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天水大地灣遺址

天水大地灣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4 15:02:31

① 甘肅境內以及發現了近2000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最重要的是

1. 最重要的是大地灣遺址,大地灣遺址是我國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2.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45千米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側,座落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和相接的緩坡山地上,總面積270萬平方米,是年代較早,規模較大最具中國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布局規整,平衡對稱,由主室、東西兩側室和後室、門前附屬物構成,總面積420平方米,並在牆壁、門、灶台的設計布局上還增加了防火保護層 。該遺址出土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萬件,發掘房址241座。大地灣遺址的人類活動歷史可由8000年前推前至6萬年前。該遺址對探索中華文明的線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隴右與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編年和文化序列,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3.大地灣遺存包含6個文化層。第1—3文化層形成於60000—20000年前,地層中僅發現石英砸擊技術產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層形成於20000—13000年前,細石器技術產品和大地灣一期陶片開始出現,但在遺物總體數量上處於從屬地位;第5文化層形成於13000—7000年前,以細石器和大地灣一期陶片為主;第6文化層形成於7000—5000年前,主要文化遺物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
4.大地灣遺址發掘房址241座,大部分屬於深穴窩棚式建築,灶址104個、灰坑和窯穴321個、窯址35個、墓葬70座、壕溝9條。編號F901的地面,是「混凝土」地面。編號F901的建築是宮殿式建築。編號為F411房址上發現繪畫。編號F901原始地面下層混合層中的材料是中國較早的人造輕骨料。編號F405、F901用草泥包裹的附牆壁柱遺跡是中國較早的消防實例。出土的條形盤、鏟形抄、簸箕形器等是中國較早的度量衡 。陶器口沿上多繪有紅色寬綵帶,是中國最原始的彩繪圖案,陶器形狀有圓底缽、三足缽、三足罐、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條形盤、深腹罐等。大量早期彩陶製品以繪有變體魚紋和鳥紋相結合的花紋為主。陶器上發現10多種刻劃符號,有類似水波紋狀的;有類似植物生長的,還有以直線和曲經相交的形紋等。出土的人頭型器口彩陶瓶是中國較早的雕塑。大地灣遺址一期灰坑中,採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大地灣遺址編號為H398的灰坑中,發現一堆炭化的糧食標本,鑒定為黍(俗稱糜子),但黍粒均小於現代種 。
5.大地灣遺址的研究顯示,古人依次經歷了原始狩獵採集、發達狩獵採集大地灣遺址、大地灣一期原始農業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農業四個經濟發展階段,為研究中國西北地區原始建築、藝術、農業起源、文字和宗教等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大地灣遺址的彩陶對研究中國繪畫的起源和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有重要學術價值,陶器上發現的刻劃符號為中國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和線索 。

② 大地彎遺止文化距今多少年

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分布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相接的緩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根據碳十四年代測定,大地灣文化遺存的相對時代約為距今7800-4800年,上下跨越3000年左右。
第一期即前仰韶文化是,距今7800-7300年,它是迄今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第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
第三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距5900-5500年。
第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第五期為距今約5000-4800年間的仰韶文化向齊家文化的過渡期。

③ 天水秦安大地灣,這個人類文明起源究竟是如何消失的

文明肇啟,大地之光。今天,文旅妹帶大家解開人類文明起源之謎,一覽「八千年歷史看甘肅」的珍貴文化遺存——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是八千年原始先民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首創文明的歷史見證。大地灣遺址位於秦安縣五營鎮邵店村,是一出規模較大的原始社會新時期時代古文化遺存。

自1978年發掘以來,大地灣遺址不僅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更是創造了國內十大之「最」——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雕塑、最早的漢字雛形、最早的宮殿式建築、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度量衡與十進制、最早的繪畫、最早的人造輕骨料、最早的消防實例,對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國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國就去大地灣。

從大地灣發展過程來看,從採摘野生植物,到將野生植物培育成可以年復一年連續再生產的人工栽培作物;從捕殺動物,到將某些易於馴服且繁殖較快的動物馴化為家畜,大地灣的先民們首先解決了吃的問題;從低矮潮濕的地穴式房屋,到地面上的宮殿式建築,住的問題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從室內沒有爐子到有爐子,從爐子在地面下到地面上,人們對火的性能也逐漸掌握。人口從最初的幾十人增長到上千人,社會制度從母系轉向父系社會,領導者不僅具有很高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而且應用簡單的科學辦法制定和管理標准量具。從社會發展學的角度來看,大地灣的吃、住、社會體制,管理體系是經過長期摸索而發展起來的,它應當向著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可是為什麼當它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就很快地消失了呢?是什麼原因使大地灣3000多年創造的輝煌而在短短的時間就得以殆盡。

第一種猜想是瘟疫。在遠古的時候已經有瘟疫,那時的人們對瘟疫還沒有太多的認識,抵抗瘟疫的能力也非常有限,當瘟疫暴發後不得已就遷走了。從F901出土的文物上看,人們在離開它之前,並沒有把糧食、禮器、量具等重要的物品帶走,反到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災難讓它失掉原有功能和價值,人們才不得不棄它而去。

第二種猜想是火災。可能和當時對火的敬畏有關,或者是對火的信仰有關,因為燒過火以後就不再住人了,就把它廢棄了。由於滄桑巨變最後掩埋在地下,所以完整地保存五千年。

第三種猜想就是民族侵入。專家認為游牧民族侵入進來,破壞了原來的農業,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等等發生了變化,使得大地灣的重要性逐漸衰落。

從8000年前到5000年的歷史滄桑巨變中,大地灣有過蹣跚的步履,有過茁壯成長的身影,有過史詩般的輝煌,正當它振翅翱翔飛向文明的彼岸時卻轉瞬間隕落了,在這漫長的3000多年時間里,大地灣的先民們不畏艱辛、義無返顧、不斷追求、提升自我的執著精神,猶如鳳凰涅磐般驚天地泣鬼神。雖然大地灣最終是緣何而消失的,目前還沒有準確的答案,文旅妹認為隨著大地灣考古的進一步發掘,這一謎題終究會被解開的。

④ 秦安大地灣遺址最早發現於哪年最早發掘於哪年

秦安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興國鎮)五營鄉境內的邵店村東側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距秦安縣城45公里。
秦安大地灣遺址,是甘肅省東部地區保存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是1958年甘肅省文管會在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當時就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安大地灣遺址,總分布范圍達110萬平方米。截至2002年年底,僅發掘了其總面積的1.34%,就取得了下述成果:清理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000多件。其實際內容之豐富可想而知。
難怪,一位20多年來一直參與大地灣發掘和研究的專家郎樹德感嘆:「大地灣是一個遠古文化遺存的巨大寶庫,現在才只是打開了它的大門。」
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大地灣遺址、甘肅彩陶為什麼聞名於世

大地灣遺址、甘肅彩陶聞名於世的原因:

大地灣遺址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是中國西北地區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起源於距今7000年以前的甘肅彩陶,經過半坡和廟底溝文化時期的提升發展,到馬家窯文化時期進入繁榮發展階段。這兩項都對研究新石器文化有重大貢獻。


1、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分布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相接的緩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遺址面積約2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距今4900-8120年,是中國西北地區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灣遺址清理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萬多件,清理房屋遺址240座,灶址104個,灰坑和窖穴342個,窯址38個,墓葬79座,壕溝9條。

大地灣遺址對於建立渭河上游史前文化序列、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產生、發展以及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甘肅彩陶

甘肅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主要分布區域,甘肅史前彩陶有完整的起源與發展序列。起源於距今7000年以前的甘肅彩陶,經過半坡和廟底溝文化時期的提升發展,到馬家窯文化時期進入繁榮發展階段。自仰韶文化晚期即石嶺下類型開始,彩陶體現出一定的地域特色。進入馬家窯文化時期,彩陶的地域特色彰顯,形成獨特的紋飾發展演變體系。馬家窯文化彩陶演變的主線是由旋紋到四圓圈紋,這類紋飾應當具有為馬家窯人認同的特定的象徵意義,有可能表現的是太陽崇拜觀念。

隨著田野考古的深入,後來又在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村和西山坪遺址發現更早的前仰韶文化彩陶,這些具有初始特徵的彩陶將甘肅及以西鄰近地區彩陶起源的年代追溯到了距今7000年前的年代。已有的發現完全能證實甘肅史前彩陶具有完整的起源與發展序列,這樣的序列不僅在中國其它區域沒有見到,在世界其他區域也沒有見到,由這一個角度看,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原始藝術生長的典型區域。

⑥ 甘肅天水有那些名勝古跡,和旅遊景點...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伏羲廟、南郭寺、玉泉觀、甘谷大象山、武山水簾洞景區 、秦安縣鳳山景區。

1、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全景區包括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一個古鎮街亭溫泉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伏羲廟

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古建築群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地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南郭寺

南郭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佔地5.7公頃。這里樹木蔥蘢,古柏參天,風景優美,鳥語花香,為天水的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時,寫下一百餘首贊美詩。

4、玉泉觀

玉泉觀俗稱城北寺,又名崇寧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腳下,於北緯34°22′—34°37 ′,東經105°31′ —105°48′ 之間。距離市中心廣場約1公里,北迤青山,南俯州城。

海拔高度1230米。 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5、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像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佔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台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⑦ 大地灣遺址的年代確定

大地灣遺址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鄉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大地灣遺址1958年後即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秋開始發掘,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發掘所獲資料看,大地灣遺址,是甘肅東部地區目前發現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距今4900-8120年。
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截至1984年,共揭露面積13700平方米,遺址總面積為110萬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個,墓葬79座,窯38座,灶台106座,防護和排水用的壕溝8條,各種骨、石、蚌、陶器、裝飾器和生活器物共計8034件。大地灣遺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連續,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藝術珍品外,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大地灣的房屋建築遺址,不僅規模宏偉,而且形制復雜。尤其是屬於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000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門開和帶檐廊的大型建築,其房址面積270平方米,室內面積150平方米,平地起建,1木骨泥牆,其復原圖為四坡頂式房屋。這一房屋的規模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還給有地畫,圖案由人與動物構成,是我國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畫,這一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繪畫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大地灣遺址的房屋,多採用白灰面,多種柱礎的建築方法,充分顯示了當時生產力的提高和建築技術的發展。大地灣遺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農業生產工具數量很多,貯存物品的大袋形窯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貯藏器的大量出現,都說明和反映了其經濟形態屬於定居的以農業為主的類型。
[編輯本段]遺址歷史
1958年,甘肅省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1978年以來,先後進行了兩輪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總面積為14752平方米,約佔分布范圍的1.34%。
到目前為止,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灣遺址清理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000多件。
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一期文化距今約8000年,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大地灣遺址對研究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大地灣遺址以文化類型多、延續時間長、歷史淵源早、技藝水平高、分布面積廣、面貌保存好而倍受考古界關注。最近,標志大地灣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的考古發掘報告已全部完成,並通過了專家鑒定,即將正式出版。
[編輯本段]考古發現
大地灣遺址根據地層可分四期:即大地灣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發現,在考古學上不僅對探討甘肅東部地區考古編年與序列有著現實意義,也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說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資料。
到目前為止,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灣遺址清理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萬多件。
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其一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大地灣一期出土的炭化稷標本,與國外最早發現的希臘阿爾基薩前陶器地層出土的同類標本時代相近,它不僅將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時間上推了1000年,而且表明北方最早種植的糧食品種為稷,然後才是粟的推廣。而此前國內考古發現的北方農作物標本大多是粟,時間距今7000年左右。
其二是中國最早的彩陶。大地灣一期文化出土的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這批距今約8000年的紫紅色彩陶,圖案雖還不太完整,卻將中國彩陶製造的時間上推了1000年,並以不容置疑的事實說明,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就是中國彩陶的起源地。
其三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發現了十幾種彩繪符號,這些符號比過去國內最早發現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劃符號的時間早了1000多年,且有一些符號與半坡符號基本一樣。雖然這些神秘符號的意義至今未能破解,但專家們認為,它們可能就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
其四是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距今5000年的大地灣四期文化發掘出的一座編號為「F901」的建築,是目前所見我國史前時期面積最大、工藝水平最高的房屋建築。這座總面積420平方米的多間復合式建築,布局規整、中軸對稱、前後呼應、主次分明,開創了後世宮殿建築的先河。
其五是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面積達130平方米的「F901」宮殿式建築主室,全部為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類似現代水泥的地面。這與古羅馬人用火山灰製成的水泥同屬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
其六是中國最早的繪畫。專家們確認,大地灣編號為「F411」的房址地面上發現的一幅黑色顏料繪制的畫作,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獨立存在的繪畫。這幅長約1.2米,寬約1.1米,保存大部完好的地畫,改寫了中國美術史,將其前推了2000多年。據考證,此前最早單獨作為繪畫保存至今的,是出土於長沙馬王堆的楚國帛畫。
[編輯本段]出土文物
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房址238座。大地灣遺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連續,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藝術珍品外,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大地灣的房屋建築遺址,不僅規模宏偉,而且形制復雜。尤其是屬於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000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門開和帶檐廊的大型建築,其房址面積270平方米,室內面積150平方米,平地起建,木骨泥牆,其復原圖為四坡頂式房屋。這一房屋的規模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還繪有地畫,圖案由人與動物構成,是我國目前最早地原始地畫,這一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繪畫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大地灣遺址的房屋,多採用白灰現,多種柱礎的建築方法,充分顯示了當時生產力的提高和建築技術的發展。
大地灣遺址出土大量的陶、石、骨器。石斧、石刀,陶刀等農業生產工具數量很多,貯存物品的大袋形窯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貯藏器的大量出現,都說明和反映了其經濟形態屬於定居的以農業為主的類型。大地灣遺址根據地層可分四期:即大地灣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發現,在考古學上不僅對探討甘肅東部地區考古編年與序列有著現實意義,也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說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資料。
從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可以看出,出土的器物明顯地反映出生產技術由粗到精的發展過程。 生活用具中的陶器,已出土的有紅陶、灰陶、彩陶; 有手捏制、敷貼模製、輪制; 有夾砂陶,泥質陶;有小、中、大各型器物; 如缽、罐、盆、瓶、杯、尊等。陶器上裝飾紋有繩紋、弧線、三角、條紋、勾葉紋;有變體魚紋、鳥紋;有兩獸相朴的寫實紋、蛙紋;有圓點、條線、弧線、組成的幾何圖形等;有紫紅色、黑色、白色和硃色彩繪。特別是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

⑧ 大地灣文化遺址在什麼地方

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鄉邵店村,距天水市區102公里。大地灣遺址是1958年甘肅省文管會在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的,後即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秋開始發掘,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總面積32萬平方米。截止1984年,共揭露面積13700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個,墓葬79座,窯38座,灶台106座,防護和排水用的壕溝8條,各種骨、石、蚌、陶器、裝飾器和生活器物共計8034件。大地灣遺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延續,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

大地灣遺址的房屋,早期多以半地穴式圓形為主,直徑在2—3米之間,室內有一小火塘。中期的房屋除仍保留了半地穴的形式外,出現了平地起建的房屋,面積增大,地面用料礓石水泥修抹。晚期房屋以平地起建為主,出現了規模宏偉,形制復雜的殿堂式房屋。如編號為 F901的大房子遺址,距今6000多年,總面積達420平方米,由主室、東西側室、後室、門前附屬建築四部分組成。其中主室131平方米,地面是料礓石泥和人造陶粒輕骨料製成的混凝土,硬度相當於100號水泥。F411號房子地面還繪有一幅非常生動的地畫,是我國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畫,為研究我國古代繪畫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大地灣的制陶業也相當發達。如發掘出的一件大型圓底龜紋彩陶盆,口徑50.2厘米,卷折唇,曲折腹,圓底,口沿下有魚紋繞周,形象逼真,花紋流暢,為同類器物之冠。著名的彩陶人頭瓶,通高32厘米,口徑4.5厘米,人頭形口塑有清秀的五官,整齊的劉海,微鼓的鼻翼,尖圓的下頷,面呈鴨蛋形,雙耳有穿孔,口目鏤空,顯得生趣盎然。瓶身以優美的弧線為輪廓,由弧線三角形和柳葉紋組成流暢的圖案,造型優美,動人心弦。在寬頻紋環底型號陶體內壁已發現有十多種獨特的彩色符號,距今7000年,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新資料。

大地灣遺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農業生產工具數量很多,貯存物品的大袋形窯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貯藏器的大量出現,還有我國最早的農業標本炭化稷和油菜籽的發現,都說明和反映了其經濟形態屬於定居的以農業為主的類型。

大地灣遺址根據地層可分為四期:即大地灣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發現,大考古學上不僅對探討甘肅東部地區考古編年與序列有羊現實意義,也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說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資料。

⑨ 秦安大地灣遺址的介紹

秦安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境內的邵店村東側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是甘肅省東部地區保存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⑩ 大地灣遺址與河套遺址哪個更早

大地灣遺址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鄉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為新石器早專期及仰韶文化早,中,屬晚各期文化遺址,大地灣遺址1958年後即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秋開始發掘,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套人」的體質特徵接近於現代人,在人類的進化階段屬晚期智人。到目前為止,「河套人」文化遺址共發現人類化石、石器380多件,還有大量的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動物化石及鳥類化石。

大地灣遺址稍微早一點。

大地灣遺址對研究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大地灣遺址以文化類型多、延續時間長、歷史淵源早、技藝水平高、分布面積廣、面貌保存好而倍受考古界關注。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