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東午寄遺址

東午寄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4 09:46:32

㈠ 列舉黃河流域發現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址、歷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實。說明黃河與中華民族姿勢文化的深遠關系。

一、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 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 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 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 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 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 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 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 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 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 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 之地。

六、歷史興盛的基礎
地質學家們發現,黃土具備優良的解理性,適合開掘窯洞居住; 農學家們發現,黃土中各種礦物營養物質豐富,具有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們漸漸在這片黃土地上開鑿窯洞居住,種植五穀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興盛起來,華夏先祖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 隨後的日子裡,中國第一個王朝夏興盛於此,立國800年的周朝源 起於此,而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也勃興於此。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 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 "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 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黃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損
西漢時期,天下大治,中國人口激增至6000萬。向西北開拓移 民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向西北邊塞遷 徙了70餘萬人口。西漢將匈奴趕到遙遠的漠北,將大片林牧區變成了 農耕區。西漢在河套開發的引黃灌溉工程,是以寧夏內蒙的賀蘭山森林 和陝北森林的大破壞為代價的。

十一、黃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損
唐朝立國之初,勵精圖治,經濟迅速恢復。由於其經濟貿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於西北,因而西北地區的屯田墾殖搞得有聲有色。黃土高 原的林牧區開辟了大片農田,墾田數十萬畝。每丁耕田有二三百畝, 廣種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積破壞。
唐代定都黃土地的中心城市-長安。盛唐氣象,國力達到頂峰, 都城的規模當然前無古人,耗用木材無數。僅就長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寶雞、眉縣、周至、戶縣等鄰近山中採伐外,還遠到岐山、隴山和當時嵐州(今嵐縣)、盛州(今內蒙額爾多斯高原一帶)采辦。

十二、黃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損
宋代建都開封,因為洛陽附近黃河南北的山嶺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遠去呂梁山採伐,當時渭河上游林區也橫遭暴劫。史載北宋剛 剛立國,就在秦隴之間大肆採伐。陝西秦嶺、子午嶺、羅山,寧夏賀 蘭山、大盤山,甘肅沼河、隴南山地,森林先後遭到破壞。宋朝官商 每年僅從陝甘間的隴山就採得大木萬株以上,竟使當時開封城內良木堆積如山,私商采賣木材更是不計其數。

十三、黃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損
明朝重得西北,重視屯田,以便以屯養軍,以軍隸民。當時"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為最"。明初駐屯雁門、偏關長城附近時,那 里因山勢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鮮徑行,騎不能入"。到了明中葉, 北京的高官顯貴,邊關將士,當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為鄰,逐之不可,禁之不從"。單是每年販運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萬根。

十四、黃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損
滿清入關,短短幾十年休養生息,人口由8000萬增至兩億。 華北、江南人滿為患,於是大量流民自發湧向西北。黃土高原又一次成為破壞的重災區,祈連山、六盤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參天,此時完 全成了光山禿嶺。

十五、六千年後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後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實的一片黃土。 黃土本身土質疏鬆,沒有任何抗沖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護。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為最,草原次之,農作物則幾乎為零。 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掃平具備保護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沒有保護 能力的農作物。

十六、嗚呼!黃河!
嗚呼!千百年來,我們就這樣在刀斧和戰火中毀滅了黃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嘆伐盡林木營造的無數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黃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為它土質疏鬆,顆粒細膩,植被 一經破壞,水土流失就極其嚴重。很快我們就聽到了哀婉的嘆息:"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十七、黃土高原植被破壞溝壑縱深
目前高原上長度在1公里以上的溝壑有30多萬條,1公里以下的 支溝、毛溝更是不計其數。一道道溝壑最終的歸宿都是黃河,它們不停 地切割著黃土高原,成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十八、黃土高原植被破壞,生態環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們今天稱之為黃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滿眼是嶙峋乾裂、支離 破碎的黃土,沒有樹,甚至沒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嘆:人類的先民們, 怎能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發出如此燦爛的文明?
它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綠色還是這里的主色調, 那時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9%。

十九、一場暴雨地形巨變
隨著植被覆蓋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溝壑強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時,兩側也在拓寬,並且發展出支溝,支溝又發展成毛溝。這樣的變化, 往往只需要數年、數月、數天甚至一場暴雨過後就能完成,因此黃土高原 也被稱作世界上地形改變最為迅速的地區。

二十、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
每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這些溝壑。每年流失的 16億噸泥土,絕不僅僅是把一條河染成觸目驚心的黃色。它隨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沖決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滌盪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兩決口,百年大改道
黃河一天天暴虐起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親河 終於成了"中華之憂患"。與黃河水患的搏鬥,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頭等大事。

二十二、守著黃河缺水,鄭州可為中游一例
鄭州本來因水而興,它依傍黃河,還有賈魯河、熊耳河、金水河從 城中流過。但隨著工農業的巨大發展,污染日趨加重,引水渠道縱橫交錯,三條曾經流淌不盡的河流先後枯竭。至70年代,鄭州已完全依賴 黃河供水。

二十三、山東缺水,越近黃河越缺水
山東的水資源情況更加緊張,人口和耕地分別佔到全國的7.2% 和7.3%,而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1.2%。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有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頃耕地佔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國的17.3%。是越接近黃河水資源越短缺, 到黃河一帶徑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魯西北的臨清、冠縣一帶竟只 有25毫米。
回答者:當個壞寶寶 - 魔法師 四級 3-10 21:04

--------------------------------------------------------------------------------

黃河發源於昆侖山東部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晉)、陝西、河南(豫)、山東(魯)等九個省區,在山東省利津附近分流入海,於墾利縣注入渤海。

黃河流域位於北緯32°至42°,東經96°至119°之間,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北界陰山,南至秦嶺,東西長約1900公里,南北約1100公里,流域面積為75.2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三個英國的國土面積。
黃河流域大部分屬乾旱、半乾旱的大陸性季風氣候。

上游從河源到內蒙托克托縣河口鎮,可再細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河套段;上游段水多沙少,為黃河主要清水來源區。

中游從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可細分為黃土高原峽谷段、汾渭地塹段及豫西峽谷段;中游落差大,河谷兩岸崖壁陡立,多急流險灘,例如有著名的壺口瀑布(又稱龍門)。

下游從鄭州桃花峪到山東墾利縣,可分為沖積大平原和河口三角州兩部分;下遊河道平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黃河帶到下游的泥沙極多∶約四分之一淤積在河道內,使河床逐年抬高,成為世界著名的「懸河」。約有四分之三被送到入海口,泥沙淤積令河口延伸,三角州擴大;每年造陸約50平方公里,海岸線每年推進 1公里多。

黃河流域人口約一億六千萬,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12.5%。目前已逐漸形成上游水電基地、中游煤炭基地、下游石油基地的能源工業的布局。

黃河是中國的憂患,因為時常有水災和旱災。
回答者: some_thing - 總監 九級 3-10 21:10

--------------------------------------------------------------------------------

.有詩說「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黃河)這兒發源」,這樣說有什麼歷史依據?你能列舉出一些在黃河流域發現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址、歷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實,說明黃河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深遠關系嗎?

2.你能否具體地說出是從哪兒發源,流到哪裡的?黃河有多長,流經哪幾個省區?

3.你知道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故事和與黃河有關的詩詞嗎?

4.在我們常用的俗語、諺語、成語當中,由許多和黃河有關,比如「跳進黃河洗不清」、「不到黃河心不死」等等。請你收集若干條,並且在每一條語言材料後面寫出它的意義和相關故事。
下面這個網站從春秋時期到現代所有有關黃河的諺語全部在上面,點擊即可,多的實在粘貼不完,自己看吧!http://www.yellowriver.gov.cn/hhwh/zhuanti/hhshici.html

還有一個網站很豐富http://202.108.249.145/f?kz=631654

「河走溫縣城,倉頭猛一窮」;
「孤柏嘴著了河,駕部唐部忘往外挪」
「不到黃河心不死」
"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是非吹入凡人耳,萬丈黃河洗不清。
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牆不回頭
黃河黃,長城長,英雄百戰走四方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
泰山成砥礪,黃河為裳帶。(阮籍《詠懷》)
黃河九曲天邊落,華岳三峰馬上來。(黃滋《送李佑之赴陝西參議》)
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
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同上)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李白《公無渡河》)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李白《北風行》)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劉禹錫《浪淘沙九首》 )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幾簸自天崖。如今直上銀河去,直到牽牛織女家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吳會書難達,燕台路正長。

男兒久為客,不辨是他鄉。
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
潛昆侖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
登龍門而南遊兮,拂華陰於曲阿。
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揚波。
體委蛇於後土兮,配靈漢於蒼穹。
貫中夏之能甸兮,經朔北之遐荒。
歷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晉之南鄉。
秦自西而啟壤兮,齊據東而畫疆。
殷徒涉而永固,衛遷濟而遂疆。
趙決流而卻魏,嬴引溝而滅梁。
思先哲之攸嘆,何水德之難量。
關於黃河的詩詞歌謠
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黃河,它們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
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將進酒)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
王之渙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王維詩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艄公號子聲聲雷,船工拉纖步步沉。運載好布千萬匹,船工破衣不遮身。運載糧食千萬擔,船工只能把糠饃啃。軍閥老闆發大財,黃河船工輩輩窮。」
「一條飛龍出昆侖,搖頭擺尾過三門。吼聲震裂邙山頭,驚濤駭浪把船行。」
「三氣周瑜在江東,諸葛亮將台祭東風。祭起東風連三陣,火燒曹營百萬兵。」黃河船工祖祖輩輩生活在黃河上,漂泊在木船上。他們對黃河了如指掌,把船隻視為家珍。在與黃河風浪搏鬥的生活實踐中,船工們創作出了豐富多采、獨具特色的黃河號子。聲聲號子,抒發了船工們復雜的感情,反映出他們的喜、怒、哀、樂、憂、怨、悲、歡。黃河船工號子,伴隨著船工的勞動,是船民生活的旋律。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浪淘沙九首》詩中的第一首中的前兩句。後兩句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涼洲詞》王之渙
黃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
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
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黃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
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
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作者:【韋應物】 年代:【唐】 體裁:【未知】 類別:【未知】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寒樹依微遠天外,
夕陽明滅亂流中。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
為報洛橋遊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

【注釋】: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離開長安赴任,經洛陽,舟行洛水到鞏縣入黃河東下。這詩便是由洛水入黃河之際的即景抒懷之作,寄給他從前任洛陽縣丞時的僚友。

詩人順洛水向東北航行,兩岸青山不絕,漸漸地,東南方向的高山深谷多了起來,而船卻已在不知不覺中駛入黃河了。於是詩人縱目四望黃河景物。這是秋天的傍晚,滾滾黃河與天相連,天邊隱約可見稀疏的樹木在寒氣中枯落。夕陽映照在洶涌的河水中,忽亮忽暗地閃爍不定。那種清廓的景象,使他想起了幾年前在伊水邊看到的那個孤零零的村落,自經安史之亂,殘破蕭條已甚。往事不堪回首,而眼前雨霽晴展,北風勁吹,只見空中有一隻孤雁向南飛去。此刻,詩人的心情如何?他告訴洛陽的僚友們說,他的心情就象《莊子·列禦寇》中說的那樣:「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他覺得自己既非能乾的巧者,也不是聰明的智者,而是一個無所求的無能者,無所作為,無可憂慮,就象這大河上的船,隨波逐流,聽任自然,奉命到滁州做官而已。顯然,這是感傷語,苦澀情。他的僚友們會理解他的無奈的憂傷,不言的衷曲。

唐德宗從建中元年即位以來,朝政每況愈下,內外交困,國庫空虛,賦稅濫征,軍閥割據,民不聊生。韋應物了解這一切,為之深深憂慮,然而無能為力。此次雖獲一州之任,亦是榮升之遇,有可作為之機,但他懂得前途充滿矛盾和困難。因此只能徒具巧者之才,空懷智者之憂,而自認無能,無奈而無求。也許他的洛陽僚友曾給他以期望和鼓勵,增添了他的激動和不安,所以他在離別洛陽之後,心情一直不平靜,而這黃河秋天傍晚的景象更引起他深深的感觸,使他無限傷慨地寫下這首詩寄給朋友們。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目錄 [隱藏]
1 釋名
2 水文特徵
2.1 源頭
2.2 分界
2.2.1 上游
2.2.2 中游
2.2.3 下游
2.3 主要支流與湖泊
2.4 幹流峽谷
2.5 幹流水利樞紐
2.6 橋梁
3 環境狀況
3.1 水土流失
3.2 斷流
4 歷史與文化
4.1 河道變遷
4.2 水利簡史
4.3 中華文明的搖籃
4.4 與黃河有關的人物
4.5 旅遊文化資源
5 其他
6 參看
7 站外鏈接

[編輯]
釋名

黃河母親「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編輯]
水文特徵
[編輯]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未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參考資料:黃河源頭

[編輯]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編輯]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㈡ 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遺址在哪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在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內威海、黃海北部容都有甲午戰爭遺跡,記述甲午戰爭較全面的是山東省威海市威海灣內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遺址及博物館;還有遼寧省盤錦市的田台庄甲午末戰戰場遺址。

㈢ 燕京大地上的長城遺址是

在中國歷史上大規模的修築長城止於清朝。清入關以後,對長城是否繼續修建進行過長期的爭論。對於長城的防禦作用是不容否認的,有不少的人提出要修長城,這些建議也曾引起清朝統治者的注意和考慮。但為什麼決定不再修築長城了呢?這還要從清朝統治政策的改變和軍事形勢的變化來考慮。康熙皇帝巡視到東海時曾寫過一首詩,就表明了這種認識的轉變:「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當時費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在康熙看來,秦始皇為修築長城耗盡了民力,但結果怎麼樣呢?天下並未永遠屬於他。由此,清朝統治者把統治的策略調整到了「懷柔」政策上來,以親和來拉攏蒙、藏等各族的王公貴族,這對安撫邊疆各族鞏固統治秩序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因此,清朝並未繼續長城工事的修建。現在的長城遺址都是明和明以前各朝代所遺留的。

(1)丹東虎山長城明長城的九鎮之一是遼東鎮。遼東鎮是九鎮之中最東邊的一個鎮。據史料記載:「遼東全鎮,延袤千有餘里,北拒諸胡,南拒朝鮮,東控福余,真番之境,實為神宗左臂。」遼東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歸屬燕國。燕昭王修築燕北長城時,東端起點就在遼東。

丹東地處遼東半島東南部,北倚長白山,南瀕黃海,東隔鴨綠江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接壤。

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燕長城、秦長城、漢長城都修至丹東,而明代長城在丹東地區修建的年代是在成化四年(1468年)。據《安東縣志》記載:「老邊牆在具治東北四十里,叆河北岸與寬甸分界處。山嶺綿亘,足資防禦。」關於明長城東端起點現仍有不同的說法,但不論哪種觀點都認為最東端起點應在丹東境內。現在丹東市郊15千米處存有已修葺後的虎山長城遺址。

丹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鴨綠江一衣帶水,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同飲一江水,是我國萬里長城最東端的邊境城市。20世紀50年代,丹東這座城市就以抗美援朝的英雄之城而著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具有歷史意義的鴨綠江大橋和抗美援朝紀念館,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標志。早在1894年,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就發生在距丹東不遠的黃海海面,著名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和他所指揮的戰艦,就在這一海域殉難。現在的丹東正在作為嶄新的邊境旅遊城市,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2)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西北,距市區約70千米。八達嶺是居庸關的外口,處居庸關之北,又稱北口,與南口相對,是居庸關的門戶。八達嶺地勢險要,兩山夾峙,中有一徑,在嶺上可俯視居庸,遠眺北京。八達嶺關城有東、西兩座關門,東叫:「居庸外鎮」,西稱「北門鎖鑰」,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八達嶺是軍都山主要山峰之一,海拔1015米,由於從這里可以南通南口、昌平、北京,北通延慶,西通沙城、宣化、張家口,道路四通八達,由此,稱為八達嶺。由於八達嶺地勢險要,素有:「居庸之險不在關城(居庸關)而在八達嶺」之說。

從山海關東門向南延伸8 里為老龍頭,這里是長城入海處。在老龍頭上建有澄海樓。

㈣ 韓國境內現存的中日甲午戰爭遺址有哪些

威海----位於山東半島東部、黃海之濱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與韓國隔海相望,是我國距韓國最近的地區。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海經濟開放城市

㈤ 「紫氣東來」到底是啥含義

紫氣東來zǐ qì dōng lái

意思--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內道將容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舊時比喻吉祥的徵兆。

出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5)東午寄遺址擴展閱讀

典故--

老子很有學問,在周王朝擔任主管圖書典籍的官職。大約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天下大亂,諸侯之間爭奪

「紫氣東來」乃「老子出關」時的一大勝境,流傳千古,代代傳誦。

成語辨析--

紫氣是紫色的氣,古人認為紫色與當官有關。很多官服是紫色的。紫氣東來主要用於書香門第家的大門口上的牌匾。

㈥ 中午中日戰爭的遺跡的介紹

甲午海戰紀念館坐落於甲午戰爭紀念地威海劉公島上,是一處以建築、雕塑、繪畫等綜合藝術展示甲午悲壯歷史的大型紀念館。海戰館佔地1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900平方米,由廣東河源華冠股份有限公司獨家投資6000餘萬元,於1995年6月建成開業。

2017年12月2日,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單。[1]

中文名稱
甲午海戰紀念館
外文名稱
Museum of the Sino-JapaneseWar
類別
歷史博物館
地點
山東威海
竣工時間
1995年6月
快速
導航
詳細介紹

景區介紹

展區結構

相關評價

景區特產

交通提示

旅遊貼士
基本信息
甲午海戰紀念館坐落於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碼頭東200米,是一處以建築、雕塑、繪畫、影視等綜合藝術手段展示甲午海戰悲壯歷史的大型紀念館。

2017年12月2日,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單。[1]
館內以電、光、聲等現代科技營造的氛圍,生動逼真,遊人置身其中,耳聞目矚甲午戰爭的慘烈與悲壯。整個海戰館氣勢宏大,外型有如幾艘互相撞擊穿插的船體,坐落在當年旗艦定遠號擱淺的地方,懸浮於海上。18米高的主體建築上塑造了一尊15米高的北洋海軍將領像,為國內人物雕塑之最。
共5張
甲午海戰紀念館
詳細介紹
倡議建《甲午海戰紀念館》
省委黨校文史教授「王建學」的這一倡議引起省政協和「丹東市」政協的高度重視。

王建學:遼寧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大鹿島
100多年前的丹東「大鹿島」,上演了一場由中日兩國海軍參加的19世紀末世界最大規模的海戰。昨日,省委黨校文史教授王建學的一份關於遼寧省建「甲午海戰紀念館」的建議引起了省政協和丹東市政協的重視。「甲午戰爭才是日本侵華的起點。」采訪中,王建學還向記者講述建甲午海戰紀念館的意義。

大鹿島鄧世昌塑像
村民集資為鄧世昌立像
2005年記者找到王建學教授。他正在應丹東文史委的要求就甲午海戰及修建紀念館的意義、作用等相關問題提出詳細的意見。
在他的案頭記者看到了丹東文史委剛發給他的信函:「省政協聯合視察甲午海戰遺址之座談會上,您對重視甲午海戰遺址遺跡保護,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發言,省市縣三級領導均十分重視。特別是您關於修建甲午海戰紀念館的建議,丹東、東港兩市領導認為意義重大。市政協領導要求,由我們起草一個建議案,以反映您的意見

㈦ 甲午戰爭中遺址在哪

第一階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㈧ 怎麼郵寄東西

1、由於現在抄快遞公司種類繁多,價格不襲一,能到達的地方也不一樣。所以要提前查詢並選擇好一家快遞公司。


㈨ 東雞冠山戰爭遺址,中國唯一的日俄戰爭陳列館,是歷史景點嗎

這趟旅遊沒白來,感覺知道了不少東西,博物館裡面的藏品不少,好多之前還叫不出名字的現在都知道了,東雞冠山值得花上一天的時間游覽,回憶歷史,愛國之心毅然從心中湧起,旅順獨特的歷史經典,適合帶孩子出去玩的地方!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