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王府遺址
❶ 蘇州有哪些旅遊景點
蘇州旅遊景點有以下幾個:
1.蘇州園林
留園位於江南古城蘇州閶門外留園路338號,以園內建築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留園在蘇州閶門外,留園是明萬曆年間太僕徐泰時建園,時稱東園,清嘉慶時歸觀察劉恕,名寒碧庄,俗稱劉園。
❷ 元朝王府建在大都,是現在的哪個省市
元朝王府在大都,就在今天的北京。
元大都,簡稱大都,突厥語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丁卯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元朝國都。
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
❸ 元朝王府在大都嗎大都是現在的哪個省,哪個市
元朝王來府在大都,就在源今天的北京市管轄范圍內。
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金中都城(今北京)東北另築新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改稱大都,成為元朝的首都。
元大都,簡稱大都,突厥語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
(3)郭王府遺址擴展閱讀:
元大都作為全國的政治中樞,是以金碧輝煌的皇室宮殿為中心營造的。壯觀的皇城位於都城的中部與南部,圍牆的范圍廣達二十里。
皇城的東面是宮城,其范圍約為九里。在一眼看不到邊的宮殿樓閣裡面生活的皇親國戚,他們在數以千計的宮廷侍衛、宦官與宮女的簇擁之下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不過,由於末代皇帝元順帝治國無能,這種好日子就快要到頭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天下大亂,人心離散,大都與南方的聯系經常被切斷,致使南方的糧食不能及時運送到北方。
到後來,城裡終於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飢荒,首當其沖的是普通老百姓,很多窮人掙扎在死亡線上,死者填滿溝塹。
❹ 南京名勝古跡對聯誰有啊急!!!謝謝了!
南京名勝楹聯集http://ehttp.spaces.live.com/blog/cns!2fc00b20a4d145eb!213.entry
南京名勝聯——太平天國天王府
天條流行,恩深雨露;
朝綱理治,運轉乾坤。
洪秀全。天王府,位於南京長江路292號,原為清代兩江總督衙門,1853年太平天國建都於此。辛亥革命孫中山在此就任臨時大總統,後為國民黨總統府。 天條:太平天國的政策和法令
獨手擎天,重整大明新氣象;
丹心報國,掃除外族舊衣冠。
洪秀全
撥妖霧而見青天,重振大明新氣象;
掃蠻氣以光祖國,挽回漢室舊江山。
維皇大德曰生,將夏變夷,待驅歐美非澳四國人,歸我版圖一乃統;
於文止戈為武,撥亂反正,盡沒藍白紅黃八旗籍,列諸藩服萬斯年。
歐美非澳:指各國列強。 八旗:清兵建制,代指清政府
先主本仁慈,根茲污吏貪官,斷送六七五統緒;
朕躬實慚德,望爾謀臣戰將,重恢十八省江山。
洪秀全。 先主:明帝
馬上得之,馬上治之,造億萬年太平天國於弓馬鋒鏑之間,斯誠健者;
東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無罪良民於水火倒懸之會,是曰仁人。
洪秀全題忠王府寢殿。李秀成被封為忠王
天命誅妖,殺盡群妖,萬里河山歸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軍介胄逞威風。
洪秀全題太陽城,即天王府外城
虎賁三千,直掃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
洪秀全題金龍殿,亦稱龍鳳殿,位於天王府內城
東方諸侯,替天行道;
王畿千里,順地無疆。
洪秀全題東王府。位於南京堂子街72-74號,乃東王楊秀清的官衙
王澤敷天,普賜群黎之福;
東風解凍,暖回暘谷之春。
東王府。 暘谷:日出之地
位冠百僚,肇起天朝新日月;
職司左輔,宏開景運大乾坤。
東王府
恩如北海人皆仰;
惠似春風人盡沾。
洪秀全題北王府,北王韋昌輝王府
廿九春秋綿冀北;
六千歲月領賢王。
洪秀全題北王府
位列北王,儼率群星繞天國;
職司後護,常施惠雨溥群黎。
洪秀全題北王府
翼載著鴻猷,合四海之人民,齊歸掌握;
王威馳駿譽,率萬方之黎庶,盡入版圖。
翼王府,石達開王府
翼德威明,鄙阿瞞為小兒,能視豫州如骨肉;
王陵忠義,棄項羽如敝屣,獨知劉季是英雄。
翼王府。 翼德:張飛。 阿瞞:曹操。 豫州:劉備。 王陵:漢右丞相。 劉季:劉邦
燹前樓閣未成灰,只剩得半折磨,一卷經,五更鍾,六月清風,三冬積雪;
雨後園林無限好,最愛是百本蕉,千條柳,萬竿竹,數聲啼鳥,幾寸游魚。
王紫仙題翼王府。 燹:兵火
豫州居天下之中,萬方為憲;
王爵加封建之上,百辟同欽。
洪秀全題豫王府,胡以晃王府。 百辟:指諸侯,辟即君
王者命自天,誰敢化蛇當道;
英雄居此地,何妨捫虱談兵。
洪秀全題英王府,陳玉成王府。 化蛇:用劉邦大澤斬蛇典。 捫虱談兵:晉桓溫典
凝碧池頭,王右丞得句;
虎岸關外,平原相勤王。
丞相府。 王右丞:指唐詩人王維。 平原相:指蜀漢君主劉備
丞是秋丞,張中丞江淮保障;
相非小相,江都相道德文章。
丞相府。 張中丞:南宋張浚。 江都相:北宋歐陽修
丞天父鴻恩,報國效忠標姓字;
相王侯駿業,斬邪留正燮陰陽。
丞相府。 天父:上帝,洪秀全創「拜上帝會」
檢束身心為宰相;
點提兵將斬妖魔。
李秀成題地官丞相府
指日高升,不愁富貴;
揮扇可渡,大顯神通。
李秀成題指揮衙門
指示機宜,傷心二百餘年,忍令故國衣冠,淪為妖服;
揮軍力戰,假手六千君子,但願當朝父老,復還王都。
李秀成題指揮衙門。 妖服:清統治者。 王都:喻明代江山
將十萬眾,橫行天下;
軍八千人,威震寰中。
將軍府。 寰中:宇內、天下
總紀總綱,好把天情消詭計;
制衣制事,須憑聖體勝兇殘。
總制府
監古監人皆可法;
軍機軍備總其成。
監軍府
巡之為言循也,共凜威循夏楚;
查其近於察乎,群瞻明察秋毫。
巡查府。 凜:通懍,嚴肅、嚴峻
軍其近於均乎,與士卒同甘苦;
帥之為言率也,執鍪弧以先登。
軍帥府。 鍪:古代勇士的頭盔
師天父訓言,莫學黃巢李闖;
帥地官徒旅,但為魯肅曹彬。
師帥府。 黃巢:唐末農民起義領袖。 李闖:即李自成。 魯肅:三國時吳國謀臣。 曹彬:北宋初大將
旅人聲吼妖魔走;
帥字旗飄得勝歸。
旅帥府
卒真名士之卒,黔婁覆衾表正;
長其降王之長,劉琨執梃猶雄。
卒長府。 黔婁:戰國時齊隱士。 劉琨:晉魏昌人,字越石
司廿五人,威風無敵;
馬二三匹,行走如飛。
兩司馬衙
天事理中樞,軍將軍兵,巡分內外;
朝威嚴八法,女媭女娣,查究姦邪。
女巡查衙 。媭:姊。 娣:妹
鉛熔月暈;
碼逐星流。
鉛碼衙。 月暈:熔煉的火光
鉛有紅鉛,莫把紅鉛來鑄錯;
碼惟法碼,終須法碼去秤量。
鉛碼衙
典內衣裳憑人取;
袍上雲龍伴我行。
典袍衙
典務紛紜須料理;
硝斤出入要秤量。
典硝衙
綉衣赤舃堪為相;
錦地花天盡是妖。
綉錦衙
詔出九重天,那怕妖魔施毒計;
書成一統志,豈容鬼蜮竟橫行。
詔書衙。 蜮:傳說能含沙射人的動物
天父天兄能救世;
水兵水將盡誅妖。
司天水衙
仆本恨人,逢妖必殺;
射塗毒葯,見血而亡。
僕射衙
油然作雲,爾自巫山雲雨會;
鹽差似雪,我甘冰窖雪氈寒。
油鹽衙
金氣多壽;
匠心自工。
金匠衙
承發文書勤爾職;
宣來佐將見吾王。
承宣衙
曰堯曰舜,克念作聖;
斯倉斯箱,乃襄餱糧。
聖糧衙。 餱糧:干糧
天降李晟平此虜;
燔柴岱嶽告成功。
天柴衙。 李晟:唐將軍
聖德比天高,二百年兵革常災,雖君明臣忠,赤子亦難逃運數;
庫藏如海會,四萬里車書一統,況星羅棋布,金甌原來缺分毫。
聖庫衙。 車書一統:書同文,車同轍
太平世界,男女同權應科舉;
天國春秋,軍民協力斬頑妖。
女考場
宸翰壁間嵌,想日華雲爛,露湛恩濃,遭逢一德明良,退食多閑,綠野平泉公廨築;
都城江左重,幸鰈伏鶼馴,河榮海若,曠覽六朝名勝,遙嵐入座,迂倪顛米畫圖開。
薛時雨題金陵督署煦園。 宸翰:帝王的書跡。 日華:宮殿名。 退食:減膳以示節約。 迂倪顛米:倪瓚、米芾
賦江南春,六代鶯花歸眼底;
後天下樂,十年休養在心頭。
薛時雨題煦園還思堂
分獅林一角,鷲峰一拳,邱壑自然佳興到,梅苔鋪作席;
種芙蓉成城,楊柳成郭,林陰深處望客來,冠佩粲如雲。
集拜石山房句題煦園還思堂
廢池彷彿嗚喑,嘆天國興衰,百年遺恨堪記;
石舫依然屹立,看神州巨變,萬代江山永存。
馬國征題煦園還思堂
--------------------------------------------------------------------------------
南京名勝聯——清涼山
大地何許熱;
名山自清涼。
翠微亭。 清涼山:位於南京漢中門內,山上有清涼寺、翠微亭等建築。 翠微亭:又名暑風亭,始建於南宋淳佑年間
四面雲山朝古剎;
一天風雨送殘秋。
清涼寺,五代時為興教寺,南唐建清涼道場
波心似鏡留明月;
松韻如篁振午風。
乾隆題清涼寺
四百八十寺,過眼成墟,幸嵐影江光,猶有天然好圖畫;
三萬六千場,回頭是夢,問善男信女,可知此地最清涼。
薛時雨題清涼寺
老不白頭因水好;
冬猶赤足為師高。
易順鼎題還陽井,又名義井,傳說老僧飲此井水,須發至老不白
落葉人何在;
登樓思悄然。
掃葉樓,位於清涼山南麓,明遺民龔賢隱居於此,稱半畝園,他與清朝統治者格格不入,著僧服,持帚作掃葉狀,後人將其所居名掃葉樓
欲窮千里目;
來看六朝山。
掃葉樓
大江拖白練;
鍾阜起蒼煙。
汪蟠春題掃葉樓
清日上樓頭,景物不殊,一線江光開眼界;
涼風起天末,丈人安在,半畝秋色豁吟懷。
汪繼光題掃葉樓。 丈人:龔賢別號柴丈人
寥廓佳時訪古,翠微亭畔,飲六代甘泉,緬懷先輩開源日;
清涼勝景煥新,駐馬坡前,掃三秋落葉,暢沐今賢創業風。
劉工天題掃葉樓
果實三千歲;
蘭香十二時。
李梅庵集經石峪碑題掃葉樓
此語深有味;
我心靜不波。
李梅庵集句題掃葉樓
江山留勝跡;
西北有高樓。
石公題掃葉樓
落葉人何在;
雀棲思悄然。
掃葉樓
每因憑眺傷時局;
獨倚江山念古人。
楊度題掃葉樓
滿山落葉無根樹;
勝國遺民有發僧。
陳可園題掃葉樓。 勝國:被滅亡的國家。 遺民:亡國之民
不殊風景猶如昨;
獨立蒼茫自詠詩。
陶端齋題掃葉樓。 蒼茫:曠遠無邊貌
黃初詞賦空千古;
白下江山送六朝。
孫原湘題掃葉樓。 黃初:三國魏曹丕年號,代指曹氏詩。 白下:地名,唐武德九年更金陵為白下,指南京
登樓始悟浮生夢;
久坐唯聞落葉聲。
徐淮生題掃葉樓
六朝金粉風微後;
一味清涼月上時。
掃葉樓
一徑風花飄落葉;
六朝山色擁重樓。
掃葉樓
半千掃葉人千古;
六一畫藝詩一囊。
楊寶壬題掃葉樓
屋對江山如畫靜;
氣含蔬筍到公無。
魏有咸集蘇軾句題掃葉樓
二水三山常在眼;
一僧七子俱多情。
夏壽田題掃葉樓。 一僧七子:指明末清初之「金陵八家」
林壑當春,晴日暖催山意動;
江城如畫,好風時卷市聲來。
掃葉樓
古寺話齊梁,大好江山來振錫;
余情寄詩話,想當風雨快揮毫。
張通謨題掃葉樓
詩酒神仙,天自夢中傳彩筆;
樓台花月,人從江上拜宮袍。
掃葉樓
名山名園名樓,半畝清涼堪掃葉;
好景好書好畫,千秋翰墨永流芳。
掃葉樓。 半畝:指掃葉樓前的半畝園
舊地重遊,聽風雨滿地,三徑就荒誰掃葉;
名山無恙,望東南半壁,萬方多難獨登樓。
掃葉樓
作葉與葉想,作非葉想,作非葉即葉想,庶幾乎掃葉;
有涼之涼時,有不涼時,有不涼而涼時,是故曰清涼。
戈銘獻題掃葉樓
掃葉意何為?滿地煙塵,高僧妙諦誰參得;
清涼山自在,一樓風月,熱客煩襟自灑然。
掃葉樓
帶甲滿天地,詞賦動江關,惟戰士文人,到此偏多千古恨;
煙波渺何處,齊魯青未了,只湖光山色,而今猶是六朝春。
李烈鈞題掃葉樓
高閣豁吟眸,一線江光思萬里;
天風展懷抱,九州勝景喜無邊。
劉雋甫題江光閣
丞相當年曾駐馬;
江山終古此蟠龍。
駐馬坡,位於清涼山烏龍潭東,傳說諸葛亮曾駐馬於此
薦公一掬建業水;
聽我三終梁父吟。
顧石公題駐馬坡
許先帝馳驅,東連吳會;
有儒者氣象,上繼伊周。
劉坤一駐馬坡。先帝:劉備
駐馬所重徑,莫向渠天發殘碑,臨硎斷闕;
卧龍如可作,願為我翦除他族,開濟清時。
馮夢華題駐馬坡 。臨硎斷闕:刑,磨刀石,闕,城磚,指諸葛亮早喪
風景依然,名士曾杭衣帶水;
雲宵如在,寓公為集草堂資。
陳幼蓮題駐馬坡
慕綸巾羽扇風流,俎豆維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陽廬舍;
冠鍾阜石城名勝,江山依舊,渺矣吳宮花草,晉代衣冠。
駐馬坡。 西蜀祠堂:指成都武侯祠。 南陽廬舍:劉備三顧茅廬處
水如碧玉山如黛;
鳳有高梧鶴有松。
薛時雨題烏龍潭駐馬庵。相傳晉時常有烏龍出現,故名
南京名勝聯——隨園
門無鳳字;
座有雞談。
袁枚。隨園,位於南京清涼山東,小倉山麓,乃清學者袁枚故居
大名還在杜;
時論又推袁。
張船山
中天懸明月;
絕代有佳人。
王集
放鶴去尋三島客;
任人來看四時花。
袁枚集唐詩
無求便是安心法;
不飽真為卻病方。
袁枚
漫雲海內推前輩;
尚有慈親喚小名。
袁枚
讀書已過五千卷;
此墨足支三十年。
袁枚
野王之地有二老;
北斗之南只一人。
趙雲崧。野王:地名,今河南沁陽
六代雲山隨杖履;
一園花鳥盡聰明。
蒲忭
天為安排看山處;
風來灑掃讀書窗。
沈凡民
曠代仙才流下界;
半天人卧在高崗。
沈凡民
文章草草皆千古;
士宦匆匆只十年。
黃仲則。袁枚為官十年即退而治學
郭林宗貞不絕俗;
潘安仁閑可奉親。
李晴江。 郭泰:字宗貞,東漢名士。 潘岳:字安仁,晉文學家,孝子
為官不過六百石;
著書豈止五千言。
郭運青。 五千言:指《隨園詩話》等
人指所居為福地;
天留此老應文星。
錢辛楣
真才子必得其壽;
謫仙人未免有情。
李松林。上聯指袁枚高壽
此地在城如在野;
其人非佛亦非仙。
魯沂
羲皇以上懷陶令;
山水之間樂醉翁。
龍雨倉
到處自開詩世界;
無人不拜老神仙。
黃元紀題小倉山房
喬木十圍人共老;
名山一席客爭趨。
趙雲崧題小倉山房
身閑但急千秋業;
官罷還貪一朵花。
丁珠題小倉山房
曠代誰算才子號;
聞名都當古人看。
汪汝弼題小倉山房
偶談舊雨人俱古;
能坐春風客亦佳。
小倉山房
二十科翰林,老猶似少;
一百卷文集,多而能精。
黃世塏題小倉山房。 二十科翰林:袁枚二十三歲中進士,入翰林院
日對十頃琅玕,如封萬戶;
坐擁百城圖史,何假兼圻。
汪度題小倉山房。 琅玕:指竹。 圻:地廣千里
林木翳然,便有濠濮閑想;
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
袁枚題小倉山房
只一座樓台,占斷六朝煙景;
問幾人詩酒,能爭絕代風流。
黃文炳題小倉山房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李鶴峰集句題小倉山房。上聯集王羲之《蘭亭集序》,下聯集《左傳》。 三墳五典:傳說中我國最早的文獻。 八索九丘:傳說中的古書名
民不能忘,始信淵雲兼政事;
敏而好學,莫疑巢許是閑人。
裴叔度題小倉山房。 淵:指王褒,字子淵,一說指陸九淵。 雲:揚雄,字子雲,一說指陸雲。
廉吏可為,魯山四面牆垣少;
達人知足,陶令歸來歲月多。
徐兆璜題小倉山房。 魯山:魯穆,明人,為官三十載而如寒士
方朔少時,二十萬言書盡讀;
傅隆老去,八千餘紙手親抄。
陶怡雲題小倉山房。 方朔:東方朔。 傅隆:南朝宋人,致仕後猶手不釋卷
著手成春,卷中著述皆千古;
有官不仕,林下逍遙見一人。
庄念農題小倉山房
不作公卿,非無福命都緣懶;
難成仙佛,為愛文章又戀花。
梁章鉅題小倉山房
雲山金石圖書,此地可稱三絕;
循吏儒林隱逸,先生自有千秋。
袁止水題小倉山房
柴米油鹽醬醋茶,除卻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禮義廉,沒有銅錢可做來。
小倉山房
勝地怕重往,記當年絲竹宴諸生,回頭是夢;
名園須得主,幸此日樓台逢哲匠,著手成春。
袁枚題小倉山房
--------------------------------------------------------------------------------
荷花夏送一湖水;
柳霧春籠十里堤。
玄武湖賞荷亭。玄武湖,在南京城北玄武門外,古名桑泊湖。南朝劉宋時,湖中出現黑龍(鱷魚一類動物),改稱玄武湖,並設立上林苑,成為皇家苑囿,明代在舊湖建立皇冊庫。1911年辟為公園,因湖中有五島,象徵世界五大洲,故又稱「五湖公園」,以梁州為美洲、環洲為亞洲、櫻洲為歐洲、翠洲為非洲、菱洲為澳洲。園中五洲,風景各異,有環洲煙柳、櫻洲花海、菱洲山嵐、梁州秋菊、翠洲雲樹的自然景觀,為南京重要名勝之一
白下有山皆繞郭;
苑中無處不飛花。
汪繼光題玄武湖賞荷亭。白下:南京古稱
三百年方策猶存,剩鳧渚鷗汀,時有煙雨入圖畫;
四十里昆明依舊,聽菱歌漁唱,不須鼓角演樓船。
薛時雨題玄武湖賞荷亭。 方策:明代曾於此建皇冊庫。 鳧:動物名,俗稱野鴨
世外原無眾香國;
花陰真是小華胥。
查仁宗集句題玄武湖神廟,在梁州之上。 眾香國:即妙香國,佛家所謂的清凈世界。 華胥:神話傳說中的理想之國
渺渺幾千年,誰想那梁苑風流,鴻溝浪跡;
盈盈餘一水,我愛此菰蒲煙雨,楊柳樓台。
錢福臻題玄武湖神廟。 梁苑:園囿名,西漢梁孝王劉武所築。 鴻溝:古渠名,項羽、劉邦爭霸,即以此為界
對崔巍古堞,憑吊南朝,有平湖清梵、野寺疏鍾。勝跡易銷魂,嘆紛紛棋局掀翻,都付與流水聲中、夕陽影里;
趁閑散功夫,來游東郭,聽蓮外漁歌、蘆邊樵唱。群情差解意,把處處山靈喚醒,齊送到穿林軟翠、涉浦寒青。
周維藩題玄武湖神廟。 崔嵬:高峻貌。 清梵:寺僧誦經之聲。 東郭:東城
居安思危,勵精圖炲;
盤游有度,好樂無荒。
玄武湖覽勝樓。盤游:娛樂游逸
瀲灧碧波拍岸,五洲煙水;
逶迤芳草環堤,十里春風。
玄武湖覽勝樓
虎踞龍蟠,今日中原大一統;
山圍水抱,是處名園小五洲。
鈕永建題玄武湖覽勝樓
人間宰相,天上神仙,果然蓬島為真,想圓嶠方壺相連一水;
小隊曾來,大名不朽,留得湖山遺愛,比謝安王導別擅千秋。
薛時雨題玄武湖覽勝樓。 謝安:東晉孝武帝時宰相。 王導:東晉大臣,司馬睿時任丞相
四十里境隔紅塵,暇日偶來游,正當蒲戰荷喧,天地蒼茫入風雨;
數百年靈徵玄武,今朝差解事,俄見煙消雲斂,湖山佳麗媚春秋。
吳摯甫題玄武湖
甚繁華六代莫須提,望無邊煙水,渾隔絕石城冠蓋,金屋笙歌,便看物換星移,覺島嶼瀠洄,總不教鐵板銅琶,拍入江東坡老曲;
盡消受一官權當隱,笑隨分經綸,但檢點花柳榮枯,漁樵作息,卻喜清溪紅樹,任車裘去住,也算是閑雲野鶴,游來世外武陵源。
單之珩題玄武湖覽勝樓
明月似聞三弄笛;
白雲長對六朝山。
雞鳴寺,位於玄武湖畔,雞鳴山麓,南京古剎之一。 三弄:笛曲《梅花三弄》。 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建都今南京城
谷靜秋林響;
樓深復道通。
集孟浩然詩句題雞鳴寺浣香樓
江山重疊爭供眼;
風雨縱橫亂入樓。
梁啟超題雞鳴寺豁蒙樓,清光緒年間在同泰寺舊址建成
六朝豪華千古夢;
五更清曉數聲雞。
雞鳴寺豁蒙樓
震旦雞鳴開曉日;
寰區蒙豁振中華。
雞鳴寺豁蒙樓。寰區:天下
法身常現寶塔品;
空界似聞曇缽香。
雞鳴寺豁蒙樓。 曇缽:優曇缽,無花果樹的一種
勝地何常經浩劫;
斯樓不朽奈名傳。
張之洞題雞鳴寺豁蒙樓
湖水經秋平似境;
蓮花破曉白如霜。
雞鳴寺豁蒙樓
雲邊山影閑中換;
天外江聲畫里流。
徐淮生題雞鳴寺豁蒙樓
天半朱霞,雲中白鶴;
山間明月,江上清風。
雞鳴寺豁蒙樓
龍戰方平,且喜河山盡還我;
雞鳴不已,朅來風雨正懷人。
周鍾岳題雞鳴寺豁蒙樓。 龍戰:語出《易經》,後稱群雄爭奪天下為「龍戰」。 朅:去
作消夏閑人,皎月升時,破隔岸林煙,沽來桑落;
是納涼天氣,好風起處,吹過江山雨,飛上荷花。
徐淮生題雞鳴寺豁蒙樓。 桑落:酒名
偕同輩著屐登臨,聞道是十里芙蕖,六朝煙雨;
有大士居山倒座,怕看那故宮花草,廢井胭脂。
傅文江題雞鳴寺豁蒙樓
三千里外客登樓,看欽天山色,玄武湖光,無限古今愁,殘壘蒼蒼收旺氣;
五百年間誰是主?聽蕭寺鍾聲,疏林雞唱,不勝興廢感,寒煙漠漠鎖台城。
黎滌塵題雞鳴寺。 台城:三國時吳之後苑
遙對清涼山,近臨北極閣,更看台城遺址,塔影橫江,妙景入樽前,一幅畫圖傳勝跡;
昔年憑墅處,今日豁蒙樓,卻喜玄武名湖,荷花滿沼,好風來座右,數聲鍾磐答蓮歌。
黃建莞題雞鳴寺豁蒙樓。 塔影:指志公塔,寶志和尚墓塔
一樓高聳,有名流三字留題,偶來山頂聽雞鳴,好景當前,不讓他掃葉幽棲,勝棋遺跡;
六代銷沉,盡過客千秋憑吊,自古石頭稱虎踞,雄圖未已,請看那台城廢址,辱井枯泉。
雞鳴寺豁蒙樓。 一樓:清代光緒年間,在雞鳴寺建豁蒙樓,取杜甫「憂來豁蒙敝」意。 掃葉:掃葉樓,在南京清涼山上。 勝棋:勝棋樓,在莫愁湖畔。 辱井:雞鳴寺外之胭脂井,又名辱井
白下富鶯花,旁人錯比謝安石;
青山狎猿鳥,此地曾棲雷仲倫。
薛時雨題薛廬,薛時雨在金陵的居所,在今龍盤里附近。 謝安石:東晉謝安,字安石。 雷仲倫:南朝宋人雷次宗,字仲倫
自探典籍忘名利;
未有涓埃答聖朝。
薛時雨題藤香館廳堂
杜陵廣廈構胸中,白首無成,空自許身稷契;
庾信小園營亂後,青山依舊,聊堪匿跡巢壺。
薛時雨題藤香館廳堂。 稷:周朝始祖。 契:商的始祖。 巢壺:即巢父
不著衣冠,門前久謝乘軒客;
只談農圃,月下欣聞打稻聲。
薛時雨題書舍。 乘軒:大夫的車子,喻官員
泉聲常在耳;
山色不離門。
魁時若題半山寺,在南京中山門北白塘,北宋王安石故居,宋元豐七年舍為寺
墩本吾家,勝跡從來稱太傅;
宅由他造,半山若更讓荊公。
謝子受題半山寺。 太傅:謝安。 荊公: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
往事重論,懷古誰含出世想;
昔賢不見,聽泉我愛在山間。
鄭海藏題半山寺
鍾阜割秀,清溪分源,咫尺接層樓,嘆禁苑全虛,尚留此寺;
謝傅棋枰,荊公第宅,去來皆幻跡,問孤墩終古,究屬何人。
薛時雨題半山寺
有何妙算各爭先,問虎踞龍蟠,袞袞英雄安在?休論他揮筆除暴,問鼎稱尊,到頭來一場終局,好夢都成千古恨;
至此愁關真打破,笑宮開燕逝,茫茫世事如斯,且任俺飲水流觴,催詩擊缽,放眼去前途入畫,青山猶當六朝看。
時空題半山寺
--------------------------------------------------------------------------------
南京名勝聯——集萃(二)
梅花海里,暗香浮動留人醉;
晚日山中,疏影橫斜送客歸。
梅花山。在鍾山南,處於明孝陵神道環抱中,因山上遍植梅花而得名。舊名孫陵岡,三國時吳帝孫權與步夫人葬此。朱元璋在此建孝陵時,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准備把孫權墓遷走,朱元璋說:孫權亦是好漢,留他守門
景中景非關招鶴放鶴;
山外山盡是白梅紅梅。
梅花山
千朵壓山紅,縱橫枝下疑無地;
萬山耀眼白,馥郁叢中別有天。
梅花山
壽齊喬松,壯心未已;
星輝南極,好日方長。
汪繼光題梅花山壽星宮,在梅花山東部,老年人活動場所
紫霞烏雲,風雷聲誰先入耳;
金星銀漢,日月事我最關心。
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又名鍾山、金陵山等,周圍名勝甚多,中山陵墓即在山南麓。天文台:位於鍾山第三峰天堡山上,始建於1929年,為我國最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
浩宇茫茫,細察繁星億萬點;
風雲迭迭,毋忘歷史幾千年。
紫金山天文台
踞虎盤龍,白下風雲收眼底;
觀天坐地,銀河星月納胸間。
紫金山天文台
磯旁燕飛,勝地是三台碧嶂;
殿前鵠立,仰天瞻一朵紅雲。
玉泉閣,位於鍾山南紫霞洞旁,現已不存
松間覓雲徑;
石罅眄壺天。
乾隆題棲霞山行宮。 罅:裂縫
小洞穿斜竹;
重岩夾細莎。
盛時泰題綠蘿庵
楓葉如花,掩映六朝古寺;
松濤似海,深藏千佛名山。
綠蘿庵
覽勝登高,正萬樹楓葉如霞,黃花遍地;
臨風把酒,看兩岸蘆花似雪,碧水浮天。
綠蘿庵
與鍾山終古;
為民族爭光。
於右任題明孝陵
覺苑喜逢今日盛;
道林行見古風還。
林散之題靈谷寺,在中山陵東部,前身是開善寺,原在鍾山南麓獨龍阜,因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建陵墓,將寺移至現址,並改名靈谷寺。 覺苑:指佛所居住的凈土。 道林:即道院,道人所居之處
予意雲何雲何法?
我聞如是如是觀。
侯度題靈谷寺。 雲何:為何,如何。 如是觀:傳奇名。記載岳飛抗金遭權臣秦檜所陷事,明末吳玉虹作
以古今大快為述作;
與天地清氣相娛游。
靈谷寺。 述作:述,傳承,作,創新。後常指撰寫著作或寫成的作品
爐火紅深,懶殘煨芋;
密陰綠滿,懷素書蕉。
靈谷寺
赫赫功勛,創建共和基業;
巍巍陵墓,增輝錦綉河山。
中山陵,在鍾山南麓,遵照孫中山先生遺願,1929年將孫先生遺體安葬於此
廢兩千載帝制,首義功歸先行者;
積四十年經驗,遺言啟迪後繼人。
中山陵
中國大偉人,名震寰宇,赫赫一生幹革命;
山陵多浩氣,功昭日月,悠悠千古仰遺容。
汪繼光題中山陵
一鳴驚玉宇;
百煉鑄金身。
大鍾亭,建於洪武十五年,今存大鍾一口,重約23噸
聚鍾阜晴雲,掠北門紫氣,自古精誠育英物;
攬秦淮月色,接東海濤聲,至今清籟伴香魂。
大鍾亭
鼓震三吳地;
樓迎四海賓。
田原題鼓樓亭
鬧市藏幽,於無聲處聞鼙鼓;
高台攬勝,乘有興時瞰金陵。
吳衛平題鼓樓亭
古樓鼓樓亭,鼓樓雄峙樓鼓,俯瞰新街口,新姿勝古;
鍾山中山陵,中山長眠山中,笑枕靈谷寺,靈氣所鍾。
鼓樓亭
百戰功成,從戟門牙帳而來,謝萬戶侯封,貪看六朝山色;
十弓地拓,極石磴雲關之勝,問汾陽聲伎,如何居士清涼。
薛時雨題朴園
滿眼山河此凈土;
四時風月屬閑人。
田庚題水流雲在堂
乘興而來,約兩三知己;
幽賞未已,填一半兒詞。
劉珍題水流雲在堂
魚鳥清閑,作濠濮間想;
竹石奇古,如魏晉時人。
薛時雨題水流雲在堂
聳翠流丹,千仞麗譙輝日月;
縈青繚白,四周屏障合江山。
儀鳳門城樓。麗譙:壯美的高樓
岩飛驟雨雲翻石;
風挾奔潮水拂天。
燕子磯煙雨樓
磯頭月涌千帆過;
江上風清一燕來。
汪繼光題燕子磯煙雨樓
看遠山凝紫,郊原泛綠;
有巨輪劈浪,長橋橫江。
燕子磯煙雨樓
凌崖當風,山色六朝,自古稱秀;
俯江酹月,濤聲萬里,至此方雄。
燕子磯煙雨樓
音亦可觀,方
❺ 現在南京還有哪些歷史遺跡與「洪武」皇帝有關請附以簡單介紹
1、明孝陵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鍾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後的合葬陵墓。
因皇後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後」,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
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
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1961年3月,明孝陵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6年12月,又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南京明城牆
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現完整保存25.1公里。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於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動用全國1部、3衛、5省、37府,15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歷時達28年,終完成京師應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牆的營造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礎上,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鍾山為依託。
北有後湖為屏障;西納山丘入城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其中京城城牆蜿蜒盤桓35.3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並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公里,為世界歷史之最。
3、南京故宮
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應天府(南京)的皇宮。建造前後歷時二十餘年,佔地面積超過101.25萬平方米,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
南京故宮作為中國古代都城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其建築形制為北京故宮所繼承,為明官式建築的母本,是北京故宮的藍本。
南京故宮始建於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其址選於元集慶城外東北處,遷三山填燕雀湖而建。明故宮為明初三朝皇宮,長達54年之久。
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設立南直隸,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地位十分重要。
南京故宮坐北向南,大體范圍東至今中山門,西至西安門,北至後宰門,南至瑞金路,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
入午門為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後為華蓋殿,謹身殿。內廷有乾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現部分遺址位於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南京鼓樓
南京鼓樓,位於南京市中心的鼓樓崗上,與南京鍾樓相對,是舊時南京城的報時中心,也是催促文武百官勤於政務,提醒百姓辛於勞作,京師迎王、接詔書、選妃等重大慶典的重要建築,是明代京師的重要建築,是中國古代官式磚構建築的代表之一,1957年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始建於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規模宏大、規格極高,城樓後因遭戰火而被毀,清代時鼓樓僅剩下城闕,康熙南巡時曾登臨四望,樹碑建樓,更名「碑樓」,現存台座頂上的木構建築,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所建。
形成如今碩大的明代城台與其晚清城樓形成的顯著體量差異,所以有「明鼓清碑」之稱。
1923年,以鼓樓為主體被辟為南京鼓樓公園。1957年,南京鼓樓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928年(民國十七年)8月,中山大道開築,中山北路、中央路(子午路)、中山路、黃河路(今北京東路)、北平路(今北京西路)五條主幹道在此交匯,形成環島交通樞紐,中山大道也由此向南至新街口。
5、閱江樓
閱江樓位於南京市鼓樓區獅子山巔,屹立在揚子江畔,飲霞吞霧,是中國十大文化名樓之一,也是江南四大名樓之一,也是南京閱江樓景區的主要景點、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江南第一樓」之稱。
閱江樓喻閱江攬勝之意,樓高五十二米多,外四層暗三層,共七層,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簾鳳飛、彤扉彩盈,具有鮮明的古典的皇家氣派,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築風格。總建築面積五千餘平方米。
閱江樓是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建造,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在國都南京城西北獅子山開始建一樓閣,親自撰寫《閱江樓記》,又命朝廷眾文臣職事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其中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後入選《古文觀止》。
閱江樓在建樓工程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後,明太祖朱元璋突然決定停建,直至上世紀末決議復建「閱江樓」的動議,得到社會各界的響應。
199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閱江樓,直到2001年9月閱江樓正式竣工建成。從此結束了六百年來「有記無樓」的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故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明城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鼓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閱江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孝陵
❻ 前敦縣有什麼歷史文化遺跡
歷史文化遺跡有:
成吉思汗召
成吉思汗召位於美麗的查干湖畔,佔地13公頃,建築面積2225平方米。其中展覽館建築佔地1250平方米,硬質鋪裝15000平方米,其餘為綠化用地。場地為矩形,中央略高於四周。
成吉思汗召是為紀念大元朝的開創者、大蒙古國的締造者、著名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而修建的。主體建築由三個互相連通的蒙古包式的大殿構成,中間的正殿是紀念堂,東、西兩殿為陳列室,兩邊過廳為繪畫長廊。成吉思汗召前,左側是蘇魯錠廣場,右側是蒼狼白鹿廣場。蘇魯錠和蒼狼白鹿,都是茫茫草原上蒙古族的吉祥物和神,千年不變地保佑著草原上的傳奇英雄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孫後代。
王爺府
位於哈拉毛都鎮境內。王爺府為郭爾羅斯前旗「末代王爺」齊默特色木丕勒的舊宅院。王爺府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建築精美,依山傍水,氣勢巍峨。府外的圍牆長105丈,寬0.5丈,高1.5丈,佔地面積457.5畝。府院辟有東門和南門,皆用硬質木料精製而成,朱紅塗漆。
府院分為四進院落,第一進院落位迎賓館,兩側配有客廳、客房,用以迎接來賓及辦事的官員。第二進院落位王爺的印務處,設大堂、牢房及文武官吏的住宅。第三進院落式佛堂,供俸釋迦牟尼佛。第四進院落位齊默特
滿蒙文碑
色木丕勒王爺的寢院,上房為七間,東西廂房各五間。王爺府花園在府院西側,內有果園、假山、花圃等。
滿蒙文碑,座落於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山鎮庫里村前150米處,俗稱庫里碑。碑文為滿蒙兩種文字。1981年,省人民政府批准此碑為吉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為「滿蒙文碑」,全稱為「追封忠親王暨忠親王賢妃碑」。滿蒙文碑是後金及清初滿族統治者實行滿蒙聯姻政策、清王朝與科爾沁關系的重要歷史見證。碑體雄偉,造型奇特,雕刻精美,巧奪天工,是蒙地罕存的清代藝術珍品,也是吉林省清代碑刻中規模較大、雕工精細、藝術處理比較完美的石碑之一。
滿蒙文碑為清代孝庄文皇後的生父生母碑。順治十二年五月初七,按順治皇帝及孝庄太後旨意,由寨桑夫婦的長孫和塔立碑於墓前。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簡稱前郭縣),隸屬吉林省松原市,是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縣。
「郭爾羅斯」源於蒙古古部落名「豁羅剌斯」的譯音,意為「江河」。前郭爾羅斯位於松花江南岸,故前郭爾羅斯蒙語意為「江南」。前郭縣孤店鄉腰浩特芒哈南沙坨子發現的新石器遺址遺物證明5000年前本地就有人類活動。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為穢貊地。
漢、魏、晉、南北朝中期屬夫余國。唐初為高句麗所據。
唐代的渤海時期屬渤海夫余府。
遼代,本地為契丹二十部游牧地,屬上京道臨潢府長春州轄。長春州址即前郭縣八郎鄉北上檯子村北塔虎城遺址。
金初,仍屬長春州轄。天德二年(1150年)長春州降為縣。承安三年(1198年),於長春縣置泰州後,隸屬泰州昌德軍。
元代屬開元路。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後,歸遼陽行省、中書省管轄。
❼ :) 我去雲之南旅遊,能介紹一下雲南歷史和歷史遺跡及地址嗎,還有就是當地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謝謝拉!
你去我勸你去大理看風花雪月,麗江看古鎮風情,中甸看高原和高原草甸,還有最後到昆明看雲南櫻花,雲南扶桑和曼佗羅花.
風土人情主要到大理,麗江和中甸看,說也說不完,你看了就知道了.地方特色麗江特別多,以東巴文化器物為主,包你買不完.
附:
雲南簡史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里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雲南進入了原始社會,並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國將軍庄蹺奉命率軍溯沅江而上進入雲南,征服了以「滇」為首的勞浸、「靡莫之屬」,統一了滇池地區,當了滇王。他們帶來了新的技術、文化,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滇池地區進入到奴隸社會。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秦漢時期的雲南,青銅器廣泛應用,經濟有較大發展,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兩千多件青銅器、滇東北朱提(今昭通、魯甸一帶)、堂狼(今東川、會澤、巧家一帶)地區的銅、銀冶煉和製造,在全國享有盛譽,滇西地區的絲、麻、棉織品也較為發達,商業交換有較大發展,滇中、滇東北和滇西地區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尤其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對外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親率大軍,5月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發展雲南經濟。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在爨氏的統治下,與劉宋等封建小王朝維持著密切聯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展,此後不僅「戶口殷實」,「收獲亦與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譽為「神品」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正是這一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形成了「西爨白蠻」、「漢裳蠻」、「松外蠻」、「洱河蠻」等白、彝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為「雲南王」,雲南和祖國團結統一的總趨勢進一步向前發展。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發展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雲南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空前加強。公元897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 。927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所謂「宋揮玉斧」棄雲南於不顧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4年,忽必烈選派富有才乾的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治中慶(今昆明)。雲南行省下置路、府、州、縣,由行中書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雲南行省的建立,使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開拓了雲南歷史的新局面。從此,「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賽典赤在雲南建「民屯」,修水利,興儒學,改善民族關系,雲南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牧業逐步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以銀、銅為主的礦冶業成長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銀課、銅課居全國首位,佔全國課稅額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馬可.波羅行記》中所描敘的「工商甚眾」的大城,民間主要以貝為幣,商品交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此後元朝又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大理段氏又乘機割據滇西,行省已形同虛設。加之各地農奴主、奴隸主乘機叛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1363年紅巾農民起義軍在雲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進入雲南,打擊了元朝封建主在雲南的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清朝對雲南的統治確立後,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歸流」,客觀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推進了邊疆的開發。清代雲南的礦冶業又有較大的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東川、易門、路南、永北(今永勝)的銅,魯甸、白羊(今賓川牛井)、永盛(今雲龍)、茂隆(今滄源)的銀,個舊的錫,羅平、建水等地的鉛都負盛名。1743年至1802年間,滇銅的平均年產量均超過10000斤以上,最高年產達到14000多斤,位居全國之冠。
鴉片戰爭後,雲南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856年後杜文秀、李文學領導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侵略雲南的迷夢。滇西各族群眾截殺英國「探險隊」的馬嘉理,保衛片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嚴懲法國侵略者,取得宣光、臨洮大捷,項崇周、楊自元領導的反法斗爭等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惡劣環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緩慢發展,初具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組織同盟會誕生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逐步展開。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了河口起義,武昌起義後17天,同盟會員張文光等在騰沖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 「重九」日發動了昆明起義,組建雲南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民國雲南地方政府在派軍隊北伐、援川,支援全國的同時,初步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對雲南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恢復封建帝制。雲南各族人民在蔡鍔、唐繼堯等人的組織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發動護國起義,沿四川、廣西兩路出兵,聲討帝制復辟。在全國各方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袁世凱的皇帝夢被徹底粉碎。雲南以一個地瘠民貧的邊疆落後省份,為推進中國的民主共和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雲南傳播,1926年11月7日,經過李鑫等共產黨員的艱苦工作,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雲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同志相繼犧牲,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斗爭轉入低潮。1935-192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雲南,先後經過33個縣份,攻克13座縣城,在今威信縣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紅軍在長征途中,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雲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種,雲南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持配合長征,2000多人加入了紅軍。
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雲南傾全力投入抗戰,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庄、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間,支持遠征軍入緬抗戰,在日寇踐踏滇西滇南國土之際,配合遠征軍守住了西南門戶,最後率先收復國土,主持入越受降,寫下了一篇篇輝煌的反帝愛國斗爭的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搞突然襲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在雲南先後製造「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九九整肅」 事件,殘殺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黨組織爭取了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來,雲南經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1914-1919年,民族資本曾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抗日戰爭前後,雲南地方民族資本、官僚資本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抗戰中一批工廠、學校等由沿海、內地遷來,曾一度給雲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戰勝利以後,在西方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重壓下,雲南經濟幾近崩潰。1949年,全省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農業總產值9.25億元,人均有糧食493斤,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商品經濟極其落後,城市輕工消費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應,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
雲南歷史簡介
雲南,人類重要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雲南各民族融合、演變、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史,自戰國時期建立滇王國以後,行政建制和區劃經過無數次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雲南。
元謀人:大約170萬年前,原始人群時期的人類就生活在中國大地上。雲南元謀人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時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們,已能使用石斧之類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有些地方的人還會建造簡易木結構房,並逐漸形成較大的村落。
庄蹻入滇:公元前三世紀,庄蹻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建立了滇國。庄跤等將較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雲南,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標志著雲南從政治上與內地聯系的開始。
秦開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置郡縣,開「五尺道」,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因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辟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系,並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為秦帝國的組成部份。
漢武開滇: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率巴蜀之兵臨滇,設益州郡,下屬24縣,郡府設在滇池縣(今晉寧縣),雲南為其中一個縣,縣城設在今祥雲縣的,「雲南驛」。漢王朝調整了郡縣,改變部落相立,不相統屬的狀況,帶進了一些封建生產關系。這一時期青銅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農業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煉技術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各種青銅器物品的出土,顯示了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大群被放牧的牛、馬、綿羊和山羊與家畜豬、犬一道,標志了滇國發達的畜牧業。漢武帝還派唐蒙擴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漢王朝還組織人力開鑿博南古道,日趨頻繁的商賈往來,促進了西南與東南亞各國,尤其是與緬甸、印度的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武開滇。 諸葛亮治南:三國時期,現在的雲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區統稱為「南中」。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統三路大軍親征雲南,他採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當進入滇西地區洱海(大理一帶)時,迅速平定了雲南奴隸主貴族發動的叛亂,降服了當地大姓孟獲,對孟獲「七擒七縱」,使盂獲心悅誠服地投降,井發誓永不造反。因此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雲南成為蜀漢的一部分。
爨氏據滇:公元317年司馬睿稱帝,建東晉,東晉初年,由內地遷至雲南的爨(音竄cuan)勢力逐漸強大,爨琛自主為王,統治滇池地區,爨氏歷統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區稱作昆川(或昆卅),並與隨、唐王朝保持經濟文化聯系。
六詔統一:公元738年貞觀時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詔統一「六詔」,建立以洱海為基地的「南詔國」,詔主皮羅閣被封為「雲南王」,南詔歷傳13王,統治200餘年。
段氏建立大理國: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大理國,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領為「雲南節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區域,以大理為都城,相傳22世,共統治316年。在大理國統治期間,鄯闡城(今昆明)逐漸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間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膽」的故事。
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征雲南,破大理國,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賽典赤·贍思丁到雲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雲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從此「雲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賽典赤到雲南後,在經濟上制定賦稅,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過去殘酷屠殺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關系,興辦教育、安定政治形勢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濫成災,賽典赤徵召民工,鑿開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經螳螂川流入金沙江。
明設衛所,移民實滇。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❽ 出土萬件瓷器的成都蜀王府,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
我們成都城市考古工作者在年至2019年7月期間一直再對我們的成都遺址進行深入挖掘。其中,在明代蜀王府遺址中,我們的考古工作者挖出了土瓷器殘片超過10000件,包括杯、盤、盞、瓶等類型,是目前中國明代藩王府遺址中出土瓷器最多、品類最豐富的遺址。
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個兒子,生母為郭惠妃,八歲就被父親封王,之後歷經了三位皇帝,而且都很受寵信。據《明史·諸王列傳》記述,蜀王朱椿是一個喜好讀書和做學問的人,「博綜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稱。朱椿之所以能被父親朱元璋還是侄子朱允炆,甚至是哥哥朱棣對於朱椿都是非常信任的。是因他沒有想做皇帝的想法,在封地不招兵買馬,只讀書論字,造福百姓,最後也算得到了善終。
❾ 中國八大古都都是哪裡,各經歷了多少朝代
中國八大古都為: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杭州、安陽、鄭州。各經歷的朝代為:
一,西安
定都於此的朝代:西周、秦、西漢、新莽、西晉、前秦、西魏、北周、隋、唐;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 ,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二,洛陽
定都於此的朝代: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後梁 、後唐;
九朝古都特指洛陽,是乾隆帝御封的。「九朝」之說,因乾隆帝御批嵩陽書院大門對聯中的「九朝都會」而得名。九在古代被認為是最大的數字,泛指數量之多,洛陽實則為十三朝古都。
三,北京
定都於此的朝代:春秋戰國、遼、金、元、明、清 。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
四,開封
定都於此的朝代:魏、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
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五,南京
定都於此的朝代: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中華民國;
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六,杭州
定都於此的朝代:吳越、南宋;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七,安陽
定都於此的朝代:夏朝、商朝、春秋衛國、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
安陽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屬於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因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被發現於安陽殷墟,故安陽更有「中華第一古都」之稱。
八,鄭州
定都於此的朝代:商。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 ,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
❿ 沈陽太清宮里有多少殿
沈陽太清宮地址;遼寧省沈陽市瀋河區西順城街16號。文物級別;沈陽市文物保護單版位、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權。旅遊級別;國家級AAA旅遊區(點)。建築格局;坐南朝北,後開東門。沈陽太清宮原名;盛京三教堂。建議遊玩時間和參觀時間;約一小時至二小時。內部主要建築和宮殿;山門、東門、靈官殿、關帝殿、老君殿、三官殿、護法殿(即郭祖殿)、丘祖殿、玉皇殿、呂祖殿、鍾樓、鼓樓、十方堂、省心、藏經、迴廊、監院等等。
附近其它景觀;盛京城西北角樓、沈陽故宮、張氏帥府博物館、邊業銀行舊址沈陽金融博物館、中街、中心廟、長安寺、東三省總督府舊址、趙一荻故居、盛京城德勝門瓮城遺址、豫瓏城、汗王宮遺址陳列館、豫親王府遺址陳列館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