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縣雙堂鄉有哪些遺址
A. 新疆的古遺址都有哪些
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約7公里處, 東距庫車城約60公里,北靠明屋達格山,前面有渭干河在山間蜿蜒流過,隔河屹立著雀爾達格山。在綿延數公里的沙石山壁上遍布人工鑿出的石窟。
(蘇巴什古城)蘇巴什遺址也稱昭怙厘大寺.位於庫車縣城東北20公里卻勒塔格山的南麓,目前是一座大型的建築群體遺址。這座寺院早在公元5世紀初便已存在,當時稱為「且厘大清凈」.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於吐魯番市西10公里的雅爾乃孜溝中,為唐代文化遺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克孜庫爾干遺址(即今公主堡遺址)。在今塔什庫爾干縣達布達爾鄉以南10餘公里的山崖上。
阿克塔木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城附近,,由一圈圍牆構成,上部為土坯,下部由粗糙的礫石建成。該遺址修建年代不詳。
其其克里克遺址。(即玄奘記載的福舍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北的峽谷中,已為廢墟,為古絲路為過往行人和商旅提供休息和供給的驛站。
可汗沙爾遺址。位於喀什市北,坐落於阿圖什河北岸一座約高20米的黃土墩上,有殘留佛塔。
三扇洞遺址(即玉其買爾萬遺址,今稱三仙洞)。位於喀什市北10公里的今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半山腰中,為佛教洞窟,開鑿於東漢時期,為今喀什地區保留最完整的一處佛教遺址。洞窟內繪有大小不等的各種佛像70餘尊及1尊立佛。
約特干遺址。位於今和田縣巴格其鎮艾拉曼村田地中,疑為古和闐王國的國都。現僅殘存很短的城牆,出土有各種陶器、銅器、古文書、古錢幣等。
熱瓦克佛寺遺址。位於今洛浦縣吉亞鄉北約35公里處的沙漠中,面積約3600平方米,主要由佛塔和寺院組成,四周牆壁內外側至今仍保存大量佛像及壁畫。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遺址,以一組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築為主。
闊克庫木阿里斯遺址。在熱瓦克佛寺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為公元4-7世紀遺存,其木製建築圖案與尼雅遺址建築圖案一致。
基內托克瑪克遺址。在熱瓦克佛寺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出土有泥塑裝飾物、木雕碎塊等。
斯也克遺址。為一佛廟遺址,在阿克鐵熱克遺址西3公里,已不存在。出土有泥塑像、陶片等。
喀達里克遺址。為一漢唐時期的寺廟遺址,在今策勒縣達瑪溝鄉境內的沙漠中,出土有壁畫、泥塑飾板殘片、陶質飾物、木浮雕、泥浮雕、梵文及古吐蕃文文書木犢、彩繪木板殘片。斯坦因對喀達里克遺址有詳細介紹。
巴拉瓦斯特遺址。在喀達里克遺址附近,為喀達里克遺址系列居民居住區,出土有陶器碎片、絲綢、漢文及婆羅米文木簡等物。
達拉布贊遺址。位於喀達里克遺址南,為一寺廟遺址,出土有泥塑佛頭像、彩繪板等。
麻扎托格拉克遺址。在達瑪溝遺址附近,為唐代遺存。出土有婆羅米文、漢文文書木簡、紡織物等。
尼雅遺址。尼雅遺址位於今民豐縣城以北150公里的尼雅河尾閭、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腹地。
B. 有誰知道雄縣雙堂鄉謝崗村小二的手機號(女的40來歲婆家是韓庄)
不要問別人了,。。你應該就知道的,。。。。這里的人知道的不多啊,。。。。。。。。。
C. 雄縣宋遼古棧道2007年7月在祁崗村出土兩塊2米長銘文青石碑被送到那裡去了
應該是河北省文物部門保存了吧。估計是在哪裡展覽或保存。
D. 雄縣新聞雙堂鄉發展什麼好
你自己去看呀。。別人告訴你。你覺得合理 嘛》
而且現在什麼都不好做。。人都跟鬼似的。
自己好好想想吧。。如果有賺錢的好事誰告訴你呀@!
E. 有哪些遠古遺址、4個
一、閻家崗遺址
閻家崗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位於哈爾濱西南25公里,松花江支流運糧河北岸。經考古發掘,出土古脊椎動物化石33種2500餘件;石製品9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均為人工打擊而成;人工打擊的碎骨43件,骨器7件;還出土兩個古營地遺址,相距40米,分別用300和500多塊獸骨,包括披毛犀、大角鹿、野牛、野馬的頭骨和肢骨壘砌而成;還發現燒骨、炭屑和糞便化石。經碳-14測定,這些化石的年代為距今22370±300年。在這里活動的早期先民,已能構築營地,並獵捕大批野獸,說明狩獵技術有了進步。
二、新開流遺址
新開流遺址在密山縣大、小興凱湖之間新開流以東1.5公里的湖崗上。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80米,面積約2.4萬平方米。1972年發掘28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32座,漁窖10座,出土大量以魚鱗紋、網紋、波紋為特徵的陶器和以漁獵工具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說明當時人們是以漁獵為生,尤以捕魚為主要生活來源。經測定和樹輪校正,距今年代為6080±300年。這是一處不同於國內外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富有特徵的遺址,以本遺址為代表的這種類型的文化遺存,被命名為"新開流文化"。1981年新開流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昂昂溪遺址
昂昂溪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以西6公里五福火車站南端的沙丘上。1930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在此發掘,以後多次發掘,從遺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用於漁獵的壓制石器和骨器。在男性墓中,隨葬的有骨槍頭、骨魚鏢、骨刀梗,說明男子狩獵、捕魚;女性墓中隨葬品有凹底石鏃、切割器等,說明女人不但從事家務勞動,也從事狩獵。出土的陶器中,有灰褐泥質陶、灰泥質陶、黃褐泥質陶3個陶系。石器工具的製作,可分為壓制、打制、磨製3種。以壓制石器占絕大多數。器形細小,工藝精湛,特別是石鏃代表了壓制石器製作的最高水平。經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5000-6000年。這個遺址對研究黑龍江省石器時代文化及東北地區遠古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鶯歌嶺遺址
鶯歌嶺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寧安縣鏡泊鄉學園村西南1.5公里處,南距南湖頭屯2公里。嶺的西、北、東三面伸入湖中,形成半島,遺址就在半島之上。遺址的地層堆集分上下兩層,每層都發現居住址兩處,均半地穴式建築。下層的兩處居住址,長方式,長6米左右,寬3米左右,深3米多,靠牆有柱洞,室中有灶坑,灶邊圍以石牆。其中一室內,有一大石,下壓一個狍子頭骨,大石與灶坑之間,整齊地排列著5個狍子和豬的頭骨。室內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為罐、碗、盅、紡輪,陶塑有豬、狗等;石器主要是鋤、斧、網墜;骨器有骨針、錐、鹿角鋤。上層居住址,也為長方形,深約70厘米。因遭破壞,看不出長度和寬度。穴壁內築有石牆,其間填以黃土。靠牆處有柱洞。居址內出土物較少,附近有一灰坑,出土物較多。陶器火候較高,陶質較硬,部分表面磨光,以罐類為多,也有碗、杯、盅,陶塑動物有豬、狗和熊,造型逼真,姿態各異。石器以打制、磨製為主,有石斧、有肩石鋤、束腰石鋤和石錛、茅、鏃及長刮器、短刮器、石片刮器。骨器有針、錐、簪、匕首,還有牙刀、牙錐、蚌刀和樺樹皮器。鶯歌嶺下層文化類型是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對上層出土物經碳-14測定,為距今3025±90年,應在商周之際。下層當較上層更早,應在商代初期。
五、白金堡遺址
白金堡遺址屬青銅時代遺址,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臨嫩江0.5公里,東距嫩江與第二松花江匯流處15公里。多次考古發掘,清理出房址3處,窖穴(灰坑)40多處,陶窖1處,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房址為園角長方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築,面積為4.4×8或4×4米。有門道,呈斜坡形,長1.3米,寬1米。地面經過夯打,厚約5厘米。室中正中有灶坑,橢園形。有柱洞,木柱當是支撐屋頂的支柱。室內西北側有土台,可能用於放置生活用品。西側有窖穴,有園形和長方形兩種,大少不小,可能是放置糧食、果品的。灰溝(防護溝)很長,東西向呈半園形,寬深各1米,溝壁斜直,用於防護和守衛,是白金堡文化重要遺跡之一。出土陶器1000餘件,有鬲、罐、缽、壺、盆、碗、杯、網墜等。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堅硬,色澤純正。從房址的建築看,當地先民已過著安定生活;從蚌刀、蚌鐮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農業;精緻的骨魚鏢和土層中大量魚骨的堆集,說明捕魚仍佔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動物紋(羊紋、鹿紋、駱駝紋)的出現,反映了畜牧業也有了發展。遺址的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下層時間較早,相當於商代末期,上層時間較晚,相當於西周末年。經碳-14測定,距今分別為3260±70及2900±100年。
白金堡遺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豐富1處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遣存。對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個東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學術界認為這里的先民已進入文明時期。1981年白金堡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鳳林古城遺址
鳳林古城屬鐵器時代遺址。位於三江平原的友誼縣成富鄉鳳林村西300米處。8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在以友誼農場為中心的1888平方公里范圍內,發現距今2000年左右的漢魏時期古城、古居址181處,其中古城62處,古居住址119處。這些古城和居址中,最有特色、最完好、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佔地約100萬平方米的鳳林鄉古城。與寶清縣炮台山古城堡隔七星河相望,居民稱為"對面城"。古城有內外9城,第六城位居中心,呈正方形,東牆長116米,南牆長112米,西牆長124米,北牆長119米。牆殘高2-4米。城四角有角樓址,4個馬面設在每面牆中部。角樓、馬面向牆外伸出5-10米不等。城外護城河深3-4米,寬16-18米。城牆為夯土板築,很堅固。六號城較各城面積大,城牆高,可能為部落首領住所。各城的內外都有許多半地穴式居址,深1米,長5-10米,寬3-5米,出土有陶罐、陶碗和雙耳銅䴉、小銅鍾、鐵箭頭,還有玉器、瑪瑙等飾物。從各城的布局看,當時的居民約有數萬,已結束了游牧,進入定居,農業、養畜業、制陶業和紡織業都達到一定水平,在組織上也初具國家的雛形。經考證,居民為滿族的祖先挹婁人。
鳳林古城的發現,徹底否定了三江平原是亘古荒源的"北大荒"這一說法,對研究滿族歷史、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的相互關系及其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變化,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又由於此城巨大而結構復雜,對研究黑龍江古城的類型提供了新的例證。
F. 你的家鄉有哪些革命遺址遺跡和紅色文化
我的家鄉有渡江戰役紀念館,黃山炮台等革命革命遺址和紅色文化經典。
紅色景點是對紅色文化版傳承和學習的場所。紅權色文化是我們老一輩革命家無私奉獻,犧牲自我的革命精神的匯總,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尊重和學習!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祖國的發展貢獻我們應有的力量!
G. 請問,在河北保定雄縣的「點將台」和「宋遼古地道遺址」在什麼地方
走雄白公路,到雄縣縣政大樓前(中國銀行)網東走到頭,就是邢村菜市場,往南走200米就到了,要往北走300米就是雄縣的古玩市場,每周一人最多
H. 雄縣有幾個下屬鄉鎮
雄縣有9個鄉鎮,為雄州鎮、大營鎮、昝崗鎮、龍灣鎮、朱各庄鎮、米家務鎮、張崗鄉、雙堂鄉、北沙鄉。
I. 河北省有哪些古人類遺址要求100字左右
據考古發現證實,河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主要古人類文化遺存有:泥河灣遺址群、磁山文化遺址、「三祖文化」和「合符文化」遺存。
1、泥河灣遺址群
泥河灣遺址群,位於河北陽原縣東部,桑乾河北岸,化稍營鎮泥河灣村境內,位於桑乾河上游的陽原盆地。
泥河灣遺址群,距今約177萬年前,遠古的人類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泥河灣標准地層記錄了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地球演化和生物、人類進化的歷史,受到國內外地質、古生物、古人類及史前考古專家的極大關注。
在200多萬年前,這里是一個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圍,是古動物的世界。後來,湖水乾枯,湖底裸露,由於河流的侵蝕作用,乾枯的「古湖平原」變成了丘陵、台地、盆地,泥河灣盆地就是其中之一。
2、磁山遺址
磁山遺址又稱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東約1公里處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東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國最初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10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
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磁山遺址出土的家雞骨骸是已知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家雞骨骸,比原來認為的世界最早飼養家雞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考古學上定名為「磁山文化」,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磁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 又《明一統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古礦錄》記載:《明一統治》稱:磁山,在縣西南30里,土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
3、三祖文化
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明古地,天賦其嬌,地孕其美,華夏之源,神州之根。涿鹿中華三祖文化是以黃帝、炎帝、蚩尤為代表的中華先民經過長期探索、碰撞、磨合、深化,歷經釜山合符而共同創造流傳下來的,以中華民族共認圖騰--龍為象徵。
1992年,歷史學家任昌華先生通過對涿鹿礬山一帶的黃帝城、阪泉、蚩尤泉等一批古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及歷史文獻和民俗風情的考證,首次提出了「三祖文化」,並著書《三祖文化始說》,第一次將蚩尤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黃帝、炎帝並排在一起,打破了傳統上的勝者王、敗者寇之說,確立了中華民族同祖同源的觀點,明確了始祖文化是愛國主義的精髓和民族團結的基石。
4、合符文化
涿鹿這片古老的土地,蘊含和保留著最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合符文明,則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源頭,當然也是燕趙文化的源頭。
合符文明,最鮮明地表現出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精神。對祖先的崇拜,對家庭乃至社會的責任感,是中華民族最重的心理特徵。西方文化是上帝崇拜,中國文化是祖先崇拜。中國基層社會的家庭、家族、原始宗教活動以及約定俗成的鄉規民約,成為維系我們中華民族這個整體的重要紐帶。
盡管現代社會,中國傳統文化與相關的倫理觀念受到了很大沖擊,但傳統的集體主義精神在社會上仍有著廣泛的影響,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日益深入,它必將得到進一步的弘揚。
合符文明,孕育了全民族團結一致、奮發圖強、勇武任俠的性格。歷史上凡是妄圖侵我國土,奴役我民族的一切外來勢力,不管起始如何氣勢洶洶,但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而我們為了動員全民族保衛國家,抵禦外侮,總是舉起愛國、尊祖的旗幟,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民族團結,鼓舞了鬥志。很清楚,合符文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對於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的教育作用,不可低估。
(9)雄縣雙堂鄉有哪些遺址擴展閱讀
文化遺產
河北省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形成了豐富、獨特的文化,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資源大省。全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4046處,擁有長城、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廟宇、清東陵、清西陵等3項5處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8處,居全國第三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30處,居全國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7項,居全國第二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0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1人,居全國前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60人。
J. 游雄安新區有那些看點
說起雄安新區,就不得不提這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白洋淀。
白洋淀是中國河北省最大的湖泊,位於河北雄安新區中部,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沖積扇交匯處的扇緣窪地上匯水形成,從北、西、南三面接納瀑河、唐河、漕河、瀦龍河等河流。平均蓄水量13.2億立方米。現有大小淀泊143個,其中以白洋淀較大,總稱白洋淀。
白洋淀
白洋淀是國家級5A景區,在河北安新縣境,地處京、津、石腹地,各距離150公里左右,總面積366平方公里,這里古有「北地西湖」之稱,今有「華北明珠」之譽,詩贊「北國江南」,歌詠「魚米之鄉」,是帝王巡幸之所。「荷花淀派」誕生之地,雁翎神兵揚威之處,「小兵張嘎」造就之域。
明月禪寺
晾馬台明月禪寺位於晾馬台鄉晾馬台村西北角,晾馬台遺址的土台上。始建於唐代(642-712年)。五代時期至清朝乾隆年間,明月禪寺被毀多次,僅存千年古柏和、明月禪寺石碑等遺跡。1992年,容城縣人民政府向地區行政公署申請修復開放明月禪寺。由唐玉先生引資重建大雄寶殿,於九六年竣工。趙朴初先生為大殿手書「大雄寶殿」四字。
宋遼古地道
宋遼邊關地道是宋代古建築。於1964年當地打井時發現,此地道分兩部分:祁崗地道位於雄縣雙堂鄉,祁崗村中心:邢村大台地道位於雄縣小步村鄉邢村南 200 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