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遠古遺址位於

遠古遺址位於

發布時間: 2021-01-04 11:35:03

⑴ 有哪些遠古遺址、4個

一、閻家崗遺址

閻家崗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位於哈爾濱西南25公里,松花江支流運糧河北岸。經考古發掘,出土古脊椎動物化石33種2500餘件;石製品9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均為人工打擊而成;人工打擊的碎骨43件,骨器7件;還出土兩個古營地遺址,相距40米,分別用300和500多塊獸骨,包括披毛犀、大角鹿、野牛、野馬的頭骨和肢骨壘砌而成;還發現燒骨、炭屑和糞便化石。經碳-14測定,這些化石的年代為距今22370±300年。在這里活動的早期先民,已能構築營地,並獵捕大批野獸,說明狩獵技術有了進步。

二、新開流遺址

新開流遺址在密山縣大、小興凱湖之間新開流以東1.5公里的湖崗上。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80米,面積約2.4萬平方米。1972年發掘28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32座,漁窖10座,出土大量以魚鱗紋、網紋、波紋為特徵的陶器和以漁獵工具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說明當時人們是以漁獵為生,尤以捕魚為主要生活來源。經測定和樹輪校正,距今年代為6080±300年。這是一處不同於國內外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富有特徵的遺址,以本遺址為代表的這種類型的文化遺存,被命名為"新開流文化"。1981年新開流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昂昂溪遺址

昂昂溪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以西6公里五福火車站南端的沙丘上。1930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在此發掘,以後多次發掘,從遺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用於漁獵的壓制石器和骨器。在男性墓中,隨葬的有骨槍頭、骨魚鏢、骨刀梗,說明男子狩獵、捕魚;女性墓中隨葬品有凹底石鏃、切割器等,說明女人不但從事家務勞動,也從事狩獵。出土的陶器中,有灰褐泥質陶、灰泥質陶、黃褐泥質陶3個陶系。石器工具的製作,可分為壓制、打制、磨製3種。以壓制石器占絕大多數。器形細小,工藝精湛,特別是石鏃代表了壓制石器製作的最高水平。經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5000-6000年。這個遺址對研究黑龍江省石器時代文化及東北地區遠古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鶯歌嶺遺址

鶯歌嶺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寧安縣鏡泊鄉學園村西南1.5公里處,南距南湖頭屯2公里。嶺的西、北、東三面伸入湖中,形成半島,遺址就在半島之上。遺址的地層堆集分上下兩層,每層都發現居住址兩處,均半地穴式建築。下層的兩處居住址,長方式,長6米左右,寬3米左右,深3米多,靠牆有柱洞,室中有灶坑,灶邊圍以石牆。其中一室內,有一大石,下壓一個狍子頭骨,大石與灶坑之間,整齊地排列著5個狍子和豬的頭骨。室內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為罐、碗、盅、紡輪,陶塑有豬、狗等;石器主要是鋤、斧、網墜;骨器有骨針、錐、鹿角鋤。上層居住址,也為長方形,深約70厘米。因遭破壞,看不出長度和寬度。穴壁內築有石牆,其間填以黃土。靠牆處有柱洞。居址內出土物較少,附近有一灰坑,出土物較多。陶器火候較高,陶質較硬,部分表面磨光,以罐類為多,也有碗、杯、盅,陶塑動物有豬、狗和熊,造型逼真,姿態各異。石器以打制、磨製為主,有石斧、有肩石鋤、束腰石鋤和石錛、茅、鏃及長刮器、短刮器、石片刮器。骨器有針、錐、簪、匕首,還有牙刀、牙錐、蚌刀和樺樹皮器。鶯歌嶺下層文化類型是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對上層出土物經碳-14測定,為距今3025±90年,應在商周之際。下層當較上層更早,應在商代初期。

五、白金堡遺址

白金堡遺址屬青銅時代遺址,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臨嫩江0.5公里,東距嫩江與第二松花江匯流處15公里。多次考古發掘,清理出房址3處,窖穴(灰坑)40多處,陶窖1處,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房址為園角長方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築,面積為4.4×8或4×4米。有門道,呈斜坡形,長1.3米,寬1米。地面經過夯打,厚約5厘米。室中正中有灶坑,橢園形。有柱洞,木柱當是支撐屋頂的支柱。室內西北側有土台,可能用於放置生活用品。西側有窖穴,有園形和長方形兩種,大少不小,可能是放置糧食、果品的。灰溝(防護溝)很長,東西向呈半園形,寬深各1米,溝壁斜直,用於防護和守衛,是白金堡文化重要遺跡之一。出土陶器1000餘件,有鬲、罐、缽、壺、盆、碗、杯、網墜等。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堅硬,色澤純正。從房址的建築看,當地先民已過著安定生活;從蚌刀、蚌鐮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農業;精緻的骨魚鏢和土層中大量魚骨的堆集,說明捕魚仍佔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動物紋(羊紋、鹿紋、駱駝紋)的出現,反映了畜牧業也有了發展。遺址的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下層時間較早,相當於商代末期,上層時間較晚,相當於西周末年。經碳-14測定,距今分別為3260±70及2900±100年。
白金堡遺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豐富1處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遣存。對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個東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學術界認為這里的先民已進入文明時期。1981年白金堡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鳳林古城遺址

鳳林古城屬鐵器時代遺址。位於三江平原的友誼縣成富鄉鳳林村西300米處。8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在以友誼農場為中心的1888平方公里范圍內,發現距今2000年左右的漢魏時期古城、古居址181處,其中古城62處,古居住址119處。這些古城和居址中,最有特色、最完好、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佔地約100萬平方米的鳳林鄉古城。與寶清縣炮台山古城堡隔七星河相望,居民稱為"對面城"。古城有內外9城,第六城位居中心,呈正方形,東牆長116米,南牆長112米,西牆長124米,北牆長119米。牆殘高2-4米。城四角有角樓址,4個馬面設在每面牆中部。角樓、馬面向牆外伸出5-10米不等。城外護城河深3-4米,寬16-18米。城牆為夯土板築,很堅固。六號城較各城面積大,城牆高,可能為部落首領住所。各城的內外都有許多半地穴式居址,深1米,長5-10米,寬3-5米,出土有陶罐、陶碗和雙耳銅䴉、小銅鍾、鐵箭頭,還有玉器、瑪瑙等飾物。從各城的布局看,當時的居民約有數萬,已結束了游牧,進入定居,農業、養畜業、制陶業和紡織業都達到一定水平,在組織上也初具國家的雛形。經考證,居民為滿族的祖先挹婁人。
鳳林古城的發現,徹底否定了三江平原是亘古荒源的"北大荒"這一說法,對研究滿族歷史、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的相互關系及其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變化,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又由於此城巨大而結構復雜,對研究黑龍江古城的類型提供了新的例證。

⑵ 我國遠古文明遺址各在哪裡

藍田遺址、河姆渡遺址、紅山遺址、三星堆遺址

⑶ 哪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目前世界發現遠古人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中國。我國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址三四百處。遍布祖國25個省市。其中有元謀人,山頂洞人,藍田人,北京人,鄖縣人,南陽人,和縣人等20餘處舊石器初,古人類遺址。

1、元謀人遺址

元謀人遺址位於雲南省元謀縣大納武村山腰以北500米,距縣城7公里。元謀人的化石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之一。後來正式命名為「元謀直立人新亞種」或簡稱「元謀人」。

其他早期更新世動物化石,如雲南馬、劍齒虎和劍齒象,以及石器和木炭屑也被出土。元謀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雲南高原是早期人類活動最重要的地區之一。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中國人祖先的遺址。

2、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腳下。它是一座建於1953年的古代人類遺跡博物館。

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在長骨山出土了第一塊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震驚了全世界。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名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它離北京市中心大約48公里。

3、紅山文化遺產

紅山文化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最早是在赤峰的紅山後面發現的。它以西拉穆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20萬平方公里。大約在五、六千年前,持續了兩千年。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社會的鼎盛時期,主要的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為紐帶的部落群體。經濟形式以農業為主,與畜牧業、漁業、狩獵並存。其遺存的特點是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與之字形陶器、微石並存的文化。

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

4、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村寨遺址。它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的ChanRiver東岸的二層平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該遺址佔地約5萬平方米。

5、河姆渡遺址

河姆石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河姆渡石位於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距寧波市市區約20公里。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是我國採用榫卯連接技術建造木結構房屋的典範。

⑷ 中國有多少古代和遠古史前文化遺址

原始人遺存抄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襲猿人 河套人 山頂洞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大荔人
舊石器至新石器早期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薛家崗遺址 辛店文化 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馬家窯文化 大溪文化
氏族社會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齊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嶺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廟底溝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新化、屈樂遺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⑸ 遠古時期西河度文化和什麼遺址位於山西臨汾地區

襄汾丁村文化。
丁村遺址(第一批國保)
時代:舊石器
地址:襄汾縣丁村汾河東岸回的第三階地上答
為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1953年發現,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了調查發掘,發現含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的14個地點,獲得了3枚「丁村人」牙齒化石,2005件石製品,27種哺乳動物化石。1958年裴文中、賈蘭坡先生對石製品進行了深入研究,出版《山西襄汾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確立了丁村文化。1976年以來,又多次進行了調查和發掘,發現了數十件石製品和一塊幼兒頂骨化石,新發現舊石器時代地點12處,分別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的人類文化遺存,稱之為「新丁村文化」,目前可以確認的共包括31個地點、5個文化層的遺址群。進一步擴大了對丁村文化分布范圍和內容的了解。

⑹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主要是因為什麼

主要原因:

中國國土大部分處於溫帶地區,氣候適宜,廣闊的水網分布,廣袤的土地,能承載大量人口的進行農耕經濟。

遠古人類活動遺跡大都是在河谷地帶、開闊地帶、濕潤地帶發現,而中國這部分地區分布比較廣闊,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絕大部分國土在溫帶地區,氣候適宜,境內河流縱橫,土地肥沃,特別是長江、黃河流域,更適合古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舒適的氣候可以為生存提供了重要保障,使得人們得以繁衍,再加上中華文明從始至今未曾斷絕。

此外,四大文明古國也只剩下中國,其他三個古國已經滅亡,只留下痕跡,這也算是中國成為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的原因。

元謀人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雕塑: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

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北京人

北京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

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斗爭。

藍田人

「藍田人」即「藍田猿人」,學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英文名稱:Homo(Sinanthropus)erectuslantianensis。是中國的直立人化石,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屬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時代是更新世中期、舊石器時代早期。

1964年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命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

⑺ 分析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有什麼特點

分布特點: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在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 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廣泛,自北向南,自東向西都有分布。 遠古人類遺址分布於我國東部的較多,分布於我國西部的較少。 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與水源有關,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附近,如珠江、黃河、長江等。

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

5,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Hemu Site )是中國晚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寧波餘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是中國採用榫卯技術構築木結構房屋的實例。

⑻ 在我國境內發現的遠古人類遺址主要有哪些

1、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約70-20萬年。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北京猿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2、 元謀人:發現於1929年5月,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

3、 丁村人:遺跡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 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兩側。 因發現於中國北方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包括1954年發現的3 枚小孩牙齒和1976年發現的一塊小孩頂骨殘片。1954年進行大規模發掘時在汾河東岸共發現十個石器地點,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發現了新的石器地點。

4、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

5、 河套人: 我國新人化石。1922年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烏審旗薩拉烏蘇河河岸砂層中發現。

6、柳江人 :我國新人化石。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縣通天岩洞穴中發現,故名。

7、 麒麟山人 :我國新人化石。1956年在廣西來賓縣麒麟山洞穴內發現,故名。

8、 資陽人 : 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1951年在四川省資陽縣城西黃鱔溪修建鐵路橋時,在橋墩基坑中發現。

9、 峙峪人 : 1963年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工作者在朔城區峙峪村北的黑駝山腳下,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這處遺址距今約兩萬八千年,1965年被確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遠古遺址位於擴展閱讀:

西藏古人類遺址

人類的棲息,繁衍總是選擇在自然條件比較好的環境里,像西藏這樣大高寒地區,一般想像中,人類不需要到那裡去,至少,毋須很早以前就去了。可是,事實上,據考古發現,5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已在那裡活動了。

1966年7月-8月間,珠穆朗瑪峰綜合科學考察隊在喜馬拉雅山聶拉木縣亞里村南面,中尼公路和波曲河的東側,海拔4300米的河流階地上發現一件打制的石核和石核刮削器,以及20多件用燧石,玉髓,水晶製作的細石器。

隨後,又在中尼公路上羊圈(第九道班)東南約1千米的地方,朗弄曲河左側的階地上(海拔4900米),撿到3件打制石器。由於當時再進一步說明時代的材料不夠,認為大約是全新世初期的物件,那麼,也說明距今1萬年前,西藏就已經有人類活動了。

到1981年,隨著西藏考古發掘工作的收獲,可以斷言,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類的足跡就已經到達那裡了。

1964年,青藏科學考察隊在定日東南10千米的蘇熱,在第二級階地上發現49件石片和用石片做的刮削器及尖狀器。

這些石器的加工方法,於東北地區舊石器中期或晚期的石器頗為相似,但與鄰近的印度聶瓦斯早期或晚期的文化不同,定日石器的特點,可以從中國猿人使用的石器中找到祖型,由此推測,當時的西藏人是從內地遷去的(這批石器雖然發現較早,但研究較晚)。

1976年,在藏北3個地點也發現舊石器100多件,其中盧令地點的最有意思,有各種的刮削器,端刃刮削器和尖狀器。製作比較精緻,刃口比較薄銳,刃緣也較勻稱,頗顯示其進步性質。其文化面貌頗與寧夏水洞溝(河套人時期)的舊石器相似。

與印度聶瓦斯晚期巴基斯坦索安晚期文化也有類似之處,似乎這里是喜馬拉雅山南北兩坡兩處文化交流的結合地。

至於細石器,分布很廣,已發現25個地點,分布的范圍:北緯28度15分-34度47分,東經82度0分-88度41分。海拔4600米-5200米不等。共獲細石器265件,有契形石核,錐形和半錐形石核,柱形石核,刮削器,雕刻器,尖狀器等。

在這縱橫千餘里的細石器分布區內,所見到的石器面貌,基本上一致。研究者認為,這些細石器與青海,新疆南部所見到的細石器是同類的,因此認為,約在四五千年前,游牧部落早就在西藏廣袤的范圍內活動了。

⑼ 下列遠古人類遺址中,不是位於黃河流域的是( )

選A
解析:
A元謀人遺址在雲南。
B和D都在北京附近,籠統的說河北都算黃河流域;
C在陝西藍田,屬於黃河流域。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