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火普遺址

火普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4 15:22:33

1. 紅山文化的文化遺址

八十年代中期,經過對遼西東山嘴-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的發掘,終於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遼寧省朝陽市的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坐落在山樑頂部中央,面向東南,俯瞰大凌河開闊的河川。這是一處用大石塊砌築的成組建築遺址,呈南圓北方、中心兩側對稱的形制。南部圓形祭壇旁出土的陶塑人像中,有在中國首次明確發現的女性裸像。伴隨出土的陶器如鏤孔塔形器等造型奇特,顯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見,這是是神聖的祭祀所在。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的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是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現已在五處地點發掘出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發現了距今大約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築。遺址內涵豐富,出土文物精美絕倫、世界罕見。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稱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可與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覺達羅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發現,該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紅山文化壇、廟 、冢,代表了已知的中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專家們因而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 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自80年代以來,系列紅山古玉的發現和研究,接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遼寧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沙拉鄉茶海遺址,屬於前紅山文化類型。經過年代測定:距今8000年前。這一重大發現,印證了當代考古大師蘇秉琦先生於1991年8月為阜新玉龍文化節手書題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的論斷。 查海遺址經過發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狀器、如斧似錛形器等。陸續發現有:阜新胡頭溝墓葬出土的玉龜、玉鴞、玉鳥、玉璧、玉環、魚形玉佩、聯環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區發現的馬蹄形玉器、玉鉞、玉環、勾雲紋玉飾、玉蟬、竹節形玉飾、豬首玉飾;建平縣牛河梁積石冢群發現的玉環、雙聯玉璧、馬蹄形玉箍、玉豬龍、玉璧、方形玉飾、棒形玉器、勾雲形玉飾;喀左東山嘴子遺址出土的雙龍首玉璜、綠松石鳥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發現的玉蠶、玉豬龍、玉鳳、勾雲紋玉佩、玉鴞、魚形玉飾、三聯玉璧、勾雲形玉器、玉斧、玉管等。
此外,在遼西地區和內蒙古赤峰市的敖漢旗、翁牛特旗、西林郭勒盟所屬各旗,也都有玉龍、玉琥、玉鳥、馬蹄形玉箍、勾雲紋玉飾、玉斧、玉棒等各種形制的玉器發現,而且數量相當可觀。
紅山文化不斷有新發現,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處牛河梁先後發現了牛神廟、積石冢和祭壇。2003年在紅山後新發現了一處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紅山遺址群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紅山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紅山文化的發現,使西拉沐淪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並列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文化中心。 紅山文化玉器一定是古玉,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須多玩,才能使中國古玉得以還原。古人這樣、玩玉。稱為「盤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數有色沁,但暗淡不顯, 因此以、還原為貴。如果得到一塊真舊而有多種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 則等於暴殄天物,得寶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中國古玉,因為出土的地點不 同,所以蝕銹和色沁的性質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氣特別潮 濕、地層特別多積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銹。北方出自干坑的,多數古玉的 土蝕亦多。如果出自火坑的,古玉的玉身便乾燥。由於土吃水蝕,加上千濕不 同的經年累月煎熬,古玉即使有最美麗豐繁的色沁,亦會隱而不彰,藏而不露。玉理本身有深淺色,同時亦侵積了不少污濁之氣。我們若不加以盤之玩 之,便玉理不顯,色沁不出,污濁之氣不除了。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顯出寶石 之色,必須講究、盤功。
中國古代民間玩玉,主要分為三種盤玉的方法:一為急盤,二為緩盤,三為意盤。先說急盤法。急盤就是必須佩帶在身邊,用 人氣、養之;因人體有熱、有汗氣。佩帶了幾個月之後,古玉的質地會漸漸 變硬,那時,我們可以用干凈的舊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來擦。不 過,切勿用有色的布,應該用白布和粗布比較適當。我們愈擦,古玉便愈熱, 所以不可間斷。愈擦得多,灰土的濁氣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 能夠凝結,色光愈內蘊就愈靚。雖雲、急盤,但同樣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盤 之外,中國古玉的第二種、盤功是緩盤。所謂緩盤法,就是時常把佩玉系在 腰間,借人氣來養之。、緩盤+則必須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說是古人養性的 一種方法。通常緩盤兩三年,古玉的色微顯而已,非要「養」好幾年,色素不 易鮮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復原。不過,據叢剛的玩玉專家經驗,秦漢時期的古玉,佩系於腰間十多年,才可復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須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時間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復原。
有些戰國時代咐厶古,出土後也要緩盤二十年,方易為功。故古人說,上佳寶 玉可通靈,宜終生佩帶。以筆者自己經驗,不論急盤和緩盤二法,總之古玉入 土年份愈久,愈難盤出原色原質,原因就是受地氣愈久愈多,便愈深入玉骨, 精光要慢慢才露出。過於急功近利的人,曰署學玩古玉;只要佩系三兩件,日夕盤之,可訓練修養與耐力,因為盤玉這門功夫,欲速則不達。第三種為意盤法,這是筆者個人喜愛之方法,因為最多直接接觸,以示珍惜與愛意。古代文人雅士,亦愛此法。此法可與緩盤法互相配合。意盤法是用手把玩,珍之重之。古人所謂、時時摩挲,意想玉之美德,足以化我之氣質,善我之性情,使我一生純正而無私慾之蒙蔽,至誠所感,金石為開,而玉自能復原。這種方法猶如寫畫的意筆,人多不解,但是必須面壁工夫,能夠做到的人就少了。

2. 中國五大文化遺址至今時間

(一)彥溝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彥溝村小河西的台地上。197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文化層不十分明顯,范圍面積亦不清楚。陶片為橙色陶、灰褐陶和灰陶等,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1985年修彥溝水庫時發現陶罐大的如水桶,還有不少小陶罐。

(二)界牌溝仰韶文化遺址

遺址在界牌溝東坪地。發現有石杵、石斧、橙色陶片和灰褐陶片。

(三)泉溝遺址

(四)塔羅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塔羅村永昌河北岸的台地上。因平整土地,地貌變化很大,范圍亦不甚清楚,地表僅見部分草拌泥紅燒土塊和部分陶片,還有石斧一類生產工具,其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

(五)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南部,大汶河北岸,距東岳泰山60華里,是馳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於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大汶口名勝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有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有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處。

3. 在我國境內發現的早期人類遺址都有火的遺跡,這幾個人類遺址分別是哪幾個遺址

雲南省元謀縣境內發現的距今170萬前的元謀人遺址,在元謀人化石黏土層曾出土了大量的炭屑,並發現有數塊燒骨。這表明當時的元謀人不僅用火,而且還用火燒烤獸肉魚蚌。在距今約8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居住的遺址中也有用火的遺跡。在北京房山區周口店發現的距今50萬-40萬年前的北京人不但已普遍用火,而且已掌握了保存火種的方法。

清雍正景德窯粉彩筆筒

4. 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哪些人類遺址都有火的遺跡

在我國境內發現的早期人類遺址都有火的遺跡。例如在雲南省元謀縣境內發內現的距今170萬前容的元謀人遺址,在元謀人化石黏土層曾出土了大量的炭屑,並發現有數塊燒骨。這表明當時的元謀人不僅用火,而且還用火燒烤獸肉魚蚌。此外,在距今約8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居住的遺址中也有用火的遺跡。在北京房山區周口店發現的距今50萬~40萬年前的北京人不但已普遍用火,而且已掌握了保存火種的方法。

清雍正景德窯粉彩筆筒

5. 大連有幾處古人類遺址

金牛山遺址年代最久遠

在遼東半島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年代最久遠的是今營口地區的金牛山遺址,距今約28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金牛山遺址發現了人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其年代雖然較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和距今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為晚,但卻是東北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它證明人類由直立人(猿人)向早期智人進化的舊石器時期的早期,遼東半島就有古人類居住。在遼東地區發現的古人類遺址還有:今本溪地區的廟後山遺址,距今24萬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今海城地區的仙人洞遺址,距今約2萬~4萬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今丹東地區的前陽遺址,距今18000年前,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大連地區沒有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但在1981年於瓦房店市古龍山發展了距今17000年前舊石器晚期的古人類遺址。古龍山遺址是大連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古人類遺址,在原始人居住的山洞裡發現了人工打制的石器和大量的獸骨,並有人工用火的痕跡,獸骨中有馬骨、鹿骨、猛獁象骨、棕熊骨、野豬骨、羊骨,其中馬骨的數量十分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作「獵馬人」。它證明距今17000年前的舊石器晚期,大連所處的遼南地區就有以狩獵為生的古人類居住。

金牛山、仙人洞、廟後山、前陽、古龍山遺址的發現,證明舊石器時代遼東和遼南地區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就其生存狀態和打制的石器看,與50萬年前的北京地區周口店遺址有很大的一致性和傳承關系,許多學者認為他們是中國猿人向瀕臨大海氣候適宜的東北南部地區遷移而形成的古老的土著種族。

最初的源頭始於古龍山人

文化是隨人而生的,文化的最原初的含意就是「人化」、「人類化」,有了人,就開始有了文化,盡管原始人的文化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它們從根本上使人與動物產生了本質的區別,因而成為人類文化的發端和最初的源頭。因此,根據迄今為止的發現,大連文化最初的源頭,當始於距今17000年前的古龍山人,大連的古文化萌生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化,由萌生到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瓦房店古龍山遺址的發展,證明了大連地區的古文化萌生於舊石器時代,但是,古龍山遺址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它僅提供了一個起點和萌芽時期的十分簡單的物證,此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如何相傳,萌芽後的古文化如何演變,這一時期的先民們屬於哪一個古老的種族,其文化屬於哪種類型,都有待於我們進行深入細致地考證。

現有的資料和考古發現證明,萌生於遠古的大連古文化,也是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開始,最終形成於距今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和青銅時代,大約經歷了4000年左右。

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根據考古發現,大連地區也較早地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是東北地區新石器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早在六七千年前,大連地區的先民們就已經走出山洞,走近大海,非常聰明地在黃、渤海沿岸發現了這塊冬暖夏涼、海產豐富、適於生存的「棒打獐子瓢舀魚」的風水寶地,開始了以漁獵為主兼作農耕的定居生活。

大連地區現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多分布於黃、渤海沿岸和沿海島嶼,其中以長海縣廣鹿島小珠山遺址最為典型,它完整地堆積了距今7000~3000年前的古人類的遺物,年代層次清晰,像連續的畫片一樣展示了幾千年間古人生活的軌跡,因而成為大連地區史前時期歷史分期的坐標,被考古界稱為大連地區「第一縷炊煙升起的地方」。

小珠山文化詳解

小珠山下層文化距今約7000年左右,屬新石器早期文化。大連地區和小珠山下層同期的遺址,還有大長山島上馬石(下層)、獐子島沙包子、庄河黑島北吳屯、普蘭店碧流河塔市屯、旅順北海王家屯等多處。這一時期文化的基本特徵是由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房屋由穴居變為方形圓角半地穴型,出土的遺物除大量人類食後遺棄的貝殼外,還有獸骨、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出土的石器仍以打制的石器為主,有尖狀器、刮削器、石網墜等,磨製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鋤和用於糧食加工的石磨盤、石磨棒等,出土的陶器胎質較厚,種類較少,壓有裝飾性的席紋、之字紋,玉器中有玉斧等,獸骨有獐骨、鹿骨和少量的狗骨。這些發現透露的信息表明,當時大連地區的先民們已經學會了農耕,過著以漁獵為主兼作農耕的定居生活。

小珠山中層文化距今約5000年,同期的遺址還有旅順郭家村(下層)、北海王家村(下層)、長海縣廣鹿島吳家村(上層)和庄河黑島北吳屯(上層)等。這一時期的文化已較前期有了很大的發展,一是生產工具在不斷進化,打制的石器在減少,磨製的石器在增加;二是農業生產工具的品種在增加,並且發現了相當數量的豬骨,說明農業生產的比重加大,家畜飼養已經普及;三是陶器的種類增多,製作技術有新的發展,雖然多為手工製作,但已出現輪制技術,陶器的裝飾紋也由前期比較簡單的壓印紋發展到線條復雜的刻劃紋;四是這一時期的大連地區和隔海相望的山東半島發生了較為密切的關系,開始接受山東半島文化的影響。由於當時的古人已經學會製造船隻,掌握了航海技術,大連地區和山東半島之間已形成了古老的航道。在旅順郭家村下層出土的陶器,如實足鬶、罐形鼎等,和同一時期山東蓬萊紫荊山、煙台白石村、長島縣大黑山島北庄的同類器物相類似。在山東半島上述遺址中也發現了由遼東半島傳入的以刻劃紋為特徵的直口筒形罐和玉器製品。特別是在這一時期大連地區的遺址中發現了最早產生於山東大汶口文化的紅地黑彩、紅地紅彩具有藝術性的彩陶器和作為大汶口文化標志的陶鬶,說明大連文化開始接受大汶口文化的影響,一股由南而北跨海而來的文化源流開始注入大連地區,使當地的土著文化發生了新的變化,開始顯露出與東北其他地區的區別。

小珠山上層文化距今約4000年,屬新石器晚期文化。同期的遺址還有瓦房店長興島三堂村、旅順郭家村(上層)、老鐵山積石墓、甘井子區四平山積石墓、長海縣大長山島上馬石(中層)等多處。這一時期的特點,一是遺址較多,說明古人已長期在大連地區繁衍生息,人口在不斷增多;二是房屋比較密集,墓葬規模較大,說明當時已形成氏族部落;三是出土的石器基本上都是磨製的,打制的石器已很少見,並發現了貯藏糧食的窖穴和炭化的黍類與大量的豬骨,說明當時的經濟類型已以農業為主,已有剩餘的糧食可供貯藏,家畜飼養已相當普遍;四是發現了大型的漁具、大型的魚骨,說明當時已有較為發達的漁業,已由近海捕撈發展到可以捕撈深海魚類;五是在旅順郭家村(上層)還發現了舟形陶器,這種模擬陶器與近代的木船相仿,說明當時已有了較為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六是在這些遺址中發現了與山東龍山文化相同的多種陶器,特別是發現了山東龍山文化創造的製作精美的蛋殼黑陶。蛋殼黑陶製作技術高超,胎盤很薄,僅有1mm~2mm,有光澤,敲擊有金屬聲,是山東龍山文化創造的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陶器,許多專家認為可以和宋代最精美的瓷器比美。這些發現說明了至新石器晚期,大連地區的經濟文化都有了重要的發展,形成了農業為主、農漁並重的格局,並且有了較為發達的制陶業、捕撈業和航海業,並已成為中國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由於越來越多地接受了山東半島古文化的影響,既與東北地區仍然保留著狩獵游牧習俗的古老種族產生了差別,也與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如沈陽地區的新樂遺址產生了差別,開始形成了具有海洋氣息的自身特色和地域特點,成為東北地區文化的一個特殊類型。

6. 織機洞遺址的介紹

織機洞遺址位於河南省抄滎陽市城南20公里的崔廟鎮王宗店村北500米,這里為嵩山北麓淺山丘陵地帶,為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被譽為「河南第一洞」,是繼周口店之後,我國北方地區舊石器晚期考古的重要發現1。1984年,滎陽市文物普查時發現動物化石和陶器殘片,1985年初文物普查中發現,洞穴呈石廈狀,洞口高5米,深19.6米,寬12.9米,口寬12~15米,進深21米以上,後經國家文物局撥出專款進行考古發掘,共發現文化堆積24層,用火痕跡17處。大角鹿、披毛犀、羚羊、野牛等動物化石2000餘件,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器2萬余件。其中石器中有大量的刮削器、尖狀器、石錐、砍砸器、雕刻器、石錘等。織機洞洞穴遺址的發現和發掘,不僅為舊石器考古提供了珍貴資料,而且為豫中地區人類學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另遺址的發掘考察工作對目前世界人類學爭論的焦點———現代人的起源有著重大的學術意義,同時在東亞舊石器文化考古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該遺址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陝西歷史戰爭遺址

民國十五年也就是1926年,河南軍閥吳佩孚為了擴張勢力,派鎮嵩軍圍困西安,首領是劉鎮華,原來當過陝西省省長。楊虎城和李虎臣守城,史稱「二虎守長安」。最後於右任與馮玉祥解困西安。被困期間,死亡軍民分男女葬於兩冢,建亭「革命亭」,建公園,也就是革命公園。玉祥門也是攻城時炸開的,就修了座門,紀念馮玉祥,稱為「玉祥門」。

8. 什麼叫革命遺址

與革命事件有關的地點並且該地點能突出地體現革命的痕跡或意義,比如某次戰斗的指揮所,南泥灣開荒出來的田地,

9. 詳細介紹一下河南的古戰場遺址

1.官渡古戰場景區位於鄭州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因傍官渡水而得村名。村內原有關帝廟,存清乾隆年間石碑,碑文雲「官渡乃關帝拒袁斬將處」。據《中牟縣志》載,這里舊有城叫「官渡城」,又有台名「官渡台」或「曹公台」,乃東漢曹操與哀紹相拒之處。附近有「水潰村」。距官渡20公里霍庄有「袁紹崗」,傳說是袁紹屯兵處。

官渡之戰發生在東漢建安五年(200),當時袁紹率兵20萬南下,曹操率兵4萬在官渡相拒。當年春,曹操乘袁紹傲慢輕敵,內部失和之際,兩次偷襲袁紹後方,焚其糧食輜重,斷其糧道,致使袁紹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曹則全線出擊,殲滅袁軍主力,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這是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2.河南省鄲城縣文物普查隊員在縣城東寧平鎮發現西晉時期一處古戰場遺址——寧平之役遺址。該遺址分布於寧平鎮東、南、西部,面積約為30萬平方米。曾出土大量銅箭頭、鐵劍、大量疊壓屍骨等。西晉末年,司馬皇族為爭奪最高統治權發生了「八王之亂」 。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乘機起兵,在山西平陽(今臨汾)稱帝,建立了「漢」國,公開反晉。石勒、王彌等率眾響應,並以劉淵為共主。永嘉3年(公元309年)石勒兵逾10萬,驅掠於河北地區,次年又南出襄陽,連取晉軍江北30多個軍事據點,洛陽亦在所圍。公元310年11月15日,晉太傅司馬越率領由王公大臣和禁軍等拼湊起來的10萬大軍,經許昌,進駐項縣(今河南沈丘縣槐店鎮)。司馬越自任豫州刺史兼豫州牧,任王衍為太尉,馮嵩為大營左司馬。第二年3月19日,司馬越病死於項縣。越死前,曾把後事交付給王衍,官員們共同推舉王衍為元帥。可王衍不敢當此重任,而願讓給襄陽王司馬范,范也不敢接受。於是大軍有沒有主帥的情況下,由王衍等一群高級官員集體領導,密送司馬越的靈柩前往其封國東海(今山東郯城)安葬。是年4月,石勒親自率領輕裝騎兵,追擊晉國護送司馬越棺木的龐大兵團,追到寧平城,終於追到。石勒發起攻擊,晉軍大敗。在石勒的指揮下,騎兵把晉軍團團圍住,晉軍10萬餘人,互相沖擊踐踏,屍體堆積如山,就這樣西晉帝國最後僅有的這支部隊,霎時瓦解。官兵不是被殺,就是被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寧平之役」,這一戰役不僅決定了西晉王朝的滅亡,也給中華歷史留下了悲慘的一頁。3. 漢霸二王城古戰場風景區,位於鄭州市西北35公里,滎陽市區東北25公里的廣武鎮霸王村和漢王村,景區東鄰滎陽市三皇山桃花峪風景區和鄭州市黃河游覽區,北隔滔滔黃河與武陟縣嘉應觀黃河旅遊區相望,現存有漢王城、霸王城、鴻溝、日本侵化工事等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 「楚河漢界,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演繹了象棋文化博大精深,漢霸二王城古戰場風景區以「漢霸二王城」、「鴻溝」等馳名於古今中外的古戰場遺址為依託,向遊客展示河南獨特悠久和燦爛的歷史文化,如詩如畫的自然風情,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該項目是河南省 「大黃河旅遊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向人們展示「蕭蕭古戰場、滾滾黃河情、茫茫黃土陵、悠悠棋藝源」的優美景色,具有廣闊的旅遊開發前景。

10. 高明區有哪2個考古的地方,歷史是什麼

唐代龍窟遺址位於荷城區沿江路,東鄰風景秀麗的龜峰山。1957年,廣東省博物館的考古學者和高明縣文物工作人員在
大崗山(現已辟為沿江路一部分)進行文物普查,在「探溝」中發現古陶碎片,並發掘出20多件陶器及墊燒物、釉渣、紅燒土等,經考證為唐窯器物。當時的《南
方日報》曾以「廣東發現古窯址,高明縣算最老」為題作了報道。
高明古椰遺址震驚考古界 早在1984年「高明古椰遺址」就已被發現,真正價值並未被充分挖掘。直到2006年9月,由於即將開工的
廣明高速途徑遺址所在區域,廣東省考古部門才對開始搶救性挖掘。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距今約有4000年歷史,出土了眾多極具研究價值的文物,其中
20粒保存完好的稻穀,在嶺南史前遺址中尚屬首次發現。出土的遺物包括貝殼、陶釜、陶罐、石斧、木塊和動物骨骼、植物橄欖、南酸棗等。在去年底的一次論證
會上,有國內專家甚至認為,高明「古椰貝丘遺址」的價值堪比「河姆渡」。

楊鎮夫婦墓在高明明城鎮石塘村附近的官逕交椅山中。墓建於南宋,1985年文物普查時被發現,據楊鎮家譜記載:「楊
鎮,原名公傑,號英叔,高明羅格村人,幼年隨父翰林署中,後恩選博學宏詞,御試詩文第一,特選附馬都尉,賜名鎮,尚趙氏三公主,賜繼配潘氏,公主葬福州,
楊鎮與潘氏御葬於官逕交椅山」。

墓坐西向東,以灰沙夯築,碑高78厘米,寬48厘米,正中刻「大宋附馬都尉五世祖揚公之墓」,左刻
「趙氏三公主」,右刻「賜繼配潘氏」,下款「嘉靖四十五年,十四世、十五世房族眾子孫重修」。在距墓50米的山上有「御葬,楊山後土之神」石碑,再往上延
伸30多米,有同樣石碑一方,在交椅山兩臂中,各豎有「楊山後土之神」石碑一方。墓石大都遭拆走,都分散落山腳各處。夫婦墓規模較大,現僅存墓碑和墓臂較
完好。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