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渠古遺址
❶ 廟渠鄉的文物古跡
王新莊古墓群,埋藏地下800餘年,歷經風雨剝蝕,洪水沖刷,溝掌塌陷,逐漸暴露專,被一屬打柴群眾偶然發現。墓群在鎮原縣廟渠鄉文夏行政村王新莊東側的白梁灣,兩條山樑環抱成一個簸箕掌,地形隱蔽,環境清幽,灣掌平緩開闊,面臨深溝,與孫寨行政村的掛山隔溝相望,墓葬就在這簸箕舌頭中央、洪水沖成約丈余的峭壁上。墓誌稱,聞聽高曾之祖「葬在新門之北」,新門寨在開邊寨正北,為夏人邊壕。宋時,開邊寨於熙寧二年(1069年)並入新門寨,次年又復為開邊寨。800多年前的地貌環境已不得而知,僅可看出墓群北側有山莊遺址一處,窯洞已被全部掩埋,空留填壓未平的巷道遺跡,說明曾經有人住過。
❷ 廟渠鄉的名勝古跡
廟渠鄉歷史悠久,曾為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時代的排水、版灌溉工程為國家一級權保護文物。六十坪屬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曾在該村出土新石器時代的土紅大陶壺6件、土紅陶體2件、土紅雙單陶環13件,出土齊代的紅類沙雙耳陶罐2件。在慕塬村出土漢代銅境3面,在文夏村的王新莊發現宋代墓群1處,並出土黑瓷梅瓶、黃釉小瓷碗、灰陶灶、灰陶彩繪蓮塔等陪葬的器物。(鎮原縣志均有記載)
❸ 究竟王符紀念館中所說的古代安定臨涇有多大
臨涇——西漢臨涇縣在今甘肅鎮原南,從東漢到北魏,為安定郡、涇州治所。西魏廢縣。隋復置,在今鎮原。唐元和中在此置行原州,五代、宋、金為原州治所。蒙古並入鎮原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把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當時在黃河支流涇河流域的中上游,設立了北地郡。西漢初年,從北地郡分置了安定郡,所轄21縣,臨涇縣就是其中之一,在今鎮原縣境。 安定廿一縣 臨涇負盛名 西漢時安定郡共轄21縣,即:高平、復累、安俾、朝那、涇陽、臨涇、鹵縣、烏氏、陰密、安定、參 、三水、陰盤、安武、祖歷、爰得、眴卷、撫夷、彭陽、鶉陰、月氐道。郡城當時設在高平。臨涇古縣是一個很有名氣的縣份。 臨涇縣,人傑地靈,民風淳厚。從西漢初的公元前二世紀建立到明代洪武二年廢縣,經歷了1500多年的滄桑歲月。其所以有名,是因為在這段漫長的 歷史時期內,發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出現了不少著名人物。人以地而立基,地因人而出名。國史二十四史上立傳的名人,就有二十多位。如後漢三賢之一王符、東漢循吏李恂、東漢名將皇甫規、西晉武將胡奮、北朝文仕胡方回、胡叟、北魏重臣胡國珍、北魏宣武帝皇後胡充華、北魏武將胡虔、北齊大臣胡長粲、南齊大臣席闡文、名將田弘、北周良臣席固、中唐循吏皇甫鏞、宋代「飛虎將軍」向寶、宋代武將曲端、楊政、金時名將張中孚、張中彥、明將仇鉞等,不勝枚舉。 另外臨涇縣有的名士國史雖然沒有立傳,但其事跡載入史冊者,代不乏人。 臨涇縣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很多,遺址遍地,文物豐富。 公元25年正月,孺子嬰在臨涇稱帝。詩雲:王莽篡漢群雄懲,劉嬰登基臨涇城。方望弓林封將相,更始滅嬰光武興。 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公元418)年,大夏國王赫連勃勃臨涇發跡,長安稱帝,在臨涇縣境茹河北岸(今鎮原縣祁家川)驅民修築赫連城。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京官出身的涇州刺史奚康生,為逢迎出生於臨涇縣的虔誠佛事的胡太後,開鑿佛窟北石窟寺,北石窟寺位於蒲河、茹河交匯處東岸覆鍾山下,堪稱隴東一絕,聞名四海。1958年劃屬慶陽縣(今慶陽市西峰區)管轄。 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公元518年),胡國珍死於洛陽,其女胡充華親主喪事,並將其母皇甫氏的靈柩與其父的靈柩遣使持節護送到臨涇縣故土(今上肖鄉)合葬。其墓葬今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525年萬俟丑奴於臨涇率兵起事,不斷擴張。在黨原伏殺官軍二萬余眾,斬殺北魏驍將崔延伯,公元527年,自稱天子置備百官,改元神平。 隋文帝開皇二年四月(公元582年),隋將韓僧壽、李充分別在臨涇縣西的雞頭山和河北山,擊敗突厥。雞頭山在今開邊鎮,秦始皇曾登臨此山。 安定人荔菲世雄於公元616年殺臨涇縣令,舉兵起事,自號將軍。 公元774年吐蕃攻臨涇。後來唐軍在百里城打敗吐蕃。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臨涇鎮將郝玭對涇原節度使段祐建議說:「臨涇地險要,水草美,吐蕃將要入侵佔領,唐軍必須加強防禦,修築堅固的城池,屯兵駐守」。段祐採納了郝玭的建議,向唐憲宗呈請修築臨涇城的奏章被准,奉旨於公元817年修築臨涇城(即今縣城西二里處的臨涇故城),並在此城統兵鎮守,郝玭殘暴無比,對吐蕃俘虜刀刳其肉,將屍骨送給敵營,吐蕃兵毛骨悚然,不敢入寇臨涇。 公元1132年,宋陝西都統司同統制軍馬楊政在方山原打敗金兵,朝野稱頌。 西漢時所置的臨涇縣縣治在今鎮原縣南,東漢時安定郡的郡治曾設在臨涇。 唐末和宋代原州置治臨涇,屬秦鳳路。鎮原縣廟渠(宋屬開邊)鄉的王新莊村白梁灣宋代古墓群出土的白氏古墓誌(現藏慶陽市博物館),明確記載「大宋原州開邊寨人戶白重立」,就是宋代原州治所在臨涇的物證。金代原州仍在臨涇,屬慶原路。 臨涇城是臨涇縣治,一度曾設過安定郡的郡治,又設過原州的州治,也是鎮原州的州治。明初鎮原州改縣,從此臨涇縣被廢。但臨涇城、臨涇街的名稱一直沿襲至清朝和民國。民國初年鎮原縣劃為五個區,縣城方圓幾十里為第一區,又稱中區,1935年在縣城成立臨涇鎮。第一區轄一街十六村,村管庄。一街即臨涇街,管22庄,即廟溝庄、廟里庄,陳家溝溝、陳家灣、范園子、螞蚱溝溝、黃蛟岔、毛家堡、張東庄、滿州城、黃家灣、張野毛山、蓮花池、秦家園子、尤家坪、常家山、謝家山頭、張家山、黃家岔、秦家溝圈、白家原、白家小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臨涇區,承襲了民國時期臨涇鎮的名稱。區址東移10公里至寇家廟。1958年改為臨涇公社。1983年又改為臨涇鄉。
❹ 鎮原的歷史
尊孔崇文,祭聖讀經,兩千年來,舉國皆然。建孔廟、興祀典,明清大盛。對孔廟修建規模、祀典儀式程序,歷朝均有統一規定,各地也因省、州、府、縣行政級別高低而有所不同。鎮原明洪武初年,就有現在的縣城,本屬縣級,由於漢唐以來安定郡、鎮戎軍、原州等故地,均在鎮原境內,所以鎮原文廟的建築規模及儀仗陳設,都基本保持著郡級的模式。 鎮原文廟的重建維修,自明洪武二十年重建,經明代成化二十一年,萬曆十七年,清康熙五十四年,乾隆十七年,光緒十年間曾有幾次大的擴建和維修,建築宏偉庄嚴。幾經滄桑變遷,昔日的全貌除「大成殿」有遺跡外,余皆盪然無存。至於祀禮大典情況,親歷者已逝,後來者無聞,早已廢棄。此舊跡往事,乃屬封建俗禮,然與鎮原文化歷史之發展相聯密切。現據祖輩傳述,就建築、典祀追憶記之。 鎮原文廟坐落在縣城正街中央,坐北向南,突出街面,取「文武出街」(諧格)之意。沿街一道高大宮牆,不見正門,取「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之意,沿側門,入內。院中央為「泮池」(古時學宮前之水池),西側是「鄉賢名宦」祠,北是「畿門」(祭祀大典從這里起始),中為過廳,兩側有「月門」通中院。中院正廳即「大成殿」,殿內只供「至聖先師孔子」及「四配」牌位。院兩側為「東西廡」各五間,內供「七十二賢」牌位(牌位實為七十四,有「配聖」二位)。後院正北為「明倫堂」七間,有日新、時習二齋,前有學門,後有饌堂各三間,號房二十間。東北角為「尊聖祀」。北進升階為「尊經閣」。文廟東牆外有通巷,巷北為「黌宮」,即教諭、訓導,俗稱學兒老師衙門。東側為「潛夫祠」。文廟規模宏大,超之他縣。 鎮原文廟祭孔典禮,歷來都由「黌宮」主持,每年春秋兩祭,必須選在「丁」日舉行,故名「丁祭」。只有「秀才」以上資格(民國初為高小以上畢業)的人,才能參加祭典。每次祭獻牲禮為二牛、七豬、八羊。參加籌辦祭禮者有各行各業,購買牲品由牙行負責,屠宰牲品是屠行的義務。宰時,不是縛而殺之,而是屠手對牲立刺一刀,任其滿院奔跑,直至血跡撒遍院宇斃命,此謂「享萬代血食」。祭禮秩序由「三班六房」掌管。禮賓非「八佾舞於廳」,多達二十四人,行三進九級禮。主祭由專職「奉祀官」擔任。祭禮結束後,犧牲禮品須按規定分配,即主祭者分一腿,讀文者分一頭,禮賓各分一件,其餘按縣衙房吏、學官、參與行業各分一份,其他參加祭禮者一概不予分配。正如魯迅在《阿Q正傳》中寫的「既入太牢則先賢不敢下箸矣」。祭禮結束後,文廟幾成禁地,除逢科有一次入庠游泮外,無人隨意出入,只能看到宮牆兩端刻有「文官止騎」、「武將下馬」八個大字的兩塊石碑赫然矗立,以示「至聖先師」的無比尊嚴。 「赫連城」與「黑臉天子墳」 鎮原縣城東7公里的城關鎮祁家川坪北麓茹河之濱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遺址,相傳為赫連故城,是赫連勃勃初叛秦時所居之處,當地群眾稱海連城,今城垣多被挖除,但其城址故跡猶存,土夯殘牆,堅硬如石,寸草不生。 東晉安帝年間,北方的匈奴再度強盛起來,馳騁於今內蒙、寧夏及陝甘高原一帶,時有南侵之勢。安帝義熙三年(公元407年)夏,後秦大將赫連勃勃以打獵為名,自朔方率兵2萬,由北南下,襲殺了北魏鎮守高平的沒奕於,自霸原州,始建夏國,正式叛離後秦,蓄謀稱帝中原,以此作為他擴疆拓土、壯大聲威的基地。 這類鏡子的稱謂和主題紋飾瑞獸葡萄,讓人們頗費猜測。日本學者將其譽為「多謎之鏡」,給它戴上了「凝聚歐亞大陸文明之鏡」的桂冠。這說明了唐代國內外交往頻繁,通過絲綢之路傳來的紋樣中有禽獸與葡萄組合的圖案,中國的鑄鏡師就把中國銅鏡上流傳的瑞獸紋樣和從外國傳來的葡萄紋樣巧妙結合,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華麗豐滿、自由舒展、明快清新的民族藝術風格。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在我們今天使用的玻璃鏡子出現之前,古代人們,特別是古代婦女以銅為鏡,梳妝著青春,梳妝著美麗,梳妝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因此,我們說孔雀瑞獸葡萄鏡不但是當時人們生活的必備用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那獨特的民族風格、優美清新的紋飾和它謎一樣的名稱,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和喜愛,這些已經遠遠超出了它所具有的實用價值和工藝美術的審美意義。 王新莊宋墓群 王新莊古墓群,埋藏地下800餘年,歷經風雨剝蝕,洪水沖刷,溝掌塌陷,逐漸暴露,被一打柴群眾偶然發現。 墓群在鎮原縣廟渠鄉文夏行政村王新莊東側的白梁灣,兩條山樑環抱成一個簸箕掌,地形隱蔽,環境清幽,灣掌平緩開闊,面臨深溝,與孫寨行政村的掛山隔溝相望,墓葬就在這簸箕舌頭中央、洪水沖成約丈余的峭壁上。 從地形狀況看,這里原來應是一片寬闊緩坡平地,山洪繞開墳墓分流到前邊溝渠。年久日深,沖刷塌陷致墓葬暴露於外。1976年麥收後的一天,本村群眾李富邦到這里挖柴,無意間發現溝邊崖壁上有一盤畫龍,他感到十分稀奇,就想弄個究竟,順手拾起土塊照著甩過去,卻掉下幾塊磚頭來,露出一個黑洞。這才看清並斷定是一處磚箍墓。為了能看個究竟,他又叫來幾個人,在崖壁上挖通小路後,洞口塌落,畫龍不復存在。他們下去一看,原來,暴露於外的是三座墓葬,均枕西面東,一字兒平行安厝。由於缺乏保護意識,多人反復踐踏,全部被毀。三座墓中,一處為磚箍墓,另外為黃土洞穴。當時,磚墓里棺槨全部腐朽,屍骨尚全,頭骨旁還留有發絲;墓室內有一「無咀油行」充塞著糊狀物,顯然是埋葬時供死者食用的祭祀品;一帶蓋陶罐,內空無一物;兩個陶制鍋腔。除墓誌磚外,還有大量的條磚、方磚,方磚上有雕刻。此墓群發現後,鄰近村莊不斷有人前來觀看,踐踏破壞更加嚴重。在這樣一個偏僻的村子裡,了解古墓葬、懂得其價值的人太少了,他們不知如何對待。就請示生產隊長,隊長即組織群眾將墓葬物全部搬到較近的馬岔高窯存放,等待上級主管部門來處理。 兩個月後,這個消息終於傳到地區博物館,這才由縣文化館派人陪同前來發掘,實際上根本談不上發掘,只是察看地形、測量墓穴、清理墓葬,訪問發現探墓及其他知情群眾,現場再未有新的發現。通過測量整理,水磨磚箍墓為平面長方形,以磨製的條磚鑲砌,單磚卷頂,磚塊較現代的大而厚,墓高二點五米,寬二米,長三點五米。結構嚴謹,排列有序,墓室通體彩繪,華麗無比。彩繪的三層棺槨,置於室中。兩壁有龕,浮雕彩繪門窗,前鑲墓誌磚三塊,龕下鑲砌對稱的用方磚浮雕著人畜花卉。計有身著鎧甲、手執劍鉞的武士一對,瓶插荷花一對,鹿銜靈瓶一對,衛士牽馬一對,胡人騎駱駝一對,手執棍棒衛士一對等。 這些磚雕畫面,十分精緻逼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陪葬的器物有黑瓷梅瓶,黃釉小瓷碗,灰陶灶,灰陶彩繪蓮塔,這座蓮塔的蓮罐,置於三個相背而跪的大力士頭上。此墓葬的華麗堂皇正如墓誌所雲,「各用香柏修棺,花磚卷屋」,「奇匠修極樂之宮,埏飾蓬萊之洞,睹而光添殊麗,千門罕比,其風事展後奢百里越常於眾崇欽」。可以想像,這樣的墓葬不僅在當時,就是現在亦屬「千門罕比」了。鎮原境內就目前已知道的墓葬,從墓室建築來說,其華麗闊綽,陪葬講究豐富,具有相當藝術價值,且年代較遠者,當首推「奢百里越常於眾」的王新莊墓群了。 從墓誌看,墓主人白氏,大宋原州開邊寨人戶,後嗣白重立、重舜珉。墓建於宣和五年(1123年),後列磚匠、木匠、畫匠及撰志者姓名。墓誌只列其祖父、祖母、父、母的生、卒及送葬時間,無名諱記載,此磚墓為其「七公之柩」,「遷歸於西郊之間,起塋於東穴之上」。墓誌稱,聞聽高曾之祖「葬在新門之北」,新門寨在開邊寨正北,為夏人邊壕。宋時,開邊寨於熙寧二年(1069年)並入新門寨,次年又復為開邊寨。墓誌證明,宋時鎮原就稱原州,開邊、新門都是其西北邊寨,歷史上就有分有合,古今相通,墓群所在地,處深溝偏僻之隅,距離原面約4公里,800多年前的地貌環境已不得而知,僅可看出墓群北側有山莊遺址一處,窯洞已被全部掩埋,空留填壓未平的巷道遺跡,說明曾經有人住過。
❺ 哪裡有甘肅鎮原王新莊墓及墓誌內容的詳細介紹啊
王新莊宋墓群
王新莊古墓群,埋藏地下800餘年,歷經風雨剝蝕,洪水沖刷,溝掌塌陷,逐漸暴露,被一打柴群眾偶然發現。
墓群在鎮原縣廟渠鄉文夏行政村王新莊東側的白梁灣,兩條山樑環抱成一個簸箕掌,地形隱蔽,環境清幽,灣掌平緩開闊,面臨深溝,與孫寨行政村的掛山隔溝相望,墓葬就在這簸箕舌頭中央、洪水沖成約丈余的峭壁上。
從地形狀況看,這里原來應是一片寬闊緩坡平地,山洪繞開墳墓分流到前邊溝渠。年久日深,沖刷塌陷致墓葬暴露於外。1976年麥收後的一天,本村群眾李富邦到這里挖柴,無意間發現溝邊崖壁上有一盤畫龍,他感到十分稀奇,就想弄個究竟,順手拾起土塊照著甩過去,卻掉下幾塊磚頭來,露出一個黑洞。這才看清並斷定是一處磚箍墓。為了能看個究竟,他又叫來幾個人,在崖壁上挖通小路後,洞口塌落,畫龍不復存在。他們下去一看,原來,暴露於外的是三座墓葬,均枕西面東,一字兒平行安厝。由於缺乏保護意識,多人反復踐踏,全部被毀。三座墓中,一處為磚箍墓,另外為黃土洞穴。當時,磚墓里棺槨全部腐朽,屍骨尚全,頭骨旁還留有發絲;墓室內有一「無咀油行」充塞著糊狀物,顯然是埋葬時供死者食用的祭祀品;一帶蓋陶罐,內空無一物;兩個陶制鍋腔。除墓誌磚外,還有大量的條磚、方磚,方磚上有雕刻。此墓群發現後,鄰近村莊不斷有人前來觀看,踐踏破壞更加嚴重。在這樣一個偏僻的村子裡,了解古墓葬、懂得其價值的人太少了,他們不知如何對待。就請示生產隊長,隊長即組織群眾將墓葬物全部搬到較近的馬岔高窯存放,等待上級主管部門來處理。
兩個月後,這個消息終於傳到地區博物館,這才由縣文化館派人陪同前來發掘,實際上根本談不上發掘,只是察看地形、測量墓穴、清理墓葬,訪問發現探墓及其他知情群眾,現場再未有新的發現。通過測量整理,水磨磚箍墓為平面長方形,以磨製的條磚鑲砌,單磚卷頂,磚塊較現代的大而厚,墓高二點五米,寬二米,長三點五米。結構嚴謹,排列有序,墓室通體彩繪,華麗無比。彩繪的三層棺槨,置於室中。兩壁有龕,浮雕彩繪門窗,前鑲墓誌磚三塊,龕下鑲砌對稱的用方磚浮雕著人畜花卉。計有身著鎧甲、手執劍鉞的武士一對,瓶插荷花一對,鹿銜靈瓶一對,衛士牽馬一對,胡人騎駱駝一對,手執棍棒衛士一對等。
這些磚雕畫面,十分精緻逼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陪葬的器物有黑瓷梅瓶,黃釉小瓷碗,灰陶灶,灰陶彩繪蓮塔,這座蓮塔的蓮罐,置於三個相背而跪的大力士頭上。此墓葬的華麗堂皇正如墓誌所雲,「各用香柏修棺,花磚卷屋」,「奇匠修極樂之宮,埏飾蓬萊之洞,睹而光添殊麗,千門罕比,其風事展後奢百里越常於眾崇欽」。可以想像,這樣的墓葬不僅在當時,就是現在亦屬「千門罕比」了。鎮原境內就目前已知道的墓葬,從墓室建築來說,其華麗闊綽,陪葬講究豐富,具有相當藝術價值,且年代較遠者,當首推「奢百里越常於眾」的王新莊墓群了。
從墓誌看,墓主人白氏,大宋原州開邊寨人戶,後嗣白重立、重舜珉。墓建於宣和五年(1123年),後列磚匠、木匠、畫匠及撰志者姓名。墓誌只列其祖父、祖母、父、母的生、卒及送葬時間,無名諱記載,此磚墓為其「七公之柩」,「遷歸於西郊之間,起塋於東穴之上」。墓誌稱,聞聽高曾之祖「葬在新門之北」,新門寨在開邊寨正北,為夏人邊壕。宋時,開邊寨於熙寧二年(1069年)並入新門寨,次年又復為開邊寨。墓誌證明,宋時鎮原就稱原州,開邊、新門都是其西北邊寨,歷史上就有分有合,古今相通,墓群所在地,處深溝偏僻之隅,距離原面約4公里,800多年前的地貌環境已不得而知,僅可看出墓群北側有山莊遺址一處,窯洞已被全部掩埋,空留填壓未平的巷道遺跡,說明曾經有人住過。
❻ 廟渠鄉的簡介
因古時修建抄廟宇一座,故此而得名。
廟渠鄉地處鎮原縣西北部,轄9個行政村,19139人。面積212平方公里,耕地8.64萬畝。
該鄉歷史悠久,曾為原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時代的排水、灌溉工程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廟渠素有「黃花之鄉」的美譽,黃花、杏子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黃花面積達9500 畝,年產500噸以上,產值達400萬元,並形成了年吞吐量達600至800噸的黃花批發市場。杏子6萬多株,摺合面積2514 畝,年總產800噸,產值14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