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官窯遺址
㈠ 景德鎮官窯的歷史
1、北宋
初期的產品有碗、盤、壺等,薄沿、深腹、厚底、高圈足。胎潔白細密,釉色白中稍泛黃,裝飾以素麵居多,僅少量器外有刻劃紋,有的內底有印花或文字。
北宋中期除碗、盤外,盒、壺、罐等增多,出現覆燒芒口器,釉為青白色的影青釉,薄處泛白,厚處呈青綠色,光澤透明。
碗的形制多斜腹、薄壁、厚沿、厚底、小低圈足,裝飾以刻劃為主,採用一邊深、一邊淺的「半刀泥」刻花法,刻線流利。在壺、罐類器肩部有牡丹、菊花、蓮花、飛鳳、水波等印花紋樣。
北宋晚期至南宋器形品種多樣,多直口弧壁或撇口斜壁的芒口碗,碗口、腹壁胎皆薄,仍以影青釉為主,裝飾多為印花,題材更豐富,有花草蟲鳥、人物、動物,造型極生動。
2、元代
北宋後期在定窯的影響下,採用覆燒法,提高了產量,也改進了質量,有「南定」之稱。其中湖田窯的產品質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綠,紋飾也精美。從南宋起產品就遠銷海外,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發現一艘中國元代沉船,打撈出元代瓷器一萬七千餘件,其中景德鎮青白瓷五千餘件。
元代時開始燒青花瓷、釉里紅和其他品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同時還繼續燒制青白瓷。產品有梅瓶、玉壺春瓶、罐、碗、盤、匜、爐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製品有釉里紅、青花,所燒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內有「樞府」字型大小,人呼「樞府窯」。
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瓷都,青花瓷大大發展起來,被稱為「國瓷」,同時還燒有釉上彩、鬥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
清代時燒瓷技術大大提高,品種有青花三彩、粉彩、琺琅彩,還有各類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紋、漆、銅釉色等,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3、明代
明代採取「官辦民燒」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設御器廠,也稱景德鎮御窯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
瓷器燒制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不論在燒制工藝,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如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鬥彩、嘉萬五彩等瓷中翹楚。
永樂帝在位時,景德鎮瓷器生產蓬勃發展,這一時期是我國瓷器燒制承上啟下,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上承宋元,下啟康乾,並廣泛與外國交流學習。
能工巧匠們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仿製元代的典型器物外,還大膽進行創新改良,燒製成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新瓷器;
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使之更賞心悅目,為後來的成化鬥彩,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制奠定了基礎。
借鄭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訪之際,永樂瓷器得以與世界其他地區交流(外銷瓷和賞賜附庸國專用瓷),從外國進口顏料(如永樂青花所用的蘇麻里青)學習技藝。
永樂瓷器中也出現了一批地域色彩濃厚的伊斯蘭瓷器,這既是對前朝的繼承,也是新時期向外國學習的證明。
4、清代
景德鎮的窯爐有重大改進,根據龍窯與馬蹄形窯的優點及用松柴燒造的特性修建成的窯爐,外形象覆置的鴨蛋,稱為蛋形窯,具有容積大、裝燒量多等優點。
煙囪頂部呈尖狀,傾向窯頭,防止了風向改變時抽力波動或倒灌。由於窯底向上傾斜,窯頂逐漸下降,窯的高度大於寬度,煙囪高度等於或稍小於窯長,加上注重裝砌匣缽,採用各種投柴方法,從而使室內溫度及氣氛便於控制,並可充分利用熱量。
這種窯爐可同時燒成多種產品,燃料消耗較少,在建窯的時間及費用上也較龍窯節約,因而延用了很長時間。
(1)景德鎮官窯遺址擴展閱讀:
景德鎮瓷器
景德鎮瓷器,江西省景德鎮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景德鎮瓷器以白瓷為聞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千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
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
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是稱譽世界的古代陶瓷藝術傑出代表之一。
㈡ 景德鎮有哪些出名的瓷器
江西景德鎮所產的瓷器。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自瓷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干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景德鎮燒制陶瓷的歷史,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有史料證明,大約在南宋,景德鎮就有了專門燒制陶瓷的手工作坊。到明代中期,景德鎮已成為中國手工業制瓷的中心。
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館館藏的明代成化官窯完整器,只有一百多件。景德鎮成化官窯遺址中,有許多破碎的瓷片。當時,它們僅僅因為有一點點瑕疵,就被篩選下來,又因為怕民間仿製,被打成了碎片。據說,用景德鎮成化官窯遺址出土的大量瓷片,能復原出兩千多件有絕對紀年落款的稀世珍品。
千年百年來,景德鎮做瓷器的人,和用景德鎮瓷器的人,一起被卷進了一個巨大的旋渦。
景德鎮的窯火從沒有熄滅過,但直到18世紀,對於把中國瓷器作為時尚的歐洲人來說,景德鎮瓷器的燒制工序,還是一個嚴守的秘密。明代有一種叫祭紅的名貴瓷器,傳說因為火燒不上去,多次失敗,最後,是一位窯工的女兒跳入火中,才燒製成功。而資料證明,祭紅最早出現在景德鎮官窯的時間,是明朝宣德年間,即1426到1435年的十年裡。
祭紅的釉色,彷彿雨後初霽,帶著寶光。
至今,景德鎮還有一些仿古的手工作坊。不論哪個年代,仿古的人竭盡全力希望達到的,就是復原古人的境界。
在古代,一件瓷器的燒制完成,要過手七十二道,才能成器。土,要用高嶺土;釉,來自景德鎮附近山裡的天然石英石;而燒窯,一定要用松木。樣式相同的兩件瓷器,陶土成泥的時間不同,就會有胎質的軟硬之分。入窯後,不同的火候和燒制時間,又會影響釉色的差異。在瓷器的整個製作過程中,處處充滿不定因素的變化。
14世紀以後,景德鎮成為明、清兩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定點產地。
明代永樂年間,最出名的,是甜白瓷,瓷色白而甜凈。
明代最精緻的瓷器出在宣德年間,傳說青花瓷的顏料,還是宮中太監鄭和下西洋,從伊斯蘭地區帶回來的.鬥彩在明代成化年間燒製成功,瓷器除青花外,又添了許多色彩。
從被打碎、現在又修復了的瓷器的底部,能看到明清各朝的款識。皇帝死了,他用的那套瓷器就得鎖起來,再按照新皇帝的愛好重新燒制,器物上,還要打上他的年號。但皇後和妃子們就不能喜歡什麼用什麼了,比如,按規矩,清朝貴妃就只配用那種黃底綠龍的瓷器。 江西景德鎮所產的瓷器。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自瓷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干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景德鎮燒制陶瓷的歷史,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有史料證明,大約在南宋,景德鎮就有了專門燒制陶瓷的手工作坊。到明代中期,景德鎮已成為中國手工業制瓷的中心。
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館館藏的明代成化官窯完整器,只有一百多件。景德鎮成化官窯遺址中,有許多破碎的瓷片。當時,它們僅僅因為有一點點瑕疵,就被篩選下來,又因為怕民間仿製,被打成了碎片。據說,用景德鎮成化官窯遺址出土的大量瓷片,能復原出兩千多件有絕對紀年落款的稀世珍品。
千年百年來,景德鎮做瓷器的人,和用景德鎮瓷器的人,一起被卷進了一個巨大的旋渦。
景德鎮的窯火從沒有熄滅過,但直到18世紀,對於把中國瓷器作為時尚的歐洲人來說,景德鎮瓷器的燒制工序,還是一個嚴守的秘密。明代有一種叫祭紅的名貴瓷器,傳說因為火燒不上去,多次失敗,最後,是一位窯工的女兒跳入火中,才燒製成功。而資料證明,祭紅最早出現在景德鎮官窯的時間,是明朝宣德年間,即1426到1435年的十年裡。
祭紅的釉色,彷彿雨後初霽,帶著寶光。
至今,景德鎮還有一些仿古的手工作坊。不論哪個年代,仿古的人竭盡全力希望達到的,就是復原古人的境界。
在古代,一件瓷器的燒制完成,要過手七十二道,才能成器。土,要用高嶺土;釉,來自景德鎮附近山裡的天然石英石;而燒窯,一定要用松木。樣式相同的兩件瓷器,陶土成泥的時間不同,就會有胎質的軟硬之分。入窯後,不同的火候和燒制時間,又會影響釉色的差異。在瓷器的整個製作過程中,處處充滿不定因素的變化。
14世紀以後,景德鎮成為明、清兩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定點產地。
明代永樂年間,最出名的,是甜白瓷,瓷色白而甜凈。
明代最精緻的瓷器出在宣德年間,傳說青花瓷的顏料,還是宮中太監鄭和下西洋,從伊斯蘭地區帶回來的。鬥彩在明代成化年間燒製成功,瓷器除青花外,又添了許多色彩。
從被打碎、現在又修復了的瓷器的底部,能看到明清各朝的款識。皇帝死了,他用的那套瓷器就得鎖起來,再按照新皇帝的愛好重新燒制,器物上,還要打上他的年號。但皇後和妃子們就不能喜歡什麼用什麼了,比如,按規矩,清朝貴妃就只配用那種黃底綠龍的瓷器。民間把專門為皇家燒御用瓷器的地方叫「官窯」。官窯瓷器的樣式,嚴禁民間仿製。但有時,官窯也會把一些瓷器交給民窯燒制。從14到19世紀,天下至精至美的瓷器,無不出於景德鎮。好瓷都銷往外地,景德鎮人自己倒習慣用粗瓷。過去,景德鎮還有個行當,叫「估堆兒」,就是把零散破損的瓷器堆成一堆兒,估摸個價兒,賣出去,賺頭也不小。
和中國別的城市不同,景德鎮從來沒有圍起過城牆,但進景德鎮做買賣,還得先摸清門路。采辦瓷器,必須通過瓷行,瓷行替你選完貨,再由茭草行負責打包,油灰行負責搬運。貨出景德鎮,走昌河,也必須經過穿船行,各有各的行規,各走各的路。
在景德鎮,有很多的改變已經發生了。過去,用人工淘土成泥,現在用機械的力量;過去,由釉工憑經驗掌握釉的厚薄,現在上釉已經自動化,所有瓷器的釉面一樣均勻;過去,看窯火的人叫火頭,火候到不到,全憑火頭的一雙眼睛,現在,不用人眼用電腦;甚至彩繪也是流水作業。其實,工業化生產和手工業生產之間,差的,就是一個「手」字。
㈢ 景德鎮古窯地址門票
坐公交車到楓樹山站下(1路,2路,3路,16路等均可),然後往古窯路里走。95元。
㈣ 官窯什麼時候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官窯,不是官搭民燒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
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紀~十四世紀),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那時,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綏為新平(景德鎮)司務,奉詔監燒獻陵祭器。宋代設監,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
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鳳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品。
從1128年元世祖忽必烈設置「浮梁磁局」,到1936年清朝覆亡,景德鎮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中國的官窯制度在這里延續了632年,江西景德鎮也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景德鎮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絕流入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地下瓷都」。
㈤ 景德鎮有哪些地方景點是值得一去的
龍珠閣
珠山龍珠閣自古就是景德鎮的象徵。建在珠山之巔的「龍珠閣」,幾經興毀,今天的龍珠閣氣勢恢宏,巍峨壯觀。自明始該閣就是御窯廠的代表性建築物,後逐漸轉化成景德鎮的標志性建築。龍珠閣1990年重建,採用明四暗七的結構,閣內珍藏有大批官瓷珍品及官窯史料,對景德鎮官窯器的研究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價值。現閣內陳列了青花釉里紅萬件花瓶、明正統官窯巨型龍缸及珠山出土的明代官窯陶瓷珍品等。作為明清官窯遺址,龍珠閣周圍的地底下還埋藏著無數寶貴的文物。
龍珠閣內珍藏有大批官瓷珍品及官窯史料,對景德鎮官窯器的研究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價值。作為官窯遺址和現代官窯器研究成果展示場所,龍珠閣一直是中外陶瓷愛好者關注的地方。現已成為景德鎮市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高嶺
古瓷礦區,位於東鄉高嶺村,距市轄49公里。國際通用黏土礦物學專用名字高嶺土(KAOLIN)命名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歷史遺跡有明清兩代采礦遺址、淘洗坑、水口亭、古街、古道等。尤其是高嶺土淘洗後留下的白色尾砂堆積蔚為壯觀,有「青山浮白雪」之譽,是景德鎮最重要的陶瓷文化和自然生態相結合的景區。
遠在南北朝時,這里就出產優質造瓷原料--高嶺土。在元、明、清歷代史料筆記中,多次提到高嶺土。明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陶炬》中所記述的出糯米土的高梁山,即指礦區的高嶺山。1712年法國神甫昂特雷柯爾向外國介紹過這里的瓷用原料,從此高嶺聞名世界。在高嶺村至今仍保留著明代萬曆至清代雍正時期有關開采高嶺土的石刻。現在的高嶺,存有不少明、清礦坑遺址,以及一丘丘雪白的尾砂堆,最厚處達50米。在此,人們不僅可以考察古代採掘和陶洗瓷土的情形,而且還能欣賞到青山映托雪白尾砂的奇的觀。「高嶺」一名,已成為全世界制瓷原料的通用術語。
景德鎮陶瓷館
位於市區蓮社路。郭沐若親筆題寫的「景德鎮陶瓷館」六個大字鑲嵌在門樓上。該館建於建國初期,後規模不斷擴大,展出內容分「歷史之部」,「新中國之部」和專題展覽廳。 前者以朝代為序,展出古瓷1000多件;後者按類別陳列,展出建國後收藏的陶瓷珍品1500多件。有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紅;明代的青花瓷 、五彩瓷、鬥彩、各類顏色釉瓷;清代的數十類精品陶瓷。現代各陶瓷工廠、陶瓷 研究所和陶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是來景德鎮觀光的遊客不可不游的去處。
這些珍貴的陶瓷真實地反映了景德鎮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展示了歷代景德鎮陶瓷工人的聰明智慧和偉大創造。駐足欣賞,令人流連忘返。
三閭廟古街
位於江西景德鎮市中心的昌河西岸,因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而建三閭大夫廟,故得名,同時三閭廟也是景德鎮明清時期非常有名的渡口之一,是當時運輸制瓷原料和生活必需品的重要碼頭,因此,現在三閭廟古街分為明街、清街和古碼頭三部分,是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
三閭廟的明街長84.7米,寬4.5米,為明朝中晚嘉靖年間(1522-1566年)所建,有歷時500年仍保存完好的青磚街面,路面呈拱形,兩側有排水明溝,整條街道不如清街保存完整,平時的氣氛也比較冷清。
三閭廟的清街全長231米,寬約3米,街口有「三閭古柵」的石牌,街面用長石條、青石板鋪成,清街兩旁為各式商鋪和民宅,曾是清代時期十分繁華的商貿街,經1998年修復後,古樸中透露這一絲現代氣息。
古碼頭則是用青石條壘成的,共三層,以適應不同水位的要求,非常科學,在古碼頭上還建有一座紀念著名詩人屈原的「忠潔侯廟」,即「三閭大夫廟」,三閭大夫廟的北側就是清街的入口。
三閭廟古街中還有幾處保存較為完好的民宅,大多為明朝中期到清朝初期所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最為出名的是明朝中期所建的劉家弄3號住宅,從布局到雕飾,都展現出我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藝。
湖田古窯遺址
湖田窯是我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窯場。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啟遍地.七百年的制瓷歷史給湖田留下了大量的古窯、古作坊遺跡,如「葫蘆窯 」、「馬蹄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里出土各種窯具和瓷器。這些古跡使湖田成為我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不斷出土的古跡也成了國內外陶瓷考古愛好者的樂園。
1982年,湖田古瓷窯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陶瓷博覽區
景德鎮古陶瓷博覽區,坐落在西市區蟠龍崗,佔地面積 83公頃。博覽區是易地集中保護古代工業,民俗建築的成功範例,以實物形式生動地再現了十五, 十六世紀瓷都景德鎮的歷史風貌。 博覽區共分古窯瓷廠,明清民間建築和陶瓷歷史博物館三部分。
古窯瓷廠為古陶瓷製作區,生動地再現了景德鎮古代陶瓷製作工藝的全過程。這里有6 間古胚房,為珍貴的中國古代工業建築實例。每組胚坊似封閉的三和院或四合院,由三棟四棟向院內敞開的建築組成。呸房內,工人們以傳統的手工制瓷工藝操作,妙手神工讓遊人驚嘆不已。廠內還有一座古樸高大的名式鎮窯。此窯以松柴為燃料。窯長18米,成直躺的鵝蛋形,前大後小,尾部砌築高約21米的薄壁煙煙囪。這是古代建築工匠巧妙利用曲木重心和彎曲外型立築架梁的結果,可謂匠心獨具,也是我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
陶瓷歷史博物館陳列了大量景德鎮歷代古瓷精品等歷史文物。明清建築由一系列祠堂,閭們,民居,街道和店鋪構成,布局合理,風格獨特,或古樸粗獷,或幽雅宜人。
紅塔
在景德鎮市浮梁縣城內。紅塔有六角七層,每面有二朵鋪作,角上有轉角鋪出,除第二層因第一層的門窗較高無平座外,其餘各層均有平座。每層平座設3門,各據一面,餘三面無門。因牆的厚度大,故塔里形成一條長巷,巷的仰頂,以菱角牙子疊澀構成。有平斜步道。因外牆為紅色,故稱「紅塔」。
連花塘
在景德鎮市北。因滿塘盛開蓮花而得名。塘呈「呂」字形,四周群山環抱,塘邊揚柳低垂,中有涼亭畫閣,兩旁曲徑通幽,是游覽避暑勝地。唐以前,蓮花塘稱「蓮池」,唐太和後,因尚書薛??之女玉枝死於池中,並葬於池側,故改名沉玉塘。宋時湖內建有寶積寺,是佛印和尚的下院,故又改稱佛印湖。宋以後歷代在此設有學宮,清道光年間(1821—1850)在此創建紹文書院。1938年,這里是新四軍景德鎮市辦事處所在地,建國後辟為游覽區。
神集弄民宅
在景德鎮市中心祥集弄內。是一條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巷道,內有明代民宅多處。其中3號、11號兩宅建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結構嚴謹,用料堅實。住宅的平面布局分上下堂,四正兩廂加後房,中有天井。門皆設於側面。正堂明間作單層處理,堂屋高大軒昂,橫梁寬厚,前額枋直徑0.5米,梁枋之間的隔斷尚存「編竹造」的遺制。柱粗一人難圍,樑柱均為樟木等優質材料製作。柱礎、地腳飾以精美石雕,構件裝飾雕鏤豐富多彩,古樸典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後宮
在景德鎮市中華路。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裝飾華美,富麗堂皇。進深66米,有牌樓、戲台、場院、酒樓、議事中堂、天後神殿、左右兩殿、三尊神殿等。後多數建築圮毀,僅存主體建築天後神殿。後於後神殿改作福建會館(或稱三山書院),成為閩人祭祀天後的場所,也是他們販運陶瓷外銷的集聚中心。建國後天後神殿經修葺,依然氣勢雄偉,氣度猶勝當年。
㈥ 景德鎮窯的起源
據記載,始燒於唐武德(618一626)間。建國後發現遺址多處,以楊梅亭、石 虎灣、黃泥頭最早,均專為五代時期,燒青瓷和屬白瓷,青瓷釉色偏灰,白瓷釉色純正,達70度。陶瓷窯爐的一種。亦稱「蛋形窯」。可能是從龍窯和參考北方饅頭窯,又根據燒松柴的特點發展起來的。窯身如半個瓮俯覆,又似半個蛋形覆置,也象一個前高後低的隧道。在控制燒成氣氛和瓷器質量以及燃料消耗等方面,均較龍窯、階級窯和饅頭窯等為優。明清以來景德鎮制瓷所取得的成就,是和這種窯的採用分不開的。
㈦ 景德鎮最早的古窯在哪裡,有怎樣的歷史
景德鎮最早的古窯是樂平唐代南窯窯址,最近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㈧ 景德鎮最有名的瓷器有幾種
【景德鎮四大名瓷】
1、《青花瓷》 2、《玲瓏瓷》 3、《粉彩瓷》 4、《顏色釉瓷》
一、青花瓷
●如果用「萬紫千紅」來形容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的顏色釉,那是非常恰當的。不僅紅紫,不論什顏色都可燒制,紅為火焰,綠為春水,藍似青天,黑為墨炭,是瓷器中最富神秘色彩的藝術品。
●顏色釉瓷突起色釉瓷。有許多種類別:通體一色者稱單色釉,多色相間者稱花釉,燒成溫度在1200度以上的叫高溫顏色釉,1000度以下的叫低溫顏色釉。釉料中含粘土、石英和助熔劑。著色劑主要有含銅、鐵、鈷、錳等化合物。低溫顏色釉大多以自然界中的景物、動植物命名,為象牙窯紅等。明、清兩代的顏色釉瓷色彩就十分豐富,再經新中國成立後50餘年的發展,更是無色不備,除恢復傳統色釉56種外,又創新各種色釉60多種。為鳳凰衣釉、彩虹釉等等。色彩非常豐富,產品暢銷全世界。
㈨ 景德鎮的元青花窯址有哪些
景德鎮的制瓷歷史悠久,留下的窯址也很多。在歷代瓷窯遺址中,元代窯址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出現了青花、釉里紅、釉上彩等新的裝飾工藝,元代是景德鎮瓷器變化最大、進步最為顯著的一個時代。
景德鎮元代瓷窯遺址有珠山、湖田、落馬橋、太白園、戴家弄、觀音閣、四渡里、中渡口、曾家弄、銀坑塢、塘下、瑤里、麗陽、歷堯等處,其中以湖田、落馬橋與珠山三地最為典型。
湖田窯位於景德鎮市南約4公里的竟成鎮湖田村,是我國古代著名窯場。遺址分布在南山大峰尖與南河之間的台地上,東起張家地,西至月光山,南始旗山,北到南河北岸,面積40萬平方米。該窯場興起了五代,歷宋、元至明隆慶、萬曆間結束,是景德鎮延續燒造最長的窯場之一。遺址出土器物以卵白釉瓷為主,還有黑釉瓷和一些青白釉瓷,其中青花瓷分布在南河的南北兩岸,南岸以大器為主,有大盤、大瓶、大罐等,北岸多為小酒杯、折腰碗、高足杯等。
落馬橋元代窯址在景德鎮市中心南路紅光瓷廠院內,堆積層出土有青花和青白釉瓷,還有少量卵白釉瓷、釉里紅以及釉上彩瓷等,品種非常豐富,該地層中的青花器均為至正前期之物。
珠山遺址在市區中心,為現代建築所覆蓋。1985年5月,景德鎮市區鋪設地下電纜,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在風景路(明、清御窯廠故址北端)發現一批造型奇持的瓷器殘片,其品類有青花、霽藍地白花、霽藍地金彩、孔雀綠地金彩及卵白釉瓷等,其中有數量很多的雙角五爪龍紋飾瓷片。據《元史》中禁止民間使用雙角五爪龍紋,《元典章》中禁止民間使用描金、貼金,可知該類遺物為元代帝王專用,應是元官窯——浮梁磁局的產品。
湖田南岸遺物大而厚重,紋飾繁縟華麗,與伊朗、土耳其的傳世品一致,北岸的小瓶、小罐、小杯與菲律賓一帶出土之物相同。落馬橋至正地層出土的青花器主要是為滿足國內各地區各階層及東南亞一帶的普遍需求製作的商品瓷。珠山遺物則完全是為元蒙皇帝燒造的宮廷用瓷。
文中配圖均為江西高安元青花博物館藏品。
㈩ 景德鎮三大窯區 除了瑤里其他兩個在哪裡
古窯遺址應該算了 還有就是珠山中路的官窯遺址 其他貌似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