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安徽東至華龍洞舊石器遺址

安徽東至華龍洞舊石器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3 11:06:25

Ⅰ 當今時代,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安徽傳統文化

方法抄如下:

  1. 進一步挖掘安徽傳統文化資源。

  2. 弘揚和發展安徽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不利因素。

  3. 借鑒吸收外來文化發展新文化。

  4. 努力構建安徽文化的時代精神。

  5. 充分發揮文化對經濟的激活功能,利用文化發展區域經濟。

  6.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現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

Ⅱ 關於安徽資料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位於中國大陸東部,介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南北,與江蘇、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東接壤,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組成。
境內的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新安、廬州、皖江四大文化圈。

安徽自古重視科研,是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古今有畢升、梅文鼎、鄧稼先、楊振寧等科學家,截至2014年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首的科研教育大學107所,科研機構3484個,部屬以上實驗室186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54家。

安徽與江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安徽創造的「小崗村精神」,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序幕。2014年獲得中國最幸福的省份榮譽,被列入中國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徽商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鼎盛時期徽商曾經佔有全國總資產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贏得了「徽駱駝」的美稱。

安徽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經濟上屬於中國中東部經濟區。地理位置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長江流經安徽境內約400公里,淮河流經省內約430公里,新安江流經省內242公里。將全省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境內巢湖是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積800平方公里。

安徽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製造業基地,汽車、機械、家電、化工、電子、農產品加工等行業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

2014年全省生產總值2084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第一產業增加值2392.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120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252.4億元。一二三次產業比例為11.5:53.7:34.8,人均GDP達34427元。全年固定資產投資21256.3億元,第一產業投資542億元,第二產業投資9417.8億元,第三產業投資11296.5億元。全省財政收入366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18.4億元。

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6]

在東至縣發掘了有著安徽「周口店」之稱的距今40萬年年前的華龍洞,在蚌埠發現了距今約7000年雙墩遺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證據。安徽及相鄰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其中蚌埠禹墟文化、馬鞍山凌家灘文化、宿州金寨文化、安慶薛家崗文化、合肥古埂文化、銅陵金牛洞文化,五彩繽紛,星羅棋布。

安徽文化主要由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等組成。

回答完畢,順祝學習進步!

Ⅲ 200萬年前頭骨化石曝光,這一化石存在什麼科研價值

200萬年前頭骨化石曝光,這一化石的存在為人類進化提供了更多可挖掘的信息。

一、化石的發掘過程

2019年通過對安徽省東至縣華龍洞連續5年的系統挖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現了30多件距今3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研究表明,這一時期東亞大陸上已有人類向早期現代人過渡的趨勢,為東亞地區人類演化的區域連續性以及古代人類向早期現代人過渡提供了新的證據。

Ⅳ 東至縣的旅遊

【主詞條:東至旅遊】
東至縣擁有眾多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境內歷山,又名舜耕山,相傳舜帝躬耕於此,堯聞其賢,千里來訪。存有堯渡之河、舜耕之地,素有「堯舜之鄉」之美譽。最為有名的景點有九天仙寓景區、大歷山、升金湖自然保護區、南溪古寨、東流古文化區、龍源旅遊度假村等景點。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曾在東流種菊吟詩,存有明代陶公祠。宋代詩人梅堯臣曾在此任縣令,留有梅城。東至系清兵部尚書、「兩江」總督周馥、北洋政府總理許世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叔弢、民族工業創始人之一周學熙的故鄉。 據東至縣志記載,蕪湖鐵畫、祁門紅茶也源於東至縣。 東至十景升金觀鶴 陶祠菊香 歷山禪宗 黃湖秋風 雙塔奇蹤 張灘懷古 二橋風月 蘭水澄波 玉峰霽石 堯渡霓虹 東至旅遊景點.相關景點代表圖片風景區升金湖、大歷山、九天仙寓、天台山、東塢山瀑布群、黃湖秋風、四角尖、玉峰霽石、黃泥湖水上觀光旅遊區 度假區香口溫泉、八都湖、堯渡河漂流、七里湖垂釣中心、金雞窠漂流、梅山度假村、清水湖畔度假村、黃泥湖、乃灘、龍源旅遊度假村(江南農業科技園)、馬坑森林浴場、紫石塔自然保護區 公園東至文化公園、金字牌森林公園、永正森林公園、市民公園、天台山森林公園、張家灘賽馬場、赤頭森林公園、滴水崖公園、城南公園、河西情人壩、赤頭公園 歷史遺跡吳氏家族墓祠、皖南事變紀念碑、華龍洞遺址、南門嶺烈士陵園、櫸根關古徽道、吳太夫人墓、周馥墓、周氏宗祠、梅源山舊石器遺址、玉峰山壽字岩摩崖石刻、雲峰寺、大渡口鎮基督教堂、中共皖贛特委秋浦縣委會舊址、風林寺、梅城古城牆、木塔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軍樓、屈原紀念館、秋浦紅軍局第一次會議舊址、余公廟、將軍廟、東至古控海水軍基地、海公德政碑、許公祠 歷史建築大河裡峽谷堆石奇觀、陶公祠、龍泉觀音亭橋、回族古村落、棗林灣遺址、二橋風月、東流古城、天然塔、秀峰塔、張溪老街、三十里、江心洲、歷山牌坊、堯渡老街、南溪古寨、匈奴古寨村落舊址、高山革命根據地、東流古街、葛洪煉丹遺址、梅公亭、梅山寺、東至文廟大成殿、朱元璋水軍營地、許世英故居、東至漢代古墓群、孤山寺、東流老閘 地標堯渡霓虹歐式建築觀光區、匯金商業廣場、東至商業步行街、鑫林河畔商業街、金字牌電視塔、東至二中早期建築、東流路、堯北路美食街、建德路、東至三中早期建築、蘭水澄波、雲峰寺觀音菩薩雕像、新天地廣場 【主詞條:東至文脈】
根據華龍洞遺址和棗林灣遺址的考古發現,距今20萬年前,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和動物的生存,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漁人、獵人的生產活動,到了三皇五帝時期,先民們開始重視農耕。
春秋戰國時期,楚、越、吳相爭不息,邑境內的東流始為吳楚境,後為越地,戰國時並為楚境,至德為吳之西境,楚之東境,地處吳頭楚尾。所以這塊土地是中原文化與吳楚文化夾帶巴蜀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地方。
到了唐宋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由於邑境毗鄰徽州,又與安慶對江,深受徽學文化和古皖文化的影響,故逐漸形成了南徽北皖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物質表現是稻米種植和漁獵活動,其精神文化的表現是崇尚鬼神和膜拜自然,所以古時東至的文化土壤基本上是農耕文化,邑境內象徵圖騰的儺戲、目蓮戲和鬧花燈等民間文娛活動,以及唐宋以後盛行茶文化、佛教文化就是一個明證。
東至境內的主要文化為皖江文化,此外還有徽州文化等文化,東至也是堯鄉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之地。早在明代,便享有「皖江南岸第一繁盛處」的美譽。 【主詞條:東至方言】
東至是多方言分布區,贛語是當地主體方言。通過6個方言點的語音比較,可以看出東至方言從北到南,江心回民村話→禾豐話→城關話→烏竹話→南溪古寨話→龍泉話是從江淮官話到贛語再到徽語漸次過渡,江淮官話的特色逐漸減弱,徽語的特色逐漸增強,而城關贛語兼有徽語和江淮官話的特色。
縣境內崇山峻嶺,小丘綿延,河湖縱橫。地形態勢是南部山區、北部圩湖地區、中間是丘陵地帶。歷史上按地形和人口分布為上鄉、中鄉和下鄉。上鄉一帶的居民多是清末民初、太平天國時期流入的江西、河南移民;中鄉多是本地人和流入的徽州人;下鄉,100年前還是大江灘塗,地稱「雁汊」,出沒者多系漁民。今楊套一帶舊屬懷寧縣,「雁汊漁火」為舊懷寧十景之一。清末「桐懷」紳士合股圈圩,自此大量江北移民接踵而至。今大渡口沿江一帶為懷寧移民區,腹部直抵八都山多半是樅陽、桐城移民區,東南部是廬江移民區。上中下鄉的方言有很大區別,上鄉說的是贛語,中鄉說的是徽語,下鄉說的是江淮官話。因此,外地人都說東至方言是「九幫十三腔」 。 東至小吃以徽菜為主,講究質朴、酥脆,咸鮮、爽口的特色。烹調上長於燒、炸、餾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其代表小吃有煎餅、餛飩、燒賣、湯包、肉絲面、油條、豆絲、梅乾菜燒餅、炒麵、東至米餃 、東至炒麵等。
東至縣飲食文化悠久、經典,東至菜秉承安徽菜系風格,匯聚東西南北精華,菜品豐富多樣,又自成特色,是著名的「皖南美食之都」。其代表菜餚有麥魚蒸蛋、茄夾、山粉圓子、素炒犁蒿、紅燒鯽魚、紅燒汪丫魚等。
又因東至水產極為豐富,淡水魚鮮大多出產於境內的國際重要濕地升金湖,因此水產在全國享有盛譽,所以又被譽為「魚米之鄉」。
東至縣著名的早點巷有西湖巷、建德路、迎賓路等,小吃街有堯北路、東流路等。 主要佛教建築:萬佛寺、雲峰寺、玉峰寺、梅山寺、觀音寺、法門寺、集賢寺、法音寺、安海寺、南門寺、蓮花寺、遍照寺、玉山寺
主要基督教建築:田園新村教堂、業埠教堂、大渡口中央教堂、東流聖地閣教堂、天恩堂、福音堂、珍珠堂、向玉堂、耶穌教堂
主要道教建築:五庄觀、青龍觀 【主詞條:東至民俗】
花燈節(東至花燈)
時間:正月十五-正月三十。明清以來一直傳承至今,舞長龍、耍獅子、跑旱船、敲腰鼓、摺子戲。東至花燈的歷史可上溯到唐代後期,它由「六獸燈」、「磨盤燈」、「八仙過海燈」、「五猖太平燈」、「龍燈」、「獅子燈」、「蚌殼燈」等十餘種形式各異的花燈組成,主要燈種根植於本鄉本土,有的異地流入,表演形式各異,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內容涉及到民間舞蹈、音樂、手工技藝和宗教信仰等諸多領域。
福主廟會
福主廟會是集祭祀、歌舞、文娛、商貿於一體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流傳於安徽省東至縣的泥溪、龍泉、堯渡和外省等地。泥溪的福主廟會主要流傳於泥溪鎮元潘村元甲山自然組及周邊村莊。根據建德縣志(東至縣)記載,福主廟會是為了紀念在建德縣(東至縣)為官的陳杲仁、明萬曆皇帝封其為「福主余公」神號,後鄉間百姓均稱其為余公,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菊花節
時間:每年11月15日
縣政府請表演者搭台唱戲、跳舞、唱歌、雜技、小品、朗誦陶淵明詩集、賞菊花,懷念陶淵明。地點:東流陶公祠。東流鎮是著名詩人陶淵明曾經居住的地方,留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年佳句。為期一周的東至縣東流菊花節由東流鎮主辦,旨在通過舉辦菊花節,打好陶公牌,唱響菊花戲。
升金湖觀鶴節
升金湖觀鶴節是東至縣以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棲息的丹頂鶴等鶴類為媒的大型國際性商旅文化節慶。中國東至觀鶴節始於2003年12月,是東至縣冬季的地方性大型節慶活動。節日期間日接待遊人近30萬人次,日銷售額高達400萬元,前來參加觀鶴節的世界26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客商達3.6萬人次,年均簽約額為26億元人民幣,履約率達50%以上,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促進了地方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 文南詞
文南詞又稱文詞戲、文詞腔,是一種流行於安徽池州市、安慶市等地的古老的戲曲劇種。2006年,文南詞被列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類項目。發展中曾受「饒河調」影響,吸收並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鑼鼓。從地攤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歷史。唱腔有南詞、文詞、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幾十種,故取「南詞、文詞」合二為一,統稱為「文南詞」。伴奏以四胡為主。無專業劇團,東至、宿松兩縣黃梅戲團兼演文南詞。劇目有《煙花女子告狀》、《蘇文表借衣》等三十多個。
雞公調
雞公調表演豐富多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內容涉及到舞蹈、唱聲、音樂、手工技藝、服飾美術等。它是以劇團為載體,以劇本為依託,以輕便自由為形式,蘊含著諸多要素的民間文化。演出時男女老幼演員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進行表演。時唱時舞,伴有獨白,舞唱結合。演出時分角色著裝,並繪畫各式臉譜,主色調為紅、白、黑。演出時鼓、琴、胡、鑼、梆、吶從旁托唱與幫腔,增入了柔和優美的旋律。
黃梅戲
東至因是黃梅戲之鄉安慶的近鄰,所以黃梅戲在縣域內也頗為流傳。
(更多東至的民間藝術請參閱下方二級目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表格) 【主詞條:東至茶文化】
東至縣植茶歷史悠久,茶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據馮勝祥《東至茶說》一書的記載和考證,「建德當天下水陸之會,又吳楚皖浙之交」,地理區位優越,是安徽皖南的主要茶區。飲茶史約始於公元前三百年,距今2200年;植茶史至少始於三世紀,即晉代以前,距今1600餘年;商品茶生產始於中唐,距今1200年。東至名茶,唐有「至德茶」、宋元有「饒池仙芝」、明清有「千兩朱蘭茶」;清及當代有「祁門紅茶」、「東至雲尖」等。其中「千兩朱蘭茶」和「祁門紅茶」,遠銷國外,「惟西洋人日所必需」。在長期的植茶、制茶、販茶、飲茶過程中,東至茶人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都做出過重大貢獻。葛洪留山植茶。
據史料記載,晉代葛洪曾在東至縣葛公鎮西的留山修道煉丹。道教徒為便於煉丹修心,離不開飲茶,葛洪不僅繼承了師祖葛玄的飲食習慣,而且還在留山遍植茶葉,興致勃勃的作了一篇詠茶文——《圓茗》。 【主詞條:東至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類序號名稱分布地區民間舞蹈Ⅰ-1 六獸燈 官港鎮 Ⅰ-2 磨盤燈 張溪鎮 Ⅰ-3 五猖太平燈 官港鎮、洋湖鎮 Ⅰ-4 八仙過海燈 張溪鎮 Ⅰ-5 平安草龍燈 木塔鄉 Ⅰ-6 龍燈 勝利鎮、東流鎮、洋湖鎮、
堯渡鎮、張溪鎮、泥溪鎮 Ⅰ-7 獅子燈 葛公鎮 Ⅰ-8 昭潭綵船燈 昭潭鎮 Ⅰ-9 東流龍船燈 東流鎮 Ⅰ-10 十番九子燈 張溪鎮 Ⅰ-11 蚌燈 勝利鎮、洋湖鎮、張溪鎮 Ⅰ-12 斗笠舞 官港鎮 民間戲曲Ⅱ-1 文南詞青山鄉、東流鎮、官港鎮、
堯渡鎮 Ⅱ-2 目連戲東流鎮、官港鎮、張溪鎮、
泥溪鎮 Ⅱ-3 雞公調 木塔鄉 Ⅱ-4 黃梅戲 東至縣境內各地 民間手工技藝Ⅲ-1 葛公豆腐製作 葛公鎮 Ⅲ-2 紅茶製作 葛公鎮、堯渡鎮 Ⅲ-3 昭潭土菜 昭潭鎮 Ⅲ-4 麥魚製作 張溪鎮 Ⅲ-5 木塔土菜 木塔鄉 Ⅲ-6 蛇傷葯採制 官港鎮、泥溪鎮 生產商貿習俗Ⅳ-1 龍網捕魚 張溪鎮 民間信仰Ⅴ-1 福主廟會 泥溪鎮、堯渡鎮、龍泉鎮 Ⅴ-2 天官賜福 葛公鎮 Ⅴ-3 堯鄉燈會 東至縣文化館(全縣參與) Ⅴ-4 婚嫁習俗 東至縣境內各地 Ⅴ-5 喪葬習俗 東至縣境內各地 民間音樂Ⅵ-1 勝利民歌 勝利鎮 Ⅵ-2 張溪民歌 張溪鎮 Ⅵ-3 官港民歌 官港鎮 Ⅵ-4 十番鑼鼓 香隅鎮、青山鄉、勝利鎮 Ⅵ-5 打夯號子 勝利鎮、大渡口鎮、張溪鎮 民間文學Ⅶ-1 大歷山的傳說 堯渡鎮、東流鎮 Ⅶ-2 海公德政碑的傳說 昭潭鎮 Ⅶ-3 南溪古寨的傳說 花園鄉 民間曲藝Ⅷ-1 江南大鼓 葛公鎮、官港鎮、泥溪鎮 民間美術Ⅸ-1 剪紙 張溪鎮、堯渡鎮 Ⅸ-2 蘆桿紙扎 勝利鎮、東流鎮、張溪鎮 Ⅸ-3 竹畫 堯渡鎮 IX-4竹書堯渡鎮

Ⅳ 安徽周邊相鄰的省市有哪些

安徽周邊相鄰的省市有:有六個,分別是: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版、湖北省與河南省。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位於中國大陸東部,屬於華東地區,介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安權徽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

拓展資料

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

在東至縣發掘了有著安徽「周口店」之稱的距今40萬年年前的華龍洞,在蚌埠發現了距今約7000年雙墩遺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證據。安徽及相鄰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

安徽文化主要由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等組成。

Ⅵ 中國發現新的古老型人類是什麼

中國發現新的古老型人類為許昌人

「許昌人頭骨化石呈現的復雜及鑲嵌性形態特徵,為中國古人類演化的地區連續性以及與歐洲古人類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吳秀傑說。

但吳秀傑也指出,東亞更新世晚期人類演化比以往研究認為的要復雜的多。東亞古人類演化並非單純的「線性進化」或者「取代」的簡約模式,在晚更新世早期,東亞地區可能並存多種古人類群體,不同群體之間有雜交或基因交流。

這聽起來,簡直就是遠古人類版的「貴圈真亂」嘛!

Ⅶ 東至哪裡最漂亮啊

其一,東至縣擁有眾多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境內歷山,又名舜耕山,相傳舜帝躬耕於此,堯聞其賢,千里來訪。存有堯渡之河、舜耕之地,素有「堯舜之鄉」之美譽。最為有名的景點有九天仙寓景區、大歷山、升金湖自然保護區、南溪古寨、東流古文化區、龍源旅遊度假村等景點。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曾在東流種菊吟詩,存有明代陶公祠。宋代詩人梅堯臣曾在此任縣令,留有梅城。東至系清兵部尚書、「兩江」總督周馥、北洋政府總理許世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叔弢、民族工業創始人之一周學熙的故鄉。據東至縣志記載,蕪湖鐵畫、祁門紅茶也源於東至縣。
其二,東至十景:升金觀鶴,陶祠菊香,歷山禪宗,黃湖秋風,雙塔奇蹤,張灘懷古,二橋風月,蘭水澄波,玉峰霽石,堯渡霓虹。
其三,風景區:升金湖、大歷山、九天仙寓、天台山、東塢山瀑布群、黃湖秋風、四角尖、玉峰霽石、黃泥湖水上觀光旅遊區。
其四,度假區:香口溫泉、八都湖、堯渡河漂流、七里湖垂釣中心、金雞窠漂流、梅山度假村、清水湖畔度假村、黃泥湖、乃灘、龍源旅遊度假村(江南農業科技園)、馬坑森林浴場、紫石塔自然保護區。
其五,公園:東至文化公園、金字牌森林公園、永正森林公園、市民公園、天台山森林公園、張家灘賽馬場、赤頭森林公園、滴水崖公園、城南公園、河西情人壩、赤頭公園。
其六:歷史遺跡:吳氏家族墓祠、皖南事變紀念碑、華龍洞遺址、南門嶺烈士陵園、櫸根關古徽道、吳太夫人墓、周馥墓、周氏宗祠、梅源山舊石器遺址、玉峰山壽字岩摩崖石刻、雲峰寺、大渡口鎮基督教堂、中共皖贛特委秋浦縣委會舊址、風林寺、梅城古城牆、木塔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軍樓、屈原紀念館、秋浦紅軍局第一次會議舊址、余公廟、將軍廟、東至古控海水軍基地、海公德政碑、許公祠。
其七,歷史建築:大河裡峽谷堆石奇觀、陶公祠、龍泉觀音亭橋、回族古村落、棗林灣遺址、二橋風月、東流古城、天然塔、秀峰塔、張溪老街、三十里、江心洲、歷山牌坊、堯渡老街、南溪古寨、匈奴古寨村落舊址、高山革命根據地、東流古街、葛洪煉丹遺址、梅公亭、梅山寺、東至文廟大成殿、朱元璋水軍營地、許世英故居、東至漢代古墓群、孤山寺、東流老閘。
其八,地標:堯渡霓虹歐式建築觀光區、匯金商業廣場、東至商業步行街、鑫林河畔商業街、金字牌電視塔、東至二中早期建築、東流路、堯北路美食街、建德路、東至三中早期建築、蘭水澄波、雲峰寺觀音菩薩雕像、新天地廣場。

Ⅷ 安徽省的人文特點是怎樣的

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

安徽歷史上有新安畫派、龍城畫派,版畫流派有蕪湖鐵畫、徽派版畫等。新安畫派畫派先驅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時期主要成員有方式玉、王尊素、吳山濤、王家珍、戴本孝、吳龍、吳田標、雪庄等,新安畫派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蕪湖鐵畫以錘為筆,以鐵為墨,以砧為紙,鍛鐵為畫,鬼斧神工,氣韻天成。

安徽飲食名目繁多,主要有徽州菜、廬州菜、沿江菜、沿淮菜等,安徽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徽州菜起源於歙縣,績溪的徽幫廚師將它發揚光大。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於世。徽菜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代表菜餚有沙地馬蹄鱉、雪天牛尾狸、問政山筍、臭鱖魚、鳳燉牡丹、清蒸石雞、黃山燉鴿、毛豆腐、一品鍋等。沿江菜盛行於蕪湖、安慶及巢湖地區,它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代表菜有「清香砂焐雞」「生熏仔雞」「八大錘」「毛峰熏鰣魚」「火烘魚」「蟹黃蝦盅」等。沿淮菜,主要由蚌埠、宿州、阜陽、淮北等地地方風味構成,菜品講究咸中帶辣,湯汁味重色濃,並習慣用香菜佐味和配色。

安徽飲料主要是茶和酒兩大類,茶文化集中於皖南地區,名酒主要有口子窖、古井貢酒、迎駕貢酒、文王貢酒、醉三秋、雙輪酒、店小二、皖酒、金不換、金裕皖酒、九華山、金壇、沙河王、宣酒、國口窖等。中國十大名茶安徽佔有3個(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六安瓜片),其他著名品牌有蕪湖花茶、太平猴魁、屯溪綠茶、霍山黃芽、岳西翠蘭、涇縣特尖、涌溪火青、桐城小花、敬亭綠雪、臨渙棒棒茶等。

Ⅸ 東至縣梅源山舊石器歷史傳說

東至縣歷史悠久 ,是一座江南古郡,由東流、至德兩縣合並而成,因相傳版舜帝躬耕於此,權堯帝聞其賢德,千里來訪,素有「堯舜之鄉」的美譽。境內東郊的南溪古寨是華東地區山林深處最後的匈奴部落。東晉詩人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曾在東流種菊賦詩,留有陶公祠。20世紀80年代初在至德發現了迄今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宋代鈔版(關子鈔版)。2015年11月21日在華龍洞遺址發現中國第五處重要的包含有頭骨化石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地點,頭骨化石被命名「東至人」,由此佐證了距今約30萬-50萬年前此地便有古人類活動。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