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兒山遺址
❶ 成都到九寨溝自助游
可以在新南門乘車,車費120左右,到了溝口,大約需要1天,有很多酒店選擇,大約100-600不等。很方便,然後門票是310.
❷ 嘉悅X7川西之旅——兔兒山,一起去感受自然的氣息
四月二十一日 星期一 晴間多雲 離開卡拉子山原,我們繼續沿318線經紅龍鎮駛往理塘縣城,理塘東門已改造為隧道通行,入城用過午餐後,車隊在岔路口換國道227線向稻城方向前進。向東駛過理塘草原,然後折向南方上山,不久便來到秀美的山間谷地——雄壩鄉,這里山川寬闊風景如畫,兩年前的八月到甘孜新龍開會曾經過此地,留下美好深刻的映像。一路駐車數次拍片,大家目不暇接興趣盎然。 在公果山口繼續上攀十餘公里便到達今第三個目的地——兔兒山風景點!兔兒山海拔4696米,山崖上雙石聳立猶如兔耳,山中常有野兔出沒,觀景台拍照視野絕佳。由於高海拔山峰寸草不生,周圍是陡峭的冰蝕峰林地貌,頗為壯觀宏大。古冰川遺址的冰川消融,形成了幾十公里黑森森的石灘,石縫中長滿乾枯黑褐的灌木,景緻奇特。 當地民間留傳至今一個兔兒山的愛情故事:相傳在古代,藏區有很多部落,而部落之間經常為爭奪地盤等發生戰爭。傳說中兔子山北面的濯桑為一個部落,而南邊面向桑堆的為另一個部落,兩部落之間常發生沖突,他們的界限就在今天的兔子山一帶。桑堆部落酋長的女兒和傭人家的兒子在長期的相處中,相互產生了愛慕之意,但由於等級的差距,酋長知道後堅決不同意,百般刁難,阻止他們的交往,但他們的愛已達到了不可分離的地步,相互之間的心靈已交融在一起。 ????? 有一天,酋長想出一個拆散他們的辦法:同意他們結為夫妻,叫他們倆去守邊界,但必須在天黑之前到達。兩個年青人便按酋長的要求出發了,走啊走,但都無法在天黑之前到達邊界,他們倆的願望無法實現,於是抱頭痛哭…… ?????? 突然,一群神鵰向他們飛來,神鵰對他們說:「如果你們不怕,就騎在我們背上,把你們送到邊界上去。」由於這對情侶寧死都不願分開,於是他們騎在了神鵰的背上,天黑之前到達了目的地。終於,他們結為了夫妻,在此長相廝守,幫他們實現夢想的那些神鵰也留在了此地(周圍的象型石)。 實際上兔兒山一帶山體為古冰川遺跡,當年築路工人看見路邊不遠山崖上高聳兩根巨大的石柱,型如兔子兩只耳朵,故將此山命名為兔兒山。 告別兔兒山,車隊在夕陽下繼續向南面的稻城疾駛!
離開卡子拉山不久,進入理塘縣境。
進藏例行公事必須的!
理塘隧道上方,全新九字箴言!
穿過2公里多長的隧道,省去了過去爬山繞行路段,但也少了昔日山頂觀景的樂趣!
這是十年前駕駛瑞鷹離開理塘留念!
下山一陣風!
縣城似乎擴大了不少。
這個標志性建築好神奇,貌似一群振翅飛翔的吉祥仙鶴!
穿過縣城。
出城繼續東行。
山前寬闊的牧場氂牛成群。
路漫漫!
遼闊的理塘壩子!
高原上難得肥沃的草場。
折轉南方上山。
著名的理塘大寺,可惜趕時間不能游覽。
上山回望理塘,典型的山間盆地——康巴福地也!
翻山越嶺,只為那心中的香格里拉!
山道彎彎。
山坡上水土流失還是比較嚴重的!
下山進入另一個山間谷地。
低窪盆地,除了牧業,農業耕作也少不了。
進入理塘濯桑鄉。
八座佛塔一字排開,兄弟伙駐車拍照。
嘉悅全家福!
這幫兄弟有點兒酷!
主角祈福!
主角祈福!
繼續前行。
貌似小平原!
谷地中央河流濕地與千傾良田。
高原生態農業示範基地!
加幾幅兩年前盛夏季節拍得濯桑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圖片助個興!
同上。
兔兒山高地埡口衛片示意圖。
上山越嶺。
超過4000米,山嶺寒凍風化基岩破碎!
頂部山峰實為冰川遺跡。
到達兔兒山。
列隊休整。
路邊觀景台顯示兔兒山海拔4696米!
凝望遠山!
冰緣地貌景觀一覽無余。
遠眺兔兒山,實為史前古冰斗。
變焦拉近看看兔子!
再放大,兔子耳朵實為古冰斗刃脊經強烈寒凍風化遺留下的殘余石柱塊體!
寒凍風化形成此地遍布的基岩碎屑。
你能想像兔子腳下原來是巨大的冰斗嗎?
再來幾張冰緣地貌特寫。
同上。
蓄勢待發。
鏡頭挨得近,車子有點變形,「眯眼白胖子」很形象嘛!
繼續前行。
下山回頭彎道。
這一路都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頂上行進。 再見兔兒山!
❸ 請問哪位知道中國真的有兔兒山這個地方嗎具體在什麼地方可以旅遊嗎
兔兒山,在四川的甘孜,海拔4696米。兔兒山得名一是因為這里的環境適合野兔生長,二是因為山專頂一塊岩石屬酷似一隻兔子,沿途能親眼目睹野兔穿行於草叢之中。兔兒山的古冰川遺址值得一看。冰川是消融了,但冰川搬來的大大小小的石頭還到處可見,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石頭河。幾十公里的石灘,黑森森的堆擠著巨石,石縫中長滿乾枯黑褐的灌木,怪異中透著幾分猙獰。
❹ 忽必烈為什麼選擇北京作為首都
首先 北京是歷朝故都 當時金占據著北中國 北京是金的首都 加上蒙古人來自北方 結合北京的地理位置 所以···
❺ 自駕游川西有什麼攻略分享
自駕色達、稻城亞丁,傳統遊人會選擇自駕著名的《川西大環線》,然而實際上,還有一條更經典的線路,花同樣的時間,卻能遊玩更多的風景,那就是“川西大環線”與“川西小環線”的結合。
該線路不僅可以遊玩色達、稻城亞丁、318川藏南線,還可以遊玩四姑娘山、丹巴,以及被國家地理雜志評價為6大最美鄉村之首的甲居藏寨。
此線路共2400公里,用時8天,平均日行300公里、6小時,平均時速50公里。具體日程安排、日里程數、景區攻略、海拔、路況如下文所示。
1⃣️、第一天:成都—映秀—四姑娘山—丹巴
甘孜出發,沿雅礱江一路行駛至新龍,抵達世界高城理塘,翻越兔兒山、海子山,欣賞姊妹湖,再途經桑堆、稻城,最終抵達香格里拉鎮(海拔2900米)入住。
里程:480公里,沿途苦況良好,甘孜到新龍存在不少水毀路段,需小心駕駛。
遊玩攻略:海子山、姊妹湖、稻城花海。海子山海拔4500米,姊妹湖風景秀麗,沿途的藍天、草原、格桑花,風光旖旎,是游目騁懷的佳地。
5⃣️、第五天:香格里拉鎮—稻城亞丁景區(亞丁一日游)
香格里拉鎮前往稻城亞丁景區,約10分鍾車程,之後買票排隊,乘坐景區觀光車進入景區,晚上入住亞丁村(海拔4000米)。
里程:5公里,稻城亞丁景區門口有安全的停車場。
遊玩攻略:沖古寺、洛絨牛場、牛奶海、五色海。稻城亞丁景區海拔在4000米~4700米,門票+觀光車費共270元。即使乘坐電瓶車也需徒步12公里左右,盡量攜帶一瓶攜帶型氧氣瓶,並帶好午餐食物。
6⃣️、第六天:稻城亞丁景區—香格里拉鎮(亞丁二日游)
亞丁村出發,在亞丁村站點乘坐景區觀光車至終點扎灌崩,繼續徒步稻城亞丁,晚上出景區,入住香格里拉鎮(海拔2900米)。
里程:遊玩稻城亞丁,總計需要徒步近15公里的山路,請量力而行。
遊玩攻略:珍珠海、仙乃日。這是亞丁旅遊的短線,請注意不要錯過景區觀光車的收班時間。
7⃣️、第七天:香格里拉鎮—稻城縣—理塘縣—新都橋(420KM)
香格里拉鎮出發,先經桑堆、稻城至理塘,而後沿318國道川藏南線往成都方向回程。經過雅江,抵達新都橋(海拔3300米)入住。
里程:420公里,沿途路況良好,車覽中國最美景觀大道——318川藏南線。
遊玩攻略:天路十八彎、熊宗卡、新都橋。天路十八彎可遙望貢嘎雪山,新都橋可觀看村莊、河流、草甸和山谷的全貌,被譽為“光與影的世界”,同時也是攝影師的天堂。
8⃣️、第八天:新都橋—康定—瀘定—雅安—成都(340KM)
新都橋出發,翻越折多山,再經康定、瀘定,參觀瀘定橋,最後由雅康高速回到成都(海拔500米)。
里程:340公里,沿途路況良好,走高速5小時即可到達成都。
遊玩攻略:折多山,瀘定橋。折多山埡口海拔4200餘米,有6月飛雪的景觀;瀘定橋門票10元,飛渡大渡河,游橋時注意不要在橋上搖晃。
以上線路規劃為川西大環線,是川西旅遊最經典的一條環線。
全程2300公里左右,行程充實,景點銜接緊湊,共遊玩8天。
每天行車300公里,是否太趕景點,沒有遊玩時間?
川西旅遊,風景以高山草甸、林海溝壑為主,美景都在沿途,除了“四姑娘山、色達、稻城亞丁”等景點需要預備充足時間欣賞外,旅行者不必在沿途的行車過程中花費過多時間。
平均日程300公里,是一個較為科學合理地線路規劃,經過許多川西老司機實踐,大家可放心前行。其中四姑娘山預備了半日的遊玩時間,色達半日,稻城亞丁徒步純玩2日。
景點門票費用:四姑娘山150元,甲居藏寨50元,稻城亞丁350元,瀘定橋10元,共需門票費用560元。
川西風景雄偉壯闊,綺麗多姿,大草原、蒙古包、藍天白雲、谷地河流、山川湖泊,相映成趣。
既有詩情畫意的溫柔一面,又有鐵血丹心的陽剛之氣
❻ 大窯遺址的文物遺存
出土文物
大窯遺址不僅有屬於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的遺存,還有屬於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用熱發光等方法測定,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為距今 315000±28000年,晚期的年代為距今27000±10000年。
從早期到晚期的地層均發現有人工開采痕跡的大石塊。在四道溝中段出土的早期石製品中,石器所佔的比重很大,成品率高,晚期的石器較少,成品率低。石器只是初步加工,很少使用痕跡。石器中大型石器數量多,類型簡單,只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等,其中以刮削器居壓倒優勢,占石製品總數的70%以上,且復刃多於單刃。而龜背形刮削器最具特色,是大窯文化中的典型器物,尖狀器不發達。廣泛使用交互打擊方式修理石器。遺址的時間經歷了幾十萬年,但石製品主要特點基本保持不變。在早期地層中除發現一堆灰燼外,還發現過腫骨大角鹿化石, 在中、晚期地層中出土了原始牛、扭角羚羊和披毛犀等化石。
中石器時代文化遺物出土於兔兒山北坡二道溝北口地面下 0.5米的全新世地層中,石製品偏小,錐狀石核與細石器文化中的同類石核一致。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兔兒山南坡八道溝北岸土坡上,面積 2.5萬平方米,地層深0.5米,出土有石核、石片、磨光石斧、石磨盤、磨棒和陶片等等。
大窯八景
第一景「無字天書」
它位於兔兒山四道溝人工發掘的百米長廊中,高15米。它是一個完整的地層剖面,土質層次分明,雖然無字,但鮮明記載著大窯文化的歷史年代,即記載著人類舊石器時代初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一萬年前到五十萬年前的漫長歲月和地球所經歷的千萬年滄海桑田的變化,是一部令人難以讀盡的歷史巨著。它舉世無雙,一位日本朋友來此參觀後也感嘆不已。他說:「在日本也有一部無字天書,只不過是記載二十萬年前的」。
第二景「磨光巨石」
此景位於天書東北不遠處。兩塊巨石突兀,似有關聯,相互照應,質地堅硬,表面十分光潔,專家教授們分析,該石是燕山運動時期,從山上往下滑時受到強烈磨擦所致。這一景也可叫「飛來石」。它的存在證明我國蒙古族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一系列地殼變化運動的理論是正確的。
第三景「鳳凰展翅」
它與兔兒山的兔頭毗連,形似鳳凰雙展翅,飄然欲舉,望之心馳神飛,欲靜欲動,遐想不已。
第四景「雙龍戲珠」
位於兔兒山南坡八道溝之西側。兩條龍的身子,就是曲屈蜿蜒的山脊,龍頭昂首向東崛起,龍口大張,二龍各含圓形巨石一塊,似雙龍戲二珠,形象逼真。當你站在龍口或登上龍頭之頂,只見龍眼之中常有無根之水,堪稱奇觀,使遊人大為迷惑不解,大開眼界。
第五景「蓮花並蒂」2
位於雙龍戲二珠西北百餘米處的山間小澗之中。蓮花並蒂也是一塊巨石,東西有一罅隙,一分為二,一人可從中間穿過。當你站在罅間,舉首仰望,藍天形如一條監色飄帶,這塊巨石造型好似一朵盛開的並蒂蓮花,因而文物工作者命名為「蓮花並蒂」。據當地傳說,這塊巨石是清聖祖康熙皇帝西征噶爾丹凱旋迴軍路過歸化城(現今呼和浩特市),到此打獵,試劍時一劍劈為兩半,因此得名「試劍石」。也有的人說,石下有二層,好像是一個塔被埋了一半,故名「塔兒石」。有的遊客也稱之為「鴛鴦石」。
第六景「百米古洞」
其東口在並蒂蓮花附近。東西布向,古洞曲屈婉蜒,幽深莫測。古洞現雖有淤塞,但洞口尚存,西口被一巨石堵塞,遊人不得從中而過。此洞的形成據傳是在清代人們為取燧石(通稱打火石)而人工開掘成的,似為一窯,因很大而得村名為「大窯村」。
第七景「登臨遠眺」
當你從古洞繼續西行,便是兔兒山的兔背了。從這里登臨高點,極目遠眺,則青山如嶂,河水蜿蜒,層層梯田,黃綠相間。
第八景「遺跡斑斑」
在無字天書下有猿人燒火的灰燼遺跡,古人吃過的腫骨鹿和普氏羚羊殘骨化石,人工打成的大量的石器和半成品石器,其中以龜背形刮削器最富有特色,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性。還有石渣等等遺跡到處可見。考古工作者仔細編號立案,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已編到五十號,晚期的已編到三百多號了。
❼ 稻城亞丁有哪些攝影點
1、紅草灘。極目遠望,一片紅彤彤的景緻,在或黃或綠的白楊樹的襯托下,燦燦生輝,嫵媚無比。據說到來的前幾天,紅草地的草已經沒了……剩下後面金燦燦的白楊。
2、途徑的海子山、兔兒山則是古冰川遺址的巨石陣,很是壯觀。是青藏高原古冰川地面發育最典型、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區域。空闊寂寥,怪石林立。
3、稻城縣的一些客棧
稻城縣很多青年旅舍或者客棧都是藏族風格的民宿,配上當地的服裝拍上一輯也是不錯的。
4、沿線的草地。秋天一到,一眼望去都是金燦燦的草地,與遠處的雪山一脈相連。
5、至於常規的
亞丁
風景區攝影點,都集中在徒步線路上,短線有:沖古寺、沖古草甸、珍珠海、仙乃日雪山;長線有:洛絨牛場、牛奶海、五色海、夏諾多吉雪山和央邁勇雪山。這些都是常規遊客的攝影點,因為徒步路線,短線有2km,長線也有6km,即便是景色一樣,都能拍出不一樣的角度。另外的銀河星辰則需要在當地露營或者晚上去拍。另外常規徒步線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遊客,所以各種如何規避遊客的器材或技巧則需要掌握。或者帶長焦鏡頭,或者帶減光鏡開慢門,或者帶飛行器拍不一樣的視覺等等。其中大場景最喜歡是沖古草甸(可惜不能下去)、洛絨牛場(往徒步線走一段路可以下草地,大場景非常棒)
拍照建議:
1. 高原早上的風會比較平緩,陽光初映在雪山,適合拍湖面倒影、日照雪山等景色。
2. 仙乃日的最佳拍攝地在珍珠海。
3. 夏諾多吉的最佳拍攝地在沖古寺草甸。(電影中求婚的草地)
4. 央邁勇的最佳拍攝地在洛絨牛場。
5. 牛奶海的盡早去拍,到了中午時分遊客還挺多的。
6. 沖古寺的拍攝時間最好下午,陽光可以直接曬在沖古寺上灼灼生輝。
去稻城可以自駕,也可以跟團,一般跟團比較方便,如果要跟團的話,可以網路 稻城亞丁旅遊服務中心 看看, 裡面有很多去稻城的旅行線路信息,你可以對比選擇適合自己的參加。
稻城現在比較冷了,去的話要穿羽絨服,厚手套哈。
祝你旅途愉快
❽ 大窯遺址的地理位置
在呼和浩來特市郊區保合少鄉大源窯村南山坡上,位於呼浩特市東北33公里處,保合少多大窯村南。這裏海拔1,420米,佔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是座考古學家和文物工作隊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製造場。據說距今已有五、六十萬年之久,即相當於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的時代。
兔兒山東西長約1公里,西坡和北坡有8道沖溝,深5~15米,其中以四道溝內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跡和遺物最為豐富。溝的東區北側,發現一處舊石器地點,有 3個含石製品的迭壓地層,層序是:上層馬蘭黃土,中層淡紅色黃土,下層棕紅色離石黃土。
❾ 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為什麼將大都選址在北京,在城市的規劃和上都有什
資料二 金末,蒙古加強對金中都的進攻,四年之間(1211—1214年)三次圍困中都城。貞佑二年(1214年)五月,金宣宗於蒙古退兵之後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宣宗初留皇太子完顏守忠與右丞相兼都元帥完顏承暉(本名完顏福興)同守中都,七月復召皇太子赴南京,實際上已放棄中都。蒙古復圍中都,次年(1215年)正月金右副元帥蒲察七斤以通州(今北京通縣)降於元將石抹明安,中都糧道斷絕,陷入危機。五月,石抹明安將攻中都,完顏承暉自殺,尚書左丞抹然盡忠棄皇家諸妃嬪不顧,乘夜自通玄門出奔。石抹明安率軍入城,據有中都。金戶部尚書任天寵、知大興府事高霖皆死。
在蒙古屢次圍攻中都過程中,戰況十分激烈,炮碎承天門(應天門)鴟尾,諸宮室、民舍也在所難免。金人為保衛中都城,在蒙古軍攻入中都外城後,又焚燒街道兩旁民舍以阻止其前進;為充飢餓,據《南遷錄》載,又「拆絳霄殿、翠霄殿、瓊華閣,分給四城為薪」。加之,大安二年(1210年)中都連連地震,造成地層斷裂,地下可燃氣體逸出,火災頻繁。《金史·五行志》載:「大安二年(1210年)二月乙酉,地大震,有聲殷殷然。六月、七月至九月晦,其震不一。十一月,京師民周修武宅前渠內火出,高二尺,焚其板橋。又旬日,大悲閣(在今北京宣武區白紙坊北)幡竿下石隙中火出,高二三尺,人近即滅,凡十餘日。自是都城連夜燔爇二三十處。三年(1211年)三月戊午,大悲閣災,延燒萬余家,火五日不絕。」蒙古入據金中都城之時,其城在戰火和自然災害的破壞下已殘破不堪,人多餒死。蒙古復改金中都為燕京,窩闊台汗三年(1241年)三月在此設行尚書省,以燕京留守兼行尚書省事。
原金中都城南的建春宮和城北的太寧宮,在蒙古軍攻克中都城以前即被佔領。《元史·石抹明安傳》載:「乙亥(金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春正月,取通州,……遂駐軍於京南建春宮。」又先後破金御史中丞李英、完顏合住援軍,「盡俘其輜重,還屯建春宮。四月,攻萬寧宮(即太寧宮),克之」。建春宮在此後即不見記載,或已完全破壞。元代,大都城南二十里有下馬飛放泊,即今北京南苑附近,為蒙古皇室貴族縱鷹狩獵之地,當即金建春宮遺址。萬寧(太寧)宮雖保存下來,但宮殿建築也大多殘破,前已言及,茲不贅述。
成吉思汗於即位二十二年(1227年)七月卒,次年(1228年)幼子拖雷監國。拖雷監國之次年(1229年)八月,其兄窩闊台(成吉思汗之三子)以成吉思汗遺詔即大汗位,是為元太宗。其後三年(1232年),窩闊台汗毒殺拖雷。窩闊台汗於即位十三年(1241年)十一月卒,皇後乃馬真稱制。五年(1246年)七月,蒙古貴族立窩闊台汗之子貴由為大汗,是為元定宗。貴由汗在位三年即卒,皇後海迷失稱制。海迷失稱制三年(1251年),蒙古貴族推立拖雷長子蒙哥為大汗,是為元憲宗。自此,汗位歸於拖雷一系。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拖雷之四子)總漠南漢地軍國庶民,次年(1252年)又徙窩闊台汗子孫及諸王於各邊,賜海迷失皇後死,從而鞏固了汗位。
忽必烈雄才大略,招攬藩府舊臣和四方文學之士,問以經國安民之道,並駐帳於桓州(今內蒙古多倫)和撫州(今內蒙古興和)之間,丙辰歲(1256年)「命僧子聰(即劉秉忠)卜地於桓州東、灤水北,城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蘭旗境內),經營宮室」①,以漢地財賦為依託,便於發展勢力。蒙哥汗於即位八年(1258年)大舉伐宋,次年(1259年)七月死於軍中,其弟阿里不哥(拖雷之七子)在大漠糾集蒙古貴族勢力欲即汗位。十一月,忽必烈在前線與宋賈似道議和,自鄂州(今湖北武昌)還軍北上,爭奪汗位。閏十一月乙丑,忽必烈至燕京,釋放阿里不哥一黨所括之兵,粉碎其征燕地銳卒以為己用的企圖。是年冬,忽必烈即駐於燕京近郊。次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稱大汗於開平,建元中統,是為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忽必烈命修燕京舊城,並命平章政事趙璧、左三部尚書怯烈門率蒙古、漢軍駐燕京近郊、太行一帶,東至平灤,西控關陝,應有險阻,於附近民內選諳武事者,修立堡寨守御。又選銳卒三千付史樞統領,屯駐於燕京近郊②,以備阿里不哥來襲。同年十一月,大破阿里不哥來犯之軍,並乘勢北上追擊。中統四年(1263年),忽必烈改開平為上都。次年(1264年)七月,阿里不哥降;八月,詔改燕京為中都,並改元至元。對於統治中原地區來說,上都開平顯然過於偏北,交通不便,政令難以迅速下達;且上都開平的軍事地位遠不如中都燕京重要,這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斗爭中已充分表現出來。早在忽必烈即汗位以前,其心腹霸突魯即奏曰:「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①即汗位之後,其謀士郝經亦以「燕都東控遼碣,西連三晉,背負關嶺,瞰臨河朔,南面以蒞天下」②為由,勸忽必烈定都燕京。因此,忽必烈遂決意建都燕京。
中統五年(1264年)二月,元世祖忽必烈詔修原金太寧宮西園中的瓊花(華)島,並命疏通燕京以北的漕渠,以便運輸。因為歷經戰火的金中都宮室已破壞殆盡,惟有城北舊太寧宮尚保留稍整,且有山水之秀,成吉思汗時期曾將之以為道院,可能也有一些維修,故忽必烈意欲定都燕京遂從修建瓊華島開始,原被道士拆毀的廣寒殿也得以恢復。
但是,由於金中都城過於殘破,且其規模狹促,也與蒙古汗國無敵天下的國勢不相稱;更重要的是,舊金中都城「土泉疏惡」③,城西的西湖(今北京廣安門外蓮花池)水源已難以為繼,故又決定放棄舊燕京城而以其東北的依傍水源充足的高梁河水系的舊金太寧宮為中心,建築新都,亦名中都,原金中都城則稱南城、舊城。《馬可·波羅游記》又稱:「汗八里城(指金中都)在契丹省的一條大江之上,自古以來就以雄偉庄嚴而馳名遐邇。城名的含意是「帝都」(即燕京)。不過,皇帝陛下(忽必烈)根據星占學家的卜算,認為該城將來要發生叛亂。所以,他決定在江(指原金中都城北的閘河)的對岸另建新都。」蒙古貴族一般都迷信星占術,這或許也是忽必烈決定放棄燕京舊城,營建新都的原因之一。選擇新都城址並進行整體規劃的是太保劉秉忠,具體負責施工的是張柔、張弘略父子及行工部尚書段天佑等人。《元史·世祖紀》載:「至元三年(1266年)十二月丁亥,詔安肅公張柔、行工部尚書段天佑等同行工部事,修築宮城。」又命「鑿金口,導盧溝水以漕西山木石」,供應新都修建宮室之需。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戊午,成立提點宮城所,為主持修建新都宮室的機構,正式開始修建新都城。在建城過程中,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納劉秉忠之議,改國號為大元,次年(1272年)改中都(新都城)為大都;並於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宋,完成南北統一,大都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從此完成了歷史上的北京由軍事重鎮、局部地區的政治中心向全國政治中心的過渡。這一過渡,分漢唐幽州薊城、遼南京、金中都到元大都這樣幾個階段,歷時1400餘年。
元大都城的興建是首先從建築宮室開始的,其皇宮即在舊金太寧宮遺址。元大都城始建於至元四年(1267年),史載明確,無需考辨。元大都建成年代,沒有明確記載,學術界一般均以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詔舊城居民之遷京城者,以資高及居職者為先,仍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其或地過八畝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據,聽民作室」①為大都建成之標志,此說亦可成立。惟大都城郭的建成年代,一般以為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似值得商榷。說大都城郭建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皆據《元史·張弘略傳》,傳雲:「至元三年(1266年),城大都,佐其父(張柔)為築宮城總管。八年(1271年),援朝列大夫、同行工部事,兼領宿衛親軍、儀鸞等局。十三年(1276年)城成,賜內帑金,授中奉大夫,淮東道宣慰使。」張弘略之父為張柔,本傳雲:「至元三年(1266年),加榮祿大夫,判行工部事,城大都。」《元史·世祖紀三》載:「至元三年(1266年)十二月丁亥,詔安肅公張柔、行工部尚書段天佑等同行工部事,修築宮城。」據此,張柔、張弘略《傳》中所謂「至元三年(1266年)城大都」,實際是指修築大都宮城而言,以其為建大都之始,故言「城大都」。《張弘略傳》中所言「十三年(1276年)城成」,亦當是指宮城(確切地說,應是宮城、皇城及其內的宮室建築)建成。在此之前,《元史·世祖紀三》又載:「至元五年(1268年)十月戊戌,宮城成。」此系純指宮城城垣而言,因為在此之後《元史》中仍不斷有關於修築宮城的記載。如《元史·世祖紀》載:「至元七年(1270年)二月丁丑,以歲飢罷修築宮城役夫。」「至元八年(1271年)二月丁酉,發中都、真定、順天、河間、平灤民二萬八千餘人築宮城。」「至元九年(1272年)五月乙酉,宮城初建東西華、左右掖門。」「至元十年(1273年)十月,初建正殿、寢殿、香閣、周廡兩翼室。」「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己卯,宮闕告成,帝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諸王百官朝賀。四月癸丑,初建東宮。十一月,起閣南直大殿及東西殿。」至元十年(1273年)所建正殿、寢殿、香閣等建築即宮城內以大明殿為主的外朝部分,至元十一年(1274年)建於大殿正北的崇閣即宮城內以延春閣為主的內廷部分。這兩組建築的竣工,可視為大都宮城建成的標志。至元十一年(1274年)四月所建東宮,位於今北京北海公園以南的中海西岸,後元朝又改名隆福宮,其在宮城之外,皇城之內。東宮(即隆福宮)的西部在今北京西城區西皇城根南街一線,其東有圖樣山胡同,是明、清北京兔兒山遺址,是宮苑的一部分,其前身即元大都東宮的西園。所謂「初建東宮」,是指始建年代。元朝在至元十一年(1274年)四月、十一月先後興建東宮和宮城內之延春閣,其竣工最早也要到至元十二年(1275年)至十三年(1276年)之間。因此,筆者認為,《元史·張弘略傳》中「十三年(1276年)城成」一語,應指宮城、皇城及所屬宮殿的竣工年代,非指大都城郭而言。
元大都皇宮建成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大都整體竣工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那麼,元大都城郭究意建成於何時?《元史·世祖紀九》載:「至元二十年(1283年)六月丙申,發軍修完大都城。九月丙寅,徙舊城市肆局院、稅務皆入大都,減稅四十分之一。十一月戊辰,大都城門設門尉。」「修完」二字雖不能簡單地作竣工解釋(《元史》中修繕大都城垣亦稱「完之」、「完大都城」),但從發軍夫修完大都城、遷舊城市肆局院入大都、設大都城門尉等一系列舉動判斷,元大都城郭的最終竣工似應即在此年。特別是設城門門尉一舉,最能說明問題。此外,《元史》中有關大都城郭修復的記載也可作為佐證。據竺可楨先生研究,元朝前期,中國氣候正處於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中第四溫暖期後期①。今北京地區當時也是暴雨常作,毀壞宮室民居。元大都城垣因系土築,雖有一定的排水和以葦排被城的措施,年長日久仍不免被雨水破壞。元大都城垣被雨水破壞的最早記載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史·世祖紀十二》載:「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七月,雨壞都城,發兵、民各萬人完之。」自此以後,連續數年都有大雨壞城和修城的記載,以後可能成為定製,故極少再有記載。從最早的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大雨壞城的記載分析,認為大都城郭竣工於至元二十年(1283年)也是適當的。元大都城郭此年建成後,苦心維護,略有小損,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終於出現大段坍塌,其間相距6年,從時間上不難解釋。查考歷史,金中都城建成於天德四年(1152年),初壞於貞元四年(1156年),其間只有4年,與元大都城郭情況相近。如果認為大都城郭建成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則其完好時間就會長達13年之久,如此堅固程度似乎並非土城所能及。
元大都城的主要設計者是劉秉忠。劉秉忠是河北邢台人,少年時曾出家為僧,法號子聰,後受高僧海雲和尚引薦,為忽必烈的幕僚,中統五年(1264年)八月同議樞密院事,詔復其姓劉氏,賜名秉忠,官至太保。劉秉忠有經世致用之才,精通天文歷法、地理和儒家經典。元上都開平,就是他選址並設計、建造的。《元史·劉秉忠傳》載:「初,帝(忽必烈)命秉忠相地於桓州東,灤水北,建城郭於龍崗,三年而畢,名曰開平。繼升為上都,而以燕為中都。四年(1267年),又命秉忠築中都城,始建宗廟宮室。八年(1271年),奏建國號曰大元,而以中都為大都。」大都城名、元朝國號,皆出自劉秉忠。參與大都城選址和規劃的還有行右三部事趙秉溫。趙秉溫受學於劉秉忠,至元初奉命與「太保劉公(秉忠)同相宅……圖上山川形勢、城郭經緯與夫祖社朝市之位,經營製作之方。帝(忽必烈)命有司稽圖赴功①」。大都城的設計者是劉秉忠和他的學生趙秉溫,具體督其工役的除前述之張柔、張弘略父子、段天佑外,還有蒙古人野速不花、女真人高觹、色目人也黑迭兒等①。元大都城自至元四年(1267年)動工,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基本竣工,歷時19年。
❿ 初一歷史...
契丹族!
關於契丹族興起的傳說,在關於青牛白馬的故事裡已有體現。其實,契丹族的興起遠不像故事裡講的那樣簡單。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有關契丹族興起的歷史。
契丹族是我國北方很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原來屬於東胡族系,論起源則是源自東胡的一個支系:鮮卑。而鮮卑中又有一個宇文部,契丹就是這個宇文部的分支之一。契丹這個名稱最早在我國史書中出現是在公元四世紀的北魏時期。在當時分布在遼水流域以北的潢河(今西拉木倫河)與土河(今老哈河)一帶,過著漁獵畜牧的氏族部落生活,以逐水草游牧為主。在北魏後期,契丹形成了古八部,八部之間互不管轄,也沒有什麼聯系。各部獨立地和北魏政府保持著朝貢關系。到了隋朝,由於突厥勢力擴張,對各部族征伐不止,契丹各部為防衛突厥,開始互相聯系,互相支援,後來形成了初期較為鬆散的部落聯盟。到了唐初,契丹就形成了以大賀氏為首的部落聯盟。其體制是在八部酋長中共同選舉一人為首領,或者叫盟主。任期三年,到期改選,但大賀氏的人有世選的特權,這時的首領,已經有了管理權力。契丹首領後來率部歸入唐朝,唐太宗授予旗鼓,以表示對首領權威的承認。唐朝又在契丹地區設置了行政機構,即松漠都督府,任命其首領為都督。
唐玄宗時期,大賀氏部落聯盟瓦解之後,重建了遙輦氏部落聯盟,在被回紇統治一段時期後,又趁回紇內亂之機重新歸附唐朝,而唐朝後期的衰落又給契丹的獨立發展提供了良機。
遙輦氏聯盟後期,由於唐朝末年的中原混戰,使得北方漢族人紛紛逃入契丹地區,躲避戰亂。漢族的先進生產及其他技術對契丹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而在契丹八部中迭剌部又離中原較近,所以發展最快,勢力超過了其他七部。迭剌部的夷離堇(即部落的酋長或聯盟的軍事首長)一直由耶律氏家族世襲擔任,這個家族從阿保機的八世祖耶律雅里重新整頓契丹部落聯盟,擔任夷離堇之後,就進入了契丹社會的上層,而且從七世祖開始就掌握了聯盟的軍權,地位僅次於聯盟首領。到了阿保機的祖父勻德實擔任迭剌部的夷離堇時,本部落已有了發達的牧業和農業,勢力強大,社會的發展也很快,開始由氏族制度向階級社會的國家過渡。
到10世紀初,契丹族傑出的首領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國,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關於契丹第一次改稱遼的時間,說法不一,今從《遼史·太宗記》,947年改契丹為遼,983年遼復稱契丹,1066年又稱遼)
契丹建國後,勢力不斷南擴,遼太宗時,佔領了幽雲十六州。與中原政權的沖突加劇
下面還有一段更為詳細
紅山人--東胡人-契丹人---赤峰人
(赤峰歷史一萬年)
一、新石器時期 1、 距今約一萬年前 赤峰地區人類最早的活動遺跡在翁牛特旗山嘴子鄉上窯村一個洞穴中發現。洞穴地處距地面高100餘米的老虎洞山頂,洞穴附近發現了人類使用過的原始打制石器,以及經過燒烤、食用過的腫骨鹿骨骸。經考古學界鑒定,應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活動遺存,距今約一萬年至八千年。這一發現揭開了赤峰地區人類歷史的序幕。 2、距今約八千年前 在今赤峰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就有人類聚落。考古界和史學界定名為新石器時代「興隆窪文化」。興隆窪聚落是一處規模壯觀、構築嚴密的原始建築,在180餘米的橢圓形圍壕內,整齊地排列著十餘排100餘座房屋,座落在聚落中心位置的大房子,面積達140平方米。興隆窪文化時期的出土遺物極其豐富,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獨具特色,其中陶器器表,大多壓印,刻劃3~5種不同紋飾,從口、肩、腹三個部位分列,極為雅緻大方。漁獵所用的魚鏢,多帶「倒刺」,刃部鑲有細石器,堅實鋒利。 興隆窪文化遺址除敖漢境內發現外,考古人員還在林西縣白音長汗、克什克騰旗南檯子等地發掘了相應的遺存,所有這些,表明八千年前西遼河上游今赤峰地區,正處在中國遠古社會由氏族階段向國家進化的轉折點,社會組織、防衛設施、意識形態、宗教禮儀也正在按著國家的要求孕育、發生。這是赤峰先民對中國八千年文明史的卓越貢獻。1982年進行首次發掘。1983年秋至1984年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興隆窪文化遺址進行7次大規模發掘。1992年和「八·五」期間被列入全國10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2000年被列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而永載史冊。 3、距今約七千年前 趙寶溝文化先民生息、定居於今赤峰市敖漢旗境內。趙寶溝聚落址,位於今敖漢旗趙寶溝村西北約1公里的漫崗上,佔地9萬平方米。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正式進行發掘,清理房址17座,對祭壇也作了局部解剖。從發掘所獲得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顯示了當時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在北方諸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中居領先地位。 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書中指出:「在距今7000年的趙寶溝文化遺址,發現刻有豬龍、鳳鳥和以鹿為原型的麒麟陶尊,充分說明社會分化已很明顯,而在中原,這類最早的『藝術神器』,是距今6000年的河南濮陽西水坡的龍虎堆塑,要比內蒙古地區晚上一千餘年。」 4、距今約六千至五千五百年前 紅山文化先民遺存,在今赤峰紅山後(北)發現。海撥750餘米的紅山,位於英金河畔,面積近10平方公里。紅山文化先民遺跡主要分布於紅山後一帶,除居住聚落址外,尚有墓葬等遺存。 紅山文化有著廣闊的分布范圍,以西遼河上游赤峰為中心,西至張北,南抵京津,東越遼河,北跨大興安嶺。近年周邊地區陸續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存,大大豐富了紅山文化的內容,為復原紅山文化的社會歷史提供了更多的考古材料。在這些新發現中,"玉器"的發現尤為引人注目。地處西拉木倫河南岸的翁牛特旗,從1972年以來,先後出土、發現早期的玉石龍、黃玉龍和碧玉龍,圓雕精細,造型古樸,被譽為「華夏第一龍」,是中國尚玉文化和崇龍傳統的發端地。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數十件成組玉器,除龍型器外,尚有玉蠶、玉鳥、貓頭鷹等,這又表明赤峰地區遠古時期就是產玉、制玉的基地,玉文化從北國草原播撒華夏各地,形成了數千年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傳統,這是赤峰先民智慧的結晶,也是赤峰後人的驕傲。 5、距今約五千三百年前 我國北方森林、草原文化先民遺跡,在今巴林左旗烏爾吉木倫河畔富河溝門發現,學術界定為富河文化。在富河溝門聚落建築中,共發掘房址37座。這些房屋均順山坡地勢而建,平面布局呈簸箕形,各房之間有土坎相連。 富河文化首次在巴林左旗發現後,在西拉木倫河以北其他地區,以及近鄰哲里木盟也有發現,據地下發掘的碳化物經C14測定,距今約5300餘年,是繼紅山文化以後,赤峰北部草原地區出現的一種新的原始文化類型,它和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一樣,都是新石器時代氏族成員創造的遠古文化,共同推進著北國遠古文明的歷史進程。6、距今約四千五百餘年前 小河沿文化。1974年敖漢旗小河沿遺址開始發掘。小河沿文化有一組特徵明顯的陶器群,陶質細膩、質地堅硬、表面磨光、平整光滑的"黑陶"在這里首次被發現。考古界認定為小河沿文化、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前。 7、距今約四千三百年前 中國北方早期青銅時代先民遺存,在今赤峰市松山區王家店鄉夏家店村發現,其年代相當於中國歷史紀年的商朝早期或夏代,考古學界命名為赤峰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約4300年。夏家店下層文化以赤峰為中心,有著廣泛的分布范圍,東至遼河,西抵張家口,南達京津,北越西拉木倫河,處在赤峰的居民,當與燕、山戎先祖有關,他們是中國北方早期青銅文明的開拓者,也是商、周中國青銅器鼎盛時期的奠基者。 敖漢旗大甸子鄉夏家店下層文化,列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載入史冊
二、夏商時期
1、距今約四千三百年前 早商時期,西遼河上游赤峰地區存在一個城邦奴隸制社會形態。考古人員在今敖漢旗,松山區陰河、英金河流域等地發現大批規模宏偉、建築堅森、布局嚴密的石築城堡,大多建在高山頂或山坡間,今民稱「城子山」(或城子地),城內大小住房密布,城垣石築,辟有多道城門和城樓(敵魯)。敖漢旗石匠溝、松山區水地八家、遲家營子、孤山子等城堡最為典型。這些高山型城寨,已引起考古界、史學界的廣泛注意。 2、距今約四千二百多年前 夏、商之際,西遼河上游赤峰地區當為商世侯國或方族封地。在今克什克騰旗土城子天寶同、松山區五三鄉以及翁牛特旗梧桐花頭牌子等地,先後發現早商時期大型青銅禮器--銅鼎。中國考古界鑒定距今約4200年左右。 3、公元前21世紀 商族先民「邑於紫蒙之野」(今老哈河流域),至公元前20世紀初,遷居於「砥石」(今西拉木倫河上游克什克騰旗南部山川)。至夏代,商族先民由西遼河上游,越過內蒙古高原,進發中原,滅夏建商,開創了先秦時期鼎盛歷史文化,為中華文明作出重大貢獻。 4、公元前19世紀前後 「天之驕子」東胡族發祥在今赤峰老哈河一帶,並以土方、屠河、徒河不同稱謂見諸於中國史籍。
三、西周至春秋時期 周惠王十一年 (公元前666年) 林西縣官地鎮,開始了對銅礦的開采、冶煉。考古發現的遺存表明,它與湖北銅綠山古銅礦並列為中國南、北地區時代最早、規模最大、采冶工序完整的兩座銅礦,在中國古代礦產采冶和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四、 西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一)戰國秦漢時期 1、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300年) 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地處北方,國弱地小,常受鄰國、鄰族,特別是東胡的軍事威脅。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國國君昭王招賢納士,富國強兵,轉守為攻,派大將秦開率軍北伐,一舉擊破東胡,東胡卻地千里,退居西拉木倫河流域草原地區。燕國屯田戍守,修築長城並設右北平郡(郡址即今寧城縣甸子鄉黑城村。也是赤峰歷史上首次設立郡縣)。燕國長城東起襄平(今遼陽)西止造陽(今張北),經赤峰南部,境內長300餘公里,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修築的長城之一。 2、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設立郡縣,推行統一措施。今赤峰屬秦國遼西、右北平郡所轄。 3、秦始皇帝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一統天下的秦國,為繼續鞏固政權,擴大統一事業,開始修繕、擴建、連接「三國(秦、燕、趙)邊於匈奴(東胡)」的長城--秦國萬里長城。西起臨洮(甘肅)、東止遼東(遼陽),經赤峰南部松山區的當鋪地、王家店、水地、安慶溝及敖漢一帶,境內長250公里,沿線有多處烽火台、戍守城堡。 4、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 活動在黃河河套、陰山山脈一帶的匈奴再度崛起,並於公元前209年舉兵東征,大破東胡。生息在西拉木倫河流域的東胡部落聯盟,迅速瓦解,殘部分為兩支,一支退居烏桓山,稱烏桓部;一支退居鮮卑山,稱鮮卑部。此後,今赤峰大部分地區屬匈奴左地。 5、西漢元朔元年 (公元前128年) 漢武帝為安定北疆發動了長達10年的漢匈戰爭,小戰數十次,大戰十餘次,遼西、右北平(今朝陽、赤峰)一線戰事尤為激烈,今寧城南部山區是當時重要的戰場。漢先後出兵百餘萬擊匈奴,匈奴傷亡近30萬眾。 6、西漢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5萬騎,出右北平,擊破匈奴左地。西漢王朝為了阻止匈奴再度南下,修築了東起遼寧丹東西止甘肅以西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萬里長城」。今赤峰地區正扼漢長城中段,在喀喇沁、寧城南部山區,烽火台密布,遙遙相望,城堡堅森。在赤峰境內漢長城約150公里。 7、新王莽始建國元年 (公元9年) 王莽新政開郡國鑄錢之例,今寧城縣甸子鄉黑城,成為東漢初期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的郡國鑄錢基地,主要鑄造「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流通幣,由中央主管鑄錢的官吏(鍾官工)主持監造,並有郡國鑄錢編號。 8、東漢建武二十五年 (公元49年) 烏桓部眾部分南遷,另一部分留居原地歸屬鮮卑。是時,五郡塞外地遂為鮮卑所據。直至三國時期,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率千餘人,內附接受漢帝冊封。漢廷在其轄境復置護烏桓校尉。 9、東漢建武三十年 (公元年54年) 鮮卑內附,漢廷令居烏桓故地。鮮卑大人入朝,接受漢帝封賞。 10、東漢延熹九年 (公元166年) 鮮卑首領檀石槐分其地為三部,今赤峰為東部宇文鮮卑居地,亦即契丹先祖,《耶律羽之墓誌銘》在追述契丹先祖時明確記載:「其先出石槐,歷漢、魏、隋、唐以來世為君長」。(二)、西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1、西晉初期 (公元220年前後) 南遷的東部鮮卑,先後崛起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三個強大部落,其中宇文部系鮮卑化的匈奴人,建牙帳於紫蒙川(今老哈河流域),地域遼闊,部眾強勁。其居地東抵柳城(今朝陽)、西至濡水(今灤河上游)。今赤峰地區為宇文部活動的中心。
2、東晉康帝建元二年 (公元344年) 魏晉之後,赤峰地區先後崛起庫莫奚和契丹兩部族。庫莫奚,後單稱奚,為東部宇文部之別種。契丹,原為鮮卑部種,曾長期與宇文、庫莫奚部雜處游牧。由於其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部族日眾,於公元344年從鮮卑部族分離獨立,自號"契丹"。其地在庫莫奚以東、和龍以北數百里(今西拉木倫河下游南部)。這是契丹民族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標志著契丹將自立於民族之林。 3、東晉隆安四年 (公元400年) 游牧於潢水(今西拉木倫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族,由原來的青牛、白馬兩個部落,逐漸發展壯大為八部落(徂皆利部、乙室活部、實活部、納尾部、頻沒部、內會雞部、集解部、奚 部),今翁牛特旗東部海爾金山(遼稱木葉山)為其發祥地。
五、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1、隋開皇元年 (公元581年) 契丹始祖涅里,首次在契丹部族內部實行卓有成效的社會改革。 2、唐貞觀二年 (公元628年) 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長摩會叛突厥,率各部降唐。其後,奚、室韋等十餘部眾,先後降唐。 3、唐貞觀四年 (公元630年) 突厥衰落,唐營州(今朝陽)都督薛萬淑遣契丹酋首摩會說服奚、室韋等10餘部降唐。 4、唐貞觀十九年 (公元645年) 唐太宗征高麗,大軍從長安逶迤東北,出盧龍口經今赤峰地區,曾宿營於奚王牙帳(今寧城縣老哈河畔),奚族首領率部從征。 5、唐貞觀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唐在契丹地設松漠都督府(故址在今林西縣雙井店鄉櫻桃溝),以契丹大賀氏酋長窟哥為左領軍將軍兼松漠都督,封無極男,賜姓李。在奚地設饒樂都督府(故址在今寧城縣大明鎮),以奚可度為右領軍將軍兼饒樂都督。這是唐王朝對北方草原地區少數民族實行「羈縻」政策設置的建制。 6、唐顯慶五年 (公元660年) 十二月 唐遣大將薛仁貴、辛文陵等,率軍攻伐契丹,大軍進入草原,戰於黑山(今巴林右旗小罕山),俘松漠都督阿不固,解至洛陽。 7、唐儀鳳元年 (公元676年) 唐高宗時期,西方佛陀波利來到中國,並首次到今巴林左旗召廟傳播佛教,這是赤峰地區最早關於寺院和游僧的記載。 8、唐開元四年 (公元716年) 契丹王李失活、奚王李大酉甫,率所部附唐。唐玄宗封失活為松漠郡王兼都督,大酉甫為饒樂郡王兼都督。翌年,玄宗賜奚王李大酉甫妻辛氏固安公主號。以東平王外孫女楊氏為永樂公主,下嫁契丹王李失活。這是唐王朝首次對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首領推行「羈縻」性質的聯姻。 9、唐至德元年 (公元756年) 契丹再次附唐,在白雨別部之地設居延州(今巴林右旗查干木倫河上游)。 10、唐天復二年 (公元902年) 契丹第一座私城、農業和民族手工業聚落建成,故城在今巴林左旗查干哈達伊斯營子(今查干哈達中學所在地)。為契丹城市建設和城市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六、遼朝時期 1、遼太祖神冊元年 (公元916年) 春,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奴隸制國家,自稱皇帝,國號契丹,後改「大遼」,亦稱「大蕃」、「上國」。建元「神冊」,表示自己的國家是接受了上天神的冊封,建都臨潢(今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局面。 2、遼太祖神冊三年 (公元918年) 以漢官禮部尚書康默記為「版築使」,由韓延徽、賈去疑等人共同主持,營建草原上第一座皇都臨潢府。其後在遼天顯元年(公元926年)又展郛郭、建宮室,起開皇、安德、五鑾三大殿,擴建天雄寺、新建斷腕樓,至遼天顯七年(公元932年),新建昭德、宣政殿,以及寺院和後妃住宅等,至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太宗得燕、雲16州,正式定名皇都為上京臨潢府。 3、遼太祖天贊年間 (公元922~925年) 契丹立國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鞏固新生政權。這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意義和深遠影響的改革,是契丹的創舉。 4、遼太祖天顯元年 (公元926年) 年初 耶律阿保機採用佐命功臣韓延徽建議,「分市裡,以居漢人之降者」,擴大並完善頭下州組織,在遼國推行部族奴隸制與中原封建制相結合的「頭下制度」。「頭下制度」顯示出:(一)頭下州為合法的地方奴隸制集團,直屬王室或宗室貴族,奴隸及財產歸於私有;(二)相對集中,採用奴隸制生產方式,保持著嚴密的奴隸制殘余;(三)頭下州主要成員、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奴隸,多為漢民(遷徙者或受降者),尤以燕、薊漢民為多;(四)生產技術較高,是遼國主要經濟支柱。 春 由述律後主持營建祖陵(今巴林左旗石房子),翌年「治祖陵畢」。 5、遼天顯八年 (公元933年) 西域回鶻第一個使團到達遼國,其後使團不斷到遼,交往逐漸擴大。宗教、文化、藝術乃至西域土副特產傳之遼地,豐富了北方草原居民和契丹人的物質精神生活。 6、遼天顯十二年 (公元937年) 上京開悟寺塔(今巴林左旗古城南塔子溝塔)峻工落成,八角七級密檐式磚築,通高25米,須彌式座,樸素典雅。塔身每面嵌有赭色石質浮雕立佛、飛天、加陵頻迦、菩薩、小塔等,雕刻粗獷有力,造型生動,是遼國早期塔構、雕刻藝術珍品。 7、遼會同元年 (公元938年) 十一月,太宗下詔,契丹國改國號為大遼,改元會同,改皇都為上京,府仍為臨潢。 8、遼會同三年 (公元940年) 遼國從中原將唐代歷法引入契丹後,即在上京臨潢府南面朝官中設立了司天監,下有太史令、司歷、挈壺正、五官正、丞、主薄、五官靈台郎、保章正、監候、司辰、刻漏博士、典鍾、典鼓等,其規制與唐、宋相近。天文機構的進一步健全、完善,推動了遼國天文學的發展。 9、遼會同四年 (公元941年) 東丹國中台右平章事、太尉、太傅、東平郡開國公、東丹國左相、上柱國兼東京太傅耶律羽之卒,安葬於今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朝克圖裂縫山之陽。1995年耶律羽之墓葬挖掘是近年國內考古重大新發現之一。 10、遼應歷三年 (公元953年) 太祖述律後病歿,安葬於今巴林左旗哈達英格石房子村遼祖陵。 11、遼統和元年 (公元983年) 契丹北部的游牧腹地潢水(今西拉木倫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部分地區開始了農耕,分布在上京的臨潢府、定霸縣(今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北),中京的恩州(今喀喇沁旗西橋鄉)、松山州(今赤峰市松山區西南)。是研究游牧的契丹族發展農業的重要史料。 12、遼統和五年 (公元987年) 遼聖宗母承天太後肖綽率軍南下,大破宋軍,除在上京開龍寺做佛事月余,飯僧萬人外,並在中京大定府所在地首建感聖寺(今寧城大明附近),以賀大捷。 13、遼統和二十二年 (公元1004年) 燕、雲16州入契丹後,宋朝把「收復失地」作為基本國策,但屢次對北用兵均遭失敗。是年,遼聖宗及其母肖太後,轉守為攻,率軍南進,大軍進逼"澶淵"(今河南濮陽),兵臨城下,宋、遼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朝每年向遼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作為遼軍北撤的條件,結束了兩國間長期對峙的戰爭狀態,使中國北部邊境出現長達100餘年的安定局面,「四方無事,百姓康樂,戶口蕃庶,田野日辟」,「子孫共守」,「傳之無窮」,在中國古代史上堪稱佳話。 14、遼統和二十五年 (公元1007年) 遼國最大的陪都、中後期首都中京大定府在七金山下落成。這是一座規模宏偉壯觀、建築布局嚴謹、城市設施齊全、人文內涵豐富的大都市。在遼國中後期契丹民族歷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 15、遼統和二十七年 (公元1009年) 遼聖宗母蕭太後卒。 16、遼景福二年 (公元1032年) 遼在慶雲山下營建慶陵(今巴林右旗索布日嘎蘇木北),同年建慶州於慶陵南為奉陵邑。分別葬聖宗、興宗、道宗及其皇後。慶陵分東、西、中三個陵區,規模宏偉,構築華麗,陵中保存的漢文、契丹文哀冊及大量壁畫,是契丹人留給後代的珍貴文化遺產。 17、遼重熙十三年 (公元1044年) 十一月 北宋監察御史、龍圖閣學士包拯(俗稱包公、包青天)奉命出使契丹,賀遼正旦節。 18、遼重熙十八年 (公元1049年) 位於慶州城內的釋迦如來舍利塔峻工落成,八角七級、樓閣式磚木混合建築,塔高73.27米。全塔造型玲瓏優美,外觀挺拔秀麗,時為漠北草原一大人文景觀,也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優秀的藝術傑作。
19、遼重熙二十三年 (公元1054年) 八月二十八日 北宋著名文學家、翰林學士、吏部郎中、知制誥、史館修纂歐陽修出使契丹,賀遼道宗即位,先後到達中京、上京。期間作《虜中詩》若干,其中《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長韻》、《邊戶》等最有文學史料價值。《邊戶》雲:「家事為邊戶,年年常備胡;兒童習鞍馬,婦女能彎弓……自從澶州盟,南北結歡娛。」 20、遼咸雍八年 (公元1072年) 秋 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蘇頌出使遼國。蘇頌考證了歷代盟誓、聘使、禮幣、儀式等制度,寫成了有關外交方面的專著《魯衛信錄》。使遼後除有《行程錄》傳世外,還有《使遼詩》(或《北語詩》),是研究遼地歷史的珍貴資料。其中《過土河》、《契丹帳》、《游中京鎮國寺》、《牛山道中》廣為傳頌。《契丹帳》詩:"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生動描繪了遼地風光和契丹人豪放的游牧生活。 21、遼大康元年 (公元1075年) 北宋著名科學家、史學家、考據家沈括(存中),以「回謝國信使」出使遼國。他由河北白溝河(今拒馬河)出發,經古北口、富峪館(今寧城縣甸子鄉)、到遼中京、松山州(今松山區城子鄉),過潢水(今西拉木倫河),直達單於庭(道宗行在兔兒山,今巴林左旗烏蘭壩一帶)。這是一次使命莊重的出使,直接目的是為代北蔚、雲、應三州(今山西境內)重劃地界。回國後撰寫了著名的《熙寧使虜圖抄》(《永樂大典》卷10877),凡遼國山川之夷險遠近,卑高縱橫之殊,道途之陟降,紆曲南北之變,乃至風俗、車服、名秩、政刑、兵民、貨食、都吧、音譯(語言)覘察變故之詳,集上之外另為圖抄二卷,轉相補發,以備行人,以周知天下。《圖抄》記述詳備,考證精確,史料價值極高,是研究宋、遼關系、遼朝歷史地理的珍貴史料。 22、遼大安元年 (公元1085年) 權臣耶律乙辛與宰相張孝傑,預謀演出了一場遼國歷史上最大的冤假錯案。年輕賢惠、多才多藝的懿德皇後,被誣告與宮中樂人趙惟一私通,道宗惱羞成怒,賜皇後自縊,皇子被害,一批敢於直諫陳事的忠臣遭貶、流放,受誅遷連,一時?quot;宮廷內外,朝野上下,鴉雀無聲,震驚遼廷"。著名學者、觀書殿學士王鼎,秉筆直書,在其《焚椒錄》中作了如實的記述和公正的評論。道宗感悟,處死乙辛。至天祚(皇孫)時期,徹底為乙辛所誣者平反昭雪,並以國禮改葬追謚宣懿皇後。 23、遼大安四年 (公元1088年)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轍使遼。回國後除著有《論北朝所見於朝廷不便事》這份重要的外交文件外,還根據沿途所見遼地風光,作《虜帳詩》28首,其中《出山》描繪遼地奚和契丹人的生活情景:「燕強不過古北闕,連山漸少多平田;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駢車依水泉。」 24、遼壽昌四年 (公元1098年) 中京大定府感聖寺塔(今寧城縣大明塔)峻工落成。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築,塔高80.22米,是遼代最高大的建築,為今國內第二高塔。全塔建造端莊、凝重,浮雕刀法簡潔有力,線條流暢自如,神態優美逼真。塔身內自上而下,安置網狀木拉筋,並有垂直柏木枋和橫梁,塔體以抗高壓的溝紋砌築,白灰漿砌,磨磚對縫,工藝精湛,具有極好的抗震性能,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重要的科學、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