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古遺址
A. 安化茶馬古道的基本信息
在湖南省安化縣(主要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嶺和山澗溪流之版間,就綿延著一條神秘的茶馬權古道。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行走,悠遠的馬鈴聲,回盪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馬古道上馬蹄印仍歷歷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橋仍屹立在風雨中,彷彿在遙憶著那一片歷史的風景。
國家AAAA級景區
2011年8月23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與《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安化茶馬古道風景區達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的要求,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研究決定,現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B. 安化茶馬古道在哪裡
在湖南省安來化縣(主要為洞市自,江南)的崇山峻嶺和山澗溪流之間。
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陝甘茶馬古道,由明代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而此時所謂的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里的茶和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駱駝是因為明朝時要有數百萬斤茶葉要販運(從四川到西北),到清朝時達到了數千噸,馬不能勝任,所以用駱駝。由於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域,因此陝甘茶馬古道是當時唯一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
C. 安化茶馬古道具體的位置在哪
在湖南省安化縣(主要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嶺和山澗溪流之間,就綿延著一條神秘的茶馬古道。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行走,悠遠的馬鈴聲,回盪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馬古道上馬蹄印仍歷歷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橋仍屹立在風雨中,彷彿在遙憶著那一片歷史的風景。
馬幫文化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化馬幫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水古稱益水,又叫蚩尤江。據新化縣梅山文化研究協會考證,與安化相鄰的大熊山區域為蚩尤出生地及與黃帝等北方部落征戰的大本營根據地。安化縣梅山文化專家陳首濤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游區域留下了部分與蚩尤有關的史料、遺存和風俗,該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後來,因避諱而改成諧音「思游」,一直沿用至今。蚩尤部落聯盟為了戰爭的需要引進優良馬種並大量繁殖,以供運輸和騎兵作戰之需。此為安化及古梅山地區養馬的起始階段。在安化置縣(1072年)以前,這里地域荒野,人丁橫蠻,不服當時朝廷的管制,分庭抗禮,謔稱「梅山峒蠻」。
梅山主要包括安化、新化、冷水江、邵陽、隆回等地,其中安化為梅山中心。土著居民多為苗、瑤、侗族,他們為了自身生存和生活所需,不得不與外界尤其是生產力發達的中原地區通商貿易,用本地的茶葉、桐油、茶油等特產與中原及沿海地區交換食鹽、布匹等生活日用品。而當時商品最便利的運輸工具是馬匹。宋神宗年間,朝廷派軍鎮壓梅山南蠻,大小戰事數百起。梅山人民一次次用步兵和騎兵粉碎了朝廷的鎮壓,馬匹在戰時大多服務於戰事。朝廷最後一次殺梅山人5000餘眾,血流成河,梅山土著居民幾乎全遷湘西、貴州等地,馬匹也隨之遷移。明朝初期,洪武帝「血洗湖廣」,省內繁華地區的居民紛紛遷往深山老林的梅山地區,而遷來者鮮用馬匹工具,致使梅山馬匹的數量日漸減少,馬幫進入低谷時期。後來,隨著茶馬古道的形成,馬幫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D. 安化茶馬古道風景區的介紹
安化復茶馬古道風景區位於制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境內,距離益陽市區150公里。素以南方最後一支馬幫和最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存著稱於世,這里保留了原生態的高山民居風光和峽谷風光,遠離塵囂,秀美獨特,故被稱為「高山之城,茶馬遺風」。
E. 湖南安化大福鎮古橋有多少年的歷史
好像有幾百年了,你去橋頭那裡看有記載的
F. 古代的安化叫什麼名字
古代地理著作《尚書·禹貢》,按自然區域把天下劃為九州,以「荊及衡陽惟荊州」,今安化自在荊州之域。
春秋時期,湘境之群蠻與鄂境之荊楚常相爭戰。至春秋中期,楚國勢力擴張至今湘北,戰國吳起相楚悼王,始並蠻、越,取得洞庭、蒼梧之地,此時湘境大部分並入楚國疆域,今安化當屬之。
唐溪茶園
秦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並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今安化屬長沙郡。
西漢初,置益陽縣(一說秦置),屬長沙郡。高祖五年(前202),改長沙郡為國,東漢光武時期改為郡。今安化屬荊州長沙郡益陽縣。
東漢建安年間,劉備借荊州,長沙郡一度為劉所據,今安化地當屬之。三國時期,今安化屬吳長沙郡益陽縣。太平二年(257),吳分長沙郡為湘東、衡陽二郡,今安化屬吳衡陽郡益陽縣。
西晉因舊制,今安化屬荊州衡陽郡益陽縣。西晉懷帝永嘉元年(307),析荊、廣二州地置湘州,今安化屬湘州衡陽郡益陽縣。
南北朝仍沿用晉制,安化隸屬關系無變。
隋初,廢郡為州,長沙郡改為潭州,隸屬荊州,今安化隸荊州潭州益陽縣。大業三年(607),復改州為郡,今安化屬長沙郡益陽縣,仍隸荊州。
唐代,州郡並稱,一地二名,長沙郡即潭州,史稱潭州長沙郡。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潭州長沙郡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為東西兩道,今安化屬江南西道潭州長沙郡益陽縣。
晚唐時,藩鎮割據,梅山土著民族起而攻州縣,反統治。光啟(885—888)年間,梅山「為蠻所據」,不聽朝命,不服州統、不為縣轄,「不與中國通」。今安化縣境史稱「梅山蠻地」,經五代至北宋中期無變。
北宋熙寧五年(1072),朝廷遣章惇開梅山置縣,六年敕名安化(取歸安德化之義),隸荊湖南路潭州長沙郡[5] 。縣治初設伊溪東啟安坪(今東華啟安坪),南宋建炎四年(1130),毀於戰火,縣治遷伊溪西,即今梅城鎮。
元世祖分華夏為1個中書省和11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大德(1297—1307)初年,又分全國為22道,道下置若幹路。今安化屬湖廣行省湖南道潭州路。文宗天歷二年(1329),改潭州路為天臨路。今安化隨之改屬湖南道天臨路。
明初,改天臨路為潭州府。洪武五年(1372),改為長沙府。九年,改湖廣行省為湖廣布政使司(即湖南省),省下分設四道,今安化縣隸湖南省長寶道長沙府。
民國初年,廢府保留道,改長寶道為湘江道,今安化屬湖南省湘江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撤銷道,保留省、縣兩級,今安化直隸湖南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湖南劃分9個行政督察區2個市,今安化隸第六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劃10個行政督察區,安化改隸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6月28日,中共安化縣工委率人民武裝進入縣城,宣布安化解放,8月,湖南成立益陽專區,安化屬益陽專區。
1951年8月,安化劃出部分區、鄉歸新建的藍田縣(今漣源市),並隨縣域變動,將縣治遷至東坪。
1952年12月,撤銷益陽專區,安化改隸常德專區。
1962年底,重建益陽專區(後改稱地區),安化復隸益陽專(地)區。
1994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建立地級益陽市,安化屬之。
請採納
G. 尋找姓氏來源。貴州省的古地名安化(花)縣,是否今為思南縣,有個地方叫李子灣
一、為共氏所改。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其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其時約在戰國末年秦漢之際。 二、唐《元和姓纂》雲:共工後有共、龔二氏。關於龔氏的來源,所有古籍的記載都異口同聲,看法一致。譬如,《古今姓氏書辨證》指出:「其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漢有龔遂」;《姓纂》則指出:「共工後有共、龔二氏」;《萬姓統譜》也指出:「龔氏之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望出武陵。」一說,黃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龍繼其職,其後為龔氏。據此,龔氏是以祖先的官職及名的一字組成的。 龔氏源自上古共工氏,由上述的文獻看來,是絲毫不容置疑的。同時,在過去漫長的好幾千年時間里,也一直未曾發現他們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記錄。因此,龔氏可以說是一個一脈相傳,血統單純的大家族,所有姓龔的人,不管身處天南地北,統統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當然,龔姓男女之間的論婚娶,也是一向不被允許的。 共工氏是上古時期一個幾乎與黃帝的姬氏之族分庭抗禮的顯赫家族。4000多年前,他們被列為所謂「四凶」之一,被聖君虞舜流放到現在的河北和遼寧,山東一帶,並且開始以單字的「共」為整個家族的姓氏。然後,經過了若干年代,他們為了避仇,又分別巧妙地改變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原來姓氏「共」的左旁加上三點水,變成了洪氏;有的則在共字的上面加上一個龍字,成為了龔氏。兩個姓氏盡管在外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全都包括有「共」字在內,十足顯示了他們的不忘本源,更明白表露了他們的所自來,真是妙不可言。 由此看來,長久以來在中國各地一直都是族大人眾,很有名氣的龔、洪二姓,實際上根本就是系出一源的同一家人,彼此間的關系親密異常呢!
徧考史乘,溯源追遠,海內「龔」姓,淵源有八: 其一·源自共工。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系,姜姓),因治水有功,被奉為社神。其後以單字「共」為整個家族的姓氏。後又加龍成「龔」氏。 其二·源自共國。據《通志·氏族略》載,共國(今河南省共城,一說今甘肅省涇川縣北),亦作恭國,為商代諸侯國。以侵周而受文王姬昌之討伐,為周所滅。共國滅亡後,其子孫以國為氏,即共氏。後演變為龔姓。 其三·源自共伯和。西周後期,有王室貴族姬和,封於共(今河南省輝縣),為伯爵,史稱共伯和。時周厲王於「國人暴動」中被逐出國都,諸侯共舉共伯和行天子政,史稱「共和行政」, 是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之肇始。伯和之後氏共,後演變為龔姓。 其四·源自晉世子申生。據《尚友錄》所載,春秋時,晉獻公(晉國為姬姓諸侯國)之子奚齊即位後,諡申生曰「恭」。史稱恭世子或恭君,其後代因諡為氏,後演變為龔姓。 其五·源自共叔段。據《元和姓纂》、《史記·鄭世家》所載,春秋時,鄭庄公即位,察知其弟叔段欲篡政,將圖之,母後請封,封之共,史稱共叔段。其後代氏段,或氏共叔,或氏共。氏共後裔演為龔姓。 其六·源自周昭王支庶孫翁氏。據《六桂堂業刊》所載,周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其後以邑為氏,稱「翁」氏。宋初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龔。洪氏後為避仇,改氏龔。 其七·源自周室。周文王第十四子曰叔綉,叔綉之後裔際遠封於滕國之共邱,亦作龔邱,因地賜姓為龔。際遠子諱堅,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其後裔龔選、龔遂著稱於漢。龔遂於漢宣帝地節四年任渤海大守,繼任水衡都尉,卒於位。配王氏,生二子:奇英、奇傑。奇英於漢元帝時為武陵守令(今湖南省常德市),辭官後定居武陵,遂開「武陵龔氏」之源。配耿氏,生一子名勝,漢哀帝時為諫議大夫,後因王莽篡政而歸隱武陵。龔勝配郭氏,生二子:龔蒼、龔苔。龔蒼避兵去楚而徒居福建汀州府上杭瓦子街,弟龔苔仍居武陵。 其八·源自少數民族漢姓。 一 貴州黎平三龍鄉兜房族吳姓有改龔姓者。 二 土族龔塔氏漢姓龔。 ③ 京、瑤、彝、白等族均有龔姓。 綜上八源,其八乃少數民族之漢姓不計,括約之為三: 一曰:源出炎帝系之姜姓。其一是也; 再曰:源自黃帝系之子姓。其二是也。 三曰:源自黃帝系之姬姓。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均是也。
H. 安化大福的古跡有哪些
大副古橋 幾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