為建立伏牛山抗日根據地,陸續北京大學、河南大學和鄂豫邊工委三條線上的共產黨員雲集南召,與地方自治派結成牢固的抗日民主統一戰線,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抓武裝,搞軍訓,籌募捐,大宣傳,如火如荼。此時南召縣被譽為"小陝北",李青店為"小延安",現代中學為"小抗大"。南召黨組織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極大驚恐,蔣介石令駐豫的湯恩伯部派兵"清剿",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500多人,殺害40多人(其中當場槍殺15人)。遂之,1945年侵華日軍踐踏南召。但是南召的黨和人民並沒有屈服,保存組織,隱蔽力量,堅持抗戰,終於迎來了解放的曙光。1947年11月初人民解放軍陳賡 兵團挺進豫西。4日,南召解放。8日在雲陽鎮南召店召開的陳賡兵團前委擴大會議上,確定了解放戰爭中舉國聞名的"豫西牽牛"作戰計劃。南召解放之初,李青店曾為中共豫西第六專暑,六分區駐地。11日,南召縣人民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南召人民開始以主人翁的姿態譜寫歷史的新篇章。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