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沈陽兩漢時期烽火台遺址

沈陽兩漢時期烽火台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4 18:31:13

⑴ 萬里長城歷史悠久寫具體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回的國家 軍事性防禦工程,凝答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 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 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 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 水等」。

⑵ 長城上的烽火台是干什麼的

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於偵查,同時有敵入侵時,可以燃燒稻草等可燃物,這樣可以用煙火通報敵情,以讓下一個崗提高警惕。最重要的是傳遞軍情,它需要與敵台、牆台等長城建築密切配合。

敵台可充作傳遞烽火信息的墩台,沒有敵台也沒有適於點烽的牆台的地方,按傳烽路線必須建有烽火台。

薊鎮總兵戚繼光在《練兵紀實》中講:「自古守邊不過遠斥堠謹烽火。薊鎮以險可恃,烽火不修久矣。緣軍馬戰守應援素未練習分派,故視烽火為無用。今該議擬呈會督撫參酌裁訂:凡無空心台之處,即以原墩充之,有空心台所相近百步之內者,俱以空心台充墩。

(2)沈陽兩漢時期烽火台遺址擴展閱讀

遼東長城烽火台

遼陽段的遼河套長城,是遼東鎮長城的西端,明代曾具有重要戰略作用。當年,明朝政府曾將遼東鎮總兵府設在遼陽,管轄東起鴨綠江、西至山海關一線,長達近1000公里長的遼東長城防線,並且5公里設一邊堡、2.5公里設一烽火台,每個邊堡駐軍多則五六百人,少則四五十人,駐守官兵總計1131人,在總兵府指揮下,依據遼東長城,形成了一道堅固防線。

隨著歲月流逝,遼河套長城逐漸融化在沃土之中,僅留下難以被人們留意的遺跡。但當年遼東鎮總兵府匾額「河東重鎮、閫外長城」八個大字,將遼東長城永載《遼陽縣志》史冊,萬古流芳。

⑶ 中國長城有幾個分別在什麼地方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期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長城關口有: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

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

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

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等。


(3)沈陽兩漢時期烽火台遺址擴展閱讀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

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有近千萬之眾。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漢代由於修築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這些建議先後被漢政府採納接受並組織實施。

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並將華夏文化遠播四方。

⑷ 烽火台的鄂州三江港發現三國烽燧烽火台遺址

眼前這個長滿灌木和雜草的土堆,竟然有著不同凡響的身世。23日,一批文博專家和回大學答教授開始對鄂州市華容區五徑山三國烽燧遺址把脈問診。
經初步考證, 是三國時期東吳長江沿線烽燧遺址之一。鄂州博物館文博專家說,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過程中,普查工作組發現了一批三國東吳長江沿線烽燧遺址。其中,五徑山遺址呈不規則橢圓形台地,殘存面積約500平方米,夯築在五徑山頂部正中,長約50米,寬約30米,面積約1500平方米,目前未採集到文物標本。
遺址所在地三江港作為武漢新港的核心港區正在建設。鄂州職業大學教授童力群認為,「三江口」在《三國演義》多次提到,是三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地理位置,其范圍至少涵蓋了現在的段店鎮和臨江鄉。專家呼籲,加強五徑山烽燧遺址保護,並提出了打造「三江口古煙墩文化產業園」的設想。華容區已將其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⑸ 長城是誰修建的,哪個朝代的

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艱巨工程與防患意義。它融匯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力量與智慧的結晶。
唐長城牡丹江邊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國務院正式把中國長城遺址牡丹江邊牆三段列入中國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有著「唐長城」之稱的牡丹江邊牆,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龍江省第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項目。
牡丹江邊牆是渤海時期為防禦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築的一條防禦體系,是和中國長城具有同等性質的軍事防禦工程。經過調查發現的牡丹江邊牆長約100公里,由三段構成。牡丹江邊牆一段長50公里,位於三道關一線,東起江西村西溝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終止於西大砬子北坡。牡丹江邊牆二段長30公里,位於寧安江東段,起自寧安鎮牡丹江向北轉彎處右岸,向老虎洞溝轉向東南繼續發展,調查終止於寧安良種場東側。牡丹江邊牆三段長20公里,位於鏡泊湖,起自城牆砬子對岸湖邊,越過湖邊山,穿過201國道,在江山嬌林場東南側山上向東南發展。
據悉,牡丹江邊牆於2006年被批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8年開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開始組織文物保護專業隊伍對牡丹江邊牆三段進行更深入調查,從而進一步了解牡丹江邊牆具體長度等概況。
2011年11月6日,享有「唐長城」之譽的牡丹江邊牆與秦長城一樣已被正式列入中國長城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齊長城
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跡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公里。
關於齊長城,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齊國在平陰修築的一道防禦工事,防門後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

齊長城
《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後建築完成的。齊長城是西起濟南長清區,東至青島市黃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春秋戰國時期修築的齊長城和楚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長城。其中的千里齊長城距今已2500多年。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
燕長城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7]。遼寧境內的燕長城,經北票市、阜新縣、彰武縣,到沈陽境內的法庫縣[7]。2008年,在沈陽高坎鎮發現4座戰國兩漢時期的烽火台遺址,是最早發現的燕長城遺址[7]。
早期長城
在玉門市境內發現早期長城牆體2400米、烽火台4座。

⑹ 去長城是跟團去合適還是自己去好一些呢怎樣才能玩的全一些那裡有住的地方么

去長城多近呢,自己開車走高速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坐車的話,到德勝門城門專樓子底下 ,坐去長城屬的專線就可以,早晨6點來鍾就已經有公交車了,自己帶上吃的喝的防曬的,好好玩一整天,晚上直接坐車回來了,跟團時間太倉促了,根本玩不了多少時間,一般都是下車上景區拍照 留念 ,完了歇會就走人,來不及自己逛 。所以這么近,也方便,還是建議自己去 ,可以玩的盡興一點。
坐地鐵1號線到復興門倒2號線到積水潭下車,下車奔著德勝門的城門樓子走,就是公交總站了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⑺ 齊長城烽火台和齊長城遺址有什麼區別

他們是包含關系,齊長城遺址包含烽火台、藏兵洞、城堡、兵營等多種建築。

1、齊長城遺址

齊長城遺址橫亘於齊魯大地,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2500餘年。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南北分為兩半。主要有長清段、泰安段、萊蕪段、五蓮段等遺址
2、景點包括

城堡、兵營是專門用以屯兵防守的建築。

齊長城關隘,以穆陵關最為著名。

⑻ 烽火台的烽火台

地處絲綢之路要道,和伊吾、樓蘭並稱西域之門戶,是控扼古代東西交通大動脈的鎖鑰。它東通敦煌,向北、西、西南和南連接西域全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史上中央政府經營西域,必是交通先行。吐魯番地區的交通經兩漢、魏晉開發奠基,到了唐代則建立了比西域其他地區更為發達的交通網路和比較完備的館驛制度,成為當時整個西域地區交通的典型代表和縮影。在唐代,交通路線和軍事防禦是必不可分的,只要在重要的交通路線附近是一定會有軍事設施的,有些地方是館驛與烽燧並置的。吐魯番這些非常重要的交通路線的客觀的歷史載體就是聳立在吐魯番大地上的座座烽燧。
據文物普查統計資料,吐魯番盆地共有軍事交通類遺址62 處,占吐魯番文物遺址的近 32% ,其中烽燧遺址 42 處,驛站9 處,戍堡 7 處,軍屯 4 處,是吐魯番文物遺存的一大類型。這些遺址大多分布在盆地的沖洪積扇區,其中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3 處,縣市級 59 處。這些烽燧對於實地落實古代交通路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本上是按照吐魯番的交通警戒路線有序和規律排列的。我們結合吐魯番的幾個重要的交通警戒路線來了解一些烽燧的狀況。
根據敦煌文書《西州圖經》的記載,吐魯番盆地通往外部的交通路線共有 11 條,沿線都分布著大量的烽燧。主要有:高昌故城經交河故城、白楊溝通往烏魯木齊的道路,古稱白水澗道。高昌故城經交河故城、托克遜、干溝進入焉耆盆地,稱銀山道。交河故城經桃樹園子、亞爾鄉牧場到達庭州,稱他地道。鄯善縣經迪坎、大阿薩、東南至敦煌稱大海道。
交通路線和烽燧組成了吐魯番盆地內的一個非常有規律的交通網路,正是這個交通網路促進了輝煌的吐魯番古代文明的發展、延續、交流。而現代的人們在憑吊這歷經風雨屹立不倒的一座座烽燧的同時,也會深深地體會到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這些烽燧可以直接反映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管轄和建設關系,是領土關聯的直接歷史物證,也是中國文化遺產中涉及歷史、軍事、交通的成體系的遺存群體。 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於偵查,同時有敵入侵時,可以燃燒稻草等可燃物,這樣可以用煙火通報敵情,以讓下一個崗提高警惕。
烽火台通常選擇易於相互瞭望的高崗,丘阜之上建立,檯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檯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衛的房屋和羊馬圈,倉庫等建築.烽火台之間距離一般約為十里,通常選擇易於相互瞭望的高崗,丘阜之上建立。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途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 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 ,隨著不 同的地形 、山勢和地貌而築 ,大都建在 山嶺最高處 ,全長 7300千米(14600華里)以上,號稱萬里長城。
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連續不斷的防禦城堡,而後用城牆把它們聯系起來,便成了長城。春秋戰國時期,北 方民族諸侯爭霸,相互兼並,出現了秦、楚、齊、燕、韓 、 趙、魏等幾個大國。它們彼此之間為了防禦,利用原來的大 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脈,逐段構築城牆和關塞並將其聯系起來, 構成長城這一古代軍事防禦工程體系。但規模較小,互不連貫。
明代是長城修史上最後一個朝代,其修築規模之宏大,防禦組織之完備, 所用建築材料之堅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個朝代。 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它橫穿中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之巔,總長度6,700多公里,始建於春秋戰國。它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它以悠久的歷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於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當今在搖控感應器的科技助益下,中國已重新測量萬里長城的長度為7300公里。 在七市鄉王干山村外山崗上,海拔150米,台高2米許,底邊長約5米,以岩石砌成,東面有石階6級,寬1米左右,東北角略有坍圮。登台可東望毛嶼港,西南可望青山腳港,該台建於明代。
內蒙古額濟納旗發現18處漢代烽燧遺址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25日電(記者於嘉)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文物部門工作人員近日對漢代城障遺址——居延遺址群普查時,新發現18處漢代烽燧遺址,為進一步研究居延遺址群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材料。
據內蒙古額濟納旗文物管理所所長傅興業介紹,這些新發現的烽燧遺址分布於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東風鎮和馬鬃山蘇木的居延遺址群范圍內。受戈壁沙漠惡劣的自然環境影響,大部分烽燧已坍塌為方形土台或圓形土丘,有的烽燧頂部被人們壘起石塊,改造為敖包。
「根據烽燧周邊發現的灰陶片和以往考古資料判斷,這些烽燧均屬於居延遺址群,從而為研究居延遺址群的烽燧分布情況等提供了最新的珍貴材料。」傅興業說。
與此同時,文物工作者還在達來呼布鎮吉日嘎郎圖嘎查東南的荒漠中發現了一座城址。傅興業介紹,這座城址平面呈長方形,牆體夯築,四邊牆體已被風沙吹蝕成不相連的殘斷豁口,僅存基址。附近的地面上還散落著少量灰陶片,初步推斷為漢代遺址。至於它是否屬於居延遺址群,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居延遺址群位於內蒙古額濟納旗、甘肅省金塔縣境內,分布在額濟納河(又稱黑河,古代稱弱水)兩岸南北長約250公里、東西寬約70公里的區域內,總面積約1.75萬平方公里。居延遺址群主要是漢代的城障遺址,20世紀30年代,這里發現了數萬件反映漢代邊塞屯戍情況的簡牘。 《樂清縣志)記載:甌海之岸深洋極多,凡賊寇登陸,每於樂之蒲歧、黃華關、石馬。從東漢開始樂清就有了海防設施。宋帝建炎南渡,樂清海防更加嚴密,溫州分十三砦,樂清的館(館)頭、大荊、北監、白沙都有砦的設置。白沙還設巡檢司往來策應。元朝,樂清設萬戶府、千戶所。倭患始於元朝,到明朝,倭患頻仍,海防進一步完善,沿海設衛、所,造戰艇。嘉靖間,浙江省設四參(將)六總(兵),溫州派有一員參將,統轄三個衛。蒲歧所駐過一個參將,三位巡檢司,直轄玉環島、披山島,意在使倭寇不敢人內洋。
倭寇乘茅苫船,從日本出發,乘東北風而來。一見江浙交界的陳錢山、馬跡山、大洋山三島,知道臨近中國,在這三個島泊船汲水後,一潮工夫便可到達樂清等地搶掠。
明朝,樂清有烽火台十九座。磐石衛七座:洋田、池嶴、日團、三嶼、沙角、章嶴、雙峰;後所(後千戶所)四座:歧頭、白沙、平心、嶼山;蒲岐所八座:雙陡門、東山、南浦、前塘、後塘、下山頭、鏵鍬、婁嶴。外加轄台二座:下堡、高嵩。以上烽火台(包括轄台)全設立於明洪武二十年(1787),當時信國公湯和視察樂清沿海,加強了防務。
到了清朝,經過調整,設有十七座烽火台(墩台)。其中,包括清江的轄台二坐:梅嶼山台、江岩山台;水漲的轄台三座:北峰峙台、火燒潭草台、陡門草台。此外,還有白箬嶺台、姚頭山台、西店嶺台(在芙蓉)、海口台(在芙蓉)、朴頭山台、蔡嶴山台等等。
綿延百餘里的樂清海岸線上,密布了烽火台、轄台,想見歷代誨氛的不靖,外國威脅相當嚴重。當烽火直沖長天,兵民奮起迎戰,每一座烽火台都成了歷史的見證。 溫嶺新河鎮披雲山,山頂上矗立著烽火台。小山頂上有個涼亭,留有石凳。石階的盡頭便是烽火台了,塊石砌成的梯形方台,四周布有垛口。
據史料記載, 嘉靖年間,倭寇猖獗,台州烽煙四起。嘉靖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558-1562年),戚繼光多次赴台州抗倭,先後九戰九捷,殲敵5400餘人。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初,寧、紹、台三府參將戚繼光協同浙江按察使副使譚綸領兵擊潰侵犯海門的倭寇,因連日大雨,無法繼續作戰。戚繼光預料倭寇將會從附近金清閘逃走,命部下在河中打樁系船,堵塞出海去路,來個「關門打狗」,逼得倭寇只好在新河所前山上構築工事,負隅頑抗。戚繼光部署銃箭手為先鋒,布置陣前,誘敵至新河所城南門外,然後分兵三路,從東、中、西合擊。倭寇敗退入船,明軍發銃攻船,倭寇棄船逃跑。明軍燒毀倭寇雙桅大船32艘,倭寇被燒死、溺死達1000多人。殘部狼狽逃竄,企圖從樂清灣出海。戚繼光乘勝追擊,5月11日黃昏抵達太平縣城。第二天追到南灣,明軍分進合擊全殲倭寇殘部。激戰中,戚繼光與弟戚繼美射殺敵頭目二人,這場戰役,重創倭寇,殲敵人數列「台州九捷」之首。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新河北斗橋畔立「南塘戚公奏捷實記碑」,由太平縣令徐鉞撰文,記述抗倭的「新河大捷」。此碑屬省級歷史文物。
新河所具有優越的戰略位置,讓它常成為「戚家軍」的大本營。史籍又記載,戚繼光夫人王氏,曾隨軍住新河。一日,軍隊外出作戰,僅留少數守軍,恰遇大批倭寇侵擾,戚夫人臨危不懼,立即動員城中婦孺穿起軍服列隊城頭,高懸「戚」字軍旗,演了「空城計」,嚇退倭寇。於是有了《戚夫人堅守新河城》的故事。上述兩則由張岳、夏友貴采錄的具有典型性的民間故事,被選入《浙江民間故事集》。
「新河大捷」後,倭寇仍然猖獗,戚繼光馬不停蹄地轉戰大田、桃渚、健跳、白水洋、松門、楚門、嶴環等地,屢創戰績。披雲山上的烽火台,於2002年春季重新建造,「烽火台」三字由戴昱先生所書,題有「月近烽煙冷,台高天宇香」的楹聯。 金塔縣鼎新鎮大茨灣村南約7公里的黑河西岸的高山頂上,矗立著一座烽火台,這就是大墩門大墩,它與大墩門水庫隔河相望。烽火台底徑19.5米,高約11米,整體呈圓丘狀。烽火台內層為夯土板築,外層用0.18×0.30×0.07米的土坯一平兩豎砌築,表皮進行粉刷。烽火台整體保存較好,東側有上下攀登的痕跡。周圍散見繩紋灰陶片、黑釉瓷片及白瓷片等物。從甘肅省境內現遺存的烽火台情況看,大墩門大墩無論是它的規模還是保存程度,都是罕見的,堪稱「甘肅第一大墩」。
由於金塔縣境內有漢、明代修建的百餘座烽火台。據史料記載,漢朝初年,為了防止匈奴進犯,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遣強駑都尉路博德,從高台縣境內的鎮夷峽口起向北沿黑河至居延地區修築了居延塞,並在沿線修築了關城、烽燧、堡等設施,置官開渠,移民屯墾。從大墩門大墩所處的地理位置看,它高踞山頭,位於居延塞沿線,向南與石板墩、兔兒墩相望,向北與大茨灣墩、雙樹子墩等烽火台遙相呼應,墩墩相連,直至居延。毫無疑問,大墩門大墩應該是居延塞防線上一座重要的烽燧。

⑼ 沈陽為什麼沒有一檯子

有一檯子,但是名稱不是叫一檯子,正式的名稱叫做頭檯子。位於現在沈陽市北海街工農路附近,早在1950年這里還有頭檯子遺址,1952年道路擴寬時拆除頭檯子遺址。檯子的意思就是烽火台,是明代初中期建設的,二檯子和三檯子遺址一直保留到1992年前後,1992年城市改擴建將二檯子和三檯子遺址拆除。三檯子遺址僅僅是輪廓,如果不是專業人員根本就不知道這里曾經是烽火台,而二檯子遺址保留的相對完好,遺址位於二檯子綜合市場附近。

二檯子遺址保留至1992年春夏之交,記得拆除是好像是五月份,二檯子遺址僅保留地基,高出地面約500mm左右,方圓20平方米左右,1992年徹底拆除。其實沈陽的檯子早在清代中後期就已經荒廢了,清代末期頭檯子、二檯子、三檯子、四檯子均坍塌,絕大部分原因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坍塌。

大部分老百姓拆除城牆的青磚,用於蓋房子或建設豬圈或馬棚,久而久之就坍塌了,民國初期沈陽設有的檯子都盪然無存了,僅僅剩下一些極為殘破的遺址,而遺址也沒有保留到現在。

最早坍塌的烽火台就是沈陽頭檯子,據說乾隆年間就坍塌了,1950年北海街附近拓寬馬路,拆除了頭檯子遺址,據說頭檯子遺址在拆除前為高出地面約350mm,方圓約10平方米左右,數據已經無法驗證,因為沒有留下照片。

注;鐵嶺市和彰武縣有頭檯子村,與沈陽頭檯子無關。

⑽ 烽火台的歷史

烽火台是來古代的軍事設置,自從邊境按一定距離一座一直到京都,有軍事情況的時候,白天舉烽(狼煙),晚上舉火,相當於現代的軍事光纜,有關烽火台的著名故事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到近現代烽火台就只剩下遺跡了,也許你外出旅遊時看到路邊的大土堆就是。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