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槐樹遺址
『壹』 山西十大景區有哪些
山西十大景區有:五台山、雲岡石窟、北嶽恆山、應縣木塔、懸空寺、雁門關、太原晉祠、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綿山。
1、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里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可以看到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石窟造像,目前對外開放的洞窟約40個。
4、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是山西十大景區中極具文化底蘊的一個,被世界紀錄協會評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漢族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古城不算很大,步行就可以逛完,不願意走路也有電瓶車供遊客乘坐,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滿滿的晉商文化的氣息。
『貳』 山西老槐樹的來歷和歷史分別是什麼
來歷是洪洞大槐樹移民。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且是交通集聚地,明朝政府便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的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寺旁的大槐樹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為此,大槐樹和樹上的老鸛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鶴窩。」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來自山東、河南等18個省市的移民後裔也經常聚首古槐遺址,緬懷600多年前大槐樹百萬大移民的滄桑歷史,形成了「大槐樹尋根」的獨特風俗。
歷史: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飢荒頻頻,終於激起紅巾軍起義。元政府進行殘暴的鎮壓,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
在元末戰亂時,山西,卻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傳說明初大槐樹移民時人們都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官府廣貼告示,欺騙百姓:「不願遷移者,到大槐樹下集合,須在三天內趕到。願遷移者,可在家等待。」
聽到這個消息後,人們紛紛趕往古大槐樹下,第三天,古大槐樹四周集中了十幾萬人。這時,大隊官兵包圍了大槐樹下手無寸鐵的百姓,一個官員大聲宣布:「大明皇令,凡來大槐樹之下者,一律遷走。」不久人們醒悟過來,哭喊叫罵,但一切都無濟於事。官兵強迫人們登記,發給憑照,遷往他鄉。
洪洞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汾河灘上的老鴰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
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就是這首民謠的來歷。
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
(2)黃槐樹遺址擴展閱讀
洪洞大槐樹移民:從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共進行了十多次大規模的移民,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部分。
現在洪洞縣老槐樹下有一座「祭祖堂」,內設神櫥十座,凡從大槐樹下遷出的移民,每一個姓氏設一個牌位,共計881姓,881個牌位。正堂口,設一供桌,人口最多的王、張、李、劉等九大姓的列祖列宗牌位陳列桌上,供前來祭祖的人們祭拜。
其他姓氏,分列各神櫥內。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現在說同姓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也是從這里來的。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四百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