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孫犁的游記

孫犁的游記

發布時間: 2021-01-05 11:22:33

A. 關於孫犁的基本介紹和作品

人物生平

孫犁
孫犁 (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現代小說家、散文家 、作家,被譽為「荷花淀派」創始人。原名孫樹勛。河北省安平縣人。12歲在安平縣城上小學時,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對他有很大影響。他一直相信藝術為人生的主張。孫犁14歲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學習期間,開始閱讀社會科學、文藝理論著作和一些蘇聯文學作品,擴大了他的視野,並為後來的創作和評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高中畢業後無力升學,流浪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在大學旁聽,曾用「芸夫」的筆名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還先後在市政機關和小學當過職員。 1936年暑假後,孫犁到河北安新縣的小學教書,在這里他對白洋淀一帶人民群眾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 孫犁的小說有詩體小說之稱。編輯本段成就及榮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主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區從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編印出版革命詩抄《海燕之歌》,在《紅星》雜志和《冀中導報》副刊上發表過《現實主義文學論》《魯迅論》等論文。
孫犁
1938年秋,在冀中區辦的抗戰學院任教,1939年春調阜平,在晉察冀通訊社工作。此後,在晉察冀文聯、《晉察冀日報》、華北聯大做過編輯和教員,同時進行文學創作。 1941年回冀中區參加編輯群眾性的大型報告文學集《冀中一日》,並寫成《區村和連隊的文學寫作課本》(後改名《寫作入門》《文藝學習》,多次重印)。 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後,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從40年代起,孫犁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蘆花盪》《荷花澱》《采蒲台》《囑咐》,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書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澤集》《曲終集》,論文集《文學短論》,還出版了《孫犁小說選》《孫犁詩選》《孫犁散文選》《孫犁文論集》以及《孫犁文集》等。
孫犁全集
2003年7月,孫犁紀念館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淀荷花大觀園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餘萬字的《孫犁全集》。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1944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工作和學習。在延安,他發表了《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冀中農村從事寫作,直至解放。這一時期,他參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寫有《鍾》《碑》《囑咐》等短篇小說和一些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犁在《天津日報》工作,同時繼續文學創作。
風雲初記
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寫於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兩個村莊為背景,圍繞著高、吳、田、蔣四姓五家在抗戰初期的生活史,細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展現了七·七事變後,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人民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壯麗畫卷。作者用談笑從容的態度描摹抗日根據地的風雲變幻,雖語多風趣而不落輕佻。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寫成於1956年。小說通過鐵(匠)、木(匠)兩家十幾年間友誼的建立和破裂的過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農村的生活風貌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給予農村社會的深刻影響。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滿兒這個處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讀者中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後,作者因病長期擱筆,但他以《天津日報》副刊《文藝周刊》為陣地,發現和培養了不少青年作家。這個時期,他還寫有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 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為《白洋淀紀事》(1958),
白洋淀紀事
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以明麗流暢的筆調,秀雅、雋永的風格和豐富的勞動者的鮮明形象,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澱》等作品,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以其為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幟,視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他早年所寫的文章清新而雋永,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嚮往,而晚年的文章則老辣紛披,對社會和世事有較多的鞭撻和批評。他既寫出了象《荷花澱》那樣優美、抒情的小說,又寫出了象「不自修飾不自哀,不信人間有蓬萊。陰晴冷暖隨日過,此生只待化塵埃。」這樣消沉、悲觀的詩句。孫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於讀他前後不同時期的文章對他產生判若兩人的感覺。這究竟是為什麼?一個真實的孫犁到底又是什麼樣子呢? 孫犁是熱愛生活的,否則無法想像他筆下所描繪出來的那麼多美麗風景和人物形象,盡管他出生在國家和民族災難深重的時段里。偉大的抗日戰爭,曾召喚無數革命青年投身其中,孫犁也不例外。異常殘酷的烽火歲月,卻使人民的精神品質和民族勤勞勇敢的優秀傳統得到了充分的發揚。孫犁為之而感動,創作了象《荷花澱》、《蘆花盪》、《光榮》、《囑咐》、《風雲初記》等一大批以戰爭為背景的小說。他的小說,「把紛涌的戰爭風雲映襯在白洋淀的月光葦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紅襖明眸之中,從而發現那些在日常倫理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視的人性之善、人情之美」 。他著力描寫、贊揚故鄉的風光美和人情美,並塑造了一大批善良純朴的農村婦女形象。水生妻、秀梅、吳召兒、春兒、妞兒……孫犁不僅描寫她們的美麗容貌的特殊素養,而且深入她們豐富、復雜的感情世界,從她們命運的變化反映時代風雲變幻。他在文學的世界裡構築他理想的王國。孫犁曾經說過:「文藝雖小道,一旦出版發行,就也是接受天視民視,天聽民聽的對象,應該嚴肅地從事這一工作,絕不能掉以輕心」。因此,孫犁的文章,都是他親身經歷,他說:「我迴避我沒有參加過的事情」,「我寫到的都是我見到的東西,但是經過思考,經過選擇」。可以說孫犁筆下的那些美麗可愛的人物形象里寄寓了他全部的憧憬和理想。 然而現實和理想永遠充滿著矛盾。作為一名解放區作家,孫犁曾一度受到廣泛地閱讀和推崇,被譽為「荷花澱派」的創立人,與趙樹理的「山葯蛋派」構成解放區文學的雙璧。但正當孫犁在小說中對生活寄予滿腔熱情時,現實處境卻使他越來越感到困惑和緊張。1942年整風運動帶來的精神沖擊,1946年因發表小說受到的公開批評,土改時因《一別十年同口鎮》、《新安游記》等文章被定為「客里空」的典型,以及解放後對知識分子的一連串批判,尤其是1955年批判胡風運動對知識界造成的大規模振盪,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身體素質不好並且時刻耽心自己在寫文章中犯錯誤的孫犁長期綳緊的神經終於在1956年春天崩潰。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十年荒於疾病,十年廢於遭逢」。 象所有現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命運一樣,作家的命運也和時代緊緊相聯。當革命一步步走向勝利並逐漸收縮知識分子言說的空間時,有的作家積極投身其間,有的作家在參與和退避之間猶豫徘徊,有的則保持沉默。沈從文、孫犁當屬後者。如果說沈從文的沉默中飽含了太多的辛酸和無奈,那麼孫犁的沉默則是以一種主動退縮的方式來守護自己的道德操守,盡管此中也有較多的無奈和被迫。 和沈從文的後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孫犁「文革」以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不僅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而且一反過去唯美的創作傾向,對社會的不公與人性的險惡有較多的揭露批評。比如他在《後富的人》一文中,對社會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貧富懸殊曾有辛辣的諷刺和批評。他通過一高級住宅處川流不息的揀破爛的外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繪,特別是在一天清晨散步時遇見一個剛從一幢樓房的垃圾間出來,滿身滿臉是黑灰的外地來的小姑娘所帶給他的心靈震撼,提出了這樣的質疑:「國家已經有不少人,先富了起來。這些從農村來城市覓生活的,可以說是後富起來的人吧。」在《芸齋書簡——致韓映山》的信中,他列舉了一次因簡單的答話,使人家認為受了挖苦,以至懷恨在心,結果當這個人後來成為文革中造反派的小頭頭時,並極盡報復之能事,「其用心之毒,手段之辣,幾乎使我喪生」。揭示了現實生活中人性的險惡。 對於他一生視為神聖的文壇,對其「商賈化」的現象加以了尖銳的批評,並多次指出:「因為文壇文風不正,致使一些本來很有前途的作者,經不住誘惑,走入歧途」。對流行的以「研討」、「慶祝」等形式「花錢買名聲」的做法,孫犁不屑一顧:「『花錢買名聲』,尤其是『花別人的錢,替自己造聲勢』,我極不願為,而恥為之。」 對於文壇的官場化現象,孫犁指出:「文藝團體變成官場,已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越嚷改革,官場氣越大,卻令人不解。」「文藝界變為官場,實在是一大悲劇。」進而他指出:「如果文途也象宦途(實際上現在文壇宦途已經難分),急功近利,邀譽躁進,總是沒有好結果的。」他對一些所謂新潮作家的淺薄和無知提出批評和忠告:「當代一些所謂新潮作家,他的處女成名作,也是適合了當時的政治需要,而得以走紅。這本來無可厚非,繼續努力,自然可成名家。然每當躋身官場(文藝團體也是官場),便得意忘形,無知妄作。政治多變,稍遇挫折,便怨人尤天,甚至撒潑耍賴。這不只有失政治風度,也有損作家風采。」對於文壇上一些丑惡現象,他不無悲憤地感嘆:「嗚呼!文壇乃人民之文壇,國家之文壇,非一人一家、一夥人之文壇。為什麼不允許人注視它,這能禁得住嗎?可憐的是,近年來,文壇上的一些人物。不自愛重,胡作非為,人民已經不願意再關心和愛護這個壇口了。」 孫犁的文學生涯肇始於抗日戰爭風雲初起之時,延續了近70年。特別是在晚年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他寫下了100多萬字的作品,迎來了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從早年作品的清新、優美,到晚年作品的切中時弊,不平則鳴和悲憫情懷,他完成了從孫犁的理想到理想的孫犁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旅程。回顧平生,孫犁曾感慨萬千:「我不知道,我現在看到的,是不是我青年時所夢想的,所追求的。……」曾經懷筆從戎的孫犁,晚年獨居陋室,體弱多病,著書不輟,時常思念那些逝去的歲月,在孤獨和衰老中咀嚼人生的況味,有時不免熱淚盈眶。他曾在一篇題記中喟然長嘆:「今晉察冀故人凋謝殆盡,山川草木,已非舊顏,回首當年,不禁老淚之縱橫矣。」行文至此,我腦際忽然幻化出清人嚴遂成《三垂岡》中的詩句:「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這詩句的意象倒是孫犁先生的一生形象的概括,於是,索性將它用作了本文的題目。 孫犁以90歲高齡終其一生,沒有轟轟烈烈,沒有大富大貴。他留給世人的唯有那樸素的文字,以及隱藏在那文字下面真誠的人性和火熱的心腸,令後來者為之唏噓不已…… 文章《蘆花盪》被編入初中課文。編輯本段荷花澱派

荷花澱
荷花澱派,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以表現農村生活為主要內容並形成一定藝術特色的小說流派。此派作品大多採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把人物的心靈美與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即白洋淀,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於白洋淀這個地方,也源於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此派與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山葯蛋派」和以周立波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茶子花派」並稱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 、《蘆花盪》、《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補充:其作品《報紙的故事》收入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教材中,《蘆花盪》被收入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語文書中。編輯本段評價
孫犁一生筆耕不輟,是中國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眾多經典性的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圖畫。全國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的進展,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極負盛名的小說,散文大家,被認為是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
孫犁紀念館
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文學創作迎來了第二個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和爐火純青,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與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完美結合。 作為孫犁文學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孫犁同志長期從事黨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為解放區文學和天津文學的繁榮,為天津業余作者特別是工人作者的成長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他開創了天津日報文藝副刊熱心扶植青年作者的優秀傳統,幾十年來為天津和全國文壇培養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業余創作骨幹。他是我國報刊史上一代編輯典範。 孫犁同志是我國革命文學的一面旗幟,是我國當代文學的一位大師。他始終不渝地遵循黨的文藝方針,身體力行發揚並豐富了我國革命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對中國革命文學的卓越貢獻,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贏得了廣大作家和讀者的敬愛。編輯本段著作
《荷花澱》(小說、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書屋;1959,人文(高中語文課本)《蘆花盪》(短篇小說集)1949,群益(人教版課文)報紙的故事(北師大版第十一冊) 《囑咐》(短篇小說集)1949,天下出版社 《村歌》(中篇小說)1949,天下出版社 《農村速寫》(散文、小說集)1950,讀者出版社 《采蒲台》(短篇小說集)1950,三聯出版社 《山海關紅續歌》(詩集)1951,知識書店出版社 《風雲初記》(長篇小說)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紀事》(小說、散文集)1958,中青出版社 《鐵木前傳》(中篇小說)1959,天津人民出版社
耕堂讀書記
《津門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出版社 《白洋淀之曲》(詩集)1964,百花出版社《晚華集》(散文集)1979,百花出版社 《秀露集》(散文、小說集)1981,百花出版社 《耕堂雜錄》(雜文集)1981,河北人民出版社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出版社 《琴和簫》(小說、散文集)1982,花山出版社 《孫犁小說選》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孫犁文集》(l一5冊)1981一1982,百花出版社 《耕堂散文》1982,花城出版社 《尺澤集》(散文集)1982,百花出版社 《孫犁文論集》1983,人文出版社
孫犁散文
《書林秋草》(雜文集)1983,三聯出版社 《孫犁散文選》1984,人文出版社 《遠道集》(散文)1984,百花出版社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藝出版社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出版社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出版社 《無為集》(散文)1989,人文出版社 《芸齋小說》1990,人民日報出版社 《孫犁文集》正編5卷,續編3卷,共8卷,2002年,百花文藝出版社 《孫犁全集》共11卷,200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本段散文
《相片》《識字班》 《第一個洞》 《游擊區生活一星期 》《三烈士事略並後記 》《塔記 》《王鳳崗坑殺抗屬》 《采蒲台的葦》 《安新看賣席記 》
書的夢
《張秋閣 》《光復唐官屯之戰》 《學習》 《宿舍》《節約》 《小劉庄》 《掛甲寺渡口 》《廠景 》《訪舊 》《婚俗》 《一天日記》 《回憶沙可夫同志》 《黃鸝 》《石子 》《善闇室紀年》序《夥伴的回憶》《服裝的故事《悼畫家馬達》《刪去的文字》《童年漫憶》《談趙樹理》《談柳宗元》《吃粥有感》《紅樓夢》雜說《方紀散文集》序《書的夢》《畫的夢》《戲的夢》《夜思》《悼念李季同志》《鄉里舊聞》《同口舊事》《新年懸舊照》《報紙的故事》《亡人逸《芸齋瑣談》《母親的記憶》《青春余夢》《芸齋夢余》《貓鼠的故事》《夜晚的故事》編輯本段風格
讀孫犁的作品,最早是從小說開始的。給我強烈的印象是風格別致。同是戰爭題材,卻很少描繪血與火,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沒有復雜的戰爭描寫,而是更多地展示戰爭中人物心靈的美,卻自有一種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筆下的白洋淀風光,清新疏朗,散發著潮潤潤的水氣,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彌漫著濃郁的詩意。那時最愛讀的是《蘆花盪》和《荷花澱》,至今一閉眼,便浮現出朦朧迷離的月光下,聽水生說明天要到大部隊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裡吮了一下,多細膩、傳神的細節喲! 也許是年齡小、閱歷淺吧,那時不怎麼愛讀孫犁的散文,覺得太平淡,沒有奇崛的句子,詞藻也不花哨,寫人敘事,多是白描。那時更喜歡濃妝艷抹,詞藻華麗,熱烈奔放,甚至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隨著年齡地增長,閱歷地加深,才感到孫犁的散文講究情感的節制,含蓄蘊藉,樸素潔凈,像在水中淘洗過似的,是一種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大美」,才領悟到濃妝艷抹易,平淡自然難,做到「朴實無華、平中見奇、淡而有味」就更難。這時,愛其散文勝愛小說,對其新時期的散文更是鍾情不已。《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無論懷人記事,思及故鄉,追憶童年和戰爭歲月,還是詠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孫犁先生不喜歡官場,遠離熱鬧,自甘寂寞,正因有了這種難得的品性,才能長期以寧靜沉潛的心態,進入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藝術境界。 孫犁先生的散文是「寫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於哲思的作家,他的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隨著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現,所以,在許多情況下,又幫助著其作品詩情畫意地形成。他常常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升華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著深沉的人生情致,不僅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更讓人從中悟出關於人生、社會和自然的道理。讀其散文,如同聆聽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平靜隨和地傾訴,需靜下心來,慢慢地去品讀。《黃鸝》中,他充滿深情地寫道:「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在《賈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贊喻賈平凹像是在一塊不大的園田裡耕耘不已的農民,同時又提醒作家:「文藝之途正如人生之途,過早的金榜、駿馬、高官、高樓,過多的花紅熱鬧,鼓躁喧騰,並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經受得清苦和寂寞,經受得住污衊和凌辱。要之,在這條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熱也能處得,風里也來得,雨里也去得。」 孫犁先生生活簡朴,不慕榮華,他對頭年冬季貯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黃白色菜花喜愛之極,精心放在水盆里,擺在書案上。於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璣的美文《菜花》。他認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樣是美的。作者在結尾寫道:「現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園如夢。面對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許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遠虛無,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悵。人的一生,無疑是個大題目。有不少人,竭盡全力,想把它撰寫成一篇宏偉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寫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當於菜花一樣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為文章的題目。」1992年孫犁先生寫了一篇意味淡遠的《扁豆》。「白扁豆細而長,紫扁豆寬而厚,收獲以後者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時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麵粉,謂之扁豆魚。」寫到這里,突然一轉,切入1939年的生活記憶,與一個單身游擊隊員共同生活的時光。「每天天晚,我從山下歸來,就坐在他的已燒熱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餅子和炒扁豆。灶上還烤了一片綠色的煙葉,他在手心裡揉碎了,我倆吸煙閑話,聽著外面呼嘯的山風。」由物及人,對戰爭年代同志間生死與共、相見以誠的和諧關系表現了深深的思念與懷想,朴實真摯,情理兼備,境界高遠,細中見大,靈動飄逸,爐火純青。 在十七年間,孫犁的小說從書名來看視乎是未完成之作,細細品味,才能發現其中的甘苦體驗。孫犁先生的風格與日本川端康成類似,但二人的源頭卻迥然不同:孫犁源於對故土的愛,而後者卻因其生世。孫犁對「小說散文化」孜孜以求,善於刻畫形形色色的村姑形象: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並賦予其革命色彩;另一方面又在關於革命的敘事中,突出鄉村日常生活的清新與陰柔意味,從而在實際上展示一個為人低調、襟懷淡薄、情感陰柔的作家在革命年代對於人生的某些獨到發現。 文如其人。孫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簡出,低調為人,愛憎分明。作家謝大光在《孫犁印象記》中說得好:「孫犁的作品和他的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賴的。這里可以借用他在紀念俄國作家契訶夫時所說的一段話:『我們只能從他的作品認識他。……對於像這樣一個真誠的作家,我們只要認真地閱讀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B. 孫犁小時候的故事

孫犁(1913.4.6-2002.7.11)原名孫樹勛,曾用筆名芸夫,河北省安平縣孫遙城村人。當代著名文學家,中共黨員,抗日老戰士,被譽為「荷花澱派」的創始人。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33年畢業於保定育德中學,研究生。1937年參加工作,任安新縣同口鎮小學教師,1939年後參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戰學院教官,晉察通訊社、晉察冀邊區文聯、晉察冀日報社及華北聯合大學編輯、教師等職業,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師,《平原雜志》編輯。《孫犁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孫犁紀念館」座落在河北省安新縣「華北明珠——白洋淀」畔。

目錄

人物生平
成就及榮譽
荷花澱派
代表作品
評價
著作
散文
風格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孫犁
孫犁 (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現代小說家、散文家 、作家,被譽為「荷花澱派」創始人。原名孫樹勛。河北省安平縣人。12歲在安平縣城上小學時,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對他有很大影響。他一直相信藝術為人生的主張。孫犁14歲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學習期間,開始閱讀社會科學、文藝理論著作和一些蘇聯文學作品,擴大了他的視野,並為後來的創作和評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高中畢業後無力升學,流浪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在大學旁聽,曾用「芸夫」的筆名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還先後在市政機關和小學當過職員。 1936年暑假後,孫犁到河北安新縣的小學教書,在這里他對白洋淀一帶人民群眾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 孫犁的小說有詩體小說之稱。
編輯本段成就及榮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主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區從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編印出版革命詩抄《海燕之歌》,在《紅星》雜志和《冀中導報》副刊上發表過《現實主義文學論》《魯迅論》等論文。 孫犁
1938年秋,在冀中區辦的抗戰學院任教,1939年春調阜平,在晉察冀通訊社工作。此後,在晉察冀文聯、《晉察冀日報》、華北聯大做過編輯和教員,同時進行文學創作。 1941年回冀中區參加編輯群眾性的大型報告文學集《冀中一日》,並寫成《區村和連隊的文學寫作課本》(後改名《寫作入門》《文藝學習》,多次重印)。 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後,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從40年代起,孫犁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蘆花盪》《荷花澱》《采蒲台》《囑咐》,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書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澤集》《曲終集》,論文集《文學短論》,還出版了《孫犁小說選》《孫犁詩選》《孫犁散文選》《孫犁文論集》以及《孫犁文集》等。 孫犁全集
2003年7月,孫犁紀念館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淀荷花大觀園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餘萬字的《孫犁全集》。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1944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工作和學習。在延安,他發表了《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冀中農村從事寫作,直至解放。這一時期,他參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寫有《鍾》《碑》《囑咐》等短篇小說和一些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犁在《天津日報》工作,同時繼續文學創作。 風雲初記
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寫於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兩個村莊為背景,圍繞著高、吳、田、蔣四姓五家在抗戰初期的生活史,細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展現了七·七事變後,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人民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壯麗畫卷。作者用談笑從容的態度描摹抗日根據地的風雲變幻,雖語多風趣而不落輕佻。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寫成於1956年。小說通過鐵(匠)、木(匠)兩家十幾年間友誼的建立和破裂的過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農村的生活風貌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給予農村社會的深刻影響。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滿兒這個處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讀者中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後,作者因病長期擱筆,但他以《天津日報》副刊《文藝周刊》為陣地,發現和培養了不少青年作家。這個時期,他還寫有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 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為《白洋淀紀事》(1958), 白洋淀紀事
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以明麗流暢的筆調,秀雅、雋永的風格和豐富的勞動者的鮮明形象,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澱》等作品,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以其為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幟,視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他早年所寫的文章清新而雋永,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嚮往,而晚年的文章則老辣紛披,對社會和世事有較多的鞭撻和批評。他既寫出了象《荷花澱》那樣優美、抒情的小說,又寫出了象「不自修飾不自哀,不信人間有蓬萊。陰晴冷暖隨日過,此生只待化塵埃。」這樣消沉、悲觀的詩句。孫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於讀他前後不同時期的文章對他產生判若兩人的感覺。這究竟是為什麼?一個真實的孫犁到底又是什麼樣子呢? 孫犁是熱愛生活的,否則無法想像他筆下所描繪出來的那麼多美麗風景和人物形象,盡管他出生在國家和民族災難深重的時段里。偉大的抗日戰爭,曾召喚無數革命青年投身其中,孫犁也不例外。異常殘酷的烽火歲月,卻使人民的精神品質和民族勤勞勇敢的優秀傳統得到了充分的發揚。孫犁為之而感動,創作了象《荷花澱》、《蘆花盪》、《光榮》、《囑咐》、《風雲初記》等一大批以戰爭為背景的小說。他的小說,「把紛涌的戰爭風雲映襯在白洋淀的月光葦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紅襖明眸之中,從而發現那些在日常倫理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視的人性之善、人情之美」 。他著力描寫、贊揚故鄉的風光美和人情美,並塑造了一大批善良純朴的農村婦女形象。水生妻、秀梅、吳召兒、春兒、妞兒……孫犁不僅描寫她們的美麗容貌的特殊素養,而且深入她們豐富、復雜的感情世界,從她們命運的變化反映時代風雲變幻。他在文學的世界裡構築他理想的王國。孫犁曾經說過:「文藝雖小道,一旦出版發行,就也是接受天視民視,天聽民聽的對象,應該嚴肅地從事這一工作,絕不能掉以輕心」。因此,孫犁的文章,都是他親身經歷,他說:「我迴避我沒有參加過的事情」,「我寫到的都是我見到的東西,但是經過思考,經過選擇」。可以說孫犁筆下 的那些美麗可愛的人物形象里寄寓了他全部的憧憬和理想。 然而現實和理想永遠充滿著矛盾。作為一名解放區作家,孫犁曾一度受到廣泛地閱讀和推崇,被譽為「荷花澱派」的創立人,與趙樹理的「山葯蛋派」構成解放區文學的雙璧。但正當孫犁在小說中對生活寄予滿腔熱情時,現實處境卻使他越來越感到困惑和緊張。1942年整風運動帶來的精神沖擊,1946年因發表小說受到的公開批評,土改時因《一別十年同口鎮》、《新安游記》等文章被定為「客里空」的典型,以及解放後對知識分子的一連串批判,尤其是1955年批判胡風運動對知識界造成的大規模振盪,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身體素質不好並且時刻耽心自己在寫文章中犯錯誤的孫犁長期綳緊的神經終於在1956年春天崩潰。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十年荒於疾病,十年廢於遭逢」。 象所有現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命運一樣,作家的命運也和時代緊緊相聯。當革命一步步走向勝利並逐漸收縮知識分子言說的空間時,有的作家積極投身其間,有的作家在參與和退避之間猶豫徘徊,有的則保持沉默。沈從文、孫犁當屬後者。如果說沈從文的沉默中飽含了太多的辛酸和無奈,那麼孫犁的沉默則是以一種主動退縮的方式來守護自己的道德操守,盡管此中也有較多的無奈和被迫。 和沈從文的後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孫犁「文革」以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不僅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而且一反過去唯美的創作傾向,對社會的不公與人性的險惡有較多的揭露批評。比如他在《後富的人》一文中,對社會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貧富懸殊曾有辛辣的諷刺和批評。他通過一高級住宅處川流不息的揀破爛的外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繪,特別是在一天清晨散步時遇見一個剛從一幢樓房的垃圾間出來,滿身滿臉是黑灰的外地來的小姑娘所帶給他的心靈震撼,提出了這樣的質疑:「國家已經有不少人,先富了起來。這些從農村來城市覓生活的,可以說是後富起來的人吧。」在《芸齋書簡——致韓映山》的信中,他列舉了一次因簡單的答話,使人家認為受了挖苦,以至懷恨在心,結果當這個人後來成為文革中造反派的小頭頭時,並極盡報復之能事,「其用心之毒,手段之辣,幾乎使我喪生」。揭示了現實生活中人性的險惡。 對於他一生視為神聖的文壇,對其「商賈化」的現象加以了尖銳的批評,並多次指出:「因為文壇文風不正,致使一些本來很有前途的作者,經不住誘惑,走入歧途」。對流行的以「研討」、「慶祝」等形式「花錢買名聲」的做法,孫犁不屑一顧:「『花錢買名聲』,尤其是『花別人的錢,替自己造聲勢』,我極不願為,而恥為之。」 對於文壇的官場化現象,孫犁指出:「文藝團體變成官場,已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越嚷改革,官場氣越大,卻令人不解。」「文藝界變為官場,實在是一大悲劇。」進而他指出:「如果文途也象宦途(實際上現在文壇宦途已經難分),急功近利,邀譽躁進,總是沒有好結果的。」他對一些所謂新潮作家的淺薄和無知提出批評和忠告:「當代一些所謂新潮作家,他的處女成名作,也是適合了當時的政治需要,而得以走紅。這本來無可厚非,繼續努力,自然可成名家。然每當躋身官場(文藝團體也是官場),便得意忘形,無知妄作。政治多變,稍遇挫折,便怨人尤天,甚至撒潑耍賴。這不只有失政治風度,也有損作家風采。」對於文壇上一些丑惡現象,他不無悲憤地感嘆:「嗚呼!文壇乃人民之文壇,國家之文壇,非一人一家、一夥人之文壇。為什麼不允許人注視它,這能禁得住嗎?可憐的是,近年來,文壇上的一些人物。不自愛重,胡作非為,人民已經不願意再關心和愛護這個壇口了。」 孫犁的文學生涯肇始於抗日戰爭風雲初起之時,延續了近70年。特別是在晚年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他寫下了100多萬字的作品,迎來了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從早年作品的清新、優美,到晚年作品的切中時弊,不平則鳴和悲憫情懷,他完成了從孫犁的理想到理想的孫犁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旅程。回顧平生,孫犁曾感慨萬千:「我不知道,我現在看到的,是不是我青年時所夢想的,所追求的。……」曾經懷筆從戎的孫犁,晚年獨居陋室,體弱多病,著書不輟,時常思念那些逝去的歲月,在孤獨和衰老中咀嚼人生的況味,有時不免熱淚盈眶。他曾在一篇題記中喟然長嘆:「今晉察冀故人凋謝殆盡,山川草木,已非舊顏,回首當年,不禁老淚之縱橫矣。」行文至此,我腦際忽然幻化出清人嚴遂成《三垂岡》中的詩句:「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這詩句的意象倒是孫犁先生的一生形象的概括,於是,索性將它用作了本文的題目。 孫犁以90歲高齡終其一生,沒有轟轟烈烈,沒有大富大貴。他留給世人的唯有那樸素的文字,以及隱藏在那文字下面真誠的人性和火熱的心腸,令後來者為之唏噓不已……
編輯本段荷花澱派
荷花澱
荷花澱派,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以表現農村生活為主要內容並形成一定藝術特色的小說流派。此派作品大多採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把人物的心靈美與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即白洋淀,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於白洋淀這個地方,也源於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此派與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山葯蛋派」和以周立波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茶子花派」並稱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 、《蘆花盪》、《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補充:其作品《報紙的故事》收入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教材中,《蘆花盪》被收入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語文書中。

C. 關於孫犁的文章。幫幫忙!

讀孫犁的文章,如讀《 石門銘 》的書帖,其一筆一畫,令人舒服,也能想見到書家書時的自在,是沒有任何病疾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了不覺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孫犁那裡難尋著技巧,也無法看到才華橫溢處。《 爨寶子 》雖然也好,鄭燮的六分半也好,但都好在奇與怪上,失之於清正。而世上最難得的就是清正。孫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場,也不往熱鬧地去,卻沒有仙風道骨氣,還是一個儒,一個大儒。這樣的一個人物,出現在時下的中國,尤其天津大碼頭上,真是不可思議。

數十年的文壇,題材在決定著作品的高低,過去是,現在變個法兒仍是,以此走紅過許多人。孫犁的文章從來是能發表了就好,不在乎什麼報刊和報刊的什麼位置,他是什麼都能寫的,寫出來的又都是文學。一生中凡是白紙上寫出的黑字都敢堂而皇之地收在文集里,既不損其人亦不損其文,國中幾個能如此?作品起碼能活半個世紀的作家,才可以談得上有創造,孫犁雖然未大紅大紫過,作品卻始終被人學習,且活到老,寫到老,筆力未曾絲毫減弱,可見他創造的能量多大!

評論界素有「荷花澱派」之說,其實哪裡有派而流?孫犁只是一個孫犁,孫犁是孤家寡人。他的模仿者縱然萬千,但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風格,看不到他的風格是他生命的外化,只看到他的語言,看不到他的語言有他情操的內涵,便把清誤認為了淺,把簡誤認為了少。因此,模仿他的人要麼易成名而不成功,為一株未長大就結穗的麥子,麥穗只能有蠅頭大,要麼望洋生嘆,半途改弦。天下的好文章不是誰要怎麼就可以怎麼的,除了有天才,有宿命,還得有深厚的修養,佛是修出來的,不是練出來的。常常有這樣的情形,初學者都喜歡擁集孫門,學到一定水平了,就背棄其師,甚至生輕看之心,待最後有了一定成就,又不得不再來尊他。孫犁是最易讓模仿者上當的作家,孫犁也是易被社會誤解的作家。

孫犁不是個寫史詩的人( 文壇上常常把史詩作家看得過重,那怎麼還有史學家呢? ),但他的作品直逼心靈。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發老辣得沒有幾人能夠匹敵。舉一個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稱得「活諸葛」,但「活諸葛」畢竟不是真正的諸葛。明白了要做「活諸葛」和諸葛本身就是諸葛的含義,也就明白了孫犁的道行和價值所在。

D. 孫犁的故事有哪些急!

孫犁(1913.4.6-2002.7.11)原名孫樹勛,曾用筆名芸夫,河北省安平縣孫遙城村人。當代著名文學家,中共黨員,抗日老戰士,被譽為「荷花澱派」的創始人。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33年畢業於保定育德中學,研究生。1937年參加工作,任安新縣同口鎮小學教師,1939年後參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戰學院教官,晉察通訊社、晉察冀邊區文聯、晉察冀日報社及華北聯合大學編輯、教師等職業,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師,《平原雜志》編輯。《孫犁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孫犁紀念館」座落在河北省安新縣「華北明珠——白洋淀」畔。

孫犁 (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現代小說家、散文家 、作家,被譽為「荷花澱派」創始人。原名孫樹勛。河北省安平縣人。12歲在安平縣城上小學時,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對他有很大影響。他一直相信藝術為人生的主張。孫犁14歲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學習期間,開始閱讀社會科學、文藝理論著作和一些蘇聯文學作品,擴大了他的視野,並為後來的創作和評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高中畢業後無力升學,流浪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在大學旁聽,曾用「芸夫」的筆名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還先後在市政機關和小學當過職員。 1936年暑假後,孫犁到河北安新縣的小學教書,在這里他對白洋淀一帶人民群眾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 孫犁的小說有詩體小說之稱。
編輯本段成就及榮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主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區從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編印出版革命詩抄《海燕之歌》,在《紅星》雜志和《冀中導報》副刊上發表過《現實主義文學論》《魯迅論》等論文。 孫犁
1938年秋,在冀中區辦的抗戰學院任教,1939年春調阜平,在晉察冀通訊社工作。此後,在晉察冀文聯、《晉察冀日報》、華北聯大做過編輯和教員,同時進行文學創作。 1941年回冀中區參加編輯群眾性的大型報告文學集《冀中一日》,並寫成《區村和連隊的文學寫作課本》(後改名《寫作入門》《文藝學習》,多次重印)。 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後,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從40年代起,孫犁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蘆花盪》《荷花澱》《采蒲台》《囑咐》,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書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澤集》《曲終集》,論文集《文學短論》,還出版了《孫犁小說選》《孫犁詩選》《孫犁散文選》《孫犁文論集》以及《孫犁文集》等。 孫犁全集
2003年7月,孫犁紀念館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淀荷花大觀園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餘萬字的《孫犁全集》。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1944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工作和學習。在延安,他發表了《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冀中農村從事寫作,直至解放。這一時期,他參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寫有《鍾》《碑》《囑咐》等短篇小說和一些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犁在《天津日報》工作,同時繼續文學創作。 風雲初記
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寫於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兩個村莊為背景,圍繞著高、吳、田、蔣四姓五家在抗戰初期的生活史,細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展現了七·七事變後,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人民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壯麗畫卷。作者用談笑從容的態度描摹抗日根據地的風雲變幻,雖語多風趣而不落輕佻。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寫成於1956年。小說通過鐵(匠)、木(匠)兩家十幾年間友誼的建立和破裂的過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農村的生活風貌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給予農村社會的深刻影響。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滿兒這個處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讀者中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後,作者因病長期擱筆,但他以《天津日報》副刊《文藝周刊》為陣地,發現和培養了不少青年作家。這個時期,他還寫有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 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為《白洋淀紀事》(1958), 白洋淀紀事
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以明麗流暢的筆調,秀雅、雋永的風格和豐富的勞動者的鮮明形象,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澱》等作品,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以其為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幟,視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他早年所寫的文章清新而雋永,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嚮往,而晚年的文章則老辣紛披,對社會和世事有較多的鞭撻和批評。他既寫出了象《荷花澱》那樣優美、抒情的小說,又寫出了象「不自修飾不自哀,不信人間有蓬萊。陰晴冷暖隨日過,此生只待化塵埃。」這樣消沉、悲觀的詩句。孫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於讀他前後不同時期的文章對他產生判若兩人的感覺。這究竟是為什麼?一個真實的孫犁到底又是什麼樣子呢? 孫犁是熱愛生活的,否則無法想像他筆下所描繪出來的那麼多美麗風景和人物形象,盡管他出生在國家和民族災難深重的時段里。偉大的抗日戰爭,曾召喚無數革命青年投身其中,孫犁也不例外。異常殘酷的烽火歲月,卻使人民的精神品質和民族勤勞勇敢的優秀傳統得到了充分的發揚。孫犁為之而感動,創作了象《荷花澱》、《蘆花盪》、《光榮》、《囑咐》、《風雲初記》等一大批以戰爭為背景的小說。他的小說,「把紛涌的戰爭風雲映襯在白洋淀的月光葦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紅襖明眸之中,從而發現那些在日常倫理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視的人性之善、人情之美」 。他著力描寫、贊揚故鄉的風光美和人情美,並塑造了一大批善良純朴的農村婦女形象。水生妻、秀梅、吳召兒、春兒、妞兒……孫犁不僅描寫她們的美麗容貌的特殊素養,而且深入她們豐富、復雜的感情世界,從她們命運的變化反映時代風雲變幻。他在文學的世界裡構築他理想的王國。孫犁曾經說過:「文藝雖小道,一旦出版發行,就也是接受天視民視,天聽民聽的對象,應該嚴肅地從事這一工作,絕不能掉以輕心」。因此,孫犁的文章,都是他親身經歷,他說:「我迴避我沒有參加過的事情」,「我寫到的都是我見到的東西,但是經過思考,經過選擇」。可以說孫犁筆下 的那些美麗可愛的人物形象里寄寓了他全部的憧憬和理想。 然而現實和理想永遠充滿著矛盾。作為一名解放區作家,孫犁曾一度受到廣泛地閱讀和推崇,被譽為「荷花澱派」的創立人,與趙樹理的「山葯蛋派」構成解放區文學的雙璧。但正當孫犁在小說中對生活寄予滿腔熱情時,現實處境卻使他越來越感到困惑和緊張。1942年整風運動帶來的精神沖擊,1946年因發表小說受到的公開批評,土改時因《一別十年同口鎮》、《新安游記》等文章被定為「客里空」的典型,以及解放後對知識分子的一連串批判,尤其是1955年批判胡風運動對知識界造成的大規模振盪,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身體素質不好並且時刻耽心自己在寫文章中犯錯誤的孫犁長期綳緊的神經終於在1956年春天崩潰。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十年荒於疾病,十年廢於遭逢」。 象所有現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命運一樣,作家的命運也和時代緊緊相聯。當革命一步步走向勝利並逐漸收縮知識分子言說的空間時,有的作家積極投身其間,有的作家在參與和退避之間猶豫徘徊,有的則保持沉默。沈從文、孫犁當屬後者。如果說沈從文的沉默中飽含了太多的辛酸和無奈,那麼孫犁的沉默則是以一種主動退縮的方式來守護自己的道德操守,盡管此中也有較多的無奈和被迫。 和沈從文的後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孫犁「文革」以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不僅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而且一反過去唯美的創作傾向,對社會的不公與人性的險惡有較多的揭露批評。比如他在《後富的人》一文中,對社會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貧富懸殊曾有辛辣的諷刺和批評。他通過一高級住宅處川流不息的揀破爛的外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繪,特別是在一天清晨散步時遇見一個剛從一幢樓房的垃圾間出來,滿身滿臉是黑灰的外地來的小姑娘所帶給他的心靈震撼,提出了這樣的質疑:「國家已經有不少人,先富了起來。這些從農村來城市覓生活的,可以說是後富起來的人吧。」在《芸齋書簡——致韓映山》的信中,他列舉了一次因簡單的答話,使人家認為受了挖苦,以至懷恨在心,結果當這個人後來成為文革中造反派的小頭頭時,並極盡報復之能事,「其用心之毒,手段之辣,幾乎使我喪生」。揭示了現實生活中人性的險惡。 對於他一生視為神聖的文壇,對其「商賈化」的現象加以了尖銳的批評,並多次指出:「因為文壇文風不正,致使一些本來很有前途的作者,經不住誘惑,走入歧途」。對流行的以「研討」、「慶祝」等形式「花錢買名聲」的做法,孫犁不屑一顧:「『花錢買名聲』,尤其是『花別人的錢,替自己造聲勢』,我極不願為,而恥為之。」 對於文壇的官場化現象,孫犁指出:「文藝團體變成官場,已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越嚷改革,官場氣越大,卻令人不解。」「文藝界變為官場,實在是一大悲劇。」進而他指出:「如果文途也象宦途(實際上現在文壇宦途已經難分),急功近利,邀譽躁進,總是沒有好結果的。」他對一些所謂新潮作家的淺薄和無知提出批評和忠告:「當代一些所謂新潮作家,他的處女成名作,也是適合了當時的政治需要,而得以走紅。這本來無可厚非,繼續努力,自然可成名家。然每當躋身官場(文藝團體也是官場),便得意忘形,無知妄作。政治多變,稍遇挫折,便怨人尤天,甚至撒潑耍賴。這不只有失政治風度,也有損作家風采。」對於文壇上一些丑惡現象,他不無悲憤地感嘆:「嗚呼!文壇乃人民之文壇,國家之文壇,非一人一家、一夥人之文壇。為什麼不允許人注視它,這能禁得住嗎?可憐的是,近年來,文壇上的一些人物。不自愛重,胡作非為,人民已經不願意再關心和愛護這個壇口了。」 孫犁的文學生涯肇始於抗日戰爭風雲初起之時,延續了近70年。特別是在晚年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他寫下了100多萬字的作品,迎來了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從早年作品的清新、優美,到晚年作品的切中時弊,不平則鳴和悲憫情懷,他完成了從孫犁的理想到理想的孫犁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旅程。回顧平生,孫犁曾感慨萬千:「我不知道,我現在看到的,是不是我青年時所夢想的,所追求的。……」曾經懷筆從戎的孫犁,晚年獨居陋室,體弱多病,著書不輟,時常思念那些逝去的歲月,在孤獨和衰老中咀嚼人生的況味,有時不免熱淚盈眶。他曾在一篇題記中喟然長嘆:「今晉察冀故人凋謝殆盡,山川草木,已非舊顏,回首當年,不禁老淚之縱橫矣。」行文至此,我腦際忽然幻化出清人嚴遂成《三垂岡》中的詩句:「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這詩句的意象倒是孫犁先生的一生形象的概括,於是,索性將它用作了本文的題目。 孫犁以90歲高齡終其一生,沒有轟轟烈烈,沒有大富大貴。他留給世人的唯有那樸素的文字,以及隱藏在那文字下面真誠的人性和火熱的心腸,令後來者為之唏噓不已……
編輯本段荷花澱派
荷花澱
荷花澱派,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以表現農村生活為主要內容並形成一定藝術特色的小說流派。此派作品大多採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把人物的心靈美與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即白洋淀,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於白洋淀這個地方,也源於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此派與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山葯蛋派」和以周立波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茶子花派」並稱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 、《蘆花盪》、《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補充:其作品《報紙的故事》收入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教材中,《蘆花盪》被收入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語文書中。

E. 讀孫犁的文章,如讀

小題1:執著(始終不渝)追求文學的最高境界;淡泊功名利祿;不追求時尚、趕熱版鬧;不避世;有學問權、品德高尚。(每點2分,答出4點滿分) 小題2:孫犁的文章寫得自在(2分);孫犁創作題材廣(2分);孫犁的文章有深厚的修養(2分)(答「語言有情操的內涵」得1分);孫犁的作品直逼心靈,晚年的文章越發老辣(2分)。 小題1:

F. 蘆花盪 為什麼孫犁的《白洋淀紀事》是「紀」二而不是「記」啊

答:因為「紀」字表示往事,包含記敘,而「記」字只有單純的記敘意思,不完全.

G. 孫犁的《白洋淀記事》內容簡介200字。急!

《白洋淀紀事》是孫犁的第一部比較完整的小說,散文選集,曾被評為「百年百種回優秀中國文學圖書」,包括作答者從1939年到1950年所寫的絕大部分短篇小說,散文,特寫,通訊等,其中共收錄短篇作品近100篇,按時間先後順序編排,《荷花澱》與《蘆花盪》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作品。本書分為兩輯,選錄了蘆花盪、荷花澱、光榮、囑咐、采蒲台、采蒲台的葦等40餘篇。

《白洋淀紀事》內容包括:一天的工作、邢蘭、戰士、蘆葦、女人們(三篇)、「懶馬」的故事、走出以後、琴和簫、丈夫、老胡的事、黃敏兒、第一個洞、山裡的春天、殺樓、荷花澱——白洋淀紀事之一、村落戰、麥收、蘆花盪——白洋淀紀事之二、碑、鍾、「藏」、囑咐、新安游記、紀念、光榮、種谷的人、澆園、蒿兒梁……

H. 母親的回憶 孫犁賞析

母親的回憶 孫犁

母親生了七個孩子,只養活了我一個。一年,農村鬧瘟疫,一個月里,她死了三個孩子。爺爺對母親說:「心裡想不開,人就會瘋了。你出去和人們鬥鬥紙牌吧!」
後來,母親就養成了春冬兩閑和婦女們鬥牌的習慣。並且常對家裡人說:「這是你爺爺吩咐下來的,你們不要管我。」 夏秋兩季,母親為地里的莊稼,像瘋了似的勞動。她每天一聽見雞叫就到地里去,幫著收割、打場。每天很晚才回到家裡來。她的身上都是土,頭發上是柴草。藍布衣褲汗濕得泛起一層白鹼,她總是撩起褂子的大襟,抹去臉上的汗水。 她的口號是:「爭秋奪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一家人誰也別想偷懶。
我生下來,就沒有奶吃。母親把饃饃晾幹了,再粉碎煮成糊喂我。我多病,每逢病了,夜間,母親總是放一碗清水在窗檯上,禱告過往的神靈。母親對人說:「我這個孩子,是不會孝順的,因為他是我燒香還願,從廟里求來的。」 家境小康以後,母親對於村中的孤苦飢寒,盡力周濟,對於過往的人,凡有求於她,無不熱心相幫。有兩個遠村的尼姑,每年麥秋收成後,總到我們家化緣。母親除給她們很多糧食外,還常留她們住宿。我記得有一個年輕的尼姑,長得眉清目秀,冬天住在我家。她懷揣一個蟈蟈葫蘆,夜裡叫得很好聽,我很想要。第二天清早,母親告訴她,小尼姑就把蟈蟈送給我了。
抗日戰爭時,村莊附近,敵人安上了炮樓。一年春天,我從遠處回來,不敢到家裡去,繞到村邊的場院小屋裡。母親聽說了,高興得不知給孩子什麼好。家裡有一棵月季,父親養了一春天,剛開了一朵大花,她折下就給我送去了。父親很心痛,母親笑著說:『我說為什麼這朵花,早也不開,晚也不開,今天忽然開了呢,因為我的兒子回來,它要先給我報個信兒!」 一九五六年,我在天津,得了大病,要到外地去療養。那時母親已經八十多歲,當我走出屋來,她站在廊子里,對我說:「別人病了往家裡走,你怎麼病了往外 走呢!」
這是我同母親的永訣。我在外養病期間,母親去世了。享年八十四歲。

不知道樓主要的是不是這個?

I. 孫犁的作品有哪些

孫犁(1913—2002),河北安平縣人。初高中時期就開始寫作,並有作品在《大公報》發表。抗戰全面爆發後在家鄉參加抗日文化宣傳工作。這一時期發表了一些文藝理論和批評文章。40年代中期從晉察冀邊區到延安,並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初步確立了孫犁小說清新涵泳的藝術風格,藝術技巧也日趨成熟。直至去世,孫犁的寫作生涯長達75年。其間著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村歌》,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論》等,另有《孫犁文集》正續編八冊和《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遠道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如雲集》、《曲終集》十種散文集傳世。去世前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天津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孫犁是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早期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畫圖。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進展,成為公認的小說、散文大家,被認為是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文學創作迎來了又一高峰,他的散文作品以思想的深湛、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語言和表現手段的爐火純青,在文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J. 孫犁《白洋淀紀事》著名體現出作者十分看重作品的生活內容

孫犁使作品盡可能多地蘊蓄著生活的詩意,給人以強烈的新鮮感和歷史感。例如《山地回憶》、《正月》等篇,都是通過看來很平常的事件,反映了根據地人民生活的健康脈搏和時代的深刻變化。作者善於對生活的礦藏進行深入開掘,從中提煉和描寫那些真正可以構成文學作品的語言、情節和場面。正因為這樣,《山地回憶》通篇寫的雖是家常閑話、紡紡織織,卻表現了我們軍民關系的團結融洽和根據地人民淳樸、愉快的生活氣氛;《正月》所寫的雖是「大娘」三個女兒的婚嫁,卻可以從中窺見人民的苦難和祖國的新生。由於作者閱世之深和行文之力,他往往著墨不多而使作品意境深遠、韻味無窮。如《正月》中「大娘」一家圍坐在炕上給多兒提親的描寫,就具有這種特色:「娘給她說著個富裕中農,家底厚,一輩子有吃的有做的就行了。大姐本贊成,嫌那一家人頑固,不進步。她說有一家新升的中農,二姐又不贊成,她說誰誰在大地方做買賣,很發財,尋了人家,可以帶到外邊,吃好的穿好的,還可以開眼。沒等她說完,娘就說:『我的孩子不上敵占區!』」母女三人對多兒婚事的不同主張,准確地表示著三個人的性格特點和覺悟水平,顯示著他們各自的生活烙印。這樣,作品所給予讀者的,才不單單是故事的曲折,而是現實中生活和人物的豐滿印象。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