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游記隨筆
Ⅰ 巴金的故事和資料
巴金的故事:一個從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
1954年,徐鈐由部隊轉業來到上海文聯,在對外友協,負責作家、音樂家的聯絡工作。今天,徐鈐兩鬢染白,早已離休。然而,每星期他總有幾天,從遠離市中心的莘庄,坐上地鐵和公交車,花去一個多小時的時辰,來到醫院,探望巴金先生,順便為巴金處理一些事情。
這一生,徐鈐接觸過許許多多文化名人,惟有對巴金的感情最深。他是在一些細小事情上感受巴金的。一個從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這是徐鈐對巴金的深刻印象之一。
二樓,巴金書房,北牆處有一尊褐色巴金銅像。這是50年代中期蘇聯雕塑家謝里漢諾夫雕鑄的。徐鈐清楚地記得這一幕幕。那會兒,謝里漢諾夫同時為上海好幾位文化名人塑像。按中蘇兩國的協議,謝里漢諾夫在滬的吃、住等費用,由上海方面一次付清。因此,他在為文化人塑像期間的用餐,由自己解決。
那一天,輪到巴金了。從小見到拍照就躲,不喜歡出頭露面的巴金,「乖乖」地當了回「模特」。在巴金的不自在中,時間流過去了,到了中午時分。謝里漢諾夫在收拾著工具,巴金問道:「中午是休息,還是繼續做?」謝說:「都可以。由你定。」巴金關切地問道:「你中午干什麼?」謝里漢諾夫答道:「我帶了麵包,吃一點就可以了。」巴金聽後,十分不安,說道:「我也要吃飯,我請你,一起去吃吧。」這樣,巴金的塑像雕了3天,巴金請謝里漢諾夫吃了3天的飯。
徐鈐說:「巴金就是這樣一個厚道的人,總想著別人。」
那會兒,在外事方面,一般送外賓的禮品,都是由公家買的。甚至,一些頭兒或名人,在家裡接待客人,連茶水、點心,都是由公家買好後送了去的。只有巴金從不這樣,所有接待外賓的費用,都是掏自己的腰包。通常,禮品都由夫人蕭珊買,會面結束時,拿出來送客人。
巴金的這一「習慣」,保持到今天,反映在方方面面。1960年,巴金回到故鄉成都,四川歌舞團正在上演《劉三姐》。一天,巴金請沙汀代買8張票,請大家看戲。有關方面知道了,決定送票給巴金。巴金堅決不要,說道:「我請人看戲,必須自己花錢。」80年代,巴金有過幾次 出國機會 。每次回來後,都是由巴金出錢,請大家吃一頓後再「散夥」。那次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日,同行的有冰心、艾蕪、杜鵬程等人。回國後,在上海作總結。按理,會後應該由中國作協請大家吃飯。但是,沒有。還是由巴金出錢,在靜安賓館訂了二桌,請大家吃了一頓,爾後各奔東西。
徐鈐說:「巴老就是這么一個人,從不揩公家的油。所以,我敬佩他,願意終身為他服務。」
巴金的資料: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縣人,原名李芾甘,我國現代傑出的文學巨匠。魯迅在三十年代曾說:「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對中國現代文學有多方面的貢獻,但其最主要的貢獻是在小說創作方面,他是我國現代具有獨特風格、在國外有廣泛影響的傑出小說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家》、《春》、《秋》、《霧》、《雨》、《電》。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榮獲但丁文學獎。
巴金是從創作散文開始走上文學道路的。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從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為止,始終沒有間斷過散文創作。巴金的散文不僅數量多,形式多樣,題材豐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質朴的筆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顯示出較高的藝術成就。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既是傑出的小說家,也是一位勤奮多產、文質兼美的傑出的散文家。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如《海行雜記》、《旅途隨筆》等旅行游記;《憶》、《短簡》等傳記性的作品;《懷念集》、《無題》等懷念回憶性的作品;《夢與醉》、《龍·虎·狗》、《廢園外》、《隨想錄》等富於哲理性的作品,都是比較著名的。
Ⅱ 巴金是個什麼樣的人
巴金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堯棠,祖籍浙江嘉興,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語專門學校攻讀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參與組織「均社」,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後,經常發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
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吶喊》周刊(後改名《烽火》)發行人、主編,擔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為著名。抗戰勝利後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他的著作被譯為多種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繼獲得義大利但丁國際榮譽獎、法國榮譽勛章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譽院士稱號。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
一九四四年(民國三十三年) 四十歲
〔桂林——貴陽——重慶〕
春 在桂林遇美國歸來的林語堂。靳以由福建回重慶途經桂林時在巴金處住數天。
四月 《火》第三部第三章以《田惠世》為題發表。
五月 月初,與肖珊從桂林出發至貴陽。8日在貴陽郊外的「花溪小憩」結婚。
中旬,送肖珊到四川旅行。開始創作中篇小說《憩園》。
下旬,住進貴陽中央醫院三等病室,作矯正鼻中隔等手術,共住院十幾天。據這段時間對醫院生活的觀察和感受,後來創作了中篇小說《第六病室》。
六月 上旬出院。住中國旅行社招待所,十多天後住郊外花溪對外營業招待所。
離開貴陽到達重慶,住民國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部,與馮雪峰鄰近,經常來往。
本月 譯作《處女地》(屠格涅夫著)出版。
七月 《憩園》結稿。
八月 獲知王魯彥去世,作《寫給彥兄》。
夏 何其芳自延安來渝,偕巴金至曾家岩「周公館」拜訪周恩來同志。
十月 《憩園》由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初冬 開始創作《寒夜》,不久輟止。
十二月 月底,出席重慶文藝界座談會,周恩來參加並講話。
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 四十一歲
〔重慶——上海——重慶〕
一月 18日獲知友人繆崇群於14日去世,急至北培墓前弔唁,4月作《紀念一個善良的友人》。
二月 和老舍、茅盾等三百人在重慶《新華日報》聯名發表《文化界時局進言》。
五月 4日,出席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曹家巷文化會堂舉行的抗協成立七周年暨第一屆文藝節紀念會,郭沫若、胡風、老舍、邵力子、王平陵等百餘人到會。
本月 開始創作《第四病室》。譯作《散文詩》(屠格涅夫著)出版。
六月 24日,郭沫若、老舍、葉聖陶、洪深、陳白塵、巴金等二十四人發起的沈雁冰五十壽辰慶祝會在重慶西南實業大廈舉行。
29日,柳州克復。
七月 27日,桂林克復。
本月 《火》第三部出版。
八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打電報到上海與三哥堯林聯系。
28日,毛澤東到重慶,初次見到毛澤東。
抗戰勝利初期,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組織「附逆文化人調查委員會」,委員會由老舍、夏衍、巴金等18人組成,任務是負責調查背叛祖國,投靠日偽的漢奸文人的罪行。
十月 10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改名為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簡稱「文協」)。
21日,文協在重慶張家花園會所舉行會員聯歡晚會,和郭沫若、胡風、葉聖陶、馮雪峰等人出席。周恩來應邀參加,宣講毛澤東關於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介紹延安的文藝活動情況。
初冬 重新開始創作《寒夜》,寫一部分。
十一月 1日,由重慶到上海,開始籌備恢復文化生活出版社。肖珊因懷孕留在重慶。
在上海和生病的三哥堯林與索非同住霞飛路霞飛坊五十九號三樓。
十二月 8日,和郭沫若、茅盾等十八人聯名致電昆明各校師生,悼念因國民黨特務和軍隊襲擊搗毀學校而遇害的師生。
三哥堯林病故,親自安排入殮、安葬。三天後回重慶。
16日,長女李小林(小名國煩)生於重慶。
17日,上海文藝界聚會,成立文協上海分會,巴金雖未出席,仍被選為分會理事。
本月 建國前的最後一個短篇小說集《小人小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一九四六年(民國三十五年) 四十二歲
〔重慶——上海〕
一月 20日,和茅盾等21人聯名發表「陪都文藝界致政治協商會議各委員書」,信中呼籲廢止文化政策,確立民主的文化建設政策。
本月 中篇小說《第四病室》由良友復興圖書公司出版。
四月 10日,散文集《旅途雜記》出版。
月底,肖珊和女兒返上海。
本月 和張瀾、沈鈞儒、郭沫若等聯名發表《致美國國會爭取和平委員會書》。
五月 5日,出席全國文協在張家花園召開的慶祝文藝節大會。11日,出席文聯社發起的文藝座談會。21日,離開重慶到上海。
六月 和馬敘倫等上海各界人士上書蔣介石、馬歇爾及各黨派,呼籲永久和平。
這期間負責文化生活出版社全部社務,並開始編輯《文學叢刊》第八、九、十集。
七月 16日,與茅盾、葉聖陶等二百六十人聯名發表《中國文化界反內戰、爭自由宣言》。
八月 《寒夜》開始在「文協」上海分會的刊物《文藝復興》上連載,在這之前曾在《環球 》畫報上刊載一些章節。
十二月 31日,長篇小說《寒夜》結稿。這是建國前創作的最後一部小說。
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 四十三歲
〔上海——台灣——上海〕
三月 《寒夜》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六月 為亡友魯彥編輯《魯彥短篇小說集》,並作《後記》。
七月 19日,和郭沫若、茅盾、葉聖陶、胡風等十三人致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控訴國民黨特務暗殺李公朴、聞一多的罪行。
下旬,到台灣旅行,住台北黎烈文家。
八月 從台北到基隆,乘船回上海。
本月 散文集《懷念》出版。
九月 編輯自選集《巴金文集》,次年由春風書店出版。
十一月 參加編輯「文協」主辦的《中國作家》雜志。
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 四十四歲
〔上海〕
三月 譯作《快樂王子集》(英國王爾德著)出版。
四月 開始翻譯妃格念爾的回憶錄。
五月 31日寫信給法國學者明興禮,談及自己所接受的西歐政治思想和文學的影響。
六月 譯作《笑》(奈米洛夫等著)出版。
七月 為亡友繆崇群編輯出版散文集《碑下隨筆》,並作《後記》。
八月 改訂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黎明》,易名為《西班牙的曙光》,於次年1月出版。
九月 譯完妃格念爾的回憶錄中的第二卷《獄中二十年》,次年2月出版。繼續翻譯第一卷,但未能出版。
本月 散文集《靜夜的悲劇》出版。
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 四十五歲
〔上海——北京——上海——北京——上海〕
三月 開始譯魯多夫·洛克爾的《六人》,10月出版。
四月 上旬參加馬宗融公葬儀式。
五月 25日,上海解放。下午與黃裳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察看,然後走到南京路上看解放軍入城。
夏 文化生活出版社協商增加董監事人數,提名巴金、朱洗、吳朗西、畢修勺、章靳以為常務董事,朱洗為董事長,康嗣群為總經理,巴金為總編輯。
六月 從上海到北平。
七月 2日,參加在北平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寫《我是來學習的》。19日大會閉幕,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23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成立,當選為該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八月 月初回上海。
九月 1日起將文化生活出版社社務交康嗣群。
本月 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中旬前往北京參加第一屆全體會議。
十月 1日在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
十一月 譯完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說《蒲寧與巴布林》,12月出版。
十二月 譯完高爾基的《回憶契訶夫》,次年1月出版。
1950年 四十六歲
〔上海——北京——蘇聯、波蘭——北京——上海〕
一月 4日,出席在上海錦江飯店召開的討論柳青《種谷記》的座談會。
二月 譯完高爾基的《回憶托爾斯泰》,4月出版。
三月 辭去文化生活出版社常務董事職。
四月 24日,辭去文化生活出版社董事職。
五月 譯完高爾基的《回憶布羅克》,7月出版。
七月 24日,在上海解放劇場參加上海首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大會歷時六天,29日閉幕,當選為上海文聯副主席。
28日,兒子小棠生。
八月 25日辭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職務。
本月 譯完巴甫羅夫斯基的《回憶屠格涅夫》,同月出版。
九月 譯高爾基短篇小說四篇,連同舊譯稿一篇,新編為《草原集》,11月出版。
十月 30日參加以郭沫若為團長的第二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代表團,前往波蘭、蘇聯訪問。臨行前,代表團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
本月 譯完迦爾洵的短篇小說集《紅花》。11月出版。
十一月 9日到達莫斯科,13日到達華沙,16日第二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開幕,22日閉幕。這斯間訪問了奧斯威辛和克拉科城。29日參加中國勞動人民代表團,從華沙到莫斯科,先後訪問了莫斯科、列寧格勒和西伯利亞等地。
十二月 18日離開蘇聯的奧特波爾回國,21日返抵北京。
24日出席北京各界慶祝中朝人民抗美援朝勝利,歡迎和大代表團返國大會,朱德、宋慶齡、李濟琛、沈鈞儒等出席。
本月 返回上海
一九五一年 四十七歲
〔上海——山東、江蘇——上海〕
二月 編選散文集《華沙城的節日棗波蘭雜記》,3月出版。
編譯《納粹殺人工廠棗奧斯威辛》。將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血》和《西班牙的苦難》二書合編改名為《西班牙的血》。均於3月出版。
三月 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成立,當選為理事。
本月 譯完迦爾洵的《一件意外的事》,6月出版。
六月 散文集《慰問信及其他》結集,7月出版。
七月 《巴金選集》由開明書店出版。
25日參加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華東分團,任副團長。同行的還有靳以、方令孺等。在一個多月里,訪問了濟南、沂南、鎮江、揚州、鹽城、興化等城鎮,八月底結束。
十一月 譯完迦爾洵的《癩蝦蟆和玫瑰花》,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二年 四十八歲
〔上海——北京——朝鮮——北京——上海〕
一月 譯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二月 在北京籌備全國文聯組織的「朝鮮戰地訪問團」,任團長。該團有文學、藝術工作者十八人。自10日起開始進行入朝前學習。
三月 7日啟程離京,15日到達安東,16日過鴨綠江,20日到達朝鮮前線,22日會見彭德懷司令員。25日寫完《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28日彭德懷看過文章後復信巴金,提出修改意見。31日到達平壤。
四月 1日和其他二十位作家聯名發表控訴書,向全世界人民揭露美帝使用細菌武器的罪行。4日受到金日成接見,並參加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舉行的座談會,然後去開城前線。
十月 1日在開城附近和志願軍一同過國慶節。
本月 從朝鮮回國。
一九五三年 四十九歲
〔上海——北京——朝鮮——北京——上海〕
一月 1日參加華東話劇工作者新年聯歡。
二月 關於朝鮮的第一本散文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出版。
三月 24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常務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第六次擴大會議,通過茅盾、周揚、柯仲平、老舍、巴金等二十一人為全國文協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委員。
三月——七月 《新生》、《海的夢》、《霧·雨·電》、《家》、《憩園》、《旅途隨筆》、《還魂草》以及《父與子》(新譯本)陸續重新修訂出版。
上半年 在上海寫《英雄的故事》集中的短篇小說,9月出版。
八月 再度入朝訪問。
15日,在沙里院市參加黃海道五萬四千人的群眾大會,紀念朝鮮解放八周年。
九月 2日,在開城。
23日到10月6日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因在朝鮮未能出席,寫了《衷心的祝賀》一文。
十月 1日,在開城前線前沿陣地和志願軍一起慶祝國慶。
9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同月,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改組為中國作家協會,被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副主席。
這期間,在朝鮮寫成《保衛和平的人們》集中的散文、特寫。
十一月 6日?日,華東作家協會在上海成立,巴金未能出席大會,當選為理事。
十二月 離開朝鮮回國。26日,由巴金等十五人組成華東作協創作委員會,組織委員學習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等。
一九五四年 五十歲
〔上海——北京——莫斯科——北京——華沙——北京——上海〕
一月 14日在北京參加中國文聯第二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團第二次擴大會議,討論1954年工作計劃。
六月 譯著《家庭的戲劇》(赫爾岑著)修改本出版。
七月 13日到達莫斯科,應邀參加契訶夫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活動。14日參加契訶夫紀念館的開幕典禮,法國小說家勃賴德爾、羅馬尼亞詩人別紐克同車前去。與蘇聯作家費定第一次見面。15日上午到「新聖母修道院」公墓為契訶夫掃墓;晚,在工會大廈出席「契訶夫逝世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作《向安東·契訶夫學習》的發言。16日晚在莫斯科文化藝術劇院看《萬尼亞舅舅》。17日下午,在高爾基公園露天劇院參加「紀念契訶夫逝世五十周年」晚會。18日在瓦赫坦坷夫劇院看《海鷗》。21日起前往雅爾達、羅士托夫城、大岡羅格、斯大林格勒等地訪問參觀。
八月 4日,離開莫斯科回國。
九月 4日,當選為第一屆人大代表(四川代表)。15日至29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參加大會。
本月 編選《巴金短篇小說選集》並寫《自序》,次年3月出版。
編選《巴金散文選》並寫《前記》,次年5月出版。散文集《保衛和平的人們》出版。
一九五五年 五十一歲
〔上海——北京——新德里——北京——上海——南京——上海〕
二月 《春》、《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版。
三月 11日,在全國各人民團體負責人的聯席會議上被推選為出席亞洲作家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副團長,郭沫若任團長。
四月 前往印度新德里參加亞洲作家會議。5日,出席印度文化界舉行的歡迎會,在會上致詞。6日大會開幕,10日閉幕。
本月 經昆明回國。
五月 隨筆集《談契訶夫》出版。
25日,在北京參加中國文聯主席團、作協主席團召開的聯席擴大會議,討論反胡風問題。同月寫書評《談別有用心的〈窪地上的戰役〉》。
六——七月 在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會議期間和李 人交談創作問題多次。
八月 1日,參加全國文聯、作協主席團舉行的聯席會議,在會上介紹上海文藝界反胡風的情況。
十月 9日,與孔羅蓀、唐
Ⅲ 巴金的資料誰知道告訴我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於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大量閱讀西方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尤其受到社會主義思潮中無政府共產主義理論的影響。1921年與朋友一起參與半月社和均社等社會團體的工作,1922年開始發表詩歌創作。1923年4月離開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並在東南大學附中讀完中學。1925年與朋友組織民眾社,辦《民眾》半月刊,並從事無政府主義的理論探索和社會運動。
1927年巴金赴法國巴黎求學,這期間積極參與營救被美國政府陷害的義大利工人領袖薩坷、凡宰特的國際性活動,並受其影響寫作了中篇小說《滅亡》,歌頌為理想而獻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國後,因無政府主義運動已經失敗,將絕望與憤怒的心情寄託於文學虛構。所創作的小說有兩大主題: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會專制制度的罪惡,代表作有《春天裡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熱烈、真誠,文字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 巴金於20世紀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斷到南方和北方去旅遊,寫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記。1934年秋去日本,寫作小說《神》、《鬼》、《人》,風格漸趨平和穩健。1935年回國參加朋友創辦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總編輯。編輯了《文學叢刊》、《譯文叢書》、《文化生活叢書》等大型叢書,在發現文學新人,推薦優秀作品方面,為20世紀30-40年代的新文學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
抗戰爆發以後,輾轉於廣州、桂林、上海、重慶等地,將理想融入知識分子的民間出版事業。抗戰後期創作風格轉變,以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為主,表現出深厚的人道主義,代表作有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後,歷任全國文聯三、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主席,作協上海分會主席、名譽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收獲》和《上海文學》主編,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現任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多次出國訪問,創作了大量散文游記,以及反映朝鮮戰爭的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頌新的時代和歌頌英雄為主調,並與作家靳以創辦合編大型文學刊物《收獲》。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陸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愛妻。1973年起悄悄翻譯俄國民主革命家赫爾岑的回憶錄《往事與隨想》。
1978年"文革"結束後,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識分子在20世紀所走過的道路和教訓,並以個人為解剖對象,寫作了五卷《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教訓,挖掘知識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文革博物館,寫得沉重、真誠、深刻,被文化界譽為是"一部說真話的大書"。
巴金1982年獲義大利「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198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外國院士稱號,1990年獲前蘇聯「人民友誼勛章」,1990年獲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創設特別獎」,1993年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的『資深作家敬慰獎」,1998年獲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
巴金晚年出版隨筆集《再思錄》、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譯文全集》(10卷)等。由於在思想上和文學上的突出成就,也由於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後一直成為學術界研究中國20世紀文學和知識分子道路的重要對象,自1989年起,全國共召開過四屆巴金國際研討會,出版過十幾種研究年譜、傳記和理論專著。
Ⅳ 巴金的代表作是什麼故事發生的地點在今天成都的什麼地方在哪個地方還專門有紀念性的建築
自傳體三部曲《家》、《春》、《秋》
激流三部曲:《霧》 《雨》 《電
》
60年代出版著名評論著作《隨想錄》。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於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大量閱讀西方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尤其受到社會主義思潮中無政府共產主義理論的影響。1921年與朋友一起參與半月社和均社等社會團體的工作,1922年開始發表詩歌創作。1923年4月離開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並在東南大學附中讀完中學。1925年與朋友組織民眾社,辦《民眾》半月刊,並從事無政府主義的理論探索和社會運動。
1927年巴金赴法國巴黎求學,這期間積極參與營救被美國政府陷害的義大利工人領袖薩坷、凡宰特的國際性活動,並受其影響寫作了中篇小說《滅亡》,歌頌為理想而獻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國後,因無政府主義運動已經失敗,將絕望與憤怒的心情寄託於文學虛構。所創作的小說有兩大主題: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會專制制度的罪惡,代表作有《春天裡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熱烈、真誠,文字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
責任編輯:劍卓
巴金於20世紀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斷到南方和北方去旅遊,寫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記。1934年秋去日本,寫作小說《神》、《鬼》、《人》,風格漸趨平和穩健。1935年回國參加朋友創辦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總編輯。編輯了《文學叢刊》、《譯文叢書》、《文化生活叢書》等大型叢書,在發現文學新人,推薦優秀作品方面,為20世紀30-40年代的新文學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
抗戰爆發以後,輾轉於廣州、桂林、上海、重慶等地,將理想融入知識分子的民間出版事業。抗戰後期創作風格轉變,以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為主,表現出深厚的人道主義,代表作有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後,歷任全國文聯三、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主席,作協上海分會主席、名譽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收獲》和《上海文學》主編,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現任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多次出國訪問,創作了大量散文游記,以及反映朝鮮戰爭的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頌新的時代和歌頌英雄為主調,並與作家靳以創辦合編大型文學刊物《收獲》。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陸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愛妻。1973年起悄悄翻譯俄國民主革命家赫爾岑的回憶錄《往事與隨想》。
1978年"文革"結束後,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識分子在20世紀所走過的道路和教訓,並以個人為解剖對象,寫作了五卷《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教訓,挖掘知識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文革博物館,寫得沉重、真誠、深刻,被文化界譽為是"一部說真話的大書"。
巴金1982年獲義大利「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198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外國院士稱號,1990年獲前蘇聯「人民友誼勛章」,1990年獲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創設特別獎」,1993年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的『資深作家敬慰獎」,1998年獲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
巴金晚年出版隨筆集《再思錄》、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譯文全集》(10卷)等。由於在思想上和文學上的突出成就,也由於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後一直成為學術界研究中國20世紀文學和知識分子道路的重要對象,自1989年起,全國共召開過四屆巴金國際研討會,出版過十幾種研究年譜、傳記和理論專著。
--------------------------------------------------------------------------------
巴金簡歷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堯棠,祖籍浙江嘉興,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
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語專門學
校攻讀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參與組織「均社」
,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
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
畢業後,經常發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
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
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
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
丁》、《萌芽》和著名的「愛情三部曲」《霧》、《雨》、
《電》。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
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
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
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
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
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
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吶
喊》周刊(後改名《烽火》)發行人、主編,擔任歷屆中華全國
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
《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
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
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
《神》、《鬼》為著名。抗戰勝利後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
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常委。1950年擔
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
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
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
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
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他的著作被
譯為多種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繼獲得義大利但丁國際榮譽
獎、法國榮譽勛章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文學藝
術研究院名譽院士稱號。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
席。
Ⅳ 作者整理
魯迅:中國現代 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 《魯迅全集》 《集外集拾遺》《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魯迅全集補遺》《魯迅書簡》
《魯迅日記》《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胡適:中國現代學者,歷史學、文學家,哲學家
《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國語文法概論》、《白話文學史》《嘗試集》,《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一集 《胡適文存》一、二、三集與 《胡適論學近著》第一集,《胡適文存》四部合集
牛漢:中國現當代著名詩人
著有詩集《彩色生活》、《祖國》、《在祖國面前》、《溫泉》、《愛與歌》、《蚯蚓和羽毛》、《牛漢抒情詩選》等十餘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華散文珍藏本·牛漢卷》等七本,詩話集《學詩手記》、《夢遊人說詩》2本
茨威格:奧地利作家
其作品有:《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 《看不見的珍藏》 ,《月光小巷》,《里昂的婚禮》,《無形的壓力》 ,《償還舊債》,《女僕勒波雷拉》, 《偶識此道》,《舊書販門德爾》, 《既相同又不同的兩姐妹》,《是他嗎?》, 《變形的陶醉》,《象棋的故事》 ,《情感的迷惘》,《奇妙之夜》, 《雷潑萊拉》,《一顆心的淪亡》, 《巧識新藝》,《舊書商門德爾》, 《日內瓦湖畔的插曲》,《桎梏》 等。
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 奇跡締造者(台灣譯名:海倫凱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 我的生活
* 我的老師
《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海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
郭沫若(1892~1978)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考古學家、思想家、革命活動家、詩人。
詩集《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新華頌》、《迎春曲》,歷史劇本《屈原》(已拍攝發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則天》、《聶瑩》,回憶錄《洪波曲》,評論集《雄雞集》,專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中國當代作家
《滅亡》(中篇小說)1929,開明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理論)與克剛等合著,1927,
上海民鍾社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死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
《霧》(「愛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1931,新中國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2,新中國
《春天裡的秋天》(中篇小說)1932,開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
《光明》(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
《雨》(「愛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說)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說)1933,開明
《電椅》(短篇小說集)1933,新中國
《抹布》(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長篇小說,又名《激流》)
1933,開明
《萌芽》(中篇小說,又名《雪》)1933,現代
《新生》(中篇小說)1933,開明
《旅途隨筆》(散文集)1934,生活
《將軍》(短篇小說集)1934,生活
《巴金自傳》(傳記)1934,中華
《電》(「愛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說)1935,良友
(《霧》、《雨》、《電》合訂為《愛情的三部曲》1936,
良友)
《點滴》(散文集)1935,開明
《神·鬼·人》(短篇小說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說集》(1-3卷)1936-1942,開明
《生之懺悔》(散文集)1936,商務
《沉落》(短篇小說集,又名《淪落》)1936,商務
《憶》(回憶錄)1936,文生
《發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36,文生
《長生塔》(童話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說集)1937,文生
《短簡》(散文集)1937,良友
《控訴》(散文集)1937,重慶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長篇小說)1938,開明
《夢與醉》(散文集)1938,開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慶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長篇小說)194O,開明
《利娜》(中篇小說)1940,文生
《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馮文淑》,第三部又名《田
惠世》,長篇小說)1940—1945,開明
《星》(英漢對照,中篇小說)1941,香港齒輪編輯社
《無題》(散文集)1941,文生
《龍·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還魂草》(短篇小說集)1942,文生
《廢園外》(散文集)1942,重慶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說集)1943,文生
《憩園》(中篇小說)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說)1946,良友
《旅途雜記》(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寒夜》(長篇小說)1947,晨光
《懷念》(散文集)1947,開明
《靜夜的悲劇》(散文集)1948,文生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散文集)《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慰問信及其他》(散文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通訊合集)《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說、散文合集)《保衛和平的人們》(散文、通訊合集)《巴金短篇小說選集》《巴金散文集》《談契河夫》(理論)《大歡樂的日子》(散文集)《堅強的戰士》(散文集)《明珠和玉姬》(兒童短篇小說集)《—場挽救生命的戰斗》(報告文學《巴金文集》(1—14卷)《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合集)《新聲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友誼集》(散文集)《豬與雞》(短篇小說)《贊歌集》(散文集)《李大海》(短篇小說集)《傾吐不盡的感情》(散文集)《賢良橋畔》(散文集)《大寨行》(散文)《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海的夢》(中短篇小說合集)《煙火集》(散文集)《隨想錄》(散文集)《巴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冊)《巴金選集》(上下卷)《探索集》(《隨想錄》第1集,散文集)《巴金選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創作回憶錄》《探索與回憶》(《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巴金選集》(1-10卷,小說、散文等合集)《創作回憶錄》(散文集)《序跋集》(散文集)《巴金散文選》(上下冊)《憶念集》(散文集)《真話集》(《隨想錄》第3集,散文集)《巴金論創作》(理論)《巴金散文選》《文學回憶錄》《病中集》(《隨想錄》第4集,散文集)《童年的回憶。(回憶錄)《願化泥土》(散文集)《控訴集》(散文集)《心裡話》(《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十年一夢》(散文集)《巴金六十年文選》(散文集)《巴金全集》(1—6卷)《無題集》(《隨想錄》第5集,散文集)《巴金》(短篇小說、散文合集)《當代雜文選粹·巴金之卷》《尋找理想的少年朋友》(書信集)《雪泥集》(書信集)《巴金書簡.新編》
高爾基(1868~1936)俄羅斯、蘇聯作家
《馬卡爾·楚德拉》,《隨筆和短篇小說 》《少女與死神》、《伊則吉爾老婆子》和《鷹之歌》,《 切爾卡什》、《柯諾瓦洛夫》和《因為煩悶無聊》,小說《讀者》和評論文章《保爾·魏爾蘭和頹廢派》,《海燕之歌》,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長篇小說《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長篇報告文學《蘇聯游記》,劇本《耶戈爾·布雷喬夫等人》和《陀斯契加耶夫等人》,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一系列論文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
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具體可在
http://ke..com/ 查詢
Ⅵ 求陸游的詩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釵頭鳳
紅穌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謝池春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
陣雲高、狼煙夜舉。
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多來誤。
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
漫悲歌、傷懷弔古。
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
嘆流年、又成虛度。
夜遊宮
雪曉清笳亂起。
夢游處、不知何地。
鐵騎無聲望似水。
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
漏聲斷、月斜窗紙。
自許封侯在萬里。
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鵲橋仙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台西住。
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
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浣溪沙•和無咎韻
懶向沙頭醉玉瓶。
喚君同賞小窗明。
夕陽吹角最關情。
忙日苦多閑日少,新愁常續舊愁生。
客中無伴怕群行。
好事近•登梅仙山絕頂望海
揮袖上西峰,孤絕去天無尺。
拄杖下臨鯨海,數煙帆歷歷。
貪看雲氣舞青鸞,歸路已將夕。
多謝半山松吹,解殷勤留客。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
烽火照高台。
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豆葉黃
一春常是雨和風。
風雨晴時春已空。
誰惜泥沙萬點紅。
恨難窮。
恰似衰翁一世中。
漁父
湘湖煙雨長菁絲。
菰米新炊滑上匙。
雲散後,月斜時。
潮落舟橫醉不知。
幽居初夏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注〕籜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冬夜讀書示子聿(其三)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落索
滿路旋絲飛絮,韶光將暮。此時誰與說新愁,有百囀、流鶯語。
俯仰人間今古,神仙何處。花前須判醉扶歸,酒不到、劉伶墓。
一落索
識破浮生虛妄,從人譏謗。此身恰似弄潮兒,曾過了、千重浪。
且喜歸來無恙,一壺春釀。雨蓑煙笠傍漁磯,應不是、封侯相。
一叢花
尊前凝佇漫魂迷,猶恨負幽期。從來不慣傷春淚,為伊後、滴滿羅衣。那堪更是,吹簫池館,青子綠陰時。
迴廊簾影晝參差,偏共睡相宜。朝雲夢斷知何處,倩雙燕、說與相思。從今判了,十分憔悴,圖要個人知。
一叢花
仙姝天上自無雙,玉面翠蛾長。黃庭讀罷心如水,閉朱戶、愁近絲簧,窗明幾凈,閑臨唐帖,深炷寶奩香。
人間無葯駐流光,風雨又催涼。相逢共話清都舊,嘆塵劫、生死茫茫。何如伴我,綠蓑青篛,秋晚釣瀟湘。
上西樓(一名相見歡)
江頭綠暗紅稀,燕交飛。忽到當年行處、恨依依。
灑清淚,嘆人事,與心違。滿酌玉壺花露、送春歸。
大聖樂
電轉雷驚,自嘆浮生,四十二年。試思量往事,虛無似夢,悲歡萬狀,合散如煙。苦海無邊,愛河無底,流浪看成百漏船。何人解,問無常火里,鐵打身堅。
須臾便是華顛。好收拾形體歸自然。又何須著意,求田問舍,生須宦達,死要名傳。壽夭窮通,是非榮辱,此事由來都在天。從今去,任東西南北,作個飛仙。
太平時
竹里房櫳一徑深,靜愔愔。亂紅飛盡綠成陰,有鳴禽。
臨罷蘭亭無一事,自修琴。銅爐裊裊海南沉,洗塵襟。
月上海棠
斜陽廢苑朱門閉。吊興亡、遺恨淚痕里。淡淡宮梅,也依然、點酥剪水。凝愁處,似憶宣華舊事。
行人別有凄涼意。折幽香、誰與寄千里。佇立江皋,杳難逢、隴頭歸騎。音塵遠,楚天危樓獨倚。
月上海棠
蘭房綉戶厭厭病。嘆春酲、和悶甚時醒。燕子空歸,幾曾傳、玉關邊信。傷心處,獨展團窠瑞錦。
熏籠消歇沉煙冷。淚痕深、展轉看花影。漫擁余香,怎禁他、峭寒孤枕。西窗曉,幾聲銀瓶玉井。
月照梨花
霽景風軟,煙江春漲。小合無人,綉簾半上。花外姊妹相呼,約樗蒲。
修蛾忘了章台樣,細思一餉,感事添惆悵。胸酥臂玉消減,擬覓雙魚,倩傳書。
月照梨花
悶已縈損,那堪多病。幾曲屏山,伴人晝靜。梁燕催起猶慵,換熏籠。
新愁舊恨何時盡,漸凋綠鬢,小雨知花信。芳箋寄與何處,綉閣珠櫳,柳陰中。
木蘭花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盡青衫塵滿帽。身如西瀼渡頭雲,愁抵瞿唐關上草。
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幡判醉倒。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
木蘭花慢
閱邯鄲夢境,嘆綠鬢、早霜侵。奈華岳燒丹,青溪看鶴,尚負初心。年來向濁世里,悟真詮秘訣絕幽深。養就金芝九畹,種成琪樹千林。
星壇夜學步虛吟。露冷透瑤簪。對翠鳳披雲,青鸞溯月,宮闕蕭森。琅函一封奏罷,自鈞天帝所有知音。卻過蓬壺嘯傲,世間歲月駸駸。
水調歌頭
江左占形勝,最數古徐州。連山如畫,佳處縹緲著危樓。鼓角臨風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千里曜戈甲,萬灶宿貔貅。
露沾草,風落木,歲方秋。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不見襄陽登覽,磨滅遊人無數,遺恨黯難收。叔子獨千載,名與漢江流。
水龍吟
樽前花底尋春處,堪嘆心情全減。一身萍寄,酒徒雲散,佳人天遠。那更今年,瘴煙蠻雨,夜郎江畔。漫倚樓橫笛,臨窗看鏡,時揮涕、驚流轉。
花落月明庭院。悄無言、魂消腸斷。憑肩攜手,當時曾效,畫梁棲燕。見說新來,網縈塵暗,舞衫歌扇。料也羞憔悴,慵行芳徑,怕啼鶯見。
水龍吟
摩訶池上追游路,紅綠參差春晚。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挑菜初閑,禁煙將近,一城絲管。看金鞍爭道,香車飛蓋,爭先佔、新亭館。
惆悵年華暗換。黯銷魂、雨收雲散。鏡奩掩月,釵梁拆鳳,秦箏斜雁。身在天涯,亂山孤壘,危樓飛觀。嘆春來只有,楊花和恨,向東風滿。
玉胡蝶
倦客平生行處,墜鞭京洛,解佩瀟湘。此夕何年,來賦宋玉高唐。綉簾開、香塵乍起,蓮步穩、銀燭分行。暗端相。燕羞鶯妒,蝶繞蜂忙。
難忘。芳樽頻勸,峭寒新退,玉漏猶長。幾許幽情,只愁歌罷月侵廊。欲歸時、司空笑問,微近處、丞相嗔狂。斷人腸。假饒相送,上馬何妨。
生查子
還山荷主恩,聊試扶犁手。新結小茅茨,恰占清江口。
風塵不化衣,鄰曲常持酒。那似宦遊時,折盡長亭柳。
生查子
梁空燕委巢,院靜鳩催雨。香潤上朝衣,客少閑談塵。
鬢邊千縷絲,不是吳蠶吐。孤夢泛瀟湘,月落聞柔櫓。
好事近
混跡寄人間,夜夜畫樓銀燭。誰見五雲丹灶,養黃芽初熟。
春風歸從紫皇游,東海宴陽谷。進罷碧桃花賦,賜玉塵千斛。
好事近
羇雁未成歸,腸斷寶箏零落。那更凍醪無力,似故人情薄。
瘴雲蠻雨暗孤城,身在楚山角。煩問劍南消息,怕還成疏索。
好事近
湓口放船歸,薄暮散花洲宿。兩岸白蘋紅蓼,映一蓑新綠。
有沽泗處便為家,菱芡四時足。明日又乘風去,任江南江北。
好事近
小倦帶餘酲,澹澹數欞斜日。驅退睡魔十萬,有雙龍蒼璧。
少年莫笑老人衰,風味似平昔。扶杖凍雲深處,探溪梅消息。
好事近
風露九霄寒,侍宴玉華宮闕。親向紫皇香案,見金芝千葉。
碧壺仙露醞初成,香味兩奇絕。醉後卻騎丹鳳,看蓬萊春色。
好事近
揮袖上西峰,孤絕去天無尺。拄杖下臨鯨海,數煙帆歷歷。
貪看雲氣舞青鸞,歸路已將夕。多謝半山松吹,解殷勤留客。
好事近
覓個有緣人,分付玉壺靈葯。誰向市塵深處,識遼天孤鶴。
月中吹笛下巴陵,條華赴前約。今古廢興何限,嘆山川如昨。
好事近
平旦出秦關,雪色駕車雙鹿。借問此行安往,賞清伊修竹。
漢家宮殿劫灰中,春草幾回綠。君看變遷如許,況紛紛榮辱。
好事近
秋曉上蓮峰,高躡倚天青壁。誰與放翁為伴,有天壇輕策。
鏗然忽變赤龍飛,雷雨四山黑。談笑做成豐歲,笑禪龕櫛栗。
好事近
客路苦思歸,愁似繭絲千緒。夢里鏡湖煙雨,看山無重數。
尊前消盡少年狂,慵著送春語。花落燕飛庭戶,嘆年光如許。
好事近
華表又千年,誰記駕雲孤鶴。回首舊曾游處,但山川城郭。
紛紛車馬滿人間,塵土污芒屩。且訪葛仙丹井,看岩花開落。
如夢令
獨倚博山峰小,翠霧滿身飛繞。只恐學行雲,去作陽台春曉。春曉,春曉,滿院綠楊芳草。
安公子
風雨初經社。子規聲里春光謝。最是無情,零落盡、薔薇一架。況我今年,憔悴幽窗下。人盡怪、詩酒消聲價。向葯爐經卷,忘卻鶯窗柳榭。
萬事收心也。粉痕猶在香羅帕。恨月愁花,爭信道、如今都罷。空憶前身,便面章台馬。因自來、禁得心腸怕。縱遇歌逢酒,但說京都舊話。
杏花天
老來駒隙駸駸度。筭只合、狂歌醉舞。金杯到手君休訴。看著春光又暮。
誰為倩、柳條系住。且莫遺、城茄催去。殘紅轉眼無尋處。盡屬蜂房燕戶。
沁園春
粉破梅梢,綠動萱叢,春意已深。漸珠簾低卷,筇枝微步,冰開躍鯉,林暖鳴禽。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濁酒一尊和淚斟。憑欄久,嘆山川冉冉,歲月駸駸。
當時豈料如今。漫一事無成霜鬢侵。看故人強半,沙堤黃合,魚懸帶玉,貂映蟬金。許國雖堅,朝天無路,萬里凄涼誰寄音。東風里,有灞橋煙柳,知我歸心。
沁園春
一別秦樓,轉眼新春,又近放燈。憶盈盈倩笑,纖纖柔握,玉香花語,雪暖酥凝。念遠愁腸,傷春病思,自怪平生殊未曾。君知否,漸香消蜀錦,淚漬吳綾。
難求系日長繩。況倦客飄零少舊朋。但江郊雁起,漁村笛怨,寒釭委燼,孤硯生冰。水繞山圍,煙昏雲慘,縱有高台常怯登。消魂處,是魚箋不到,蘭夢無憑。
沁園春
孤鶴歸飛,再過遼天,換盡舊人。念累累枯冢,茫茫夢境,王侯螻蟻,畢竟成塵。載酒園林,尋花巷陌,當日何曾輕負春。流年改,嘆圍腰帶剩,點鬢霜新。
交親。散落如雲。又豈料如今余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飯軟,非惟我老,更有人貧。躲盡危機,消殘壯志,短艇湖中閑采蒓。吾何恨,有漁翁共醉,溪友為鄰。
豆葉黃
春風樓上柳腰肢,初試花前金縷衣。裊裊娉娉不自持。曉妝遲,畫得蛾眉勝舊時。
豆葉黃
一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空。誰惜泥沙萬點糽。恨難窮,恰似衰翁一世中。
赤壁詞
禁門鍾曉,憶君來朝路,初翔鸞鵠。西府中台推獨步,行對金蓮宮燭。蹙綉華韉,仙葩寶帶,看即飛騰速。人生難料,一尊此地相屬。
回首紫陌青門,西湖閑院,銷千梢修竹。素壁棲鴉應好在,殘夢不堪重續。歲月驚心,功名看鏡,短鬢無多綠。一歡休惜,與君同醉浮玉。
夜遊宮
宴罷珠簾半卷。畫檐外、蠟香人散。翠霧霏霏漏聲斷。倚香肩,看中庭,花影亂。
宛是高唐館。寶奩炷、麝煙初暖。璧月何妨夜夜滿。擁芳柔,恨今年,寒尚淺。
夜遊宮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夜遊宮
獨夜寒侵翠被。奈幽夢、不成還起。欲寫新愁淚濺紙。憶承恩,嘆餘生,今至此。
蔌蔌燈花墜。問此際、報人何事。咫尺長門過萬里。恨君心,似危欄,難久倚。
定風波
敧帽垂鞭送客回,小橋流水一枝梅。衰病逢春都不記,誰謂,幽香卻解逐人來。
安得身閑頻置酒,攜手,與君看到十分開。少壯相從今雪鬢,因甚,流年羇恨兩相催。
採桑子
寶釵樓上妝梳晚,懶上鞦韆。閑撥沉煙,金縷衣寬睡髻偏。
鱗鴻不寄遼東信,又是經年。彈淚花前,愁入春風十四弦。
採桑子
三山山下閑居士,巾履蕭然。小醉閑眠,風引飛花落釣船。
鷓鴣天
梳發金盤剩一窩,畫眉鸞鏡暈雙蛾。人間何處無春到,只有伊家獨佔多。
微步處,奈嬌何,春衫初換麴塵羅。東鄰鬥草歸來晚,忘卻新傳子夜歌。
鷓鴣天
插腳紅塵已是顛,更求平地上青天。新來有個生涯別,買斷煙波不用錢。
沽酒市,采菱船,醉聽風雨擁蓑眠。三山老子真堪笑,見事遲來四十年。
鷓鴣天
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
歌縹渺,櫓嘔啞,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問道歸何處,笑指船兒此是家。
鷓鴣天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豪塵事不相關。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卧看山。
貪嘯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戀綉衾
雨斷西山晚照明,悄無人、幽夢自驚。說道去、多時也,到如今、真個是行。
遠山已是無心畫,小樓空、斜掩綉屏。你嚎早、收心呵,趁劉郎、雙鬢未星。
漁父
石帆山下雨空濛,三扇香新翠箬蓬。蘋葉綠,蓼花紅,回首功名一夢中。
漁父
晴山滴翠水挼藍,聚散漁舟兩復三。橫埭北,斷橋南,側起船篷便作帆。
漁父
鏡湖俯仰兩青天,萬頃玻璃一葉船。拈棹舞,擁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
漁父
湘湖煙雨長蒓絲,菰米新炊滑上匙。雲散後,月斜時,潮落舟橫醉不知。
漁父
長安拜免幾公卿,漁父橫眠醉未醒。煙艇小,釣車腥,遙指梅山一點青。
漁家傲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齊天樂
角殘鍾晚關山路,行人乍依孤店。塞月征塵,鞭絲帽影,常把流年虛占。藏鴉柳暗。嘆輕負鶯花,謾勞書劍。事往關情,悄然頻動壯游念。
孤懷誰與強遣。市壚沽酒,酒薄怎當愁釅。倚瑟妍詞,調鉛妙筆,那寫柔情芳艷。征途自厭。況煙斂蕪痕,雨稀萍點。最是眠時,枕寒門半掩。
齊天樂
客中隨處閑消悶,來尋嘯台龍岫。路斂春泥,山開翠霧,行樂年年依舊。天工妙手。放輕綠萱牙,淡黃楊柳。笑問東君,為人能染鬢絲否。
西州催去近也。帽檐風軟,且看市樓沽酒。宛轉巴歌,凄涼塞管,攜客何妨頻奏。征塵暗袖。漫禁得梅花,伴人疏瘦。幾日東歸,畫船平放溜。
蝶戀花
禹廟蘭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盡湖邊樹。鸚鵡杯深君莫訴,他時相遇知何處。
冉冉年華留不住。鏡里朱顏,畢竟消磨去。一句丁寧君記取,神仙須是閑人做。
蝶戀花
陌上簫聲寒食近。雨過園林,花氣浮芳潤。千里斜陽鍾欲暝,憑高望斷南樓信。
海角天涯行略盡。三十年間,無處無遺恨。天若有情終欲問,忍教霜點相思鬢。
蝶戀花
桐葉晨飄蛩夜語。旅思秋光,黯黯長安路。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江海輕舟今已具。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早信此生終不遇,常年悔草長楊賦。
蝶戀花
水漾萍根風卷絮。倩笑嬌顰,忍記逢迎處。只有夢魂能再遇,堪嗟夢不由人做。
夢若由人何處去。短帽輕衫,夜夜眉州路。不怕銀缸深綉戶,只愁風斷青衣渡。
醉落魄
江湖醉客,投杯起舞遺烏幘。三更冷翠沾衣濕。裊裊菱歌,催落半川月。
空花昨夢休尋覓,雲台麟閣俱陳跡。元來只有閑難得。青史功名,天卻無心惜。
憶秦娥
玉花驄,晚街金轡聲璁瓏。聲璁瓏,閑敧烏帽,又過城東。
富春巷陌花重重,千金沽酒酬春風。酬春風,笙歌圍里,錦綉叢中。
臨江仙
鳩雨催成新綠,燕泥收盡殘紅。春光還與美人同。論心空眷眷,分袂卻匆匆。
只道真情易寫,那知怨句難工。水流雲散各西東。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
謝池春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雲高、狼烽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笑儒冠,自來多誤。
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漫悲歌、傷懷弔古。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
謝池春
賀監湖邊,初系放翁歸棹。小園林、時時醉倒。春眠驚起,聽啼鶯催曉。嘆功名,誤人堪笑。
朱橋翠徑,不許京塵飛到。掛朝衣、東歸欠早。連宵風雨,卷殘紅如掃。恨樽前、送春人老。
謝池春
七十衰翁,不減少年豪氣。似天山、凄涼病驥。銅駝荊棘,灑臨風清淚。甚情懷、伴人兒戲。
如今何幸,作個故溪歸計。鶴飛來、晴嵐暖翠。玉壺春酒,約群仙同醉。洞天寒、露桃開未。
點絳唇
采葯歸來,獨尋茅店沽新釀。暮煙千嶂,處處聞漁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個閑人樣。
蘇武慢
澹靄空濛,輕陰清潤,綺陌細塵初靜。平橋系馬,畫閣移舟,湖水倒空如鏡。掠岸飛花,傍檐新燕,都似學人無定。嘆連年戎帳,經春邊壘,暗凋顏鬢。
空記憶、杜曲池台,新豐歌管,怎得故人音信。羈懷易感,老伴無多,談塵久閑犀柄。惟有翛然,筆床茶灶,自適筍輿煙艇。待綠荷遮岸,紅蕖浮水,更乘幽興。
驀山溪
元戎十乘,出次高唐館。歸去舊鵷行,更何人、齊飛霄漢。瞿唐水落,惟是淚波深,催疊鼓,起牙檣,難鎖長江斷。
春深鰲禁,紅日宮磚暖,何處望音塵,黯消魂、層城飛觀。人情見慣,不敢恨相忘,梅驛外,蓼灘邊,只待除書看。
驀山溪
窮山孤壘,臘盡春初破。寂寞掩空齋,好一個、無聊底我。嘯台龍岫,隨分有雲山,臨淺瀨,蔭長松,閑據胡床坐。
三杯徑醉,不覺紗巾墮,畫角喚人歸,落梅村、籃輿夜過。城門漸近,幾點妓衣紅,官驛外,酒壚前,也有閑燈火。
鷓鴣天
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
歌縹緲,櫓嘔啞,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問道歸何處,笑指船兒此是家。
浣沙溪
浴罷華清第二湯,紅綿撲粉玉肌涼。娉婷初試藕絲裳。
鳳尺裁成猩血色,螭奩熏透麝臍香。水亭幽處捧霞觴。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卜運算元•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Ⅶ 巴金資料
巴金(1904~2005.10.17),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人物,立志做社會活動家的他,卻成為小說家、散文家。新時期之後歷任多屆作協主席,可謂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豐沛,故三部曲式大部頭之作甚多,後期作品用筆趨於沉實,其長篇小說《寒夜》堪稱傑作。(宇慧按)
自然情況: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從1929年到1937年中,創作了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夢》、《春天裡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短簡》等散文集。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碩的創作令人矚目,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其間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主編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學叢刊》等從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巴金在各地致力於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吶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有《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在抗戰後期和抗戰結束後,巴金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對行將崩潰的舊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訴和抨擊,藝術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說《寒夜》便是這方面的力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巴金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並主編《收獲》雜志。他熱情關注和支持旨在繁榮文學創作的各項活動,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首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報告文學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說集《巴金近作》、隨筆集《隨想錄》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選》。《創作回憶錄》等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內,新編的《巴金全集》於1986年起陸續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多年來他還出版了大量譯作。巴金小說創作最為著稱的是取材於舊家庭的崩潰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這方面寫得最成功、影響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動過幾代青年讀者的心靈,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於在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真摯朴實的描寫中,傾瀉自己感情的激流,細膩獨到,自有一種打動人的藝術力量。
Ⅷ 巴金的資料誰知道
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1921年肄業於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8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27年赴法國留學,1928年回國。1949年後歷任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二、三屆副主席及第四、五屆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文藝月報》、《上海文學》、《收獲》主編。中國文聯第二、三、四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三、四屆理事,全國第五屆人大常委,全國第六、七、八屆政協副主席。中國少年作家班顧問。
曾獲1982年義大利國際但丁獎、1983年法國榮譽軍團勛章、1985年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外國院士稱號、1990年蘇聯人民友誼勛章。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以8315號小行星發現者的身份向國際小行星中心申報,經國際天文聯合會下屬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的批准,該小行星被命名為「巴金星」,這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性永久榮譽。1928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滅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寒夜》、《火》、《憩園》、《第四病室》,中篇小說《春天裡的秋天》,散文集《隨想錄》(5卷)等,譯著長篇小說《父與子》、《處女地》,回憶錄《往事與隨想》,出版了《巴金文集》(14卷),《巴金全集》(26卷)、《巴金譯文全集》(10卷)等。
我不是文學家,但是我寫作了五十多年。每個人從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學。我從小就喜歡讀小說,有時甚至廢寢忘食,但不是為了學習,而是拿它們消遣。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會成為小說家。我開始寫小說,只是為了尋找出路。
——《文學生活五十年》
巴金一生寫過九百多萬字的文章,用過二十多個署名。用得最多的是「巴金」這個名字。這名字怎麼來的呢?那還是在法國沙多—吉里小城,他寫完了處女作《滅亡》,想寄回國出版,又不想用真實的名字李堯棠,就想起了一位北方同學巴恩波,相處不到一個月,他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在項熱投水自殺。為了紀念他,就用了百家姓中這少見的「巴」字;這時一位學哲學的安徽朋友看到桌子上擺著巴金正在譯的克魯泡特金(1842—1921)的《倫理學》,就建議取用這個「金」字。一個很隨意、很平常的署名,後來卻成了巴金信仰無政府主義的「罪證」:巴是巴枯寧的首字,金是克魯泡特金的尾字,說明他崇拜無政府主義的兩個代表人物,不允許有別的解釋。
巴金對魯迅的敬重也遠非自今日始。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被捕,6月盛傳她在南京遇害,魯迅曾寫了一首《悼丁君》的詩,深沉地紀念這位優秀的青年作家的「罹難」。半年後《文學季刊》第一期上曾登了季羨林的一篇書評《夜會》,對丁玲有所批評。巴金從茅盾處得知魯迅對在這種時候發這篇文章不大滿意,便在這一期季刊再版時將它抽去了。由此還引發過季刊內部的一些矛盾,巴金也在所不顧。
我說,這是最後一次的眼淚了,
哭泣是很可羞恥的事情。
我們的眼淚已經流得太多了!
給武士們當槍靶子的生活也過得很夠了!
我們的血管里還流著人的血,
我們的胸膛里還跳著人的心:
我們要站起來,像一個人。
我們要堅決表示:不是任人宰殺的羊群,
我們要靠自己來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說,這是最後一次的眼淚了,
哭泣是很可羞恥的事情。
對於巴金來說,『友情是生命中的長明燈』,如今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故去了,他感到十分孤寂,於是他說:『長壽是一種懲罰』。
Ⅸ 巴金資料.急需,謝謝.
中國一代文學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時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順街,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無黨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3年到上海,後到南京,在東南大學附中學習 ,1925年畢業。1927年旅居法國。1928年回國,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學季刊》編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時期,與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950年後,歷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茅盾文學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3年、1988年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6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會主席。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委員會主席。2003年3月,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巴金著作書目
《滅亡》(中篇小說)1929,開明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理論)與克剛等合著,1927,上海民鍾社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死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
《霧》(「愛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1931,新中國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2,新中國
《春天裡的秋天》(中篇小說)1932,開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
《光明》(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
《雨》(「愛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說)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說)1933,開明
《電椅》(短篇小說集)1933,新中國
《抹布》(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長篇小說,又名《激流》)1933,開明
《萌芽》(中篇小說,又名《雪》)1933,現代
《新生》(中篇小說)1933,開明
《旅途隨筆》(散文集)1934,生活
《將軍》(短篇小說集)1934,生活
《巴金自傳》(傳記)1934,中華
《電》(「愛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說)1935,良友
(《霧》、《雨》、《電》合訂為《愛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點滴》(散文集)1935,開明
《神·鬼·人》(短篇小說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說集》(1-3卷)1936-1942,開明
《生之懺悔》(散文集)1936,商務
《沉落》(短篇小說集,又名《淪落》)1936,商務
《憶》(回憶錄)1936,文生
《發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36,文生
《長生塔》(童話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說集)1937,文生
《短簡》(散文集)1937,良友
《控訴》(散文集)1937,重慶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長篇小說)1938,開明
《夢與醉》(散文集)1938,開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慶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長篇小說)194O,開明
《利娜》(中篇小說)1940,文生
《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馮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長篇小說)1940—1945,開明
《星》(英漢對照,中篇小說)1941,香港齒輪編輯社
《無題》(散文集)1941,文生
《龍·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還魂草》(短篇小說集)1942,文生
《廢園外》(散文集)1942,重慶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說集)1943,文生
《憩園》(中篇小說)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說)1946,良友
《旅途雜記》(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寒夜》(長篇小說)1947,晨光
《懷念》(散文集)1947,開明
《靜夜的悲劇》(散文集)1948,文生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1,開明
《慰問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
《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通訊合集)1953,人文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3,平明
《保衛和平的人們》(散文、通訊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說選集》1955,人文
《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
《談契河夫》(理論)1955,平明
《大歡樂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
《堅強的戰士》(散文集)1957,少兒
《明珠和玉姬》(兒童短篇小說集)1957,少兒
《—場挽救生命的戰斗》(報告文學)1958,中青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9,人文
《新聲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59,人文
《友誼集》(散文集)1959,作家
《豬與雞》(短篇小說)1959,作家
《贊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藝
《李大海》(短篇小說集)1961,作家
《傾吐不盡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
《賢良橋畔》(散文集)1964,作家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
《海的夢》(中短篇小說合集)1979,人文
《煙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
《隨想錄》(散文集)1979,香港三聯
《巴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冊)1980,四川人民
《巴金選集》(上下卷)1980,人文
《探索集》(《隨想錄》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聯
《巴金選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創作回憶錄》1981,香港三聯
《探索與回憶》(《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
《巴金選集》(1-10卷,小說、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
《創作回憶錄》(散文集)1982,人文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
《巴金散文選》(上下冊)1982,浙江人民
《憶念集》(散文集)1982,寧夏人民
《真話集》(《隨想錄》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聯
《巴金論創作》(理論)1983,上海文藝
《巴金散文選》1983,文聯
《文學回憶錄》與老舍等合著 1983,四川人民
《病中集》(《隨想錄》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聯
《童年的回憶。(回憶錄)1984,四川少兒
《願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
《控訴集》(散文集)1985,海峽文藝
《心裡話》(《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藝
《十年一夢》(散文集)1986,人民日報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選》(散文集)1986,上海文藝
《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齊)
《無題集》(《隨想錄》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聯
《巴金》(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聯
《當代雜文選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藝
《尋找理想的少年朋友》(書信集)1987,少兒
《雪泥集》(書信集)1987,三聯
《巴金書簡.新編》1987,四川文藝
翻譯著作:
《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阿里斯著,1927,民鍾社
《麵包略取》(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書店;又名《麵包與自由》,1940,平明
《獄中與逃獄》(回憶錄)俄國克魯泡特金著,與李石曾合譯,1927,廣州革新書局
《薇娜》(短篇小說、劇本合集)波蘭廖.抗夫著,與李石曾合譯,1928,開明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下編,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書店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短篇小說集)俄國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個賣魚者的生涯》(傳記)義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蒲魯東的人生哲學》(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前夜》(劇本)彼蘭廖.抗夫著,1930,上海啟智書局
《丹東之死》(劇本)蘇聯A·托爾斯泰著,1930,開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31,上海馬來亞書店
《秋天裡的春天》(長篇小說)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開明
《過客之花》(劇本)義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開明
《自傳》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書店
《獄中記》(傳記)美國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國虛無運動史話》(史話)俄國斯特普尼亞克著,1936,文生
《門檻》(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7,美國舊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個家庭的戲劇》(傳記,又名《家庭的戲劇》)俄國赫爾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詩集)俄國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與子》(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遲開的薔薇》(短篇小說集)德國斯托姆著,1943,文生
《處女地》(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詩》(散文詩集)俄國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樂王子集》(童話、散文詩合集)英國王爾德著,1948,文生
《回憶托爾斯泰》(回憶錄)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
《回憶屠格涅夫》(回憶錄)俄國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著,與肖珊合譯翻譯著作:
《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阿里斯著,1927,民鍾社
《麵包略取》(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書店;又名《麵包與自由》,1940,平明
《獄中與逃獄》(回憶錄)俄國克魯泡特金著,與李石曾合譯,1927,廣州革新書局
《薇娜》(短篇小說、劇本合集)波蘭廖.抗夫著,與李石曾合譯,1928,開明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下編,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書店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短篇小說集)俄國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個賣魚者的生涯》(傳記)義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蒲魯東的人生哲學》(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前夜》(劇本)彼蘭廖.抗夫著,1930,上海啟智書局
《丹東之死》(劇本)蘇聯A·托爾斯泰著,1930,開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31,上海馬來亞書店
《秋天裡的春天》(長篇小說)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開明
《過客之花》(劇本)義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開明
《自傳》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書店
《獄中記》(傳記)美國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國虛無運動史話》(史話)俄國斯特普尼亞克著,1936,文生
《門檻》(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7,美國舊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個家庭的戲劇》(傳記,又名《家庭的戲劇》)俄國赫爾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詩集)俄國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與子》(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遲開的薔薇》(短篇小說集)德國斯托姆著,1943,文生
《處女地》(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詩》(散文詩集)俄國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樂王子集》(童話、散文詩合集)英國王爾德著,1948,文生
《回憶托爾斯泰》(回憶錄)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
《回憶屠格涅夫》(回憶錄)俄國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著,與肖珊合譯
一代文學巨匠巴金遠行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將永久地定格在歷史記憶里,他的生命激情將不息地涌動在歷史檔案中。連日來,上海市檔案局館工作人員追思「人民作家」巴金的人品、文品,特別是他將數千件珍貴的檔案資料捐贈給上海市檔案館的無私之舉,紛紛表示要倍加珍惜巴金留下的這筆寶貴文化遺產,讓它們繼
續為巴金一生摯愛的祖國和人民服務。近日,上海市檔案館已在上海檔案信息網上公布巴金生前捐贈的部分檔案。
巴金生前對上海市檔案館建立「巴金檔案」的構想一直非常支持。自1991年以來,巴金及其親屬向上海市檔案館捐贈了數千件各種載體的檔案資料,上海市檔案館已將其整理成366卷「巴金檔案」,形成時間自1926年至1990年,其中有1926年巴金去法國的護照、1954年巴金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證書和發言手稿、1959年巴金致前蘇聯作家波列伏依的信、1985年巴金《隨想錄》的有關手稿;有巴金與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合影、巴金各個時期的工作活動、出國訪問和家庭生活照片;有巴金與《寒夜》劇組的談話錄音帶;有巴金的各種著作、譯作和巴金著作的各種譯本;有外國友人致巴金的信函和巴金榮獲的義大利「但丁國際獎勛章」、法國「榮譽軍團勛章」及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院士證書等。
2000年,上海市檔案館曾舉行隆重的巴金先生捐贈檔案資料頒證儀式。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順街,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無黨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3年到上海,後到南京,在東南大學附中學習 ,1925年畢業。1927年旅居法國。1928年回國,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學季刊》編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時期,與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950年後,歷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茅盾文學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3年、1988年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6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會主席。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委員會主席。2003年3月,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縣人,原名李芾甘,我國現代傑出的文學巨匠。魯迅在三十年代曾說:「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對中國現代文學有多方面的貢獻,但其最主要的貢獻是在小說創作方面,他是我國現代具有獨特風格、在國外有廣泛影響的傑出小說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家》、《春》、《秋》、《霧》、《雨》、《電》。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榮獲但丁文學獎。
巴金是從創作散文開始走上文學道路的。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從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為止,始終沒有間斷過散文創作。巴金的散文不僅數量多,形式多樣,題材豐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質朴的筆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顯示出較高的藝術成就。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既是傑出的小說家,也是一位勤奮多產、文質兼美的傑出的散文家。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如《海行雜記》、《旅途隨筆》等旅行游記;《憶》、《短簡》等傳記性的作品;《懷念集》、《無題》等懷念回憶性的作品;《夢與醉》、《龍·虎·狗》、《廢園外》、《隨想錄》等富於哲理性的作品,都是比較著名的。
回答者:小公主LL - 童生 一級 3-21 18:20
--------------------------------------------------------------------------------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縣人,原名李芾甘,我國現代傑出的文學巨匠。魯迅在三十年代曾說:「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對中國現代文學有多方面的貢獻,但其最主要的貢獻是在小說創作方面,他是我國現代具有獨特風格、在國外有廣泛影響的傑出小說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家》、《春》、《秋》、《霧》、《雨》、《電》。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榮獲但丁文學獎。
巴金是從創作散文開始走上文學道路的。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從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為止,始終沒有間斷過散文創作。巴金的散文不僅數量多,形式多樣,題材豐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質朴的筆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顯示出較高的藝術成就。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既是傑出的小說家,也是一位勤奮多產、文質兼美的傑出的散文家。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如《海行雜記》、《旅途隨筆》等旅行游記;《憶》、《短簡》等傳記性的作品;《懷念集》、《無題》等懷念回憶性的作品;《夢與醉》、《龍·虎·狗》、《廢園外》、《隨想錄》等富於哲理性的作品,都是比較著名的。
Ⅹ 陸游介紹
陸游(1125~1210) 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祖父陸佃,徽宗時官至尚書右丞,被誣元□黨籍,罷知亳州。父陸宰,官朝請大夫,直秘閣。陸游出身於一個由"貧居苦學"而仕進的世宦家庭。他誕生和成長的年代,正當宋王朝腐敗不振、屢遭金國(女真族)進犯的時候。陸游誕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他隨父陸宰向南逃亡,在"經旬不炊"和夜聞金兵馬嘶中,歷盡艱辛,逃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後又逃歸故鄉山陰。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敵氣氛,給童年時代的陸游留下難忘的印象,並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他後來曾這樣回憶道:"紹興初,某甫成童,親見當時士大夫相與言及國事,或裂眥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雖丑裔方張,視之蔑如也。"(《跋傅給事帖》)生平 陸游自幼好學不倦,自稱"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青年時代曾從江西派詩人曾□學詩,得到不少啟發,但他並未受其束縛,又從前代大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岑參等人的詩作中汲取滋養。
封建家庭雖然給陸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別是愛國教育,但也給他帶來婚姻上的不幸。他20歲時與唐氏結婚,夫妻感情甚篤,可是母親卻不喜歡唐氏,硬逼著他們夫妻離散。離婚後,陸游非常傷痛,曾在10年後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寫了〔釵頭鳳〕詞以寄深情,此後多次賦詩懷念,直至老年還寫了有名的愛情詩《沈園》。
陸游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但因居於投降派權臣秦檜的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於是受到秦檜忌恨,竟在復試時將他除名。秦檜死後,孝宗即位,起初頗有抗金之志,主戰派受到重視,陸遊方被起用。他積極向朝廷提出許多抗敵復國的軍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於張浚舉兵北伐,部下將領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戰終於受挫。宋朝廷立即動搖,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陸游也被加上"交結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黜還鄉。
陸游在故鄉山陰鏡湖之濱閑居 4年,屢次上書求職,最後才於乾道五年(1169)得一個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小官,其時已45歲。他迫於生計,不得不於次年遠行入蜀就任。由於位卑職微,再加僻處山城,感到無所作為,但任期滿後"歸又無所得食",不得不又上書求"捐一官以祿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戰將領四川宣撫使王炎聘他為干辦公事,延至幕中襄理軍務。這使陸游的生活發生很大變化,他換上戎裝,馳騁在當時國防前線南鄭(今漢中)一帶。鐵馬秋風、豪雄飛縱的軍旅生活,使陸游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丹心唯報國",可算是他這一時期生活和心情的寫照。特別是當他看到川陝地勢險要,民氣豪俠,覺得可用關中作根本,以謀反攻收復失地。於是便向王炎陳進取之策,提出一些經略中原、積粟練兵的戰略。他充滿勝利的信心,認為"王師入秦駐一月,傳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陸游的這一片報國赤忱,並不能實現。腐敗的宋朝廷,只求苟安,無意進取,致使將士閑置前線,"報國欲死無戰場"。不久,宋朝廷將王炎召回,隨即罷免,陸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撫司參議官。他只好抱著"不見王師出散關"和"悲歌仰天淚如雨"的激憤心情,眼看著收復中原的希望破滅。此後,陸游又在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自稱"身如林下僧",抗戰復國的壯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機會。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陸與范素有詩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場禮數,以至引起了同僚譏議;又由於陸游的復國抱負和個人的功名事業長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脫巾漉酒,拄笏看山"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霧中尋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責為"不拘禮法,恃酒頹放"。於是陸游索性自號"放翁",並在詩中這樣解嘲道:"名姓已甘黃紙外,光陰全付綠樽中。門前剝啄誰相覓,賀我今年號放翁。"從此,"放翁"便和他的詩名同著於世。
陸游在川陝 9年,祖國的山川形勢、風土民情豐富了他的生活體驗。特別是在南鄭前線,他接觸到許多邊防戰士和"忍死望恢復"的"遺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開,並將許多富有生活實感的愛國激情傾注於詩。這是他創作上收獲最多的時期。陸游對這一創作階段很珍視,覺得"詩家三昧忽見前",於是將全部詩作題名為《劍南詩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水災,他"草行露宿",不辭辛苦,親到災區視察,並"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不料卻因此觸犯當道,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
陸游在家閑居 6年,已經62歲,才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寫了有名的七律《臨安春雨初霽》,其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兩句,得到孝宗的激賞,但孝宗並不了解陸游的真正抱負,只叫他到嚴州後,"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新職雖然不合陸游素志,但他還是勤勉從事,正如詩中所說:"憂民懷懍懍,謀己恥營營。"他在任上,力求"寬期會,簡追胥,戒興作,節燕遊",因此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為他立碑,並為他曾經作過嚴州太守的高祖陸軫立祠,以紀念他們祖孫二人。
在嚴州任職期間,陸游曾將歷年所作詩,特別是早年的作品,嚴加刪選,共得2500餘首,刊刻為《劍南詩稿》20卷。此書行世後,深得當時文壇贊譽。
淳熙十五年(1188),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於是他又連上奏章,諫勸朝廷"力圖大計,宵旰勿怠",並提出"救民之貧,莫先於輕賦"等政治主張。這時宋朝廷已耽於偏安享樂,無意進取,所以陸游的建議不僅不被採納,反而遭到□佞之徒的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陸游對此非常憤慨,便索性將山陰鏡湖故居命名為"風月軒",以示譏諷。
此後,陸游長期蟄居農村,計有12年之久,在幽靜但卻清貧的生活中度著晚年。他將書室命名為"老學庵",以坐擁書城為樂,正像詩中所說:"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另外,他還親自參加一些農業勞動:"扶衰業耕桑","夜半起飯牛",甚至為了應付"吏征租",不得不典質衣服。由於他"身雜老農間",了解到下層人民的痛苦,而且感到"忠言乃在閭里間",所以想和他們傾吐滿腔愛國熱情:"耿耿一寸心,思與窮友論。"農民們也感到陸游可敬可親,每當看到他走來,便取出酒菜招待。他們為了感謝陸游治病施葯,更是"村巷歡欣夾道迎",而且生子多以"陸"字為名,以報"活我"之恩。
在陸游鄉居時,寧宗於紹熙五年(1194)七月代光宗即位,次年改國號為慶元。外戚韓□胄當政。他斥理學為偽學,罷逐宗室大臣趙汝愚及理學家朱熹等,史稱"慶元黨禁"。在這一時期,陸游曾應韓□胄之請,為他撰寫了《南園記》,希望他"勤勞王事"。嘉秦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尚未完成,召陸游入朝修撰,次年修畢,即辭官還鄉。開禧二年(1206),韓□胄對金宣戰,因急於貪功,貿然出師,不久即以失敗告終。
韓亦被殺取首送金議和。由於陸游和韓曾有上述關系,在當時和後來都曾受到一些責難,認為"晚節"不終。其實,陸游在韓當政時退而復出,主要是為抗敵復國的夙願所驅使,並無趨炎附勢之意。
陸游於嘉泰三年辭官還鄉,已近80高齡。此後猶賦詩作文不輟,但身體卻逐年衰弱,終於在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85歲的老詩人抱著未見國土收復的遺恨,與世長辭。
詩歌創作 陸游是一位創作特別豐富的詩人,集中存詩共約9300餘首。他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從少年到中年(46歲)入蜀以前。這一時期最長(約30年),但集中現存詩卻最少,約 200首左右,這是因為他將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繪"的作品盡行刪去的結果。據其《跋詩稿》中所說,他曾將42歲以前的詩"又去十之九",估計刪去總在萬首以上。由此也可看出,他前期的詩作主要偏於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實。第二期是入蜀以後,到他54歲罷官東歸,前後近20年,存詩2400餘首。這一時期他從軍南鄭,深入國防前線,充滿戰斗氣息的豪邁生活以及雄奇壯偉的山川形勢,不僅加深了他對現實的體驗和激發了他愛國的思想感情,同時詩風也隨之一變,正像他在詩中所說的"地勝頓驚詩律壯"。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成熟和豐富,奠定了他作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第三期是長期蟄居故鄉山陰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現存詩約近6500首。這一時期的詩作最多,當是由於晚年未暇刪汰的緣故。這一時期他生活比較平靜,與農民接觸較多,再加他宦海沉浮,飽經憂患,且年事漸高,因此在詩中表現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詩到無人愛處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時的某種心情和所嚮往的藝術境界。另外,在這一時期的詩中,也表現出趨向質朴而沉實的創作風格,如許多反映農村疾苦的詩即屬此類。以上所分三期,僅是大致而言,並不能截然分割。其實每一時期都有出色的作品,即使是早期,在語言韻律等方面,也顯示了詩人藝術上的功力,從而為後來達到更高的成就准備了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陸游的詩中始終貫串著一個永不衰退的特色,這就是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一特色在他中年入蜀以後,表現尤為明顯,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顯得很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無怪梁啟超稱之為"亘古男兒一放翁"。由於陸游所寫的詩"言恢復者十之五六",故屢遭投降派的打擊和排擠。但他"位卑未敢忘憂國",抗敵禦侮一直是最能觸發他創作激情的思想主題。在他早年的詩中曾這樣寫著:"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到了82歲的老年,還是"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行》)。正是這種永不衰竭的愛國熱情,使陸游唱出了那一時代最高亢的歌聲。他所寫的許多感情激昂、氣概宏肆的詩篇,像黃鍾大呂一般地震盪人心。
陸游的"一片丹心"始終得不到報國的機會,不能不常常感到壓抑和憤慨,在詩中也就表現為在激昂的基調中又鳴響著悲愴。正象他在有名的《書憤》詩中所歌詠的:"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又如:"白發蕭蕭卧澤中,□憑天地鑒孤忠。……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其他還有《金錯刀行》、《送七兄赴揚州帥幕》、《胡無人》、《病起書懷》、《關山月》、《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縱筆》、《隴頭水》等等,都是氣壯語豪而又托興深微之作。特別感人的是,陸游在臨終前夕,還不忘收復國土,在有名的《示兒》詩中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以上這類詩,堪稱是最能體現陸游創作精神的代表作。
陸游不僅在詩中抒發了對祖國的熱愛,同時還對腐朽無能、苟安求和的統治當局發出憤怒的譴責:"諸公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感憤》);"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夜讀范至能〈攬轡錄〉》)。另外,陸游還在《追感往事》、《客從城中來》、《北岩》、《關山月》等詩中痛斥那些不恤國難、唯知奢靡享樂的官僚。面對著"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的腐敗現象,他痛心疾首地大聲疾呼:"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醉歌》)
對處於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下的人民,陸游也在詩中表現著深切的關懷。在《三月二十五夜達旦不能寐》、《秋獲歌》、《秋賽》、《農家嘆》等詩中,他描述當時的現實是:"富豪役千奴,貧老無寸帛","常年征科煩□楚,縣家血濕庭前土","一身入縣庭,日夜窮笞榜。"由於陸游對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所以他對被迫反抗的人民懷著不尋常的同情,以至在《兩獐》、《疾小愈縱筆作短章》等詩中出現了這樣光輝的思想:"吏或無佳政,盜賊起齊民";"彼盜皆吾民,初非若胡羌。奈何一朝憤,直欲事毆攘?"這種對"盜賊"的看法已經沖破一般文士的觀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總之,憂國、愛民、誓死抗戰,是陸詩的最大特色並能傳誦千古的原因。除此以外,陸游還寫了很多別具風採的詩。這些詩或抒發生活感情,或描寫山川風物,呈現著自然流暢而又清新俊逸的風格;其中還有些作品將詩情和哲理藝術地交融在一起。如《春曉》:"花經風雨人方惜,士在江湖道益尊";又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劍門道中遇微雨》: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等等。
陸游的詩可謂各體兼備,無論是古體、律詩、絕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寫得又多又好。在這方面,陸游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同時又富有自己的創造,所以有人稱他和杜甫、李商隱完成七律創作上的"三變"(舒位《瓶水齋詩話》);又稱他的七律"當時無與比埒"(沈德潛《說詩□語》)。在陸游的七律中,確是名章俊旬層見疊出,每為人所傳誦。如"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黃州》);"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夜泊水村》);"萬里關河孤枕夢,五更風雨四山秋"(《枕上作》);"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度浮橋至南台》);"月色橫分窗一半,秋聲正在樹中間"(《枕上》);"溪鳥低飛畫橋外,路人相值綠陰中"(《衡門獨立》)等等。這些名作名句,或壯闊雄渾,或清新如畫,不僅對仗工穩,而且流走生動,不落纖巧。
除七律外,陸游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當推絕詩,前人曾稱"可直追唐音"。這類詩除前面提到的《示兒》、《劍門道中遇微雨》等篇外,其他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小雨極涼舟中熟睡至夕》"舟中一雨掃飛蠅"等等,都不愧是"視唐殆無愧色"的絕句。
陸游的詩雖然呈現著多彩多姿的風格,但從總的創作傾向來看,還是以現實主義為主,正如他自己所說:"道向虛中得,文從實處工。"他繼承了屈原等前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並立足於自己的時代而作了出色的發揮。所以有人將他和杜甫媲美,譽之為"可稱詩史"(《後村先生大全集》)。不過,陸游也不時在詩中馳騁其豐富的藝術想像,如在《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詩中,繪聲繪色地描寫了抗戰勝利的歡樂情景:"駕前六軍錯錦綉,秋風鼓角聲滿天。苜蓿峰前盡停障,平安火在交河上。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其他如在《醉歌》、《出塞曲》、《神君歌》等詩中,也表現著思飄雲外的浪漫風韻,無怪他又有"小太白"之稱。不過陸游的這類詩作仍然帶著強烈的現實色彩;或者說是現實理想得不到滿足的一種反激。
總之,陸詩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誠如前人所稱:"無意不搜而不落纖巧,無語不新而不事塗澤,實古來詩家所未見。"(趙翼《甌北詩話》) 陸詩也有不足之處。它雖然"清空一氣,明白如話",但有時不免率爾成章,氣勢有餘而含蘊不足。還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缺點,是詞意和句法有互相重復蹈襲的現象,特別是在晚年。這是由於他創作甚豐,因而"不暇剪除盪滌"的原故。此外,由於陸游畢竟是一位生活在封建時代的詩人,思想上難免有許多局限,特別是當他受到黑暗勢力打擊的時候,更容易產生空虛、悲觀的情緒,有時甚至在那些寫得激昂慷慨的詩中也不能避免。如"君看赤壁終陳跡,生子何須似仲謀"(《黃州》);"百年細數半行路,萬事不如長醉眠"(《寓館晚興》)等等。但陸詩的這些消極因素,與他的整個創作比較起來,終是小疵,並不影響他作為一位大家屹立於宋代文壇。
詞的創作 陸游不僅工詩,還兼長寫詞。由於他對這種詩體不甚注重,所以詞作不多,現存詞共有 130首。他的詞也是風格多樣並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與宋詞中的"婉約派"比較接近,如有名的〔釵頭鳳〕即屬此類。在這首詞中他對硬被封建勢力拆散的前妻唐氏,傾吐了曲折而深摯的戀情:"紅酥手,黃□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其他如〔鷓鴣天〕"南浦舟中兩玉人",〔臨江仙〕"鳩雨催成新綠",〔蝶戀花〕"陌上簫聲寒食近",〔水龍吟〕"樽前花底尋春處"等,亦是情致深婉的作品。但是,陸游畢竟又和當時為他所推崇的婉約派詞人秦觀不同,他在詞中並不是一味剪紅刻翠,而是常常抒發著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著高超的襟懷,如〔南鄉子〕:"早歲入皇州,樽酒相逢盡勝流。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又如〔卜運算元〕:"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其他如〔漁家傲〕"東望山陰何處是",〔雙頭蓮〕"華鬢星星,驚壯志成虛,此身如寄"等等,或蒼涼曠遠,或寓意深刻,這類詞又和蘇軾比較接近。但是最能體現陸游的身世經歷和個性特色的,還是他的那些寫得慷慨雄渾、盪漾著愛國激情的詞作,如〔漢宮春〕:"羽箭雕弓,憶呼鷹古壘,截虎平川。吹笳暮歸野帳,雪壓青氈。淋漓醉墨,看龍蛇飛落蠻□。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又如〔謝池春〕:"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雲高,狼烽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笑儒冠,自來多誤。"其他如〔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桃源憶故人〕"中原當日三川震",〔夜遊宮〕"雪曉清笳亂起"等等,都是飽含著一片報國熱忱的雄健之作。這類詞又和辛棄疾比較接近。毋怪前人曾稱陸游的詞"纖絕處似淮海,雄快處似東波"(楊慎《詞品》);又有人說"超爽處更似稼軒"(毛晉《宋六十家詞·放翁詞跋》),這個評語是有道理的,他和辛棄疾確是一掃當時纖麗的詞風,雖然從總體來說稍遜於辛詞的成就。
陸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豐,而且頗有造詣。其中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此類最能體現陸游散文的成就,同時也如在詩中一樣,不時表現著愛國主義的情懷,如《靜鎮堂記》、《銅壺閣記》、《書渭橋事》、《傅給事外製集序》等皆是。其他如《澹齋居士詩序》等文,則表現了陸游對文學的卓越見解:"蓋人之情,悲憤積於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蘇武、李陵、陶潛、謝靈運、杜甫、李白,激於不能自已,故其詩為百代法。"這種視創作重在內在修養而不在於外在形式的觀點,對他所說的"工夫在詩外"可算是作了進一步的發揮。陸游還有一些別具風格的散文如《煙艇記》、《書巢記》、《居室記》等,寫鄉居生活之狀,淡雅雋永,頗似富有情味的小品文。《入蜀記》6卷,筆致簡潔而又宛然如繪,不僅是引人入勝的游記,同時對考訂古跡和地理沿革也有資助。至於他的《老學庵筆記》則是隨筆式的散文,筆墨雖簡而內容甚豐,所記多系軼文故實,頗有史料價值。其中論詩諸條(如批評時人"解杜甫但尋出處"等),亦堪稱卓見。
總之,陸游是一位創作豐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特別是在詩歌創作上,成就尤其突出。人們公認他高於當時與他並稱的尤袤、范成大、楊萬里,清代人趙翼還認為他勝似蘇軾。他說:"宋詩以蘇、陸為兩大家,後人震於東坡之名,往往謂蘇勝於陸,而不知陸實勝蘇也"(《甌北詩話》)。從總體來看,特別是從反映時代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陸游確不愧是宋代最傑出的詩人。
作品集 陸游的著作,據汲古閣刻《陸放翁全集》,計有:《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詞2卷,《入蜀記》6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訓》(見於《知不足齋叢書》)及《家世舊聞》等。中華書局於1976年排印《陸游集》5冊,書後附今人孔凡禮《陸游佚著輯存》。
參考書目
齊治平:《陸游傳論》,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上海,1959。
朱東潤:《陸游研究》,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上海,1961。
歐小牧:《陸游年譜》,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