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漢長安城遺址規劃
A. 想問一下漢長安城遺址規劃到底是什麼
漢長安城遺址裡面又沒有住民,哪兒有什麼村,現存遺址主要有:
(版1)城牆,周長權25700米,基寬12~16米,最高處殘高近10米;
(2)未央宮前殿遺址,東西200米,南北350米;
(3)椒房殿遺址,東西150米,南北200米;
(4)官署遺址,東西150米,南北70米 ;
(5)少府遺址,東西210米,南北80米;
(6)天祿閣遺址,邊長20米,高10米;
(7)石渠閣遺址,東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
(8)武庫遺址,東西70米,南北350米;
(9)桂宮鴻寧殿遺址,邊長50米,高7米;
(10)羅寨遺址,東西400米,南北500米;
(11)樊寨遺址,東西100米,南北100米;
(12)講武殿遺址,邊長25米,高17米;
(13)樓閣遺址,東西700米,南北190米;
(14)未央宮夯台遺址,東西10米,南北25米,高9米。
B. 西安漢長安城遺址什麼時間拆遷改造
2012年起開始。
1、2012年起至2013年12月為第一階段,啟動、完成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這也是特區先期啟動項目。
項目范圍西至西三環路東緣,北至直城門大街北緣外擴20米,東至安門大街東緣外擴20米,南至護城河外擴30-100米不等,包括西安門外由城市快速幹道進入遺址入口區域,共計7.14平方公里。
2、第二階段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遺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規劃調整和主要文物本體的保護和展示。全面啟動特區建設范圍內的基礎設施。
3、第三階段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特區整體保護和建設項目並取得階段性成果,使其成為體制機制完善、管理科學高效、人民安居樂業、生態環境良好、歷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區,成為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的重要基地。
(2)西安漢長安城遺址規劃擴展閱讀
漢長安城的意義:
漢長安城是漢文化的發源地,漢族、漢人、漢語、漢文化等歷史概念誕生於此,文景之治、抗擊匈奴、獨尊儒術、漢武盛世、昭宣中興、編撰《史記》等歷史事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漢長安城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邁出了中國聯通西域的第一步,張騫鑿空西域所開辟的絲綢之路一直沿用至公元16世紀,使用時間達1800多年。
漢長安城是東方土木結構建築傳統的代表,古羅馬城是石頭建築傳統的代表,分別對古代東方的城市營造和古代歐洲的城市建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漢長安城與古羅馬城東西相對,遙相輝映,當時並稱為「東長安、西羅馬」。
C. 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區域9個村子拆遷,據說已經有村民搬遷,不知具體賠償方案是什麼
不靠譜,最好有文件,以文件上的為准。
D. 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工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不斷加強對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劃定保護范圍,豎立保護標志,嚴格控制遺址范圍內的基本建設工程。遺址范圍內建立了村、鄉兩級基層文物保護小組。
依託類型多樣的文化遺址,西安市委、市政府承古開新,保護與利用並舉,在五項重點工作中啟動並實施了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程,創造了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新模式,對西安城市發展、文化建設、人居環境、經濟結構等方面產生了重大作用和影響,提升了西安的文化軟實力,擴大了城市的影響力。
按照《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特區建設將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統籌城鄉、改善民生」、「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相融合」和「統一規劃、統一領導、分步實施」等「四大原則」進行。特區規劃范圍總面積為75.02平方公里,包括城址區、建章宮遺址區、禮制建築區和景觀協調區,分三個階段實施。其中漢長安城城址區面積54.81平方公里;建章宮遺址區面積9.38平方公里;禮制建築遺址區10.83平方公里;核心區域為漢長安城城址區36平方公里。
今年起至2013年12月為第一階段,啟動、完成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這也是特區先期啟動項目。項目范圍西至西三環路東緣,北至直城門大街北緣外擴20米,東至安門大街東緣外擴20米,南至護城河外擴30-100米不等,包括西安門外由城市快速幹道進入遺址入口區域,共計7.14平方公里。項目內容主要包括申遺區域內建築拆除、環境整治、道路系統建設、遺址保護展示、考古工作現場展示、博物館建設等。2013年7-8月接受國際專家驗收。
第二階段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遺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規劃調整和主要文物本體的保護和展示。全面啟動特區建設范圍內的基礎設施。
第三階段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特區整體保護和建設項目並取得階段性成果,使其成為體制機制完善、管理科學高效、人民安居樂業、生態環境良好、歷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區,成為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的重要基地,為建設西安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提供文化支撐。
E. 2017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有什麼發展
漢長安城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區西北約5公里處未央區漢城鄉。面積36平方公里。漢長安城是西漢時期的都城,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
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規劃范圍總面積75.02平方公里,其中漢長安城城址區面積54.81平方公里;建章宮遺址區面積9.38平方公里;禮制建築遺址區10.83平方公里;核心區域為漢長安城城址區36平方公里。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國家級」大遺址,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漢長安城內主要建築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明光宮、武庫等。城西牆外有建章宮,城南有禮制建築[1] 群。長樂宮位於城東南角,未央宮遺址現有多座夯土台基聳立地表,其中最大的前殿基址,桂宮位於未央宮的北邊靠近城的西牆,西城外的建章宮遺址保存下來的遺跡甚多,如北闕、鳳闕、太液池及其他一些殿閣的夯土台基仍清楚可見。
F. 漢長安城遺址公園老百姓如何安置
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內村莊搬遷在即
來源:中國文物報 作者:龐博 2012-10-19
10月12日,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魏民洲到西安漢長安城遺址調研,詳細了解遺址保護、組織架構、搬遷安置等情況。他要求繼續加快工作進度,按照文物保護原則,把漢長安城遺址建成彰顯華夏文明的文化工程。
為迎接明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專家的考核,西安市已確定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遺」項目的搬遷安置工作方案,絲綢之路起點的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
區內的未央宮遺址,將於今年十月下旬啟動並力爭年底前完成遺址內村莊搬遷和集中安置工作。目前,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內文物本體的勘探、測繪工作已完成,遺
址保護先期啟動項目規劃初稿已形成。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區內涉及周河灣村、天祿村等9個村莊的搬遷安置。將西安北三環以北、第四污水處理廠西側作為搬遷集中安置用地;西安市明確宅基地確權范
圍內二層以下按照「拆一還一」政策安置,二層以上未建者按照每平方米650元標准給予獎勵;安置地范圍內8個村、2400多畝土地的征地協議簽訂工作已完
成,有關方面已籌措資金作為搬遷安置啟動資金。
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跡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城垣內遺址區面積36平方公里、城垣外建章宮遺址區9.38平方
公里;遺址內有4個街道辦、65個村莊約6萬餘人。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和唐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乾陵及張騫墓、彬縣大佛寺石窟等列入絲綢之路中國段「申遺」名單,將於明年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核。
G. 西安漢長安城遺址規劃范圍是否影響大興西路古都西苑小區
有可能,據說此地以後會被拆,將漢城湖擴大到此地。
H. 漢長安城遺址規劃圖
根據《漢長安城遺址環城景觀帶建設規劃》,在遺址外圍環城區域將構建集歷史民俗內文化區、公園文化展示容區、旅遊服務區等為一體的環城景觀帶文化經濟板塊,其中,公園部分將超過1000畝。
漢長安城遺址佔地36平方公里,是西漢時期的都城遺址,位於西安城西北約5公里處未央區漢城鄉。長樂宮、未央宮、明光宮、建章宮是漢長安城最著名的宮殿群。
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在西安建都的13個王朝中,10個王朝以漢長安城為都。漢長安城遺址也是迄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遺址。長期以來,該區域內實行的是禁止開發的政策,各項事業發展都遠遠滯後於周邊地區
I. 漢長安城遺址的興建與變遷
西漢和隋、唐三個統一王朝,建都長安,在漢唐之間,還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五個地方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以及西漢末的新莽、兩漢之際的更始帝劉玄、東漢獻帝、西晉惠帝和愍帝、赤眉軍、黃巢、李自成等短暫立都於此。隋唐長安城坐落在今西安市區,西漢至北周時期的長安城,位於其西北側,位置相距很近。這兩處城址實際依託著同樣的區域地理條件,即它的區域位置,處於關中腹心,農業條件優越,物產豐富,能夠保證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時四面有險可依,易守難攻,便於居高臨下,控制東部中原地區;城址正處在函谷關東西交通大幹道的渭河渡口與關中東南通往長江中游地區的武關道的交叉點上,這兩條道路嚴格受制於自然地形,因而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為制約城址選擇的關鍵因素。
在西漢長安城和隋唐長安城這兩處城址中間,間隔有一塊微微隆起的高坡,名為龍首原,西起今西安三橋一帶,東至滻河岸邊。西漢以前,秦朝都城咸陽,位於渭河北岸,由於渭河的阻隔,不便向東和向南發展,所以秦朝將城區向渭河南岸擴展,陸續在渭河南岸修建一批宮殿,其中包括有著名的阿房宮,還有一座興樂宮,即坐落在龍首原上 。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滅楚後,最初計劃建都洛陽,後來聽從婁敬、張良等人建議,認識到關中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決定定都關中。當時秦朝宮室已經多遭項羽焚毀,只能暫時居住在秦朝舊都櫟陽。
同年後九月,劉邦決定首先修復興樂宮,並改名為長樂宮,以此為基礎,興建都城,取用當地一個鄉聚的名稱,名為長安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長樂宮建成,朝廷百官由櫟陽徙入長安。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又在長樂宮西側興建未央宮。未央宮和長樂宮東西並立在龍首原上,是漢長安城中的兩座主要宮室,漢朝帝後的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動,主要在這里進行。以後城中修築的其他宮室都在這兩座宮室北面的平地上,建造這兩座宮室,顯然是有意利用龍首原的地勢以顯現帝王的威儀;同時也控制了全城的制高點,有利於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
長樂宮由一系列建築構成,整座宮室規模很大,宮內的主要建築是長樂宮前殿,東西近50丈,進深約12丈;另一所重要建築為長信宮。西漢諸帝僅劉邦常居長樂宮,從惠帝開始直到平帝,以後歷朝皇帝均常居未央宮,而將長樂宮作為太後的寢宮。長信宮即皇太後在長樂宮中的常住殿宇。未央宮的主體建築也是前殿,其規模與長樂宮前殿大體相當,東西50丈,進深15丈,高35丈,是皇帝朝會諸侯群臣的場所。漢武帝時重新整修未央宮,增建有柏梁台等建築,並改造原有宮殿,將未央宮前殿改造成以木蘭為棟,文杏為梁,金鋪玉戶,重軒鏤檻 。 漢武帝以後,長安城中再沒有大規模的興建,一直維持著原來的規模。經過西漢末年、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期間的無數次戰爭動亂,長安城日益凋敝殘破。雖然在北周時期,還沿用漢長安城作為都城,但由於歷時過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不易修復,同時龍首原北側,逼近渭河,范圍狹促,難以擴大城區規模,而龍首原南側,地形開闊高爽,從南山引水方便,於是隋文帝在統一全國後,便決定在龍首原南側,另建新都。
J. 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
中國陝西網訊:《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近日編制完成。 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規劃范圍總面積達75.02平方公里,保護區內將嚴格控制建築物的數量。
規劃范圍分三大部分
漢長安城遺址規模巨大,2001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西北大學等單位正式開始展開規劃編制,近日《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正式編制完成。
規劃范圍包括漢長安城城址區和建章宮、禮制建築遺址區三個部分,總面積75.02平方公里。保護中將以漢長安城城址區作為重要保護對象,並對建章宮遺址區、禮制建築遺址區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據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王建新教授介紹,漢長安城城址區規劃范圍為繞城高速公路北段以南、明光路以西、大興路以北、西三環路以東的區域,總面積54.81平方公里。建章宮遺址區的規劃范圍為西三環路以西、隴海鐵路以北、建章宮西側距建章宮西宮牆約380米的規劃道路以東、豐產路西段以南的區域,總面積9.38平方公里。
禮制建築遺址區的規劃范圍為大興路以南、豐登北路以西、社稷遺址南圍牆向南350米的東西向平行線以北、阿房路以東的區域,總面積10.83平方公里。
保護區劃分四個等級
規劃中將保護區劃分為重點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分為1類和2類)、遺址景觀協調區四個等級。
對漢長安城遺址的城牆、城門、城壕、道路、宮殿、官署、禮制建築等漢代遺跡和北朝後期至隋代的宮殿、寺院等遺跡本體進行有效保護,根據本體保存現狀,採取相應的管理和技術保護措施。
對於保護區內的1類建設控制地帶即屬地下遺址埋藏區和可能埋藏區,現有建築物和構築物近期維持現狀,遠期該區域納入西安市城市總體規劃保護。如建章宮東半部和禮制建築遺址區部分區域被工廠等單位占壓,目前均維持現狀,但不得再建新的建築。2類建設控制地帶將以保護遺址空間格局及遺址景觀環境為中心,以綠化為主,嚴格控制建築物的數量和規劃,建築物的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建築物的形式、色調應與遺址景觀相協調。
遺址景觀協調區內控制建築物的高度、體量和密度,保持一定范圍的空地和綠地,建築物的形式、色調應與遺址景觀相協調,形成遺址外圍景觀視覺通道和良好的環境背景。
新聞背景
漢長安城遺址
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現存規模宏大、沿用時間最長、保存較為完整的統一帝國的古代都城遺址,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統一國家的歷史標志和象徵,是漢民族文化形成過程的中心,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我國歷史上輝煌時期最具代表性和典型的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歷史文化遺產。規劃保護的漢長安城遺址,將成為西安市區內面積最大的生態環境優化區、居民休閑區場所和旅遊觀光地,將優化西安市城市空間結構。
將建1萬平方米博物館
漢長安城遺址在保護中將通過多種方式對遺址、遺物進行展示。將建設四大展示區,還將建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的漢長安城遺址博物館。
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王建新教授解釋說,展示對象主要為遺址區內的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地下和地上的漢代各類遺址、遺物以及其他歷史時期的各類遺跡、遺物,也包括傳統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遺址的地點和保存狀況,分別採用露天原狀、館場、標識、基址復原、原狀復原、虛擬和模擬等展示方式,實施必要的保護和展示工程,並選擇考古發掘現場進行展示。將形成宮殿官署遺址展示區、東西市遺址展示區、環城遺址展示區、漢代絲綢之路起點展示區、歷史民俗文化展示區等主題功能區,形成合理的展示和旅遊觀光路線,方便市民游覽。另外,規劃在「西安門」外建設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的漢長安城遺址博物館。
綠化面積可達30餘平方公里
漢長安城遺址在保護中還將大量種植綠色植物,綠化面積可達30.35平方公里,屆時漢長安城遺址將成為西安的綠肺。
漢長安城遺址保護中,將拆除疊壓在遺跡本體上和重點保護范圍內與遺址保護、展示無關的建築物和構築物,清理有害植被。保留的村落和房屋建築、村落布局和建築形式將與遺址風貌相協調。
遺址區內無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對遺址景觀造成破壞的企業,將漢長安城城址區納入西安市政環衛處理系統,有效防止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固體廢物污染。另外,將最大范圍地進行綠化,從而改善遺跡本體的保存環境、遺址的景觀環境和生態環境。綠化的位置、程度和植物品種的選擇,須符合保護和展示遺跡本體及景觀的要求。
據了解,漢長安城城址區規劃綠化種植面積16.2平方公里,加上種植各類農作物的土地,綠化面積可達到30.35平方公里,占漢長安城城址區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段范圍內土地面積的66.73%,漢長安城遺址將成為西安的「綠肺」。
保護區內1.4萬余居民要遷出
《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對於居民住房直接疊壓在遺跡本體的居民則需要搬遷,據悉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范圍內約3946戶、14442人要搬遷。
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王建新教授介紹說,2005年,漢長安城城址區保護范圍內有55個行政村、13882戶、50788人,其中有1731戶居民住房直接疊壓在遺跡本體之上,對遺跡造成較大破壞。遺址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和其他人為破壞是遺址保護面臨的關鍵問題。此次規劃確定逐步搬遷重點保護范圍內的村落,在保護范圍內的重點保護范圍之外、經考古工作確認地下無保存價值遺址的區域,現有居民可不搬遷。漢長安城城址區保護范圍內需要搬遷的居民約3946戶、14442人,約占保護范圍內現有人口總量的28.44%。
需要搬遷的村落和居民盡可能近地安置,在現有的集體所有的土地范圍內實行土地使用功能的置換。將占壓遺址本體的村落和居民搬遷到不佔壓遺址本體的地方;原來的村落用地置換為遺址保護用地和農田,原來的部分農田置換為村落用地。
根據遺址區搬遷居民的需要,在漢長安城城址區保護范圍以北的西安繞城高速公路北段南側規劃居民搬遷安置地。
相關新聞
梁帶村遺址保護嚴防盜墓
記者從文物部門獲悉,曾入選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梁帶村遺址將採取嚴密的安防及環境監控措施保護遺址,並建設博物館展示出土文物。梁帶村遺址位於陝西省韓城市市區東北7公里處黃河西岸。遺址發掘之初盜墓賊十分猖獗,墓葬區有百餘座墓葬,而目前也僅有少數墓葬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