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印度釋迦牟佛像遺址

印度釋迦牟佛像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5 01:43:52

⑴ 為什麼印度在佛教產生幾百年後才開始出現人形佛像

佛教在公元前6世紀就在印度產生了,然 而直到公元1世紀,印度才出現了人形佛像, 這是為什麼呢?

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育王十分篤信佛教,在他統 治期間,不僅派使節將佛教傳播到阿富汗、緬甸、斯里蘭卡等國,而且還為了藏佛陀舍利建 造了幾萬座佛塔。在阿育王時代,留下了大量 的佛傳故事浮雕,而在這些浮雕中,都沒有看 到人形的佛像。這主要是受到了南傳佛教觀念的影響。

南傳佛教認為,釋迦牟尼是因為舍棄了 肉體之軀,才進入了淫槃的境界,他是超越凡 人的神,絕不能以凡人的姿態來顯示佛的存在。因此,早期佛教雕刻中表現得最多的是佛 傳和本生。佛傳是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的故事, 本生是釋迦牟尼前世普渡眾生的故事。佛傳 故事中僅以菩提樹、法輪、台座、足跡等象徵物暗示佛陀的存在。本生故事中則多以動物 形象表示佛陀。因此,隱喻和暗示,是印度早 期佛教雕刻在表現佛陀時所慣用的手法。

那麼,人形佛像是何時在印度出現的 呢?據考古發掘,印度人形佛像的起源,可以 追溯到貴霜王朝迦膩色迦時代。孔雀王朝之後,貴霜王朝建立,東西方貿易及文化交流日 益頻繁,加上迦膩色迦時代的宗教政策比較 寬容,佛教開始由南傳向中期大乘轉變。大乘 佛教吸收了婆羅門教的多神論思想,附佛陀以化身,這引起了印度佛教藝術的改革。古希 臘有模仿健美的人體建造神像的習俗,貴霜 王朝在犍陀羅地區建起大批佛塔寺院的同時, 也仿照希臘、羅馬神像的藝術風格雕刻了大量佛像、菩薩像。自此,印度才開始出現人形 佛像。

⑵ 印度菩提迦耶釋迦牟尼佛像是多大年紀的

印度菩提迦耶正覺塔內供奉的佛像是佛陀35歲降魔成道的等身像,用黑石雕刻的,後來佛教信徒為其塗上了黃金。

⑶ 印度佛像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它的創立者是誰

在很久很久以前,佛祖釋迦牟尼佛曾居住在波斯匿王的國土上,並受到波斯匿王虔誠的供養。
一天,佛陀升上忉利天,去為其生母摩耶夫人講法,以報答母親養育之恩。這一去,就是九十天。
波斯匿王是極其虔誠的佛弟子,一連九十天沒有見到佛陀,未聽到佛陀說法,他感到悵然若失,心中似乎無依無靠。波斯匿王思念佛陀,吃不下,睡不著,急切地盼望著能早日見到仁慈的佛陀。
波斯匿王實在忍不住了,便用珍貴的牛頭旃檀雕了一尊如來像。此佛像雕得精緻無比,容貌神態與佛陀維妙維肖,雙目慈悲地注視眾生,如同佛陀在為眾生說法一般,且芳香四散,沁人心睥。波斯匿王見到這尊如來像,就如同見到了佛陀一樣,心生歡喜。
波斯匿王將雕好的佛像置於佛陀的座位上,每天供養、禮拜。如此,他想念佛陀之心才得到了安慰。
卻說佛陀釋迦牟尼在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不覺一晃就過去了九十天。其母勸佛陀趕緊回去,因為眾生不能離開佛陀的教誨。佛陀深以為然,便辭別摩耶夫人,回到自己的精舍。
佛陀一進房門,只見一尊佛像離座起身,前來迎接。佛陀用法眼觀這佛像來歷,心中釋然,便恭敬地對佛像說:「請您坐回原來的座位吧。」
隨即,釋迦牟尼佛對眾弟子宣佈道:「我涅檠後,此佛像可以為四部弟子,即此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做法事。」
佛陀說完,那佛像便坐回原來的座位。
這尊佛像就是眾佛像之始祖。後人凡做佛像,均仿效這尊佛像。

⑷ 印度釋迦牟尼佛像有一個睜眼一個閉眼的是什麼意思

因沒看到圖片不敢確定。但我還從沒聽聞有這種造像形式的釋迦牟尼。我個人認為這不是釋迦牟尼像,而是不動明王!樓主自己去網路不動明王看看與說的佛像是否一致。

⑸ 印度沸像

最早開始出現的是菩薩像,後來才出現佛像。佛陀被神化,明顯地發生在古代印度西北部,也就是現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方,叫犍陀羅。犍陀羅地區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十字路口。公元前426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就侵入過犍陀羅地區。從亞歷山大時期開始,就建立了一些希臘移民城市,而且把希臘化的藝術也帶到了印度。所以一方面是佛教內部的變革,大乘佛教的興起,再一個就是外來影響,特別是希臘的影響,包括希臘以後羅馬的影響,它們共同促進了佛像的誕生。

當時統治犍陀羅地區和北印度的是貴霜王朝(KushanEmpire,古國名。在其鼎盛時期公元105年-250年,疆域從今日的塔吉克綿延至裏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被認為是當時歐亞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並列—編注),其第三代國王迦膩色迦信仰佛教。他最早是信奉波斯拜火教的,所以仿照希臘、羅馬的神像塑造了最初的佛像,都是希臘風格的,也就是犍陀羅佛像。犍陀羅佛像的整個造型就是希臘羅馬藝術的比較寫實的人體,加上印度佛教的象徵標志,也就是所謂三十二相:頂上肉髻、眉間白毫、長耳垂??頂上肉髻的鬈發,是希臘羅馬雕刻那種波浪式的鬈發。整個犍陀羅佛像的造型是一個希臘人的面龐,眼窩比較深,鼻子高,鼻樑和額頭成一條直線,這叫「希臘鼻子」,希臘雕刻都是這樣的,嘴唇也比較薄。犍陀羅佛像穿的袈裟衣褶厚重,好像古羅馬雕刻的長袍,所以有人也管犍陀羅佛像叫「阿波羅式的佛像」。犍陀羅地區還出土了一些菩薩像,這是釋迦牟尼出家之後苦行但還未成佛的時候,整個人體的解剖結構受到希臘羅馬雕刻的影響,但是造像又充滿了一種內在的精神毅力。它是19世紀末出土的,剛出土的時候,英國考古學家就認為這個苦行的釋迦雕像「toougly」,太醜陋了!但是到了20世紀中葉,東西方各國學者一致推崇這個苦行的釋迦是犍陀羅藝術的最高傑作,審美觀念已經轉變了。
到了笈多王朝時代,公元320-550年,是印度藝術的黃金時代。笈多時代創造了完全印度本土的笈多式佛像。當時印度的佛教中期大乘佛學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叫唯識派。唐僧玄奘到印度取經取回來的,主要就是唯識派的經典,是印度中期大乘佛學。唯識派強調「萬法唯識」,所有的現象都是出於「識」,一共有「八識」,意識的「識」,但是比我們的意識要更玄妙一些,是生成宇宙的終極原因。所以整個笈多式的佛像,都受到了當時大乘佛學唯識論的影響,內向化,充滿了一種沉思冥想的神情,眼瞼低垂,專注於自己的內心世界。它的頂上肉髻已不是犍陀羅佛像那種波浪式的鬈發,而是變成了一圈圈密集排列的螺發。螺發也是佛像的三十二相之一,螺發紺青,螺發右旋。為什麼要向右旋轉?印度的宇宙觀認為向右旋轉是宇宙運行的軌跡,禮拜佛塔的時候,信徒也是右繞。另外,犍陀羅佛像的袈裟很厚,笈多式佛像的袈裟則很薄,半透明地緊貼在身上,好像從水裡出來一樣。
中國北齊畫家曹仲達當時畫的佛像,叫「曹衣出水」,和吳道子「吳帶當風」是並列的。因為曹仲達是西域曹國人,所以他塑造的佛像「曹衣出水」可能就受到了笈多式佛像的影響。包括雲岡、山東青州龍興寺的佛像都受到了笈多式佛像的影響。當然,犍陀羅佛像在早期對中國的佛教造像影響也很大。
印度還有很多菩薩造像,在展覽中也可以看到印度的觀音菩薩、彌勒佛、多羅菩薩等等。觀音菩薩在印度是男性,到了中國逐漸變成女性或者中性了,但是你們要是去過一些佛教寺院,可以看到很多觀音造像,尤其是塑像,嘴唇上面有兩片小鬍子,暗示著他是一個男性身份,只是為了普度眾生而出現一個女性的比較溫柔的形象。傳說多羅是觀音菩薩的眼淚變的,也是一個慈悲的女性菩薩。在藏傳佛教當中她叫度母。我們可以看到多羅菩薩的造型整個彎曲成一個三曲勢的造型,那是表現印度標准女性美的一個程式。這尊菩薩像被稱作印度的「斷臂維納斯」。

⑹ 如何看待美國博物館一層印度佛像一層中國文物的現象

選修課作業嗎 是的話就巧了哈哈

⑺ 佛像藝術是古印度的嗎

早先古印度佛教抄認為雕畫佛像乃是冒瀆神聖之事,僅止於以佛法、菩提樹、佛足跡等標記象徵佛。自大乘佛教之興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諸大乘經典中有甚多關於造像因緣及其功德之記載。佛教產生後六百年間,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釋迦牟尼生前的教訓,不立偶像崇拜;阿育王時代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訶菩提寺中,雖然可以見到不少雕塑圖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並無佛像可見。

⑻ 犍陀羅佛教美術風格是什麼風格呀

南亞次大陸西北地區(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帶)的佛教藝術。形成於公元1世紀﹐5世紀後衰微。犍陀羅地區原為次大陸古代十六列國之一﹐孔雀王朝時傳入佛教﹐1世紀時成為貴霜帝國中心地區﹐文化藝術很興盛﹐犍陀羅藝術主要指貴霜時期的佛教藝術而言。因其地處於印度與中亞﹑西亞交通的樞紐﹐又受希臘﹑大夏等長期統治﹐希臘文化影響較大﹐它的佛教藝術兼有印度和希臘風格﹐故又有「希臘式佛教藝術」之稱。犍陀羅藝術形成後﹐對次大陸本土及周邊地區的佛教藝術發展均有重大影響。
犍陀羅藝術的主要貢獻在於佛像的創造。佛教在前6世紀末興起後﹐數百年間無佛像之刻畫﹐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處﹐皆以腳印﹑寶座﹑菩提樹﹑佛塔等象徵。1世紀後﹐隨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漸成風氣﹐遂有佛像的創作。最初佛像乃從印度民間的鬼神鵰像轉化而來﹐而在犍陀羅地區﹐佛像的製作又較多地吸收了希臘式雕像和浮雕的風格。現存最早的犍陀羅藝術的佛像約作於1世紀中葉﹐是一塊表現釋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贈花園的浮雕﹐其中佛和商人﹑信徒的形像皆用當地流行的希臘風格表現﹐僅佛頭部雕有光輪以顯示其神聖。其後表現佛從誕生﹑佈道說法到涅盤的浮雕漸多﹐並有圓雕佛像出現。現存最早的犍陀羅圓雕佛像出土於馬爾坦﹐佛的臉型﹑衣衫皆有濃厚的希臘特色﹐但神態肅穆﹐頗具佛教精神。桑奇大塔1世紀末至2世紀中葉是犍陀羅佛像製作的成熟期﹐這時已成功地融匯印度﹑希臘風格於一爐﹐形成獨具一格的犍陀羅風格。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橢圓形﹐眉目端莊﹐鼻樑高而長﹐頭發呈波浪形並有頂髻﹐身披希臘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薩像有時且帶胡須等。呾叉始羅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貴霜王國首都富樓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與此同時﹐犍陀羅的佛塔建築也有較大發展﹐對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圓塔(見桑奇大塔)作較大改動﹐基座層級加多加高﹐圓塔本身變為基座的一層﹐上部傘蓋亦加高增大﹐從而成為高聳入雲的佛塔。
3世紀後﹐犍陀羅藝術逐漸向貴霜統治下的阿富汗東部發展﹐5世紀時﹐犍陀羅本部因貴霜帝國的瓦解而衰微﹐但阿富汗的佛教藝術卻一直繁榮到7世紀﹐此即後期犍陀羅藝術或「印度-阿富汗流派」﹐亦稱巴米揚藝術。主要代表有巴米揚佛教遺跡﹑哈達佛寺遺址﹑豐杜基斯坦佛寺遺址等。這個藝術流派除繼承犍陀羅藝術固有風格外﹐還較多地吸收了印度本土的傳統﹐佛像臉形趨圓﹐衣衫變薄﹐以灰泥表現衣褶﹐並將印度的石窟建築和巨型造像結合起來創立石窟佛像綜合體﹐對中國新疆﹑敦煌﹑雲岡的佛教藝術有重大影響。另外犍陀羅式佛塔也經中亞傳入中國﹐和中國固有的樓閣形式結合﹐形成常見的多層寶塔.

⑼ 印度佛像

印度古老佛像 亟待妥善保護

印度北部的「卡吉爾」地區有許多古老的石刻佛像。考古學家指出,如果人們再不採取措施進行保護,這些佛像有可能面臨粉碎和倒塌的危險。

這些佛像就修建在卡吉爾邊境幽靜的山上。雖然它們不如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有名,但是歷史學家認為它們幾乎是和巴米揚大佛在同一時期修造的。

在過去印巴局勢劍拔弩張的時期,這里雖然地處戰略制高點,但是由於佛像的位置隱秘,並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反而是惡劣的天氣和缺乏維護,使它們目前的狀況岌岌可危。有的佛像上已出現長長的裂紋,有的已是滿目瘡痍,還有的早已面目全非。

歷史學家指出,這些佛像見證了佛教在南亞次大陸的傳播,卻沒能受到足夠的重視和應有的保護,非常讓人心痛。為此,當地人開始呼籲人們承擔起保護佛像的使命。當地居民說:「 這些佛像是我們佛教歷史和文化遺產的標志。在我們佛家弟子眼中,它們是非常神聖的。我們有責任來保護這些歷史遺產。」「 我們要好好地守護這些佛像。毀壞它們就是對神靈的不敬。」

雖然一些佛像的周圍已經被人們圍起了圍欄、豎上了指示牌,但佛教人士仍對佛像的未來感到擔憂。他們擔心,這些佛像會成為宗教沖突的犧牲品。

目前,為了加大對佛像的保護力度,印度政府已經宣布將這一地區劃為文化遺址,並打算在這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相信在人們的共同努力之下,這些佛像能得到妥善的保護。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