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柳宗元山水游記代表作

柳宗元山水游記代表作

發布時間: 2021-01-04 04:03:15

❶ 柳宗元山水游記的特點

簡要: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其文學作品的精品,也在當時文壇獨領風騷。其山水游記,寫景詳盡、真實、自然,為模山范水之祖。行文又簡朴流暢、駢散得宜、清新雋美,同時,柳宗元生活坎坷,所以其山水游記也不可避免地寄託了他內心深處的孤獨悲憤之情。

詳細:

精彩的景物描繪,是柳宗元山水游記最主要的藝術特色之一。「永州八記」是柳宗元山水游記文中的代表作,這一組山水散文,用清新優美的文筆,描繪幽深奇絕的永州景色,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柳宗元描繪山水景物,既善於用簡潔的筆觸勾勒出景物的全貌,又善於用精巧的細膩的手法對局部景物進行工筆描繪。比如《鈷鉧潭記》:「其清而平者且十畝,有樹環焉,有泉懸焉」,用十幾個字勾畫出鈷鉧潭概貌。寫冉溪流入鈷鉧潭則十分詳盡:「鈷鉧潭在西山西,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曲折東流。其顛委勢峻,盪擊易暴。齧其涯,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然後徐行。」把溪水的流向、形狀和水勢都描繪的具體而生動。《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和《游黃息記》等的景物描寫也十分出色,寫魚、寫樹、寫石各有不同、各具特色。他還常用以動寫靜的手法使自然景物表現出活躍的生命力,如寫小石潭的石底,「卷石底以出」,一個「卷」字寫活了石頭。

柳宗元山水游記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自然山水的性格化。他在處理「物我關系」上,不僅純客觀描摹精彩絕倫,借景抒情恰到好處,還擅於情景交融,客觀之景帶上了作家的主觀感情色彩。他在「永州八記」里,寫得最多的是清泉奇石、怪樹幽篁之類,這同作者高潔深邃、卓然獨立的品格氣質顯然有內在的聯系。作者在寫景狀物時著意渲染的凄清悲涼冷寂的氣氛,如鈷鉧潭西小丘那「悠然而虛」、「淵然而靜」的「清冷之狀」,小石潭的「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意境,更是他那抑鬱憂憤情懷的物化表現。一方面是棄置蠻荒,寂寥冷落,無人賞識的永州山水,另一方面是貶逐南國,英雄失路,壯志難伸的柳宗元,彼此各自引為知己,雙方相互同情支持,這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不幸遭遇同自然景物就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物我化為一體,顯得自然和諧。比如《鈷鉧潭西小丘記》中作者游小丘的感受。而且在情景交融的基礎上,他還處處以山水自喻。在《小石城山記》中,作者以山水景物自況,慨嘆小石城山之景雖美,但「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實際上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使山水景物都具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品格,這是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一大特色,這種山水景物性格化的寫法是柳宗元對游記文學的一個發展。

形象化的議論,也是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一個重要特色。比如《鈷鉧潭西小丘記》中關於小丘遭遇的議論。在游記中,從描繪的景物形象出發,展開生動活潑、極富啟發性的議論,這事柳宗元的首創,也可以說是為游記文學的發展又辟一途。

柳宗元山水游記還有一個特色是語言精練而不雕琢,優美而不華靡。他主張為文「意盡便止」。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中「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長短交錯出現,讀起來起伏變化、流暢婉轉,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蘇東坡稱柳宗元「善造語」,如「流若織文,響若操琴」等。

柳宗元文有畫意的山水游記,把我國的山水游記文學推向了一個高峰,確立了山水游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

❷ 柳宗元山水游記的特色是什麼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以「永州八記」為最佳。這些作品形神畢肖地再現了山水景色的自版然美。權如《小石潭記》等一系列游記,非常善於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來進行細膩的工筆描繪,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滿著勃勃生機,畫廊式地展現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❸ 為什麼山水游記是柳宗元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

山水游記是柳宗元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在這些游記,均寫於貶謫永州以後,而永州之作更勝於柳州之作。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等即其典範。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

❹ 柳宗元山水游記散文代表作

小石潭記?真的只限一篇么,我覺得是永州八記啊

❺ 柳宗元最著名的山水游記是他的寓言諷刺小品,最有名的是

最著名的山水游記:《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內《鈷鉧潭西小丘記容》《小石潭記》(中學課本里的.)《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寓言小品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相當有名!!)、《永某氏之鼠》)、《傳》、《羆說》

❻ 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記是什麼

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等即其典範。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

❼ 論述柳宗元的山水游記

柳宗元山水游記的特色

山水游記是柳宗元散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品,他能成山水游記的一代宗師,必有原因。

柳宗元對大自然山水有

❽ 柳宗元最著名的山水游記是他的寓言諷刺小品,最有名的是

1.移步換景
作者在移動變換中帶領我們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無不滲透著自己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而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3.情感濃重復雜
本文抒情上偏向於濃墨重彩,情感強烈,或撫今追昔,或傷時感懷,或心憂家國,或思親念舊,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特點
一、本文寫景,按游覽觀察的順序,非常自然:循聲而入發現小石潭,環顧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圍環境,觀察了小石潭裡的游魚,遠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後寫離開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徵,精細生動地描繪
寫小石潭,處處從「石」字落筆,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從聽覺、視覺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繪。「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 之。」此文開筆就有聲有感。未見其潭,先聞其聲,游興被激發了。「水尤清洌」「青樹翠蔓」「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明滅可見」,景物的色彩、光線的明暗變化真切而清麗。
寫景,動靜交錯。聲,是動態的,石,是靜態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又是動態的,魚兒忽靜忽動,溪水若靜實動,這畫面給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寫景,情景交融,寓情於景。讀者領受著這畫卷的美又對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與同情。這就是藝術的感染力。
三、文筆簡練,前後照應,結構緊湊
寫潭,處處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寫環境氣氛又處處透出這里的寂寥、幽邃。前後照應渾然一體。全文不滿200字卻情畫意融為一體,所以說這篇記是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山水游記中的精品。
四、側面描寫,烘托景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運用側面描寫,「皆若空游無所依」寫出小石潭水清澈見底、清洌可鑒的特點。

❾ 柳宗元山水游記的美感特質

由於政治見解與個人經歷的不同,柳宗元並不屬於韓愈那個作家群體,而且由於他長期貶謫在南方,離當時的文學中心較遠,所以他的古文理論與創作實踐沒有韓愈那麼大的影響,但是,柳宗元對古文復興運動,也有其獨特的貢獻。
和韓愈一樣,柳宗元也強調「文」與「道」的關系。他在《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中指出:「聖人之言,期以明道,學者務求諸道而遺其辭。辭之傳於世者,必由於書。道假辭而明,辭假書而傳,要之之道而已耳。」意思就是說,寫文章的目的是「明道」,讀文章的目的是「之道」,文辭只是傳達「道」的手段、工具。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他更明確提出「文者以明道」的原則,在《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中,他又要求文章有「輔時及物」的作用,即能夠針對現實,經世致用。
基於這樣的認識,柳宗元也對駢文持批判態度。在《乞巧文》中,他諷刺駢文是「眩耀為文,瑣碎排偶;抽黃對白,啽哢飛走;駢四驪六,錦心綉口;宮沉羽振,笙簧觸手;觀者舞悅,誇談雷吼;獨溺臣心,使甘老丑」,就是說駢文徒有表面的好看,並無實際的用處,甚至還會迷惑人心。他推崇的也是先秦兩漢之文,認為「文之近古而尤壯麗,莫如漢之西京」(《柳宗直西漢文類序》),主張寫文章要「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恆,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還要旁參《穀梁》、《孟》、《荀》、《庄》、《老》、《國語》、《離騷》、《史記》的氣勢、脈絡、文采等(《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大體上說,柳宗元的散文理論與韓愈很相近。在評價駢文時不無偏激,在強調以道為根本時難免忽視文學的獨立價值,但同時卻也很重視文辭氣勢等藝術性方面的考慮。至於他的文章,同樣不完全受他的理論的限制。
在文章的具體表現方面,柳宗元的看法與韓愈有些不同。
首先,韓愈比較偏重於散文中情感的直接表露,所謂「不平則鳴」、「愁思之聲要妙」等都是指作者情感不加掩飾的宣洩,而柳宗元則比較偏重於情感的含蓄表達方式。《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他自己作文:「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
就是說在創作中要平心靜氣,使內在情感深沉含蓄地表現。這裡面有人生態度與宗教信仰的因素。韓愈激烈反佛,曾批評學佛者「一死生,解外膠,是其為心必泊然無所起,其於世必淡然無所嗜。泊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送高閑上人序》);而柳宗元卻信佛,曾多次反駁韓愈,認為佛教讓人「樂山水而嗜閑安」(《送僧浩初序》),並主張感情不可過分外露,說「氣煩則慮亂,視雍則志滯。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寧平夷,恆若有餘,然後理達而事成」(《零陵三亭記》)。因此,他雖然常常壓抑不住心頭激情而寫出激烈的作品,但也常常克制自己,寫一些感情深沉含蓄的散文。相比起來,他的作品在力度、氣勢上不如韓愈,但在雋永、含蓄、深沉上卻超過了韓愈。其次,韓愈比較刻意於語言、形式上的革新與創造,為了突現感情的力度,他常在語言技巧上下功夫,而柳宗元相對地更重視內在涵意的表現。他在《復杜溫夫書》中說:「吾雖少為文,不能自雕斫,引筆行墨,快意累累,意盡便止。」在《楊評事文集後序》中也說,議論文要「高壯廣厚,詞正而理備」,比興文要「麗則清越,言暢而義美」,而在《柳公行狀》中則借贊美柳渾散文提出:「去藻飾之華靡,汪洋自肆,以適己為用。」可見他更重視內在的「意」和語言的「暢」,而不那麼強調在語言的外現形式上下功夫。因此,他的文風偏於自然流暢、清新雋永,更能令讀者回味。
柳宗元的議論文、傳記、寓言都有佳作。議論如《封建論》,邏輯謹嚴,文筆犀利而流暢;《捕蛇者說》從渲染捕蛇之險,反襯賦稅之沉重,點出「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題,篇幅雖短而波瀾曲折。傳記如《段太尉逸事狀》截取了段秀實治理駐軍、孤身入營勸諭郭晞、賣馬市谷代農償租、拒納朱泚大綾四個典型事跡,生動而有說服力。寓言如著名的《蝜蝂傳》借小蟲諷刺那些「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不知死之將至的貪心者;《三戒·黔之驢》則借驢比喻那些外強中干、實無所能的龐然大物;《羆說》則借鹿、貙、虎、羆一物制一物來比喻那些「不善內而恃外者」只知假借外力而不思自強的愚蠢行為,想像豐富奇特,語言犀利精煉,篇幅雖短而寓意深刻。
但柳宗元散文中寫得最好的是那些山水游記。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並不是單純地去描摹景物,而是以全部感情去觀照山水之後,借對自然的描述來抒發自己的感受,正如他在《愚溪詩序》中所說,他是以心與筆「漱滌萬物,牢籠百態」。
像《鈷鉧潭西小丘記》所寫景物是:「清泠之狀與目謀,瀴瀴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這山水便不僅僅是一種視覺、聽覺的客觀對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親切的自然。所以,他筆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嚮往的高潔、幽靜、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詩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調。小石潭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鈷鉧潭西小丘的被人遺棄(《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城山的「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小石城山記》),愚溪的「無以利世」(《愚溪詩序》),都是作者心靈的外化。他也深深地喜愛這些山水,「憐而售之」、「枕席而卧」(《鈷鉧潭西小丘記》),覺得它們與自己有相同的遭遇和悲喜。也正是因為他對山水抱有這種感情,「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始得西山宴遊記》),才寫出如此細膩、優美、動情的山水游記。
同時,柳宗元又以極其優美、凝煉、精緻的語言通過對山水的描述,把這些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極善於用各種傳神的辭句來寫各種各樣的山林溪石,如寫水的幽深平靜,則用「黛蓄膏淳」(《游黃溪記》);寫水的清澈淺平,則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寫水跳動輕快,則用「流若織紋,響若操琴」(《石澗記》);寫水流動曲折,則用「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石渠記》);寫石,則有「嶔然相累而下者」、「沖然角列而上者」的山坡山石(《鈷鉧潭西小丘記》);有「為坻為嶼為堪為岩」的岸邊之石(《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也有「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竅穴逶邃,堆阜突怒」的園中之石(《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又有「怒者虎鬥,企者鳥厲,抉其穴則鼻口相呀,搜其根則蹄股交峙,環行卒愕,疑若搏噬」的大山之石(《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
豐富的語匯和精微的觀察,把山水寫得各具形態、栩栩如生。
而在布局謀篇時,他又極善於運用虛實相生、忽敘忽議的方法,使文章開闔變化,意趣無窮。如《游黃溪記》從中國這樣一個宏大的范圍來說永州山水最善,然後逐漸集中到黃溪這一塊地方來,然後依游覽登臨的次序一一呈現黃溪景色,有如從空中俯瞰,從遠而近,由外而內,逐漸呈露,最後轉到黃溪的傳說後戛然而止,不羼入半點主觀感受,讓讀者如歷其境,用自己的眼光觀賞;而《始得西山宴遊記》則從每日登臨的泛泛而談轉入具體的西山之行,在極細的描摹後轉入登高遠眺,以作者自身「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感受收束,又充滿了主觀情感色彩,令讀者在這種充滿感情的敘述中神遊山水;而《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以魚在水中的怡然之樂和作者坐潭上的凄清悄愴相映,以日照潭水的明與竹樹環合的暗互襯,顯出一種鮮明的對比感;而《袁家渴記》則在匆匆記敘袁家渴的幽麗之後,轉過來寫風來時「紛紅駭綠」、「沖濤旋瀨」,使單純的登臨游覽又橫生出一種動態的奇異情狀。
此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也汲取了駢文的長處,多用短句,節奏明快並且富於變化。像《袁家渴記》寫風,在「每風自四山而下」之後,連用八個四字句:
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勃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颺葳蕤,與時推移。
以急促的節奏烘託了風的氣勢。而《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中寫魚: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則在參差舒暢中略有緊促,使魚的靜與動極生動地隨節奏而生。在這些看似平常的地方,卻凝聚了柳宗元精心錘煉的功夫。
當然,柳宗元古文在當時影響不如韓愈那麼大,但是柳宗元以他與眾不同的創作實踐,為文風的改變開拓了一條新路。尤其是他的山水游記,突破了過去散體文偏重實用、以政治和哲理議論為主的局限,改變了散體文以先秦兩漢誥誓典謨、史傳書奏為典範的觀念,創造了一種更文學化、抒情化的散文類型。他的寓言也是具有創造性的。在此之前,寓言大抵只是一篇文章中的一部分,主要用作論說的例證,柳宗元的寓言則擺脫了這種依附性質,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柳宗元散文的語言以「峻潔」著稱,文字准確而簡潔有力,又兼有含蓄、自然之長,體現出孤高脫俗的人生情調,是一種與人格相統一的散文風格。他的散文創作與韓愈的以奇崛雄放為特徵的創作一道,為號為「古文」而實為新體散文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古文運動是文學史上一個復雜的現象。就其解放文體、推倒駢文的絕對統治、恢復散文自由抒寫的功能這一點來說,無論對實用文章還是對藝術散文的發展,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而且我們也看到,雖然古文家標榜以「傳道」、「明道」為文章的最高原則,但韓、柳最具有文學性的散文,卻大抵並非以此為核心的;韓文雄奇,柳文幽麗,都飽含了個人的生活情感,具有鮮明的藝術追求。因為他們對「道」的理解並不那麼狹隘,他們自身的「道學氣」也並不那麼濃厚。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論張旭的書法,說張「利害必明,無遺錙銖,情炎於中,利慾斗進,有得有喪,勃然不釋」,這種執著於現實人生的成敗得失的激情表現於書法,才獲得卓越成就。這不僅反映了韓愈對自由奔放的盛唐藝術的愛好,而且與他的文學觀也有相通之處。但同時也不能不注意到,古文運動的的弊病也是相當嚴重的。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人們通過長期的努力,終於對文學與非文學的區分取得了雖非精確卻已是頗為清楚的認識,而其中關鍵,就在於對實用性的和藝術性的文章加以分判。這為文學在其獨立地位上獲得自由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古文運動由於強調道對文的支配性,從而也就取消了文學與非文學的區分,這在文學觀念上是重大的倒退。由於古文運動的核心思想是倡導以文學為維護封建政治秩序服務,這必然導致作家個性的收斂,從而對文學的發展加上沉重的束縛。封建專制愈是強化,這一種束縛就愈是嚴重,同時「古文」也愈是表現出濃厚的封建說教色彩。實際上,像韓愈對「情炎於中,利慾斗進」式的激情的贊許,到了宋代就已經很難見到,更不用說更為拘謹的明、清正統古文家了。這也是古文運動先天的隱患所致。

❿ 柳宗元寫的著名的八篇山水游記分別是什麼,被稱為什麼

《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