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遺址
⑴ 河南境內有什麼古代戰爭遺址多說幾個!
襄陽大戰」追問:詳細點吧~
回答:蒙古至元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至元至元十年,元軍長期圍困,並最後奪取南宋重鎮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市)的作戰。
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後,實行了統一內部、穩定後方、獎勵農耕、採用漢法等政策,日益強盛。至元五年,為了攻滅南宋,採納宋降將劉整的建議,改取蜀入江、席捲江東,為奪取襄樊、浮漢入江、直趨臨安(今杭州)的新作戰方略。九月,派都元帥阿□、劉整率各路兵進攻襄陽、樊城。
襄陽、樊城隔漢水相對,順流可直入長江,是南宋的軍事重鎮,城高池深,糧草充足,駐有重兵防守。蒙古軍針對襄樊設防情況,採取長期圍困、待機攻城的戰法。到七年,先後在襄陽西南30里的鹿門山、城東北10 里的白河口修築城堡,控制白河、漢水及陸路交通。又在城西10里的萬山築城以斷其西路,在城南30里的灌子灘立柵以斷其東路。在樊城迎旭門外漢水中,築實心台(今東敵台),上置弩□,阻宋水上援軍。時南宋權相賈似道把持朝政,昏庸腐敗,曾與忽必烈訂有割地稱臣的密約,不派得力將領率兵增援。所以,雖有幾路援兵,守將呂文煥也多次出擊,未能改變被圍困的局面。蒙古軍因缺少水兵,圍城不嚴,每當漢水上漲時,宋軍仍可由水路運送物資進城。蒙古軍為加強水上作戰能力,練水兵7萬,造戰艦5000艘,切斷襄樊與城外的交通。襄陽一再告急。八年六月,宋廷被迫派殿前副都指揮使範文虎率水軍10萬增援,未至鹿門,即被蒙古軍擊退。九年,城內鹽柴布帛奇缺。宋軍不得已暗派人到襄陽西北清泥河上游均州(今湖北均縣)境內,造輕舟百艘,募勇士3000,由民兵部將張順、張貴率領,乘五月漢水上漲,先將載有物資的船隻隱蔽於白河口內,夜間,駛入漢水,途中遭蒙古水軍截擊,轉戰一夜,張順戰死。黎明,張貴才將物資運入襄陽。後張貴率軍從水路接應南來的援軍,遭截擊全軍覆沒。此後,兩城與外聯系斷絕,僅借漢水上浮橋,互相支援。
十年正月,元軍採取各個擊破戰法,燒毀襄樊之間的浮橋,集中兵力,配以威力大、射程遠的回回炮,水陸夾攻已被孤立的樊城。城破,守將牛富戰死。元軍轉兵進攻襄陽。二月,主將呂文煥以城降,守將范天順不屈而死。此戰是元滅南宋關鍵性的一戰。元軍取勝的主要原因是作戰方略正確,指揮得當,適時克服了缺乏水軍的弱點,加強了作戰能力。南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敗,救援無力。
⑵ 項羽在烏江自刎,到底烏江在哪啊
在今天安徽和縣東部的烏江鎮的長江邊上,哪個地方有一條長江的支流叫烏江,由於哪個地方的長江基本呈南北走向,所以才說項羽「不肯過江東」。
垓下之戰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可是項羽卻「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於是拔劍在烏江畔自刎而死。
據《輿地廣記》載:「烏江本秦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太平寰宇記》稱:「烏江縣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
(2)古代戰爭遺址擴展閱讀:
公元前202年,漢軍的灌嬰帶兵攻佔了彭城,淮南王英布也進入了九江地區,之後和灌嬰會合,與此同時,劉邦從固陵向東進軍,一時間對項羽的形式非常的不利,項羽只能被迫向東南方向撤退,退到了垓下。
漢軍與楚軍大戰,一開始是受挫的,但是後來楚軍追擊的時候,被韓信的軍隊包抄,兩軍陷入膠著,最後項羽被三面漢軍包圍,被迫退回垓下。這個時候雙方傷亡慘重、僵持不下。在這種情況下,漢軍夜晚高唱楚歌,士兵的氣勢大減,項羽見大勢已去,於是就率領八百精兵突圍而去。
漢軍知道項羽突圍之後,派了五千精騎部隊追趕,因為迷路耽擱等各種情況,在被漢軍追到的時候項羽已經只剩下了二十八名騎兵了。項羽最後指揮這二十八人殺出一條血路,疾走至烏江。就是在這里項羽一人殺了數百名漢軍,自己身上也有十幾處被刺傷,最後項羽自覺愧對江東父老,於是就在烏江邊上自刎了。
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
⑶ 古代戰爭遺址
磐石城又名大石城、磨盤寨,址在今重慶市雲陽縣雙江鎮愛國村專,新縣城至高處,形如巨大磨屬盤,故名。《華陽國志》中所謂朐忍有大小石城即指此。始擴建於宋,完備於明清兩代,為兵家用武之地。清乾隆《雲陽縣志》雲:「盤石城者,夔門之砥柱,東川之保障也」。
磐石城的建設起於對蒙古軍隊的防禦。南宋淳祐二年(1242),余階受任四川安撫處置使,指揮四川中路軍民抵抗蒙古軍入侵。他針對蒙古軍善騎射,不諳山地作戰的特點,採用「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的守備戰略,在長江、嘉陵江及一些交通要沖選擇15處寨堡進行改造建設,使之成為進退兩利、攻守皆備的戰略防禦重點,磐石城作為萬州天生城(即小石城 )防禦體系的支點受到重視,余階派部將呂師夔駐守於此,對蒙古軍進行了有效防禦。從此,磐石城名聲大振。
-----------------------------
襄樊古代戰爭遺址
1.鄧城遺址:春秋戰國
2.三國:水淹七軍遺址(關羽VS於禁)、隆中(三顧茅廬)等
3.兩宋:鹿門山古寨及襄陽城、護城河(宋蒙襄陽之戰)
4.明清:襄陽王府(張獻忠燒過的,李自成也呆過)
⑷ 戰爭破壞文明 辯論稿
伊拉克戰爭將對人類文明遺址造成破壞
劉健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作為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學習者和研究者,極度關注即將遭到永久破壞的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在兩河流域沖積平原地區,曾經誕生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城市、最早的國家,還有許許多多的世界之最。19世紀,當這個已經死亡的文明被重新發現的時候,整個世界為之震驚,為之歡欣鼓舞;烏爾王陵的發現成為20世紀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亞述學和蘇美爾學也已成為世界各國著名學府中必設的學科之一,亞述學者和蘇美爾學者遍及世界各地。
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之後,直到今天伊拉克戰爭爆發,曾經輝煌燦爛的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一次又一次面臨滅頂之災。
首當其沖的災難就是遍及伊拉克全國各地的考古遺址。在伊拉克境內,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遺址與伊拉克的石油一樣,隨處可見。這些考古遺址幾乎涵蓋了古代兩河流域歷史上所有王朝的都城、重要的宗教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南部,有烏爾遺址、烏魯克遺址、埃利都遺址、尼普爾遺址、巴比倫遺址等等;在北部,有尼尼微遺址、尼姆路德遺址等等。從19世紀初至今,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考古隊在這些遺址中展開廣泛的考古發掘活動。烏爾是《聖經》中以色列人祖先亞伯拉罕的故鄉。1922年,英國人伍利在烏爾的考古活動發現了公元前3000年的烏爾王陵和烏爾城。有報道說,伊拉克戰爭之前,烏爾遺址中部分居室遺址已經遭到破壞。烏魯克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市,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在這里產生的。埃利都是傳說中大洪水前神所創造的5個城市之一,神最早將王權賜予埃利都城市。尼普爾城是古代兩河流域人的聖城,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宗教中心。巴比倫城是人們熟知的文明古城,城中至今佇立著伊斯塔門等著名建築。北方的尼尼微城是亞述帝國的重要都城,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實際上可能是屬於尼尼微城。尼姆路德及其附近的科爾薩巴德也曾先後為亞述帝國的首都,在那裡發現的高大的雕塑和王宮建築是世界文明中最輝煌的傑作。在納西里耶附近的遺址有烏爾;在卡爾巴拉和希拉附近有巴比倫城遺址、基什遺址、博爾西帕遺址。如果美英聯軍通過空襲和空降開辟北方戰場,在北方的遺址將遭受更大的災難。基爾庫克本身是古代阿拉帕城,是亞述國家重要的行政中心,其附近的努吉遺址是古代米坦尼王國的重要政治中心,在努吉的考古發現是恢復古代胡利安人歷史的重要遺址。胡利安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是公元前15~14世紀古代西亞、北非地區的重要王國之一,在當時的地區國際關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由於米坦尼王國的首都瓦蘇卡尼的位置仍然沒有確定和發現,因此努吉遺址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摩蘇爾附近的尼尼微和尼姆路德將面臨同樣的危險。
更加嚴重的是,還有許多尚未發掘的考古遺址。在兩河流域平原上,有許多或高或低的沙丘、土丘,它們的下面,還埋藏著眾多對歷史研究有重要意義的遺址和遺物。此外,還有一些在文獻中有記載的都城和城市還沒有發現,比如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地區性帝國———阿卡德帝國的首都阿卡德城的位置還沒有確定。兩河流域平原在歷史上是連接地中海地區和伊朗高原及其以東地區的主要通道,東西方的交流在八千年前就已經開始,幼發拉底河以及波斯灣沿岸,曾經有許多城市隨著貿易活動的開展而興起,在這些地區,考古活動還沒有完全展開。如果說在戰爭期間,有可能對已經發現的考古遺址進行保護,那麼,這些還沒有被發現和發掘的遺址,在它們還沒有重新展現給世人的時候,將可能遭到永久的破壞。
其次,戰爭將造成文物的損失和流失。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戰爭給我們造成的災難性的記憶是十分深刻的。當年,敦煌莫高窟的文物由於戰亂而大量流失,造成「敦煌學在國外」的悲劇;八國聯軍的洗劫使圓明園成為廢墟,許許多多的文物流落海外;日本侵華戰爭使得中國古人類的瑰寶———周口店人頭骨化石失蹤。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曾經面臨同樣的災難,當年兩河流域文明重見天日仰仗於英法政府和個人的探險與研究,而由於當時伊拉克政府的軟弱和財力所限,大量文物流失英法。至今,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研究者都必須到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和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才能看到最珍貴的兩河流域文明的文物。海灣戰爭已經再次造成了大量伊拉克文物流失,而正在進行的伊拉克戰爭又將造成多少文物流失呢?
再次,戰爭嚴重阻礙了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相關學科的發展,研究人員人數和大學中的學科設置開始減少和萎縮。20世紀初,當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文明研究的中斷,此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海灣戰爭,直到正在進行的伊拉克戰爭。僅以海灣戰爭為例。海灣戰爭爆發首先使各國在伊拉克的考古隊全部停止工作,考古工作的停滯直接影響學科研究。美國東方研究會巴格達分會主辦的《楔形文字研究雜志》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通行的楔形文字的主要刊物,創刊於1947年,由於戰爭停刊幾年才得以恢復。在一些大學,原來獨立設置的古代近東系由於資料不足、人員流失、經費缺乏等原因,被並入了其他科系。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研究在古代文明研究領域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曾經與埃及學、中國學齊名的亞述學已經其名難副。這在中國也有明顯的反映,在新千年、新世紀來臨的時候,全國興起了對古代文明的關注熱潮,而絕大多數的書籍和眼光都集中在埃及學上,對於更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則關注者寥寥。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史中,曾經發生過數次戰爭。戰爭藝術亦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主要內容,無數的戰爭造就了一批梟雄式的歷史人物,比如漢穆拉比、尼布賈尼撒、阿淑爾巴尼拔,也造就了一批著名王國,如阿卡德王國、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但是,戰爭也導致數個古代民族消失,導致大量古代城市損毀,也最終導致文明的死亡,甚至阿拉伯人都不曾知道在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曾經存在過一個燦爛輝煌的文明。我們不願看到由於再一次的戰爭,導致古代兩河流域文明這個曾經死亡的文明再一次消失在人類的記憶中。
http://..com/question/8558277.html
⑸ 尋被戰爭摧毀的古文明或古代著名文化遺址
巴比倫王國 是西亞巴比倫尼亞南部奴隸制城邦。以巴比倫城為中心。公元前十九版世紀中,阿摩列依人在此建國。權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前1595年)。其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先後征服其他城邦,統一兩河流域,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成為西亞古代奴隸制國家的典型。所頒《漢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亞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法典。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特別是數學和天文學。漢穆拉比死後,逐漸衰弱,在公元前1595年為赫梯王國所滅。公元前626年,閃米特族的一支迦勒底人佔領巴比倫,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公元前612年與米堤亞聯軍滅亞述,其疆域包括兩河流域的大部、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至阿拉伯北部地區。公元前六世紀後半期,國勢強盛。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發動對外戰爭,進行擴張。公元前586年,攻佔耶路撒冷,滅猶太王國,其疆域包括兩河流域大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以後政變屢起,國勢頓衰。公元前538年為波斯所滅。
⑹ 戰爭對人類有益嗎求辯論文
伊拉克戰爭將對人類文明遺址造成破壞
劉健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作為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學習者和研究者,極度關注即將遭到永久破壞的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在兩河流域沖積平原地區,曾經誕生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城市、最早的國家,還有許許多多的世界之最。19世紀,當這個已經死亡的文明被重新發現的時候,整個世界為之震驚,為之歡欣鼓舞;烏爾王陵的發現成為20世紀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亞述學和蘇美爾學也已成為世界各國著名學府中必設的學科之一,亞述學者和蘇美爾學者遍及世界各地。
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之後,直到今天伊拉克戰爭爆發,曾經輝煌燦爛的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一次又一次面臨滅頂之災。
首當其沖的災難就是遍及伊拉克全國各地的考古遺址。在伊拉克境內,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遺址與伊拉克的石油一樣,隨處可見。這些考古遺址幾乎涵蓋了古代兩河流域歷史上所有王朝的都城、重要的宗教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南部,有烏爾遺址、烏魯克遺址、埃利都遺址、尼普爾遺址、巴比倫遺址等等;在北部,有尼尼微遺址、尼姆路德遺址等等。從19世紀初至今,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考古隊在這些遺址中展開廣泛的考古發掘活動。烏爾是《聖經》中以色列人祖先亞伯拉罕的故鄉。1922年,英國人伍利在烏爾的考古活動發現了公元前3000年的烏爾王陵和烏爾城。有報道說,伊拉克戰爭之前,烏爾遺址中部分居室遺址已經遭到破壞。烏魯克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市,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在這里產生的。埃利都是傳說中大洪水前神所創造的5個城市之一,神最早將王權賜予埃利都城市。尼普爾城是古代兩河流域人的聖城,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宗教中心。巴比倫城是人們熟知的文明古城,城中至今佇立著伊斯塔門等著名建築。北方的尼尼微城是亞述帝國的重要都城,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實際上可能是屬於尼尼微城。尼姆路德及其附近的科爾薩巴德也曾先後為亞述帝國的首都,在那裡發現的高大的雕塑和王宮建築是世界文明中最輝煌的傑作。在納西里耶附近的遺址有烏爾;在卡爾巴拉和希拉附近有巴比倫城遺址、基什遺址、博爾西帕遺址。如果美英聯軍通過空襲和空降開辟北方戰場,在北方的遺址將遭受更大的災難。基爾庫克本身是古代阿拉帕城,是亞述國家重要的行政中心,其附近的努吉遺址是古代米坦尼王國的重要政治中心,在努吉的考古發現是恢復古代胡利安人歷史的重要遺址。胡利安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是公元前15~14世紀古代西亞、北非地區的重要王國之一,在當時的地區國際關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由於米坦尼王國的首都瓦蘇卡尼的位置仍然沒有確定和發現,因此努吉遺址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摩蘇爾附近的尼尼微和尼姆路德將面臨同樣的危險。
更加嚴重的是,還有許多尚未發掘的考古遺址。在兩河流域平原上,有許多或高或低的沙丘、土丘,它們的下面,還埋藏著眾多對歷史研究有重要意義的遺址和遺物。此外,還有一些在文獻中有記載的都城和城市還沒有發現,比如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地區性帝國———阿卡德帝國的首都阿卡德城的位置還沒有確定。兩河流域平原在歷史上是連接地中海地區和伊朗高原及其以東地區的主要通道,東西方的交流在八千年前就已經開始,幼發拉底河以及波斯灣沿岸,曾經有許多城市隨著貿易活動的開展而興起,在這些地區,考古活動還沒有完全展開。如果說在戰爭期間,有可能對已經發現的考古遺址進行保護,那麼,這些還沒有被發現和發掘的遺址,在它們還沒有重新展現給世人的時候,將可能遭到永久的破壞。
其次,戰爭將造成文物的損失和流失。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戰爭給我們造成的災難性的記憶是十分深刻的。當年,敦煌莫高窟的文物由於戰亂而大量流失,造成「敦煌學在國外」的悲劇;八國聯軍的洗劫使圓明園成為廢墟,許許多多的文物流落海外;日本侵華戰爭使得中國古人類的瑰寶———周口店人頭骨化石失蹤。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曾經面臨同樣的災難,當年兩河流域文明重見天日仰仗於英法政府和個人的探險與研究,而由於當時伊拉克政府的軟弱和財力所限,大量文物流失英法。至今,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研究者都必須到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和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才能看到最珍貴的兩河流域文明的文物。海灣戰爭已經再次造成了大量伊拉克文物流失,而正在進行的伊拉克戰爭又將造成多少文物流失呢?
再次,戰爭嚴重阻礙了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相關學科的發展,研究人員人數和大學中的學科設置開始減少和萎縮。20世紀初,當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文明研究的中斷,此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海灣戰爭,直到正在進行的伊拉克戰爭。僅以海灣戰爭為例。海灣戰爭爆發首先使各國在伊拉克的考古隊全部停止工作,考古工作的停滯直接影響學科研究。美國東方研究會巴格達分會主辦的《楔形文字研究雜志》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通行的楔形文字的主要刊物,創刊於1947年,由於戰爭停刊幾年才得以恢復。在一些大學,原來獨立設置的古代近東系由於資料不足、人員流失、經費缺乏等原因,被並入了其他科系。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研究在古代文明研究領域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曾經與埃及學、中國學齊名的亞述學已經其名難副。這在中國也有明顯的反映,在新千年、新世紀來臨的時候,全國興起了對古代文明的關注熱潮,而絕大多數的書籍和眼光都集中在埃及學上,對於更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則關注者寥寥。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史中,曾經發生過數次戰爭。戰爭藝術亦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主要內容,無數的戰爭造就了一批梟雄式的歷史人物,比如漢穆拉比、尼布賈尼撒、阿淑爾巴尼拔,也造就了一批著名王國,如阿卡德王國、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但是,戰爭也導致數個古代民族消失,導致大量古代城市損毀,也最終導致文明的死亡,甚至阿拉伯人都不曾知道在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曾經存在過一個燦爛輝煌的文明。我們不願看到由於再一次的戰爭,導致古代兩河流域文明這個曾經死亡的文明再一次消失在人類的記憶中。
http://..com/question/8558277.html
⑺ 古代特洛伊戰爭的遺址在那裡
特洛伊(Troy)位於古代小亞細亞西北(今土耳其安塔托利亞高原西部),靠近今達達尼爾海峽的一個軍事要塞,它位於天然懸崖的頂端,俯瞰北面和西面的海岸平原,其中有兩條河川流經平原後注入大海,此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特洛伊戰爭的發生地。特洛伊城的遺址是由謝利曼發現的。他在1879-90年,對此地進行挖掘,結果成果相當輝煌,轟動了全世界。由於他的挖掘成功,使我們對特洛伊城能有多方面的認識。特洛伊城大約在西元前3000年的銅器時代起就有人居住,直到西元前2000年間,都陸續有人居住於。之後荒廢了一段時間,從古希臘羅馬時代以降,直到西元四世紀,又有人在此定居。特洛伊居民的歷,大致可分為九個主要時期,每個時期都有代表性的殘存建築物及其相應的廢墟,這些遺物按居住地的興衰,一層一層的累積起來。
我們從特洛伊城遺址所挖掘出來的遺物,可稍微了解到特洛伊城九個時期的狀況。特洛伊城戰爭發生是屬於第七時期,這個時候建有高大的城牆,房屋較小,但能居住較多的人口。在所挖掘的地板底下,發現許多巨大的儲藏罐,說明當時的人們儲存糧食,以備被圍攻之需。特洛伊戰爭時,整個城市陷於大火之中,最後被希臘將領阿加曼農所摧毀,時間是西元前1260-40年之間。在荷馬時代(西元前八世紀),和古希臘時代,特洛伊城衰落了。後來又被亞歷山大帝的後繼者所重建,特別是多位羅馬時代的皇帝重修此城。因為羅馬人相信,在特洛伊戰爭之中,倖存逃過伊劫的伊尼亞士,是其祖先之故。只是最後特洛伊城,因環境變遷,地理位置不利發展,而終難逃沒落的命運,成為觀光旅遊者來此憑吊懷古之處,特洛伊城的歷史真是「古今多少風流事,都付笑談中。
⑻ 古代的武器是怎麼發明的!
古代人如何使用他們的武器——希臘、羅馬的兵器與其時代的關系
因為廣西圖書館開館幾乎肯定延遲,我有關秦軍的帖子只能相應延後;另一方面,我這幾天有時間,所以打算灌點水。所以,就出現了你們面前的這篇帖子。
希臘時代的武器體系
關於古代戰爭的戰略、戰術、武器和射擊兵在古代為什麼不能起決定性作用,我在前面的帖子里已經作了說明。從這篇帖子開始,我嘗試把它們作一個綜合性的闡述。
邁錫尼文明被毀滅以後,多利亞人把鐵兵器引進了希臘,但古代軍事史的開端,則要從銅甲的發明算起。因為正是銅甲才使重裝步兵的一出現,使多利亞時代的無防護步兵成為歷史(兵無防護幾乎是野蠻人軍隊的標志)。並且銅甲給希臘人一個軍事上取得非凡成就的機會,這要從戰場上軍人的恐懼說起。
大凡軍人所恐懼的,無非有兩樣:一是自己無法傷害敵人;二是自己無法抵禦敵人的攻擊。請記住這兩個恐懼。而不能傷害敵人,則有三個原因:一是看不到敵人。在古代,沒有隱形兵器,所以看不到敵人的情況,只是在雙方機動性差距太大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二是自己的武器不能夠得著敵人,比如弓箭射程不如敵人遠,因為長矛不夠長,在自己刺到敵人之前就被刺中,也屬於這一類;三是命中後,不能穿透敵人的防護用具。在古代,士氣對勝負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武器的心理效果,對於其總體效能的評價,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在銅甲出現的前8世紀,希臘人的生活天地是相當狹小的。那時,在地中海東岸,希臘人開始跟腓尼基人發生商業上的矛盾,但還不至於鬧到要用武力解決;在希臘北面的野蠻民族還沒有南下,而西面的海洋是非常平靜的。這樣,希臘人的武器主要使用在了同族的身上。而希臘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希臘人選擇什麼武器——殖民需要和方便的海運條件,使海軍裝備得到優先發展;狹小的地形不利於大范圍的機動,騎兵和雙馬戰車沒有發揮威力的空間,這樣在陸軍裝備方面,只有射擊兵和步兵是可以競爭成為主力兵種的了。
那時,希臘的弓跟西亞大體類似,少數復合弓加上大量的合成弓和單體弓就構成了射擊兵的主要裝備。此外還有投石帶和投槍。這些武器毫無疑問能夠嚴重傷害沒有防護用具或者防護用具很差的士兵。對他們來說,弓箭是很可怕的武器,因為在機動力相等的條件下,如果沒有弓箭,簡直想不出有什麼辦法來對抗弓箭兵,因此也就不難理解防護裝備較差的民族總是重視弓箭了。
治癒弓箭恐懼症的,是金屬鎧甲。除早期兩河的情況不明外,埃及在新王國時代裝備了銅制魚鱗甲,之後在亞述帝國那裡,開始普遍裝備鐵魚鱗甲。因此也就不難了解亞述人的勇氣的來源了,具有良好盔甲的亞述人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並不是有了這種東西就一定會成功,這點下面要講到)。而希臘的情況有所不同,也許是出於對薄殼弧形硬質結構具有分散外力的良好作用的物理常識的了解,也許還因為對鐵甲片的加工沒有很好掌握,希臘人選擇了整體式銅甲。希臘的青銅武器質量一直是很高的,早在宮殿時代的克里特,就會鑄造長近一米的銅劍;在邁錫尼時代出現了由大甲板構成的銅甲,現在,他們又製造出了銅制鎧甲的極品:整體式銅胸甲。這種鎧甲的製作說起來並不復雜,鑄出基本形狀,然後鍛打,之後進行熱處理(青銅的淬火和退火)。但是要落到實處,那就太難了!希臘胸甲的厚度是很薄的,一般不超過2毫米,且為了穿著舒適和美觀,以及無意識的對薄殼弧形結構的利用,一般做成模擬人體胸腹肌肉的形狀,而頭盔則非鑄成人頭形狀不可,這樣薄的甲胄,要鑄造出來,對模具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且其鍛打和熱處理都要求非常高的技藝。這樣看來,希臘只有數萬重步兵不奇怪,奇怪的倒反是有這么多人可以穿著如此精緻的銅甲!
因此必須對希臘城邦的政治和經濟做個了解。希臘跟其他國家的很大不同之處是各個城邦的政體,基本上是共和制和民主制。這兩種制度下,工匠都是自由的,為自己勞動,並且具有政治權利(這是波羅奔尼撒戰爭之前的情況)。顯然的,他們比不自由的奴隸工匠和國家工匠(在古代,他們實際上是國家的奴隸)勞動積極性要強得多,生活要好得多,頭腦也要靈活許多——自由人比之奴隸的長處之一。因此打造出優秀的產品是不足怪的。而且這樣的工匠每個城邦都有很多,所以銅甲的裝備也就是大量的了。
為了保護自己,除了頭盔和胸甲、脛甲以外,希臘重步兵還裝備有大圓盾。這些防具的結合產生了一個顯著的效果:射擊兵器在大多數場合,對於重裝步兵已經沒有顯著效果了。從前8世紀開始,到前1世紀羅馬鐵甲的出現,希臘銅甲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野戰中,無論對手如何「箭如雨下」,重步兵總是能夠鎮定自若的發起進攻。對於射擊兵,由於他們的機動性較好(拜輕裝所賜),追上他們是不可能的,但重步兵對付射擊兵屢試不爽的主要戰法是,對准其指揮中樞或陣型弱點,發起一次強力突擊,如果對方沒有堅定的重裝兵作為戰線中樞,通常這樣的一擊就足以將其毀滅。在馬拉松、普拉提亞、甚至某種程度上在高加米拉,都是如此。
在很長一個時期內,在希臘人之間的戰爭中,輕裝兵的作用只是輔助重裝兵作戰,射擊兵們只是在很少的情況下,比如利用地勢,才能夠殺傷重裝兵,而重裝兵只要保持其密集隊形,就可以安然通過威脅區,進入敵境大施蹂躪。希臘的平原都是很狹小的,不能承受敵人的破壞,因此在前8世紀到前5世紀末,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重裝兵戰鬥成了唯一的交戰模式。雖然一有機會,作戰的希臘人都極力用各種謀略,比如夜戰、迂迴等等來戰勝對手,但作戰最終往往成為兩個重步兵方陣之間猛烈的對沖。
然而並不是有了重甲就可以所向無敵。沒有良好的訓練,以及不可缺少的紀律和勇敢,鎧甲也不能保證勝利。我們都很熟悉的例子就是宋朝,宋朝擁有如此完善的鎧甲,但它的軍隊最經常發生的事情就是全軍覆沒。
希臘重步兵的威力來源於體力、勇氣和裝備的完美結合。希臘人實行公民兵制度,公民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斯巴達等少數城邦例外)。作為重步兵主體的是自耕農,以及手工業者。他們的體力是較強的,但也只是具有農民的一般水準而已,由於其業余性質,訓練也只有一般水準(但通過全民體育,希臘人的體能要強於獨裁製國家的人民)。所以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則是他們超乎尋常的勇敢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必須大書特書的,說起來並不復雜,在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裡,人民會把自己當成國家的一分子,為了它而全力戰斗的,因此他們的勇氣並不出自強迫命令或是嚴刑峻法,而是發自內心。而專制獨裁國家的人民是君主的奴隸,無論有著什麼好聽的名目,君主必然忽視人民的疾苦——很簡單,人最關心的是自己的權力來自哪裡,是軍隊、父親還是人民,並對這個來源保持敬畏。對於人民,獨裁者都是輕視的,而出於保持權力的需要,他們必須鉗制人民的行為和思想(因此不難理解專制國家總喜歡管理一切),防止對君權構成挑戰。對人民來說,國家是君主的國家,之所以要當兵,不是因為我要打仗,而是因為君主命令如此,不去就要倒大霉。即使用重罰和厚賞來激發軍隊的士氣,這種士氣也是不可靠的,因為得到獎賞的,必然只是少數成功者,而大多數人註定要承受戰爭的全部苦難的,而少數獨裁者,卻可以安然的躲避苦難!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如此多裝備精良的獨裁專制國家的軍隊,卻在戰爭中表現很差。
而且,希臘城邦一般不大,土地最大的斯巴達不過8000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雅典也不過數十萬人口(大致跟桂林差不多),居民的地域認同感很強,這就強化了公民兵之間的友情和榮譽感。所以,在看到希臘軍事的成功時,要記住這並不全是裝備的原因。
在攻擊性武器方面,希臘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重步兵無非是一般長3米,可作為投槍使用的長矛,加上短劍。在攻擊性武器的效果方面,必須指出的是沒有一種能夠對銅甲構成有效的殺傷,所以站立著的希臘重步兵幾乎是刀槍不入的。比較有效的武器是投槍,當使用投矛器的時候,投槍可以投出近百米(所謂投矛器,其實不過是結構非常簡單的皮帶加木塊而已,但它的效果著實驚人),重步兵可以不在乎射來的箭支,但卻無法不在乎投槍,沒有人願意設想自己被投槍擊中的情景,即使用盾擋住了投槍,由於投槍的重量,一般也只好拋掉盾了。另一種戰法是設法推倒重步兵,這個任務通常由長矛完成,在密集的方陣中,要躲開敵人的矛牆是很難的。被推倒的重步兵很容易被踐踏而死,如果不死,一種驚心動魄的戰斗就開始了,敵軍用短劍奮力刺穿倒地戰士的胸甲!考古發現中就有這樣的實例。一般來說,短劍僅能這樣刺穿胸甲,對站立著的戰士,短劍只能通過設法砍刺傷害其裸露的手臂或大腿,造成大出血來殺死他。關於戰斗中重裝兵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這里有一個數據:勝方5%、敗方15%,可見盔甲對士兵的保護作用。
希臘人之間的戰斗,並不會使希臘城邦成為軍事強國。要證明一個民族的軍事才幹,民族間的戰爭是最好的實驗。從前8世紀開始,希臘人就開始逐漸向外殖民。他們開始遭遇異族,不過在殖民運動中,希臘人所遇到的基本上都是些武器很差的蠻族——由於西方已經普及鐵兵器,這里的裝備差,主要是指防護用具而言,盡管處於原始社會後期的人們同樣具有很高的勇氣,但在總體素質方面,他們是無法跟希臘人相比的。因此土著人的抵抗一般是很容易的就被排除了。比較值得一記的是在黑海北岸,尋求產糧區的希臘人遇到了精於騎射的斯基泰人,也就遇到了後者的角弓。不過在我印象中,斯基泰人跟希臘人居然從來沒有發生過戰爭。斯基泰人既然敢於劫掠亞洲,沒有不試探一下近在眼前的希臘殖民地的道理,但確實找不到紀錄,因此在這里不能比較斯基泰人戰術跟希臘戰術。我猜,斯基泰人是試探過的希臘殖民地的,只是感覺太過「堅硬」,以後再也沒有重來。對於希臘人來說,斯基泰人的軍事價值,只是用來做警察而已。
真正巨大的危險,終於於前5世紀初來臨。波斯帝國決定征服希臘,由於掌握了整個西亞,波斯的國力遠遠強於希臘各城邦的總和,而西亞兩千多年政治斗爭培養出來的波斯戰略,明顯比內斗不休的希臘人高明。就武器方面來說,波斯也是理應至少跟希臘相等的,而軍隊的人數更是大大超過希臘。希臘只能奮力苦鬥了。
然而戰爭的結局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希臘不僅擊敗了波斯,而且傷亡大大小於波斯,而且不僅是在保衛希臘的時候取得了成功,在小亞細亞也同樣獲得了勝利。戰爭勝利的原因,史學家早有公論,現在僅就有關武器的問題說一說。
波斯帝國的武力基礎是騎射,這跟重視重步兵的希臘截然不同。在西亞,騎射有其實用性,然而在多山、平原狹小的希臘,騎兵所具有的最大優勢——機動性,卻發揮不出來。這樣,實際上波斯軍只好按照希臘人熟悉的方式作戰。而在作戰中,正如希羅多德所寫的那樣,波斯的弓箭無法有效傷害希臘重步兵,而他們的矛又不如希臘矛那麼長,海上的戰艦也不如希臘人的有效。一句話,波斯武器的表現明顯比希臘武器差。以波斯的科技水平,其武器發揮的效能,似乎不應該如歷史上表現的這樣糟糕,那麼波斯武器效能低劣的原因何在呢?
問題的症結,可以歸咎到波斯的「國情」上來。本來,西亞是復合弓、鐵兵器、鐵甲、魚鱗甲、彎刀、騎兵、攻城武器等古代兵器的故鄉,加之國庫充盈、交通方便,如果工匠的積極性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波斯武器是完全不會落伍的。然而,波斯以一個小游牧民族出身,統治如此之多的民族,不得不心驚膽寒的處處小心設防。如果那些被統治民族擁有了精良的武器,或者被訓練成強兵勁旅,萬一有「非常之謀」,那還了得?無論波斯的統治怎麼寬容,在軍事這個最關鍵最重要的問題上,是沒有絲毫的商量餘地的。因此不難理解,在龐大的波斯軍隊中,只有波斯人擁有良好的防具,而其他民族大多數沒有好的防具,有的甚至連稍好的攻擊武器都沒有,比如最早普及鐵兵器的亞述人,在波斯軍隊中居然只有銅兵器!同樣的,由於訓練有素的和勇敢的異族軍隊對波斯人的統治構成潛在威脅,所以他們註定只能被設計為一群烏合之眾。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波斯軍隊只能靠數量取勝,盡管龐大的軍隊在指揮和補給上都存在很大問題,但跟可能危害本民族的勁旅相比,這樣的軍隊才是最「安全」的。而當各民族在軍事上的積極性被壓制下去以後,單靠文化落後、人數又很少的波斯人,已經不可能發展出什麼有效的武器體系了。這就是波斯武器的表現遠遠遜色於希臘的原因,同樣的,盡管波斯軍人數眾多,但可用之兵不過是少數波斯人,比之人人勇敢的希臘軍隊,實際上在數量方面反而居於劣勢!
波斯軍隊在武器使用方面有兩個亮點:一是弓箭的大量使用。盡管對希臘重步兵來說,波斯的箭雨沒什麼可怕,但這種從遠處攻擊的駭人場面,畢竟能夠引起希臘人的震撼和思考。說點題外話,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認為波斯軍在普拉提亞戰斗中,將步兵塞在弓箭兵後面,是一種錯誤,因為它阻礙了波斯弓箭兵的機動。對此我的看法是,這在戰術上有商量的餘地,不過也是古代戰斗的一般樣式,利用弓箭兵作為「火力准備」的打擊力量,而把步兵列在弓箭兵後面,准備突擊。統帥是很難突破一直以來的習慣的。二是騎兵。波斯以騎射起家,這方面當然遠遠強於希臘。波斯騎兵的運用給希臘人很深的印象,最主要的,是其機動性給戰爭帶來的影響,令希臘人得到了很多啟發。
希臘給與波斯的啟示,則是堅固鎧甲的重要性。在戰爭所有的恐懼中,最大的恐懼莫過於傷害不了敵人,因為即使對手武器的威力再怎麼大,只要我方能夠殺傷他們,至少還可以做到玉石俱焚,但如果不能殺傷敵人,那麼就沒有任何希望了!(在90年代的《獨立日》中,我們又看到了這種植根於人類內心的恐懼),銅甲使希臘人有恃無恐,而他們面前的波斯人的恐懼,卻無從掩飾。
希波戰爭是希臘重步兵最輝煌的時代。
馬其頓武器體系
希波戰爭令希臘人大開眼界。戰後,希臘世界的武器體系出現了若干變化。最突出的是輕裝兵的復興。波斯軍事智慧和希臘經驗相結合,產生了盾兵這樣的新式格鬥兵種,這種步兵是雅典將軍埃菲克拉特斯在公元前三九二年首創的,他們穿著皮甲或亞麻甲或者少見些的棉甲,使用劍和盾牌。在多山的地區,如果使用得當,如突襲敵軍的側翼,他們通過格鬥,是可以給重步兵方陣構成重大威脅的(前面已經說過,重步兵方陣是不靈活的)。在射擊兵方面,希臘人的運用技巧也有所提高,這種提高突出的表現在敘拉古打敗雅典的最後戰斗中,敘拉古騎兵突來突去的戰術,讓我聯想起西亞的騎射,不過敘拉古騎射手以投槍為主要武器——這里要說明一下,由於投槍的心理威懾力和在近距離上的殺傷效果超過弓箭,所以在古代,投槍是騎射手很喜歡的一種裝備,包括蒙古人也是如此。
希臘輕裝兵的復興,跟重步兵的衰落有關。在波羅奔尼撒戰爭之後,希臘公民社會逐漸瓦解,自由手工業者漸漸被奴隸勞動排擠(奴隸勞動的成效不能跟自由手工業者相比,但成本很低,因此在商業中具有優勢)、自耕農因為土地兼並而不斷減少,貧富矛盾激增。因而公民重步兵的數量和質量,也逐漸下滑,這就相對的提升了輕裝兵的地位。
除了輕裝兵的復興,在射擊武器方面的成就是前399年在敘拉古發明了俗稱腹弓的希臘弩。這種弩射程非常遠,是一種可怕的武器,韋格蒂烏斯稱之為「蠍子弩」,它在整個古代一直使用,但因為製作復雜(這點從它的外形圖就可以看出)、最主要的是由於它仍然無法有效對付重裝兵,而在對付輕裝兵方面,又不如射速更快的弓箭,因此裝備量不大,且主要用於攻守城池。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武器必須服從於它的環境。
重型武器的最大發展是重型投射兵器的出現。希臘最初的投石機大概是從西亞引進的,在雅典圍攻敘拉古時第一次使用。重型武器使攻守城池的斗爭天平移向了攻城方一邊,只有最堅固的城池才能承受投石機的打擊,且如果沒有對應的守城武器,守城軍隊的恐懼將無法掩飾。重型投射兵器的出現和其他攻城武器和技術的進步,給予軍隊迅速攻破城市的可能性,只要使用大量攻城武器,就可以把原來視為畏途的攻城戰,變成輕松的戰斗。
新型兵器和使用它們的新兵種的出現,以及舊兵器使用方法上的進步,預示著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
馬其頓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吸收了希臘和西亞武器的精華的結果。作為馬其頓軍隊中堅的,依然是重步兵,他們將重步兵的密集方陣和突擊功能發揮到了極致,由於馬其頓長矛長達4米以上(腓力和亞歷山大時代),所以敵方的絕大多數長兵器都不能搶在馬其頓重步兵之前刺中他們,無論在實際效用上還是在心理效果上,這種長矛都是非常有效的。但為了把突擊的威力發揮到最大,馬其頓重步兵也付出了代價,首先,為了雙手持矛,他們的圓盾直徑從近一米減少到了60厘米,這就削弱了盾的防護力;其次,為了保證機動性,有的重步兵穿著皮甲,這就進一步的削弱了防護力。其實,馬其頓重步兵的武備,似乎從一開始就是為在廣大的亞細亞戰場上馳騁而准備的。
重步兵方陣有其笨拙性,因此在方陣兩翼,以輕裝兵作為機動的「鉸鏈」(富勒語),這種輕裝兵中最著名的就是前面提到過的盾兵,在亞洲的戰爭中,如阿格瑞安部隊這樣的輕裝兵,發揮了很大作用。射擊兵的裝備沒有大的變化,主要的進步是裝備了希臘弩,通過招募精於射擊的外民族兵員,射擊技術得到了提高。而重型武器的裝備則取得了很大成就,T·N·杜普伊將之稱為野戰炮兵的鼻祖,這些「野戰炮兵」由輕便的投石機和弩炮武裝起來。
馬其頓軍隊跟希臘軍隊最大的區別在於重視騎兵,說到這里,我再次感到奇怪,因為馬其頓軍隊的武備和編制,看上去都是為了遠征亞洲而准備的,而跟希臘附近地區的實際需要大相徑庭(這點可以從後來安提柯王國裝備的變化看出)。馬其頓騎兵有兩種,一是使用投槍的希臘輕騎兵,二是使用長矛的伴侶騎兵,也就是重騎兵,他們發揮突擊作用,由於馬鐙發明之前在馬上使用長兵器需要高度的技巧,所以他們的人數受到限制,大約只有1800騎。
在兵器方面,馬其頓重步兵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那長長的矛,但也不必太過於誇張其長度,實際上亞歷山大時代的長矛,摺合公制長度不過是4.2米,跟後來瑞士長矛兵類似。我們常聽到的那些驚人的長度,是後來希臘化國家逐漸達到的。在突出了長矛之後,重步兵只留下了很短的短劍,只能用於防身而已;而盾兵顧名思義,是以盾作為重要防禦手段的,這些圓盾跟原先希臘重步兵的圓盾外形相仿,而盾兵的短劍比重步兵的長,便於肉搏——在這點上,馬其頓盾兵可以理解為不帶投槍的羅馬軍團兵;在重騎兵和部分重步兵的防護裝備方面,比較引人注目的是馬其頓引入了西亞的魚鱗甲,這種鎧甲是鐵制的,而且跟銅胸甲相比,比較便於活動;輕騎兵的主要武器是投槍,它的功用我已經作了說明。
有了這些武器和兵種,加上以自耕農為主體的公民兵制以及腓力對軍事訓練的重視,,馬其頓軍隊成為那個時代裝備最好、訓練最精、士氣最高漲的軍隊。從武器體繫上講,馬其頓軍隊的最大長處是將強大的突擊力和驚人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它是一個幾乎無懈可擊而又凶險萬分的整體,而如果分開來,各部分依然具有獨立作戰的能力。史學家對馬其頓軍隊都是贊不絕口,杜普伊甚至說若在腓力或亞歷山大的指揮下,它或許可以戰勝冷兵器時代任何軍隊,當然這有所誇張,馬其頓軍隊畢竟是一支步兵時代的軍隊,不能超越它的歷史。
馬其頓軍隊武器體系的一般使用,可以通過下面一個理想的典型戰斗來加以說明。
首先,在布陣時,以重步兵方陣為中堅,兩翼配置盾兵,再往左,配置輕騎兵,最右翼則是伴侶騎兵。開戰後,射擊兵在重步兵前面展開,遮蔽主力隊形。重步兵方陣穩步推進。盾兵在兩翼跟進,步兵的總隊形類似漢字的「八」字,而左翼輕騎兵迅速迂迴敵陣右翼,將之攪亂。右翼重騎兵迂迴敵陣左翼,如果條件有利,則向敵軍左翼暴露出來的側面發起堅決突擊,如果敵方有所准備,則僅只攻擊敵方較脆弱的輕裝兵,待重步兵與敵交戰之後,再配合一起發動總進攻。
當然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說明。真實的戰斗則不會如此順利,下面拿幾個著名的戰斗來進一步說明馬其頓武器體系的用法。
在喀羅尼亞戰斗中,馬其頓軍隊遇到的是希臘聯軍。雖然馬其頓各種武器和兵種,除了重裝騎兵,幾乎都是希臘人的創造,但希臘人的作戰方式,基本上還是老一套的重步兵對決。但隨著公民社會的瓦解,以雇傭兵為主體的希臘軍隊早就沒有了原先的勇氣,結果是完全可以想像的,依靠重步兵方陣的希臘軍隊抵擋不住諸兵種結合的高度靈活的馬其頓軍隊,最後遭到大敗。在這一戰中,因為馬其頓長矛的長度,希臘重步兵不能夠像原來一樣進行有效的突擊和推進,而希臘輕裝兵的訓練本來就不如重裝兵,騎兵更是微不足道。從武器的使用上說,馬其頓對希臘的勝利,可以認為是靈活的多兵種配合體制戰勝了笨重的重步兵體制。
馬其頓進行的最巨大的戰爭,是對波斯的征服,這場戰爭也很好的表現了當時西亞武器體系對於歐洲武器體制的劣勢。
波斯帝國這時已經高度腐爛。盡管在希波戰爭敗北之後,波斯人痛定思痛,對自己的武器進行了若干改進,但武器的改進遠沒有政治的腐朽快。而且,波斯以小民族統治龐大地區的死結,完全無法解開,因此我前面分析過的波斯武器裝備體制的弱點,也完全沒有克服。波斯統治者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是大量招募外族僱傭軍。當然的,這些僱傭軍不能威脅波斯的統治,在這個前提下,波斯人也是很歡迎精兵的。因此不難理解,在對馬其頓的戰爭中,起最大作用的是招募自波斯領域外的希臘僱傭軍,因為這些軍隊不是來自波斯統治區,當然也就不會有養虎為患——民族起義——的風險,波斯人會全力支持他們把自己鍛煉為精兵——至少也是很寬容的對待他們。然而,因為根子上的問題沒有解決,波斯軍隊裝備的總體水平,仍然是不能跟馬其頓相比。而且由於政治的腐朽和國家初起時銳氣的失去,可以說波斯對希臘的劣勢,比希波戰爭時候更加大了。
盡管如此,波斯軍隊依然是必須全力應對的強敵,首先,他們的數量是非常龐大的,如果說在狹小的希臘龐大軍隊不能充分發揮威力的話,那麼在西亞的平原上,這個問題就消失了;其次,波斯畢竟是一個龐大帝國,吸收了西亞兩千多年政治和軍事斗爭的經驗,在遇到亡國危險的時候,會把這些謀略全部使出來;最後,在武器及其使用方面,波斯軍隊中有若干長處,是馬其頓所不及的。這些優勢我在下面要講到。
在歐洲人眼裡,斯基泰人是以騎射見長的。波斯人把他們招募過來以後,斯基泰角弓就成為了馬其頓人必須好好考慮的問題。事實上,後來在中亞,斯基泰的騎射確實曾對馬其頓軍造成嚴重的威脅。況且,斯基泰人過著純朴的生活,在勇氣和馬術的嫻熟上,也是值得重視的。跟其它游牧民族一樣,斯基泰人習慣於在敵人武器的射程之外跑馬射箭,而不進行肉搏戰。對於不夠靈活的軍隊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而另一種值得重視的兵種,雖然在抵禦馬其頓的戰爭中沒有得到很好的使用,但在未來,它的後代將發揮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於終結了歐洲古代軍事史——在波斯軍隊以及招募來的斯基泰人中,出現了人馬都披甲的騎兵。不過,所謂馬的防具,一般只是鐵制的護脖和護胸,並不像後來的具裝鐵騎一樣保護馬匹全身。但這種防護已經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也就是使馬匹的前部不受敵兵器的傷害,從而使它們在沖鋒中可以具有更大的存活率,使沖擊力大大加強。
從武器和兵種配置來說,波斯跟馬其頓一樣是應有盡有了。跟對付希臘人的時候不同,亞歷山大不再具有武器體系的靈活性這種優勢。因此在對波斯的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馬其頓公民兵的勇敢和訓練,和亞歷山大對自己軍隊的熟悉和天才式的運用,以及最重要的——政治。這里要講的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是,從前的學者認為馬其頓重騎兵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實際上,波斯騎兵和斯基泰的重騎也具有同樣的能力,所以這算不上一個重要的優勢。如果一定要在武器上找一個優勢的話,那麼我認為馬其頓長矛是唯一明顯優於波斯的武器。 在波斯對馬其頓的戰斗中,出現了兩種笑料兵器:駟馬戰車和戰象。駟馬戰車大概是波斯從中國引進的產物(因為世界上最早的駟馬戰車出自中國,而波斯在崛起的時候是不使用戰車的),只是對它進行了一個改進:在車轂外加裝刀片,這樣,就可以殺傷一路上遇到的步兵和騎兵,把駟馬戰車的突擊作用發揮到極致。但駟馬戰車的根本性的缺點:笨重不靈活則無法改變。因此馬其頓軍隊很容易的就消滅了它:首先是弓箭的射擊,然後,步兵讓開道路,使它們進入戰線後方,由那裡的輕步兵和輕騎兵加以消滅,結果是馬其頓軍隊「沒有任何損失」。而戰象同演的沒有任何大作用,也許是用弓箭就可以把它們消滅了。
在毀滅波斯帝國之後不久,馬其頓跟斯基泰人再次交手。在中亞的戰斗是比較典型的對付游牧民族的戰例。塔內河之戰是成功的例子,在亞歷山大的親自指揮下,馬其頓軍隊用弩炮、騎兵和輕步兵配合打敗了斯基泰人。很明顯,文明國家的軍隊只要紀律嚴明,在戰斗中找准地方的要害,一擊之下,紀律不嚴的游牧民族軍隊就會潰敗。弩炮尤其能夠給予他們很大的心理震撼(其實,古代的弩炮射速、准確度都很有限,在野戰中,實戰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