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喝粥
Ⅰ 無障礙版西游記第12,13,14,15概括
第十一回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王禹正空門
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貴道門後便走了。唐太宗還魂後,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劑,連進了數次粥湯,被眾臣扶入寢室。第二天,唐太宗派劉全給閻王敬送瓜果,待劉全回到人間後遇到變成公主的妻子,此夫妻二人告訴太宗皇帝後,太宗將劉全的妻子以公主的身份風光嫁給劉全,二人終於團聚。唐太宗登朝後宣布大赦天下,嚴禁毀僧謗佛。眾人推舉陳唐僧主持水陸大會,太宗按照了眾人的意願派選唐僧主持。
●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鳳音顯象化金蟬
觀世音菩薩,遵照如來佛的旨意,在長安城訪察取經的善人,她變成了疥癩游僧,以高價變賣袈裟錫杖,引得宰相關注。宰相將菩薩和她的童子帶上大殿告知唐太宗此事。菩薩告知太宗此袈裟與禪杖的價值,太宗聽了十分高興,想將袈裟與禪杖買下賜給唐僧,菩薩將它們送給了唐太宗。第二天,唐僧設台講座,觀音上台對唐僧說大乘佛法的妙處,唐僧聽後願去西天,太宗親送他去並封唐僧為「御弟聖僧」,賜號為「三藏」。唐僧向出關而去。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唐僧與幾隨從騎馬西行,路過雙叉嶺忽然失足,三人連馬都跌落坑坎之中,被虎魔王部下生擒。那幾個妖王商量著如何吃他們,但因山君的話,而留下了唐僧其餘幾人均被食吃。唐僧被嚇得不輕,這是一位老公公救了唐僧,後唐僧得知此人乃是太白金星。謝過後。唐僧又上路了,途中遇見一位獵戶,殺死了老想吃唐僧的老虎。唐僧來到獵戶家,為他死去的父親誦經,得到眾人感謝。待他行至兩界山,忽聽喊聲如雷:「我師父來也!」
Ⅱ 西遊記 吳承恩版 第十一回概括 詳細的
第十一回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禹正空門
唐太宗來到六道輪回處,崔判官送他到超生貴道門還陽並叮囑他回去了要開水陸大會,超度那些無主的孤魂。回到陽間後,唐王登朝宣布大赦天下。唐王欲進瓜果給閻王,死了妻子的劉全甘願犧牲自己去陰間獻瓜果,閻王大喜,經查生死簿方知劉全和他的妻子李翠蓮有登仙之壽,故讓劉全回陽世,因其妻屍骨無存,閻王就幫她借屍還魂(借了陽壽將盡的唐王的御妹李玉英),劉全一家生活美滿!
唐王令各處官員推舉聖僧主持水陸大會超度亡靈,但接到命令的傅奕說他不信佛,蕭瑀就與之爭辯堅持信佛敬佛,唐王也覺得蕭瑀說的句句在理,故推出法律: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因陳玄奘是金蟬轉世且佛法方面的修行較高,故眾人推舉陳玄奘主持水陸大會,太宗許之。
(2)西遊記喝粥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中外學者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參考資料西遊記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網路
Ⅲ 西遊記中,看似不起眼,但是很細思恐極的故事有哪些
車遲國有五百個不沒有失去了生命的和尚,《西遊記》里車遲國那一回,有五百個沒有失去了生命的和尚,替道士做苦工,白天吃糙米熬稀粥,到晚上在沙灘上冒露安身。為什麼不得死?刀刎不疼,懸梁繩子斷了,投河飄起不下沉,服葯身安不損傷身休。行者聽了以後,調侃講:“你這是造化,天賜你們長壽!”眾僧講:“老爺,你少講一個字,是長受罪呀!”
而且對沙和尚的懲罰玉帝不單單流放這么簡單,被打到流沙河的沙和尚,每隔一段時間玉帝會從天上派飛刀來,來刺穿沙和尚肋骨,感覺可以用求死不得、求生不能來形容。但是奎木狼來到了人間,化身成了黃袍怪後,擁有一個山頭,招攬非常多小妖進行吃人活動,而且,這一佔山為王,連續了許多年的時間。而在這許多年年的時間中,非常多無辜百姓,就這樣被奎木狼與他手底妖怪給吃了。粗估計一下,被奎木狼吃掉人,無幾千人大概有上百人。按理講,這么大罪行肯定要有更嚴重懲罰,可是其實上並沒有,玉皇大帝僅僅懲罰了奎木狼,在太上老君丹葯房中擔任了幾天的搬運工就行了。
Ⅳ 西遊記豬八戒嫌粥少不夠喝是哪一集
應該是在西遊記續集的第二集,那時候唐僧豬八戒沙僧借住在一個老婦人家裡,豬八戒把鍋蓋拿開,結果發現裡面沒有多少粥了,嚷嚷道好不夠我喝一口的呢,後來又搶了沙僧的粥。
Ⅳ 西遊記前一到十二回合內容概括
第十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
魏徵與太宗對奕時,夢斬老龍。當晚太宗夢龍王索命,自此身心不安而患病。為防鬼祟,他令尉遲恭、秦叔寶夜守宮門。太宗不久亡故,在陰間遇魏徵舊友,現為陰間判官的崔珏。崔珏為太宗添壽二十年。還陽途中,太宗被冤鬼糾纏,散金銀給眾鬼而脫身。
第十一回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王禹正空門
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貴道門後便走了。唐太宗還魂後,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劑,連進了數次粥湯,被眾臣扶入寢室。第二天,唐太宗派劉全給閻王敬送瓜果,待劉全回到人間後遇到變成公主的妻子,此夫妻二人告訴太宗皇帝後,太宗將劉全的妻子以公主的身份風光嫁給劉全,二人終於團聚。唐太宗登朝後宣布大赦天下,嚴禁毀僧謗佛。眾人推舉陳唐僧主持水陸大會,太宗按照了眾人的意願派選唐僧主持。
●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鳳音顯象化金蟬
觀世音菩薩,遵照如來佛的旨意,在長安城訪察取經的善人,她變成了疥癩游僧,以高價變賣袈裟錫杖,引得宰相關注。宰相將菩薩和她的童子帶上大殿告知唐太宗此事。菩薩告知太宗此袈裟與禪杖的價值,太宗聽了十分高興,想將袈裟與禪杖買下賜給唐僧,菩薩將它們送給了唐太宗。第二天,唐僧設台講座,觀音上台對唐僧說大乘佛法的妙處,唐僧聽後願去西天,太宗親送他去並封唐僧為「御弟聖僧」,賜號為「三藏」。唐僧向出關而去。
Ⅵ 西遊記第48回
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風飄大雪,僧思拜佛履層冰
話說陳家莊眾信人等,將豬羊牲醴與行者八戒,喧喧嚷嚷,直抬至靈感廟里排下,將童男女設在上首。行者回頭,看見那供桌上香花蠟燭,正面一個金字牌位,上寫靈感大王之神,更無別的神象。眾信擺列停當,一齊朝上叩頭道:"大王爺爺,今年今月今日今時,陳家莊祭主陳澄等眾信,年甲不齊,謹遵年例,供獻童男一名陳關保,童女一名陳一秤金,豬羊牲醴如數,奉上大王享用,保祐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祝罷,燒了紙馬,各回本宅不題。
那八戒見人散了,對行者道:"我們家去罷。"行者道:"你家在那裡?"八戒道:"往老陳家睡覺去。"行者道:"獃子又亂談了,既允了他,須與他了這願心才是哩。"八戒道:"你倒不是獃子,反說我是獃子!只哄他耍耍便罷,怎麼就與他祭賽,當起真來!"行者道:"莫胡說,為人為徹,一定等那大王來吃了,才是個全始全終;不然,又教他降災貽害,反為不美。"
正說間,只聽得呼呼風響。八戒道:"不好了!風響是那話兒來了!"行者只叫:"莫言語,等我答應。"頃刻間,廟門外來了一個妖邪,你看他怎生模樣:
金甲金盔燦爛新,腰纏寶帶繞紅雲。
眼如晚出明星皎,牙似重排鋸齒分。
足下煙霞飄盪盪,身邊霧靄暖熏熏。
行時陣陣陰風冷,立處層層煞氣溫。
卻似卷簾扶駕將,猶如鎮寺大門神。
那怪物攔住廟門問道:"今年祭祀的是那家?"行者笑吟吟的答道:"承下問,庄頭是陳澄、陳清家。"那怪聞答,心中疑似道:"這童男膽大,言談伶俐,常來供養受用的,問一聲不言語,再問聲,唬了魂,用手去捉,已是死人。怎麼今日這童男善能應對?"怪物不敢來拿,又問:"童男女叫甚名字?"行者笑道:"童男陳關保,童女一秤金。"怪物道:"這祭賽乃上年舊規,如今供獻我,當吃你。"行者道:"不敢抗拒,請自在受用。"怪物聽說,又不敢動手,攔住門喝道:"你莫頂嘴!我常年先吃童男,今年倒要先吃童女!"八戒慌了道:"大王還照舊罷,不要吃壞例子。"
那怪不容分說,放開手,就捉八戒。獃子撲的跳下來,現了本相,掣釘鈀,劈手一築,那怪物縮了手,往前就走,只聽得當的一聲響。八戒道:"築破甲了!"行者也現本相看處,原來是冰盤大小兩個魚鱗,喝聲"趕上!"二人跳到空中。那怪物因來赴會,不曾帶得兵器,空手在雲端里問道:"你是那方和尚,到此欺人,破了我的香火,壞了我的名聲!"行者道:"這潑物原來不知,我等乃東土大唐聖僧三藏奉欽差西天取經之徒弟。昨因夜寓陳家,聞有邪魔,假號靈感,年年要童男女祭賽,是我等慈悲,拯救生靈,捉你這潑物!趁早實實供來!一年吃兩個童男女,你在這里稱了幾年大王,吃了多少男女?一個個算還我,饒你死罪!"那怪聞言就走,被八戒又一釘鈀,未曾打著,他化一陣狂風,鑽入通天河內。
行者道:"不消趕他了,這怪想是河中之物。且待明日設法拿他,送我師父過河。"八戒依言,徑回廟里,把那豬羊祭醴,連桌面一齊搬到陳家。此時唐長老、沙和尚共陳家兄弟,正在廳中候信,忽見他二人將豬羊等物都丟在天井裡。三藏迎來問道:"悟空,祭賽之事何如?"行者將那稱名趕怪鑽入河中之事,說了一遍,二老十分歡喜,即命打掃廂房,安排床鋪,請他師徒就寢不題。
卻說那怪得命,回歸水內,坐在宮中,默默無言,水中大小眷族問題:"大王每年享祭,回來歡喜,怎麼今日煩惱?"那怪道:"常年享畢,還帶些余物與汝等受用,今日連我也不曾吃得。造化低,撞著一個對頭,幾乎傷了性命。"眾水族問:"大王,是那個?"那怪道:"是一個東土大唐聖僧的徒弟,往西天拜佛求經者,假變男女,坐在廟里。我被他現出本相,險些兒傷了性命。一向聞得人講:唐三藏乃十世修行好人,但得吃他一塊肉延壽長生。不期他手下有這般徒弟,我被他壞了名聲,破了香火,有心要捉唐僧,只怕不得能夠。"
那水族中,閃上一個斑衣鱖婆,對怪物跬跬拜拜笑道:"大王,要捉唐僧,有何難處!但不知捉住他,可賞我些酒肉?"那怪道:"你若有謀,合同用力,捉了唐僧,與你拜為兄妹,共席享之。"鱖婆拜謝了道:"久知大王有呼風喚雨之神通,攪海翻江之勢力,不知可會降雪?"那怪道:"會降。"又道:"既會降雪,不知可會作冷結冰?"那怪道:"更會!"鱖婆鼓掌笑道:"如此極易!極易!"那怪道:"你且將極易之功,講來我聽。"鱖婆道:"今夜有三更天氣,大王不必遲疑,趁早作法,起一陣寒風,下一陣大雪,把通天河盡皆凍結。著我等善變化者,變作幾個人形,在於路口,背包持傘,擔擔推車,不住的在冰上行走。那唐僧取經之心甚急,看見如此人行,斷然踏冰而渡。大王穩坐河心,待他腳蹤響處,迸裂寒冰,連他那徒弟們一齊墜落水中,一鼓可得也!"那怪聞言。滿心歡喜道:"甚妙!甚妙!"即出水府,踏長空興風作雪,結冷凝凍成冰不題。
卻說唐長老師徒四人歇在陳家,將近天曉,師徒們衾寒枕冷。八戒咳歌打戰睡不得,叫道:"師兄,冷啊!"行者道:"你這獃子,忒不長俊!出家人寒暑不侵,怎麼怕冷?"三藏道:"徒弟,果然冷。你看,就是那:
重衾無暖氣,袖手似揣冰。此時敗葉垂霜蕊,蒼松掛凍鈴。地裂因寒甚,池平為水凝。漁舟不見叟,山寺怎逢僧?樵子愁柴少,王孫喜炭增。徵人須似鐵,詩客筆如菱。皮襖猶嫌薄,貂裘尚恨輕。蒲團僵老衲,紙帳旅魂驚。綉被重裀褥,渾身戰抖鈴。"
師徒們都睡不得,爬起來穿了衣服,開門看處,呀!外面白茫茫的,原來下雪哩!行者道:"怪道你們害冷哩,卻是這般大雪!"四人眼同觀看,好雪!但見那:
彤雲密布,慘霧重浸。彤雲密布,朔風凜凜號空;慘霧重浸,大雪紛紛蓋地。真個是六齣花,片片飛瓊;千林樹,株株帶玉。須臾積粉,頃刻成鹽。白鸚歌失素,皓鶴羽毛同。平添吳楚千江水,壓倒東南幾樹梅。卻便似戰退玉龍三百萬,果然如敗鱗殘甲滿天飛。那裡得東郭履,袁安卧,孫康映讀;更不見子猷舟,王恭幣,蘇武餐氈。但只是幾家村舍如銀砌,萬里江山似玉團。好雪!柳絮漫橋,梨花蓋舍。柳絮漫橋,橋邊漁叟掛蓑衣;梨花蓋舍,舍下野翁煨榾柮。客子難沽酒,蒼頭苦覓梅。灑灑瀟瀟裁蝶翹,飄飄盪盪剪鵝衣。團團滾滾隨風勢,迭迭層層道路迷。陣陣寒威穿小幕,颼颼冷氣透幽幃。豐年祥瑞從天降,堪賀人間好事宜。
那場雪,紛紛灑灑,果如剪玉飛綿。師徒們嘆玩多時,只見陳家老者,著兩個僮僕,掃開道路,又兩個送出熱湯洗面。須臾又送滾茶乳餅,又抬出炭火,俱到廂房,師徒們敘坐。長老問道:"老施主,貴處時令,不知可分春夏秋冬?"陳老笑道:"此間雖是僻地,但只風俗人物與上國不同,至於諸凡穀苗牲畜,都是同天共日,豈有不分四時之理?"三藏道:"既分四時,怎麼如今就有這般大雪,這般寒冷?"陳老道:"此時雖是七月,昨日已交白露,就是八月節了。我這里常年八月間就有霜雪。"三藏道:"甚比我東土不同,我那裡交冬節方有之。"
正話間,又見僮僕來安桌子,請吃粥。粥罷之後,雪比早間又大,須臾平地有二尺來深。三藏心焦垂淚,陳老道:"老爺放心,莫見雪深憂慮。我舍下頗有幾石糧食,供養得老爺們半生。"三藏道:"老施主不知貧僧之苦。我當年蒙聖恩賜了旨意,擺大駕親送出關,唐王御手擎杯奉餞,問道幾時可回?貧僧不知有山川之險,順口回奏,只消三年,可取經回國。自別後,今已七八個年頭,還未見佛面,恐違了欽限,又怕的是妖魔兇狠,所以焦慮。今日有緣得寓潭府,昨夜愚徒們略施小惠報答,實指望求一船隻渡河。不期天降大雪,道路迷漫,不知幾時才得功成回故土也!"陳老道:"老爺放心,正是多的日子過了,那裡在這幾日?且待天晴,化了冰,老拙傾家費產,必處置送老爺過河。"
只見一僮又請進早齋。到廳上吃畢,敘不多時,又午齋相繼而進。三藏見品物豐盛,再四不安道:"既蒙見留,只可以家常相待。"陳老道:"老爺,感蒙替祭救命之恩,雖逐日設筵奉款,也難酬難謝。"此後大雪方住,就有人行走。陳老見三藏不快,又打掃花園,大盆架火,請去雪洞里閑耍散悶。八戒笑道:"那老兒忒沒算計!春二三月好賞花園,這等大雪又冷,賞玩何物!"行者道:"獃子不知事!雪景自然幽靜,一則游賞,二來與師父寬懷。"陳老道:"正是,正是。"遂此邀請到園,但見:
景值三秋,風光如臘。蒼松結玉蕊,衰柳掛銀花。階下玉苔堆粉屑,窗前翠竹吐瓊芽。巧石山頭,養魚池內。巧石山頭,削削尖峰排玉筍;養魚池內,清清活水作冰盤。臨岸芙蓉嬌色淺,傍崖木槿嫩枝垂。秋海棠,全然壓倒;臘梅樹,聊發新枝。牡丹亭、海榴亭、丹桂亭,亭亭盡鵝毛堆積;放懷處、款客處、遣興處,處處皆蝶翅鋪漫。兩籬黃菊玉綃金,幾樹丹楓紅間白。無數閑庭冷難到,且觀雪洞冷如冰。那裡邊放一個獸面象足銅火盆,熱烘烘炭火才生;那上下有幾張虎皮搭苫漆交椅,軟溫溫紙窗鋪設。
四壁上掛幾軸名公古畫,卻是那:
七賢過關,寒江獨釣,迭嶂層巒團雪景;蘇武餐氈,折梅逢使,瓊林玉樹寫寒文。說不盡那家近水亭魚易買,雪迷山徑酒難沽。真個可堪容膝處,算來何用訪蓬壺?
眾人觀玩良久,就於雪洞里坐下,對鄰叟道取經之事,又捧香茶飲畢。陳老問:列位老爺,可飲酒么?"三藏道:"貧僧不飲,小徒略飲幾杯素酒。"陳老大喜,即命:"取素果品,燉暖酒,與列位湯寒。"那僮僕即抬桌圍爐,與兩個鄰叟各飲了幾杯,收了家火。
不覺天色將晚,又仍請到廳上晚齋,只聽得街上行人都說:"好冷天啊!把通天河凍住了!"三藏聞言道:"悟空,凍住河,我們怎生是好?"陳老道:"乍寒乍冷,想是近河邊淺水處凍結。"那行人道:"把八百里都凍的似鏡面一般,路口上有人走哩!"三藏聽說有人走,就要去看。陳老道:"老爺莫忙,今日晚了,明日去看。"遂此別卻鄰叟,又晚齋畢,依然歇在廂房。
及次日天曉,八戒起來道:"師兄,今夜更冷,想必河凍住也。"三藏迎著門,朝天禮拜道:"眾位護教大神,弟子一向西來,虔心拜佛,苦歷山川,更無一聲報怨。今至於此,感得皇天祐助,結凍河水,弟子空心權謝,待得經回,奏上唐皇,竭誠酬答。"禮拜畢,遂教悟凈背馬,趁冰過河。陳老又道:"莫忙,待幾日雪融冰解,老拙這里辦船相送。"沙僧道:"就行也不是話,再住也不是話,口說無憑,耳聞不如眼見。我背了馬,且請師父親去看看。"陳老道:"言之有理。"教:"小的們,快去背我們六匹馬來!且莫背唐僧老爺馬。"就有六個小價跟隨,一行人徑往河邊來看,真個是:
雪積如山聳,雲收破曉晴。寒凝楚塞千峰瘦,冰結江湖一片平。朔風凜凜,滑凍稜稜。池魚偎密藻,野鳥戀枯槎。塞外征夫俱墜指,江頭梢子亂敲牙。裂蛇腹,斷鳥足,果然冰山千百尺。萬壑冷浮銀,一川寒浸玉。東方自信出僵蠶,北地果然有鼠窟。王祥卧,光武渡,一夜溪橋連底固。曲沼結棱層,深淵重迭沍。通天闊水更無波,皎潔冰漫如陸路。
三藏與一行人到了河邊,勒馬觀看,真個那路口上有人行走。三藏問道:"施主,那些人上冰往那裡去?"陳老道:"河那邊乃西梁女國,這起人都是做買賣的。我這邊百錢之物,到那邊可值萬錢;那邊百錢之物,到這邊亦可值萬錢。利重本輕,所以人不顧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數人一船,飄洋而過。見如今河道凍住,故捨命而步行也。"三藏道:"世間事惟名利最重。似他為利的,捨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為名,與他能差幾何!"教:"悟空,快回施主家,收拾行囊,叩背馬匹,趁此層冰,早奔西方去也。"行者笑吟吟答應。
沙僧道:"師父啊,常言道,千日吃了千升米。今已托賴陳府上,且再住幾日,待天晴化凍,辦船而過,忙中恐有錯也。"三藏道:"悟凈,怎麼這等愚見!若是正二月,一日暖似一日,可以待得凍解。此時乃八月,一日冷似一日,如何可便望解凍!卻不又誤了半載行程?"
八戒跳下馬來:"你們且休講閑口,等老豬試看有多少厚薄。"行者道:"獃子,前夜試水,能去拋石,如今冰凍重漫,怎生試得?"八戒道:"師兄不知,等我舉釘鈀築他一下。假若築破,就是冰薄,且不敢行;若築不動,便是冰厚,如何不行?"三藏道:"正是,說得有理。"那獃子撩衣拽步,走上河邊,雙手舉鈀,盡力一築,只聽撲的一聲,築了九個白跡,手也振得生疼。獃子笑道:"去得!去得!連底都錮住了。"
三藏聞言,十分歡喜,與眾同回陳家,只教收拾走路。那兩個老者苦留不住,只得安排些干糧烘炒,做些燒餅饃饃相送。一家子磕頭禮拜,又捧出一盤子散碎金銀,跪在面前道:"多蒙老爺活子之恩,聊表途中一飯之敬。"三藏擺手搖頭,只是不受道:"貧僧出家人,財帛何用?就途中也不敢取出。只是以化齋度日為正事,收了干糧足矣。"二老又再三央求,行者用指尖兒捻了一小塊,約有四五錢重,遞與唐僧道:"師父,也只當些襯錢,莫教空負二老之意。"
遂此相向而別,徑至河邊冰上,那馬蹄滑了一滑,險些兒把三藏跌下馬來。沙僧道:"師父,難行!"八戒道:"且住!問陳老官討個稻草來我用。"行者道:"要稻草何用?"八戒道:"你那裡得知,要稻草包著馬蹄方才不滑,免教跌下師父來也。"陳老在岸上聽言,急命人家中取一束稻草,卻請唐僧上岸下馬。八戒將草包裹馬足,然後踏冰而行。
別陳老離河邊,行有三四里遠近,八戒把九環錫杖遞與唐僧道:"師父,你橫此在馬上。"行者道:"這獃子奸詐!錫杖原是你挑的,如何又叫師父拿著?"八戒道:"你不曾走過冰凌,不曉得。凡是冰凍之上,必有凌眼,倘或躧著凌眼,脫將下去,若沒橫擔之物,骨都的落水,就如一個大鍋蓋蓋住,如何鑽得上來!須是如此架住方可。"行者暗笑道:"這獃子倒是個積年走冰的!"果然都依了他。長老橫擔著錫杖,行者橫擔著鐵棒,沙僧橫擔著降妖寶杖,八戒肩挑著行李,腰橫著釘鈀,師徒們放心前進。這一直行到天晚,吃了些干糧,卻又不敢久停,對著星月光華,觀的冰凍上亮灼灼、白茫茫,只情奔走,果然是馬不停蹄,師徒們莫能合眼,走了一夜。天明又吃些干糧,望西又進。
正行時,只聽得冰底下撲喇喇一聲響喨,險些兒唬倒了白馬。三藏大驚道:"徒弟呀!怎麼這般響喨?"八戒道:"這河忒也凍得結實,地凌響了,或者這半中間連底通錮住了也。"三藏聞言,又驚又喜,策馬前進,趲行不題。
卻說那妖邪自從回歸水府,引眾精在於冰下。等候多時,只聽得馬蹄響處,他在底下弄個神通,滑喇的迸開冰凍,慌得孫大聖跳上空中,早把那白馬落於水內,三人盡皆脫下。
那妖邪將三藏捉住,引群精徑回水府,厲聲高叫:"鱖妹何在?"老鱖婆迎門施禮道:"大王,不敢不敢!"妖邪道:"賢妹何出此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原說聽從汝計,捉了唐僧,與你拜為兄妹。今日果成妙計,捉了唐僧,就好味了前言?"教:"小的們,抬過案桌,磨快刀來,把這和尚剖腹剜心,剝皮剮肉,一壁廂響動樂器,與賢妹共而食之,延壽長生也。"鱖婆道:"大王,且休吃他,恐他徒弟們尋來吵鬧。且寧耐兩日,讓那廝不來尋,然後剖開,請大王上坐,眾眷族環列,吹彈歌舞,奉上大王,從容自在享用,卻不好也?"那怪依言,把唐僧藏於宮後,使一個六尺長的石匣,蓋在中間不題。
卻說八戒、沙僧在水裡撈著行囊,放在白馬身上馱了,分開水路,涌浪翻波,負水而出,只見行者在半空中看見,問道:"師父何在?"八戒道:"師父姓陳,名到底了,如今沒處找尋,且上岸再作區處。"原來八戒本是天蓬元帥臨凡,他當年掌管天河八萬水兵大眾,沙和尚是流沙河內出身,白馬本是西海龍孫:故此能知水性。大聖在空中指引,須臾回轉東崖,曬刷了馬匹,靦掠了衣裳,大聖雲頭按落,一同到於陳家莊上。早有人報與二老道:"四個取經的老爺,如今只剩了三個來也。"兄弟即忙接出門外,果見衣裳還濕,道:"老爺們,我等那般苦留,卻不肯住,只要這樣方休。怎麼不見三藏老爺?"八戒道:"不叫做三藏了,改名叫做陳到底也。"二老垂淚道:"可憐!可憐!我說等雪融備船相送,堅執不從,致令喪了性命!"行者道:"老兒,莫替古人耽憂,我師父管他不死長命。老孫知道,決然是那靈感大王弄法算計去了。你且放心,與我們漿漿衣服,曬曬關文,取草料喂著白馬,等我弟兄尋著那廝,救出師父,索性剪草除根,替你一庄人除了後患,庶幾永永得安生也。"陳老聞言,滿心歡喜,即命安排齋供。
兄弟三人,飽餐一頓,將馬匹行囊交與陳家看守,各整兵器,徑赴道邊尋師擒怪。正是:
誤踏層冰傷本性,大丹脫漏怎周全?
畢竟不知怎麼救得唐僧,且聽下回分解。
Ⅶ 西遊記第十一回概括
西遊記第十一回的主要內容:
《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蕭瑀正空門》這一回主要說閻王派了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貴道門後便走了。於是唐太宗還魂後,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劑,連進了數次粥湯,心[神都得到了恢復,被眾臣扶入寢室。
第二天,唐太宗派劉全給閻王敬送瓜果,待劉全回到人間後終於妻子團聚。唐太宗登朝宣布大赦天下,嚴禁毀僧謗佛。於是眾人推舉唐僧主持水陸大會,太宗同意了眾人的意願派選唐僧主持。
(7)西遊記喝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西遊記》的作者明代人吳承恩(有爭議)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時期。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並且日趨尖銳 ;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Ⅷ 西遊記粥馬溫是一個很大的官對還是錯
這個要看你咋理解了,你要是往好了理解,弼馬溫司馬,天庭所有的馬都歸他管,那也是很威風的。要是往壞處想,只是一個喂馬的小小官而已。
Ⅸ 西遊記11、12回主要內容
1、第十一回
閻王派了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貴道門後便走了。於是唐太宗還魂後,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劑,連進了數次粥湯,心神都得到了恢復,被眾臣扶入寢室。
第二天,唐太宗派劉全給閻王敬送瓜果,待劉全回到人間後終於妻子團聚。唐太宗登朝宣布大赦天下,嚴禁毀僧謗佛。於是眾人推舉唐僧主持水陸大會,太宗同意了眾人的意願派選唐僧主持。
2、第二十回
觀世音菩薩,遵照如來佛的旨意,在長安城訪察取經的善人,她變成了疥癩游僧,以高價變賣袈裟錫杖,引得宰相關注。宰相將菩薩和她的童子帶上大殿告知唐太宗此事。
菩薩告知太宗此袈裟與禪杖的價值,太宗聽了十分高興,想將袈裟與禪杖買下賜給唐僧,菩薩將它們送給了唐太宗。
第二天,唐僧設台講座,觀音上台對唐僧說大乘佛法的妙處,唐僧聽後願去西天,太宗親送他去並封唐僧為「御弟聖僧」,賜號為「三藏」。唐僧向出關而去。
(9)西遊記喝粥擴展閱讀:
11回、12回出場人物介紹:
1、唐僧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早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就有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後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遊記》。
2、如來佛祖
如來佛祖是出自於中國明代古典著名神怪小說《西遊記》中的「佛界之主」,法力高深莫測,掌握著無邊佛法和眾佛與菩薩,修為乃六丈金身,貴為群佛之首。
統領眾多佛門弟子,以廣大高等的無量佛法傳教萬佛,曾降伏過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也曾幫助唐僧師徒四人收伏妖法高強的六耳獼猴和金翅大鵬雕等妖魔鬼怪;最終將取經成功的唐僧師徒全體正式封為座下的佛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