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遺址
Ⅰ 介紹一下西安的名勝古跡
1、藍來田猿人遺址自
藍田猿人遺址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15公里處的公王嶺和縣西北10公里處的陳家窩村兩地。是中國直立人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
Ⅱ 鄒城著名景點介紹到底有哪些
鄒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甲類對外開放地區和旅遊勝地。
風景名勝
主要有:以天然形成的奇山怪石為主體的鐵山公園、體育公園、嶧山風景名勝區,以水見長的鐵西公園、唐王湖公園、孟子湖風景游覽區及素有「鄒城會客廳」之稱譽的人民廣場、文化廣場等。其中,嶧山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文物古跡
境內現有各類文物古跡517處。其中:
古遺址175處,主要有野店遺址、邾國故城遺址、漆女城遺址、棲駕峪遺址、斗雞台遺址、北鳧山犁耙峪遺址、晚照寺遺址、灰城子遺址、城前遺址等。
古墓葬107處,主要有孟林、漢魯王墓、明魯王墓、萬章墓、南宮適墓、西晉劉寶墓、金烏林答將軍墓、廟東古墓、王看九女築墳、興泉墓群等。
古建築132處,主要有孟廟、孟府古建築群、重興塔、孟母三遷祠、龍山玉皇殿、大園戲樓、小石石拱橋、顏母祠、潘氏家祠等。
石窟寺及石刻33處,主要有鐵山摩崖石刻、崗山摩崖石刻、葛山摩崖石刻、嶧山石刻、鳳凰山唐代石窟佛造像、黃山宋代十八羅漢洞造像、後圬山壽峰寺碑刻群等。
近現代史跡及其他70處,主要有白蓮教農民起義遺址、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孔子孟子誕生聖地碑、抗日烈士鄭師文紀念碑、烈士陳清松墓碑、鄒城烈士陵園、石牆雙慶揚水站等。
各類文物史跡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11處,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35處。
Ⅲ 鄒城有那些名勝古跡、歷史人物
文物古跡
境內現有各類文物古跡517處。其中:
古遺址處,主要有野店遺址、邾國故城遺址、漆女城遺址、棲駕峪遺址、斗雞台遺址、北鳧山犁耙峪遺址、晚照寺遺址、灰城子遺址、城前遺址等。
古墓葬107處.主要有孟林、漢魯王墓、明魯王墓、萬章墓、南宮適墓、西晉劉寶墓、金烏林答將軍墓、廟東古墓、王看九女築墳、興泉墓群等。
古建築132處,主要有孟廟、孟府古建築群、重興塔、孟母三遷祠、龍山玉皇殿、大園戲樓、小石石拱橋、顏母祠、潘氏家祠等。
石窟寺及石刻33處,主要有鐵山摩崖石刻、崗山摩崖石刻、葛山摩崖石刻、嶧山石刻、鳳凰山唐代石窟佛造像、黃山宋代十八羅漢洞造像、後圬山壽峰寺碑刻群等。
近現代史跡及其他70處,主要有白蓮教農民起義遺址、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孔子孟子誕生聖地碑、抗日烈士鄭師文紀念碑、烈士陳清松墓碑、鄒城烈士陵園、石牆雙慶揚水站等。
各類文物史跡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11處,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35處。
著名人物
靳雲鵬 張儉 馮起 梁祝
唐承烈 王龔 彭建華 劉寶
唐傳猷 邾文公 步雲亭 唐彬
董乾儒 龔遂 劉昭漢 王叔和
宋繼鵬 孟子 張丕矩 王弼
孟廣均 孟母 孟繁驥 仲長統
馬邦玉 柳下跖 董渭川 孟寧
潘榛 魯漆氏女 空峒 劉表
戚忠義 鄒穆公 靳雲鶚 王暢
Ⅳ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的基本信息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
交通線路:乘517、261、882、292、43路公交車至魚珠碼內頭,或乘容262、137路公交車至新洲碼頭,轉乘輪渡到黃埔軍校
開放時間:9:00~17:00
閉 館 日:星期一、農歷除夕
郵編:510715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門票、開放時間:已免費開放,逢星期一閉館。
Ⅳ 廣州有哪些革命遺跡或者歷史名勝
1、中山紀念堂
奉化總理紀念堂前身為中山紀念堂。奉化老城北部的錦屏山,宋代起即為民眾踏青優游之地。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原有的錦屏山宋家坪公園改建為中山公園,並著手增建中山紀念堂、縣立圖書館(後稱中正圖書館)等公共建築。
「無論是破土動工,還是落成,奉化中山紀念堂都堪稱第一。」裘國松在1994年出版的《奉化市志》中找到了依據,「1934年1月由陳布雷堂兄、近代寧波文化名人陳訓正撰寫的《奉化中山公園記》,明確記載奉化中山紀念堂是在1925年6月,也就是孫中山辭世滿百日的時候動工興建的,並歷經三個寒暑於1928年落成」。
Ⅵ 有誰知道關於「居巢國」的詳細歷史記載嗎
巢湖岸邊有一座龜山,在龜山腳下看巢湖,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是欣賞巢湖風光的一處好景點。其實,遍布龜山的岩石也是研究地殼運動的好材料。專家認為,它有可能從一個側面解釋古居巢國是怎樣消失的。
在龜山面向巢湖的一面裸露著許多巨大平整的岩石,這些看似平常的岩石正是遠古時期地殼運動的好例證。
安徽省遙感考古站站長王心源介紹說:「這個層面是面向巢湖的,基本上面向巢湖。沿著這個層面,受到構造地震的時候,最容易發生往下塌陷,我們可以看到,原來這么厚的層面蓋在這上面,它已經滑下來,已經坍塌下。因此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在一次震動的時候,它整個都可以滑下來,可以全部掉到湖裡去,這是非常自然的現象,毫不奇怪。」
由於地殼的強烈運動,龜山上堅硬的石英岩向刀切的豆腐一樣,斷層面整整齊齊,在有的地方,石英岩上下相對移動,經過劇烈的摩擦、融化、冷卻凝結成類似玻璃的晶體,表面十分光滑。
安徽省遙感考古站站長王心源告訴記者:「這個岩層傾向於北西三百一十度,正好朝向巢湖,所以受到震動的時候,他往往沿著這個粘土層發出滑動。這個斷層通過巢湖,一直延伸到巢湖去。這就說明如果村莊在那邊的話,就順著這個粘土層掉下去了,陷下去了。」
人類早期往往聚集到水陸交通方便的地方居住,其聚集地逐步發展成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到現在,國內外的一些大中城市往往集中在沿海、沿湖、沿河流一帶。居巢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重要的方國,但歷史記錄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不明確,其次是漢代以前在多部史書中都提到過「巢伯」、「南巢」、「居巢」這一諸侯國,但是在漢代以後,和「巢」這座相關的人和事的記載卻很少,這一現象表明了它的社會地位已經大大的下降了,或者是消失了。根據王教授的分析,古居巢國因巢湖而形成,因地殼運動而消失,這未嘗不是一種可能。
Ⅶ 西安唐朝古建築都有什麼
有大雁塔、小雁塔、大明宮遺址、興教寺塔、唐華清宮等。
1、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2、小雁塔
小雁塔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於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
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志性建築。
小雁塔和薦福寺鍾樓內的古鍾合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鍾」,是西安博物院的組成部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3、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唐末毀於兵燹。
大明宮是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築群,稱為「東內」。
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二百餘年。
大明宮遺址略呈梯形,佔地面積約3.2平方千米。宮牆周長7.6千米,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台樓亭等遺址40餘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廷中心為太液池。
4、興教寺塔
興教寺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畔興教寺內,是佛教傳播史上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和新羅弟子圓測的舍利墓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式塔,展現了佛教沿絲綢之路傳至長安後的發展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興教寺為佛教法相宗(又稱唯識宗、慈恩宗)祖庭之一,興教寺塔即唯識宗的三位祖師墓塔,在佛教傳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5、唐華清宮
唐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別宮。後也稱「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包括原驪山國家森林公園,與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皇家園林。
華清宮背山面渭,倚驪峰山勢而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布驪山上下。初名「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唐玄宗更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綉嶺宮。
華清宮始建於唐初,鼎盛於唐玄宗執政以後。唐玄宗悉心經營建起如此宏大的離宮,他幾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歲盡始還長安。
安史亂後,政局突變,華清宮的游幸迅速衰落,唐朝以後各代皇帝已很少出遊華清宮。後歷代皇家有維修,到解放前已是湯池寥落,宮殿蕭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華清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興教寺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宮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雁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雁塔
Ⅷ 西安有哪些著名的文化遺產
1、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
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2、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3、大明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4、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有6000-6700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 。
半坡遺址於1953年被發現。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學家石興邦先生主持,先後對半坡遺址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發掘,總計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發現有房屋遺跡45座,圈欄2座、窖穴200多個,陶窖遺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1萬件 。
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工程建設的隨工清理中,發現了祭祀等重要遺跡和石硯等重要遺物,這對半坡遺址的聚落形態、文化內涵和社會性質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
5、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南的曲江開發區,大雁塔東南側,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重新建造的,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佔地面積一千畝,其中水域面積三百畝。
園內建有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杏園、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唐市等許多仿古建築,是中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築群,景區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擔綱總體規劃和建築設計。
Ⅸ 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的站點叫什麼名字
乘坐:913、2、104、209、16、17、22、38、46、216、262、309、513、409、517、703、707、708、801路含元路口站下車,西行100米(太華路一線);
乘坐717、723、528路太華路下車,西行200米(自強東路路口);
乘坐2、216、262、528、717、723路童家巷下車(自強東路)即可到達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東門(公交太華路站),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南門(公交童家巷站)。
如果你想細品各個景點,特別是遺址密集區的景象,建議按照下列路線步行游覽:遊客服務中心—御道廣場— 金水橋— 二號閘口— 含元殿遺址區— 遺址博物館— 微縮景觀— 宣政殿遺址—望仙台遺址— 紫宸殿遺址— 梨園— 太液池南岸— 四號閘口—麟德殿遺址— 考古探索中心— 丹鳳門博物館。預計用時3-4小時。
如果你想盡覽全園風貌,那就乘坐游園車逛一圈吧,建議路線:遊客服務中心— 御道廣場— 金水橋— 二號閘口— 含元殿遺址區— 遺址博物館— 微縮景觀—宣政殿遺址— 望仙台遺址— 紫宸殿遺址— 三號閘口— 清思殿遺址— 重玄門、玄武門遺址— 三清殿遺址— 麟德殿遺址— 考古探索中心— 丹鳳門博物館。預計用時2-3小時。
Ⅹ 南越國宮署遺址的交通信息
乘坐7路、102路、107路、108路、191路、243路、264路、517路、833路公交車至「財廳」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