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大理古遺址

大理古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5 00:03:16

『壹』 大理寺遺址還在嗎是景區嗎

唐大理寺遺址:地址在西安市西舉院巷附近西門內西大街北側。算景點。

『貳』 大理蒼山十九峰海拔各是多少米

1、雲弄峰

雲弄峰是蒼山最北端的第一座山峰,最高海拔3600米,北連洱源縣卧牛山,南至大理喜洲周城霞移溪。

雲弄峰名字來源,據記載該峰常年陰晴雲氣不斷,終年雲纏霧繞、如仙似幻;若然和雲相伴相依,定然看不到她的全部,永遠都是若隱若現、若即若離。所以名之。在雲弄峰,有在洱源鳳羽壩南的清源洞,出水,深不可測,為今天洱海的源頭。

2、滄浪峰

海拔3564米。滄浪峰在大理喜洲鎮,滄浪峰最早名叫蓮花山,也稱「蓮峰」。滄浪峰在雲弄峰以南,五台峰以北。滄浪峰比較知名的景點和遺址有花甸壩、滄浪遺址、文閣村西晉墓、三靈廟、段思平故里、鎮寧寺、靈會寺、大厘城(喜洲)等。其中三靈廟、段思平故里和喜洲,都是知名的景區景點。

3、五台峰

在大理喜洲鎮,五台峰北以萬花溪為界,南以陽溪為界,是十九峰由北向南第三峰,海拔高為3581米。《南詔野史》專門記載五台峰,說「五台峰,點蒼山北來第三峰也。漢使李平寧見有王氣,掘斷之,雷震死此。」

五台峰有大理地區古墓葬最集中的弘圭山、漢晉古墓遺址、五台遺址、聖元寺、觀音閣、神都,以及蒼洱地區最重要的節日「繞三靈」等。

4、蓮花峰

蓮花峰蓮花峰位於五台峰之南、白雲峰之北,北達陽溪,南抵茫涌溪,最高海拔3958米。蓮花峰古代又稱「見佛峰」,傳說此地曾是天竺迦維衛國太子悉達多的修行之地。

在蓮花峰,有悉達場,又叫放光石,據傳四周皆有佛光,成為葯師道場。有羅剎閣,是大理最經典傳說觀音降服羅剎故事的遺址;有遺愛寺,保和寺、照光寺、靠得石本主等遺址和名勝。

5、白雲峰

白雲峰在現大理灣橋境內,海拔3990米,南接鶴雲峰、北連蓮花峰、西到漾濞馬鹿塘,傳說常有白雲,因而叫白雲峰。白雲峰下,有曾滴乳岩、白雲遺址等名勝。

6、鶴雲峰

海拔3920米。鶴雲峰是點蒼山從被向南第六座山峰,以前有鶴雲寺,傳說有仙人騎仙鶴來此下棋,因而得名。鶴雲寺今已不存。

7、三陽峰

三陽峰海拔4034米,因「日出、日中、日落,晴光常照,因名三陽。」三陽峰產大理石,是所有大理石中最好的。三陽峰,有三陽城遺址、有世界知名的大理石等。

8、蘭峰

蘭峰海拔3955米,位於大理銀橋鎮,山上有黃龍潭、雙龍潭、黑龍潭等湖泊,名曰高河。山下,有當年大理國皇家寺院無為寺,今日也是武禪合一的寺院,有千年唐杉,為今日大理著名的寺院。

9、雪人峰

海拔3944米。雪人峰山峰像人,常年積雪,望之如雪人,因名雪人峰。雪人峰在銀橋鎮和大理鎮中間,有白王洞、汝南王妃墓、漾濞岩橋等遺址名勝。

10、應樂峰

應樂峰蒼山從北到南第十峰,海拔4011米。古書記載,應樂峰常有天樂鳴其上,人聞之;隱仙溪常有仙隱於此。應樂峰東到綠桃村,西到漾濞三岔河,北接雪人峰,南接觀音峰。應樂峰有南詔、大理國皇家寺院崇聖寺、三塔、白雀寺、李元陽墓葬、段功墓等景點。

11、觀音峰

觀音峰又名小岑峰,峰頂與中和峰合二為一,海拔4092米。南接中和峰,被連應樂峰,東到三文筆村,西到漾濞三岔河。小岑峰有小岑遺址、葛根會、東岳廟、柏潔祠、花子會(丐幫大會)、等人文歷史景觀

12、中和峰

中和峰海拔4092米,在南詔、大理國國都以西,今大理西門後,三月街西是也。中和峰有陽苴咪城遺址,五華樓遺址,中和寺、蒼山神祠、元世祖平雲南碑等遺址。而三月街,更是成為大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

13、龍泉峰

龍泉峰位於大理鎮,海拔4088米,是蒼山諸峰中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山峰之一。有弘聖寺塔(一塔)、日本四僧塔、天龍八部影視城、雙鶴橋、龍眼洞、鳳眼洞、龍泉遺址等名勝古跡。

14、玉局峰

玉局峰海拔4097米,為蒼山由北向南的十四峰,十九峰中第二高峰。玉局峰有望夫雲、洗馬塘、玉局寺、七龍女池、蒼山大索道、大理學院等名勝人文景觀。

15、馬龍峰

海拔4122米。馬龍峰蒼山北往南第十五峰,位於大理鎮,有馬龍遺址、聖麓公園、漾濞石門關、漾濞蒼山岩畫、福國寺等名勝遺址。

16、聖應峰

聖應峰海拔3666米,是蒼山十九峰從北向南第十六峰。此峰寺廟眾多,為古代盪山寺所在,今有觀音塘、豬神廟、感通寺、大雲堂萬佛寺、波羅寺等,還有神通寺、清碧三潭、清碧溪遺址等名勝古跡。

17、佛頂峰

佛頂峰佛頂峰海拔3615米,在今太和城遺址背後。佛頂峰有太和城遺址、白王廟、佛頂遺址等名勝古跡。

18、馬耳峰

馬耳峰海拔3285米,以前稱五指山,又因形似馬耳,叫馬耳峰。馬耳峰有美人石、草帽街、德化碑、龍王廟、馬耳遺址等名勝古跡。

19、斜陽峰

斜陽峰海拔3074米,南到西洱河,北到馬耳峰,是蒼山十九峰從南到北第一峰,也是從北到南最後一峰。此峰有佛圖寺塔、蛇骨塔、寶林寺、天威徑、天生橋、孔明洞、江風寺、龍尾關、黑龍橋、將軍洞、彌陀寺等著名景點和遺址。

『叄』 大理南詔國遺址的宮殿到底在哪裡我找了個半天也找不到!

呵呵,你要是找到了,也算考古發現了,宮殿遺址早就毀了,上哪裡找啊??

『肆』 :) 我去雲之南旅遊,能介紹一下雲南歷史和歷史遺跡及地址嗎,還有就是當地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謝謝拉!

你去我勸你去大理看風花雪月,麗江看古鎮風情,中甸看高原和高原草甸,還有最後到昆明看雲南櫻花,雲南扶桑和曼佗羅花.
風土人情主要到大理,麗江和中甸看,說也說不完,你看了就知道了.地方特色麗江特別多,以東巴文化器物為主,包你買不完.
附:
雲南簡史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里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雲南進入了原始社會,並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國將軍庄蹺奉命率軍溯沅江而上進入雲南,征服了以「滇」為首的勞浸、「靡莫之屬」,統一了滇池地區,當了滇王。他們帶來了新的技術、文化,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滇池地區進入到奴隸社會。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秦漢時期的雲南,青銅器廣泛應用,經濟有較大發展,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兩千多件青銅器、滇東北朱提(今昭通、魯甸一帶)、堂狼(今東川、會澤、巧家一帶)地區的銅、銀冶煉和製造,在全國享有盛譽,滇西地區的絲、麻、棉織品也較為發達,商業交換有較大發展,滇中、滇東北和滇西地區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尤其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對外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親率大軍,5月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發展雲南經濟。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在爨氏的統治下,與劉宋等封建小王朝維持著密切聯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展,此後不僅「戶口殷實」,「收獲亦與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譽為「神品」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正是這一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形成了「西爨白蠻」、「漢裳蠻」、「松外蠻」、「洱河蠻」等白、彝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為「雲南王」,雲南和祖國團結統一的總趨勢進一步向前發展。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發展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雲南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空前加強。公元897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 。927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所謂「宋揮玉斧」棄雲南於不顧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4年,忽必烈選派富有才乾的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治中慶(今昆明)。雲南行省下置路、府、州、縣,由行中書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雲南行省的建立,使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開拓了雲南歷史的新局面。從此,「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賽典赤在雲南建「民屯」,修水利,興儒學,改善民族關系,雲南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牧業逐步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以銀、銅為主的礦冶業成長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銀課、銅課居全國首位,佔全國課稅額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馬可.波羅行記》中所描敘的「工商甚眾」的大城,民間主要以貝為幣,商品交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此後元朝又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大理段氏又乘機割據滇西,行省已形同虛設。加之各地農奴主、奴隸主乘機叛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1363年紅巾農民起義軍在雲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進入雲南,打擊了元朝封建主在雲南的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清朝對雲南的統治確立後,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歸流」,客觀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推進了邊疆的開發。清代雲南的礦冶業又有較大的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東川、易門、路南、永北(今永勝)的銅,魯甸、白羊(今賓川牛井)、永盛(今雲龍)、茂隆(今滄源)的銀,個舊的錫,羅平、建水等地的鉛都負盛名。1743年至1802年間,滇銅的平均年產量均超過10000斤以上,最高年產達到14000多斤,位居全國之冠。

鴉片戰爭後,雲南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856年後杜文秀、李文學領導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侵略雲南的迷夢。滇西各族群眾截殺英國「探險隊」的馬嘉理,保衛片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嚴懲法國侵略者,取得宣光、臨洮大捷,項崇周、楊自元領導的反法斗爭等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惡劣環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緩慢發展,初具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組織同盟會誕生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逐步展開。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了河口起義,武昌起義後17天,同盟會員張文光等在騰沖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 「重九」日發動了昆明起義,組建雲南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民國雲南地方政府在派軍隊北伐、援川,支援全國的同時,初步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對雲南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恢復封建帝制。雲南各族人民在蔡鍔、唐繼堯等人的組織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發動護國起義,沿四川、廣西兩路出兵,聲討帝制復辟。在全國各方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袁世凱的皇帝夢被徹底粉碎。雲南以一個地瘠民貧的邊疆落後省份,為推進中國的民主共和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雲南傳播,1926年11月7日,經過李鑫等共產黨員的艱苦工作,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雲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同志相繼犧牲,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斗爭轉入低潮。1935-192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雲南,先後經過33個縣份,攻克13座縣城,在今威信縣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紅軍在長征途中,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雲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種,雲南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持配合長征,2000多人加入了紅軍。

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雲南傾全力投入抗戰,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庄、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間,支持遠征軍入緬抗戰,在日寇踐踏滇西滇南國土之際,配合遠征軍守住了西南門戶,最後率先收復國土,主持入越受降,寫下了一篇篇輝煌的反帝愛國斗爭的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搞突然襲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在雲南先後製造「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九九整肅」 事件,殘殺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黨組織爭取了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來,雲南經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1914-1919年,民族資本曾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抗日戰爭前後,雲南地方民族資本、官僚資本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抗戰中一批工廠、學校等由沿海、內地遷來,曾一度給雲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戰勝利以後,在西方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重壓下,雲南經濟幾近崩潰。1949年,全省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農業總產值9.25億元,人均有糧食493斤,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商品經濟極其落後,城市輕工消費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應,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

雲南歷史簡介

雲南,人類重要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雲南各民族融合、演變、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史,自戰國時期建立滇王國以後,行政建制和區劃經過無數次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雲南。
元謀人:大約170萬年前,原始人群時期的人類就生活在中國大地上。雲南元謀人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時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們,已能使用石斧之類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有些地方的人還會建造簡易木結構房,並逐漸形成較大的村落。
庄蹻入滇:公元前三世紀,庄蹻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建立了滇國。庄跤等將較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雲南,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標志著雲南從政治上與內地聯系的開始。
秦開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置郡縣,開「五尺道」,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因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辟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系,並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為秦帝國的組成部份。
漢武開滇: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率巴蜀之兵臨滇,設益州郡,下屬24縣,郡府設在滇池縣(今晉寧縣),雲南為其中一個縣,縣城設在今祥雲縣的,「雲南驛」。漢王朝調整了郡縣,改變部落相立,不相統屬的狀況,帶進了一些封建生產關系。這一時期青銅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農業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煉技術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各種青銅器物品的出土,顯示了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大群被放牧的牛、馬、綿羊和山羊與家畜豬、犬一道,標志了滇國發達的畜牧業。漢武帝還派唐蒙擴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漢王朝還組織人力開鑿博南古道,日趨頻繁的商賈往來,促進了西南與東南亞各國,尤其是與緬甸、印度的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武開滇。 諸葛亮治南:三國時期,現在的雲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區統稱為「南中」。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統三路大軍親征雲南,他採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當進入滇西地區洱海(大理一帶)時,迅速平定了雲南奴隸主貴族發動的叛亂,降服了當地大姓孟獲,對孟獲「七擒七縱」,使盂獲心悅誠服地投降,井發誓永不造反。因此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雲南成為蜀漢的一部分。
爨氏據滇:公元317年司馬睿稱帝,建東晉,東晉初年,由內地遷至雲南的爨(音竄cuan)勢力逐漸強大,爨琛自主為王,統治滇池地區,爨氏歷統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區稱作昆川(或昆卅),並與隨、唐王朝保持經濟文化聯系。
六詔統一:公元738年貞觀時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詔統一「六詔」,建立以洱海為基地的「南詔國」,詔主皮羅閣被封為「雲南王」,南詔歷傳13王,統治200餘年。
段氏建立大理國: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大理國,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領為「雲南節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區域,以大理為都城,相傳22世,共統治316年。在大理國統治期間,鄯闡城(今昆明)逐漸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間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膽」的故事。
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征雲南,破大理國,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賽典赤·贍思丁到雲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雲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從此「雲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賽典赤到雲南後,在經濟上制定賦稅,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過去殘酷屠殺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關系,興辦教育、安定政治形勢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濫成災,賽典赤徵召民工,鑿開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經螳螂川流入金沙江。
明設衛所,移民實滇。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伍』 大理蒼山腳下部隊遺址還有嗎

有的,影視城旁,三月街上面。望採納

『陸』 大理紅色遺址有哪些

據我印象,大理的紅色遺址或景點並不多,有這么幾處

1、大理市灣橋鎮周保中故居。周保中(1902—1964),原名奚李元,號紹璜,白族,1902 年2月7日出生於雲南省大理縣灣橋村。中國無產階級軍事家、傑出的抗日民族英雄、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傑出領導人。
2、 祥雲縣王復生、王德三故居。王復生,名濡廷,字涵萬,乳名正澥,化名甄海、振海等。1896年9月27日生,雲南省祥雲縣人。在李大釗的指導下,王復生與鄧中夏等19人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後王復生在齊齊哈爾被日軍殺害,犧牲時40歲。王德三,原名王懋廷,又名王正麟 。雲南祥雲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加入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2年經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赴廣州到黃埔軍官學校第三期任政治教官。中共雲南省委成立後,被選為省委書記。他是雲南農民武裝起義主要領導者組織者,1930年12月31日於昆明就義。
3、莫尼中尉紀念標。莫尼中尉為美軍飛虎隊飛行員,1942年12月26日日軍飛機空襲祥雲雲南驛機場時,莫尼中尉在空戰中中彈起火,為保護祥雲城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莫尼中尉堅持駕機離開縣城上空,身負重傷,於當晚殉職,年僅22歲。為了緬懷國際盟友的功勛,祥雲建立了「美國空軍莫尼中尉殉職紀念標」。原殘碑現存祥雲縣文物管理所。1992年祥雲縣政府按原來的規格樣式在滇緬公路清華洞重建紀念標。
4、滇緬公路。滇緬公路又稱昆瑞公路(昆明至瑞麗)、320國道滇西段、昆畹公路(昆明至畹町)、中美合作公路、抗日公路等。這是一條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國際通道。這條公路現仍在使用,為G320國道,如果不明說,一般是很難知道的。
5、雲南驛機場。在祥雲縣下川壩曾經修築過兩塊機場:雲南驛機場和北屯機場。這兩塊機場在抗日戰爭中起過重大作用,在長達五十餘年的時間里,有三支不同的空軍部隊在這里駐航,現在仍有跑道、停機坪、飛機掩體等可供瞻視。與此相聯系的,還有埋葬難民工的「萬人坑」、美空軍莫尼中尉壯烈犧牲地及莫尼中尉烈士紀念標等。

『柒』 下關鎮的人文地理

下關鎮不但是滇西的現代化重鎮,又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文化遺跡的城鎮。其前身龍尾關古城始建於唐朝,其地處進入南詔國都的咽喉地帶,曾是南詔與唐朝抗爭的古戰場,「天寶之戰」即發生在此。下關鎮文化遺產豐富,擁有3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和城遺址、《南詔徳化碑》、佛圖寺塔;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個:大唐天寶戰士冢;州、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將軍洞(含大青樹)、龍尾城遺址、大展屯東汗墓遺址、大理州人民政府辦公樓。鎮內有21個少數民族,主要以白族為主,民風民俗豐富多彩,使人目不暇接。
太和城遺址
南詔故都太和城遺址,位於大理市下關鎮太和村,地處下關(南詔時期的龍尾關)至大理之間的蒼山佛頂峰麓,南距下關6公里,北與大理古城相隔7公里。這里是大理壩子中蒼山與洱海之間陸地距離較短的咽喉要地,是由龍尾關進入大理古城的必經要道。太和城西倚蒼山險要,東臨寬闊的洱海天塹,是蒙舍詔進一步奪取大理河蠻之地,全面統一六詔的要塞,是南詔建國初期的首選都城。
《南詔徳化碑》
《南詔德化碑》,於南詔贊普鍾十五年,即唐大歷年(公元766年)所刻,碑高3.02米,寬2.27米,厚0.58米。青石質,正書,文字剝蝕嚴重。碑陽刻正文3800餘字,現僅存320字。碑陰刻南詔重要職官題名41行,3000餘字,現僅存556字。李元陽《萬曆雲南通志》首錄原文,1963年,大理縣人民委員會根據萬曆《雲南通志》用大理石另刻全文嵌於碑室壁上,以供參觀者賞識。《南詔德化碑》是唐代南詔政權遺留下來的「雲南第一大碑」。
佛圖寺塔
佛圖寺塔,現當地俗稱為蛇骨塔,位於大理市下關鎮陽皮村北側的佛圖寺前,地處大理蒼山斜陽峰麓,北鄰陽南溪,南距下關三公里,東距214國道約500米。
大唐天寶戰士冢
一、 萬人冢
大唐天寶戰士冢俗稱萬人冢,位於下關天寶街西段南側。唐天寶十年(751年)及天寶十三年(754年),唐玄宗派鮮於仲通及李宓兩次率兵18萬人征討南詔,皆全軍覆沒,李宓戰死。閣羅鳳收殮唐兵屍體埋葬於此,稱「萬人冢」。
二、 千人冢
千人冢,位於大理市下關鎮舊鋪村東,地石曲村西,320國道南側。為一直徑8米,高2.5米的圓形土丘,同是唐天寶年間陣亡戰士冢墓。大唐天寶戰士冢(包括萬人冢、千人冢)1995年9月,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11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將軍洞(含大青樹)
將軍洞位於大理市下關鎮境內蒼山斜陽峰麓,南面是山澗,北面為緩坡,西面為斜陽峰,東面為上村。將軍洞又稱將軍廟,始建於明代,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李姓族裔呈請建廟,是為「唐李公之廟」,李宓被尊為利濟將軍,奉為上村本主。
1985年9月20日,將軍洞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前大青樹(榕樹)植於將軍洞門樓前南側,清代種植,至今樹干粗大,直徑約2米,樹高20米。
如今的將軍洞,建築格局已較為完整,加之環境清幽,香火異常旺盛,已成為大理地區重要的宗教場所。
龍尾城遺址
龍尾城又名龍尾關、下關,位於下關西洱河北岸,西起天生橋,東至大關邑村,由蒼山斜陽峰南坡向東延伸,城南有天然護城河——西洱河。龍尾城遺址是南詔古城遺址,是南詔都城的南大門,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並設立標志碑、說明書,1993年拍攝了該文物保護單位的錄像資料,使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管理。
大展屯東汗墓遺址大展屯東汗墓遺址位於下關北郊大展屯村西20米處。1983年當地農民取土時發現此墓,大理州文管所進行發掘清理。該墓為南北向,墓分墓道、前後墓室、耳室、通道。墓磚為菱形幾何紋,是典型的汗磚紋飾。出土了圓形陶質水田模型一件,陶屋模型一件,以及陶倉、陶盆、陶佣殘足實物。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立標志碑,1992年立說明碑。
大理州人民政府辦公樓
大理州人民政府辦公樓位於大理市下關人民南路與幸福路之間,坐南向北。辦公樓以典型的三層蘇式建築門樓為中心,向東西兩翼延伸,呈東西對稱的二層磚混樓房,為蘇式建築與大理民居建築相結合的產物。佔地面積2100平方米。該樓建於1957年,1958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大理州人民政府辦公樓自建樓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其間歷經了建州以來的十一屆政府,見證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歷史的發展,是大理州建州的標志性建築。2003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捌』 大理風景區有哪些

大理崇聖寺三塔,距離下關14千米,位於大理以北1.5千米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呈鼎立之態,遠遠望去,雄渾壯麗,是蒼洱勝景之一。崇聖寺三塔的基座為方形,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其東面正中有塊石照壁,-「永鎮山川」四個大字,頗有氣魄。

巍山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蒙化志稿·城池志》載:「(巍山)城方如印,中建文筆樓為印柄。」從文筆樓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延伸出去就是古城的四條主街道。由於種種原因,古城的東、西、南三座古樓已毀,而今只有北門古樓和城中的文筆樓倖存下來。

『玖』 大理國是什麼時候滅忙的為什麼全沒有它古城的位置及皇宮它們的皇帝叫什麼名字是怎樣的人家

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大蒙古國所滅,原大理國君段興智被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
大理國古城及即皇宮,是在大理三塔崇聖寺旁邊,是羊苴咩城遺址。
大理國皇帝,建議你查看網路的大理國,裡面有詳細的記錄。

『拾』 唐大理寺遺址怎麼樣

走著走著,在西大街上無意中看到唐大理寺遺址,但是現在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了一塊現代註明這里是遺址的石碑。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