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東坡粥游記

東坡粥游記

發布時間: 2021-01-05 02:31:49

1. 陸游的東坡食湯餅 翻譯

呂周輔說:「蘇軾和蘇轍在梧州、藤州之間相遇,道旁就有一個賣粥餅的小版吃的人,於是他們權二人就買來吃,粗糙不可吃,蘇轍就放下筷子暗自嘆息,蘇軾已經吃完了,就對蘇轍說:九三郎啊,你是准備細細的咀嚼品嘗嗎?」說著就大笑站起來,秦少游聽說了這件事,就說,這只是東坡現在只顧著飲酒,顧不得其他的味道罷了!」

2. 游東坡譯文

譯文:

十九日早晨,在東坡遊玩。從州門向東,岡壟高低,到蘇東坡則地勢平曠開朗。東起一塊高地很高,有三間屋子。一處壟頭昂起,稱為「居士亭」,亭下面向南一間屋子很雄偉,四壁都畫雪。堂中有蘇東坡像,戴著黑帽穿著紫皮大衣,橫按竹杖,這就是雪堂。

堂屋東面有一棵大柳樹,傳說認為是東坡親手種植。正南面有座橋,上面寫「小橋」,因「莫忘小橋流水」的句子命名。其下最初沒有渠道,遇到下雨就有涓涓的細流淌出。原來只是一塊石頭放在它上面,最近就增加修了一座木橋,上面蓋了一所屋子,很有些衰敗感覺。

東面有一口井,稱為「暗井」,出自蘇東坡詩中「走報暗井出」的句子。泉水冰涼使牙齒感到寒冷,只是不很甜。又有一座「四望亭」,正與雪堂相對。在高山上,縱觀山河,是一郡中最好的地方。

出自宋代詩人陸游的《游東坡》。

原文:

十九日早,游東坡。自州門而東,岡壟高下,至東坡則地勢平曠開豁。東起一壟頗高,有屋三間。一龜頭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頗雄,四壁皆畫雪。堂中有蘇公像烏帽紫裘橫按筇杖是為雪堂。堂東大柳,傳以為公手植。

正南有橋,榜曰「小橋」,以「莫忘小橋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無渠澗,遇雨則有涓流耳。舊止片石布其上,近輒增廣為木橋,覆以一屋,頗敗人意。東一井曰「暗井」,取蘇公詩中「走報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齒,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與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覽觀江山,為一郡之最。

(2)東坡粥游記擴展閱讀

《游東坡》是宋代陸游的一篇游記散文,選自《入蜀記》。《入蜀記》是南宋陸游入蜀途中的日記,共六卷,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游記。《入蜀記》將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觀、世情風俗、軍事政治、詩文掌故、文史考辨、旅遊審美、沿革興廢錯綜成篇,評古論今,夾敘夾議,卓見迭出,寄慨遙深。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70)末,作者由山陰(今浙江紹興)赴任夔州(今重慶奉節一帶)通判(知州的佐理官)。五月十八日晚起程,乘船由運河、長江水路前往,歷時160天,五個多月,經今浙、蘇、皖、贛、鄂、渝六省市,於十月二十七日早晨到達夔州任所。

路上寫每日經歷,記一天經過什麼地方,游歷或舟中所見,會見什麼人等。較多的是寫景物,寫觀感,間或考證古聞舊事。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御史何正臣彈劾蘇軾在謝恩表中諷刺朝政,蘇軾被捕入獄四個多月,飽受凌辱,獲釋後被授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一下子就被貶到黃州。

北宋時期的黃州,是一座人煙稀少、偏僻落後的小城,下轄黃岡、麻城、黃陂三縣,州的治所為黃岡縣。北宋將州的等級劃分為輔、雄、望、緊、上、中、中下、下八個等級,黃州為最末端「下州」。

偏僻的黃州經濟發展水平落後,名動天下的文豪被貶謫到黃州,讓蘇軾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更嚴重的是,被朝廷貶謫的官員,不能自由行動,也享受不到地方官提供住宿地方的條件,蘇軾只能住進了一個廢棄的驛站——臨皋亭,幾個月後,蘇轍護送蘇軾家眷來到黃州,蘇軾一家也全部擠在這里。

蘇軾還是比較幸運的,當時的黃州知州徐大受,對聞名遐邇的蘇軾敬佩不已,不僅在生活上給予了很大的幫助,還允許蘇軾自由活動,這些便利讓蘇軾順利的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徐大受去世之後,蘇軾專門撰寫了《徐君猷輓詞》。

蘇軾後來購買了一塊土地,取名為「東坡」,並以「東坡」為自己的號,不久之後,「蘇東坡」三個字將舉世聞名、婦孺皆知。元豐五年,蘇軾又在東坡不遠處搭建來了幾間草棚,取名為「雪堂」,為居住躬耕之所,並寫有《雪堂記》一文。

蘇軾在黃州期間,創作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

由於這些作品的廣為流傳和人們對蘇軾的尊崇,宋人非常推崇赤壁、東坡、雪堂等和蘇軾密切相關的地方,並熱忱的前往黃州尋訪,黃州一度成為文人外出旅行必去的城市之一,不過,受限於當時的落後的交通條件,最終只有部分文人成功踏上了黃州的土地。

文人的不斷到訪,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拯救黃州落後的經濟,但對黃州的經濟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精明的黃州地方官,抓住了這個商機,大打蘇軾牌,將蘇軾打造成黃州的「城市名片」。曾任黃州知州的曾宏父,甚至讓家中的丫鬟在到訪黃州的文人面前背誦蘇軾的兩篇《赤壁賦》,以彰顯蘇軾在黃州的影響力。

3. 蘇軾的游記松風亭課外文言文

《記游松風亭》
余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回就亭止息。望答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勾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譯文:
東坡曾經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風亭附近散步,感覺腳力不堪疲乏,想到樹林里休息。卻看見松風亭的屋檐還在樹林的遠處,心想:怎樣才能到得了。後來轉念又一想,突然有了體會:「這里為什麼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頓悟,就好比上鉤的魚兒,忽然得到解脫。蘇軾雖被貶官有二品大員一下官至九品,遠發海南,但晚年的他政治心態和人生已趨向平和,「人為什麼一定要登上某個極點呢?為何不欣賞沿途的風景,歇歇腳後下山呢?」

賞析
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東坡先生認為,人生只有安於時代的潮流,因任自然的法則,才能進退有居,成敗皆樂。人不能給自己設限,要多給自己一些自由,進、退不能強求。

4. 蘇軾寫的游記有哪些

蘇軾
(1037~1101)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生平
與思想嘉佑元年(1056),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其父蘇洵於汴京病故,他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因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他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下獄。僥幸被釋後,謫貶黃州。元佑元年(1086),舊黨執政。蘇軾被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後被派知潁州、揚州、定州。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進行某些興革。紹聖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佑舊臣,蘇軾被一貶再貶,由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於常州。蘇軾在儒學體系的基礎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學結合起來,各家思想對他幾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積習。佛老思想一方面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主義又有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作用。這種人生思想和生活態度,在他的創作中都有明顯的反映。蘇軾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於他主張改革但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因而既與變法派發生矛盾,又同維持現狀的保守派有所上蘇軾為人表裡澄澈,講究風節操守,這就使他既不見容於元豐,又不得志於元佑,更受摧折於紹聖。然而這正好有利於他加深閱歷,擴大視野,使他在文學上獲得很大的成功。

文學成就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注了畢生精力。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他認為為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於革新獨創,「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後》)。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進一步「瞭然於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蘇軾今存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采。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但更多地方則針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關懷生產的詩歌,如《次韻章傳道喜雨》、《答呂梁仲屯田》、《石炭》、《秧馬歌》、《游博羅香積寺》等,表現了人民的痛苦,針砭了時弊,情真語摯,朴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最為膾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樓晚景》、《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描繪了長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勝景;《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詩,則逼真地描繪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蘇軾不但善於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點,而且以欣喜愛悅的感情描繪了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在嶺南所寫的農村景物詩,體現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系。蘇軾善於從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發人所未發,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題西林壁》、《琴詩》、《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餘味不盡。還有些詩常常滿涵著爽朗樂觀的情趣,體現出不畏逆境,傲視磨難的精神。此外,蘇軾寫過不少品詩、題畫、鑒賞書法的詩歌,如《讀孟郊詩》、《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石蒼舒醉墨堂》等。蘇詩奔放靈動,逸態橫生,才思四溢,觸處生春,藝術上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蘇軾體察敏銳,詩筆爽利,無論描寫風光、物態和人情,都可做到寫物傳神,頗饒情韻。蘇詩想像豐富,奇趣橫生,比喻新穎貼切,引人入勝。蘇詩有時直抒胸臆,議論英發,文思如潮,極富氣勢。蘇詩的議論化,固然有助於抒寫的自由和格調的流暢,但對詩的形象性和韻律美則不無影響,又由於應酬賡和,某些和韻詩近於文字游戲;矜才炫學,某些作品有用典過多或粗率冗長之弊,這些都影響了他的創作成就。蘇軾對古近各體均能駕馭自如,但更長於古體和七言。他的七古波瀾壯闊,變化莫測,最能體現奔放的才情,妙筆馳騁,奇氣橫溢。五古則寫得樸厚無華,詞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見勝。蘇軾的七律也很出色,氣韻天成,格調流麗圓轉,略與白居易、劉禹錫詩風相近,而更為奇警。蘇軾對五言近體用力較少,五律五絕不多,而七絕則寫得精美明快,有不少傳誦頗廣的名篇。

在北宋詞壇上,蘇軾突破詞必香軟的樊籬,創作了一批風貌一新的詞章,為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從今存三百四、五十首東坡詞來看,蘇軾對詞體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他以健筆刻畫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來寄託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篇。蘇軾在詞中,更多地傾入自我,表現個性。(滿江紅)「江漢西來」即景懷古,用禰衡的遭遇暗寓憤懣不平的感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而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則以清新雋秀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農村生產和生活小景,描繪了黃童、白叟、採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各式各樣的農村人物。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蘇詞在筆力和體制上有所創變。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

元佑詞人以詩文句法入詞,始於蘇軾。蘇軾把陶淵明《歸去來辭》改寫成(哨遍),將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括成(水調歌頭),在詞體上也堪稱創制。以前詞家於調名外極少立題,蘇軾不少詞作不但始用標題,有的還系以小序,小序長者達數百字,文采斐然,頗能引人入勝。蘇軾以詩為詞,擴大了詞體的表現力。蘇詞具有鮮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聯翩,逸興遄飛。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憑高眺遠」、(滿庭芳)「歸去來兮」等,這類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開辛棄疾的某些清曠奇逸之作。在語言和音律上,也體現了蘇軾的創新精神。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彙,兼采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採的風尚有所改變。他重視音律,但不拘泥於音律。蘇軾詞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除了「大江東去」一類壯麗詞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曠奇逸,或清新雋秀,或婉媚纏綿,都各具風韻。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龍吟)詠唱楊花,幽怨纏綿;(蝶戀花)寫佳人的歡笑攪動了牆外行人的春愁,風情嫵媚動人。

蘇軾對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實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同蘇軾政治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無當帶有濃厚的制科氣外,確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頗具識見的優秀篇章。如《進策》、《思治論》、《留侯論》等,見解新穎,不落窠臼,雄辯滔滔,筆勢縱橫,善於騰挪變化,體現出《孟子》、《戰國策》等散文的影響。敘事紀游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記人物的碑傳文如《潮州韓文公廟碑》,記樓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記》。其寫景的游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如《石鍾山記》、前後《赤壁賦》,即地興感,借景寓理,達到詩情畫意和理趣的和諧統一。蘇軾的記敘體散文,常常熔議論、描寫和抒情於一爐,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勇於創新;在風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更能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字的影響。書札、題記、敘跋等雜文,在東坡集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所寫書札尺牘如《上梅直講書》、《與李公擇書》等,大都隨筆揮灑,不假雕飾,使人洞見肺腑,最能顯現出作者坦率、開朗、風趣的個性。蘇軾寫了不少題記、序跋、雜著,品詩評畫,談論書法,總結創作經驗。如《南行前集敘》、《書吳道子畫後》、等。此外,蘇軾還有一些記述治學心得的雜文,如《日喻》、《稼說》等,寫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淺出,內容上也有不少獨得之見。蘇軾還有流傳較廣的筆記文《東坡志林》,此書東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傳本實後人編輯。《稗海》所收《志林》,內容較多,史論而外,還有不少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如《記承天寺夜遊》、《記游松風亭》,隨手拈來,即有意境和性情。此類文字,實開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筆記》,亦系後人輯錄而成。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後進,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詩人的推崇。蘇文長期沾溉後學,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蘇詞直到清代,仍為陳維崧等詞家所宗法。蘇軾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

蘇軾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他於書法遍覽晉唐諸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等。蘇軾論畫卓有所見,主張「神似」、「傳神」,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畫史上很有影響。他善畫竹石,學文同而又自具風格。蘇軾畫真跡,今僅存《古木怪石圖》等。蘇軾在學術上的著作有《易傳》、《書傳》等。

蘇軾詩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東坡七集》本。包括附錄的《年譜》,共112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備要》鉛印本。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較著名的:詩注有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王文誥的《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的由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文注有南宋邱曄編注的選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明末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詞注有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東坡樂府》和今人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

5. 蘇東坡的散文(5篇)

一、蘇東坡五篇散文如下:

1、《鳥說》:

(1)原文:吾昔少年時,所居書室前,有竹柏雜花,叢生滿庭,眾鳥巢其上。武陽君惡殺生,兒童婢僕,皆不得捕取鳥雀。數年間,皆巢於低枝,其鷇可俯而窺也。

又有桐花鳳四五百,翔集其間,此鳥羽毛,至為珍異難見,而能馴擾,殊不畏人,閭里間見之,以為異事。此無他,不忮之誠,信於異類也。

有野老言:鳥雀巢去人太遠,則其子有蛇、鼠、狐狸、鴟、鳶之憂,人既不殺,則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觀之,異時鳥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為於蛇、鼠之類也。"苛政猛於虎",信哉!

(2)內如簡介:這篇文章通過記敘作者一家人善待庭院中的鳥雀,幾年以後鳥雀能與人和諧共處的事情,說明了人與人之間只有互相尊重、互守信用才能和睦相處的道理。

2、《留侯論》:

(1)原文: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

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2)內如簡介:這篇文章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筆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

3、《凌虛台記 》:

(1)原文:國於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於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於扶風。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

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此凌虛之所為築也。

方其未築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於其下。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為方池,以其土築台,高出於屋之檐而止。然後,人之至於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虛。」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為記。軾復於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台耶?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則台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嘗試與公登台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計其一時之盛,宏傑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於台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彷彿,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為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於此台歟!夫台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於公,退而為之記。

(2)內如簡介:居住在南山腳下,自然飲食起居都與山接近。四面的山,沒有比終南山更高的。而城市當中靠近山的,沒有比扶風城更近的了。

在離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終南山),應該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處,(開始)還不知道(附近)有山。雖然這對事情的好壞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卻不該這樣的,這就是凌虛台修築的原因(用以觀山)。

就在它還沒有修建之前,陳太守杵著拐杖穿著布鞋在山下閑游,見到山峰高出樹林之上,(山峰)重重疊疊的樣子正如有人在牆外行走而看見的那人發髻的形狀一樣。(陳太守)說:「這必然有不同之處。」

(於是)派工匠在山前開鑿出一個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個高台。(檯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這之後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為是山突然活動起伏冒出來的。陳公說:這(台)叫凌虛台很合適。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下屬蘇軾,讓我寫篇文章來記敘(這件事)。

4、《放鶴亭記 》:

(1)原文: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

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

《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

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

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2):內如簡介:這篇記有明顯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鶴與縱酒這兩種嗜好,君主可以因之敗亂亡國,隱士卻可以因之怡情全真。

作者想以此說明:南面為君不如隱居之樂。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爭失敗後的消極情緒。正文共四段。
文章開頭,作者用直敘的方法。簡練的文筆,交待了山人遷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經過寫得一清二楚。

「升高而望,得異境焉。」是何意境,先留一個「懸念」,然後從容著筆,再述其「異」。「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四合」與「大環」,似實非實,似虛非虛;「隱然」,既狀其膝隴。又透出並非是絕對「合」與「環」的徽意。

5、《文與可畫侉篔簹谷偃竹記 》:

(1)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復寫一詩,其略雲:「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雲:「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⒀。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2)內如簡介:全文分三段。第一段開頭不是直接就寫悼念之情或兩人的交往,而是從文與可的畫竹理論寫起,突兀不凡,生面別開,起首就給人以一種新鮮感。

文章說文與可認為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畫竹之前先要把握對象的整體形象和精神實質,做到融會於心,醞釀成熟,然後振筆直書,一氣呵成,才能生動傳神地把它再現出來。相反,如果臨時求其細微末節,機械地一節一節畫,一葉一葉描,就無法畫活竹子。

這實際是主張意在筆先,反對臨畫敷行;主張整體上的「神似」,反對枝節之間的「形似」。作者以贊同的口吻所表述和發揮的這個見解,十分精闢,不僅對整個文藝領域具有普追的指導意義,而且「胸有成竹」已成為人們處事的准則,和活在群眾筆底口頭的成語了。

上述行文生動流暢,如用「兔起鶻落」的比喻,就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運筆的神速。下面作者接著敘說自己對這個文與可教給他的道理,雖然心裡明白,但實踐起來卻不能得心應手,原因就在於「不學之過」,並把此畫竹方法提到哲理的高度,「豈獨竹乎」,說明了這一點。

(5)東坡粥游記擴展閱讀:

一、蘇軾(蘇東坡)主要作品:

1、古文:《荀卿論》、《范增論》、《留侯論》、《賈誼論》、《晁錯論》、《東坡志林》、《隨記集》、《刑賞忠厚之至論》、《石鍾山記》、《記承天寺夜遊》、《重巽以申命論》、《進策》、《天石硯銘(並序)》、《策別課百官》六篇、《策別安萬民》六篇、《策別厚貨財》二篇、《策別訓兵旅》三篇、《策斷》四篇、《黠鼠賦》、《記游定惠院》(一作《記游定慧院》

2、詩歌:《赤壁賦》《後赤壁賦》《東欄梨花》《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澠池懷舊》《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蒼舒醉墨堂》《書李世南所畫秋景》《游金山寺》《題西林壁》《望海樓晚景》《雪後北台書壁》《飲湖上初晴後雨》《有美堂暴雨》《贈劉景文》《章錢二君見和復次韻答之》

3、詞作:《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南鄉子·送述古》《永遇樂·長憶別時》《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蝶戀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洞仙歌·江南臘盡》《陽關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永遇樂·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浣溪沙·醉夢昏昏曉未蘇》《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哨遍·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嬌·赤壁懷古》《南鄉子·霜降水痕收》《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滿庭芳·三十三年》《水調歌頭·落日綉簾卷》《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浣溪沙·門外東風雪灑裾》《行香子·過七里灘》《點絳唇·不用悲秋》《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念奴嬌·中秋》《水龍吟·雁》《醉翁操·琅然》

4、書法作品:《黃州寒食詩帖》《李白仙詩帖》《次韻秦太虛詩帖》《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新歲展慶帖》《寶月帖》《令子帖》《東武帖》《北游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近人帖》《與范子豐》

6. 去東坡嶺秋遊燒烤寫作文怎樣寫作文

突出秋天景物的特點,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怎樣寫游記:

重點是「抓住環境特點,體會思想感情」。寫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其一,觀之有序,言之有序。寫參觀游覽一類的文章,必須有一定的空間順序,而這種順序又往往和作者觀察的順序一致起來,因此,只有觀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我們可以大致掌握以下常見的順序:

<1>以游蹤為序。游覽的順序就是文章的順序。
<2>以方位變化為序。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由左到右,由右到左;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先中間後四周,先四周後中間地觀察,按照觀察的順序布局全篇文章。
<3>以景物的類別為序。我們參觀游覽一個地方,在大范圍內又有各種不同類別的景物。例如:到了郊外,可以先看田野,再看山巒,最後看河流;到了荒原,可以先看天空,再看原野,最後看牛羊……

其二,抓住特點,描寫具體。參觀游覽一個地方,所見所聞很多,如果什麼都想寫,就什麼也寫不好。只有仔細觀察,抓住景物特點,才能寫得准確、生動、具體、形象。那麼,抓住景物哪些特點呢?

<1>色彩特點。景物的顏色是千變萬化的,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顏色,即使是同一種景物,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位置,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2>形態特點。景物的不同形狀和姿態,可以表現出不同的精神、氣質。例:白楊直立挺拔,表現出堅強不屈的精神;柳樹輕柔,婀娜多姿,表現出它柔韌的性格;松樹迎寒風挺立,戰霜雪蒼綠,表現出倔強的品格;老槐樹像撐開的大綠傘,在炎熱的酷夏安撫著大汗淋漓的人們,表現出它溫和的天性……可見,抓住景物形態特點,既可表現形,又可體現神。

<3>動靜特點。一切景物都處於自然之中,有時處於靜態,有時處於動態,有時處於靜動變化之中。因此,我們要抓住景物的動靜寫出景物的特點。

其三,寄情於景,主題鮮明。景物本身無情,但是,人是有感情的。同學們,當你懷著愉快的心情去遊玩時,你會覺得天比平時藍,花比平日紅,草比平日綠。一陣風吹過,小樹在風中搖擺,你會覺得它在向你招手。小鳥從身邊飛過,你會覺得它在為你唱歌,向你問好。然而,當你挨了批評,考試成績不理想時,走在回家的路上,眼前的景物就會截然不同了。游覽中,無論由情及景,還是由景觸情,都離不開情感的表達。只有把情感融注到字里行間,才會表達出鮮明的主題,也才會打動讀者。在行文中,我們只有把心捧給讀者,才會吐真情,有真意。情真文才美,只有情真,才能給讀者美的享受。

7. 游東坡 這篇游記的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對蘇軾怎樣的感情

《游東坡》從居士亭開始,以「 雪堂 」為游覽中心,踏訪有紀念意義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彷彿跟隨蘇軾的足跡而行。一路走來,他感慨良多,寫下這篇游記,字里行間蘊含著對蘇軾的 仰慕之情。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8. 東坡粥王怎麼樣

我很喜歡在這吃稀飯,而且菜品多且好吃,就是那個位置感覺不好停車!

9. 《游東坡》這篇游記的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對蘇軾怎樣的感情

他感慨良多,寫下這篇游記,字里行間蘊含著對蘇軾的仰慕之情。

作品原文:
游東坡
[南宋]陸游
十九日早,游東坡。自州門而東,岡壟高下,至東坡則地勢平曠開豁。東起一壟頗高,有屋三間。一龜頭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頗雄,四壁皆畫雪。堂中有蘇公像烏帽紫裘橫按筇杖是為雪堂。堂東大柳,傳以為公手植。正南有橋,榜曰「小橋」,以「莫忘小橋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無渠澗,遇雨則有涓流耳。舊止片石布其上,近輒增廣為木橋,覆以一屋,頗敗人意。東一井曰「暗井」,取蘇公詩中「走報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齒,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與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覽觀江山,為一郡之最。

作者簡介: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10. 東坡志林·記游松風亭的文章和翻譯

原文: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下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

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甚麼時也不妨熟歇。

譯文:

我曾經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風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個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頭望向松風亭,還在高處,心想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這樣想了一會兒,忽然對自己說:「這里為什麼就不能休息呢?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

於是心情一下子放鬆了,好像已經掛在漁鉤上的魚兒忽然得到了解脫。如果人們都能領悟隨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馬上就要上陣殺敵,耳邊聽得戰鼓聲聲,想到前進殺敵也是死,逃跑受到軍法處置也是死,到那時,一樣能放下顧慮,很好地休息一番。

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記游松風亭》,這是一篇小品文,選自《東坡志林》,記敘了作者游松風亭路途中的小事及感想。

(10)東坡粥游記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經「烏台詩案」後,蘇東坡連連遭到政治打擊,流放一次次接踵而來,在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十月間,他再次遭到貶謫,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前往更為偏遠的廣東惠州,寄居於嘉佑寺中,此文就寫於這期間游覽松風亭時。

據《輿地紀勝》記載,松風亭上植松二十餘種,清風徐來,松聲如濤,是當時的游覽勝地。

名家點評

當代文學教授李玫:蘇軾在一再被貶官的境遇中,表達了一種豁達、但也比較消沉的生死觀。

詩詞賞析

游記簡潔的記敘了一次爬山登亭的游歷過程,起初作者目標明確,志向高遠,一心想「攀上山巔,縱覽美景」。但山高路陡,作者本身年邁體衰,禁不住想:「思欲就林止息」,想到樹林里休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遠遠的望去松風亭的屋檐還在樹林的遠處,心想:怎樣才能到得了?是堅持還是放棄,是進還是退,令作者難於取捨。思謀良久,方頓悟,發出「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的感慨。

於是身心俱得以解脫,感到無比的輕松愉快,就如同脫鉤的游魚一般自由自在。

當時的蘇東坡恰如「掛鉤之魚」,王安石變法時他反對其勞民傷財、嚴刑峻法的部分,遭排擠;司馬光將「改革派」一網打盡後欲拉攏蘇東坡,他卻又「不識時務」地提出應該保留新法中合理的部分,因此被舊黨程頤一派攻擊;新黨復起之後,他也同樣不能見容;老之將至的他因此屢屢被遷謫。

諸種打擊接踵而來,蘇東坡依然如故,在明月清風里找到人生的自在閑適。在進退唯谷之時,依然能安之若素,顯示出對待貶謫的曠達態度。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