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多瑪遺址
❶ 聖經里的索多瑪是怎樣被證實,真實的存在
所多瑪來
(Sodom)
許多學者自認為,所多瑪和「約旦河區」的一些城鎮現今都沉在死海海底,但近來有些人聲稱,死海東面及東南面溪谷中的一些地方可能是這些城的遺址。(創13:12;見鹽海)
詳見 」洞察聖經*** it-2 第 347 頁 所多瑪 ***
❷ 史前工業文明是怎麼回事
早在1846年,英國的大衛·布魯斯特爵士在向「英國科學進步學會」提供的一份報告中說,在英國北部的「卡因古抵」石場的花崗岩內發現了一枚釘子。據鑒定,這塊花崗岩石最少有6000萬年的歷史了。
1891年6月9日,據說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莫利遜維爾市一個名叫卡爾普的女人,在鏟煤往灶里燒時,居然在一塊分成兩半的煤塊中發現了一條金鏈。卡爾普太太起初以為金鏈條是什麼人無意中掉進煤中的。然而,她很快發現這種想法不對,因為這條金鏈原本是裹在一塊完整的煤塊中間的,煤塊裂開後,裡面的那條金鏈才露了出來。而這些媒是石炭期形成的,也就是說,距今也在數百萬年之前。
1967年4月10日,世界各國的許多報紙都報道了一條有趣的新聞: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古爾曼的「洛奇」礦山地下的400英尺的銀脈礦中,發現了人類的遺骸。與人骨一起出土的,還有一個4英寸的錘煉得極好的銅箭頭。然而根據地質年代標准,這處地層已有數百萬年的歷史。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難道數百萬年前人類就已進化得如此完善,並且就懂得煉銅、煉鐵、煉金並有了精緻的製作工藝了嗎?
無獨有偶,1951年6月出版的《美國科學》上,也有這樣一段報道:人們在15英尺深的地下炸岩石時,發現了一個嵌在岩石中的金屬花瓶。花瓶是鋅或含有相當數量的銀合金做的。瓶身上有用銀鑲嵌的花束、人物和花環,做工非常精細。無論是地質學家還是考古學家都無法說出這個花瓶的來歷。但從地質年代標准來說這一地層亦有數百萬年的歷史!
這可真是不可思議啊!
1972年9月25日,法國一家工廠驚奇地發現,從非洲加彭共和國奧克洛鈾礦進口的鈾,早已被人用過,一般鈾礦中的鈾(235)含量都在0.7%以上,而這批礦石的含鈾量還不到0.3%。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前主席、諾貝爾獎獲得者格蘭·T·西伯格指出,只有在極精確的條件下,裂變中的鈾235才能燒掉,必須有極純凈的水,而這種極純凈的水,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一批專家到礦區進行考察,不久奧克洛鈾礦又爆出了一條震驚全世界的新聞:科學家在這里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史前遺跡——一個古老的「核反應堆」。
這個「核反應堆」相當完整,由6個區域組成,大約使用了500噸鈾礦石,輸出功率很低,估計為100千瓦。
據地質學家考證奧克洛鈾礦的成礦年代大約是20億年前,而成礦後不久,「核反應堆」就開始運轉,運轉時間長達50萬年,是誰在那麼久之前,設計出如此傑出的高科技產物,並能用於實踐呢?
此外在1976年,在前蘇聯瓦什卡河岸上,又發現了一塊拳頭大的閃著白光的怪石。經分析:是一塊稀有金屬的合金,其中錫佔67.2%,鑭佔10.9%,釹佔8.7%,還有鐵、鎂、鈾、鉬,但沒有鈾的衰變物。專家們認為:這是一塊人造合金,年齡不超過10萬年,地球上沒有類似的天然物,它很可能是用只有幾百個原子的微小粉末作原料,在幾十萬個大氣壓下冷聚而成。對這樣小的物質,加如此高壓,其設備和手段,即使是在我們現代文明社會里也無法達到。是誰用什麼方法製造了這塊合金呢?
眾所周知,美國為督促日本投降,盡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日本本土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威力巨大的炸彈——原子彈,標志著人類步入了核技術時代。那兩次巨大爆炸的場面和慘烈的後果仍在人們的腦海迴旋。
可是,當人們了解到核爆炸的全過程,再去翻讀歷史的時候,不禁嗔目結舌,《聖經·創世紀》第十九章里關於索多瑪城和峨摩拉的災難描述竟如此與核爆炸相似!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關於恆河上游兩次戰爭的描述則更為詳盡!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先看看《聖經·創世紀》是怎麼描述的:
傍晚時分,有兩個天使來到索多瑪城,當時羅得正在城門旁等著兩位「天使」的降臨。「天使」告訴羅得:必須帶著妻子、兒女以及女婿與媳婦離開這座城市,這座城市很快就要被毀掉……天使又警告他們說,逃命吧,不可回頭看也不可以在平原上站住,要往山上跑,免得你被剿滅……
但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羅得的妻子沒有聽從天使關於「不可回頭看」的警告,驀然轉身,於是看見了想必是今天的「原子太陽」一類的強烈光輻射,便猝然倒地死去,倒地時化成了一根鹽柱。
前蘇聯科學院的米蓋爾·埃格列斯博士這樣解釋:「這個傳奇是告訴人們要遠離將要發生爆炸的區域,不要暴露在曠野里,不要觀看爆炸的情形,否則就會像羅得的妻子那樣雙目失明而死亡。」他特別指出,《聖經·創世紀》里關於索多瑪,峨摩拉受到大災難的描述,如「火焰與硫磺如雨般降下」一類,是熱核反應的最佳寫照。要是廣島的居民文明程度較淺,他們也會用同樣的筆法來記述該城的毀滅的。燃燒著的硫磺發出高熱,一經附著,便會將其熔化等等。
不少科學家都認同埃格列斯對於索多瑪、峨摩拉兩城大災難原因的解釋。1973年,義大利地質學家柯羅西英說:「因為該地盛產岩鹽,爆炸的結果,將岩鹽細粉蓋在羅得妻子的屍體上,看起來就像一根鹽柱似的。」目前,考古學家在約旦河流域的兩城遺址,發出了遠古岩石熔化形成的碎屑,懷疑它就是核爆炸的遺物。
《摩訶婆羅多》圖讓我們再從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描繪中去體驗一下吧:
第一次大戰為科拉瓦人與潘達瓦人之間的戰爭:「英勇的阿特瓦坦,在維馬納里,發射了阿格尼亞武器。它噴火,但無煙,威力無窮。剎那間,潘達瓦人的上空黑了下來,接著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沙石不斷從空中打來。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噴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大片的地段內,動物倒斃,河流沸騰,魚蝦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敵兵被燒死,如同焚焦的樹干。」
《摩訶婆羅多》關於第二次戰爭的描述更是慘絕人寰:「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瑪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火箭,這火箭具有整個宇宙力,赤熱的煙火柱。其亮度猶如一萬個太陽滾滾升上太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的無可辨認,毛發、指甲盡皆脫落,陶瓷器碎裂。盤旋的鳥兒在空中就被燒死,食物被污染,再也不能食用……」
《摩訶婆羅多》成書於紀元後幾百年,以前屬口頭流傳,但其記載的史實要早出2000年以上,說那時就會有現代文明的高科技產物原子彈一類,許多專家都不屑一顧。
但有心人卻在史前大戰描述地的遺址上發現了大量佐證。考古工作者在恆河上游發現眾多已成焦土的廢墟。這些廢墟里,有許多岩石大塊大塊粘連在一起,表面呈凸凹不平的形狀。由物理學知道,只有原子彈爆炸,才有此能量,其他森林大火,火山噴發均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在德肯原始森林裡,至今有的廢墟依然保留著被晶化的城牆,光滑的像玻璃,不僅建築物被晶化,連其內的石製品也被晶化的,而這正是原子彈爆炸中心的典型特徵。
另外,前蘇聯物理學家A·戈爾波夫在恆河上游發現了一具遠古的人體殘骸。據測算,它上面所存的放射性物質比同時期正常情況高出50倍以上。這副人體殘骸是否是《摩訶婆羅多》兩次大戰中的遇難者或受輻射者呢?不得而知。
人們還注意到,古代印度人曾使用過兩個時間度量單位:卡爾帕,約42億3200萬年,卡希達,約等於3/億秒。核物理學家知道:卡爾帕是放射性同位素的半壽命,如鈾238的一半壽命為45億1000萬年;卡希達是同位素介子的半壽命單位,如K介子的半壽命1/100萬秒。
於是,近似荒唐,卻很合理的解釋出現了:古代人,特別是古印度人已掌握了製造核武器的技術,三四千年以前在恆河上游發生的兩次大戰,就是核大戰!
當然,真正地揭開它們留下的謎,仍需要努力去發現新的證據。
❸ 中國是不是聖經里記載的索多瑪城
(Sodom)
位於迦南地東南邊界的一座城。(創10:19;13:12)所多瑪常常跟蛾摩拉並列,看來是西訂平原上五座城中最顯赫的一座。(創14:2,3)許多學者認為,所多瑪和「約旦河區」的一些城鎮現今都沉在死海海底,但近來有些人聲稱,死海東面及東南面溪谷中的一些地方可能是這些城的遺址。(創13:12;見鹽海)
亞伯拉罕和羅得決定彼此分開,各自遷到相隔較遠的地方去,免得他們的牧人爭吵連連。羅得往東遷到水源充足的約旦河區,在所多瑪附近搭設帳幕。他發現「所多瑪人作惡多端,大大得罪耶和華」,不禁大感痛心。(創13:5-13;彼後2:7,8)過了一段時間,所多瑪和另外四個城的居民事奉埃蘭王基度勞瑪十二年後,在第十三年反叛。次年,基度勞瑪率領他的同盟王打敗所多瑪王貝拉和跟他聯手反叛的王。戰勝的人奪走財物和食物,還把羅得等人也擄走。(創14:1-12)
亞伯拉罕率領手下追上基度勞瑪,奪回俘虜和戰利品,包括羅得和他的家人。所多瑪王貝拉堅持要亞伯拉罕收下奪回的財物,但亞伯拉罕拒絕了,免得日後所多瑪王說:「亞伯蘭全靠我才富裕起來。」(創14:13-24)
永遠的毀滅
然而,所多瑪人繼續藐視耶和華,作惡多端。他們耽於同性戀一類的淫行,丑聲遠播。耶和華說:「指控所多瑪、蛾摩拉的喊聲實在很大,他們的罪實在深重。」因此,上帝差天使去毀滅所多瑪,並向亞伯拉罕保證,如果能在那裡找到十個義人,就不毀滅整座城。(創18:16,20-33)
這座城被毀滅實在罪有應得,因為所多瑪的居民,就是城裡的男人,連老帶少,成群結伙,全都圍住羅得的家,企圖姦汙他的兩個客人——化作人形的天使。第二天,羅得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離開所多瑪後,所多瑪和蛾摩拉就被硫磺和火毀滅了。(創19:1-29;路17:28,29)從此以後,所多瑪和蛾摩拉就用來象徵來自全能上帝的徹底毀滅(申29:23;賽1:9;13:19;耶49:18;50:40;哀4:6;摩4:11;番2:9;羅9:29),也用來象徵極度的邪惡(申32:32;賽1:10;3:9;耶23:14;結16:46-56;見蛾摩拉)。
耶穌說,要是猶太人的一座城拒絕接受好消息,那麼「在審判日,所多瑪地和蛾摩拉地所受的比那城還輕呢」!(太10:15;11:23,24)猶大書7節說,所多瑪和蛾摩拉「受永火的刑罰,成了我們的鑒戒」。因此,耶穌顯然是運用誇張法強調,公元1世紀某些猶太城鎮的居民即使在審判日也絕不可能悔改。
「按屬靈的意義」
啟示錄11:3,8說,上帝「兩個見證人」的屍首倒在一座大城的大街上,「按屬靈的意義,這座大城叫所多瑪,又叫埃及」。以賽亞的預言(1:8-10)把錫安或耶路撒冷比作所多瑪,把耶路撒冷的統治者稱為「所多瑪的統治者」。不過在公元96年,約翰接獲預示未來的啟示錄異象時,耶路撒冷城早已在公元70年被毀滅了。因此,他所提到的「大城」必定不是指實際的耶路撒冷城,而是指一個由古代不忠的耶路撒冷所象徵的組織。
❹ 介紹點揭露人性的陰暗面的電影
七宗罪( seven) - 七宗罪影評
---------社會的陰暗,人性的毀滅
世界如此美好,值得為它奮斗;
而我只同意後半句。
導演:大衛.芬奇
關鍵詞:
七宗罪、人性、社會陰暗面、宗教、
天主教有七大死罪。暴食(Gluttony)、貪婪(Greed)、懶惰(Sloth)、憤怒(Wrath)、驕傲(Pride)、淫慾(Lust)、嫉妒(envy)。(1)
七宗罪以此為線索,通過一系列的案件,揭示出這個社會的陰暗面。
影片中人物對這個黑暗的社會充滿不滿。年輕氣盛的米爾斯警官、翠西、冷靜的老警官薩默塞特、以及令人不寒而慄的約翰。杜,他們都對這個社會不滿。
翠西與薩默塞特警官在小餐館見面時曾說到:「她恨這座城市。」薩默塞特警官也提到這里的環境怎能讓小孩在此出生。在這種亂地方長大。
當薩默塞特警官被司機問到:「 你想去哪裡?」
「遠離這鬼地方(紐約)。」
約翰。杜最後提到「別要求我憐憫那些人,我不哀悼他們,也不哀悼索多瑪和俄摩拉那種罪惡之城(2)。」
最後,影片中提到;「海明威曾寫到:這世界是個好地方,值得我們去奮斗。片者同意後半句。」顯然,是在對這個社會陰暗面的揭露,
從反映社會現實來看,本片是在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的反映。在一系列的犯罪過程中,與其說是在講述一個偵破案件的過程,道不如說是在講述美國社會中出現的問題,希望人們對社會現實中所存在問題的反思。在美國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來看待,而不是單單的認為它是在表現一個城市,這是整個美國存在的問題,人們包括政府必須要去面對的問題。在這樣的一種社會環境之下,人們的精神世界是否在墮落。
從拍攝的角度來看。在影片中,犯罪分子的房間,總是被刻意的渲染為一個陰暗的空間,許是為了表現他們內心深處的陰暗。像在《沉默的羔羊》(3)中水牛比爾的家一樣。約翰家中亦是如此,昏暗的燈在陰暗的房間中搖曳,給人壓抑的感覺。昏暗的房間就如同這個社會陰暗面的一個縮影。
影片中,犯罪現場大多帶有宗教的色彩。每一幕謀殺現場都體現出每種罪行的宗教寓意。在「貪食罪」中,我們看到,傢具沒有特徵,只有食物;在「貪婪罪」中,環境誇張,傢具的品味豪華:在「懶惰罪」中,房間的灰塵、垃圾使人聯想到應該立即打掃。「淫慾罪」中,幾乎每件東西都被塗以紅、金、黑色,表現出聖經中所說的亞當夏娃的愛之原罪(4)及慾望放縱的顏色。特別是約翰。杜的家。運用的宗教色彩最為濃重。十字架,紅色、金色、黑色,賦有神秘的色彩,為其神在世間的傳道者的身份做了暗示。
還應該提到的是影片中的天氣。這個城市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下雨。從影片開始,直到影片結束。整部電影都處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中。從而就註定了電影的冰冷的基調,無論是影片中所要表現的人性還是環境。
影片中也很少出現陽光,一直都是在一種陰暗的基調中進行。同樣表現出了社會的陰暗面,以及人性中那隱藏著的陰暗。
從犯罪心理學角度上來看,約翰。杜 把自己比做這個社會的改革者。以自己的准則創造一個新的世界,他玩弄警察於股掌之間,折磨(或者說在他看來是懲罰)他認為有罪的人,並以此為樂。維克多,胖子,律師。。。。。。在他看來,他是神選中的人,他是在代替神懲罰這些有罪的人。這是他偉大的計劃。
在他最後與兩位警官的對話中。他提到「一個死胖子,肥得站不起來,人們在街上看到他,會嘲笑他,若看著他吃飯,他會令你無法下咽:你們應該感謝我選中那個律師,他窮其一生用諾言賺錢,想盡辦法幫助殺人犯和強奸犯逍遙法外:那女人內心醜陋,以至失去美麗的外表就活不下去:那個毒犯子,以及傳播病毒的妓女:只有在這墮落的人世,才能無愧地說他們無辜。但那正是關健,我們在第個街角、在每個家中都能看到死罪。因為見怪不怪。沒什麼大不了,我們從早容忍到晚,現在不同了。我立下了榜樣,世人將對我的所作所為進行思索。。。。。。研究、遵循,直到永遠。」(5)
兇手約翰。杜是個非常虔誠的基督教徒,對這個城市的社會黑暗面極為不滿,自認是上帝的傳道者,對世人進行懲罰。他的所作所為在他看來是完全正確的,是有著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的通過"審判"和佈道來拯救世人的目的。正是因為他這種所謂的宗教信念的支撐,才會讓他一步一步偏離了倫理道德的軌道,以至瘋狂的懲罰那些他認為應該受到懲罰的人。
在這部影片中,是與非的界線已經無法完全分開。所有人在片中都是受害者,包括約翰。杜本人,他也是宗教的犧牲品。《七宗罪》使人們接觸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盡管它是虛構的,可是它的現實意義已經進入了現實的思緒和情感之中。在這樣的一種社會環境之下,人們的精神世界是否在墮落。所以才有了影片結尾引用海明威的話:「這世界是個好地方,值得我們去奮斗。」片者同意後半句。正是因為世界是如此,我們才有了奮斗的意義,才有了目標。
注示:
(1) 「Seven」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到十六世紀後,基督教用撒旦的七個惡魔的形象來代表七種罪惡(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傲慢 (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懶惰(Sloth),貪婪(Greed),暴食(Gluttony),以及淫慾(Lust)。
傲慢之罪為路西華(Lucifer),貪欲為瑪蒙(Mammon),好色為阿斯蒙蒂斯(Asmodeus),憤怒為撒旦(Satan),暴食為貝魯賽巴布(Beelzebul),懶惰為貝利亞(Berial),而利衛旦(Leviathan)為嫉妒之罪。(對於七宗罪所指的人物說法不一,以上只是其中的一種。)
聖經中說:「暴怒的人,必受刑罰,你若救他,必須再救。」
聖經上說:「懶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飢餓。」
摘自《聖經》
(2) Sodom(索多瑪),一座古城,其遺址位於今天的死海東南部,傳說中因為那裡的居民沉溺在酒色歡娛之中,罪孽深重,於是慘遭上帝的滅頂之災。當時,耶和華將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裡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並城裡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
索多瑪城和俄摩拉城(Sodom and Gomorrah),指「罪惡之城」、「犯罪之地」、「罪惡之都」。該詞源於《聖經》「創世紀」。在亞伯拉罕時代(大約公元前1900多年),在現在的中東地區有兩個古城,一名索多瑪,一名俄摩拉。亞伯拉罕的侄兒羅得因貪戀俗世的享受,便住進了索多瑪城。索多瑪和俄摩拉兩城的居民都是同性戀者。他們把男女間「順性的益處變為逆性的益處」,在神眼裡是罪惡深重的城。神便決定毀掉這兩座城。因著亞伯拉罕的求禱,神應允從城裡救出羅得。便有幾個天使進城來到羅得家,要領羅得出城。城裡人聽說羅得家來個陌生人,全城人都聚在羅得家門口喊叫,要求羅得放這些陌生人出來與他們交歡。任憑羅得百般懇求,甚至願意以自己還是處女的兩個女兒代之,他們都不答應。天使們乘著黑夜帶羅得一家四口逃出城。天快亮時有烈火岩漿噴出,毀掉了索多瑪和俄摩拉兩城並住在城裡所有的人,僅羅得一家逃脫。
引自《聖經》
(3)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 美國恐怖片 講述了史達鈴探員通過食人醫生漢尼伯提供的線索,調查「水牛比爾」案件。漢尼伯與《七宗罪》中的約翰。杜同為變態殺人狂。
(4) 亞當夏娃的原罪:在伊甸園中,亞當與夏娃被蛇引誘偷吃了上帝禁止他們吃的蘋果。
引自《聖經》
(5) 引自《七宗罪》對話
參考書目:
《聖經》
《影視藝術鑒賞》 北京大學出版社
導 演: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主 演: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凱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李·艾爾米R . Lee Ermey格溫妮絲·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查爾斯·達頓 Charles Dutton約翰·邁克格雷 John C. McGinley
語 言:美國
類 型: 劇情片 驚悚片 犯罪
地 區:歐美地區
出 品:
上映時間:1995年09月22日
❺ 誰能講講上帝和索多瑪的故事
未遭毀滅以前的所多瑪位於約旦河平原,有著滋潤肥沃的土地。由於富足所多瑪的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耶和華的使者要去滅絕那城,途中碰到了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竭力為那城代求,討價還價。「二人轉身離開那裡,向所多瑪去。但亞伯拉罕仍舊站在耶和華面前。 亞伯拉罕近前來,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麽。 假若那城裡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麽。不為城裡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麽。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麽。耶和華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裡見有五十個義人,我就為他們的緣故饒恕那地方的眾人。亞伯拉罕說,我雖然是灰塵,還敢對主說話。 假若這五十個義人短了五個,你就因為短了五個毀滅全城麽。他說,我在那裡若見有四十五個,也不毀滅那城。 亞伯拉罕又對他說,假若在那裡見有四十個怎麽樣呢。他說,為這四十個的緣故,我也不作這事。 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容我說。假若在那裡見有三十個怎麽樣呢。他說,我在那裡若見有三十個,我也不作這事。 亞伯拉罕說,我還敢對主說話,假若在那裡見有二十個怎麽樣呢。他說,為這二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 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我再說這一次,假若在那裡見有十個呢。他說,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 耶和華與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走了。亞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創22)
最終所多瑪連一個義人都沒有,天使只好領著羅得的一家離開了所多瑪。
據考古認為所多瑪的遺址就是以色列境內的鹽海。
❻ 聖經中被上帝毀滅的索多瑪現址在哪裡
SDA聖經注釋,記錄上帝干涉自然界正常秩序的神跡,往往是以異常方式利用現有的自然力和元素。死海的南部地區至今仍然蘊藏著豐富的瀝青(見創14:3,10注釋)。易染的氣體仍從該地區的岩縫中逸出。瀝青漂浮在死海的南部,故這里在古典時代被稱為瀝青湖。大團的瀝青浮在湖面上,其大小通常足以承受住好幾個人的重量。多年來,人們從這里收集並出口瀝青、硫磺和其他易燃物質。鄰近的阿拉伯人用瀝青來防治農業害蟲並當作葯材。不論這些城市是用什麼方法被燒毀的,這場災難無疑是一個神跡,因為它是在上帝所定的時間准確降臨的。
幾千年來,這里乾旱的地貌無聲地見證著那場巨大災難,曾使這片肥沃的平原徹底荒涼。摩西以此為例,告訴以色列人悖逆的後果(申29:21-24)。古典作者形象地把死海南部地區描繪為一片的崎嶇的焦土,上面是燒焦的岩石和燒為灰燼的泥土。他們還提到一些被毀的古城遺址(戴阿多若,第二卷第48章7-9節;斯特拉波,《地理學》第十六卷第2章42-44節;約瑟夫,《猶太戰爭史》第四卷第8章4節;塔西圖,《古代史》第五卷第6章7節)。現代的死海南部在聖經時代是陸地。近年來,由於死海水位升高,又沒有出口,故這一地區就被海水所淹沒。這片海域仍有死樹冒出,象一片被遺棄的樹林。
有些學者試圖將在死海北部沿岸特雷拉迦蘇(Teleilat el-Ghassul)發現的廢墟認定為這些被毀滅的城市。但大量的證據表明死海的南端才是這一巨大災難的發生地。那個恐怖事件的傳說在當地一直流傳至今。這一點可以從死海的阿拉伯名稱中反映出來。他們稱死海為「羅得湖」(Bahr Lut),稱死海西南岸邊的山地為「所多瑪山」(Jebel Usm)
❼ 罪惡之城是否真的存在
所多瑪(英語:Sodom;希伯來語:?????)這個地名首次出現在《希伯來聖經》中,這座城市位於死海的東南方,如今已沉沒在水底。依《舊約聖經》記載,所多瑪是一個耽溺男色而淫亂的城市。
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耶和華,耶和華要派兩位天使去毀滅這城。亞伯拉罕為所多瑪祈求,神答應他只要那城有十個義人,就不毀滅那城。所多瑪城的男同性戀行為可以從兩位天使到訪的一段故事中看出來。兩位天使晚上來到所多瑪,正遇著羅得在城門口迎接,便把他們接進家裡預備筵席、烤無酵餅。可是「他們還沒有躺下,所多瑪城裡各處的人,連老帶少,都來圍住那房子,呼叫羅得說:『今日晚上到你這里來的人在哪裡呢?把他們帶出來,任我們所為。』(英文NIV版聖經這里是寫性交)」羅得為兩位天使求情,並把兩個仍然是處女的女兒任這些人污辱,但被居民拒絕。
最後,天使將羅得和他的妻子、兩個女兒救了出來,讓他們逃到瑣珥去。耶和華將硫磺與火從天上降與所多瑪與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並城裡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一時平原全地煙氣上騰,如同燒窯一般。羅得的妻子不聽天使的警告,顧念所多瑪,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直到現在,二城的遺址的硫磺含量仍然比附近的地方高很多。
考證
經過最近考古發現該城確實存在,該城由於地震和地陷自然災害沉落地下;一般學者推測二城在今死海南部淺水的地方(歷年來死海水位上漲,淹蓋鄰近的乾地), 而該處就是創14:3提及的古代的西訂谷——南端有所、蛾二城,有溪流灌溉的肥沃平原。這種推測是基於以下兩點:
1 考古學家在上述地點鄰近的高地發掘出一城市,內有宗教祭壇,城中陶器約屬主前二三○○至一九○○年間,正是亞伯拉罕的時代,而此城在這年代之後即被廢棄了。
2 在死海南端偏西的山脈有許多鹽柱,與創19:24所提吻合。
關於後續的知識,由於已出問題本身,希望你能在維基網路里找到。
希望能幫到你~
❽ 聖經中,為什麼說所多瑪和蛾摩拉是倆座罪惡之城
因為所多瑪和蛾摩拉是一個耽溺男色而淫亂、不忌諱同性性行為的性開放專城市。
依《舊約聖經》記屬載,索多瑪是一個耽溺男色而淫亂、不忌諱同性性行為的性開放城市。在英文中,由「Sodom」一字所生出的詞彙「Sodomy」則指男性之間的不正常關系,直譯通常則為「雞X」,是帶有刑事和貶義的詞語。
考古學自1970年代以來,陸續在死海附近發現四座青銅時代古城,剛好可對應聖經中被毀滅的四座城市。其中有一座城市最符合聖經中所敘述的「所多瑪」,為「巴貝卓」。
(8)索多瑪遺址擴展閱讀:
發現
2015年10月,研究人員相信他們終於找到了聖經里著名的淫城「索多瑪」(Sodom)。考古學家在約旦的塔哈曼(Tallel-Hammam)地區找到一處青銅時代的「巨大」的古城遺址,跟聖經里描述遭上帝以天火毀滅的淫城「索多瑪」吻合。
該遺跡座落在約旦河東部,時間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至公元前1540年之間。據說,該城是突然被拋棄的。新墨西哥州考古學家柯林斯說,發現的城市遺跡城牆最厚的地方達5米,最高的地方10米。遺址也在當時重要的貿易之路上,這些條件都跟聖經敘述的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