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
1. 廣州所有景點有哪些
從化
廣州雕塑公園
大夫山
廣州海洋館
百萬葵園
六榕寺
華南植物園
中山大學
石室聖心大教堂
沙面
廣州蓮花山
黃埔軍校舊址
北京路商業步行街
寶墨園
西關大屋
正佳極地海洋世界
大冚村果園
二龍山生態園雨林花海文化
488攝影觀景平台
木摾水庫
1850創意園
塱頭村
增埗公園
珠江英博國際啤酒博物館
廣州華嚴寺
廣州梁氏宗祠
廣州英雄廣場
廣州洪聖古廟
廣州許地
廣州能仁寺
廣州玉虛宮
廣州華林寺
廣州漁人碼頭
廣州黃大仙祠
廣州留耕堂
廣州白雲湖
廣州山頂公園
廣州民俗博物館
廣州南湖游樂園
廣州星海公園
廣州馬鞍山公園
廣州中山公園
廣州人民公園
廣州國際體育演藝中心
金星農庄
龜崗民國建築群
楊四將軍廟
洛場村
沙基慘案紀念碑
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
曉港公園
53美術館
夢幻D世界
荷蘭鮮花王國
廣州新少兒圖書館
鏡花園
曼古園
廣州體育館
東方寺
芙蓉峰公園
龍王公園
基督教東山堂
萬木草堂
中朝人民血誼亭
水西村
玉岩書院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
明遠樓
青雲書院
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
廣東省財政廳大樓
郭氏大宗祠
中蘇人民血誼亭
白兔崗炮台
主山馮公祠
東征烈士墓園
越秀古書院群
馮如墓
寮寀村世外桃源
海軍廣州烈士陵園
凌氏宗祠
北伐紀念碑
教思亭
昇平社學
基督教光孝堂
大穩村展覽館
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
廣州解放紀念像
張民達墓
彭加木公園
瀛山簡公祠
白鶴崗炮台
石井橋
神農草堂中醫葯博物館
禺北民眾抗日紀念亭
花都革命烈士陵園
許廣平故居
廣州圖書館
客村
省總碼頭
芳村碼頭
冼星海紀念館
九龍湖度假村
星海音樂廳
東濠涌博物館
東濠涌
赤崗塔
珠村
南沙十四涌
荔枝灣文塔
南灣村
廣州花卉博覽園
木蘭園
廣東近代史博物館
無著庵
巴斯教徒墓地
波斯樓
團一大紀念廣場
曾氏大宗祠
陳李濟中葯博物館
七夕文化廣場
中國歷代繪畫館
小東營清真寺
廣州市消防局舊址
婚慶堂
親親農庄
佳碩農場
十甫堂
潘鶴雕塑藝術園
白雲樓魯迅故居
百歲流芳牌坊
眉山寺
蕭氏宗祠
蕉門河綠道
西來初地
西城門瓮城遺址
越王井
金剛禪寺
金花古廟
鰲山古廟群
可耕園
白鵝潭風情酒吧街
大沙河濕地公園
葯洲遺址
海珠橋
國際藝術交流展廳
柯子嶺
東山少爺公園
水鄉一條街
嶺南第一泉
朴空間
石馬桃花公園
黃埔軍校俱樂部
筲箕窩
蓮花山古採石場遺址
牽牛谷
清真先賢墓
清真先賢寺
世博廣東館
龍王古廟
黃埔村日本樓
黃埔古村人文歷史展覽館
金印游樂場
番禺廣場
華南農業大學濕地公園
深井古村
海鷗島
大河馬水上樂園
芙蓉飛瀑
原野庄園
廣州塔廣場
珠江新城廣場
高百丈
廣州塔摩天輪
歷奇山莊
科學城
龍眼洞森林公園
郵政博覽館
大穩村
佛跡洞
財神廟
鄧蔭南墓園
興中會墳場
留學人員廣州創業園
中環廣場
廣州原點
坳尾村
丹砂井
龍口泉
農民工博物館
陳寅恪故居
百年炮樓
邀月亭
龍頭山森林公園
丹水仙源
廣雅中學
十八福地
咕嚕咕嚕貝樂園
聚龍村
陽光歡樂谷
三稔廳
黃埔村
廣州大劇院
葉劍英同志紀念碑
花都湖公園
新洲村
琶洲塔公園
琶洲塔
廣州東站廣場
何炳林院士紀念館
花都廣場
觀音聖境
中共廣東區委舊址紀念館
蚝殼屋
蟹山公園
紅山村
珠江芭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
廣州市第二少年宮
時代美術館
水墨園
簡氏公祠
萬頃沙鎮
笑翻天樂園
石基村
三元里抗英斗爭紀念公園
恩寧路
廣州起義紀念館
上涌果樹公園
八和會館
梯面鎮
西堤碼頭
羊城創意產業園
沿江路酒吧街
珠江大廈
蔣光鼐故居博物館
李小龍祖居
紅樓
黃金海岸水上樂園
中央銀行舊址
天鹿湖森林公園
大嶺村
愛群大廈
花塔
新河浦
春園
匯豐銀行舊址
洪秀全故居紀念館
洪秀全故居
廣州國際生物島
南方大廈
陳廉伯故居
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
龍穴島
廣東工業大學
粵海關舊址
詹天佑故居紀念館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
廣州市國際會展中心
沙面堂
大佛古寺
信義會館
塔影樓
南沙十九涌
石圍塘火車站
長洲島
培正中學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珠江新城
廣州西塔
東平大押
小洲藝術創意廣場
小洲藝術區
海印大橋
廣州美術學院
海珠廣場
盤古王廟
歌莉婭
TIT創意園
小洲人民禮堂
獵德大橋
中大北門廣場
海珠湖公園
帽峰山
海心沙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荔枝灣涌
東湖小鎮
南沙濕地公園二期
標卓馬術會
千瀧溝大瀑布
亞洲最大3D魔幻城
永樂綠色生態農庄
世外萄園
正佳廣場商貿旅遊區
錯覺4D奇幻趣味館
陶斯藝館
碧桂園歡樂世界
美林湖高爾夫俱樂部
巴貝高兒童世界
巴登巴登度假酒店
金獅水上樂園
茂德公草堂
SilentHill密室逃脫
廣州名人蠟像館
南沙水鳥世界生態公園
荔灣博物館
黃埔軍事主題園
長洲文化旅遊度假區
芙蓉峽至尊漂流
大沙頭碼頭珠江夜遊
十八羅漢山森林公園
廣州義務植樹公園
創業公園
花都人民公園
螺涌公園
小蓬仙館
攬勝園
疊翠園
林則徐紀念園
磨碟沙公園
庄頭公園
洲頭咀公園
草暖公園
烈士陵園花卉館
廣州發展公園
宏城公園
西焦生態公園
吉山橄欖公園
華南農業大學樹木園
蘿崗兒童公園
花果山公園
張九齡紀念公園
南沙蕉門公園
黃山魯森林公園
秀全公園
蔬菜公園
醉觀公園
會展公園
七星崗公園
滴水岩森林公園
二沙島體育公園
黃埔公園
珠江公園
東風公園
墨池
瀛洲生態公園
基督教救主堂
南越國宮署遺址
南沙大角山海濱公園
蓮花水鄉
沙灣古鎮
黃埔古港遺址
魚珠碼頭
海珠濕地公園
太古倉
紅專廠
二沙島
廣東美術館
露德聖母堂
西固炮台抗英遺址
雲峰翡翠夢想館
花都香草世界
廣州芙蓉野戰拓展俱樂部
增城綠韻果園
石頭記礦物園
海傍水鄉
廣州寶桑園
圓玄道觀
星期8小鎮
花城廣場
番禺博物館
廣州大學城
廣州鱷魚公園
香雪公園
長隆野生動物世界
芙蓉旅遊度假區
南粵苑
廣東中醫葯博物館
廣州博物館
嶺南印象園
小洲村
珠江夜遊
東山湖
南沙濕地
建設六馬路
王子山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黃花崗公園
廣州抽水蓄能電站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
淞滬抗日陵園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正果寺
小樓仙源
五仙觀
天河公園
漱珠崗
十香園
平安大戲院
美森歡樂營
荔灣湖公園
客家圍壟屋
廣州文化公園
廣州南方劇院
廣東科學中心
鳳台攬勝
大角山炮台
大江埔古村
余蔭山房
文德路文化街
三元宮
蒲洲花園
盤古王公園
南嶺塔
南海神廟
蘿崗風景區
麓湖公園
廣州魯迅紀念館
麗江明珠歌劇院
火爐山
黃花崗劇院
懷聖寺
華林寺玉器一條街
海幢寺
廣州藝術博物院
光明大戲院
廣州東郊公園
丹水坑
純陽觀
廣州城隍廟
碧水峽
北京路千年古道遺址
天河體育中心
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
仁威廟
南沙天後宮
龍津西西關大屋區
流花湖公園
蘭圃
暨南大學
歡樂佤谷
華南理工大學
國民黨一大舊址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廣州動物園
廣東省博物館
芙蓉嶂
東站廣場水景瀑布
鄧世昌紀念館
廣州標志塔
中山紀念堂
鎮海樓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場
光孝寺
2. 南越國宮署遺址的文物遺存
模擬東海仙山的蕃池
1995年7月,位於廣州市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城隍廟西側的廣州市電信局計劃在該局大院內增建一座綜合大樓。工程動工前,文物部門在工地的西南角開了一個探方進行試掘,這里距1975年發現南越國宮署磚石走道的地方僅20米之遙,眼看已挖到生土層,卻未見任何南越國的遺跡和遺物,為什麼偌大的一個南越國宮署會在相隔幾步之遙便消失無蹤呢?結果令人費解!由於試掘的結果擺在面前,現場施工繼續進行,施工現場布滿了縱橫如網格狀的樁孔,每個樁孔都要挖到基岩為止。一位文物專家始終堅信這地下一定有「寶」,於是一直留在施工現場觀察。隨著樁孔的不斷下挖,挖上來的泥土中夾雜有許多陶瓷器殘片,突然有一天,在一個樁孔一下子挖出了四件帶「萬歲」文字的瓦當,這一情景把這位一直「窮追不舍」的專家震驚了,憑他多年的工作經驗,他認定下面一定埋有南越國時期的重要遺跡。經與建設單位多次協商之後,工地暫停施工,考古工作又重新開始。
木構水閘遺址
發掘工作從8月1日開始,至11月結束,發掘面積450平方米,在距地表深約4.5米處清理出一座大型石構水池的西南一角。水池呈仰斗狀,池壁用灰白色的砂岩石板呈密縫冰裂紋鋪砌。池底平正,用碎石鋪砌。在已發掘探方的東北角處,還有一大型的疊石柱向西南傾倒,由於太靠近一幢5層高的樓房,無法擴方發掘究明。水池當中還散落有大量的八棱石柱、石欄桿、石門楣、「萬歲」瓦當和板瓦、筒瓦等建築材料和構件,可知水池當中原來是有一組建築的。後經鑽探得知,水池的面積約4000平方米,目前揭露的僅是其西南約400平方米的一角。
御苑曲流石渠
1997年,在中山四路的原市文化局大院所有房子拆除之後,開辟出一個有6000平方米的地盤,計劃在此興建「信德文化廣場」大廈。由於之前在此地盤北面發現有南越國宮苑的大型石構水池,這次發掘也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8月2日,在發掘區的東南面首先露出一段用砂岩石塊砌築的基石,呈弧形走向,再往下發掘,在基石的北側還露出一層密密的河卵石,卵石灰黑光亮,在卵石下還鋪有石板地面,這一現象與1995年發現的石水池極為相似,但也有不同,這一現象讓在場的所有同志都感到十分奇怪,難道這又是一個石水池?又或是有其他的遺跡?
8月4日,在另外一頭又露出類似的弧形基石。隨後,在其他探方內也陸續發現類似的遺跡。探方發掘結束後,遺跡全部暴露出來,原來這是一條長約150米的曲流石渠遺跡。
南越王宮面世
發現南越宮苑遺址之後,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曾興奮地說,假如能再發現南越國的宮殿,南越國遺跡完全有條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南越都城與南越國宮城
2000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湖路與惠福路之間發現一座保存完好的南越國時期的排、汲水木構水關遺址,水關的夯土牆基寬約8米。它的發現對可明確南越國都城是築有城牆的。去年,在南越國宮署遺址的北面,發現了南越王宮的夯土城牆,呈東西走向,用較純的紅黃土夯築而成,基坑寬約4米,殘存最高達1米多,東西向已清理出40多米一段,在牆的南面還鋪有用卵石鋪砌的散水。這些遺跡的發現,證明南越國與漢長安城一樣,在都城內還築有皇城,以捍衛王宮的安全。
遺址中的水井
在已發掘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內,先後發現有3個南越王宮的食水磚井,這些水最深的達14米,最淺的也有8米深,且都用專門燒制的弧扇形磚結砌而成,井底用磚石鋪砌,結砌非常精細。其中以1996年,在南越國一號宮殿的東側發現的越王井最為精巧。該井是先挖一個寬3米、深9米的井坑,然後用弧扇形磚結砌成一個1.1米寬的井圈,井圈外用純凈的山崗土夯打結實,以阻隔井外的地下污水滲入井內。井底用五塊大石板鋪砌,中間一塊方形石板的中央鑿一圓孔,其餘周邊四塊弧形石板也各鑿有一個半圓形小孔,井水就是靠這5個小孔從井底下慢慢滲上來的。井底石板之下還鋪有一層厚約8厘米的細沙,對井水進行過濾,此獨特的濾水結構形式實屬罕見,可以想像當日王宮對食用水的衛生要求十分嚴格。 王宮的中心是考古工作者在2000年初發掘約500平方米的1號宮殿遺址,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楚看到2000年前兩條南越王宮殿的「散水」,1300年前的唐代鋪磚廊道,1000年前的四列南漢宮殿的「磉墩」基槽,以及各種建築結構的遺址。我們看到坑底有一行卵石鋪就的石帶。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古代宮殿考古專家劉慶柱來此考察時介紹,這卵石帶通常鋪在古代皇宮房檐下的地面上,是用來接雨水的「散水」。漢代建築結構中以卵石作「散水」是有階級限制的,如果在宮殿屋檐四周地面全部鋪上「散水」,是皇宮的標准,只鋪兩邊是王的標准。從這個現場看,宮殿北面和東面都鋪了卵石「散水」,按照中國建築對稱的規律,尚未出土的西面和南面也應該鋪有。也就是說,這座宮殿是南越國依照漢皇宮建造的。從規模看,它可能是南越王辦公的地方。劉所長認為,宮殿一定不止一個大殿,有沒有類似北京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呢?從他30年宮殿考古經驗判斷,現在出土的殿相當大,南邊不會再有大殿,估計更大面積的宮殿應該在西面。
據介紹,目前出土的只是南越王宮殿的一角,還不到整個宮殿群的1%,還未露出宮殿的主體部分。因為現在「散水」出土才22米,還未見到一個台階和門檻,估計一號殿北牆的長度在50米以上。有資料介紹,西安漢初建築的長樂宮前殿東西長50丈,而未央宮則長達200米。
根據目前的線索,埋藏在地下的南越王宮應該有很多座!而每座都是一組建築群。南越王宮殿是模仿西漢長安城建造的,長安城裡有未央宮、長樂宮、明光宮、桂宮等多座宮殿,而每座宮殿的功能是不一樣的,未央宮是皇帝朝會諸侯群臣的場所,而長樂宮則是皇帝辦公和帝後居室。
根據西漢長安城的規劃布局,未央宮在城西南,長樂宮在城東南,而建章宮則在城外西邊。未央宮和長樂宮都建在龍首塬的高地上,利用這個地勢突出帝王的威儀,並且控制了全城的制高點,有利於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防衛。漢高祖劉邦初次在長樂宮領受文武群臣朝賀時得意地說:「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現在的一號宮殿遺址正好在古代的高山高地上,位於趙佗城的東南方,這個位置和西漢長樂宮的位置相似,東南邊又是御花苑,方便王室休閑和遊玩。 毛澤東曾經說過,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他是開發嶺南的第一人。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創立了「東西萬余里」的南越國,以後「趙佗歸漢」,嶺南正式列人中國統一的版圖。
趙佗,河北省正定(真定)縣人。19歲獲賜護駕御劍隨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帥隨主帥任囂率領50萬大軍征戰嶺南。公元前204年,創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帝」。他重視傳入中原漢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並融合越地社會,使嶺南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創下歷史偉業,成為一代偉人。從任囂、趙佗開始,嶺南有了人類文明的標志——城堡和文字,發展冶鐵業,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歷史上許多贊頌趙佗的詩篇,表明了人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第一個封建王國,是一個地方性政權,是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建立的,趙佗自稱「南越武帝」。其後臣屬西漢,接受漢朝封王。都城設在番禺(今廣州),廣州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古都。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領導農民大起義。反抗秦始皇的殘暴統治,四方諸侯、豪傑互相爭奪,中原陷入戰亂。這時,擁兵數十萬的趙佗與北方的冒頓並稱「北強、南勁」。趙佗按照任囂關於「秦為無道,天下苦之……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里……可以立國」的臨終囑咐,封關,絕道,築起了三道防線,聚兵自衛。
任囂所說的「番禺負山險阻」主要是指橫卧在江西、湖南和廣東、廣西邊境的五嶺。所謂五嶺,就是江西大庾縣與廣東南雄縣聯界的大庾嶺,湖南郴州與廣東交界的騎田嶺,湖南藍山縣與廣東西北交界的都龐嶺,湘桂交界的萌渚嶺,廣西興安縣和湖南交界的越城嶺。
「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倚山臨海(古代珠江河面寬闊,稱為海)是廣州的山川地勢。北控五嶺,近扼三江;是廣州的攻防要勢。趙佗洞悉廣州防禦要領,為了防止北方戰亂南延,加強對嶺南的控制,嚴封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斷絕4條新道——江西入廣東南雄一路,湖南入廣東連州一路,湖南入廣西賀縣一路和湖南入廣西靜江一路;構築了捍衛番禺的三道防線:樂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線,英德一清遠防線,石門要塞防線。北兵要逾五嶺攻南越,不破這三道防線,是到不了番禹的。
公元前208年,趙佗封關、絕道;3年後,於公元前205年兼並桂林、象郡,從而統一了嶺南地區;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禹。這是嶺南第一個都城。
南越國的疆域與秦設三郡轄區相當,北、東、西三面分別與長沙、閩越、夜郎三國交界,東及南面瀕臨南海,「東西萬余里」的廣大地域。大體上東接泉州,北以五嶺與江西、湖南交界,西北至廣西西北部的南北盤江(紅水河上段),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
如何對南越國的廣大地域實行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是擺在趙佗面前的關鍵問題,這方面,趙佗是有獨創性和取得成功的。
在政治上,實行郡國並行制,仿效漢朝制度,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並實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確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
在軍事上,設立將軍、左將軍和校尉制度,又分為步兵、舟步和騎兵,對號稱「帶甲百萬有餘」的軍隊實行有效指揮和控制。
在經濟上,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改變以前的「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發展水稻、水果和畜牧業、漁業、制陶業、紡織業、造船業,並發展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在文化上,首先是漢文字的使用,《粵記》說「廣東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發現不少漢字。百越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越舞和漢式舞。還有編鍾、銅樂器和各式飾畫、壁畫等。
在民族政策上,趙佗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提倡漢越通婚,尊重越人風俗,促進融合和社會和睦發展。
從大量的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說明,南越國是嶺南文明的奠基時期,趙佗創建南越國使嶺南社會經濟實現飛躍式的跨越發展,使嶺南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的分散的部落統治,一躍跨人封建社會的有序發展,為今後的歷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南越國自公元前204年建立至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歷五代,共93年。 石方池出土的「萬歲」瓦當
在宮署遺址內一個斗形水池狀石構建築的一角,約300平方米。其西、南兩邊同為斜坡形,坡面斜長11米,全用厚5厘米~12厘米灰白色的砂岩石板,呈冰裂紋鬥合鋪砌。兩坡交角45砌成一條直線,做工精細。斜坡上端的地面已被後代破壞,僅南坡處尚保存幾塊平鋪的小石板。池的底部用河卵石等平鋪。
在遺址東南角發現向西南傾斜的用石板疊砌的大型建築柱狀遺跡。在石板下面的墊土層中,發現一條木質輸水暗渠管,是用來給南面的曲流石渠人工水景注水的。曲流石渠由北而南急轉向東連接一座彎月形的石室,在西出通向原兒童公園。石渠兩邊用石塊砌壁,高0.7米,上口寬1.4米,渠底鋪石板,其上密排一層灰黑色河卵石,其間用黃色大卵石疏落點布。渠東的彎月形石室,南北寬79米,兩端向西開口連接渠體,當中有兩堵高1.9米的大石板作隔牆,把石室分成三間,兩次間之中間各立一根八棱石柱,柱頭尚見凸榫,可見其上原有構築物連接,已毀。池底出土幾百龜鱉殘骸,疊壓成層,渠中段設有兩個拱橋狀「渠陂」和三個石板「斜口」。
渠西端有座石板平橋,由兩塊巨石橫卧於渠壁上構成,橋頭北面尚存一段步石。渠盡頭處設石質方形水閘,分內外兩層,外層為石箅以濾雜物,內層置板閘控水,渠水排入木質暗槽。暗槽上面填土,有迴廊建築,僅存部分散水遺跡。 秦隸刻字瓦當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木簡
在池壁的南坡和西坡呈冰裂紋鋪砌的石板上均發現刻有文字。其中南坡近西頭的一塊石板上有一秦隸「蕃」字,長25厘米、寬19厘米。蕃即番禺的簡稱,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銅器有9件鼎、刻有「蕃禺」或「蕃」字可證。蕃禺是秦置南海郡的屬縣,為南海郡治,又是南越國的都城。此「蕃」字刻石應為南越國的蕃禺工官(或為當時主持營造工程的將作大匠)所刻的標記。
此外,遺址南坡的西頭還發現「睆」(有多個)、「貲」、「閱」等字,西坡有「□□北諸郎」5字豎行,同屬秦隸。這是嶺南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另外,在板瓦中發現有「公」、「官」字印戳,還有「萬歲」瓦當,在一塊印花磚中,有「左官帑縥」戳印陶文。
遺址的年代是西漢初年即南越國時期。這處2000多年前的石構建築,在已知中國古代建築遺址中別具風格,地面用石板作大面積呈冰裂紋鋪砌的做法,在中國也屬首見。
南越國木簡
2004年11月23日-2005年1月24日,在遺址的一口井內清理出100多枚南越國木簡。木簡均為木質,其中完整的木簡全長25厘米、寬1.7-2.4厘米、厚0.1-0.2厘米。絕大多數單行書寫,只有一枚書兩行半字(可能因其用途有別於它簡)。簡上文字均為墨書,字數不等。經初步考證,這批木簡是南越國王宮的紀實文書,反映了南越國宮廷生活中的各種制度,如宮室管理、職官制度、法律條文等。
食水磚井
在御花苑遺址還發現83口各個時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國至民國時期,有土井、磚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建築文化特色。特別有趣的是那八卦磚井,八行豎磚間砌橫磚,成八卦之狀,可見古人已懂得這種剛性力學結構之原理,其築井技術水平確實很高。
「女市」陶盆殘片
2010年11月左右,在配合南越王宮博物館建設而進行的考古發掘中,在秦代地層出土一件戳印「女市」銘款的陶盆殘片。這件陶片是秦統一嶺南的重要歷史物證,意義重大。「女市」銘款戳印在口沿內側,字體清晰,為篆書體。銘款印面長2厘米,寬1.2厘米,該器外腹部飾旋紋,泥質灰陶,其造型、陶質和紋飾與南方硬紋陶有明顯區別,應為外來器。根據秦漢器物上常見「某市」戳印之例,「某市」即為某地市府作坊的標記,前一字為地名。「女」是古代的通假字,通「汝」,為「汝陰」的省稱。由此可知此器是由汝陰市府燒造的。此陶片將為研究秦統一嶺南的歷史提供新的物證。
出土木簡
當考古人員在清理水池南壁的一塊石板時,發現上面刻鑿有一個斗大的「蕃」字,頓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這塊並不起眼的石板上。廣州古稱蕃禺,「蕃」是「蕃禺」的省稱。嶺南地區曾多次出土刻有「蕃」或「蕃禺」的秦漢時期器物。1953年,在廣州市西郊西村石頭崗1號秦墓出土一件漆奩,蓋面有「蕃禺」兩字烙印。1983年,在廣州市象崗山發現的南越王墓里出土有6件銅鼎、1件銅壺和1件銅匜上分別刻有「蕃」或「蕃禺」文字。1976年在廣西羅泊灣發現的漢代一號墓中也出土1件刻「蕃二斗二升」等文字的銅鼎。石板上的「蕃」字與《史記》、《漢書》記載南越國的都城「蕃禺」相互印證,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這里就是蕃禺城的所在,真是一字值千金!
2005年在石水池的西南約30米的地方發現一口南越國時期的滲水磚井,井內出土有100多枚木簡,其中有一枚木簡上墨書有「蕃池」兩字,聯繫到石水池南壁石板上刻鑿的「蕃」字,可知這個石構水池名叫「蕃池」。
除此之外,在水池的池壁石板面上還刻鑿有「皖」、「閱」、「冶」、「□北諸郎」等石刻文字。在石池的南壁石板下,也埋有一條木暗槽。 南越王宮遺址是廣州「三寶」之一。
另外兩寶是秦代造船工場遺址和西漢南越王墓。這三寶中的許多文物都是中國之最或獨一無二的,是世界級的文物,所以是夠「寶貝」的了。
讀過廣州歷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時,一把火燒了南越國都城趙佗城,地上的建築盪然無存,令人十分惋惜。至20世紀70年代發現廣州三寶之前,除了應無路的越王井之外,有關南越國的遺址,是一無所有的。史學家研究南越國就只有依靠史料記載了。
1974年底,廣州市文化局職工在挖防空洞中發現了秦代造船工場遺址;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基建工地中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別發現了南越國時期的大型地下石構水池和南越國王宮御苑,這些發現,被認為是嶺南地區考古方面的突破性發現。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發現南越國宮殿遺址。這些重大發現十分重要,致使廣州的南越國史和全國的秦漢史都要改寫,甚至每塊磚都可改寫中國的建築史和園林史,更顯得這些文物的珍貴,可以說是價值連城。
南越國宮署遺址面積共15萬平方米,東起倉邊路,西至廣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華路,被專家們稱為東方的「龐貝」古城。而宮署的核心區域為4.8萬平方米,東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廣州大廈門前,這范圍已被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區。為了保護宮署遺址,市政府已撥出專款5億多元補償外商的地皮價值和搬遷市兒童公園。目前,廣州市正按申報要求,包括南越王宮遺址、西漢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發現的西漢南越國「水關」(水閘)三處遺址,以「南越國」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的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是清代的皇家園林。2000多年前的南越國宮署御花苑,建築時間比頤和園和避暑山莊要早1000多年,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宮苑遺址,是中國的園林之最。
1984年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電信局電信樞紐大樓工地發現南越國御花苑的一個大型地下石構蓄水池,約4000平方米,當時又挖了400平方米,大部分仍被埋在民居樓房之下。水池距地面約8米,為冰裂紋密縫石板鋪砌,池壁呈斜坡形,池底平整,用碎石和卵石平鋪,向南埋有木質輸水暗槽。石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欄桿、石門楣、大型鐵石柱、鐵門樞軸、「萬歲」瓦當、繩紋板瓦、筒瓦和鋪地印花大磚,還有一段木船槳。據分析,水池可盪舟,池邊應有石構廊榭或涼亭建築。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95X95厘米的鋪地大方磚,堪稱全國之最。這樣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磚,燒制時沒有變形;確實令人嘆為觀止,說明當時的燒磚技術已經很高。還有石刻「蕃」字、「貲」字和「閱」字,是嶺南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
1997年在原市文化局大院,外商計劃興建5l層信德文化廣場。在地下3~5米處發現宮署御花苑的全石構曲流石渠,長150米,已發掘4000平方米,是一處人工園林水景。石渠迂迴曲折,由西向東,渠底密鋪黑色卵石。東頭有彎月形石池,池底發現幾百個龜鱉殘骸,說明這是養龜鱉的水池,可能是趙佗喜食龜鱉,所以長壽百歲。西頭有石板平橋和步石,外連曲廊。彎曲石渠當中有兩個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在石渠中有果核和樹葉,可見御苑有種植水果和花卉。可以想像御花苑處處小橋流水,水果飄香,花草繁繁,龜鱉爬行,魚翔淺底,十分閑情雅緻,一派嶺南山水園林風光。石渠連接大型蓄水池引水,並有木質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長年不斷。御花苑曲渠設計科學,建築精巧,充滿情趣,是一處古代山水園林建築精品,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在御花苑遺址共有7個時代的重疊文化層,發現秦、南越國、東漢、晉、南朝、唐、宋時期的遺跡遺物。還發現83口各個時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國至民國時期,有土井、磚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建築文化特色。特別有趣的是那八卦磚井,八行豎磚間砌橫磚,成八卦之狀,可見古人已懂得這種剛性力學結構之原理,其築井技術水平確實很高。
3. 八百里加急!!!南越國的故事徵集
前202年,經過多年征戰,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並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軍事勢力。而此時的中原,已經兵亂多年,百姓生活勞頓困苦,所以劉邦沒有用軍事剿滅的方式來對付南越國。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劉邦成功的通過和平的方式使得趙佗歸順,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去世,劉邦的妻子呂後掌控朝政,開始和趙佗交惡。她發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區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趙佗考慮到呂後可能會通過長沙國[3]來吞並南越國,於是趙佗宣布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並出兵攻打長沙國,在打敗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呂後隨即派遣大將隆慮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趙佗,但由於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越一帶炎熱和潮濕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一年後,呂後死去,漢朝的軍隊停止了進攻。這時的趙佗憑借著他的軍隊揚威於南越一帶,並通過財物結納的方式,使得閩越、西甌和駱越[4]都紛紛歸屬南越,領地范圍擴張至頂峰。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
前179年,呂後死後,漢文帝劉恆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趙佗先人的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接著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陸賈到了南越後,向趙佗曉以利害關系,趙佗被再次說服,決定去除帝號歸復漢朝,仍稱「南越王」。一直到漢景帝時代,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像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仍然繼續用著皇帝的名號。
4. 有一個故事,記得情節,忘了名字
http://ke..com/view/300919.htm
一條條看下去,總有資料的。下面的參考資料也看看。
回答者: 豎琴老人 - 解元 五級 2009-10-2 20:22
檢舉 前202年,經過多年征戰,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並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軍事勢力。而此時的中原,已經兵亂多年,百姓生活勞頓困苦,所以劉邦沒有用軍事剿滅的方式來對付南越國。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劉邦成功的通過和平的方式使得趙佗歸順,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去世,劉邦的妻子呂後掌控朝政,開始和趙佗交惡。她發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區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趙佗考慮到呂後可能會通過長沙國[3]來吞並南越國,於是趙佗宣布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並出兵攻打長沙國,在打敗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呂後隨即派遣大將隆慮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趙佗,但由於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越一帶炎熱和潮濕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一年後,呂後死去,漢朝的軍隊停止了進攻。這時的趙佗憑借著他的軍隊揚威於南越一帶,並通過財物結納的方式,使得閩越、西甌和駱越[4]都紛紛歸屬南越,領地范圍擴張至頂峰。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
前179年,呂後死後,漢文帝劉恆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趙佗先人的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接著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陸賈到了南越後,向趙佗曉以利害關系,趙佗被再次說服,決定去除帝號歸復漢朝,仍稱「南越王」。一直到漢景帝時代,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像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仍然繼續用著皇帝的名號。
回答者: 五星國水 - 實習生 一級 2009-10-2 22:20
檢舉 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對其進行科學、合理、適當的開發利用是必須的,但如果企圖依靠市場機制對遺產進行配置與利用,顯然是走不通的。國內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資源,由於經營管理者目光短淺,熱衷於創造經濟效益而對遺產資源進行竭澤而漁的開發改造,或者打著遺產保護、弘揚歷史文化等旗號搶奪旅遊資源、擴大地方知名度等等,如近一段時間各地大建古代名人廟宇祠堂,再如某地花費數千萬打造劉邦塑像等等,不僅僅使歷史文化遺產的公共價值,或者遺址遺跡的歷史面貌遭到了嚴重破壞,而且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屆大會於1972年在巴黎通過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就規定,世界遺產本身必須具備兩個基本因素,一個是真實性,即遺產必須是原始的、獨具特色的、而非人為的東西;二是整體性,即遺產與其周邊人文環境、地理環境應當是和諧共存的。而那些人為的破壞或無序開發無疑會使遺產失去了它的公共性、整體性應具有的真正價值。
以南越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及木構水閘遺跡為代表的南越國歷史文化遺存,作為嶺南地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體現了廣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僅僅使屬於廣州、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的。全面保護好這些遺跡與文物,使其與廣州市、廣東省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名城保護、生態環境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廣州在這些遺跡的發掘過程中盡量使其保持原始面貌,實行原址建館保護的方針,並將遺跡保護與城市規劃有機結合起來,作出恢復遺跡周邊自然環境面貌的規劃,就體現出了保護遺產整體性與原始性的良好意識,也為城市中心遺址保護方式作出了有益的示範與探索。
當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僅僅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按照申遺要求對遺跡保護進行改造和調整還是不夠的,申遺不應該成為保護廣州歷史文化遺產的目的,而應該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必須帶動全社會形成一種保護遺產的意識與責任感,摒棄只看重經濟價值,把遺產當作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聚寶盆的思想。
南越國作為西漢時期嶺南地區一個封建地方政權,以廣州(當時稱番禺)為都凡93年,促使嶺南地區實現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跨越式的發展。近50年來嶺南地區(主要是廣州地區)發現的南越國時期的文化遺存,尤其是南越國宮署、南越王墓和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等三大遺跡,為研究南越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當時嶺南地區與周邊地區的交通和貿易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南越國遺跡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2002年起,廣州市委、市政府啟動了南越國遺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06年12月15日,南越國遺跡正式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目前,南越國遺跡的考古發掘、研究、保護和展示利用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工作正在全面推進。學界對南越國遺跡及其在廣州古城的地位,以及廣州的歷史文化內涵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我們也深深地認識到,對南越國遺跡和廣州歷史文化內涵的研究,以及對它們的保護、展示和利用,需要國內外多學科、多領域的專家學者的參與和共同努力。
為此,中國古都學會與廣州市文化局於2007年6月11-14日在廣州共同舉辦了「南越國遺跡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7年年會」,大會邀請了國內歷史、文化、文物、考古、古建築、園林、規劃、旅遊等多領域專家學者共計120餘位(外省80餘位,省內40餘位)進行研討,為南越國遺跡的保護展示、廣州歷史文化名城資源的開發利用出謀劃策。在大會的開幕儀式上,廣州市文化局黨委書記徐詠虹就會議的意義及組織目的進行了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劉慶柱研究員,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士光先生分別就南越國遺跡保護和國內古都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大會發言。
幾天來,眾多專家學者雲集廣州,進行了熱情洋溢,針對性強,主題突出的討論工作。這次大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獲益豐厚,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既有集中的專題報告,又有分組的學術研討;既組織參觀南越國遺跡;又觀賞南越國話劇;既和專家學者進行單獨訪談溝通,又廣泛徵求並促進南越國遺跡保護和利用
5. 神秘消失的古國南越國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南越國的南越、西甌、駱越等土著民族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他們和中原漢人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觀念不同,他們當中的大部人喜歡把頭發剪得很短,喜歡在身上刺上各種顏色和花紋的文身。由於南越國南面臨海,境內河網眾多,所以很多的越人水性很好,他們擅於利用船來進行漁獵,喜歡食用各種魚類和貝類,在一些出土的銅鼓上還描繪有他們競賽龍舟的習俗。古越人的房子多為巢居和干欄,巢居是指營建在樹上的房屋,干欄是指利用多根柱子做支撐,把房屋凌空建在柱子上,這兩種凌空建造的房子都是為了避免蛇蟲走獸的侵擾和適應當地高溫多雨的環境。干欄建築至今在各侗台民族的聚居地區依然可見。 南越國相對於中原地區來說,仍保留有一些不人道的習俗,比如人殉和獵首。在南越王墓中,即發現有15具的殉人,這些殉人都是南越文王趙眛的寵妃和身邊近待,多數是被擊砸後腦致死,其狀慘烈,而在南越國的其它墓葬中亦發現有殉人。獵首的情形則描述在一些南越墓葬的出土文物上,表現了南越國的越族人在交戰中,將對方俘獲後,割下首級,系在自己的腰上。
編輯本段遺跡
綜述
南越國的遺跡多分布在中國廣東和廣西兩省區內,其中以南越國都城的所在地,即現今的廣州市分布最多。目前在廣州市范圍內的共有四處南越國遺跡被中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分別為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和蓮花山古採石場。此外,至1995年為止,廣州市共發現南越國的墓葬多達250多座,是南越國墓葬發掘最多的地區。在廣州市之外的廣東省地區,仍有很多的南越國遺跡,它們包括南雄的橫浦關、陽山的陽山關、樂昌的趙佗城、仁化的秦城等南越國的關防遺址,以及零星分布在肇慶、樂昌、曲江、南海等地的南越國墓葬。廣西的南越國遺跡主要以墓葬居多,它們主要分布在貴港、賀州、平樂、合浦、梧州、柳州、桂平等地。其中較重要的墓葬有貴港羅泊灣一、二號墓,賀州金鍾一號墓,此外在平樂銀山嶺、合浦望牛嶺、貴港風流嶺等地的漢墓群中亦有南越國時期的墓發現。
南越國宮署遺址
南越國王宮的遺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內,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包括御花園遺址和宮殿遺址等。御花園遺址是1995年被發現的,在遺址中發掘出方池、彎月池、曲渠、平橋、步石等宮殿園林的遺跡;宮殿遺址是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被發現的,目前只清理完其中一座大型宮殿的「散水」部分。1996年11月20日,該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11日,南越國宮署遺址向公眾開放部分已整理修復完的大約3000多平方米的遺跡,並在10000多件發掘品中精選部分文物向公眾展
南越文王墓
南越文王墓通常稱為南越王墓,是南越國第二代君主趙眜的陵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象崗山上,是一座鑿山深埋多室結構和有斜坡墓道的石室墓。該墓是1983年被發現的,共出土隨葬品1000多件,包括銅器500多件,玉器240多件,鐵器246件,另有金器、銀器、陶器一批,其中以絲縷玉衣和「文帝行璽」金印等最為珍貴,此外還在該墓發現有殉葬者15人。1988年2月8日,在原墓址建立起來的遺址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96年11月20日該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泊灣一、二號墓
羅泊灣一、二號墓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羅泊灣附近,離貴港市區約5公里。羅泊灣一號墓是1976年被發現的,是一座大型的豎穴土坑木槨墓,墓道南側有車馬坑,槨室之下還有殉葬坑和器物坑等,共出土隨葬品1000多件,殉葬者7人,該墓被認為是南越國時期桂林郡最高官吏的陵墓(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蒼梧秦王)。羅泊灣二號墓是在1979年被發現的,是一座帶墓道的大型木槨墓,該墓曾被嚴重盜擾,只出土隨葬品123件,殉葬者1人,該墓被認為是南越國王侯一級官吏的配偶的陵墓(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蒼梧秦王的夫人)。
編輯本段南越國歷代君主列表
尊號、謚號或封號 姓名 在位時間 與前任關系
南越武王(南越武帝) 趙佗 約前204年—前137年
南越文王(南越文帝) 趙眜(趙胡) 前137年—約前122年 趙佗的孫子
南越明王 趙嬰齊 約前122年—約前113年 趙眜的兒子
南越哀王 趙興 約前113年—前112年 趙嬰齊的兒子
高昌侯、術陽侯 趙建德 前112年—前112年與前111年之交 趙興的哥哥
編輯本段爭議
南越國歸屬問題以及趙朝正統性的爭議: 在中國,南越國被當作中國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看待,不承認越南人所提出的趙朝。而因為南越國的部分領土延伸到了今天越南的北部地方,部分越南人亦把南越國當作越南歷史的一部分。陳朝時黎文休編成的《大越史記》、佚名作者的《越史略》,以及後黎朝史官吳士連等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便把趙朝列為越南的早期王朝來表述。黎文休提出:「趙武帝(Triệu Vũ Đế)能開拓我越,而自帝其國,……為我越倡始帝王之基業」,吳士連亦說:「趙氏一失其守,國亡統絕」,反映了他們認為趙朝興亡,與越南的「國統」是息息相關。 到了後黎朝末年的時候,吳時仕對趙朝的正統性提出了質疑,認為趙佗是來自中國的侵略者,而不是越南的賢明帝王。後來,《欽定越史通鑒綱目》不再將趙朝列入正統朝代中,但仍舊將趙朝當作越南歷史的一部分。
6. 想知道:廣州市 趙佗城在哪
廣州自戰國時期以來,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地名:楚庭、南武城、任囂城、趙佗城、越城和番禺城等。自周朝「五羊傳說」,又有五羊城和穗城的別名。
乾隆《南海縣志》載,廣州城自周赧王(公元前314年-前256年在位)初越人公師隅相度南海地,始築城,號曰南武。南海人高固相楚時,有五仙乘羊銜谷穗於楚庭,遂稱五羊城。
秦任囂、趙佗相繼增築,周回十里,是為越城。漢築番禺城於郡南五十里,遷為刺史治。及建安十五年,刺史步騭辟番山之北以廣故城,復徙居焉。
公元前111年,漢朝平定南越國後,將南越地重新劃分為9個郡,而這9郡屬上一級政府交州州治,因趙佗城毀於戰火,上一級政府定在廣信(今廣西梧州)。
公元210年三國時期,交州屬東吳管轄,孫權派步騭任交州刺史,步騭修建毀壞了的趙佗城,又將交州治所從廣信遷到番禺。公元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管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4郡,「廣州」是取廣信和交州而來。
尋覓趙佗城遺跡,首選西漢南越王墓。它坐落在越秀山西面一路相隔的象崗上,是西漢第二代南越文王趙昧的陵墓。趙昧是趙佗的孫子,公元前137繼位,在位16年,公元前122年去世後被安葬在這里,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了。
從西漢南越王墓過解放北路人行天橋,沿應元路前行大約200米,在三元宮對面你會看見一口古井,這就是傳說中南越王趙佗築城時所掘的「越王井」——又稱「趙佗井」,是廣州現存最古老的水井,並有「佗飲斯水,肌體潤澤,年百餘歲,視聽不衰」的歷史記述。
從越王井右轉南行,過東風路至中山路左轉前行,過北京路後大約100多米,在中山四路原廣州兒童公園舊址處,1995至1997年,人們考古發現了昔日趙佗城的宮署和御花園——「南越國宮署遺址和王宮御苑」。
2000年4月,在北京路西湖路的光明廣場,人們再次考古發現了「趙佗城」又一個重要的歷史遺跡——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它由眾多的巨大方形或圓形的枕木所構建,自北向南,閘口寬5米,南北長約20.1米,南向珠江呈八字形敞開,是當時位於珠江北岸的趙佗城一個大型水閘遺址。它的出土不僅反映了當年古人防洪設施和水閘建設的總體水平,而且對了解趙佗城的城址布局、結構,以及南城牆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線索。如今水閘遺址已被完好地保存在光明大廈的底層大廳,成為遊客了解趙佗城的又一扇歷史窗口——昔日「南越都城」的趙佗城,東起倉邊路,西至教育路,北起越華路,南至西湖路,而北京路和中山四、五路就是當年古都的軸心,「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
小貼士:趙佗城遺址位於廣州越秀區,乘地鐵2號線越秀公園站下南行可到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1號線農講所站下西行可到南越王宮署博物館;從南越王宮署博物館轉北京路南行西湖路右轉可到光明廣場,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就在廣場的底層。
7. 有誰了解歷史上廣東地區曾出現過的南越國
南越國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 南越國是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漢朝境內的割據政權,國都位於番禺(今中國廣州市內),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地區,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一小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是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尉趙佗於前203年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於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臣」。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與西漢發生戰爭,被漢武帝於前111年所滅。南越國共存在93年,歷經五代君主。 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封建制國家,它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來源於秦朝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生產技術,使嶺南地區落來的政治、經濟現狀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國君主推行的「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族和南越國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並使漢文化和漢字得以傳入嶺南地區,改變了嶺南落後的文化狀況。 【歷史】 國家建立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七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前214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秦始皇接著在嶺南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趙佗被委任為龍川縣令。 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繼位。前209年,由於秦二世的暴政激起了陳勝吳廣等人的起義,接著就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並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借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前206年,秦朝滅亡。前203年,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趙佗統治時期】 前202年,經過多年征戰,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並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軍事勢力。而此時的中原,已經兵亂多年,百姓生活勞頓困苦,所以劉邦沒有用軍事剿滅的方式來對付南越國。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劉邦成功的通過和平的方式使得趙佗歸順,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去世,劉邦的妻子呂後掌控朝政,開始和趙佗交惡。她發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區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趙佗考慮到呂後可能會通過長沙國[3]來吞並南越國,於是趙佗宣布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並出兵攻打長沙國,在打敗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呂後隨即派遣大將隆慮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趙佗,但由於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越一帶炎熱和潮濕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一年後,呂後死去,漢朝的軍隊停止了進攻。這時的趙佗憑借著他的軍隊揚威於南越一帶,並通過財物結納的方式,使得閩越、西甌和駱越[4]都紛紛歸屬南越,領地范圍擴張至頂峰。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 前179年,呂後死後,漢文帝劉恆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趙佗先人的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接著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陸賈到了南越後,向趙佗曉以利害關系,趙佗被再次說服,決定去除帝號歸復漢朝,仍稱「南越王」。一直到漢景帝時代,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像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仍然繼續用著皇帝的名號。 【趙昧統治時期】 前137年,趙佗去世,由於他去世時己達百餘歲高齡,其兒子都己經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孫子趙眜[5]繼承。趙眜即位兩年後,前135年,閩越王郢借機向南越國發動戰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趙眜剛繼承王位不久,國內民心還不穩,於是就向漢武帝上書,說明閩越侵犯南越的事實,請求漢武帝處理此事。漢武帝對趙眜的做法大加贊揚,稱其忠於臣屬之職,不興兵互相攻擊,並派遣王恢、韓安國兩將軍前去討伐閩越。漢朝的軍隊還沒有越過南嶺,閩越王的弟弟余善就發動叛變,殺死了閩越王郢,投降了漢朝,於是漢朝的軍隊停止了討伐的行動。 漢武帝隨後將余善立為新的閩越王,並派遣中大夫嚴助前往南越國將處理閩越的事告諭趙眜。趙眜得知後,向嚴助表達了對漢武帝的深刻謝意,並告訴嚴助,南越國剛遭受過閩越的入侵,等處理完後事後,他就去漢朝的京城朝見漢武帝。隨後,還派太子趙嬰齊跟隨嚴助回漢朝的朝廷當宿衛。嚴助離開後,南越國的大臣們用趙佗的遺訓向趙眜進諫,勸趙眜不要去漢朝的京城,以免被漢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來南越,就成亡國的形勢了。於是,趙眜在以後統治南越的十二年中,一直以生病為借口沒有入朝見漢武帝。 【趙嬰齊統治時期】 前122年,趙眜病重,其在漢朝當宿衛的兒子趙嬰齊向漢武帝請求回到南越國。同年,趙眜死去,趙嬰齊繼承王位。趙嬰齊在沒去長安之前,曾經在南越娶當地的南越女人為妻,並生了長子趙建德,趙嬰齊去長安做宿衛後,又娶了邯鄲樛家的女兒做妻子,生了兒子叫趙興。趙嬰齊繼承南越王位後,向漢武帝請求立妻子樛氏為王後,趙興為太子,漢武帝批准了他的請求,此舉舍長立幼,為將來南越國之亂種下了禍根。趙嬰齊是一個暴君,喜歡恣意殺人,漢武帝屢次派使者到南越國,婉轉勸告趙嬰齊去長安朝拜漢武帝。趙嬰齊懼怕進京後,漢武帝會比照內地諸侯,執行漢朝法令,因此以有病為借口,一直未去長安,只派遣兒子趙次公去長安當宿衛。 【趙興統治時期】 前115年,趙嬰齊病死,太子趙興繼承王位,其母親樛氏當上王太後。前113年,漢武帝派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前去告諭趙興和樛太後,讓他們比照內地諸侯進京朝拜天子;同時命辯士諫大夫終軍、勇士魏臣等輔助安國少季出使,衛尉路博德則率兵駐守在桂陽,以接應使者。此時的趙興尚年輕,樛太後是中原人,南越國的實權實際上掌握在丞相呂嘉手中。據《史記》記載,樛太後在沒有嫁給趙嬰齊時,曾與安國少季私通過,安國少季來南越後,他們再次私通,南越人因此多不信任樛太後。樛太後害怕發生動亂,也想依靠漢朝的威勢,多次勸說趙興和群臣歸屬漢朝。並通過使者上書給漢武帝,請求比照內地諸侯,三年去長安朝見漢武帝一次,並且撤除和漢朝交界的邊境要塞。漢武帝答應了南越國的請求,賜給南越國丞相、內史、中尉、大傅等予官印,其餘官職由南越國自置,這樣意味著漢朝朝廷直接對南越國高級官員進行任免。漢武帝還廢除了南越國以前的黥刑和劓刑等野蠻酷刑,比照內地諸侯用漢朝的法律。同時將派往南越的使者都留下來鎮撫南越,力求南越的局勢平穩。趙興和樛太後接到漢武帝的諭旨後,馬上准備行裝,為進京朝見漢武帝而做准備。 【民族】 南越國境內的民族,大部份是屬於古越族的土著居民,另有來自中原的數十萬移民。境內的古越族又分成南越、西甌、駱越等支系。南越族聚居於今廣東北部、中部和廣西的東部一帶;西甌聚居於今廣西西江的中游以及桂江流域和越南北部的一些區域;駱越聚居於今廣西左江、右江流域,越南紅河三角洲及貴州的西南部。 【政治】 政治制度 南越國因為是在秦朝南海、桂林、象三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並且南越國的開國君主趙佗也曾為秦朝的南海郡尉,所以南越國的政治制度大部分是沿襲秦朝的;後來因為又臣屬於漢朝,所以漢朝的政治制度對南越國的影響也很大。 南越國的行政制度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以獨立國家的姿態分封了一些王侯,形成了和西漢基本類似的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行政制度。在郡縣制上,趙佗保留了大部分秦朝的郡縣設置,同時為了加強有效的統治,又增設了一些郡縣。在分封制上,據文獻記載的有蒼梧王、西於王、高昌侯等。 南越國的職官制度可分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是一個體系寵大的官制系統。在中央官制中,包括有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丞相、丞相的助手內史、監督百官的御史、指揮禁軍的中尉、輔王的大傅等掌握著南越國內政外交的重臣,還包括有郎、中大夫、將、左將、校尉、食官、景巷令、私府、私官、樂府、泰官、居室、大廚、廚官、廚丞、掌御、少內等文武百官。在地方官制中有假守、郡監、使者、縣令、嗇夫等。 南越國還有和中原政權相似的其它一些政治制度,比如實行戶籍的制度,實行紀年的制度,用漢字、用中原度量衡的制度,預立太子制度。這些來自於中原的制度對治理南越、改變南越原本局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軍事制度 南越國的軍隊來源於秦征嶺南時的50萬大軍,南越國建國之後,一些古越族人也加入到這個軍隊中。南越國的軍事官職有將軍、左將軍和校尉等,軍隊的總人數應該為50萬以上,兵種包括有步兵、舟兵和騎兵等。在南越國墓葬出土的兵器中,主要分為青銅兵器和鐵兵器,其中青銅兵器又佔了絕大多數,這反應了當時南越國鐵器的稀缺。當時,南越國的士卒主要配備的武器為青銅制的短劍、矛、鏃和弓矢等;而將官則使用鐵劍和鐵矛。 民族政策 南越國的民族政策沿龔了秦朝南海郡尉任囂、趙佗起就實行的「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對漢族和越族之間的相互融合起了積極的作用。秦平南越和南越國建國的初期都是以中原漢人為主要依靠力量的,後來逐步吸收了許多越人加入到南越國的政權里來,比如丞相呂嘉、左將軍黃同等都是越族人,然後讓他們去治理越人,以增加越人對南越國政權的認同感。同時南越國政權還在境內的一些民族復雜的地區分封了當地越人為王侯,比如在交趾郡分封的西於王等,讓其自治,也增加了越人的認同感。在生活習性方面,在趙佗的帶動下,南越國政權的漢人開始遵從越人的風俗習慣,入境隨俗,並且漢越之間的通婚也越來越普遍,連王室也盛行,比如第五代南越王趙建德的母親就是越人。這些政策為南越國的政權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都起了很有效的作用。 【外交】 與漢朝的外交 南越國自前196年第一次向漢朝稱臣後,共經歷了兩段臣屬和兩段抗衡的時期,一直到前111年被漢武帝所滅。 南越國首次臣屬於漢朝是從前196年漢高祖派陸賈出使南越國,趙佗接受漢高祖的印綬開始,一直到前183年為止。在這個臣屬期里一方面雙方的政治、經濟來往不斷,兩國都有收益,通過貿易,中原獲得了南越國的特產,南越國獲得了中原的鐵器、馬牛等。另一方面,兩國又在互相提防,在兩國交界的關口互相都有重兵布防。 南越國首次和漢朝抗衡是從前183年呂後對南越國實行禁絕關市的經濟封鎖,趙佗和漢朝絕裂開始,一直到前179年為止。在這段時間里,趙佗脫離漢朝,公開稱帝,並出兵攻打漢朝的諸侯長沙國,呂後亦派大將和軍隊前去和南越國交戰。在這場戰爭中,因為南越國的軍隊成功阻止了漢朝軍隊的南下,使南越國的聲望大增,連閩越、西甌和駱越都紛紛歸屬南越國。 南越國第二次臣屬於漢朝是從前179年漢文帝派陸賈第二次出使南越國,趙佗再次去帝號歸復漢朝開始,一直到前112年為止。這段臣屬期維持時間非常長,共經歷了四代南越王,總共60多年。在這段時間里,除了開國君主趙佗外,其餘君主都比較平庸,沒什麼建樹,對漢朝的依附也越來越深。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在閩越侵犯南越時,甚至把漢武帝搬了出來,讓漢武帝出兵來對付閩越。此舉使趙佗時期就已經役屬南越國的閩越,和南越國脫離了役屬關系,而直接受制於漢朝中央,使南越國實際上被孤立起來。 南越國第二次和漢朝抗衡是從前112年丞相呂嘉反叛,殺第四代南越王趙興、樛太後和漢朝使者開始,一直到前111年南越國滅國為止。此時的漢朝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強大,曾在北方數次大敗匈奴,迫使匈奴遠走漠北。而此時的南越國內部分裂,樛太後和呂嘉之間的矛盾非常深,並最終導致了他們之間的互相殘殺。所以這次南越國的反叛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就被漢武帝大敗,最終滅掉了南越國。 與長沙國的外交 長沙國位於南越國的北邊,劉邦在分封第一代長沙王吳芮時,把南越國實際統治的南海、桂林、象三郡也一並分封給吳芮,所以長沙國對南越國從一開始就懷有敵意,在長沙國和南越國交界的關口長期守有漢朝派駐的重兵。長沙國因為是漢朝的一個內諸侯,所以通常漢朝對南越國的政策和外交,也就是長沙國對南越國的政策和外交。 與閩越國的外交 閩越國位於南越國的東邊,秦朝時被秦始皇所滅,設為閩中郡,國王無諸被廢。漢朝立國時,無諸因輔佐劉邦有功,於前202年被復立為閩越王。南越國和閩越國的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前196年趙佗第一次臣服漢朝後開始,此時,南越國和閩越國同臣屬於漢朝,是對等的關系。第二階段是從前183年趙佗和漢朝交戰,成功阻止漢軍南下開始,此時,南越國的聲望大增,閩越因而役屬於南越國,開始了臣屬的關系。第三階段是從前135年閩越王郢襲擊南越國,趙眜請求漢武帝出兵,平復閩越之亂開始,這時閩越國重新歸屬漢朝中央,和南越國恢復了對等的關系。 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鐵鍤,該農具用來插地起土戰國時期嶺南地區的雖然已有水稻耕作等農業生產,但進行農業生產的工具多為石器和簡單的青銅器,與己廣泛運用到鐵器農具的中原地區相比,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落後。秦始皇征服嶺南之後,將50萬大軍屯戍嶺南,又從中原遷移過去大量移民,這批移民的南下帶去了中原的鐵器農具和發達的農業生產技術,提升了嶺南的農業生產水平。 南越國立國之後,原為秦軍將領的開國君主趙佗仍注重農業的發展,推廣使用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並在與長沙國交界的地方設立關市,通過長沙國從中原地區輸入鐵制農具和馬、牛、羊等家畜用於農業生產。其間雖然在呂後把握漢朝朝政時期對南越國實行了經濟封鎖,但中原和南越國的關市貿易在呂後死後很快又得到了恢復,直至南越國的滅亡。 在南越國墓葬中出土的鐵制農具主要有鋤、钁、鍤、鐮、斧、錛、手鏟、銼、錐、刮刀、錘、鑿等。其中鋤是最常用的農具,主要在農耕時用於清除雜草,疏鬆土質等;钁是深掘土地的有力農具,主要用於開荒造田、刨掘農作物的根株等。此外,當時收割農作物已經用到鐵鐮,砍伐森林已經用到鐵斧,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南越國的農業發展。但由於南越國鐵礦資源缺乏,冶鐵業不發達,這些鐵制農具主要還是要依靠中原的輸入,因此南越國的鐵制農具的普及程度還是比較低,分布范圍主要在南越國都城和郡縣治所的周邊區域,而在一些離郡縣治所較遠的地方,仍在使用石器和青銅器農具。 南越王墓出土的酒具之一,青白玉角杯在南越國墓葬中出土的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黍、粟、菽、薏米、竽、大麻子等,出土的瓜果主要有柑桔、桃、李、荔枝、橄欖、烏欖、人面子、甜瓜、木瓜、黃瓜、葫蘆、姜、花椒、梅、楊梅、酸棗等。其中水稻是古越人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南越國最常見的糧食作物,非常適合嶺南地區高溫多雨,水源眾多的生長環境。而荔枝是嶺南特有的水果,據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記載,趙佗曾將荔枝作為貢品進貢給劉邦。在南越國的墓葬中還出土了不少盛酒器皿,說明當時南越國已有了成熟的釀酒技術。 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的家畜殘骸主要有豬、牛、羊、雞等,出土的野生動物殘骸主要有禾花雀、竹鼠等。特別是禾花雀,至今在廣東仍是一道名菜的主料。此外,南越國的墓葬還出土了大量的水產品,有魚類、鱉類和各種貝殼類的淡水和海水產品。 手工業 據考古發掘證明,嶺南地區最遲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青銅器,並掌握了原始的青銅鑄造技術,但當時青銅器的應用並不廣泛。秦始皇統一嶺南和趙佗建立南越國之後,來自中原的青銅鑄造技術使嶺南地區的冶鑄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青銅器的種類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僅在南越王墓和羅泊灣一號墓兩個南越國的墓葬中就分別出土了500多件和200多件的青銅器。在這些青銅器中,除了一部分兵器和日常用具是從中原輸入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南越國自身鑄造的,主要有銅勾鑃、越式銅鼎、銅提筒、銅熏爐、銅鼓、銅壺、銅烤爐、銅鍪、銅編鍾、銅鈁、竹節銅筒、銅羊角鍾等。其中的一些銅器體型碩大,胎壁較薄,鑄有各式繁雜的花紋。 嶺南地區的鐵器也是在秦始皇統一嶺南之後才開始大量出現,南越國時期,使用鐵器已經十分普通,單單在南越王墓中就出土鐵器達246件之多。南越國墓葬出土的鐵器主要有農具、手工業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等,種類繁多。但是,由於南越國時期鐵礦資源缺乏,南越國本身的冶鐵規模十分有限,鐵器主要還是依靠從中原的進口,冶鐵的原材料也主要是從中原輸入,或者利用廢舊鐵來進行鐵器的加工煅造。 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最多的器具是陶器,僅在南越王墓就出土陶器多達991件。南越國墓葬出土的陶器主要有儲容器、炊具等日常生活用具,和專門為殉葬用的明器,以及一些建築用的磚瓦等。這些陶器大部分為南越國本土製造,多是一些有著南越風格的幾何印紋陶。 南越國的玉器製造業也相當發達,在南越王墓中共出土了244件玉器。這些玉器主要分為四大類,包括禮儀用玉、喪葬用玉、裝飾用玉、器用用玉等,器型豐富,用途多樣。其中的精品主要有絲縷玉衣、青白玉角杯、承盤高足杯、玉璧、龍虎並體玉帶鉤、龍鳳紋重環玉佩等。這些精美的玉器大部分為南越國的工匠製造,而玉料除了由南越國自產一部分的之外,很大一部分則來自於進口。 除了以上幾種手工業之外,南越國的金銀器冶鑄業、紡織業、漆木製造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金銀器代表作有「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泰子」龜鈕金印、虎頭金鉤銜玉龍、金帶鉤等。出土的漆器代表作有漆木大屏風等。 商業 秦朝之前,嶺南地區的商品經濟基本處於物物交換的原始狀態,並沒有進入貨幣經濟的階段。秦朝平定嶺南之後,大量南遷的漢人帶來了中原發達的貿易方式,嶺南地區才開始逐漸進入貨幣經濟時代。南越國建國之後,歷代的君主都注重與鄰國、特別是與漢朝的商業貿易。前196年,南越國和漢朝建交後,趙佗即在南越國和長沙國交界的地方設立關市,從中原輸入鐵器、青銅器和牲畜,引進中原的先進技術,並向中原輸出南越國出產的白璧、珠璣、玳瑁、犀牛角、珊瑚、荔枝等土特產。南越國的貨幣也是從中原輸入的,並沒有自己鑄造的貨幣,這些貨幣主要以秦朝和漢朝的「半兩錢」為主。南越國與閩越、夜郎等其它周邊國家的商貿往來也十分密切,呂後與南越國交惡時期,趙佗即以財物賂遺的方式,以獲得閩越、夜郎、西甌和駱越等國的歸屬或支持。 除了陸路貿易之外,南越國的海上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據位於今廣州市中山四路的秦漢造船工場遺址的考古發掘證明,當時的都城番禺已具備了生產大批內河和沿海航行的船隻的能力。當時的南越國人已經開辟了通過南中國海與東南亞和南亞諸國進行商業貿易的路線,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在南越王墓的遺址中,也發掘了一部分產自於東南亞和南亞諸國的舶來品,包括銀盒、象牙、金花泡飾、乳香等。 【文化】 語言文字南越國除了從中原遷移過來的數十萬漢人使用古漢語外,本地的南越、西甌、駱越等土著居民大部分使用古越語,目前分布在東南亞和中國南部的壯侗語系就被認為是古越語的直系後裔,而現在分布在中國廣東、廣西兩地的粵語則被認為保留了很多古越語的成分。南越國由於其創立者趙佗和大部分官員均來源於中原,因此漢字成為南越國的官方文字,在南越王墓和廣西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些銘刻有文字的印章、銅器、銀器和陶器等,大部分文字為秦漢隸書。而本地的南越、西甌、駱越等土著居民一般相信只停留在刻符記事的階段,未有演化出自己的文字。 音樂舞蹈 南越國的民族都是一些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的樂器,其中打擊樂器有鍾、磬、勾鑃、鐃、銅鼓等,弓弦樂器有琴、瑟等,吹奏樂器有笛等。在這些樂器中,銅鼓是最有特色的土著樂器之一,它除了作為樂器使用之外,還是古越人地方首領們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在各侗台民族地區均有發現。在南越國墓葬的出土文物中還發現了不少描繪南越舞蹈的圖繪,據考古學家分析,這些舞蹈主要分為越式舞和漢式舞,越式舞種類繁多,有翔鷺舞、羽舞、武舞、蘆竹舞等,漢式舞只有一種,即長袖舞。 風俗 遺跡 南越國的遺跡多分布在中國廣東和廣西兩省區內,其中以南越國都城的所在地,即現今的廣州市分布最多。目前在廣州市范圍內的共有四處南越國遺跡被中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分別為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和蓮花山古採石場。此外,至1995年為止,廣州市共發現南越國的墓葬多達250多座,是南越國墓葬發掘最多的地區。在廣州市之外的廣東省地區,仍有很多的南越國遺跡,它們包括南雄的橫浦關、陽山的陽山關、樂昌的趙佗城、仁化的秦城等南越國的關防遺址,以及零星分布在肇慶、樂昌、曲江、南海等地的南越國墓葬。廣西的南越國遺跡主要以墓葬居多,它們主要分布在貴港、賀州、平樂、合浦、梧州、柳州等地。其中較重要的墓葬有貴港羅泊灣一、二號墓,賀州金鍾一號墓,此外在平樂銀山嶺、合浦望牛嶺、貴港風流嶺等地的漢墓群中亦有南越國時期的墓發現。 南越國宮署遺址 羅泊灣一號漢墓出土的銅提筒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南越國王宮的遺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內,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包括御花園遺址和宮殿遺址等。御花園遺址是1995年被發現的,在遺址中發掘出方池、彎月池、曲渠、平橋、步石等宮殿園林的遺跡;宮殿遺址是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被發現的,目前只清理完其中一座大型宮殿的「散水」部分。1996年11月20日,該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11日,南越國宮署遺址向公眾開放部分已整理修復完的大約3000多平方米的遺跡,並在10000多件發掘品中精選部分文物向公眾展 南越文王墓 南越文王墓通常稱為南越王墓,是南越國第二代君主趙眜的陵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象崗山上,是一座鑿山深埋多室結構和有斜坡墓道的石室墓。該墓是1983年被發現的,共出土隨葬品1000多件,包括銅器500多件,玉器240多件,鐵器246件,另有金器、銀器、陶器一批,其中以絲縷玉衣和「文帝行璽」金印等最為珍貴,此外還在該墓發現有殉葬者15人。1988年2月8日,在原墓址建立起來的遺址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96年11月20日該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泊灣一、二號墓 羅泊灣一、二號墓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羅泊灣附近,離貴港市區約5公里。羅泊灣一號墓是1976年被發現的,是一座大型的豎穴土坑木槨墓,墓道南側有車馬坑,槨室之下還有殉葬坑和器物坑等,共出土隨葬品1000多件,殉葬者7人,該墓被認為是南越國時期桂林郡最高官吏的陵墓。羅泊灣二號墓是在1979年被發現的,是一座帶墓道的大型木槨墓,該墓曾被嚴重盜擾,只出土隨葬品123件,殉葬者1人,該墓被認為是南越國王侯一級官吏的配偶的陵墓。 http://ke..com/view/300919.htm
8. 嶺南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急需。。
南越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及木構水閘遺跡為代表的南越國歷史文化遺存,作為嶺南地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體現了廣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開平碉樓及村落:文化遺產2007年6月28日列入,廣東省
9. 廣州有什麼特色的,標志性的建築啊,過幾天要去廣州出差,正好看看,最好有地圖
暈死 真懷疑樓上的有多少個是廣州人,高樓大廈是廣州特色嗎?
廣州的標志是五羊雕塑(城徽)
中軸線上的建築是中山紀念堂、越秀山鎮海樓(又名五層樓),紀念堂對面是廣州市政府及人民公園廣場
廣州特色建築是西關大屋,在荔灣區。上下九步行街建築立面顯現廣州風情
嶺南建築精粹是陳家祠
北京路一帶有南越國宮署水閘遺址,還有千年古道
新建築代表是廣州新體育館、廣州東站廣場、中信大廈、奧林匹克體育場
要吃廣州特色的小吃就在上下九附近,這里是集中了西關美食。別去什麼天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