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遺址荊台
㈠ 荊楚文化的文化遺址
新近發掘開放的熊家冢車馬陣是大量真車真馬真人陪葬。其宏大的規模氣勢和待解的王朝秘事,令人驚嘆和好奇。熊家冢位於湖北省荊州市,離楚國故都紀南城遺址約26公里,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
2006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後,荊州市啟動熊家冢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程。整個熊家冢墓地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由主冢、附冢、車馬坑、殉葬墓、祭祀坑等組成。按照現行文保政策,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寢,因此,主冢、附冢迄今塵封未動。從現有車馬坑、殉葬墓的發掘成果來看,其奢華程度令人感嘆。
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圍繞主冢、附冢周圍,殉葬墓就有130餘個。據荊州市文物局副局長楊平介紹,每個殉葬墓里埋有一人,有棺槨埋葬。這意味著,墓主有130餘人殉葬。殉葬墓每排4列,16排之前墓葬挖掘出的文物主要是玉器、水晶、瑪瑙、陶塤之類,說明埋葬的是妾侍、歌姬、舞女等;16排之後挖掘出的文物主要是銅匕首、帶鉤、削刀等兵器,說明埋葬的是侍衛之類。
《墨子·節葬下》記載,「天子殺殉,重則數百,寡則數十」。由此可見,熊家冢墓地殉葬的人數達到「天子」的級別。這種以活人殉葬的做法十分殘酷。值得一提的是,楚國以善制玉器聞名,名滿天下的和氏璧便是楚玉的代表。熊家冢的墓地出土了3000多件套玉器,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材質優異,工藝高超。
據發掘專家介紹,這些玉器涵蓋了春秋以來楚國所有的玉器品種,一些玉器類別此前沒發現過。這批殉葬墓出土的玉器大多是青玉,比以往出土的楚墓玉器材質要好,玉器種類和工藝水平達到了同時期的最高。
時光倒流至2000多年前,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創霸業。然而,從熊家冢墓地不難窺探出楚國君臣「鍾鳴鼎食」的奢華生活。因為熱衷享樂奢華,漸漸失去了獨立自強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著實令人感嘆、省思。站在熊家冢墓地的車馬陣前,依稀可以窺探當年「車轔轔、馬蕭蕭」的場景。一號車馬陣,長130多米,是目前春秋、戰國考古中發現的最大車馬坑。此外,還有呈「一」字形排列的39個小型車馬坑。
據介紹,僅熊家冢一號車馬坑,埋葬43乘車,有164匹馬,車輛可分為禮儀車、戰車、輜重車、配件備用車四種,保存狀況完好。從馬的骨骼來看,選用的是上等良駒。參與發掘的專家認為,這些馬是先用毒酒賜死,然後再殉葬,因此排列出的狀態更整齊、生動,富有畫面感。
除車馬遺存外,車馬坑裡還發掘出大量的玉片串飾甲胄等,十分罕見。逸禮《王度記》記載:「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說明乘車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劃分。熊家冢墓地一號車馬陣發掘出的「天子駕六」級別的馬車有3乘,說明當時禮崩樂壞,墓主「違規配車」。有意思的是,湖北一些地區有俗語「不服周」,來源就是楚王不服周天子,引申為「不服氣」的意思。
熊家冢墓主到底是誰?黃土之下,埋葬的是否是「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學界存有爭議。但業內基本達成共識:熊家冢主墓埋葬的是應該是一位楚王,而非普通貴族。據《江陵地名志》記述:「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而熊姓是楚國王室的姓。據勘探,主冢墓室長70米、寬67米,此座古墓規模非同一般。從殉葬墓來看,出土了一批未加工完畢的玉器,說明當時下葬之前曾趕制過一批玉器。這些充分說明了當時葬禮的隆重和緊湊的安排。
專家認為,熊家冢楚墓作為楚國後期的高級別墓葬,這次發掘或許能夠為研究者展現楚國後期的統治者當初是如何的奢華,並最終使有統一中原實力的王朝走向滅亡。主冢里究竟還有怎樣的文物寶藏?已挖掘出的楚墓顯示,帛畫、壁畫、彩漆畫、彩粉畫、楚綉、楚玉、楚樂,至今仍熠熠生輝。
著名的曾侯乙墓挖掘出了天籟之美的編鍾,而熊家冢的槨室面積與曾侯乙墓的槨室面積相比,大了許多。如果墓主人是楚王,不難引人猜測,他的墓藏應該比他的附屬國曾國曾侯乙的墓藏要多。這讓人們對塵封未動的熊家冢主冢、附冢更好奇。
㈡ 楚國的經濟
楚人由北而南,後又辟在荊山、睢山一帶,故自商、周至春秋初,農業生產仍屬刀耕火種,以種粟為主。楚武、文王以後,楚國向南、向東開拓,逐漸占據江漢流域,又向當地居民學會火耕水耨,掌握了植稻的生產技術。《史記·貨殖列傳》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東漢應劭釋:「燒草,下水種稻,草與稻並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復下水灌之,草死,獨稻長,所謂火耕水耨也。」(見裴駰《史記集解》。)古代先民燒荒,這是很普遍的,故無論種粟植稻,都要先燒草作為肥料。水稻又得「水耨」,除去雜草,漚於水中,既作肥料,又保證水稻生長。江漢平原,古代農業歷來先進,屈家嶺、石家河文化遺址中,均有稻殼出土。
春秋時期楚國青銅器冶煉業已很發達,除了製造禮器、兵器和生活用具外,也製造出了不同用途的農業生產工具。見於考古發掘資料,主要生產工具有錛、鐮、斧、削、錐等(參見《河南省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襄陽山灣東周墓葬發掘報告》、《南陽市西關出土一批春秋青銅器》、《秭歸官莊坪遺址的試掘》等有關發掘報告。)銅鐮的出現,說明農作物產量大為提高。當時各國奴隸主貴族由於役使奴隸大眾勞動,故製造青銅生產工具較少,楚國亦不例外。
春秋晚期或春秋戰國之際,楚國不僅能鍛造「熟鐵」,而且還能冶鑄「生鐵」,在冶鑄鐵器方面,居於領先地位。出土的鐵器,計有鐵削、劍、凹口鋤、鼎等(見於考古發掘資料,計湖南常德德山楚墓出土鐵削一件、長沙龍洞坡楚墓出土鐵削一件、長沙識字嶺楚墓出土鐵凹口鋤一件、長沙楊家山楚墓出土劍、削、鼎形器各一件、淅川下寺楚墓出土鐵劍一件、長沙絲茅沖楚墓出土鐵凹口鋤一件、長沙窯嶺楚墓出土鐵鼎一件。)鐵器的使用雖然處於初期階段,迄今為止出土的鐵器數量還不多,但鐵器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因素,對開墾土地、興修水利,最終導致新生產關系的產生,都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一般說來,隨著鐵農具的使用,牛耕這一新的耕作方式,也應該出現了。但楚地還未見有犁出土,故難斷定春秋時期,楚國已使用牛耕(犁耕)。不過,楚莊王滅陳為縣,申叔時以「蹊田奪牛」予以諷喻」(《左傳·宣公十一年》。)、楚康王時有一大夫復姓師祁、名犁(《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的,從當時尚牛尚犁耕看,也不是偶然現象,故楚國與中原各國一樣,開始使用牛耕,不是沒有可能。
《史記·河渠書》說:「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溝江、淮之間。」楚武、文王以後,南進東拓,在江漢、江淮間,修溝開渠,為楚國水利事業和水路交通,均奠定了基礎。
見於史料記載,楚國最早出現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楚莊王時期孫叔敖主持興建的期水陂和芍陂。前者如《淮南子·人間訓》說:「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庄王知其可以為令尹也。」其灌區在期思、雩婁周圍,即今河南固始一帶。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後者孫叔敖築芍陂,王象等撰《皇覽》謂戰國楚頃襄王時期,楚大夫子思造芍陂。如《後漢書·王景傳》、《水經注》載,在今安徽壽縣南。
這項工程,楚亡後,歷代不斷維修利用,成為「淮南田賦之本」(《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一。)《史記·循吏列傳》裴駰集解引《皇覽》說:「孫叔敖激沮水作雲夢大澤之池也。」沮水,即古睢水,與漳水匯合注入長江。這項沮漳水下游的大型水利工程,對包括郢都在內江漢沃野的農業生產,顯然是極為有利的。另據《七國考·楚食貨》載,孫叔敖還「截汶墳之水,作塘以溉田」。
《莊子·天地》載,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子貢勸其用桔槔提水,那丈人答道:「非吾不知,羞而不為也。」反映了楚國確已普遍鑿井灌田,並已使用桔槔這一先進的灌溉工具。
從上述史料可見,春秋時期楚國的水利事業是很發達的,既引水作池(陂塘),蓄、灌並用;又鑿井灌田,就地取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七年),伍子胥蒙冤出奔,楚平王懸賞捉拿,按「楚國之法,得伍子胥者賞粟五萬石,爵執」(《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及至吳後,助吳王闔閭攻楚,公元前506年吳人入郢,「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鍾」(《淮南子·泰族訓》。其他如《新書·耳痹》、《博物志》等亦有類似記載。)這些記載,都說明楚國糧食充足,有儲藏糧食的「廩」、「高府」,動輒賞糧五萬石,這在春秋時代各國中是十分罕見的。
據《史記·楚世家》載,公元前519年(楚平王十年),楚、吳還為兩國邊境民間女(小童)「爭桑」而動用軍隊,相互攻打,足見在江淮一帶,楚國的種桑養蠶業,亦得到普遍發展。至於其他農副業,上述《莊子》所記的「圃畦」,就是指的種植蔬菜果木一類的園圃,可見楚國農副業和經濟作物,也有很大的發展。 隨著農業的發展,楚國手工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主要體現在青銅器鑄造業、冶鐵業、絲織業和木漆器業等部門。
楚國青銅業的發展,是隨著楚人的南下東進取得的。繼熊渠對外擴展後,楚武文成穆庄諸代,南入江漢,北爭中原,東拓江淮,師夏師夷越,兼收並蓄。
今湖北大冶的銅綠山,是楚國產銅的主要基地。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和有關專家研究,該銅礦實行地下開采,採取了豎井、斜井、平巷和盲井相結合的方法。為保證安全,礦井中設置了礦井支架,下鋪設木製水槽,以防塌崩堵塞和積水帶來的危害。採掘工具主要有銅斧和竹、木、石質的生產工具。礦石取出後,即就地築爐冶煉。爐為豎式,包括爐基、爐缸和爐身三部分。爐渣由於就地處理,故遺留有大量的銅渣。經化驗,銅渣含銅量為7%,足見煉銅技術水平是很高的。楚國在這里煉出紅銅後,運到郢都等地鑄造成不同類型的青銅器。
出土的春秋時期的楚青銅器,數量多,出土地方遍及湖北、河南、湖南等地。在鑄造工藝上,楚人已掌握了分鑄焊接法、鑄鑲法和失蠟法。所謂分鑄焊接,即把器身和附件分別鑄成,然後用銅、錫作焊劑把兩者焊接起來。所謂鑄鑲,即因紋飾復雜,需先修整,置於銅器鑄型內,然後合模澆入銅液鑄成。所謂失蠟,即先做成蠟模,雕縷紋樣或器物形狀後,再在蠟模的外表塗以泥漿(土、炭等混合物),硬化後形成鑄型,然後加熱熔去蠟模,便可鑄器。春秋中後期楚國掌握的這些鑄造工藝,在當時是很先進的,從世界范圍來看,也是第一流的(張正明《楚文化史》。)春秋時期楚國出土的青銅器,主要有禮器、樂器、兵器、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等。和中原各國一樣,禮器最多的是鼎。楚國的鼎,由於其形態特殊,考古界學者稱之為楚式鼎,有於鼎([鼎於])、「升鼎([鼎升)、罐形鼎([氵俗]興)等。其他禮器和生活用器有簋、盞、敦、壺、缶等。樂器主要是編鍾,包括甬鍾、鈕鍾、鍾。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編鍾共52件。楚人尚武,故楚青銅兵器數量多,製作亦精,有戈、矛、戟、劍、鉞、匕首、鏃等。楚國銅器紋飾大致和中原各國相同,但在表現手法上更加細致柔美,具有自己的特點。紋飾主要有蟠螭紋、蟠虺紋、龍鳳紋、竊曲紋、獸面紋(饕餮紋)、雲雷紋、鳥紋、圓渦紋等。
隨著治銅技術的提高,春秋中晚期,楚國也掌握了冶鐵技術。見於考古發掘資料,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都出土了鐵器,所見數量不多。1976年,長沙楊家山楚墓出土的鋼劍,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一件的鋼制武器,其含碳量為0.56%(《長沙新發現春秋晚期的鋼劍和鐵器》(《文物》,1978年第10期)。
春秋時期楚國的絲織業也有很大的發展,如《國語·楚語》中有關於「玉帛之類」的記載,《史記·滑稽列傳》則說楚莊王愛馬,曾「衣以文綉」。《史記·楚世家》等記楚、吳邊邑小童爭桑而引起兩國交兵,更直接說明楚、吳兩國對種桑養蠶繅絲的重視。湖南衡東霞流市出土的蠶桑紋尊(青銅器)(周世榮《蠶桑紋尊與武士靴形鉞》(《考古》,1979年第6期)),是植桑養蠶的生動例證。
楚國漆器出土數量多,製作精。根據滕壬生研究統計,春秋時期出土的漆器有6件,包括漆瑟、耳杯、卮、豆,以及用黑漆鑲嵌的銅鼎等。其他出土的漆器,有的器形不詳,有的保存不好,難以斷定(騰壬生《楚漆器研究》(香港兩木出版社出版,1991年第1版)、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史》第四章《漆器》。)漆器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標志,它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楚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楚人生活水平的狀況。
楚國建築技術有重大的發展。入春秋後,楚國為了北上爭霸,順伏牛山,連結所經各水堤壩,南北連綿數百里,號稱楚之長城「方城」。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齊桓公率中原八國軍隊南下攻楚,楚成王亦率軍北上,屈完聲稱「楚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逼迫齊桓公與楚簽訂召陵之盟,可見在此之前已開始建築方城。方城的建築,注重以地制宜,一方面順山形築城,另一方面又沿諸水河岸築堤為城,無疑是軍事建築一大創造,在古代戰爭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郢都(紀南城)順丘陵地勢而建,北有紀山,西有八嶺山,東北與雨台山相鄰,東臨諸湖(廟湖、海子湖、長湖),氣候宜人,既無水患可慮,又可引水入城,便於漕運與交通。市區內布局也很恰當,王城、貴族府第居東,西南部則為冶煉作坊區。城門有三門道,中門寬,邊門窄,人車分流,交通秩序井然。為引水入城,還建築了水門,寬度達3米以上,便於行舟,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水上城門建築工程。城牆高寬相等,堅固穩定。城垣建築採用夯築方式,每夯層厚度僅10厘米左右,堅實牢靠。宮室建築既多又精。
楚王室除建有王宮外,還有眾多的離宮,如渚宮、章華宮(台)、荊台、匏居台等。楚靈王所修建的章華宮(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離宮。其遺址在今湖北潛江龍灣(關於章華宮(台)遺址所在,歷來說法不一。除了今潛江龍灣外,還有說在今監利天竺山、沙市今章華寺、河南商城古汝陽城內、安徽亳縣古城父境內等地。楚人有新遷居一地,仍襲其舊名的習俗,故作為楚君(王)的離宮,章華宮亦有多處,上述各說,當是有可能成立的),此經八十年代多次調查試掘,出土文物甚豐,是迄今所見楚宮室最完整的建築群。其中放鷹台出土了筒瓦、板瓦殘片及長方形等形狀的紅磚,可見楚靈王時期已掌握了燒制磚瓦技術,磚、瓦已用作建築材料。還出土了一件青銅門環,青銅當亦已用作建築材料。台基系夯土結構,台柱有方有圓,比一般房柱粗大。廊檐下面是用貝殼鋪成的路面,結實美觀(陳躍鈞《湖北省潛江龍灣章華台遺址的調查與試掘》(湖北省考古學會編《楚章華台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8年5月)。從此足以說明春秋中晚期,楚國宮室建築,無論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都達到了先進水平,「是我國古代第一座層台累榭」,「作為游宮建築群和園林建築群的鼻祖,在世界建築史上也有並非無足輕重的地位」(張正明《章華台遺址瑣議》(湖北省考古學會編《章華台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8年5月)。
楚國還有地下宮室建築。據《左傳·成公十二年》載,公元前579年(楚共王十二年),「晉郤至如楚聘,且涖盟。楚子享之,子反相,為地室而懸焉。郤至將登,金奏作於下,驚而走出」。楚國在宮中作地下室,把鍾鼓懸掛在那裡奏樂,無論是宮室建築,或是鍾鼓演奏的音樂效果,都是一個創造。另據《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載,公元前552年(楚康王八年)夏,楚令尹子庚卒,楚康王要子馮任令尹。子馮擔心國家政局不穩,就裝病住在地下室,「下冰而床」,「重繭,衣裘」,寒氣裘人。可見王室與貴族府第,因楚地夏天酷熱,建築了地下室以避暑。
此外,楚國由於對外作戰需要,已能製造車、船。據《左傳·宣公十五年》和《左傳·成公十六年》所載的「樓車」和「巢車」,說明楚庄、共王時期,楚國已普遍使用戰車。《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楚子為舟師以伐吳。」春秋中後期,楚國已大量製造戰船,訓練水軍,與吳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據《墨子》有關篇章記載,魯班曾至楚,為楚國製造「舟船之器」和攻城的「雲梯」,說明楚國車船製造業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 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春秋時期楚國商業和城市也開始繁榮起來。
楚地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是促使楚國商業發展的基本條件。《禹貢》載:「荊及衡陽惟荊州。……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木屯]、[十/早|人/十]、[木舌]、柏,礪、砥、[奴/石]、丹,惟菌[竹/路]、[木苦],三國底貢厥名。包匭菁茅,厥篚玄[糹熏]璣組。九江納賜大龜。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史記·夏本紀》、《漢書·地理志》記載與此基本相同。)可見商、周以後,楚地豐富的物產就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原。春秋後,楚國與中原各國經濟交往更加活躍。晉公子重耳(晉文公)流亡在楚國,曾對楚成王說:「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甲,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皆君之餘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管子·輕重戊》載:「桓公即為百里之城,使人之楚買生鹿。楚生鹿當一而八萬,楚民即釋其耕農而田鹿。」可見楚與晉、齊等當時所謂中原「上國」的經濟交往是很密切的。鄭、陳是楚北上與齊、晉爭霸的中間地帶,同時也是楚、夏經濟交流的樞紐。《史記·貨殖列傳》說:「陳在楚夏之交,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故楚國與中原各國的貨物交換,也得力於鄭、陳等國商人的南販北運。
楚國商業的發展,與實行重商政策是分不開的。據《史記·循吏列傳》載,楚莊王以為幣輕,更以小為大,結果百姓不便,皆去其業。市令向令尹孫叔敖作了反映,孫叔敖立即下令恢復舊幣,然後對楚莊王說:「前日更幣,以為輕。今市令來言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之不安』。臣請遂令復如故。」楚莊王同意,「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
楚國北上爭霸,既是軍事擴張,也同時是師夏之長,著力與先進國家擴大經濟文化交流,建成強國。公元前579年(楚共王十二年),晉、楚達成的宋西門之盟,其內容就是:「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左傳·成公十二年》。)充分反映了楚國對經濟交流的重視,努力保護商業貿易活動的正常進行。楚國對他國商人也是給予優厚待遇的,如《佐傳·成公三年》載,原被楚所俘的晉人知罃,鄭國商人曾策劃助之逃跑,後晉、楚互相交換俘虜,知罃被釋放回國了。鄭國商人在楚國既能設法幫助晉國俘虜逃跑,說明楚國對他國商人實行保護政策,外國商人來楚國經商比較自由。公元前506年吳人入郢、國難當頭時,開「屠羊之肆」的屠羊說挺身而出,保護楚昭王出逃。後來楚昭王復國了,要獎賞他,他不受,又去開他的賣羊肉鋪子了。可見楚國重商尊商,使商人能安心自己的職業。 隨著商業的發展,貨幣也出現了,「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史記·平準書》。)春秋時期楚國使用的主要是海貝,如浙川下寺楚墓中就出土了大量海貝。這些海貝當是從沿海各地進入楚國市場的。據《史記·越世家》載,楚國有「三錢」之幣,即金屬貨幣。銅幣主要是銅貝,橢圓形,背面平,正面凸起,有文字,字形像螞蟻,兩口像鼻孔,故稱蟻鼻錢。又因它取象於貝,似古文「貝」字,像一人面,故又稱「龜臉錢」。上面提到的楚莊王以為幣輕,「更以小為大」,引起市場混亂,不得不取消更幣令,此錢幣當是銅貝。
金銀幣是否在春秋時期出現,學術界意見不一,此可存疑楚金銀幣何時產生,學術界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歸結起來,是產生於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兩種說法。至於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具體年限,又有不同說法。如持春秋時期說的,舒之梅就認為「楚國金幣在春秋即鑄行」(《楚國經濟發展脈絡》,《江漢論壇》1984年第4期)。朱活認為「把楚國開始鑄行爰金系於春秋晚期,確實比較近情」(《古錢新探》,齊魯書社1984年第1版)。黃德馨亦持此說,以為「爰金經過春秋中期的醞釀孕育後,於春秋晚期正式產生」(《楚爰金研究》,光明日報社1991年第1版)。持戰國說的,則以公元前278年東遷陳郢為界,有東遷前、後出現爰金的不同意見。王國維在其《觀堂集林·別集·印子金跋》中指出:「其文雲郢爰、陳爰。郢、陳皆楚之故都,殆楚徙壽春後,仍然以金作幣郢。」認為東遷後才有金幣。彭信威則進一步認為在楚考烈王遷都壽春以後才鑄有金幣(《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版)。張正明《楚文化史》說:「已知的先秦金銀幣都是楚國的,然而,現有的先秦金銀幣的鑄造年代可能都屬於戰國晚期,至少我們沒有充足的理由說其中有屬於戰國中期以前的。
㈢ 荊台區是哪個省的城市
荊台,漢語詞語,讀音jīng tái,意思是古楚國著名高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監利縣北。
㈣ 長江三峽一帶地區的遺址和遺跡有哪些
長江三峽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大峽谷,還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居住古人類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和世界人類遠古文明出現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曾預言說:「我們現在稱北京猿人為我們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裡?我覺得應該到長江三峽一帶探尋。」現在,考古學家在大量的遺址遺跡中已經找出三峽人類活動的大致輪廓,在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巫山龍骨坡,發現20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證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人類;新石器時代遺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峽人類的聰明才智;三峽地區古代巴人的遺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峽是巴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是解開古代巴人歷史之謎的主要地段。長江文明堪與黃河文明媲美。
三峽也是是中國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另一個搖籃和重要通道。在歷史進程中,長江串接起下游的吳越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峽,像一個巨大的紐結,溝通了江漢平原和成都平原,將巴蜀文明和荊楚文明連接起來,造就了完整的長江文明。三峽兩岸夏商周遺址、秦時棧道、楚國陽台、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奉節白帝城,雲陽張飛廟、夷陵(湖北宜昌)古戰場,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陣圖、永安宮、涪陵白鶴梁、黃陵廟等古代建築和文化遺跡,與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向人們展開了一冊數千年文化歷史的巨卷。可以說,百里三峽是一根哺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臍帶,如果沒有這個通道,中華民族文化史就是殘缺的。
三峽是中國讓人記憶最深刻的景觀,小學課本收入的《長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認識長江的豪邁;中學課本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名詩,和劉白羽的《長江三峽》,讓我們進一步領略了三峽的雄奇與壯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峽》一文中把長江三峽那獨具魅力的風光名勝和意境渲染得淋漓盡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們對三峽的印象。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我們通常所的三峽風光是指泛從重慶到宜昌全長600公里的峽江風光。整個三峽位於崇山峻嶺之中,兩岸山高谷深,懸崖絕壁,群峰競秀。三峽「山水峽林泉洞,包羅萬象;雄奇秀險峻幽,無奇不有」;其景色之壯觀,氣象之宏闊,占盡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稱為天然博物館,是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位居全國十大風景區之首。
瞿塘峽是三峽中最短的峽谷,以雄奇之美著稱於世。瞿塘峽山勢雄峻,兩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樣,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是瞿塘峽的代表景觀,也是長江三峽在景觀上特徵最明顯的景觀。古人詩稱夔門為:「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人們常稱「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
巫峽是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以幽深秀麗聞名中外。巫峽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絕,就像一串翠綠的寶石鑲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由於巫峽濕氣蒸騰不散,容易成雲致霧,隨時可見雲霧或纏繞於山腰,或飄浮於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騷人墨客游歷三峽時,感受最深的莫過於三峽的雲和三峽的雨。
㈤ 楚王將游荊台
按:這事見《孔子家語》一書。但其「語焉不詳」,給我們造成一些疑義。在此我嘗試做一些解釋,就教於大方之家。
據宋人祝穆《方輿勝覽》卷二十七:「荊台 在監利縣西三十里土洲之南」,當是當時楚國的一個名勝之地。
後漢邊讓作《章華賦》雲:「楚靈王既游雲夢之澤,息於荊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顧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廣望,騁觀終日。顧謂左史倚相曰:『盛哉斯樂,可以遺老而忘死也。』於是遂作章華之台,築乾溪之室。窮木土之技,單珍府之實,舉國營之數年乃成。設長夜之淫宴,作北里之新聲。」
楚靈王是當前楚(昭)伯父,昭王的父親平王,都不是什麼好東西,楚的國力比靈王時更經不起折騰啦。所以當「楚王將游荊台」時,政府官員中的第二把手(司馬)子期(一作子祺或作子綦)就進言反對了。漢人劉向的《說苑》講到了這位司馬的反對理由和楚王的反應:「楚昭王欲之荊台游,司馬子綦進諫曰:『荊台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獵山,下臨方淮。其樂使人遺老而忘死,人君游者,盡以亡其國。願大王勿往游焉!』王曰:『荊台乃吾地也,有地而游之,子何為絕我游乎?』怒而擊之。」在這種局面下,政府第一把手(令尹)公子子西,看到硬頂不能解決問題,採取了「冷處理」,聲稱支持「出遊」,在路上婉轉地提出了勸阻。而且為了杜絕今後的國王在生此念,建議昭王死後把墳墓建在荊台上,子孫後代終不會在祖先的墓地尋歡作樂吧。
孔子聽到此事,評價子西:「至哉子西之諫也,入之於千里之上,抑之於百世之後者也.」這句話也不好懂,我們看看後來人們的「翻譯」吧:
明代馮琦所編的《經濟類編》說「美哉!令尹子西諫之於十里之前,而權之於百世之後者也。」的(「入之於千里之上」一句,宋楊簡《先聖大訓》、宋曾慥的《類說》均為「入之於千里之上」)
㈥ 急急!翻譯古文 楚昭王欲之荊台游
楚昭王想到荊台遊玩,司馬子綦對他勸誡道:「如果去荊台遊玩,左邊有洞庭湖,右邊有彭蠡湖,南邊可以望到獵山,台下挨著方淮。這種遊玩的樂趣讓人忽略年華老去並且忘記死亡,遊玩的君王都因此葬送了自己的國家,希望大王不要去那裡遊玩。」楚昭王說:「荊台是我的領地,擁有領地並且游覽那裡(很平常),你為什麼阻止我游覽呢?」生氣地喝斥退了司馬子綦。當時令尹子西駕著四匹馬拉的馬車來到楚昭王面前說:「今日荊台之行,不能不去觀賞啊!」楚昭王上車摸著他的背說:「此次荊台之行,我與先生共同賞樂。」馬行走了十里路後,令尹子西拉住轡頭使馬車停下來說:「微臣不敢下車,有話想對您說,不知大王能不能聽一聽呢?」楚昭王說:「只管說吧。」令尹子西說:「微臣聽說,身為君王的臣子而效忠於他的君王的人,高官厚祿都不夠賞賜給他;身為君王的臣子卻對君王阿諛奉承的人,再殘酷的刑罰也不足以誅殺他。如果司馬子綦這樣的人是效忠於君王的,如果微臣這樣的人是對大王阿諛奉承的,希望您殺死微臣,查抄微臣的家,用來賞賜司馬子綦,」楚昭王說:「如果我能夠停止這種游覽的行為,聽從你的話,也只不過能夠禁止我游覽罷了,後代游覽荊台,沒有停止的時候,怎麼辦呢?」令尹子西說:「想要禁止後代游覽荊台很容易,到大王駕崩之時,將陵墓建在荊台,好像從來沒有拿著助興的樂器在先父之墓上遊玩的子民吧。」於是楚昭王駕車還宮,再也不去荊台遊玩了,命令停止先前建立的制度。孔子在魯國聽說後說:「真好啊!令尹子西,在十里之前勸諫昭王,而給百世之後作表率(成為後世的標准)啊。」
㈦ 介紹荊台集古文化遺址的相關歷史和文化
荊台集古文化遺址:位於東明城東南二十一公里的荊台集村東北隅。遺址原為台地,人稱「八畝台」,也叫「紫荊台」,所采標本屬龍山文化。
㈧ 翻譯劉向說苑 楚昭王欲之荊台游
荊台翻譯成「 of Taiwan」你讓寶島同胞情何以堪啊= = 翻譯器不是這樣用的。
楚昭王想到荊台遊玩,司馬子綦對他勸誡道:「如果去荊台遊玩,左邊有洞庭湖,右邊有彭蠡湖,南邊可以望到獵山,台下挨著方淮。這種遊玩的樂趣讓人忽略年華老去並且忘記死亡,遊玩的君王都因此葬送了自己的國家,希望大王不要去那裡遊玩。」楚昭王說:「荊台是我的領地,擁有領地並且游覽那裡(很平常),你為什麼阻止我游覽呢?」生氣地喝斥退了司馬子綦。當時令尹子西駕著四匹馬拉的馬車來到楚昭王面前說:「今日荊台之行,不能不去觀賞啊!」楚昭王上車摸著他的背說:「此次荊台之行,我與先生共同賞樂。」馬行走了十里路後,令尹子西拉住轡頭使馬車停下來說:「微臣不敢下車,有話想對您說,不知大王能不能聽一聽呢?」楚昭王說:「只管說吧。」令尹子西說:「微臣聽說,身為君王的臣子而效忠於他的君王的人,高官厚祿都不夠賞賜給他;身為君王的臣子卻對君王阿諛奉承的人,再殘酷的刑罰也不足以誅殺他。如果司馬子綦這樣的人是效忠於君王的,如果微臣這樣的人是對大王阿諛奉承的,希望您殺死微臣,查抄微臣的家,用來賞賜司馬子綦,」楚昭王說:「如果我能夠停止這種游覽的行為,聽從你的話,也只不過能夠禁止我游覽罷了,後代游覽荊台,沒有停止的時候,怎麼辦呢?」令尹子西說:「想要禁止後代游覽荊台很容易,到大王駕崩之時,將陵墓建在荊台,好像從來沒有拿著助興的樂器在先父之墓上遊玩的子民吧。」於是楚昭王駕車還宮,再也不去荊台遊玩了,命令停止先前建立的制度。孔子在魯國聽說後說:「真好啊!令尹子西,在十里之前勸諫昭王,而給百世之後作表率(成為後世的標准)啊。」
㈨ 楚國皇帝宮殿名字叫什麼
《楚國的城市與建築》一書中有專章論述楚宮廷園林,雲楚國君主先後建了大量的離宮、苑囿,如渚宮、強台 、匏居台、五仞台、層台、釣台、小曲台、五樂台、九重台、荊台、章華台、乾溪台、漸台 、 陽雲台、蘭台宮等。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1、渚宮
春秋,楚國的宮名。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縣 。《左傳·文公十年》:「【子西】沿漢泝江 ,將入郢 。王在渚宮 ,下,見之。」
2、層台
《楚辭·招魂》:「層台累榭,臨高山些。」 王逸 註:「層、累,皆重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五》:「東門側有層台,秀出雲表。」
3、五樂台
五樂台原為楚平王游獵雲夢澤時休息地,位於排湖南岸。
4、荊台
古 楚國 著名高台。故址在今 湖北省 監利縣 北。 漢 劉向 《說苑·正諫》:「 楚昭王 欲之 荊台 游, 司馬子綦 進諫曰:『 荊台 之游,左 洞庭 之波,右 彭蠡 之水,南望 獵山 ,下臨 方淮 ,其地使人遺老而忘死,人君游者盡以亡國,願大王勿往游焉。』」 漢 邊讓 《章華賦》:「 楚靈王 既游 雲夢 之澤,息於 荊台 之上……顧謂左史 倚相 曰:『盛哉斯樂,可以遺老而忘死也!』」
5、章華台
章華台,又稱章華宮,是楚靈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離宮,後毀於兵亂。這座「舉國營之,數年乃成」的宏大建築,被譽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台」。經考證位於湖北潛江龍灣附近。史載章華台「台高10丈,基廣15丈」,曲欄拾級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達頂點,故又稱「三休台」;又因楚靈王特別喜歡細腰女子在宮內輕歌漫舞,不少宮女為求媚於王,少食忍餓,以求細腰,故亦稱「細腰宮」。
6、漸台
台名。在湖北省江陵縣東。楚昭王出遊,留夫人漸台之上。江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參閱漢劉向《列女傳·楚昭貞姜》。
7、蘭台
戰國時楚國台名。故址傳說在今湖北省鍾祥縣東。現留存有興建於明清之季的蘭台書院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