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游古遺址
① 龍游石窟的驚人發現
1992年6月9日,吳阿奶等四位村民選中了水面面積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17天後,水落洞出,一座氣勢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現在他們眼前。個個石窟緊挨著,排列工整,每個石窟均有石階通向洞底,令人驚異的是,這7個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狀。
在1號洞的石壁上,農民發現了一幅神秘的圖畫: 石壁上刻有馬、鳥、魚;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處發現數米長的閃電狀刻紋。在這7個石窟周邊1公里范圍內,類似的石窟共有24個,而沿衢江北岸還分布著更多的石窟。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石窟群。
龍游石窟是20世紀末的驚人發現,是個千古之謎。看來要解開這個謎,只有等到21世紀了。
② 龍游石窟的歷史介紹
龍游石窟 擁有良渚、河姆渡文化遺址的中國浙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其境內的錢塘江上游、衢江、靈山江交匯處 ,有個並不起眼的小縣城,縣名「龍游」。縣雖小,但其歷史可上溯至春秋時期,當時叫「姑蔑」,迄今為2500餘年,堪稱浙江省第二大古都。龍游石窟便位於該縣城北3公里處的一個臨江小山中,當地人稱此山為「童壇山」,方圓不過數里,但山腹內竟容藏著24個大小不一、布局精妙的工人洞窟。在被發現前,它們均被水淹土埋,加上洞口岩塊崩塌,所以難見真容。當地政府如今已開發出其中的5個洞窟供遊人參觀。這些洞窟的形制、規模大體相當——洞廳面積小則數百平方米,大則逾千平方米;洞高在20至40米不等;洞口均呈矩形;洞壁陡峭,洞頂則呈圓弧形斜伸;洞中有2至5個粗大石柱撐頂,其橫截面均為熨斗狀,大者需5人合抱;洞頂、洞壁和石柱的表面無一例外地鑿刻著細密的斜紋,狀若虎斑;從洞口至洞底均有一條寬大石階,石階呈波流形;每個洞窟的底部均有一至兩個鑿挖而成的石池和人工斜坡…… 大批專家和學者紛紛對石窟形成的年代及用途提出各種不同的推想和論證:採石場、墓穴群、藏兵站、儲冰庫、巨石文化、「道家福地」、「造反的采礦人安身之處」等等,眾說紛紜。龍游石窟在了現之初曾被人認為是一個「廢棄的採石場」,因而甫一發現並未造成轟動,默默無聞找達6年之久。直到1998年才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今人們發現,在衢江北岸,類似的石窟星羅棋布,附近2.88平方公里的地下至少有50個洞窟。在古代並不發達的科技水平下,完成中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實在讓今天的人們匪夷所思。而窟中的重重謎團,更使得觀者「入窟盡是探奇者,出窟全變猜謎人」。 在眾多的研究者中,浙江大學的褚良才博士在10多次實在考察並搜尋各方面的史料之後,提出:龍游石窟最早開鑿於西漢宣帝「邊郡皆築倉」時,其功能是儲備糧食、貨物及戰備物資,並經歷代尤其是隋朝時就叫「北常平倉」,在那時就已被列入「古跡」。褚博士還發現了兩個很有說服力的典型洞窟,一個是在童壇山上游不遠處的簸箕洞(宋代有記載,稱其「千古萬年」),另一個是在下游不遠處的石岩洞(洞口有3個,洞前有防水石堤)。但目前至少可以斷定,龍游石窟是迄今所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築群;另外,它還為國外學者提出的「中國第五大發明——鑿洞術」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證據。
③ 龍游在哪兒
龍游縣位於浙江省中西部,東毗金華婺城區、金華蘭溪市,南鄰麗水遂昌縣,西接衢江區,北交杭州建德市。旅遊資源龍游自古即有"東游西遊不如龍游"的說法,被譽為"千古之謎"和"世界第九大奇跡"的龍游石窟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已成為衢州市首個國家"4A"級旅遊區,正在積極申報國保單位和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集聚眾多明清古建築的龍遊民居苑,風景旖旎的浙西大竹海,以及石佛三門源等自然、人文旅遊資源也得天獨厚。
龍游石窟
一個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舉世罕見的浩大地下工程,自從8年前被幾個農民無意中發現後,至今仍像一個巨大的感嘆號豎立在史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學家和遊客的眼前。這就是被觀者驚呼為「曠世奇窟」的龍游石窟。擁有良渚、河姆渡文化遺址的中國浙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其境內的錢塘江上游、衢江、靈山江交匯處 ,有個並不起眼的小縣城,縣名「龍游」。縣雖小,但其歷史可上溯至春秋時期,當時叫「姑蔑」,迄今為2500餘年,堪稱浙江省第二大古都。龍游石窟便位於該縣城北3公里處的一個臨江小山中,當地人稱此山為「童壇山」,方圓不過數里,但山腹內竟容藏著24個大小不一、布局精妙的工人洞窟。
龍遊民居苑
龍遊民居苑坐落在風光炫麗的雞鳴山。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地布設著極有代表性的民居古建築,是我國屈指可數的古建築集萃之地。 雞鳴山與縣城隔水相望,古塔高聳,危岩壁立,是城郊的一處風水寶地,歷史積淀非常豐厚。這里是重要的古文化遺址,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文物出土甚多。龍游春秋時為姑蔑故都,歷史悠久,文物精湛,其中明清傳統民居,堪稱建築藝術的傑作,在江南古代傳統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
龍游真武山
真武山位於龍游縣塔石鎮葉村村北邊2公里處,距龍游城區25公里,是衢州旅遊勝地之一。主峰名豸屏峰,突兀聳拔,海拔高度為458米,故真武山又名豸屏山。山上有真武廟。蹬道盤曲,終年綠蔭華蓋,翠竹干霄,歷來是文人學士尋古探幽之勝地。
登山,「仰觀山勢接雲霄,石徑崎嶇路轉遙。西嶺不如東嶺曲,回頭一望欲魂銷。」(清楊渭恩詩)沿著蜿蜒曲折、用碎石填嵌的小徑循東嶺或西嶺俯身攀援,抬頭仰觀,山勢陡峻,石徑崎嶇若懸梯直入去霄,徐風習習,白雲朵朵從頭頂掠去。「仙源究競殊塵俗,四面雲山青復青。」當人們用盡全力登完最後一段極陡的石梯,准備踏上徐徐斜上的曲徑時,一幅王摩詰的蓬萊仙境圖赫然路入眼簾:山頂平坦,方圓約有50米,四周綠蔭環抱,千年蒼古香樟聳入雲霄,幽篁修竹,青翠欲滴,桂茶花卉,芬芳爭妍,鳥語鶯歌,此起彼落,奏起了一曲立體的交響樂。「層巒聳翠暗浮煙,石壁孤懸遠接天。試上月台高處望,鄉村城郭小如拳。」步上高台眺望,向北層巒疊嶂,千峰爭秀,雨時萬壑齊瀉,雲霧縹緲,陣風過後掀起千層浪,好一幅青山雨霽圖,怎不讓人心馳神往?南瞰,十里平川一望無限,田疇岑巒,小橋鄉陬,溪流村道,盡收眼底,近處,人工湖泊明亮似鏡,道上行人往來,農舍雞鴨歡鳴,屋頂炊煙裊裊,一派盎然生機。
台上有院,稱豸屏道院,原建為道教聖地,素享「小武當」美稱,真武山一名就此而來。後來隨著佛教的興盛,這—聖地漸漸被「阿彌陀佛」年替代。山上建有秀峰寺,系曹洞正宗,但真武兩字仍沿襲至今,所以秀峰寺又稱真武寺或真武廟。原建築白牆青瓦,樓台亭閣,端莊古樸。可惜廟殿已在文革期間毀於一旦。台中還掘有一古井,深不過一丈,常年不涸,味甘清醇,汲之不竭,供道僧遊客之飲用。芳菲三月初三,「最是年年上已日,如雲士女共焚香。」(清余華詩)時值清明前後,春景濃麗,杜鵑花開滿山,遊客、香客不絕於道。
值得一提的是真武山上曾有一株千年古茶樹。其高丈有五尺余,冠蓋蔽日,花重瓣,大紅,間有淡藍、粉紅、淺黃,花期自農歷八月始至次年三月初止,歷時八個月。1939年農歷三月三日,著名學者、書畫家余紹宋先生為茶花題字勒碑,並囑人為之築起圍牆以保護這珍貴的「寶珠」。碑文為:「寶珠 明知縣萬庭謙清初教諭黃濤已有詩題詠此樹為寶珠載在縣志今縣長周公俊甫屬書以存古跡 已卯春 余紹宋」。惜「寶珠」已於1982年終因無人培護而枯死。
-----龍游.孫海軍
三疊岩
「群峰奔赴龍丘山,蜿蜒起伏多岩巒。就中最奇為三疊,兀然高聳如峨冠。」這是余紹宋詠三疊岩的詩句。三疊岩坐落在縣城東南15公里處,主峰危岩兀立,石室如樓相疊三層,故名三疊岩。三疊岩風光奇美,岩洞奇特。岩洞的第一疊,人稱皇帝洞,因朱元璋曾在此避難得名。怪石凌空飛懸,洞淺而勢險,泉涌常年不斷。有石鼓,「擊之淵淵,響徹木杪」。第二疊洞勢軒敞,宛如廳堂,深數丈,鑿壁為龕,依洞建殿,有胡公堂、羅漢堂、放生池等。第三疊岩洞在陡壁上,稱觀音洞,設千手觀音佛像。歷史悠久是三疊岩景區的又一特色,佛事起於宋朝,南宋度宗曾「遣使祭其山」,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賜封「護國禪院」。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曾在此安營紮寨、運籌幄帷。
雞鳴山
雞鳴山遺址位於縣城南郊雞鳴山,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宋嘉佑末年,呂防於縣南山麓設義學、士之慕道從游者甚眾。一日登山,見雞鳴棘叢中,張羅飼之,得白金十數鎰,悉輸之官。後人因此「雞鳴」名其山。因水土流失較嚴重,遺址文化層基本破壞。遺址范圍內採集多件石錛、穿孔石鐮、石鏃、石網墜等石器,印紋陶片比比皆是,紋飾有席紋、條紋羽毛紋、方格紋、雲雷紋、回字紋、繩紋等。
竹林禪寺
竹林禪寺始建於唐貞觀七年(公元632年)迄今有1300多年歷史。竹林禪寺歷經百年滄桑、三落三起,現佔地80畝,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寺院門對衢江、靈山江,猶如雙龍襯托起一顆燦爛明珠、光耀四射、主殿「圓通寶殿」坐北朝南,高17.86米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郁閣重檐,黃琉璃頂,飛檐翹角,造型精美,別具一格,帶有濃厚的古剎神韻。
六春湖
六春湖,又名綠蔥湖,位於龍游縣廟下鄉境內,綠蔥湖是龍游最高峰,海拔1390.5米,方圓7平方公里,山勢雄偉壯觀,周圍峰巒疊嶂,終年綠草如茵,古人贊其:「滿地綠蔥供我采,一湖碧水任人看」風光旖旎。古時候視綠蔥湖為藏龍卧虎之地,大旱之年,結隊往求「龍水」。又習慣以綠蔥湖頂峰雲層變換卜晴雨,山上烏雲籠罩,必雨,甚靈驗。清邑人姜美瓊曾寫上《游綠蔥湖》絕句:聞說潛龍有邊天,同濟來訪綠蔥湖,山如壁立緣藤上,人似禽飛籍翼扶。萬里遙看皆豁渺,片時少坐盡歡娛,名山夙慕游偏晚,今日方欣到此區。
湖鎮舍利塔
湖鎮舍利塔位於浙江省龍游縣,為樓閣式實心磚塔,六面七級,高31.5米,它基座每面寬2.3米,須彌座高1.6米,每層每面有倚柱和佛龕。佛龕呈壺門狀,內置玉佛,倚柱間用欄額相連,並用六、五、四三道菱角牙子疊澀1,組成檐頭挑出。檐頭掛風鈴。頂部塔剎保存完整,上有銅質葫蘆,有六根鐵索相連,全塔造型精緻,在浙江省宋塔中為少見。2001年06月25日,湖鎮舍利塔作為宋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④ 龍游紅軍古道在那裡
龍游縣廟下鄉長生橋村和毛連里村等村,都有這樣的特色紅色旅遊資源內。南坎嶺古道,即紅軍容古道位於毛連里村,是龍游通往遂昌的一條官道,是明清時期「龍游商幫」運送物資,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曾在這一帶頻繁活動打游擊,為開辟浙西南紅軍革命根據地發揮過重要作用。古道上有龍井瀑、彌陀石、老鷹岩、風尾瀑、貴妃池、龍古村落、戰壕遺址等景點。
⑤ 現在龍游在中國古代是哪個國家
古代建有姑蔑國
⑥ 龍游歷史有多長
龍游縣歷史悠久,商周時建有姑蔑古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滅楚,於姑篾之地設太末縣,隸會稽郡,為龍游建縣之始。
公元634年(唐貞觀八年)更名龍丘縣。公元931年(五代吳越寶正六年),吳越王錢鏐以「丘」與「墓」近義不吉,又據縣邑丘陵起伏如游龍狀,遂改龍丘為龍游。
公元1121年(宋宣和三年),因有詔諱「龍」字,改名盈川縣。公元1131年(紹興元年)復稱龍游。元時隸屬江浙行省衢州路。朱元璋攻佔衢州後,改衢州路為龍游府,仍置縣。公元1366年(丙午年)改龍游府為衢州府,縣如舊。清沿明 制。
公元1913年(民國2年)龍游縣直屬於省;1914年至1926年(民國3年至民國15年)屬金華道;1927年至1932年(民國16年至民國21年)又直屬於省。1949年5月6日,龍游縣城解放,5月12日成立龍游市人民政府,6月8日改為龍游縣人民政府。1959年12月底,龍游縣撤銷並入衢縣。1962年復制,1973年撤縣。
1983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龍游縣建制,屬金華地區。1985年5月,金華地區撤銷,分設金華、衢州為省轄市,實行市管縣體制,龍游縣歸屬衢州市領轄,縣境面積1143平方公里。1997年,轄9鎮、12鄉,總人口39.9167萬人。
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o^)/~O(∩_∩)O~
⑦ 龍游古鎮在哪裡
龍游在哪裡?在石窟被發現之前,恐怕大多數人都沒地理概念。作為浙江衢州地區的一個經濟並不發達的縣,沒有名川秀水,沒有人文達觀,普通的再普通不過了。然而石窟的出現,大大提升了龍游的知名度。那4位滿懷好奇的農民怕是做夢也想不到他們忙活了半個多月的結果:沒有半條魚,卻有一個寶藏!!!
龍游縣郊小南海鄉的鳳凰山,說是山其實就是一個小山包而已。山上有座小廟,廟後有2座成排的平房,曾是小南海中學所在。50年代,山下村民為避洪水遷至山上。村民發現山間有眾多水潭,均深不見底,故這些水潭均被稱為「無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長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魚,常可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條37斤重的魚,此事引發了村民吳阿奶等人的興趣,何不將潭中水抽干捕魚!1992年6月9日,吳阿奶等四位村民選中了水面面積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機開始日夜作業,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漸漸顯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裡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台階!水泵加至四台,第九天,兩截巨大的魚脊狀石柱顯露!17天後,水落洞出,一座氣勢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現在他們眼前。此時誰也沒有注意到,17天勞作竟連魚腥味都未聞到——魚一條也不見了。 幾個農民一鼓作氣,共抽幹了7個石窟(其中2個灌水回填),個個石窟緊挨著,排列工整,每個石窟均有石階通向洞底,石窟內的石柱根據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學原理;洞與洞之間的間隔,有些僅50厘米;令人驚異的是,這7個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狀。在1號洞的石壁上,農民發現了一幅神秘的圖畫: 石壁上刻有馬、鳥、魚;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處發現數米長的閃電狀刻紋。在這7個石窟周邊1公里范圍內,類似的石窟共有24個,而沿衢江北岸還分布著更多的石窟。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石窟群。然而,在7個洞內除發現一尊無頭石像外,並未發現一件文物。龍游石窟馬上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有專家考察後評價:龍游石窟是繼埃及金字塔、中國萬里長城等世界八大奇跡後的「世界第九大奇跡」。國內考古界、建築界、史學界的專家學者,紛紛到龍游縣來探秘。
⑧ 龍游有什麼重要的文物古跡你對當地的文物古跡保護工作有哪些建議 《歷史與社會作業本》
龍游,地處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金衢盆地的中心,大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龍游為姑蔑都城,當時一直是浙西南一帶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全國首批設立縣時,龍游為太末縣治所,距今已有2222年建縣歷史。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更名為龍丘;五代時稱龍游。歷史文化積淀極其豐厚。境內有各種古遺址十七處,其中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有各種石器、陶器出土,透露了「浙西文明發源地」的信息。龍游縣城北3公里的小南海鎮,歷史上就是風景名勝區。龍游石窟位於龍游縣城北3公里衢江之陽鳳凰山,正當衢江和靈山江交匯處,「雙溪合流,風景絕勝」青山綠水相襯,竹林古樹掩映,山、水、洞、廟渾然一體,引人入勝。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全國首批設縣時,龍游為太末縣治所,距今已有2222年建縣歷史,歷史文化積淀極其豐厚。境內的古遺跡、古石器、古陶器與自然景觀融於一體,集游覽觀光,懷古朝聖於一地,歷代文人騷客慕名前來游覽,為後人留下了大量遺產。 1992年6月9日,當地農民吳阿奶、鄧壽富、陳龍根、毛榮貴動用四台水泵「四管齊下」,歷時十七晝夜,終於使一個世代傳說的「無底塘」水落洞出--誰都不敢相信,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的又一個世奇觀--龍游石窟就這樣橫空出世了!這是一個成年已久的巨型地下建築群。在方圓0.38平方公里的山上似有規律地分布著不同大小、造型的24個洞窟(後來在其周圍及沿江上下又陸續多用以現),窟內面積,從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高度約30米,已開採的石窟為滑梯豎穴,自上而下開采,窟頂狀似天穹,由洞口呈45度緩緩向下延伸,四壁陡峭筆直,稜角分明。洞窟內均科學地分布著3-4根巨大的「魚尾形」石柱,與洞頂渾然一體,其截面呈特的熨半形,尖頭處稜角鋒利,而且其布局與形狀似乎是依照力學原理而設,難道古代人早已參悟了建築學的真諦?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洞壁、洞頂和石柱上都鑿著極有規律的半葉脈裝飾紋,似乎一氣呵成。 龍游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走進石窟,宛如時光倒流到遠古。它的開鑿年代、開鑿者、布局、設計、施工、用途等等都是千古不解之謎。
龍游縣烏石山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相當規模的古剎,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登臨遣興和求神拜佛的勝地 。
龍游縣境有「十殿九塔」之說,殿已不存,塔尚存8座,皆磚塔,其中6座沿靈山江,衢江分布。1座宋塔,其餘幾乎皆建於明嘉靖至萬曆間。
龍游縣三門源是葉氏祖居之地,整個村的建築幾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的特徵,尤以村東的葉氏建築群因其高超的建築藝術和宏大嚴謹的建築結構吸引著人們前來游覽瞻仰。該建築群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村內首宣葉鶴天得中恩貢後所建。
龍游竹林禪寺始建於唐貞觀七年(公元632年)迄今有1300多年歷史。竹林禪寺歷經百年滄桑、三落三起,現佔地80畝,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
對其應該認真保護,合理開發。
⑨ 龍游是古代什麼時候有的
龍游縣,位於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部,介於北緯28°44′—內29°17′,東經119°02′—119°20′之間,北靠建德,容東臨金華市區、蘭溪,南接遂昌,西連衢江區,是浙江省歷史上最早建縣的13個縣之一,是浙江東、中部地區連接江西、安徽和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四省通衢匯龍游」之稱;歷史悠久,英才輩出,素有「儒風甲於一郡」之譽;是傳統農業大縣,土地資源充沛,享有「中國竹子之鄉」的美譽。
已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
⑩ 龍游的名勝古跡有哪些至少3個!
龍游石窟:衢州市首個國家"4A"級旅遊區
龍遊民居苑:集聚眾多明清古建築
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園
龍游八塔:有舍利塔、橫山塔、湖岩塔、雞鳴塔、龍洲塔、浮杯塔、剎下塔、沐塵塔